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本怎樣的雜誌?


《生活》可能是中國最 camp 的雜誌。

首先它的閱讀體驗很差,這主要是由開本和重量決定的。《生活》跟香港《號外》早年的開本完全一樣,不知是不是有意模仿。(確知的事實是《號外》被現代傳播收購了。)如此巨大沉重的一本出版物更像是用來放在茶几上的畫冊(coffe table book),而不是用來閱讀的雜誌。對大部分人來說,單手拿著《生活》翻開閱讀是做不到的,雙手懸空拿也會累。若是撐在腿上,腿會痛。

詭異之處在於,《生活》的內容並不如一般的茶几畫冊無趣。它曾有過一批很好的作者(說曾經的原因是我很久沒翻過這雜誌了,而我想到的那幾個作者都已離職),在設計上走奢華路線——用各種特種紙和特殊印刷工藝的結果就是印刷成本飈高。選題或稍嫌媚雅,但我還是想讀的。

換句話說,《生活》的格式和內容有矛盾。它的內容做到了讓人想讀的程度,但它的開本對我說:不要讀我,把我擺在茶几上就好。

經營方面,似乎中國的廣告主會覺得《生活》的內容「過於高端」,「看不懂」。這可能是這本雜誌的張力所在:如何在媚雅、精英化、優質非虛構寫作和廣告主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非常 camp。
非常精英。
非常精美。
非常藝術。
非常牛逼。
非常高雅。
非常燒錢。
非常理想主義。

但,模仿《號外》的痕迹太重。
幾年了,定位仍然迷茫,接地氣不夠。

但,能堅持下去就值得讚賞。


1.香港《號外》的內地版。當年現代傳播收購了《號外》以後,想做一本內地版,針對高端市場。不過,從後來的內容看,除了封面LOGO的形式之外,內容方向跟號外已經基本不一致了。

2.大八開的開本。售價50元。這在當時是驚人的價格。不過後來時尚的《羅博報告》定價100元,還有《旺》80元,《ILOOK》50元,紛紛進入高價雜誌市場。跟這幾本比《號外》好像還算划算的呢。

3.創刊時網羅了原《經濟觀察報》的一群報人來做。包括於威、許知遠等(後來於威去了搜狐)。《號外》的原總編黃源順也出任出版人。又找了一群知名藝術家來做顧問,包括徐冰和譚盾等,最逗的是譚盾任音樂總監,一本雜誌有個音樂總監,也算是首創。

4.雜誌分成九個章節,分別是天、地、人、真、善、美、詩、禮、樂。不過這只是個形式感,內容還是通常媒體的那些內容。從我看過的幾期來看,內容比較偏社會,比如關注邊疆、三峽等話題。比較沉悶。

5.《生活》的運作很多也在雜誌本身之外,比如我記得他們搞過一個獎,給中國藝術家頒獎,由一些奢侈品牌贊助。通過把藝術家等高知人群和奢侈品聯繫起來,提升奢侈品的人文內涵,可能對於很多奢侈品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吧。我記得賓士就贊助過他們好幾次活動。

6.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亮點是常有徐冰的字帖附送。當然還是印刷品。偶也有譚盾的CD附送,但我並不喜歡。

7.三年前寫過一篇評刊,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生活》之踵,還不夠坎普
http://www.huabook.com/thread-14608-1-1.html

這裡有令狐磊談《生活》的一篇訪談:《生活》雜誌及其攝影風格
http://www.huabook.com/thread-13996-1-1.html


看過很多期《生活》,跟一樓一樣,對它的開本實在是累愛。

這種設計確實很漂亮,但是閱讀體驗並不好。

采寫方面的話中上。作為文化類雜誌,不能強求它跟《人物雜誌》這一類的雜誌一樣,有很強的故事性或者閱讀性,作為拓展眼界還是很不錯,選題的角度蠻有趣,文章都有高逼格感。這個對大多數讀者來講是一種挑戰,很多內容並不是深奧,而是需要一定的入門基礎。


的確是高逼格,內容不錯,開本太大,定價偏高


推薦閱讀:

本人在二線小城市的半企業出版社,入行較淺,要去三聯書店學習裝幀設計,想問去多久合適呢?有什麼建議嗎?
歷史上關於藏書有哪些傳奇故事?
身在大陸有什麼靠譜的途徑可以購買香港或台灣出版的書籍?
報刊作者眼中什麼樣的編輯是好編輯?
中國出版書籍的收入分成模式是怎樣的?為什麼大陸的書籍普遍比境外與國外書籍要便宜許多?

TAG:雜誌 | 現代傳播 | 傳媒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