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的奧地利帝國/20世紀的奧匈帝國能否變成三元帝國或大奧地利合眾國(多民族聯邦)?

若成功,會帶來哪些影響?


關於奧匈帝國的問題我覺得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必須說一說,那就是奧匈帝國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割裂的,隨著這個帝國在1918年的崩潰,它的各個碎片走上了民族國家的道路,所以我們透過這些國家的歷史來反推奧匈帝國本身,就會為這些國家的民族敘述所誤導。而這種誤導的最大後果之一就是我們會錯誤的高估民族矛盾在帝國歷史上的影響。比如說一戰里的捷克士兵集體背叛實際上是奧匈帝國軍事當局捏造的用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而捷克民族主義黨在戰爭期間對此進行了猛烈的批駁,但是隨著協約國開始支持肢解帝國,捷克獨立之後可能受到協約國的優待,捷克民族黨就不再批駁這種捷克人背叛帝國的謠言了。而且還把它作為捷克民族反對戰爭的明證。當帝國分裂奧地利部分的民族主義者繼承了軍事當局的謊言把失敗歸罪於捷克,而捷克則拿這些謠言當成自己的功績大加吹噓,其結果就是帝國的民族矛盾被誇大到了驚人的地步。

在今天的概念里到二十世紀初奧匈帝國實際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它境內的各民族紛紛想要擺脫它的統治。但是假如我們認真的而且不帶偏見的考察就會發現民族主義這個意識形態雖然總給我們一種全民的、超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印象。但事實上它並不是這樣的。

以斯蒂芬王冠領土為例。馬扎爾民族主義者從1867年奧匈妥協開始就取得了勝利,而馬扎爾人雖然在整個帝國只佔19%,但是因為斯蒂芬王冠領土上的人口本來就比帝國會議擁有代表的領土上少,所以馬扎爾人基本上在斯蒂芬王冠領土佔有將近50%的人口比例。但是從1867年到1917年斯蒂芬王冠領土上有選舉權的人是多少呢?6.7%!我們考慮到當時沒有女性選舉權把它翻一倍,也只有全部馬扎爾人的三分之一有選舉權。

換而言之布達佩斯議會裡的馬扎爾民族主義情緒代表的只是三分之一的馬扎爾人。也就是城市市民資產階級和一部分貴族的意識形態。

在帝國議會擁有代表的各領地又如何呢?根據1871年的選舉法帝國議會從二月特許令規定的由各邦議會選派改為由四個選舉人團選舉,分別是「地主、城市、商會和市鎮」而且對選舉權有納稅要求,要求納稅十克朗以上的人才有資格投票,這也被叫做十盾族。這個選舉法開創了帝國的自由主義時期,因為城市只有中上層市民才有選舉權,在商會無疑是資產階級說了算,市鎮實際上也是支持資產階級的,所以自由派依靠1871年選舉法建立了自己的優勢。

但在這個選舉法下帝國的各民族雖然有矛盾,但並沒有爆發,打開帝國的潘多拉魔盒的人是皇帝的好朋友塔菲伯爵,他為了支持皇帝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正常推翻了自由主義的內閣,雖然他自己也跟自由主義者合作,但他用1883年的選舉法打破了自由主義者在議會的優勢。

這個選舉法讓德意志民族主義黨登上舞台,但同時其他民族的黨也登上舞台,換而言之帝國的民族矛盾爆發期是納稅五克朗的選民成為主流的時期。塔菲執政到1894年,他擴大了選舉權,但也因此點燃了民族矛盾的導火索,最終他因為語言問題和他的普選計劃失敗而垮台。

塔菲時期是德意志民族主義黨從1881年的林茨綱領開始崛起,到因為舍內雷爾自身的路線錯誤而走向衰落的時期,同時也是社會民主黨和天主教社會黨崛起的階段。這說明在五盾族的德意志人中間社會福利問題、階級鬥爭這些更實際的問題比單純的民族主義口號更有吸引力。天主教社會黨的卡爾魯格和社民黨的阿德勒都是舍內雷爾的支持者但是都跟他分道揚鑣,說明在這些新的選民中間,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問題更有吸引力。

但同時這個階段也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主義爆發的階段,尤其是捷克民族主義在這個階段到了爆炸的程度,布拉格雖然人口不多,但布拉格大學的學生卻分成捷克人和德意志人天天對打,還有同樣不會講捷克語的猶太人尷尬的站在中間。這又怎麼解釋呢?

