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實際如何?
如題,有個問題鄙人一直想不明白。
照常理來說,證明一個人軍事實力很好,不應該說他的勝仗嗎?官渡之曹操,赤壁之周瑜,司馬百日擒孟達。可為什麼會有人以北伐來證明司馬懿軍事很厲害。證據寫了一大堆可總結一下不就是:
司馬懿軍事很厲害。
為什麼?
他防禦住了諸葛亮的進攻。
關注知乎三國很久了,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不談二人軍事實力,就談邏輯。
謝邀。
《三國演義》討論武力時,許褚是這麼個角色:
沒勝過名將,但平過典韋與趙雲,與呂布斗過幾十合後被曹操叫人圍攻,裸衣戰過馬超,唯一敗北是醉酒被張飛刺了。一般公認他是頂尖名將。
哪位會說:裸衣戰馬超、打呂布二十合後叫隊友,也挺被動的,幹嘛也當個許褚的戰績呢?
答:因為馬超和呂布本來就是超一流存在啊。
同理:司馬懿堪堪沒輸給諸葛亮,幹嘛算個戰績呢?
——因為司馬懿的確挺能耐,但諸葛亮卻是,更超卓的存在啊!
———————————————————————————————————————————
司馬宣王的戰績是有的,風格也卓著。《晉書》為了幫他洗白篡權奪位的事,哪怕沒戰績,也很愛吹他的言論,顯得宣王神機妙算。比如,勸曹操別遷都啦,猜孫權不敢來伐啦,之類。如此就顯得宣王格外聰明。
司馬懿的幾次名戰,包括平孟達、破公孫、擒王凌,歸納一下:
——破孟達,乃是孟達要反,猜司馬懿要一個月到;司馬懿急行軍,八日趕到,出其不意,圍住,導致孟達部內亂,解決。
——破公孫淵,宣王聲東擊西,佯攻圍塹,渡過遼水,直取襄平,圍點打援,圍了襄平,解決。
——破王凌,王凌詐稱吳人塞塗水,要求發兵征討,司馬懿看穿了一切;於是司馬懿九天趕到甘城,王凌解決。
——也包括殺曹爽的高平陵之變。裝病賣萌,忽然發難,再讓蔣濟們去騙曹爽說只要兵權。
所以司馬宣王的風格?
是快,是迅疾,是聲東擊西,是驚人的判斷力「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
———————————————————————————————————————————
好了,回到正題:諸葛亮vs司馬懿。
他倆的對局,一共兩次。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當時麾下包括:征西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建威將軍郭淮。這陣容夠漂亮了吧?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了。
《晉書》說:
張郃勸帝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張郃勸司馬懿分兵駐守,司馬懿認為不能分軍;於是進軍。
諸葛亮聽說大軍到了,自己帶人去上邽割麥子。
諸將害怕。司馬懿說我兩天就能趕到,趕來了,諸葛亮逃走了。司馬懿又說了,諸葛亮好對付。於是到漢陽去跟諸葛亮相遇。之後諸葛亮後退,司馬懿攻擊,諸葛亮逃走,司馬懿斬俘上萬。
哇看起來司馬懿無敵了!好威風啊!
那麼問題來了:這戰績是真的嗎?
《三國志》說得極簡略: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沒說諸葛亮敗北的事;還射殺了魏國最高軍事長官之一的張郃。嘻嘻,為什麼《晉書》不提張郃死了呢?是因為這樣顯得司馬懿無能嗎?
看注引:
漢晉春秋曰:……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咸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與《晉書》一樣的是,張郃要求分兵,司馬懿沒聽。諸葛亮來割麥。
與《晉書》不一樣的是……諸葛亮擊破郭淮費曜,割了麥;然後司馬懿不聽張郃的話,非要貼著諸葛亮,然後被諸將念叨「畏蜀如虎」,於是司馬懿出戰,被大破之:所謂甲首三千、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
之後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殺,在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
那麼《晉書》與《漢晉春秋》,我們信哪個呢?
《晉書》里也無法否認的是:張郃勸司馬懿分兵,司馬懿不聽,結果諸葛亮確實晃過了司馬懿,聲東擊西,到了上邽割麥。
《晉書》里只好讓司馬懿吹牛,說我兩天就能趕到了!——趕到有鳥用,諸葛亮麥子都割走了。
《晉書》里吹說司馬懿在鹵城一帶擊破諸葛亮。但是:
——街亭馬謖敗後,諸葛亮自貶;這次之後,諸葛亮卻沒自貶。
——司馬懿此戰後一直避免再戰,怎麼看都不像是贏了的樣子。他老人家那可是侵略如火落井下石的打法呀。
——最關鍵的:張郃是在追擊時死在木門道的,木門道在鹵城東北;蜀漢在西南,退軍該是往西南走,張郃怎麼追著追著追到東北去了呢?
所以真相只有一個咯:諸葛亮在鹵城勝了;戰線向東北大幅推進;司馬懿於是龜縮不出;等諸葛亮糧盡,張郃追擊,死在鹵城東北的木門道。
這一戰好笑在於,《晉書》拚命為司馬懿為尊者諱,但他西向被諸葛亮晃過、被諸葛亮割了麥子、贏了上邽一戰,都還是漏出來了;最後還遮蓋了張郃之死與甲首三千,遮得實在不太像樣。
最後諸葛亮安然退軍,還撿了個五子良將張郃,嘻嘻。
好了,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晉書》都沒法為司馬懿塗脂抹粉了。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諸葛亮挑戰,司馬懿不出。
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司馬懿於是「怒」,千里請戰。天子專門派使節辛毗來不讓出戰。
諸葛亮神吐槽:「他本來就不敢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得過我,何必千里請戰?」
但架不住司馬懿嘴硬啊: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巳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諸葛亮已經中了我的計,一定能破之!
——結果就是死守不出,熬到諸葛亮死了。真是妙計,嘻嘻。
好了,最搞笑的地方來了: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諸葛亮死,司馬懿出兵追殺。
楊儀反旗鳴鼓,司馬懿忽然決定「窮寇莫追」,就眼看著楊儀走了。
——等等,如果窮寇莫追,你幹嘛追過來?!神經病啊!?
——所以死諸葛走生仲達。當地百姓一下子真相了。司馬懿只好自嘲了事。
所以了,一目了然了吧?
《晉書》已經努力幫司馬懿吹了。但事實是:
——231年北伐,諸葛亮晃過司馬懿,聲東擊西,到上邽割了麥子;司馬懿貼到鹵城,先被手下吐槽畏蜀如虎,然後發生會戰,然後戰線後撤;之後諸葛亮糧盡,司馬懿追啊,喪了五子良將最後一個張郃。
——234年北伐,司馬懿死守不出,還玩出千里求戰、巾幗衣服之類大梗。雖然牛吹得很大,「破之必矣」,結果還是熬死了諸葛亮;要追殺時,看見楊儀軍隊集體轉身,忽然決定「窮寇莫追」了。
——結合司馬懿此前擅長聲東擊西、預判準確的風格,兩次作戰,都多次判斷錯誤,也算是被諸葛亮給玩了;連《晉書》這種歌功頌德文字都遮蓋不住的尷尬呀。
更過分的事:
諸葛亮玩兒司馬懿,還不是他專長的部分。
《三國志》里,陳壽說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諸葛亮的才華,治戎是長處,奇謀是短處。
——等等,他的奇謀是短處,怎麼還能晃過司馬懿,去上邽割麥的?
——大概因為,他的治戎是100分,奇謀是95分?
陳壽還說,諸葛亮所以未能有克,是因為他的對手「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
這是告訴司馬懿:「您是人傑,加上人多,加上您防守諸葛亮進攻,所以他沒能攻克」。
——這真是誇司馬懿人傑?還是罵他呢?!
多說一句,諸葛亮的治戎,真是古今罕有。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這是和岳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類似的境界了。
所以諸葛亮每次回師,都帥氣得不得了:二伐回師,回馬槍斬王雙;四伐回師,回馬槍斬張郃;他死了,回師,司馬懿忽然決定「窮寇莫追」,不敢追了。諸葛亮治軍的軍紀軍容,強到匪夷所思。
至於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高下,《三國志》後來裴注引的一段,更直白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諸葛亮的戰士人民,只有魏國1/9。司馬懿踞天下十倍之地,手握精銳,城池牢固,根本沒敢去對付諸葛亮,只能自己保全,讓諸葛亮自來自去散步。搞得魏國不敢解甲,被諸葛亮牽製得很被動。
他倆的勝負,很明白了吧?
——————————————————————————————————————————
總括一下: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很卓越,有判斷力,擅長聲東擊西,善於揣測對方心理,善於出其不意,善於急速進軍。
可是啊,就是在判斷力、聲東擊西、出其不意方面,他輸給了諸葛亮,被割了麥、甲首三千、一個張郃。搞得一向打速度流的司馬懿,忽然變成了龜縮流。
可怕的是,這些奇謀,還不是諸葛亮最擅長的。
終於司馬懿優勢兵力、優勢地位,卻只好玩些千里請戰的事,來避免跟諸葛亮打。
真不是司馬懿不夠厲害——打打其他人,那還是很有本事的——只是,諸葛亮實在是,太強了啊。
謝題主邀。
如果從歷史角度看,西拒諸葛是司馬懿軍事生涯中難得的黯淡歲月,坐擁天時地利,內線作戰,又有兵力、兵種甚至兵源優勢,捎帶碾壓級國力加持,居然在戰場上被孔明全方位壓制。譬如四次北伐,簡直被調動得著三不著兩,末了不但會戰大敗,更因補給基地遭襲,在主場鬧起了斷糧。
正如李世民所評: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也因為場面太難看,到了西晉修國史,不得不偽造戰績,替老祖宗遮羞,即《史通》曲筆篇吐槽的:陸機《晉史》,虛張拒葛之鋒。
倘若有宣王粉拿拒諸葛說事,這叫哪壺不開提哪壺,是不折不扣的大黑似蜜。
以上表過。題主提到只談邏輯,那恐怕只有一個邏輯可談了:
【因為諸葛亮軍事才能異常出色,
又因為司馬懿竟然能成功抵禦了諸葛亮的入侵,
所以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亦很傑出。】
雖然走的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路子,但怎麼看只有這一個解釋了。換了唐太宗,那就是這麼個畫風:
【因為司馬懿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無限,
又因為坐擁所有客觀優勢的司馬懿居然被孔明吊打,
所以司馬懿你丫是不是見了孔明就腦殘啊!】
有段毛批司馬宣王受巾幗一出,大略可解太宗之疑:卻不想受了他巾幗女衣,是竟為孔明之婦矣。
功業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但為孔明故,智商皆可拋。
奈何奈何╮(╯▽╰)╭
葛、馬軍事水平之爭在歷史上本來不是一個問題,最經典的就是吳大鴻臚張儼和貞觀天子李二主的評價。
既然題主說只談邏輯,這裡有個很簡單的公式:宣王+魏國≤村夫+蜀漢。把公式兩邊的國力因素去掉,哪怕小學生也能判斷出二人高下。宣王水平很高,這個大家基本都認可,但和諸葛比還是有不小差距。這和那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不同,二人是同時代人,年齡相彷彿,戰場上交過手,但是宣王吃了虧,從此閉門不出,場面不太好看。關於具體戰例問題大家提到很多,現在只談一下宣粉口中司馬勝過葛賊的幾個邏輯:
1.養寇自重說。這個邏輯最大的問題是於史無征,而且像宣帝這樣養寇養到把戰區二號人物「養」死的,也太誇張了。養小鬼也不能這麼隨意吧?真正的養寇自重難道不應該像李成梁那樣的嗎?既能在朝廷里維持一個常勝將軍的名聲,又能讓建奴在他手裡活得像孫子一樣。反觀宣王,倒是把諸葛養得像個大爺,自己當起了孫子。況且魏明帝與司馬家的關係還算和諧,怎麼也看不出像某些宣粉所說的沒有了諸葛亮,司馬懿就會被兔死狗烹。佳人曹子丹,把諸葛亮打得自貶三級,項上人頭不也好好的?宣王如果真的在養寇,那麼在聽說諸葛亮「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的時候,為啥幸災樂禍地說「諸葛孔明其能久乎」,而不是勸勸對方多注意養生,沒事打打太極拳之類的話。事實上,諸葛亮死後,宣王依舊得到重用,並在明帝臨終時與曹爽同受顧命。再者,養寇自重這麼一個臆想的邏輯同樣也可以照搬到諸葛村夫身上,而且看起來比放在宣王身上更靠譜:反正也滅不了魏國,乾脆就在邊境上「養」一個司馬懿,保持軍權控制在自己手上。
2.宣王戰略正確說。老實說,這個可能是唯一還能拿得出手的邏輯了。但是,有毛用?就像某些知友說的,我打不過泰森就選擇不打,難道我和泰森就是五五開?宣王的龜縮大法正是因為打不過村夫才不得已採取的措施,你以為他不想打?四次北伐不是打了一次嗎?結果就是兩個字:敗績。五次北伐不是也想追嗎?結果多了五個字:死諸葛走活司馬。其實說白了就是,宣王戰略很正確,但這個戰略明顯是打不過對手被迫採取的,「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反而印證了他的軍事才華不如諸葛。這讓我想起那個笑話:最近有很多人都在黑氣功,我覺得你們懂個屁,氣功曾經救過我一命。在我16歲那年,曾被一群小流氓打劫,當時我就使用了龜波氣功對付他們。帶頭的那個混混臨走前對我說:要不是看你是個傻逼,我TM早揍死你了。
3.宣王笑到最後說。這個邏輯最扯淡了。他確實笑到了最後,但對手是是因為短命掛掉的,不是嚇死的,不是氣死的,而是病死的,跟他司馬懿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打遊戲,被對手壓制,後來因為對方掉線才贏了,還不敢追殺對方小弟,這很光榮嗎?斗帝熬死了諸葛亮,也熬死了司馬昭,難道說斗帝的政治水準更高?如果這都算勝的話,豈不是貪天之功?介子推說:「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4.宣王地位不如村夫說。你看諸葛亮攝一國之政,可以調動所有的資源,而宣王只是一個方面的長官,哪能和諸葛亮比?但實際上諸葛亮掌握的只是一州之地,整個蜀漢也就十萬左右的兵力,能夠參加北伐的可能也就五六萬,還是步卒,糧食轉運極其困難,有馬謖、李嚴、孫十萬這樣的豬隊友。而宣王拒諸葛時,職位為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手下有十幾萬大頭兵,步騎結合,佔盡地理、後勤優勢,有張郃、郭淮這樣靠譜的隊友。你問明帝支不支持?明帝說支持,千里請戰老子都親定了,還有什麼不支持的?說宣王調動的資源不如村夫,那不是笑話嗎?
