日本為什麼產生不出親中政治家?

現在中日關係越來越僵硬狀態。從釣魚島問題爭端開始。如何處理當前和今後的中日關係?再加上日本靖國神社問題和安培的修改憲法問題。日本為什麼產生不出親中政治家?


日本國內是有大量親中政治家的

難道你們google各種資料時候沒有查查一個叫做「阿南惟茂」?
此人只是最著名的「中國派」代表人物之一而已。
他的政治經歷是堪稱最為曲折的:
他的父親是日本前陸軍大臣 阿南惟幾,就是69年前戰敗投降切腹的那個。
然後他本人的老婆是一個美國人(這點google和wiki上是沒有的啦)
最後 他本人是一個對中國極度熱愛的,在公開和私下場合都表示過類似意思。

當然,講了這麼多廢話,我來總結一下。
怎樣理解美國的亞洲戰略?
在這個問題底下我是被摺疊的答案。因為我使用 嘲諷技能。

總結:
在任何國家,都不是鐵板一塊。
在華盛頓DC有一條街叫 k street,上面布滿各式人等開辦的」諮詢公司「。說白了,就是花錢幫你在congress找關係。不然,你以為中國人民好朋友 基辛格 是怎麼這麼熱情促進太平洋兩岸友誼阿。
當然,在天朝,這些事情是不能擺在桌面說的,但不是沒有。
日本,除了本身由於天生帶有中日共榮偉大思想的日本政治家比如上面這位阿南先生,其餘的親中派是可以花錢的買來的。
在任何一個國家談到政治家,和他的個人觀點要聯繫自身經歷和政治背景有關。
畢竟在民選的國家,在民意調查面前,你選一個不與大背景相同的政治人物上台,他也干不長。
在戰前陸軍軍部下級軍官造反前,日本首相犬養毅可是有名的中華幫的。
所以除了安倍先生這種從外公開始家庭教育就敵視大陸的政客,和阿南先生這種特殊思維人才外,政治家們都是需要錢的阿。
大道理很簡單,但是還有一個更簡單原因,老闆們根本就不想花心思發展和日本和美國關係阿。
想的話,1972年破冰之旅怎麼這樣快?
都督被抓錢,基辛格和大老闆聊天過這是有新聞的。
打個廣告:
有需要去k street諮詢的我可以推薦幾個喲哈哈哈


因為合格的政治家首先是要為自己本國的利益服務的。親中與否,完全看是否符合日本利益的最大化。


這主要是因為日本與中國的利益矛盾多於共同利益。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日本高速發展,美國停滯不前。日本產生了一種能夠翻盤的幻覺。開始四處結交。當時不但與中國有著良好的關係,在東南亞也有著相當的影響力。當時日本經濟比較寬裕,因此援助、無息貸款到處給。就日本看來,就算不能擺脫美國的束縛,成為亞洲龍頭也是指日可待。

這個時候中國還在忙自己的事情,在東南亞那邊先前支持過革命,這時也都沒有好臉色。中國的主要擔憂當時還放在蘇聯方面。因此與日美緩和是必然的。雙方也都是笑臉相迎。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是日本經濟停滯了,這讓日本超越美國徹底成為泡影(當然,本來也不是特別現實)。第二是蘇聯崩潰了,俄羅斯對中國不再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中國的戰略方向開始向東亞和東南亞轉移。對於擺脫了鄰近的軍事威脅的中國過來說,將自己的力量向這些地方滲透,是必然的利益取向。這就與日本的戰略產生了矛盾。

再者,日本對亞洲國家施加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是所謂雁行模式。就是依靠有選擇性地向外轉移本土淘汰掉的產業,從而對接受產業轉移的國家施加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這種模式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在於,究竟把產業轉移到哪個國家,是由日本決定的。日本可以保證往一個國家轉移的產業不能形成產業鏈,必須依賴日本控制的國際分工體系才能生存。因此這些國家經濟就會受制於日本,從而使得政治也會受制於日本。