我們必須注意到波希米亞王國的階級和民族是有關係的,波希米亞有一個強大的德意志貴族階級,溫蒂施格雷茨也好施瓦岑貝格大公也好他們都是這個階級,他們對哈布斯堡是忠誠的,同樣的波希米亞的工業家裡也有捷克人但是他們的生意依賴於帝國所以他們也不仇恨皇室,甚至布拉格的上層市民,很多都是德意志人和講德語猶太人,他們對愈演愈烈的捷克民族主義是非常恐懼的,真正熱烈支持捷克民族主義的說到底就是那一部分五盾納稅人,他們是市民階級里的中下層,他們為帝國議會的捷克黨提供了選票,還有就是除了成為公務員沒有別的出路,而且即使成了公務員也談不上有出路的大學生,他們為捷克民族主義運動提供了打手和喊叫聲。

而在民族主義問題上起了降溫作用的是1907年的普選法,這一年巴德尼內閣宣布了成年男性的普選權,看一下這個改革在內外萊塔尼亞產生的後果你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民族主義運動的階級性了。

1905年在斯蒂芬王冠領土上發生了一件顛覆性的事件,雖然限制了選舉權,但是反對自由主義的各黨派聯合起來戰勝了馬扎爾自由黨。這個勝利的大聯盟叫做聯盟派。而皇帝卻拒絕任命聯盟派的領袖為首相。相反他任命自己的前衛隊長費耶爾-蓋薩為首相組織超然內閣。其結果就是聯盟派立刻開始反抗帝國甚至鼓吹獨立。

衛兵內閣的首相卡耶爾-蓋薩。

但是在談判當中帝國向聯盟派提出帝國馬上要進行的普選制改革,並且表示皇帝作為匈牙利的費倫茨-約瑟夫國王將解散議會在普選的基礎上重新選舉,如果新議會還不接受衛兵內閣,皇帝就讓卡耶爾-蓋薩辭職。這下馬扎爾政治家們的獨立熱情和民族主義陡然降溫。作為換取不在外萊塔尼亞實行普選的代價,他們放棄了此前自由黨內閣爭取到的「匈牙利本土防衛軍」只用匈牙利國旗和只接受匈牙利語號令的特權,還大幅度的提高了匈牙利在共同財政中負擔的比例,甚至還接受了帝國政府和外國簽署的對匈牙利不利的商約。這次交涉以維也納大獲全勝告終,唯一的讓步是皇帝讓他的衛兵首相辭了職。此後每當匈牙利想要爭取獨立性的時候維也納就宣布要普選,一戰前的最後一次是1913年。

同樣的普選法在內萊塔尼亞的落實很快分化了捷克民族黨,取消納稅限制的結果是捷克選民里的下層也開始發聲,捷克社會民主黨也出現了。捷克有三個黨,保守黨、捷克民族黨和捷克社會民主黨,還有一個西里西亞礦工選舉出來的舍內雷爾的捷克德意志民族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開始分離。再次證明帝國之內的民族主義實際上只是一個小市民的意識形態。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點那麼奧匈帝國的未來就很清楚了。1867年到1890年有一個始終不希望奧匈帝國強大的勢力,那就是俾斯麥和他支持的馬扎爾自由黨。但是1890年以後威廉二世皇帝根本不理解俾斯麥對奧匈帝國的那種複雜心態。面對日趨渙散的三國同盟,威廉二世是求著奧匈帝國留在同盟之內的。只有具基於這一點才能理解為什麼德奧同盟在1906年以後其外交政策的推動力來自維也納。俾斯麥的同盟是純防禦同盟,但到了1906年以後德國為了留住這個盟友不得不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帝國主義政策提供支持。