5.陳壽奇謀為短說。大家都在痛批陳壽「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認為他黑了葛公,其實陳壽也很委屈。他是吃大晉俸祿的,說幾句政治正確的話很正常,因為這涉及到人家皇帝的老祖宗了,再誇獎對手就不像話了。況且陳壽從來也沒把話說死,《亮傳》:「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並不是諸葛亮不行,是因為天命不在人家那裡,你們司馬家是撿了漏的。「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裡的「蓋」是「大概」的意思。陳壽雞賊得很,前面說了那麼一大套,最後還是小心翼翼地說:「我也就是大概推測一下。」
6.諸葛只會正兵說。這個只不過是陳壽說法的延伸。諸葛亮不會奇兵嗎?葛、馬唯一一次戰場交手,宣王就被村夫的奇兵晃暈了,以致一直捕捉不到蜀軍主力。村夫只是沒有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已,打仗不是賭博,沒有正兵的配合,奇兵就是送死。五千精兵、一員大將,對於蜀漢來說,這個賭注太大了。這個意見魏延可以提,但諸葛不能採用。這不是秦末,是漢末。
7.諸葛亮沒有達成戰略目的說。這個結論是對的,無論長遠的恢復中原,還是近一點的蠶食隴右,諸葛亮都沒達到,但這不是宣王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魏蜀實力差距造成的。換句話說,即使沒有宣王,換個老成持重點的將領守邊,諸葛亮也一樣摸不到長安的大門。但問題是,諸葛五次北伐,最大的一次經驗是從宣王那裡刷的。
8.宣王貶低諸葛說。《晉書·宣帝紀》:「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老三顯然沒有二哥那麼樂觀:「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晉書·司馬孚傳》)而宣王最終也用自己的行為證明自己是在吹牛,他的「墮吾畫中」就是等老天爺把村夫收了。萬一老天不收村夫呢?鬼知道該怎樣收場,畢竟村夫這回真的是來耕田,打算長住下去了。
9.武廟道德說。你都不敢想像在某些宣粉嘴裡,整個武廟將星閃耀,就諸葛亮這麼一個靠道德上位的關係戶。老實說,說諸葛亮靠道德混進文廟那還有些道理,畢竟諸葛亮是治申韓之術的,而且個人修養更傾向於道德家而不是儒家,他大概是因為行為更符合儒家忠恕之道和內聖外王的政治理想而享受儒家的冷豬肉待遇的。但武廟是什麼所在?說一點沒有道德因素那是無稽之談,說僅靠道德就能上位更是扯淡。武廟評的是軍事人才,不是《感動中國》,沒有實打實的軍事才華連六十四將都不要想,更何況「十哲」這個級別的?說到底很多人就是把軍事理解偏了。古人是怎樣理解軍事的,看看《孫子十三篇》就差不多了解個大概了。軍事是包括戰略、戰術、後勤、練兵、選將、軍令、治軍、用間等多方一體的,不是簡單的衝鋒陷陣。你對比一下諸葛亮的事迹,再看看《孫子》,是不是暗合?歷史上有幾個軍事修為像諸葛亮這麼全面的?評價一個軍事人物,之所以不能簡單羅列戰績,是因為不同的條件下打不出相同的戰績這很正常,就像韓信當年可以暗度陳倉,可以傳檄定三秦,但你把他移到諸葛亮那個時代,他也出不了陳倉,這不是韓信不能打了,而是客觀條件變了。同樣的情況還有在武廟蹲坑的李將軍李廣,他的戰績再水,軍事才華是掩蓋不了的。總之,一個人的成就,不只是看自己努力,也要考慮歷史進程,就是這個道理。
10.《三國演義》誇大說。不提也罷。
11.諸葛亮大奸似忠說。這個是宣粉轉移話題常用的邏輯,懷疑是宣粉里的第五縱隊。
12.司馬氏最後得天下說。這跟葛、馬二人啥子關係?
【ps:這個問題下的某君看我引用了李二的觀點又不爽了,偷偷在他的答案下把我掛出來,貼上了「壞」的標籤。如果不是抱著獵奇的心態搜集奇葩觀點,我都發現不了。人身攻擊都偷偷摸摸的,真是酸得狠吶。居然從李二的評語里讀出他是支持「養寇論」的,真以為天可汗跟你一樣low啊。別問我為何不去反駁,這個是基本的古文閱讀能力問題,《晉書》又不是什麼稀罕物,李二評語又不長,真當大家沒有看過全篇啊。附上鏈接,以發一笑: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891386/answer/225580966】
最後還是要把張儼和李二的兩段評論放上來: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且不論黑成渣的司馬家族人品,單論能力,哪怕粉飾一下司馬狼顧的暗黑系政治能力,寒某也是服氣的。不過,這樣硬拎出來司馬狼顧的軍事能力來溜,而且還是和葛公溜,真一粉勝十黑呢,如果題主不是宣粉,我只能說,黑得漂亮233
宣粉吹噓司馬狼顧的軍事能力,無非是和《晉書》一樣硬湊個北平遼東、南抄孟達、東鎮淮南、西拒諸葛的拳打四方軍功章。那寒某就一個挨一個地戳戳窗戶紙,掀了無恥之尤司馬晉的遮羞布。
所謂北平遼東,不過是利用優勢兵力、強大後方採用圍城消耗的笨辦法碾壓一個作死天王罷了。公孫淵犯了固守主城的戰略錯誤,主力陷入三面包圍的狀態(司馬懿部、毌丘儉部、烏丸鮮卑、高句麗與魏水軍),司馬狼顧再利用洪水便利保證了圍城戰的後勤運輸,這才通過兵力優勢完成平定的。至於,兩軍兵力對比,司馬懿只是出征時4萬人,進入遼東時加上前述其他部隊,肯定超過公孫淵(十萬二十萬,快趕超蜀漢,要麼是公孫淵一方的虛張聲勢,要麼是晉書的誇大敵情)。換言之,作死天王公孫淵本身軍力遠遠比不上曹魏正規軍與漢末烏桓鮮卑兵,把周圍能得罪的勢力全得罪完,還曾把期待中的遠方援軍東吳羞辱過一遍。面對這樣花樣作死的「網文界遼東霸主」,司馬懿取遼東,自然是手到擒來的易事。
所謂南抄孟達,不過是平定一個在魏漢邊境搖擺不定的叛臣搞得一次小規模未遂動亂罷了。孟達所據新城郡兵力,山多地狹,連當年分兵救關羽都不夠用,本來就沒多少實力。司馬狼顧主要還是靠他高超的政治能力,預判了孟達的動向,壓根就用不著多少軍事能力,就能趁孟達不備完成鎮壓。
所謂東鎮淮南,不過是平定淮南主將王凌的一次運氣極差且極不成功的顛覆活動而已。先是同謀兗州令狐愚趕巧病故,後是王凌被司馬狼顧扣著兵符根本調動不了轄區兵馬,雖然王凌有擁立曹彪之謀,但實際上「淮南一叛」連兩軍對壘都沒有出現,完全是司馬狼顧又一次靠著出色的政治預判,再憑藉一點軍力震懾完成的平叛,也輪不上什麼司馬狼顧的軍事能力去表現。
所謂西拒諸葛,不過是坐守老龜式的被動防禦而已。在己方的軍事重鎮(隴西+關中)被對方大軍耍得團團轉,而沒有任何對策。而且對方主帥還是穿越秦嶺而來,後勤補給也相當費勁。最後,得虧對方主帥,駕鶴陣前方才取得被動防守的成功。
綜上,在司馬狼顧的四大「軍功章」中,三個主動進攻並取得「成果」的,一個對手是花樣作死小能手、兩個對手是政治能力堪憂都輪不上用軍事能力的渣渣。狼顧小宣宣好不容易遇上一個擁有學霸級軍事能力的葛公,就立馬現了原形,龜縮成一個蠢萌的女裝達人(德川家康:mmp,這個女裝龜族是誰?可以開除他/她龜籍么?),玩起了「打不過,耗得起,反正曹家底子厚,可勁造」的烏龜戰術。就這也算有軍事能力?就這也配與葛公相比?