然而中國市場開放以後,海量中國產業工人進入世界市場。日本雁行模式破產了——因為大多數產業轉往中國會比轉往其他國家收益高得多。日本向外轉移產業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選擇了。往往整個產業鏈上的主要企業都會向中國投資。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本身,徹底打破了日本主導亞洲的夢想。

同時,中國藉助軍事、政治影響力,開始對亞洲地區施加比日本更大的影響力。很多產業也開始與日本展開全面競爭。

日本的反制措施效果很差,曾經試圖聯合東盟和澳大利亞圍堵中國,結果由於中國的經濟實力而破產。曾有美國人畫了一幅澳大利亞的漫畫,說澳大利亞政界協商出來的澳大利亞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就是「祈禱中國的五年計劃順利實施,經濟昌盛」。在這種情況下,誰會陪著日本圍堵中國呢?

同時,中國在國際上也開始強調日本的歷史問題,打擊日本的國際信譽。說句題外話,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其實從二戰結束就一直連綿不斷。這實際上是日本的一個傳統,天皇也經常參拜。但是引起爭議的,主要是1978年甲級戰犯牌位移入靖國神社。但是在80年代中,因為要聯合對付蘇聯的緣故,雖然日本首相仍然繼續參拜,中國卻幾乎沒說過什麼。然後蘇聯崩潰以後,90年代中,中國才開始公開提這件事。這就可以看出中日從合作走向對立的過程。(實際上美國原來也不提這茬,到2005年以後,卻也轉變了態度。)

目前這個時代,是中國的利益邊疆不斷擴張的時代。日本離中國這麼近,中國進一步,日本就要退一步。沒有人喜歡放棄利益。因此雙方會出現各種衝突。利益矛盾高於共同利益。有人講中國有反日遊行,其實日本對中國的印象也在惡化。這是雙方利益衝突造成的。

但是這並不會太長。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再過20年左右,中日實力的差距就達到這樣一種程度:日本的影響力在亞洲已經無從施展,日本的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度大大超過中國經濟對日本的依賴度。到那個時候,日本會開始在中美之間搖擺,那時候才可能會出現比較穩固的親華派力量。


看數據感受一下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有啊 據日本人自己認為 鳩山由紀夫就是親中的
他上台以後提出要與中、美保持同等距離的外交關係
美國立馬找機會整他 於是下台了


瞎說~~
有很多親中的,其實嚴格來說不算親中,只是符合國家利益的一種選擇,比如某層說的鳩山,他們看清楚日本在亞洲所處的地位,要擺脫目前這種經濟低迷的狀態,只靠自身奮鬥是不行的,還有很大一個因素就是美國的影響,美國是不允許出現一個強大而親中的日本,如果中日靠攏,哪怕像中俄一樣,美國在亞洲的布局就沒法完成,也許永遠都無法重返亞洲了。
所以一個依附於美而且很多方面沒有自主權的日本,是美國目前需要的,去年那個推動中日貨幣直接兌換的大臣叫啥來著~~不就是傳出緋聞然後翹了,那麼資深的政治家,翻在陰溝里,死的那麼蹊蹺,誰會這麼大手筆在這個時候下這種手?
所以不是沒有親中的,看的清形勢的也大有人在,可惜背後有個巨大的陰影


不存在親不親,即使是倡導和中國友好的日本政治家也是為日本利益服務的。政治家是最現實的人。

傾向和中國友好合作的日本政治家屢見不鮮。之所以沒有得勢,一是因為二戰前日本想把中國變為殖民地,這種內在矛盾是友好合作只能是幻想,而是二戰後日本成為美國的一個海外州,政治已經完全為美國利益服務了。

