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青年幹掉了搖滾青年後人類真的失去反叛精神了嗎?

話題是從這一條微博開始的:

「 @陳昊芝:還有人記得這個視頻么? http://t.cn/hB8yjv Good time 1995年 Win95隨系統的視頻。現在還記得那時一直反覆看這個視頻,為多媒體的展現力所感動,那1年幫同學,朋友攢了幾十台電腦,就像去年推銷出去上百台iPad。 」

朋友在旁邊聽到,說象是卡百利(The Cranberries)唱的,搜了一下,其實是 Edie Brickell 。但我們開始感慨那時候的歌聲的質感,和人們的面容,和現在的我們的確不一樣(以前我在 YouTube 上看滾石演唱會時也有相似感覺)。

朋友說,六七十年代是搖滾青年的黃金時代,近十年來是 IT 青年的黃金時代,而且 IT 青年用搜索引擎幹掉了搖滾青年,人類再無反叛精神,IT 青年太壞了云云。我則說,一個是反叛,一個是顛覆,一個是精神層面,一個是社會結構層面,都是有意義的工作……

但我的回答自己都覺得象是搗漿糊。畢竟搖滾青年更傾向於解構,IT 更傾向於建構……而且,可以說搜索引擎幹掉了音樂,也可以說搜索引擎更便利的傳播了音樂,同時也迫使音樂回歸本質(演唱會)。

音樂有那麼重要嗎?它應該是精神引領,還是只適合作為一種消費品呢?或者是更為普及的調劑和娛樂?比如這個:Google 倫敦內部聚會上一哥們用長笛玩 Flutebox(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xMTU4NzI=.html)。

搖滾老炮崔健,和 IT 中年噹噹網李國慶對談,談出什麼來了呢?

IT 青年幹掉了搖滾青年後人類真的失去反叛精神了嗎?


「IT 青年用搜索引擎幹掉搖滾青年」是文學語言,而且和事實差得太遠:一個大跳就躍進了二十一世紀的搜索引擎,你把個人電腦時代以及前個人電腦時代的 Doug Engelbart、蓋茨、喬布斯這些人往哪擺?

IT 青年沒有「幹掉」搖滾青年。美國的 IT 青年就是當年的搖滾青年。John Markoff 幾年前寫了本《What the Dormouse Said》講的就是這段歷史(六十年代的美國反文化運動和個人電腦革命的關係。書名是 Jefferson Airplane 的《White Rabbit》裡的歌詞)。今天的搖滾樂是主流音樂,跟反叛沒什麼關係了。但反叛精神已經被搞電腦和網際網路的人承接,談何「失去」?


搖滾樂並不是反叛精神的源泉,而是反叛精神的產物。在搖滾樂的黃金時期,人們通過聆聽搖滾樂,發現並改變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帶著被搖滾樂武裝過的頭腦走向社會。

而互聯網與之不同,給我的感覺是,互聯網首先改變的是這個社會,生活於其中的人無力阻止或指引這樣的改變------即使你是業內人士。人們只能被動的去適應互聯網帶來的改變。

而至於當今時代的反叛精神,只要這個社會存在對人的天性的壓抑,反叛精神就不會消失。但搖滾樂的巔峰已過,已經無力承載哺育新一代搖滾青年的使命了。


我覺得IT青年比搖滾青年反叛多了。


搖滾青年和IT青年都和反叛精神沒有必然關係吧?
干IT的青年也有不少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混口飯吃的;而所謂的搖滾青年不少也是瞎跟風的小毛孩,只是為了顯示「叛逆」而搖滾的。
如果這個「反叛精神」指的是獨立自主的人格、創新的精神的話,其實這跟做什麼職業都沒有必然的關係。


What Most Schools Don"t Teach - Short Film [Youtube] [中文字幕]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最強音,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搖滾作為時代主旋律也只是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時候已經走向邊緣,IT青年為主旋律則是近十年左右的事,中間是有斷層的,所以不能講IT青年幹掉了搖滾青年,我自己覺得IT青年也會象搖滾青年一樣退出主流,但也會象搖滾青年一樣永遠存在。


身為一個從事互聯網行業的聽搖滾的
我覺得誰幹掉誰都不代表人類失去了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跟你是什麼青年無關


我覺得貝多芬肖斯塔科維奇比絕大多數搖滾樂隊都具有反叛精神,為什麼不說it青年殺死了古典青年?