在「一代男神、千古武侯、萬人敬仰」的葛公面前,司馬老賊賣賣他的權謀竊國術也罷,哪裡配得上談軍事能力?對葛公軍事能力的分析,詳見:寒鯤: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怎麼樣?。
總而言之,論軍事能力,狼顧之於葛公,如燭光之見皓月;論忠勤任事,狼顧之於葛公,如熒光之見天日;論政治能力,狼顧之於葛公,如狼狽之見比干;論人品門風,狼顧之於葛公,如蟲蚓之見鯤鵬。狼顧完敗,葛公全勝。(沒忍住,最後一段強行怒黑一波)
我也想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我是積年的亮粉。諸葛亮說的差不多了。
但今天想說說司馬懿。
司馬懿作為諸葛亮最重要的對手,自然有自己的長處與風格
司馬懿傳說的第一份工作是上計掾,也就是會計加紀檢。據說是沒去,但司馬懿就表現出來不一樣的軍事才華,特別像是個會計人才,數字化管理。
這個職業有什麼特點,無情,殘酷,把別人當達成目的的手段,玩弄一切於股掌,是那種大企業的權威管理者。
怎麼講呢。請看實例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魏明帝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計。憑藉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次計。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魏明帝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
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速決?四打一,即使一半人傷亡,也是可行,當時不計死傷,正是要為有限的糧草爭取時間。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現在憑藉人多和大水,雖然飢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
首先久算計到了公孫淵的策略,再計算了時間,來去計劃已經做好了。
碰到敵人據守遼水,聲東擊西。
然後全軍被大雨泡在水裡,硬是不移營、也不強攻。司馬懿是不講什麼情面道理的。計劃制定了堅決執行,誰要反對,就砍誰腦袋。
給敵人以堅持不動的假象。洪水要是公孫淵趁機突圍,攔不住。卻放任他們砍柴狩獵,消耗他們的糧草。等洪水消退,包圍也就合成了。這是隱忍。
一個將軍抱怨,首級就被掛在了營地上。砍了自己人腦袋,是為了砍遼東公孫家的更多腦袋。等到計劃完成包圍已合,什麼求降乞命通通不許,使臣來了也砍腦袋。讓他的從人帶腦袋回去告訴公孫淵等著被砍。
然後砍下許多人的腦袋,做了京觀。
方法簡單粗暴,效果很好,計劃完全達成,就是沒有人味。
孟達的那番分析,為啥急攻,因為糧草不夠,讓人生出一股寒意。
他好像在解一道數學題,人命是最不考慮的因素。開始奔襲孟達的時候就沒帶多少輜重,只要八日趕到。可以想像趕不到也是要斬人的。
到了也不休整,急攻,八個門一起打,吃完糧草前一定要打下來,並不愛惜士兵的生命。
有了糧草,打遼東,我要的不是別的,要的是斬草除根。
公孫淵以下,能砍的腦袋不放過。
還築了京觀,也就是骷髏台。
妨礙這個目的的,自己抱怨的將軍也殺,敵人乞命投降的大臣也殺。
張頜有點不同意見,還未必是錯誤的,然後司馬懿非要他去追諸葛亮。然後就膝蓋中了一箭。
其實以蜀漢的兵器連弩,準頭似乎不行,以張將軍的武力,膝蓋中箭怎麼死的那麼快。我估計是變成了刺蝟。
我要的不是傷亡數字,我要的是上庸。我要的不是不同意見,要的是功業。
所以司馬懿厲害,但是讓人覺得這人不像個人。
以後平王凌,族曹爽,都是這樣的套路,隱忍到人畜無害,露出獠牙的時候,就是所有套路都算計好了,你怎麼死的都算計好了,沒有任何憐憫同情的斬草除根。
蔣濟這輩子料無不中,卻不了解司馬懿,是不會給對手一點點機會的。勸說曹爽交出兵權,就已經是死人了。他估計也是被司馬懿氣死的。
司馬懿最有特色的事,是拿何晏拷問曹爽,讓他們狗咬狗,何晏審出七黨,最後司馬懿說還漏了一黨。何晏急了。問了半天。
就是何晏自己。
都是早就算好的套路。
諸葛亮的算是神算,富有人情味。李嚴被廢,還用其子李豐。
司馬懿的算就是鬼算,只看到磷火瑩瑩。能株連的,能殺乾淨不留後患的,不放過。即使你當狗。起誓。
所以諸葛亮是卧龍,龍總帶些仙氣,保佑凡人,普濟世人。
司馬懿是冢虎,冢是墳墓的意思。骷髏堆中的老虎,陰風森森,總與冤魂倀鬼相伴。你是個打中單的大師玩家,有四個鑽石隊友。
對面中單faker 開局掉線,上線發現自家四個白銀已經被你們打崩盤。
faker 盡量讓隊友穩住,自己刷錢,出到關鍵裝備想要正面剛你一波。他的計劃是擊殺你,建立優勢,然後擴大優勢,拯救世界。你看出了他的意圖,於是龜在塔下不出來。
faker 急於求戰,跳舞嘲諷,你視若無睹。
faker 進而開所有人說你是個慫逼,你在所有人里淡定跟他聊天。說啥也不出去。
faker 無奈,多次嘗試越塔和進攻中塔,你死心守塔,思路清晰,德瑪西亞,人在塔在,faker也一直擔心你隊友的支援gank,地圖上看不見你家隊友了他就撤退,每次他也只能無功而返。
這樣僵持了很久,faker 拿你沒有辦法。
後來faker 他媽喊他回家吃飯了,他只好自己下線,找了個隊友替他打。
最後你家贏了。
你的策略正確而有效,也沒法證明faker 能單殺你,但是你要說你和faker 55開,我只能說你開心就好。當時的魏蜀國力對比,司馬懿諸葛亮手上的資源對比,就好比NBA2011年總決賽,巔峰詹姆斯在熱火,和韋德、博士組成三巨頭,打個老弱病殘、青黃不接、第二得分手賽季報銷的小牛,還不是泰山壓卵,一鼓可定?
又好比解放戰爭前的國共兩黨,蔣中正挾二戰戰勝國領袖之威,人民擁戴,四海歸心,美蘇兩大巨頭之援,400萬大軍,美械精良部隊,地盤、人口皆數倍於敵,這樣的局面,只需要打紅警一樣,圈起來A過去,豈不是摧枯拉朽,傳檄而定?
結果呢,說好了的泰山壓卵,飛龍騎臉,被反過來揍了個灰頭土臉,最後龜縮不動如山。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魏國佔了北方和中原,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和土地,有戶103萬,口443萬,兵力60萬,同時也擁有天下最好的產糧地養馬地,而蜀漢只有戶28萬,口94萬,兵力10萬,當時整個四川除了成都平原,都是不產糧的山區。
這樣的優勢,還不是泰山壓卵?還不是飛龍騎臉?交給掐斷了電話線的蔣公也能躺著贏啊,結果司馬宣王打出了什麼樣的戰績?四倍地盤,四倍人口,六倍兵力,面對諸葛亮不到十萬的軍隊,屢屢被打得損兵折將,連國家第二軍事統帥都被人家臨陣射殺了,最後司馬宣王被打成了縮頭烏龜,死活不敢露頭,簡直是奇恥大辱。
就連當時的吳國人都在看笑話: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司馬懿在蜀漢一州之力的攻擊下,嚇得不敢野戰,甚至要請聖旨為自己怯戰辯護。都說他耗死了卧龍,那是卧龍自己命短,他沒資格貪天之功。他在西線戰場上的表現,兩句話可以形容:「沙灘一躺三年半,今朝浪打我翻身。」
《軍事聯盟》電視劇中他養的那隻烏龜,倒是他的真實寫照。
漢景帝說過一句話: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字面意思就是,吃馬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會吃;學者不討論湯武受命,不算無知。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句話來自『漢書.轅固傳』。
說轅固和黃生在漢景帝面前爭論湯武受命,轅固說湯武受命是順天應人,黃生不同意,說上下有別,帽子舊了也是帽子要戴在頭上,鞋子再新也是鞋子,要穿在腳下。轅固於是開始耍賴,說本朝的高皇帝代秦,又怎麼解釋?
於是漢景帝坐不住了,就說了上面這段話,相當於劃定了學術禁區——湯武受命這個問題,大家心裡有數,就不要再討論了!
為什麼說這個故事呢?因為我想在這句話後面補上一句:為將者畏諸葛亮,不損其名。
諸葛亮是進武廟十哲的人,歷朝歷代的武廟多有調整,但是諸葛亮穩穩坐在裡面從來沒有變過,所以諸葛亮無論是軍事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的地位,是歷朝歷代公認的。那麼對諸葛亮避而不戰,並不能成為污點。有答案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避而不戰,但是守而不戰,司馬懿能把諸葛亮擋在五丈原,讓他無法長驅直入,攻取長安,已經是良將之風了。因為以優勢兵力防守而翻車的例子,歷史上太多了,比如李世民虎牢關之戰,李靖平蕭銑之戰等等。
現在很多人提到曹魏,都說佔據天下十分之八,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這才是「何不食肉糜」的說法。曹魏家大業大誠然不錯,但是曹魏也是要面臨蜀漢、東吳和北方鮮卑人三個方面的進攻。有一邊守不住,另外兩個邊都會趁火打劫。再者古代的綜合國力和人數從來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將領本身的統率力和個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將無能,不小心把精銳葬送了,國家要緩過來就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敵人是不是給你這麼多的時間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司馬懿的軍事生涯,真心的說還是可圈可點的。千里襲遼東,儘管從勢上講是佔優的,但是能夠在軍營泛洪水,將士思歸的時候約束住軍隊不亂,牢牢的包圍直到拿下公孫淵,這還不算良將之風么?克日擒孟達,得益於對孟達心理的精準把握,算是為將者的廟算功力。唯有西拒諸葛,雖然場面不好看,但是好歹是完成了戰略任務,即沒有讓諸葛亮長驅入長安,也沒有讓他蠶食雍涼的策略有很大進展。
說到武廟,武廟只有臣沒有君,就這一點司馬懿不夠格。所以也沒有必要嘲諷司馬懿進不去武廟,是規則不允許,不代表水平不夠。如果司馬懿不是宣帝的話,就以他的戰績和對軍事理論的貢獻來說,十哲可能是真不夠格,他沒什麼兵書傳世,但是也不至於連七十二賢的邊沾不上。七十二賢裡面的三國人物有張遼、周瑜、陸遜、羊祜、鄧艾、關羽、張飛和呂蒙。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怎麼著也可以是和這裡面的人相提並論的吧。
-----------------------------
想來司馬懿也是挺鬱悶,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以來,做了幾百年的綠葉來襯托諸葛亮的神武,好容易最近鹹魚翻身,有了一部以自己為主角的電視劇,結果幾個月之內知乎瞬間多了一大波類似的問題……不提了,滿滿都是心酸啊
謝邀。各位大佬說了那麼多司馬懿的不是,本司馬宣王的真粉絲,只能瑟瑟發抖。誠然,司馬懿的絕大部分勝仗,的確是以多打少,但這並非可恥的事情。
打仗本身,就不是為了刻意裝逼,而故意只拿少量兵力,去玩以少勝多。
優秀將領打仗,尋求的就是如何集中優勢兵力,哪怕《史記》里的韓信,還要吹噓將兵要「多多而益善」。
- 《孫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 《戰爭論》: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必須承認,數量上的優勢是決定一次戰鬥結果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只這種優勢必須足以抵銷其他同時起作用的條件。從這兒得出一個直接的結論:必須把儘可能多的軍隊在決定性的地點投入戰鬥。
-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戰役和戰鬥的部署方面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也要三倍於敵的兵力,反對平分兵力;在敵處進攻我處防禦地位時,選擇敵前進中較弱的一路,首先進行分割包圍各個殲擊,得手後,依情況,再逐次殲擊他路之敵。
無論是20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近代的克勞塞維茨《戰爭論》,還是現代20世紀的毛澤東,都強調集中優勢兵力的重要性。而統帥能夠合理調配,和運用手中的兵力資源,來集中優勢兵力,打出極為漂亮,極有質量的戰績和過程,就是卓越軍事才能的體現。
秦國名將王翦處於秦國全面壓倒6國時代,無論其早年平叛,或後來消滅燕、趙,都是憑藉秦國壓倒性國力,滅楚更號稱傾國之力。而另一位名將白起也經常被黑成以強擊弱,對手趙括水平不高。19世紀法國拿破崙,很多戰役也是以多打少,但過程和結果都極為漂亮。
可以說,集中優勢兵力來獲得勝利,本來就是中西方兵學大家,強調的取勝之道。因此,以多打少不可恥,關鍵在打的質量如何。當然,像諸葛亮那樣,窩在地緣條件極為不利的蜀地,卻以不滿5萬兵力就敢北伐,還讓對手千方百計來避免交戰,誠屬難能可貴。
- 本文著重分析司馬懿擒斬孟達;司馬懿遼東斬公孫淵;司馬懿避戰諸葛亮,通過這3戰,來了解司馬懿優秀的軍事才能和其失誤之處,剖析《晉書宣帝紀》的奇葩之處和水分。
司馬懿擒斬孟達
- 司馬懿滅孟達之戰,其實很複雜,有一段前戲。這前戲就是孟達與吳蜀勾結,三方博弈。
孟達投降曹魏後,曹丕非常寵愛孟達,把房陵、上庸、西城3郡合為新城郡,以孟達為太守(注1)。但曹丕和朝堂盟友都掛了以後,孟達感覺失去安全感(注2)。所以《三國志費詩傳》里,諸葛亮接到降人李鴻帶來的消息後,開始與孟達勾搭,雙方數次溝通,不料司馬懿突然討滅孟達,而諸葛亮也認為孟達無誠心,所以【故不救助也】(注3)。
(注1)三國志劉封傳: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以達領新城太守。
(注2)魏略: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
(注3)三國志費詩傳:建興三年(225年),隨諸葛亮南行,歸至漢陽縣,降人李鴻來詣亮,亮見鴻......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末乃還......依依東望,故遣有書。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魏遣司馬宣王征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
