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併購中對目標公司有哪些好的評估方法?

如果高估了目標公司的價值,就會導致併購公司付出過高代價,使併購成本太高,增加併購風險。鄙人覺得現金流量法可能最靠譜,這種方法在公司併購的價值評估中的具體應用是怎樣的呢?如果有更好方法,也請提出。


貼現法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計算過程過於主觀化。所以以前我在評論這種方法時,也提出應該結合敏感性分析來做。------------即便如此,如果被併購對象不能產生正現金流,或者未來現金流有可能大幅衰退,貼現法的結果肯定是難以接受的:我把公司賣給你,你還讓我倒貼錢?

因為併購經常大量在兩個階段出現:朝陽產業龍頭企業快速增長期夕陽產業整合期 ,所以我認為應該分開討論:

1. 企業快速增長期往往是由企業收到大量融資或上市所引發的,而這一時期的同型企業,幾乎都會有類似的情景發生:市場認為行業前景較好,投資意願升高,市盈率被推高。這時使用現金流量法的話,潛在風險在於過高估計之後的增長,尤其是對於5年以後的「穩定增長期」的預測。但如果你調低增長率,賣方很可能對此估值提出異議,這就要看併購雙方的交涉能力了。
除了現金流量法,採用對比估值法也比較常見。相對於現金流法,對比估值法也比較容易被賣方所接受。但處在這一市場環境里,對比估值往往已經包含了一定的估值溢價,因此在選擇可對比數據和可對比模型(EV/EBITDA, PEG, PS, EBIT multiple 等等)時一定要考慮數據的相關性和實際的情況,避免估值過高。

2. 夕陽產業整合期往往是由行業中利潤率最好的公司牽頭,主動收購產能進行產業整合。而因為夕陽產業中諸多企業已經飽受摧殘,市場關注度很低,所以估值水平會偏低。此時使用現金流量法的話,面對一個衰退增長行業,很多市場假設是難以完成的。如果使用現金流量法,勢必要調整模型。
但對於收購一方來說,用這種方法最為安全。在計算結果上,根據被收購方的資產規模,給予一定的資產溢價就可以得到較合理的估值。
如果不使用現金流法,也可以使用RNAV法或成本折舊法來測定資產價值。


主要還是看target公司所在的行業。雖然一般認為income approach對於現金流的估計存在較大主觀性,但是相比而言,market approach的前提相對來說主觀性更強。market approach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市場參與者的水平相當,也就是,你不可能有超過其他市場競爭者的優勢。但是這往往不是併購案target公司的情況。對於target公司,併購的原因基本上主要是要不現金流轉不周需要「財主」支持,要不就是是塊「肥肉」大家搶著要。因此multiple ratio往往失真,要做調整困難較大。

因此,就我的經驗來看,大部分估值都是在income approach,DCF method上面的變形。而market approach一般就是做個支持作用的。DCF變形很多樣,比如說對於不同的asset具體操作不同。舉個例子,intangible assets,比如customer relationship, 我們需要可能會需要用excess earning method,看他的annual retention ratio。 根據以往客戶流失比例數據,銷售額變化數據等估計existing customer的未來流失率。而對於technology這種資產,我們可能會根據實際情況採用with-without method或者cost build-up approach。

換句話說,對一個公司的估值需要細分到不同的資產來說的。對於不同資產現金流的估計上,我們也要考慮行業政策的影響和公司自身的發展策略。舉個例子說,美國新型能源行業是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在財政上會有cash grant,那麼在現金流估值上我們可能就會考慮對企業的最優化選擇是什麼等等。

這個也需要落到每個公司不同情況下去分析。

希望這個解答有幫助。


鄙人認為可以細挖歷史現金流量表,從現金的角度看過去進行的資本支出產生了多少現金流,同時可以關注運營資本科目的變化;同時,資本回報率和合理的資本機構也是不可或缺的。對於估值的結果,既要考慮到絕對水平,也要考慮到相對水平。


併購對於買方而言,要知道哪些成本在併購之後是可以削減的,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善目標企業的現金流,並建立模型模擬計算未來現金流。 有了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測,才可能決定融資結構與方式。
或者用EBITDA比率法,參照行業內企業,並對槓桿率進行修正~


財務評估,即現金流。
業務增長評估。
商業模式評估。
這些都是些基礎評估。最重要的評估來自目標公司與收購者自身業務及產業的整合評估。如果只是借殼,就要平衡新業務資產在短期利益之後的負作用。如果不是,那麼產業整合的意義評估一定是1+1大於1的,是多層面的融合互動,而不是相對沖。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戴爾 670 億美元併購 EMC 一事?對業界和員工會有怎樣的影響?
阿里巴巴為什麼要收購酷盤?對於阿里的今後的發展有何幫助?
為什麼一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越差,重組的可能性越高?
一家公司被收購的原因都有哪些?
什麼是國際併購交易中的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在國際併購交易中談判分手費和反向分手費需要注意些什麼?

TAG:評估方法 | 企業併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