黑客基本都是無政府主義者你說那!


搖滾青年為了混囗吃都成了IT青年,反叛精神還在,等待喚醒。


簡單的說,就是這麼回事。IT青年利比多普遍不如搖滾青年,也不如民工。反叛不反叛難以界定,反正這個世界的利比多越來越少了。


陳勝吳廣可不是什麼搖滾青年,不一樣反抗最強大的政權?搖滾青年反抗了誰?說出來聽聽?


此題只能說是題主的情緒產物,包括很多主觀性的情緒語言。攢電腦等於推銷出ipad的喜悅。在我來說根本就是售貨員而已,怎麼會有設計這些的工程師偉大,那點喜悅算什麼一點都不geek。你瞧,當我們把自己的情緒都渲染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根本就不在「同一個世界」里。
我沒在國外呆過很長時間,具體情況我不了解。但是聽很多留學回來的同學說過,在國外幾乎每個人都有一項音樂演奏技能。所以,出去旅遊賺錢比街邊演奏更好的辦法是雜耍。但在國內則有點相反,會演奏樂器,不管好壞都覺得很本事。估計題主是看多了我們這些從事IT工作的國內同胞沉悶的表情時感覺無趣。這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國外的IT青年很歡樂,那是谷歌把能展示的都展示出來了。等你參加過一些IT青年的聚會和飯局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人也很精彩。(當然,很多人還是內向的,這種聚會相對其他職業少很多便是。)
我們再回來說IT青年和搖滾青年的區別。像我這種上學時候玩過樂隊,後來突然反感音樂圈開始專心學專業計算機的人怎麼算?我覺得我一顆「搖滾的心」。但在別人眼裡,我是「裝逼」。解構自從周星馳被冠以這樣的稱謂後,在我眼裡一直屬於貶義詞。恕我膚淺,你的意思是說搖滾青年只知道破壞,而IT青年知道建設的意思嗎?因為獨子,小時候沒什麼年齡相仿的兄弟姐妹,附近鄰居和我年齡相仿的也不多,我只能跟比我大很多的表哥們一起玩,他們都是70末的,那時候應該說音樂人物真的是他們的英雄。這是社會問題,貌似改革之前的娛樂活動很少。就算生於80年代,當年也只有四大天王可以崇拜,後面的比爾蓋茨等富人神話破滅的速度都太快了。在這種社會結構急劇變遷的背景下,你很難說是人類改變社會,還是社會塑造了不同的人類。
崔健和李國慶對談,只能代表他們自己,或者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的談話。李國慶算p,我們IT青年才不要呢。嗯,崔健太老了,真正的搖滾之神國內的是beyond。


什麼叫失去?
八零後九零後不是仙后被老前輩們罵不靠譜,叛逆嗎?


it青年裡面,應該也會有部分是搖滾的熱愛者。搞it的同志們,在工作中的壓抑,需要搖滾這類的方式去釋放一下,很好的彌補。


連續的經濟危機啊老大,失業率不斷攀升啊老大,這年頭還不加緊傍著新興產業找份靠譜的工作?再搖滾下去就餓死了。


it關搖滾屁事


沒覺得被幹掉了 只不過社會的價值判斷標準可能不太一樣。其實很多交集吧這兩撥人。


時代變了,搖滾已經成了主流,也就沒有所謂的反叛了,目標都沒了,反叛嘛啊?這也是搖滾青年慢慢死去的前奏吧。


程序員沒有groupie…&>_


推薦閱讀:

讀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有何感想?
@李松蔚 自體心理學是精神分析中的一種么?地位怎麼樣?為什麼很少聽到?煩請告知。多謝!!?
為什麼拉康被精神分析協會除名?
精神分析對病人的治療有什麼用?
是否在任何情況下,咨客對心理諮詢師產生的愛慕都要歸為移情?

TAG:搖滾樂 | 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