單看《費詩傳》里,孟達背叛的前後過程就這麼簡單,其實不然,了解事情過程不能只看一個傳記。孟達不單與諸葛亮勾搭,還與蜀漢另一位大人物李嚴勾搭。此時李嚴駐江州(重慶),派護軍陳到,就是那位著名的網文神將駐守永安(白帝城),這片地域由李嚴統屬(注4)。
而孟達也沒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孟達還與東吳勾搭。拿《晉書宣帝紀》里曹魏將領的話來說,就是孟達【與二賊交構】,這【二賊】就是吳蜀。但《宣帝紀》里,有一件更令人震驚的事情,就是諸葛亮派郭模詐降曹魏,泄露孟達背叛的情報,來促成孟達背叛(注5)。
(注4)三國志李嚴傳:四年(226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亮亦與達書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其見貴重如此。
(注5)晉書宣帝紀: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達聞其謀漏泄,將舉兵......諸將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
- 莫非諸葛亮先泄露情報,後不救孟達,是故意要害死孟達嗎?非也。
《晉書宣帝紀》明確記載蜀漢派援兵去救孟達,東吳也派了援兵,這兩路援兵分別向西城附近的安橋、木蘭寨進軍(注6),這並非孤證,早於《晉書》的《水經注》,也記載東吳【遣軍救孟達於】木蘭寨(注7)魏將申儀【絕蜀道,使救不到】(注8),導致蜀漢援兵沒有救成。
而從時間來看,司馬懿在228年1月討滅孟達,而幾乎同時,諸葛亮就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注8)。顯然,諸葛亮泄露情報,促使孟達背叛的目的,是為了強迫孟達在其北伐的時間節點上背叛,來配合諸葛亮的軍事行動,但沒想到孟達這麼快就被司馬懿討滅。
- 《費詩傳》美化傳主,壓根沒提諸葛亮正在北伐,所謂諸葛亮【故不救助】,其實是沒救成。
諸葛亮相距孟達約500里,諸葛亮開始北伐和司馬懿滅孟達同時發生在1月,孟達從舉事到敗滅就24天,這麼短時間,孟達沒法微信求救,所以諸葛亮想救也難,何況蜀軍主力已在北伐的蜀道上,不可能半道而還,諸葛亮能派援軍已是力所能及,被申儀絕蜀道,也只能作罷。
- 下圖看出,諸葛亮第1次北伐和司馬懿討伐孟達,同時在228年1月。司馬懿在這時間段突然進攻,諸葛亮就尷尬了,主力無法半路返回,只能派部分士兵去援救,申儀絕蜀道,只能作罷。而司馬懿先寫信拖延孟達舉事後就秘密出發,在半道得知孟達舉事,則倍道8天抵達城下。
(注6)晉書宣帝紀: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
(注7)水經注卷二十七:漢水又東逕木蘭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數里,左岸壘石數十行,重壘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寨,云:吳朝遣軍救孟達於此矣。
(注8)魏略曰: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太和中,儀與孟達不和,數上言達有貳心於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達死後,儀詣宛見司馬宣王,宣王勸使來朝。
(注9)三國志明帝紀:二年(228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斬達,傳其首。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縣為上庸郡,錫縣為錫郡。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
說完前戲,回到司馬懿的這場戰事,反而簡單了。網文里津津樂道的司馬懿奇襲孟達「8天行軍1200里」,也就是每天行軍每天150里(約60公里),實際上是受到孟達言語【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的誤導(注10)。
注意,孟達說的是【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這8天是從孟達【舉事】後開始算起的。而先前司馬懿擔心孟達馬上背叛,寫封信給孟達來拖時間。在孟達【猶與不決】時,司馬懿就【潛軍進討】了(注11),所以司馬懿在孟達【舉事】前就已經出發,行軍1200里時間,不止8天。
(注10)晉書宣帝紀: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注11)晉書宣帝紀: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得書大喜,猶與不決。帝乃潛軍進討。
在孟達【舉事】還【未定】時,司馬懿就已秘密進討,途中得知孟達舉事,司馬懿才【倍道兼行】,8天抵達其城下(注12),吳蜀2國援軍正在趕來,司馬懿分別派部將阻攔。司馬懿都督荊、豫2州的軍事,兵力大致是孟達4倍,但軍糧不滿月;孟達人雖少,但軍糧有1年(注13)。
但【倍道兼行】導致【勁者先,疲者後】(注14),故司馬懿部分兵力還拉在後面,這種局面下,司馬懿先破壞護城河外的木柵,做大軍壓境之勢(注15),然後策反孟達部下和孟達外甥鄧賢,鄧賢等人主動開門接應,俘獲萬餘人,攻克時間僅16天,孟達首級則在洛陽焚燒(注16)。
再說蜀漢援救孟達,孟達離諸葛亮漢中約190公里(500里),離李嚴江州(重慶)約420公里(1050里)。後來司馬懿隨曹真伐蜀,從西城往江州方向行動,居然要【斫山開道】(注17),說明路況很糟糕。因此從反應速度、距離和路況來看,只有諸葛亮才能緊急派出援軍。
- 李嚴的江州距離西城孟達超過400公里,離得太遠,而且都是山,交通也困難。
(注12)孫子兵法軍爭篇: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注13)晉書宣帝紀:帝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注14)晉書宣帝紀: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
(注15)晉書宣帝紀: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注16)魏略曰:宣王誘達將李輔及達甥鄧賢,賢等開門納軍。達被圍旬有六日而敗,焚其首於洛陽四達之衢。
(注17)晉書宣帝紀: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至於朐忍,拔其新豐縣。
吳蜀皆來援救孟達,說明當初孟達在魏吳蜀三方博弈中,蜀並非孟達唯一的選擇,於是諸葛亮故意泄露孟達背叛的情報,來迫使孟達做出選擇,使其能在北伐的時間節點上背叛,達到牽制曹魏的作用。未曾想司馬懿從定計到討滅孟達只花了一個多月,就此挫敗諸葛亮牽制之謀。
而司馬懿能夠在短時間裡,就調動和集中優勢兵力,強行軍直抵城下,又16天,就迫使城內李輔、鄧賢等人反水開城。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善用兵者】能【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注18),可見司馬懿的確是【善用兵者】。
(注18)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司馬懿遼東斬公孫淵
曹魏景初二年(238年)1月,魏明帝命令司馬懿討伐遼東公孫淵(注19)。遼東公孫氏有多少兵力,曹操時期一段涼茂和公孫氏的一段對話可以參考一下。公孫氏說自己可以出兵【步卒三萬,騎萬匹】來襲擊鄴城,涼茂回擊時,曾說【將軍擁十萬之眾】(注20)。
但這種【十萬之眾】的說法,在漢末三國已經爛大街了,本身就是個概數,基本上沒什麼可信度。《宣帝紀》里,司馬懿在消滅公孫淵後,清查遼東戶口才【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注21),人口超過30萬,以兵民比例1:10計算,也就3萬多兵力。
同樣在《宣帝紀》里,公孫淵選擇以【步騎數萬】與司馬懿交戰,而司馬懿則推測【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注22)。兩萬就能叫【數萬】了,而綜合公孫淵【巢窟虛矣】和遼東【口三十餘萬】,公孫淵兵力最多也就3萬人左右,可見什麼【十萬之眾】都是亂吹的概數。
(注19)三國志明帝紀:二年春正月,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
(注20)三國志涼茂傳:度謂茂及諸將曰:聞曹公遠征,鄴無守備,今吾欲以步卒三萬,騎萬匹,直指鄴,誰能御之......又顧謂茂曰:於君意何如?茂答曰:比者海內大亂,社稷將傾,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夫為人臣者,固若是邪!
(注21)晉書宣帝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收戶四萬,口三十餘萬。
(注22)晉書宣帝紀:文懿果遣步騎數萬,阻遼隧,堅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帝曰:賊堅營高壘......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
司馬懿是在景初二年(238年)討伐公孫淵,但其實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就派毌丘儉討伐公孫淵,可惜毌丘儉敗給公孫淵,加上大雨,只能撤回,但過去留居遼東的烏桓,卻隨毌丘儉內附,而公孫淵則乘勝自立燕王(注23)。魏明帝下詔造船,準備第2次討伐(注24)。
魏明帝除在景初二年(238年)1月,下詔司馬懿二伐公孫淵,還命令劉昕、鮮於嗣跨海收復帶方、樂浪2郡(注25)。從帶方新任太守劉夏在當年6月就遇上倭女王使者(注26)來看,跨海魏軍在司馬懿統帥的魏軍主力,於6月抵達遼東(注27)之前,就在帶方郡站穩腳跟了。
而遼西鮮卑慕容氏,也跟隨司馬懿討伐公孫淵(注28),估計當初公孫淵擊敗毌丘儉後,【封拜邊民,誘呼鮮卑】(注29)的效果不太好。高句麗王宮也派數千人助戰(注30)。可見曹魏對遼東公孫氏的進攻,幾乎是全方位的,但司馬懿統帥的魏軍主力卻要遇上一些問題。
(注23)三國志明帝紀: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率諸軍及鮮卑、烏丸屯遼東南界,璽書徵公孫淵。淵發兵反,儉進軍討之,會連雨十日,遼水大漲,詔儉引軍還。右北平烏丸單于寇婁敦、遼西烏丸都督王護留等居遼東,率部眾隨儉內附。己卯,詔遼東將吏士民為淵所脅略不得降者,一切赦之。辛卯,太白晝見。淵自儉還,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稱紹漢元年。
(注24)三國志明帝紀: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黃龍見......詔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九月,冀、兗、徐、豫四州民遇水......
(注25)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景初(237年-239年)中,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於嗣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
(注26)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景初二年(238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帶方太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
(注27)三國志公孫度傳: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征淵。六月,軍至遼東。
(注28)晉書載記第八:曾祖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注29)三國志公孫度傳:儉等不利而還。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注30)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景初二年,太尉司馬宣王率眾討公孫淵,(句麗王)宮遣主簿大加將數千人助軍。
司馬懿討伐之前,朝廷計划動用4萬軍隊,很多大臣覺得【役費難供】而後勤困難,司馬懿一邊認為這場戰事為【四千里征伐】,不應計較軍費多少(注31),另一邊勸諫曹叡應該為軍費,暫時停造宮殿(注32),於是這場戰事,最終得以執行。
但這場戰事的主要問題,就出在【四千里征伐】之上。司馬懿宣稱的【四千里征伐】,實際上是洛陽到遼東郡的3600里,而洛陽到玄菟郡是4000里(注33)。但即使3600里,也超過1400公里,這對古代簡陋的交通工具來說,是非常遙遠的。
司馬懿認為,出發要100天,回來要100天,進攻要100天,還有60天休息(注34)。這樣3600里平均下來,每天行軍36里,孫子兵法認為每天應行軍30里,可以減少士兵掉隊(注35)。考慮到曹叡先前還造船,4萬魏軍可以走運河水路,所以預計魏軍每天也差不多走30里左右。
可畢竟是1400公里的遠征,後勤要是無法持續供應糧草產生飢餓,地域差別產生水土不服造成的疫病,都會讓4萬魏軍產生減員。孫子曰【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注36),長期遠征在外,在古代沒有政委文藝兵情況下,會產生軍隊思鄉的士氣問題,甚至發生逃亡現象。
抗戰期間,國軍將領丁治磐在日記中里寫到,在1943年,全國拉壯丁100萬人,結果六成逃亡,其餘大部分有傷病,抗戰以來拉壯丁700萬人,一半逃亡(注37)。而到渡江戰役,pla某野戰軍的某軍數萬人,在南下過程中,7天行軍360里,逃亡800餘人......