鳩山由紀夫倡導日中合作,下場不可謂不凄慘,現在分析日本政治,如果不把宗主國考慮進去,是不會得到有意志的答案的。


對於日本的領導人而言,除非中日某一天出現了一個共同的強大的敵人,不然親中就是賣國。

日本不是沒有親中的時候,蘇聯還在的時候中日的關係真的不是一般的好,當時哪有領土的嘰歪還有三天兩頭拜神社啊?兩邊好說好商量,經濟上日本幫助中國,中國幫日本牽制蘇聯遠東的兵力,中日美三家在東亞互相眉來眼去的節奏。如今這樣真的要追究直接原因就是毛熊千古了吧。

具體參見我這裡的回答
中國和日本怎樣才能消弭百年來的宿怨?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關於這點有幾個看法。
第一,中國在發達國家世界不僅僅是日本,都沒什麼聲望,這能算意識形態問題嗎?我不知道,但關係不怎麼樣是確定的,看免簽國家就能看出來。(好吧,免簽不免簽主要看經濟和人口素質,但經濟和人口素質也是國家聲望的一部分啊,我又沒說國際地位,有什麼問題?)
第二,日本政治家要考慮本國利益。本來就是資源貧瘠的島國,由於戰敗被限制得很嚴重(我覺得和平憲法是好的,但真有人要打仗,誰管你是否信奉和平是否中立,歐洲那一堆中立國在二戰中的遭遇能證明),只有讓最強的來保護自己。而最強的一位正好和我國比較對立。
第三,美國,其實前兩條也可以說就是這條的影響。日本要投靠美國也不完全是自己想,日本遍地都是黴菌基地,自己也沒有辦法。鳩山(親中)是怎麼辭職的?動了美軍是個很大的原因吧?可以想像美帝重返亞太后對於日本政治壓力還是很大的。
要我說,中日韓(韓國不重要)如果有朝一日統一戰線想必是極好的,可惜有美帝從中作梗啊。


本來不想說什麼,所謂親中親美本來就不是日本這樣一個強國應該有的狀態,一個獨立邦交的日本才是正常的大國范。但是排名第一的回答實在是美化日本的不行。
----------------------
70年代以後日本徹底混出來了,經濟上大翻身,之後中日邦交恢復,日本一馬當先成了對中國最大的援助國之一。各行各業多少生產線是從日本引進的,根本數不過來。而且和美國等國不同,日本的援助不但數量大,而且一般不在意什麼人權狀況等附加條件。
--------------------------------------
這個實在是....中日邦交正常化本來就是在什麼時候沒搞明白吧?當時尼克松訪華是在沒有和日本通氣之前就跑到中國來的,這種越頂外交本來就讓日本非常氣憤,感覺被出賣了,美國把日本搞成孤立中國的前哨反而自己先和中國搞好關係,實在不地道。加上美國開始徵收10%的進口稅也沒有和日本商量。這種情況下面日本還繼續以前一樣跟著美帝混簡直就是作死了!

另外,大陸在60年代開始就和日本開始了民間外交,關係已經頗為不錯。這個時候對中國恢復邦交也是順理成章。但是,日本對中國的援助是在中日邦交聲明放棄賠款之後起來的,這個中間到底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就很難說了。

還有,日本對華援助(ODA)始於1979年,援助形式包括有償援助(即低息貸款)、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三部分。截至2009年底,援助總額約達36412億日元(相當於350億美元),佔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總額的40%左右。其中,約90%的對華援助屬於低息貸款,中國將資金用於鐵路和發電站等基礎項目的建設。2008年,日本政府終止了對華有償援助,只保留無償援助和技術援助項目。統計數據顯示,日本2009年對中國的ODA為6300萬美元,其中包括技術和資金援助。