所以馬扎爾自由黨已經失去了德國的支持,對奧匈帝國的改革德國是不會反覆的。同時如前所述奧匈帝國的民族矛盾實際上並不是主要矛盾,相反它只是有限選舉權抹殺了大多數下層階級的聲音的情況下的一個扭曲的民意。

還有一個事實就是當民意呈現碎片化的時候人們是否認同帝國。我們知道帝國議會隨著選舉權的擴大實際上成了政治馬戲團。1897年就第一次解散了議會,1913年又一次解散了議會。從1913年開始實際上內萊塔尼亞是依靠皇帝非常法統治的無議會內閣。但是人民並沒有起來反對帝國。相反雖然捷克人依然仇恨帝國,但是他們的黨沒有能力組織任何武裝鬥爭。1914年捷克人還是被送上了前線。

這就說明帝國民意的碎片化實際上起到了哈布斯堡王朝傳統的「分而治之」的作用。那些曾經團結在一面旗幟之下鬥爭的人其實彼此矛盾重重。只要把這些矛盾釋放出來,它們更多的會尋求帝國的支持。如果帝國能夠給予工人以支持那麼資本家就會向皇帝投降。如果皇帝不向咖啡館服務業收消費稅,波蘭民族黨也不會向皇帝的法令開火。

所以正如我在奧匈帝國如何才能免於滅亡里說的帝國的民主化改革和三元化改革甚至多瑙河聯邦對皇帝來說都是有利的,越弱小越難以生存,這一點連最敵視王朝的馬扎爾民族主義者都認識到了。一旦帝國崩潰馬扎爾人根本無力在強大的德國和俄國面前捍衛如此廣闊的領土。

而捷克工業需要帝國的市場和出海口,捷克資產階級甚至在協約國已經承認了捷克政府的情況下依然在帝國議會謀求帝國的存在。所以只要皇室採取措施改革帝國無論是三元化還是聯邦化。都是有希望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也正如我說過的奧匈帝國如果沒有遇到薩拉熱窩事件甚至死的是皇帝而不是皇儲粗,那麼帝國就不會在1914年滅亡。但是這也絕不是說帝國如果進行了改革就能活到2017年。對二十世紀的歐洲來說多瑙河大君主國無疑是太精緻也太脆弱了。改革可以讓這個帝國渡過民族主義和工業化的淺灘,不等於它能駛進一片安寧之海。


謝邀,寫在前面的話

如果當年是皇帝因為傷心去薩拉熱窩巡視演習,如果斐迪南大公的夫人霍恩貝格女公爵蘇菲不是庶出,那麼奧地利的Vereinigte Staaten von Gro?-?sterreich可能已經實現了。

正文:

1.君主國的民族問題

問題最早實際上1866年普奧戰爭戰敗之後就產生了.1866年7月在K?niggr?tz(柯尼希戈雷茨之役)的戰敗標誌著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構想」出現裂隙。因為皇帝的威信實際上大多來源於其控制的義大利威尼西亞和其腹地以及其德意志邦聯盟主的身份。但是,現在帝國皇帝必須轉身依靠那些斯拉夫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的王冠領地(Crown lands)。36歲的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皇帝這個智力不足,勤奮有餘的皇帝被自己的廷臣Friedrich von Beust(外長),這個薩克森僑民左右,將外萊塔尼亞(Transleihania),五成二領土,四成人口,交給了只佔帝國人口九分之一的匈牙利人和他們的首領Gyula Andrássy手裡,然而這些佔有近乎一半帝國領地的匈牙利人只需要承擔帝國三成的稅收。美泉宮的斐迪南大公曾經說過,「奧地利會垮,不是會垮在敵對大國手裡,而是內敵手裡。」[1]

馬扎爾人不僅掣肘帝國,諸如在俾斯麥有意將土耳其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送給奧地利以平衡歐陸實力的時候,匈牙利議會就提出反對,害怕兩百萬的斯拉夫人會進一步的減少帝國內的馬扎爾人口。「我聽說過有人不肯吃他們的鴿子,除非有人把鴿子射殺,替他烤好,可我從沒有聽說過有人非要人把他的嘴掰開,把鴿子強行塞進他的喉嚨。」[2]