因此,以古代的科學條件,長途行軍除了士兵逃亡外,必然會產生士卒病死、餓死的現象。而這些現象的發生,不會因為史料沒有不記載,而在客觀上消失。因此行軍產生的逃亡、病死、餓死的現象,必然會長期困擾進行超過1400公里遠征的4萬魏軍。
司馬懿畢竟是公元3世紀人物,受到時代局限,對這些困擾也是無可奈何,可以說司馬懿統帥的4萬魏軍進行1400公里遠征,產生非戰鬥減員是必然的事情。《三國志毌丘儉傳》里,司馬懿統帥的4萬魏中軍+毌丘儉統帥的【幽州諸軍】,相加也就是【眾數萬】(注38)。
考慮到毌丘儉在正始(240年-249年)年間討伐高句麗,也才【諸軍步騎萬人】(注39)。那司馬懿統帥的總兵力大致是:
- 魏中軍(4萬人)+幽州諸軍(1萬人)+遼西鮮卑(不明,估計數千人)+高句麗(數千人)
司馬懿統帥的總兵力大致在5-6萬人之間,扣去士卒逃亡、病死、餓死的減員,約在4-5萬人之間,而前文已經得出遼東公孫淵的兵力規模在2-3萬左右,雙方兵力相加約8萬左右,其規模達到1696年的康熙(7-8萬人)和噶爾丹(3-4萬人)的大戰昭莫多的60%了。
- 公孫淵軍約2-3萬人。而司馬懿的4萬魏軍主力行程超過1400公里,司馬懿吹噓100天抵達遼東,實際上是150天左右,長途行軍產生減員,剩下約3萬餘人。毌丘儉幽州軍約1萬人,高句麗和慕容鮮卑各自約數千人。劉昕、鮮於嗣跨海收復樂浪、帶方。5萬(魏軍):3萬(公孫軍)。
(注31)三國志明帝紀:初,帝議遣宣王討淵,發卒四萬人。議臣皆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帝曰:四千里征伐,雖雲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遂以四萬人行。
(注32)晉書宣帝紀:是時大修宮室,加之以軍旅,百姓飢弊。帝將即戎,乃諫曰: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之責也......宜假絕內務,以救時急。
(注33)後漢書郡國志:遼東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玄菟郡(武帝置。雒陽東北四千里。)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
(注34)晉書宣帝紀:天子曰:往還幾時?對曰: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注35)孫子兵法軍爭篇: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注36)孫子兵法軍爭篇: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注37)丁治磐日記手稿本第3冊:抗戰期間任任第26軍軍長的丁治磐,也在1943年的日記中說:民國三十一年,全國計征壯丁100萬人,逃者60%,病30%,傷10%。又說:自徵兵以來,已征700萬人,連年逃亡達半數。
(注38)三國志毌丘儉傳:以儉有幹策,徙為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率幽州諸軍至襄平,屯遼隧......明年,帝遣太尉司馬宣王統中軍及儉等眾數萬討淵,定遼東。
(注39)三國志毌丘儉傳:正始(240年-249年)中,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
《晉書宣帝紀》里,充滿了司馬懿對其本人戰事的各種預言式的嘴炮。首先就是司馬懿在魏明帝面前,嘴炮要怎麼打公孫淵。司馬懿認為公孫淵逃亡是上計,憑藉遼河抵抗是中計,固守襄平是下計,公孫淵會選擇先憑藉遼河抵抗,後固守襄平的中下2計(注40)。
這種皇帝與臣子的對話,雖是後人補寫,可一般有旁人記錄,基本內容還是能還原的。但司馬懿的嘴炮都是廢話,公孫淵自立燕王,有數萬軍隊,怎會輕易選擇逃亡。去年公孫淵面對毌丘儉就沒逃亡,然後憑遼河擊敗毌丘儉,今年公孫淵不會選擇輕易逃亡,那自然就是中下計了。
所以司馬懿所謂替公孫淵劃定上中下3計,而公孫淵是逃亡是不可能輕易逃亡的,中下2計自然就是百分之百命中率。而司馬懿先前嘴炮估算,行軍100天可以抵達遼東,實際上卻是1月出發,然後【六月,軍至遼東】,花費約150天左右,實際平均每日行軍24里左右。
(注40)晉書宣帝紀:天子曰:此不足以勞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煩耳。君度其行何計?對曰: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計將安出?對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棄,此非其所及也。今懸軍遠征,將謂不能持久,必先距遼水而後守,此中下計也。
而公孫淵為了對付司馬懿的進攻,命令卑衍、楊祚率領數萬人,佔據遼河的關鍵節點遼隧縣,修築圍塹,但《晉書宣帝紀》記載圍塹是【南北六七十里】,而《三國志公孫淵傳》記載圍塹是【二十餘里】(注41),因此數據記載的很奇怪。
- 公孫淵守遼隧原因很簡單,遼隧很重要,其北面是遼澤,從遼隧走是近路,往北就要繞路。
- 由於遼澤阻礙,只有走南路,往遼隧,是抄近路,而北路太遠。
一般遼河在彎曲的情況下,依河而修築的圍塹呈曲線,要長於高空俯視下的南北距離,但史料記載的數字,卻造成距離長於曲線。此外,司馬懿在抵達遼東後,便與公孫軍在遼隧對峙。而此後發生的戰況,《宣帝紀》和《公孫淵傳》的記載,卻又出現差別。
《宣帝紀》里,司馬懿先在敵南面【多張旗幟】,布置疑兵引誘,接著暗自渡遼河出現在北面,然後不顧敵營,直驅襄平。面對部下質疑,司馬懿嘴炮說:敵軍主力防禦堅固,不能遂敵人意願,去強攻而導致兵疲糧盡,應該【攻其所必救】,去進攻敵人後方空虛的老巢襄平(注42)。
《宣帝紀》里司馬懿嘴炮的戰術,正是《孫子兵法虛實篇》的【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注43)。這看上去似乎很高明,司馬懿用疑兵之計,漂亮地甩開敵人,直驅襄平,可是《三國志公孫淵傳》卻記載司馬懿在直驅襄平之前,和公孫軍著實地打了一仗。
《公孫淵傳》里,司馬懿抵達遼隧後,公孫淵讓卑衍等人主動迎擊,司馬懿派胡遵等人擊破敵軍,然後司馬懿才讓軍隊突破敵軍修築的遼河圍塹,引兵向東南進發,然後突然調頭東北,直驅襄平(注44)。《公孫淵傳》里司馬懿直驅襄平前,和敵軍打了一仗,和《宣帝紀》有明顯差別。
《宣帝紀》是沒打仗,直驅襄平;《公孫淵傳》是打一仗後,才直驅襄平。這差別的出現,導致我有個大膽的想法:以《宣帝紀》里司馬懿嘴炮的慣性,估計疑兵之計失敗了。司馬懿雖【多張旗幟】,造成魏軍主力在南的假象,誘敵【盡銳赴之】,但魏軍卻沒避開,還是打了一仗。
整合一下,真相估計是司馬懿先【多張旗幟】,誘敵後【出其南】,但還是遇上敵軍,司馬懿只能【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然後是如《公孫淵傳》里【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緊接著的【而急東北】,【而急東北】就是《宣帝紀》里的【泛舟潛濟以出其北】。
原本按照司馬懿在《宣帝紀》里【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的嘴炮,公孫淵採取的策略,就應該是固守圍塹,等待魏軍被【老吾兵】,而出現兵疲糧盡的狀況,而不是像《公孫淵傳》里那樣違反常理,司馬懿一到遼東,公孫淵就讓卑衍等人主動【逆戰】司馬懿。
換句話說,以《宣帝紀》塑造的氛圍,是渾然看不出公孫淵會主動【逆戰】的。《宣帝紀》的司馬懿既然金口玉言了,那劇情就應該按照司馬懿嘴炮的發展,公孫淵一直固守營地,除非司馬懿【多張旗幟】主動誘敵讓你出來,你公孫淵才會出來,所以史料記載的貓膩就在於此。
這也算解釋了,為何公孫淵命令卑衍等人,先修築遼河圍塹,結果司馬懿抵達,卻又不固守圍塹,而是莫名其妙地命令卑衍等人主動【逆戰】司馬懿的原因。這並非是公孫淵什麼大腦發昏,而是司馬懿疑兵之計失敗,公孫淵截擊成功,雙方著實打了一仗。
不得不說《晉書宣帝紀》編篡手法很奇怪,本應該記載遼隧之戰,吹噓一下司馬懿的戰爭勝利,但《宣帝紀》卻偏偏沒有記載,隱瞞司馬懿的這場勝利,然後狂吹司馬懿的疑兵之計,形成司馬懿疑兵之計使用成功,魏軍得以成功避戰,然後長驅襄平的假象。
而《宣帝紀》寧願吹噓司馬懿的計策,替司馬懿圓滿疑兵之計,也要隱瞞司馬懿的戰場勝利。從房玄齡編纂,到李世民為《晉書》做史論的這些內容來看,只能說唐朝李家為司馬家編篡的《晉書》,實在很詭異。《宣帝紀》的各種嘴炮,幾乎把司馬懿塑造成嘴炮預言大濕的形象。
《公孫淵傳》倒是記載遼隧之戰,略去司馬懿失敗的疑兵之計。有趣的是《資治通鑒》這回除了【圍塹二十餘里】是照抄《公孫淵傳》外,其餘【賊所以堅壁,欲老吾兵也】等的司馬懿嘴炮,還有【多張旗幟】的疑兵之計(注45),幾乎照抄《晉書宣帝紀》,也沒記載遼隧之戰。
雖然司馬懿的疑兵之計失敗了,但這場遼隧之戰,卻也陰差陽錯地幫助司馬懿達成了軍事目的。司馬懿在擊敗卑衍等人後,輕鬆渡過遼河,反而以兵力優勢,在數十里遼河圍塹中打破一個缺口。司馬懿在突破圍塹後,就直驅襄平。
(注41)三國志公孫淵傳: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
(注42)晉書宣帝紀: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賊盡銳赴之。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與賊營相逼,沈舟焚梁,傍遼水作長圍,棄賊而向襄平。諸將言曰:不攻賊而作圍......帝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
(注43)孫子兵法虛實篇: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司馬懿先跑到首山,等於先到戰地,得地利,為其所必救,反客為主。
(注44)三國志公孫度傳:宣王軍至,令衍逆戰。宣王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
(注45)資治通鑒卷七十四:六月,司馬懿軍至遼東,公孫淵使大將軍卑衍、楊祚將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諸將欲擊之,懿曰:賊所以堅壁,欲老吾兵也......直指襄平,破之必矣。乃多張旗幟,欲出其南,衍等盡銳趣之。懿潛濟水,出其北,直趣襄平;衍等恐,引兵夜走。
戰事接下來的發展,《宣帝紀》和《公孫淵傳》記載的算是差不多。司馬懿直奔襄平,卑衍等人擔心襄平空虛,只能當晚回援襄平。魏軍進軍至襄平前沿的首山,卑衍等人被迫與魏軍死戰,結果魏軍大勝,乘勝進圍襄平(注46)。正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所言: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司馬懿成功【致人而不致於人】,調動了敵人;先到首山可謂【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敵軍只能被動追擊魏軍,果如司馬懿在《宣帝紀》之嘴炮【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以逸待勞,大破敵軍。《宣帝紀》略有區別的是首山之戰是【三戰皆捷】(注47)。
- 下圖黑色字體的司馬懿,往南時疑兵失敗,不得不遇上公孫軍,但隨後在遼隧獲勝,從東南方向突破圍塹,轉向東北,直驅襄平。公孫軍則被魏軍調動,也回援襄平。雙方在首山遇上,由於魏軍先處戰地,遂以逸待勞,大破公孫軍。魏軍遂進圍襄平,可惜遇上暴雨,又再度對峙。
(注46)三國志公孫度傳: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死戰。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城下,為圍塹。
(注47)晉書宣帝紀:遂整陣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帝謂諸將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賊保襄平,進軍圍之。
司馬懿在首山重創公孫軍後,便進圍襄平,可魏軍卻沒辦法圍上,原因是連日暴雨而引發洪水,造成營地水深幾近1米。魏軍恐慌,多有轉移營地的想法,司馬懿命令軍中凡有遷營的想法,皆斬首示眾,司馬懿的都督令史張靜就次躺槍,被斬首,於是軍中才安定(注48)。
當然,30餘天的暴雨,引發的洪水有壞處,也有好處,那就是運輸物資的船,可以直接從渤海口,抵達襄平城下。這樣雨停了,魏軍就能更方便地圍襄平,各種攻城器具便準備好,開始圍攻襄平(注49)。而司馬懿在《宣帝紀》里,於這段時間自然又少不了嘴炮。