這些援助對中國確實沒有什麼人權條款,但是援助款絕大多數都是規定必須向日本企業採購,所以其實說穿了錢又回到日本去了,還順便推動了日本的工業發展。這只不過是一個雙贏的事情,和中國在非洲援建的不少項目有很大區別。別說的跟日本好心過來辦事一樣。
---------------------------------------------------------------
某事件之後,第一個訪華的西方國家元首是1992年的日本天皇。之後也是不間斷地提供經濟援助和對華投資。那時的日本經濟如日中天,達到過美國的7成,超過英法德總和,日本肯出手,西方的經濟封鎖立刻就沒什麼意義了,算是幫中國渡過了又一大難關(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90年代中期中國的通脹)。
-------------------------------------------------------------------
確實訪問的是日本天皇,但是那個發表戰爭聲明的裕仁天皇死活就沒來,而且是日本政府不讓他來,結果來的是他兒子明仁天皇。怕的就是裕仁天皇跑來之後談論有關戰爭的道歉問題。

然後我們順便來看看當時的日本背景好了,這種國際大事不放到時間線上面去看都是耍流氓好么: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1985年9月,日元匯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
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日本天皇明仁和皇后美智子對中國進行友好訪問。

答主說日本是西方社會第一個對中國進行解除封鎖的。可是,看看背景?怎麼好像沒看出來是要對中國封鎖,更加像是看上去看上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接著訪問的名義來拯救一下日本的經濟危機呢?

------------------------------------
至於本文的問題來說,日本和中國由於歷史淵源太長,過去幾十年雙方因為短時間的需要將一些問題退後,所謂擱置爭議。這就導致兩國之間有太多的問題在以後很難繞過去,也很難出一個能割捨這些利益的所謂「親」的政治家。最親中的也就田中,鳩山這些吧?他們最多也就不參拜靖國神社,但是最多也只能算把日本置身在獨立的情況下進行外交而已。


日本混不長的政府基本都是親中的。

越是大問題,其實越不複雜。


假如日本國土上面,是駐日解放軍而不是駐日美軍;

假如在日本的港口碼頭遊盪著的是中國航母而不是美國航母;

假如……

我相信到了那一天,一定會有大批量的親中政治家呢!

好了。

說認真的。

除了日本這樣的沒有完整的主權的,對於其他小國,親中又如何?親美又如何?

本來小國就是要左右逢源的。


戰後到今天這段時間自己去翻閱翻閱,一大票親華派,要不是有美國成天插一腳,今天中日韓自貿區一搞,文化又接近,交流又方便,又有中國這一個主心骨,絕對跟糖黏蜜似的,哪會有今天這麼多吵吵的事情。


看到這個帖子有這麼多三觀不正的回復,忍不住講講。
本人的家鄉,就是當年「王道樂土」的滿洲國的一部分,在這個「王道樂土」的大滿洲國,日本人是一等公民,朝鮮人(當時是日本的一部分,但是一向是和」內地人「,也就是日本四島的居民不一樣」是二等公民,蒙、回、鄂倫春這些少數民族是三等公民,而「滿人」,也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是最次一等的公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滿人」吃大米白面都是一種違法行為,是「經濟犯」,要坐牢的。吃大米只能是日本人和朝鮮人的特權。
我的奶奶曾講過一件事:她七八歲的時候,被大人牽著在大街上走。一個日本兵看見她,無緣無故掏出根大棒,作勢就要砸向她的腦袋。大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終於讓這個獸性大發的日本兵放過了她。這就是亡國奴,朝不保夕,只能吃高粱米玉米面不說,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沒有,佔領軍隨時有權剝奪他們的生命。
知道朝鮮人為什麼被東北人蔑稱為高麗棒子么?其來源之一,就是滿洲國時期,為虎作倀的朝鮮警察狗仗人勢,隨身攜帶一根大棒,中國人稍有忤逆就棍棒相加。
滿洲國確實被日本人建設得不錯,據說當時整個日本只有三個地方有中央空調:大和號戰艦、東京帝國飯店和滿鐵亞細亞號列車。但這種繁榮是建設在無數中國人的累累屍骨上的。世界史上最大的礦難發生在撫順,1931年2月7日,撫順大山坑硫酸燃燒,引起大火。日本礦方為了保護礦井,竟不顧工人的死活,強行封井,造成3070名礦工慘死井下,震驚世界。這些人中有少數日本工程師,但95%以上都是中國人。日本人在1905年日俄戰爭後就侵佔了撫順煤礦,據說40年間非正常死亡的中國勞工多達30萬人,更不用說滿洲北部邊境茫茫林海中,為關東軍修建要塞後又遭集體屠殺的中國苦力,以及731部隊的活體馬路大了。
滿洲,是日本人完全佔領的土地,尚且如此,何況是被日本人視為「敵區」的關內廣大中國領土?
日本人確實熱愛東北這塊土地。二戰末期,某些狂人甚至喊出寧可放棄本土也不放棄滿洲的口號;日本人也確實熱愛中國這塊土地,但他們只是想佔有土地,至於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他們會按日本人特有的殘忍、冷漠和高效率,一批一批徹底清除掉,就像美國人在開拓西部過程中清除印第安人。
所以,對日本這個民族,中國人永遠不可不提防,永遠不能將後背亮向他們。