到了1897年,危機開始正式爆發,捷克人在內萊塔尼亞(Cisleihania)起事,反對德意志文化,時任首相Casmir Badeni讓捷克語與德語在波西米亞和莫拉維亞有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議會內那些忠於民族主義比忠於君主更重要的Pan-Germanus泛德意志主義開始崛起。危機到了1903年已經徹底蔓延到了基層,捷克籍的士兵終於在點到的時候開始答以Zde而非德語的Hier(同英語的here),甚至捷克的軍隊都開始掛他們自己的波西米亞國旗。在此之前,匈牙利人早早得不要了帝國軍旗改掛自己的紅綠白三色旗。

2.民族問題導致的軍事孱弱

民族問題隨之帶來的就是軍事力量的孱弱。1900年,奧地利每132名男性中有一名參軍,而法國是1/65,德國是1/94,就連俄羅斯都是1/98.這使得帝國在同時期的兵力,只有德法的一半,和俄國的25%。類似的,由於匈牙利不願意增加新兵徵募員的同時不願意增加軍隊預算,奧軍平均330名士兵才擁有一門火炮,德軍是195名。到了1903年,匈牙利在答應增加徵兵人數多2w4k名的同時,要求匈牙利境內徵集的軍隊掛匈牙利國旗。奧地利的納稅人不光要支付自己軍隊的費用,更要支付1/4的匈牙利部隊(196個匈牙利步兵營中的52個,108個炮兵營中的28個。108個騎兵隊中的28個),帝國財政突然在幾乎不增加兵員的情況下多出了4kw克朗的開支。[3]1910年,匈牙利人甚至阻撓帝國建造兩艘無畏級戰列艦的計劃。

除此之外,曾經仰賴德語團結的多民族軍隊,也開始崩潰。所有的新兵需要記住80個德語指揮詞,而軍官必須會一口流利的德語。但是到了1903年之後,匈牙利軍官可以不用學德語了,因為他們的語言在軍事學院里被抬到了和德語一樣的地位。這導致,不少其他族群的軍官和他們的參謀實際上只是靠《軍用匈牙利語手冊》在和士兵交流,指揮效率極低。

3.帝國的自救

為什麼我說如果是斐迪南大公做皇帝就會好很多。

1905年,42歲的斐迪南大公和他實際管理的參謀部中的就有一份Ungarn(德語:匈牙利)計劃,即如果匈牙利繼續阻撓帝國,奧地利將通過鐵路穿過多瑙河將大軍送入匈牙利,考慮到外萊塔尼亞的5個軍中,實際上只有一個軍是匈牙利人的軍隊,其他是克羅埃西亞人,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和烏克蘭人的軍隊。匈牙利人不敢繼續發動40年代的戰爭是因為他們怕輸,而弗朗茨約瑟夫最終沒有採納這個計劃是因為他害怕義大利人乘機進入第里亞斯特,特倫蒂諾和南蒂羅爾。[4]

同時,作為少壯派的斐迪南大公逼退了弗雷德里希 貝克將軍和他那些喜歡從帝國軍官本身拿不到的多少錢里剋扣的貪污腐敗的派系成員,而皇儲也有意改變參謀部(das graue Haus)裡面暮氣沉沉的狀態。他提拔康拉德和奧芬貝格進入軍界的頂層,甚至凌駕於整個軍官團之上。而此兩人也確實提拔了不少鄉紳和靠自己能力翻身的有錢人子弟充當軍官,部分新式軍官甚至多為,鐵路職員,旅店老闆,店員,基層小公務員等等。1913年這位53歲的皇儲誓言,他會將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併入帝國,他指出「從長遠看來,不斷試圖操縱奧地利的匈牙利實質上欲使奧地利與巴爾幹半島隔絕,而巴爾幹是奧地利的未來。帝國應該向南擴張,直抵薩洛尼卡,在地中海開闢新的港口,要使得君主國成為推動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乃至塞爾維亞這些巴爾幹新王國貿易與發展的引擎。」[5]