在《宣帝紀》里,還在魏軍營地被水淹的時候,公孫軍趁機出來采樵放牧,司馬懿制止了部將想襲擊的想法。《宣帝紀》的套路就這麼開始了,某愚鈍的部下站出來,表示對司馬懿行動遲緩表示不懂,還拿司馬懿當初火速平定孟達來舉例,求司馬懿進行解惑(注50)。
司馬懿開始說教,當初孟達雖兵少,但糧多,而我軍糧少,所以不惜一切代價速戰速決。現在反過來,敵人兵多糧少。我出發時就擔心敵人會逃命,現敵人出來採集,說明糧食不多,如果襲擊,敵人就受驚嚇而想逃命,而不襲擊,就顯示我們無能為力,敵人則會安穩下來(注51)。
朝廷聽說遼東大暴雨,打算召回司馬懿,而魏明帝認定司馬懿肯定行(注52)。後來遼東戰事就循規蹈矩了,司馬懿開始圍攻後,公孫軍兵多糧少,開始出現【人相食】的現象,楊祚等人投降,8月丙寅,天上掉下來一顆大星星(注53)。
公孫淵很害怕,派使者投降,司馬懿斬使者,一段無聊過程後,說了一段名言【軍事大耍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注54)。8月壬午,公孫軍崩潰,公孫淵突圍,魏軍在掉星星的地方,將公孫淵父子斬首(注55)。
至此,從洛陽出發到斬首公孫淵,戰事持續8個月,魏軍先是超過1400公里的長途行軍,後經歷30餘天大雨洪水,以及洪水過後可能引發的瘟疫,孫子曰【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這些都極度考驗統帥司馬懿,和其軍隊的士氣和意志力。
公孫淵除了軍隊,在襄平城裡還有大量民壯老弱,城內在大量餓死和【人相食】後,光司馬懿戰後屠殺的15歲以上男子就有7000多人(注56)。公孫軍算上民壯老弱,而魏軍因長途行軍、戰鬥、洪水瘟疫而產生減員,此消彼長,因此先前司馬懿嘴炮的【賊眾我寡】,也算不上離譜。
當初,公孫淵向孫權求救,孫權只是聲援(注57),援兵直到239年3月才到遼東(注58),就有人嘲諷是本傳專美,出兵只是疑兵。卻不想想曹魏進攻遼東的消息,要傳遞1000多公里的距離,才能到遼東;公孫淵向孫權求援,又要走1000多公里的海路,才能到建業。
這時間少說四五個月,也許孫權接到求援時,司馬懿已在6月抵達遼東。而孫權探聽虛實、動員兵力、備船,少說一兩個月。出海要避風暴、等順風,足備糧食、淡水、沿途補給等,出海要經東海、黃海、渤海3個海域,遇上不同海流海風,所以孫權援兵延遲半年,實在正常不過。
- 魏軍進攻消息,消息傳遞到遼東要1000多公里;公孫淵向建業孫權求救,又要傳遞1000多公里;弄不好司馬懿和公孫淵開戰,孫權才剛收到消息,而孫權援軍趕往遼東,少說走2000多公裏海路。來來回回,行程至少5000公里,孫權援軍晚到半年太正常了。
公孫淵奮先人餘威壓制東夷,本人也擊敗過名將毌丘儉,至少是有軍事經驗的人。以事後諸葛亮來看,雖其遠弱於曹魏,可魏軍畢竟是1400公里遠征,公孫淵並非沒有勝算,但糧草不足,就造反,就有些搞笑了,好歹像當初公孫瓚那樣,固守前先【積穀三百萬斛】(注59)吧!
而司馬懿對公孫淵採取疑兵之計,顯示其謀定而後動的慎戰思想。雖計謀失敗,但司馬懿之後成功調動敵人,大破敵軍,也達成其軍事目的。此外,長途行軍、軍隊圍城,洪水瘟疫等,也考驗了司馬懿的統帥力和意志力,因此司馬懿的確稱得上是【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善戰者】。
(注48)晉書宣帝紀:會霖潦,大水,平地數尺,三軍恐,欲移營。帝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
(注49)三國志公孫度傳:會霖雨三十餘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山、脩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
(注50)晉書宣帝紀:賊恃水,樵牧自若。諸將欲取之,皆不聽。司馬陳圭曰: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
(注51)晉書宣帝紀: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令半解,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競也。今賊眾我寡,賊飢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亦何所為。自發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採,此故驅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飢困,未肯束手,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注52)三國志明帝紀:及宣王至遼東,霖雨不得時攻,群臣或以為淵未可卒破,宜詔宣王還。帝曰: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卒皆如所策。
(注53)三國志公孫度傳: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
(注54)晉書宣帝紀:文懿大懼,乃使其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而縛。不許,執建等,皆斬之。檄告文懿曰:昔楚鄭列國......可更遣年少有明決者來。文懿復遣侍中衛演乞克日送任。帝謂演曰:軍事大耍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
(注55)三國志公孫度傳: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
(注56)晉書宣帝紀: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注57)晉書宣帝紀:初,文懿聞魏師之出也,請救於孫權。權亦出兵遙為之聲援,遺文懿書曰: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
(注58)三國志吳主傳:(239年)二年春三月,遣使者羊衟、鄭胄、將軍孫怡之遼東,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虜得男女。
(注59)後漢書公孫瓚傳: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稍得自支。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樐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司馬懿避戰諸葛亮
對於司馬懿為何避戰諸葛亮的問題,與其說是司馬懿避戰,還不如說是曹魏君臣的一貫方針。當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魏明帝就下詔,讓司馬懿先【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就會【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注60),可以說讓魏軍避戰諸葛亮,是朝廷的方針。
而有趣的是,司馬懿一開始堅決執行魏明帝的避戰方針,但時間久了,司馬懿就從前線,數次上書要和諸葛亮打仗,魏明帝擔心司馬懿出戰,派遣辛毗為大將軍軍師,持節制止魏軍出戰,號稱【六軍皆肅】,紛紛聽從辛毗而【莫敢犯違】(注61)。
當然,《晉書宣帝紀》(注62)、《魏略》(注63)、《魏氏春秋》(注64)又記載類似司馬懿被諸葛亮侮辱,要千里請戰,結果被派遣的辛毗制止,然後反覆要出戰,反覆被辛毗制止的戲碼。偏偏同樣是《晉書宣帝紀》,諸葛亮又差一嘴【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注65)。
諸葛亮認為司馬懿【彼本無戰心】,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說千里請戰,辛毗既然被派到前線營地,那凡是司馬懿要出戰,辛毗就會像上了發條一樣,必然出現在司馬懿面前,因此司馬懿完全知道自己做的是無用功,請戰或者出戰無非是戲碼而已。
李世民從軍事統帥的角度評價【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注66),很有道理。司馬懿被諸葛亮送了女裝,決心要打一仗,結果辛毗站在營門前,司馬懿戰心立馬消失。司馬懿或許有打的心思,但不堅決,司馬懿真想打【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辛毗阻攔也沒用。
《宣帝紀》後面記載也非常有趣,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司馬懿追擊,楊儀鳴鼓,司馬懿停下。然後司馬懿查看諸葛亮營地,認為蜀軍東西全部丟棄可以再追,結果司馬懿就派了2000人追擊,你沒看錯,司馬懿就派2000人,這2000人追到赤岸,確定諸葛亮死了,就回去了(注67)。
所以,與其說魏軍統帥司馬懿畏懼蜀軍,還不如說是整個曹魏畏懼蜀軍的戰鬥力,哪怕諸葛亮掛了,楊儀、魏延爭權,司馬懿有追的意思,曹叡還是不讓追(注68)。參考孫子兵法【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注69),魏軍對諸葛亮選擇避戰,也只能無語了。
(注60)三國志明帝紀:是月,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詔宣王: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
(注61)三國志辛毗傳: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渭南。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准毗節度,莫敢犯違。
(注62)晉書宣帝紀: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
(注63)魏略曰: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注64)魏氏春秋曰: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
(注65)晉書宣帝紀: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注66)晉書宣帝紀制曰: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
(注67)晉書宣帝紀: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辛毗以為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
(注68)晉書宣帝紀: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並其眾。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注69)孫子兵法謀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總結
看完《晉書宣帝紀》,我能感受到司馬懿傑出的軍事才能,但總感覺不著調。比如前文提到《宣帝紀》沒記載司馬懿獲勝的遼隧之戰,反而狂吹司馬懿提出疑兵之計來避免與敵軍交戰的嘴炮。《宣帝紀》替司馬懿圓滿疑兵之計,隱瞞勝仗。
而整個《宣帝紀》充滿了司馬懿的各種嘴炮式預言,比如【俘斬萬計】和司馬懿的嘴炮【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對不上,後面司馬懿在諸葛亮掛了後嘴炮要【宜急追之】,結果就派了2000人追擊,好歹派個萬人吧,只能說《晉書》編篡方式,是把司馬懿塑造成嘴炮預言大濕的形象。
當然,司馬懿的每次軍事行動基本達成軍事目的:其面對孟達造反,果斷進攻,形成大兵壓境之勢,迫使敵人內部反水開城投降;在遼東善於調動敵人而大破敵軍,遇上逾月暴雨,堅定意志而不動搖;面對諸葛亮北伐,在優勢兵力下穩妥防禦,也達成軍事目的,雖然比較狼狽。
- 司馬懿在孟達造反的果斷,處遼東暴雨的堅定,於諸葛亮北伐的隱忍,無疑是軍事統帥同時具備了優秀才能和謹重性格。此外,司馬懿能夠合理調配手中的軍事資源,集中優勢兵力,做到後勤到軍隊的統籌管理,因此司馬懿極適合在古代做指揮大軍團作戰的軍事統帥。
從《孫子》角度來評價,司馬懿在新城能【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可譽為【善用兵者】;在遼東能【致人而不致於人】,可譽為【善戰者】。故司馬懿集中優勢兵力,打出漂亮戰績的用兵方式和風格,類似於戰國的秦國名將王翦。當然,從規模和效果來看,要遜於王翦攻滅燕、趙了。
- 最後無恥給下面回答求點贊:
大內義興:袁術有哪些勢力,以至於敢稱帝?