誰說沒有的?福田康夫就是啊。他在我們學校校慶時還寫信祝賀呢。


福田赳夫可以一戰?


你覺得蘇聯還存在的時候,美國會產生親蘇政治家么
意識形態壁壘在這裡,親中華民國倒可以考慮,親社會主義中國?明擺著政治不正確嘛,這行還想幹麼
所以中國也沒啥真正意義上的親日或親美政治家


日本不缺乏親中政治家,很多日本政治高官都在中國有相關產業和經濟利益。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所謂的親,並不在於是情感層面,而是國家經濟利益以及於政治家個人背景而言。換言之,即不存在國際政治關係上的親或者反。你認為別國和你親,那是因為他在你這裡能找到利益。或者你認為別國在反你,那也只是別國基於其國家利益的言行觸犯到了你的利益。

從國家經濟利益層面來說,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日本迫切需要進行國內產業轉移,開展雁行模式,日本為雁首,台灣韓國雁頸,東南亞雁身,大陸雁尾。日本在東南亞布局多年,中國改開之後,亟待打開中國市場,這是關乎日本經濟命脈和利益的事情,所以在經濟政策上對中國有傾斜是必然。尤其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東南亞諸國一夜被橫掃,投資的諸多台資日資損失慘重,台資在21世紀全面從東南亞轉移到大陸就是這個背景。所以在21世紀的頭幾年,日本也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開拓和投資。這時候,日本主流政治家在經濟上是主體「親」中的,政治上中國那時候因為在國際上沒什麼話語權,日本也不存在站隊的情況,只需要緊抱美國大腿就是了。另外源於日本的歷史清算問題,以及國內時不時的應激反應,所以整體持「反」華態度。
零九年之後,在東亞地區中美勢力對比開始產生此消彼長。而日本也看到了這樣一個能夠讓日本借力實現國家正常化擺脫美國挾制的大好機會。中美之間對抗的越厲害,美國越需要解禁日本,所以這些年,日本政策主體傾向是刺激中國,抱緊美國。或者說是借「反」華來實現六七十年代的曲線「反」美。
當然鳩山的上台不過是小泉下台之後日本的一次試探性雙方關係回暖,一旦鳩山提出美軍撤離日本,立馬就被地檢署搞下台。


親中的,都被美國按下去了。美國怎麼會允許日本親中呢。


推薦閱讀:

元代行省與今天的省有何區別?古羅馬行省又與中國行省有何區別?
對比20世紀德國的納粹與日本軍國主義,中國大陸的民族極端主義與台灣的台獨勢力四者是否有相同之處?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各個人物的政治地位、官銜高低如何?
如何看待現在懷疑一切的歷史觀?
斯大林是基於什麼考慮而發動肅反運動的?肅反運動給斯大林和蘇聯帶來了什麼?

TAG:日本 | 政治 | 戰爭 | 中日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