4.大奧地利的合眾國

雖然實際上Vereinigte Staaten von Gro?-?sterreich這一個構想是由奧雷爾 波波維奇提出的。雖然他是一個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但是他反對匈牙利在羅馬尼亞人聚居的地區進行馬扎爾化。匈牙利人禁止了斯拉夫人說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文字。相反的是,維也納的上流社會喜歡在日常言談中穿插來自帝國各地的語言,咖啡館裡的侍者叫做義大利語的Piccolo而非德語的Diener。或者是用匈牙利語的用法Geh"n wir auf die Maschikseite(我們去後面吧),其中Maschik-就是匈牙利語(德語是Kehrseite,seite是「一側」),時至今日,奧地利德語也是如此表達。克朗紙鈔在內萊塔尼亞是德文和其他的八種語言(波蘭語,義大利語,捷克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羅馬尼亞語,烏克蘭語),而外萊塔尼亞只有匈牙利語。在外萊塔尼亞,其他族裔只能噤聲。1907年,皇帝要求奧匈同時宣布普選,內萊塔尼亞宣布普選的時候,匈牙利議會討論,否決了這一法令,不僅如此,到了1908年的時候,匈牙利的「選舉」終於改革成了這副模樣:占人口25% 的文盲只有0.1的加權投票權,高中畢業(馬扎爾語教育)可以領到兩張選票,大學生和有錢納稅人可以投三次,選票必須公開示眾。

所以,在匈牙利人離心離德(二戰之後,他們付出了代價)的背景下,民族矛盾在一個聯邦的體系內將會得到很好的化解。斐迪南計劃大奧地利合眾國之下建立一批以民族和語言為主的的半自治「領地」。這一計劃突出了語言文化區分,糾正了權力不均的現象,但是將導致匈牙利領土損失,因此將要應對這個雙重君主國中匈牙利方面的強烈反對,最直接的原因在於這項改革將使匈牙利喪失其獨立的領土。

最後將會變成下圖這樣的區劃

附贈,匈牙利再外萊塔尼亞的人口 1890年

總結

奧地利在完蛋之前知道自己的癥結所在嗎?知道

奧地利在完蛋之前想出解決辦法了嗎?想出來了

奧地利在完蛋之前有能力實際解決嗎?有

奧地利在完蛋之前實際去解決問題了嗎?沒有

在考慮到Weltkrieg本身就是一次老歐洲諸國的外交集體誤判導致的災難,如果當時死的不是斐迪南而是弗朗茨約瑟夫,或者當時根本沒死人。一戰能避免嗎?不能,但是,俄國和義大利面對的將可能是一個有足夠人力和組織力量,以及動員能力的奧匈帝國,而不再是現實中一觸即潰,裝備落後的軍隊。無論最終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贏得勝利,帝國終點本不應該那麼難堪。畢竟1914年,帝國沒有理由開戰,卻開了戰。

參考資料:

[1]Ibid 141-142

[2]Otto Pflanze, Bisma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 vol.2 The Period of Consolidation ,1871-1880 ,2nd ed. , 376

[3]Der "Militarismus" in ?sterreich′-Ungarn( Vienna, Seidel , 1902 ), 9.

[4]Dedijer, Road to Sarajevo ,129.


這個問題高林先生絕對能回答得很好,我只稍微提一點個人愚見吧。核心問題是事實上19世紀的民族主義,是非常激進進取,甚至可以說貪婪和狂熱的。間簡單單的下放一些權利很可能並不能滿足民族主義者,說到底,形成民族主權國家是民族主義者終極的要求,這種願景是無法妥協和對固有狀態災難性的。其次,當時的政治局勢,決定變化的關鍵因素還有列強的態度和干涉,並且傳統保守派趨於反動。另外,我有一個很好的假設,比如有一個國家A,其中有B民族30%,C民族20%,B民族是傳統勢力。那麼問題來了,權利分給B多一點,C會不滿,而C的人數又剛好夠構成嚴重問題,而給C多一點,B會更不滿,這樣反而更加蠢,因為你說到底如果是個B的朝廷,就算給了C好處,C也不一定鳥你,但是有時候,恰恰是五五分是更為災難,因為你高度可能同時得罪雙方,B會覺得你不該C會覺得還不夠,所以這樣,還不如拉一派打一派,政治這種東西,兩頭妥協和平衡,利益這種東西,大家都能分的開心,實在是太理想化了。