諸葛武廟常客
司馬武廟無蹤
雖說宣王饗帝
終無千年蜀風
曹操5次試圖南下長江基本無功而返,其中還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故事,說明孫權軍事能力高於曹操,看準了曹操後方不穩、進取不足的弱點,機智地利用了長江天塹,與曹操隔岸對峙,逼迫曹操撤軍,真有大軍事家之風采。
單論葛公個人的軍事才華,我認為貴在一個全面。
1、快速徵兵調動人口:夷陵之戰大敗後,組織一支新的強有力的軍隊。
2、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南徵得到的資源用在北伐。
3、大局觀的戰略方針:隆中對。
4、條理嚴明軍法治軍:亮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斗也。
5、關心士兵充分教育: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6、兵器武器製作發明:這個不細講了,除了熟悉的連弩之外,還有很多例子,可以說四伐戰勝司馬懿那場戰爭,和葛公武器的使用是離不開關係的。
7、行兵作戰風林火山: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
8、排兵布陣深受推崇:推子八陳,不在孫、吳;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9、南征促進民族團結: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10、後世影響歷代推崇:雖然葛公沒有成功,但是葛公的很多方法以及軍事思想對於後世有很多幫助。敗在當代,利於後世。
葛公組建的軍隊,如果在雙方其他條件和環境差不多的時候,很容易取勝;但是在雙方條件和環境差距過大的情況下,卻很難取勝,但是有個優點,你很難讓葛公大敗塗地,全軍覆沒。
結果是司馬懿最終勝利了(因變數),推論出諸葛亮能力不如司馬懿(自變數),在這個唯結果論的如今,人們往往集體忽略控制變數。
雙方在壞境方面相差太遠太多,如果兩軍兵種一樣,如果兩國實力相當,如果兩國兵力相當,如果不分主場客場,如果排除掉地勢因素,如果兩軍人數相當,如果雙方都願意交戰。那麼司馬懿憑藉實力贏了,得出司馬懿軍事能力強過諸葛亮心服口服。
所以不管任何時候作戰,都是不那麼公平的,一個人的能力高低也並不能完全根據結果推斷。
但是假如有人能以少勝多,以弱克強,那麼他的軍事實力自然毋庸置疑,可以得出他的實力比對手強這個結論。
我認為司馬懿強的地方在於他會認清形勢,知道怎麼做受益最大化,不莽撞不急躁,所以他的戰略應對敵人在我看來沒什麼大問題。但是不代表他的軍事水平(作戰能力)一定比對方強,因為他連出門都沒出門,仗連打都沒打。
所以我不覺得他們倆打仗能看出誰比誰更強,兩人最擅長的也都不是軍事。
個人認為司馬懿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的權謀,可以稱他為權謀天才。高平陵事變,又快又穩又准又狠,雷厲風行,果斷不疑,平時為人低調,突然襲擊搞得別人措手不及,這也是一種能力啊!也是他能最後獲得成功很關鍵的地方。對於政治家而言,不優柔寡斷是很重要的。
我推崇葛公主要是因為他全能型。他可以說是一專多能型人才。每次都面對一大把爛攤子,但是一次次在逆境中力挽狂瀾。葛公最擅長治國這沒有問題,但是不代表其他才能就不行了,哪怕不是人家最擅長的人家也做的足夠好,足夠優秀了。這就是本事和能力。葛公一伐失敗後,勇於承擔責任,積極找自己的問題,所以後面幾次北伐再無重大失誤,學習和進步有目共睹。
題主問合不合邏輯,我認為非常不合邏輯,但是有些人就是一心想黑葛公,黑子從來不會客觀看待問題,所以才鬧出了諸葛亮不是軍事家的笑話。
關於這個問題,李世民表示很費解。
明明你是人多勢眾、以逸待勞,明明秦人比蜀人勇猛能打,你怎麼這場仗就他娘打成這樣了?
你當年在東邊的時候不是挺能的嗎?到了西邊咋啦,慫啦?
李世民這段話(我的大白話可以說是很粗俗了)可以說是兩人軍事能力最好的概括了。
我當初剛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是覺得李世民小看了武侯的軍事能力,不過我一想,以太宗這種「你執槊,我挽弓,天底下還怕個鳥」的強大魄力與能力,自信戰勝諸葛亮也沒啥毛病。
直到後來有一天,一位知友告訴我,其實太宗啊,沒小看武侯,他就是覺得宣帝菜,宣帝把仗打成這樣,讓李世民不能理解,真是難為了太宗。
這還不算完,陳壽又補了一刀,說武侯啊在政治和軍事上呢,更擅長政治,在正兵和奇兵上呢,不太擅長奇兵。
有句老話是怎麼說的來著,人比人會死,貨比貨得扔,想說宣帝軍事能力好,有的是素材,你多往東邊瞧瞧啊,你一黃金的玩家眼前放著白銀的不去砍瓜切菜,非要和鑽石的一爭高下,你說你這段位咋上的去呢……
平心而論,就好比跟 @Sky李曉峰 人皇sky在網吧打魔獸爭霸III自定義對戰地圖,限制sky只有島礦人口上限100,你這邊開局8礦人口上限1000,雙方科技都點滿,然後你用猥瑣流硬撐到sky上網時間到自動掉線沒被推,這水平在業餘玩家裡也算頂尖了,換我上可能5分鐘部隊就打光GG的節奏。
但你憑著這個戰績去問「我跟sky誰魔獸玩得好」,是不是有點不合適?
零零碎碎寫了一大堆,但是想了想,還是全刪了。
這裡就引用百度貼吧三國吧大吧陳雪瑞昔日金句吧。
我亮和我宣這表現,真位置對調,我亮能把我宣按在地上隨便摩擦。
PS:嚴格來說我亮是一個益州打我宣雍、涼+五千河北民+二萬快反部隊+部分中央軍。一州打九州,沒有的,不要造謠的。
司馬懿軍事才能屬於同時期最頂尖檔次的。
但是比諸葛亮稍遜一籌。
仲達治軍,侵略如火。千里定遼東,十日禽孟達,一朝捉曹爽。謀定而動,一擊必中。
但唯有碰上諸葛亮,主場優勢,兵力優勢,卻每次都灰頭土臉,但求保全。還收了件千古留名的衣服。
難道不是高下立判?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你們一大群人在那比我爹和葛賊的軍事能力算啥?題主都說了別比這個好么?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證明我爹的軍事能力很厲害不用吊打孟達他們而是用守住了葛賊的進攻?
因為孟達是菜雞。
你要說一個人的軍事實力,你覺得虐菜的勝仗和對頂級強者的不吃太多虧,哪個更有說服力?
如果用三國演義的例子來說,你覺得黃忠擒夏侯尚跟黃忠平關羽那個更能體現他的武力?
順便坐等那些說「司馬懿養敵奪權」的網文受害者出現(下面好像已經出現好幾個了)
哦對,持有這種論點的還會順便說我爹坑死張郃王雙。
為了吹我爹不惜把他人品黑成渣渣,真是宛如羅貫中對待周瑜。
哦對了,還有窮兵黷武諸葛亮這種神奇觀點。
居然還有人拿我爹對諸葛亮的評價黑葛賊。
《晉書·宣帝紀》:「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也行,我爹被打完臉以後誇葛賊一句天下奇才,又佐證了葛賊更強。
最後讓我吐槽一句,那些說葛賊每次北伐都是被我爹擋回去的人,你們能不能看看諸葛亮傳再來答題?曹真叔叔張郃叔叔郝昭叔叔郭淮叔叔從墓里爬起來去你們家哦!
一般的情況基本都有人說了,補兩條。
一、陳壽說諸葛亮「應變戰略,非其所長」,這是有前提的。所謂「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這確是實情。倘若成功,陳壽興許已經寫季漢書了,哪裡還有曹魏和司馬拚命找借口的空間。按這個戰略目標,諸葛志向太高,所求太多,確實是失敗的。即以戰役論,初出祁山的首戰在天時地利人和互相湊合的情況下仍然戰敗,不能不說確實是諸葛將略還不夠強。不然這一仗是有可能贏的。當然絕不是子午谷那種打法。然而首戰既敗,以後再出,就再沒有那種氣勢和人望。但在這個層面上,諸葛的對手實在是整個曹魏。隨便拎出具體哪個人來,都是不夠看的。
二、蜀漢小,曹魏大、所以蜀漢一時強盛,曹魏仍能以龐大國力慢慢拖垮之。於是司馬懿採取守勢,不是打不過諸葛亮,而是因勢利導,選擇最佳策略。這種說法最近經常能看見。而且從後世逆推,也沒什麼問題。甚至成了一種政治正確。正好像諸葛亮也知道打不過曹魏,但一味堅守更不行,只能以攻代守一樣。看上去都有道理。然而還原到具體環境里,其實是有問題的。諸葛亮每出全師,事必躬親,鞠躬盡瘁,六年就把自己活活累死。絕不是想以攻代守抻長線,只是客觀上起到了以攻代守的作用。司馬懿也是一樣。我們說六出祁山,但從蜀漢方數,大的軍事行動只有五次。《演義》里多出的一次,即蜀漢四次戰役之前,曹魏的反攻。曹真和司馬懿雙向齊出。這一戰在魏蜀雙方,記載都極簡略。似乎只是天降霖雨,不成而返。實際上它從發起到結束,都不是那麼簡單。是時曹魏東線大將曹休已死,曹真和司馬懿是曹丕一系裡唯二掌兵權的重將,全部壓到蜀漢。龜孫子才想跟你採取守勢。然而後果是戰無寸功,反倒掛了大將曹真。曹真和曹休是曹丕交給曹睿輔政四臣里僅有的兩個宗族,至此全掛了。即使是非戰之功,影響仍然是相當深遠的。而諸葛亮北伐第四次戰役,就發生在此後。這時候曹魏其實非常需要一場勝利來一振頹勢,而無論廟堂戎旅,反對聲音都很高。廟堂之上曹真剛掛曹植就寫信給曹睿,教育曹睿還是自家人信得過。戎旅之中司馬懿部將都直接說出「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話。這種情況下司馬懿要能打贏諸葛亮,孫子才不去打。事實上也打了。怎麼樣?一敗塗地!要不是李嚴扯後腿,四次戰役最後怎麼樣還不好說。所以【採取守勢,用龐大國力拖死諸葛亮】壓根不是其時曹魏制定的國策,更沒有【拖下去能拖死諸葛亮】的覺悟。曹睿能支持司馬懿不打,連曹睿本身都是要擔負一定風險的。但現實如此,敢跟諸葛亮剛正面就是輸。守雖然丟臉,總比輸好。曹睿和司馬懿後來的烏龜戰略,完全是被諸葛亮打出來的結果。換言之大寫一個字,慫!所以雖然客觀上曹睿和司馬懿也確實拖死了諸葛亮,但單從雙方高下來說,明眼人都一望可知。
2017.09.07更新:修改部分語句,同時補完佩服的第三個人,多引用黃梁答主在「關羽軍事才能如何」下的回答內容,權當一樂,博諸君一笑。如覺不妥,侵刪。
本文套用金庸笑傲江湖三戰一章,任我行少林寺品評天下英雄一節,調戲一番,權當一笑。文中多有引用張公子之前就三國問題回答內容,如覺不妥,侵刪。
司馬懿內容引用派西維爾的小弟知乎回答內容,如覺不妥,侵刪。
解釋:為何曹操開始叫「劉皇叔」,中間又叫「大耳劉」?這裡是套用了笑傲里任我行的人設。任我行為人囂張,偶爾表示尊敬的時候才會對對方用尊稱,如「大師」「道長」「風老先生」,但說完之後,往往又回復粗豪的本性,稱對方「大和尚」「牛鼻子」「老風」,故我也沿用了這個設定。特此說明。
地府召開年會,眾鬼按所處年代聚會歡度春節。
三國年會。
劉備說:「曹丞相,新年好啊!劉某給您拜年了!」
曹操答:「不敢,不敢。老夫於三國高人之中,心中佩服的沒有幾個,數來數去只有三個半,劉皇叔算得是一位。還有三個半,是老夫不佩服的。」
他這幾句話說得甚是誠懇,絕無譏嘲之意。劉備道:「不敢不敢,曹丞相過獎了。」
劉禪聽他說於三國高人之中,佩服三個半,不佩服三個半,甚是好奇,亟盼知道他所指的,除了他爹之外更有何人。只聽一個聲音洪亮之人問道:「曹丞相,你還佩服哪幾位?」
曹操笑道:「抱歉得很,閣下劉表不在其內。」
劉表道:「在下如何敢與劉皇叔比肩?自然是曹丞相所不佩服了。「
曹操道:「我不佩服的三個半人之中,你也不在其內。你再守荊州20年,或許會讓我不佩服一下。」
劉表嘿然不語。
劉禪心道:「原來要叫你不佩服,卻也不易。」
劉備道:「曹丞相所言,倒是頗為新穎。」
曹操道:「大耳劉,你想不想知道我佩服的是誰,不佩服的又是誰?」
劉備道:「正要恭聆丞相高論。」
曹操道:「大耳劉,你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盛軌,不像老夫這樣猜忌,那是我向來佩服的。」
劉備道:「不敢當。」
曹操道:「不過在我所佩服的人中,大耳劉的排名還不是第一。我所佩服的三國第一位英雄人物,是我活著的時候促成孫劉聯盟致使我無法一統天下,老夫死後又數次北伐我子孫的諸葛孔明。」
眾人都是「啊」一聲,顯然大出意料之外。劉禪幸而將這個「啊」字忍住了,心想曹操和他子孫多為相父所算,損兵折將,定然恨之入骨,哪知竟然心中對之不勝佩服。
曹操道:「老夫我軍力既強,心思又是機敏無比,只道普天之下已無抗手,不料竟會數次著了諸葛孔明的道兒,赤壁一戰險些葬身火海;孔明布置了隆中對,為大耳朵你促成了孫劉聯盟,在赤壁大敗老夫。哼,要不是他,依你一貫的做派,估計就直接去當紫髯小兒孫短腿孫十萬的副將了。孔明布置的戰略,甚至打得老夫差點遷都!要不是雲長(說罷人妻曹深情的看了關羽一眼,關羽眯著眼當沒看見)在樊城被你那個傻逼國舅爺糜芳和二貨孫十萬賣了,老夫的曹魏集團很可能就分崩離析了。更別說孔明這廝還一手包辦了撫慰百姓、規定禮儀、確立官職、制訂製度等等荀彧荀攸們的工作。孔明受舉國託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其一生未曾篡權,遺產竟然只有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雖然他兒子諸葛瞻沒什麼大本事,好歹在成都也為你兒子殉國了(說完曹操看了一眼司馬懿,司馬懿尷尬的點頭微笑)。孔明領著一個面積不到大魏1/9,人口不到大魏1/4的蜀漢,北伐五次,打得我大魏只有還手之力,我大魏軍銜排第二的張郃元帥還他么戰死了(說完曹操又看了一眼司馬懿,司馬懿繼續尷尬點頭微笑)。孔明讓大耳朵你從一個四十六歲一事無成的安喜縣縣尉,到了六十歲變身成了掌握天下三分之一的漢中王了,死後加封為昭烈帝。孔明死後給你安排的董允、費禕、蔣琬又輔佐你那個不成器的兒子,讓蜀漢穩穩運轉了三十年,未曾內亂(說完曹操又看了司馬懿一眼,司馬懿再次尷尬微笑)。孔明順手搞的小發明連弩、鑄刀也都流傳後世。如此厲害的人物,老夫對他敢不佩服?」
劉備道:「那也說得是。」
曹操轉向眾武將道:「第三位我所佩服的,乃是當年三國時代的絕頂高手。」
劉禪又大出意料之外,眾鬼皆知,當初曹操在白門樓拒絕呂布投降,當眾縊死後梟首,送往許都彰功,不留半分情面,哪知他內心竟會對之頗為佩服。
貂嬋道:「丞相不用說這等反語,譏刺於人。」
曹操笑道:「哈哈,小嬋嬋,你還道我說的是尊夫么?他……他可差得遠了。我所佩服的,乃是威震華夏的漢壽亭侯關雲長(說完人妻曹再次深情地看著關羽,關羽轉過頭去,嘆了一口氣)。雲長兄先是在白馬救了我。那天,他在山上,看見了顏良的麾蓋後,縱馬而下,萬軍之中,斬了顏良的首級而歸,那一瞬間,我的心就也隨意顏良的腦袋,被雲長摘走了。。。咦?我在說什麼?我要說什麼?。。。等等,我重說。首先,雲長是整部《三國志》正史里唯一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人。這在歷朝歷代的史書里都是罕見的。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擋者,遂解白馬圍。粗看寥寥數語,細思實則心驚。此等神勇和判斷,冠絕三國。其次,雲長當得起「威震華夏」四字。當年周瑜和玄德攻打曹仁守的南郡將近一年,雲長兵絕北道,引逗得我軍樂進、徐晃、文聘、李通、滿寵到處追,就是沒有一個人抽得出身去救援曹仁,最終導致南郡易主。襄樊一戰,雲長逼得曹姓第一大將曹仁龜縮不出,生擒外姓第一大將于禁,擒斬西涼名將龐德,對抗十二營增援的徐晃,發動策反神技,使梁、郟、陸渾群盜遙受印號,掀起了荊州周邊地區反曹熱潮,嚇得老夫考慮遷都。官渡之戰,袁本初大軍壓境時,老夫都沒考慮過遷都的事。最後老夫靠著大魏的全明星陣容(曹仁、于禁、龐德、徐晃、滿寵、在途中的張遼,除了張郃兵屯陳倉都來了)+孫吳的全明星陣容(呂蒙、陸遜、朱然、蔣欽、潘璋,孫十萬的名將全來了)+叛將糜芳、士仁,正面強攻、援軍派遞、偷襲、勸降,才把雲長推倒。。。哦,不是,是擊敗。再次,雲長配得上「義薄雲天」四字。雲長當年要是能留下來,至少可以取代張遼成為老夫麾下五子良將第一人,但為了「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的大耳劉(說完曹操瞪了劉備一眼,嘆了口氣,心下嘆道:「大耳朵你上輩子到底積了什麼德,諸葛孔明,雲長此等人才皆為你效死力。」劉備得意微笑),「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最終在白馬救了我以後,就離開了。那天,我的心也死了。。。啊?我又在說什麼?我又要說什麼?。。。我的意思是,雲長武藝冠絕當世,軍功威震華夏,道德義薄雲天,此皆非老夫所及,老夫衷心佩服,並無虛假。」
曹操側身過來,對著東吳將軍孫權道:「老夫第四個佩服的,是你,紫髯小兒。你武功不如你父兄孫堅孫策遠矣,但你年輕的時候江山守得不錯,老夫攻濡須口的時候,和你相持數月,看你舟船器仗軍伍整肅,還發出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只不過你越大越沒出息,打個老虎都要坐坦克車。老夫手下滿寵、張遼,天天拿你當經驗包刷,都刷成萬戶侯了。最讓老夫看不起的是,為了荊州半州之地,你個孫短腿放著合肥不要,在我曹魏集團最接近動搖的關鍵時候捅了雲長一刀,貪利短視至此,所以老夫只能佩服你半個。」
孫權笑道:「能得曹丞相佩服一半,末將已是臉上貼金,多謝了!」
曹操道:「不用客氣。」
隨即轉頭向司馬懿道:「司馬狼顧,你倒不必臉上含笑,肚裡生氣,你雖不屬我佩服之列,但在我不佩服的三個半高人之中,閣下卻居其首。」
司馬懿笑道:「在下受寵若驚。」
曹操道:「你軍事能力不錯,心計也深,很合老夫脾胃。你想吞併曹魏集團,一統天下,才高志大,也算了不起。但你深受君主託孤之重卻奪人國祚;對待政敵殘忍毒辣無一絲人性;許人生路卻緊接著夷人三族;得天下不思進取卻貪圖底享樂,腦洞治國,何不食肉糜就是你子孫發明的;爭權奪利、手足相殘,終致道德淪喪、禮教崩壞,五胡亂華。你們司馬家族忠孝禮仁義信,一個都沒有。可見不是英雄豪傑的行徑,可教人十分的不佩服。」
司馬懿道:「在下所不佩服的三國三個半高人之中,閣下卻只算得半個。」
曹操道:「拾人牙慧,全無創見,因此你就不令人佩服了。你臨陣判斷、聲東擊西、揣測心理、出其不意、急行出擊雖精,但在這些方面,僅有的兩次對戰,還全都輸給了諸葛亮,被割了麥、甲首三千,還賠了一個張郃。如裴松之所註:「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勢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直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宰城,擁精銳,無擒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司馬狼顧,你羞也不羞?」
司馬懿哼了一聲,冷笑道:「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我最終熬死了孔明,熬死了你,天下最後還不是落在了我司馬氏手中?我司馬家的後代再如何不肖,只怕也比你家曹爽強些吧?依著後代唯結果論的思路,只要後世拍個電視劇,分分鐘把我洗白成憂國憂民為了天下不惜背負罵名的賢臣良相。如何?不服咬我啊?」
曹操聽罷,半晌無言,最終看了一眼曹爽,心道:「老夫後代里怎麼出了這麼個慫貨,你他么也配姓曹???!!!你他么還不如任盈盈像我!!!」遂曹操又卒。。。
各位回答題之前看下題目要求噻?(ˉ?ˉ?)
證明一個人軍事實力很好,不應該說他的勝仗嗎?
不談二人軍事實力,就談邏輯
個人覺得這個描述的問題,化用知乎的一個老梗「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討論軍事能力和戰果時拋開條件都是耍流氓。
譬如題主舉的幾個例子「官渡之曹操,赤壁之周瑜」,這種案例的特點是戰爭中處於弱勢的一方戰勝了優勢的一方,雖說還有眾多條件,但以弱勝強的實質不變。
葛公客觀上最後沒實現還於舊都,但考慮到季漢的基本盤,還能要求人咋?
說白了,這些論證的相同點是:一把爛牌打好了,最後贏了固然好,最後沒贏但把對手逼得倆王4個2都炸不出來,愣是把別人的清一色斷了絕章最後黃了,這也算技術了。
一把爛牌打好了是能力,那一把好牌呢?這種情況對於軍事指揮官的評價會更嚴格,畢竟你基本盤就好的多。所以要求不僅僅是你要打贏,還要求你打的漂亮打的精彩打的「碾壓」。
比如:曹老闆軍事的傑出成就首推官渡,烏桓等,像漢中張魯這樣的對手有啥了可吹?
所以,我覺得用戰果來衡量的軍事能力,其標準是:
一把爛牌,打蹦了是無能,打敗了是平庸,打平就算是能力,打贏了那是人才;
一把好牌,打敗了無能,打平了是平庸,打贏也算是有能力,但打的漂亮才是人才;
爛牌能打的漂亮那是超神了,好牌還能打蹦那去食屎 吧
邏輯理清了,才是題主的問題。
以北伐來證明司馬懿軍事很厲害,犯的問題在於僅僅考慮結果而沒有分析條件,將戰場的結果歸結於個人,得出的:司馬懿軍事很厲害。
關於諸葛北伐,季漢和曹魏的戰爭相關的資料和討論太多了,諸葛和司馬雙方能掌握的資源就不在一個量級上,像什麼一州懟八州的評價不要太多。最後的確是「防住了」,但這是曹魏的國力戰勝了季漢,不是司馬的軍事戰勝了諸葛(當然你說司馬活的久年齡戰勝了諸葛,這我沒話說)
真要說司馬一點軍事能力沒有也不至於,比如司馬百日擒孟達,平遼東,至少能表現出狼顧君有很強的殺伐決斷和預判能力,作為統帥級別的人物比起什麼「干大事而惜身」,「坐談客」,「司馬公不負我」之流還是強的多的。如果不信,可以看看某開疆日記。
所以宣粉以後洗白最好找好對象,沒事虐虐菜雖然不值得吹但確是沒啥黑點,至少達到優秀線還是可以的。別沒事自虐似的盯著一個葛賊不放,老諸葛武廟十哲,三代下一人之類的說法不要太多,一個勁拿腦袋磕坦克證明不了你們鍥而不捨。
何況兩人正式交手的戰況記錄的很明確。
你就當這是分割線
看了看其他回答,我覺得過度貶低和吹捧司馬狼顧都是不合適的,狼顧怎麼說也算一代人傑,遼東,孟達,淮南,高平陵,都是能體現其軍事能力的。天可汗貌似看不起他,但以天可汗那不鳥天下的態度能上的也不容易。如果只因石勒一句:狐媚,就說司馬不知兵,那就是矯枉過正了(我可沒說女裝大佬)
我還是堅持觀點:司馬狼顧打一般水平的對手有戰果而且戰果不錯,的確是優秀線以上的水準。無奈他的對手葛賊那是超出時代的人物,宣粉們(如果有的話)如果真想吹,最好的思路是先吹葛賊,然後吹宣王。要吹宣王先把別人黑一遍,這種行為屬於拉仇恨。
最後,看到一個答案下的評論
老爺子被黑了,不幫忙還拆台,這倆倒霉玩意,@拔矢啖眼司馬師 @清心寡欲司馬昭
很有司馬家傳統。
等著吧,你們這麼對你們家老頭,等哪天你家羊車,肉糜,八王都來了,闔家歡樂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代出不了劉伯溫,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了?
※為什麼諸葛亮沒有取劉禪而代之?
※是諸葛亮成就了劉備還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的最後,徐庶去找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反而說:「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
※僅就智謀而論,歷史上可以與諸葛先生比肩的甚至超過諸葛先生的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