個人的設想,1867年可以直接成立奧匈波帝國

如果是20世紀,一戰前,三元化與二元相比意義不大,而且匈牙利和三元以外的民族不會同意,還不如合眾化。


多民族合眾國從沒一個能長期維持,即便奧匈靠三元化乃至合眾化打壓匈牙利攪屎棍而暫時增強,但這種平衡無法長期維持,因為這使其它民族分裂力量更趨集中化,而且直接對抗中央,連彼此牽制都做不到。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民族留在哈布斯堡帝國內更符合其經濟利益,但民族主義的利益觀與經濟利益完全不在同一維度,所謂靠經濟讓利就能讓少數民族忠於國家本身就是幼稚之極,特別是少數民族領袖的個人權力欲絕不能在多民族國家得到滿足的,所以只要國內出現代表少數民族利益的勢力,就只會向分裂的路上狂奔不止。

這種多元民族國家即便暫時存在,也僅能靠和平和經濟發展期的利益暫時維持,一到困難和國家危難之際潛伏的民族分裂意向必然爆發,可同甘而絕無共苦之可能。一旦面臨外來強敵打擊,土崩瓦解就是必然結果,而民族多元化體制正好給非少數民族提供了現成的政治機器,除了讓國家分裂的更快更不可逆,沒有其它作用。


可以,如果某人沒開槍的話。但是。。。在之前,奧地利曾試圖提高捷克人的地位遭到重重抵制。。。。即使這些抵制不存在。。。請問奧匈x帝國,第三元是誰?
即使完美建成三元帝國,天主教右棍,東正教右棍,,民族主義分子,自由主義分子,社會黨,共產黨,匈牙利人,德國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拉夫人,斯拉夫穆斯林能尿到一個壺裡面去,鐵托怕是第一個不服。。。


多民族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

當年懟奧斯曼異教徒的時候還能一起過日子,後來就主要看利益了

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時候大家可以一起過,經濟不行了蘇格蘭過了這幾百年都想離婚自己過

就算是現在的歐盟也是法德佔便宜,因為正常來講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增強就會帶來匯率的走高,而歐元有一票窮髮達國家拖後腿影響匯率,法德開心死了

我覺得奧匈唯一的出路就是打贏一戰二戰用歐盟和國家社會主義的理念建立一個泛日耳曼(雅利安)聯盟,剝削世界維持老歐洲的和平和殖民地,再用二戰後美元石油的模式維持中東和歐元。


多瑙聯邦要反覆sl
斐迪南大公手氣太非了


三元也許可以。
但三元的問題和二元一樣,永遠要去面對被拋棄的民族。
帝國除非變成超民族的,那麼必然要面對不斷湧現的民族問題。
雖然奧匈斗得厲害,可它們都認為外部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是最大問題,而不是咄咄逼人的沙俄。

超民族實在太難,哈布斯堡曾派人去美國學習怎麼不同民族弄在一起,可惜他們自己都不給自己時間,匆忙地和德國一起投向死亡。老皇帝和他的幕僚,甚至說出,如果帝國要死,那就死得美麗。


遊戲維多利亞2PDMmod裡的多瑙聯邦...


此為Franz Ferdinand大公所構想的大奧地利合眾國,按民族劃分為11個地區(義大利族區和日耳曼族區各有3塊飛地),圖中標綠色的小塊為民族地區內的日耳曼聚居區自治飛地。


費迪南大公就致力於拉斯拉夫人入伙,建立三元帝國,結果被塞爾維亞人幹掉。。。。據說匈牙利人也表示反對,因為這樣會削弱他們在奧匈帝國中的分量


多瑙河聯邦?只存在於遊戲中啊,現實中老皇帝一死估計就要自爆


奧匈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為了爭奪歐洲霸權強行鎮壓各地民族獨立運動特別是匈牙利拼湊起來的封建專制國家,它的解體是必然的


顯然,這不太可能。
在一開始,先大致說一說奧匈帝國的主要種族。雖然看起來非常多,但在不細分的情況下,主要也就是德意志、匈牙利、捷克(波西米亞)與斯拉夫這幾種。羅馬尼亞人與波蘭人人口少,勢力弱,三元暫時輪不上她們。「奧匈帝國」是一個二元君主制國家,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部分組成,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議會、政府,連軍隊都分為兩部分,聯繫它們的只有共同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

首先說三元君主國。這種情況還相對有一定現實度,但也非常困難。三元,分為兩種可能。
第一種,這三元,是奧地利、匈牙利與斯拉夫。成立這樣一個國家,必然要面對內部和外部兩大阻礙。內部,那些匈牙利的馬扎爾貴族就不可能會同意,他們只希望自己與奧地利平起平坐,但如果那些「愚蠢的斯拉夫人」和自己擁有一樣的權利,他們是斷然不會接受的。如果哈布斯堡皇室一定要這麼做,那麼他們應該不介意再來一次1848年革命。不過一旦爆發,老哈可沒有當年的歐洲憲兵了。想當年克里米亞戰爭時,愚蠢的老弗朗茨約瑟夫同志把俄國氣的肝疼,可謂是冷透了他們的心,估計此刻匈牙利鬧獨立,俄國得開心的一筆。至於德國。。。卧榻之側安容。。。不必說了。外部阻力更大,「東正教徒的保護者」和斯拉夫兄弟們想必都不會同意。事實上,南斯拉夫地區對於奧地利就是一塊雞肋,吃下去又臭又硬,不免拉了肚子,而不吃又看著嘴饞,南德意志沒自己的份了,也就剩這麼一個擴張方向,確實也沒招。
第二種,這三元,是奧地利、匈牙利與捷克。這種情況,阻力倒相對會小一些,起碼沒有外部阻力,只有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會反對。關鍵在於,這樣做對帝國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捷克一直是帝國較富裕的區域,後來甚至是帝國的工業中心,百姓過得好,過得忙碌,自然也沒有什麼工夫來造反,撐死也就是要求更多的權利。因此,把捷克作為第三元,只會平白加劇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的不滿,對帝國穩定的幫助,很少很少
至於大奧地利合眾國...這個有點類似美利堅合眾國的設想則要有趣得多,也要難實現的多。
問題的關鍵在於,各個民族都有強烈的私心。不用說有獨立國家存在的斯拉夫人與羅馬尼亞人,就連波蘭人都不一定干。這就好比擠公交,前面的人在擠上去之前,祈求上面的人再擠一擠,讓自己上去,但等到她們上了車,就會瞬間化為既得利益者,竭力阻止後面的人上車,以保住他們的「蛋糕」。「憑什麼這個種族也要和我們平起平坐?」
這種情況,這種心理,才是「大奧地利合眾國」,抑或「多瑙河聯邦」實現的最大阻力。
有人可能問,既然美國行,奧地利為何就不行?
總而言之,還是因為國情的不同。美國是移民國家,大家一起來的,一起在這裡「愉快的玩耍」,沒有什麼高下之分。不僅如此,民主政體、自由精神本身就是與種族不平等是矛盾的。然而,相應的,專制統治很大程度上需要各個民族處於不平等的狀態,進而激化各個民族的矛盾,只有如此,皇帝才能高高在上的裝作一個救世主的模樣假意調解,轉嫁人民對自身的不滿。這其實與我Dang如今大肆宣揚對日本、印度乃至美國的民族仇恨其實是一個道理。
綜上所述,上層不需要,中層不熱情,下層熱情但沒有實力,而外界又樂見其弊,奧地利的民族部分平等抑或全面平等,永遠只是一句空談。沒有足夠的壓力,誰會主動交出自己的利益?一戰倒是給了足夠的壓力,可惜這個腐朽的帝國早已無葯可醫,解體也是必然。


從奧地利變身奧匈帝國的時候就註定會因民族主義而分裂。
多民族國家要麼主體民族占絕對多數,要麼就像美洲和澳洲一樣——大家都是移民,湊合著一起過日子;孤立主義,不摻和舊大陸的破事。


奧地利帝國未來在歷史上的教益,最大的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哈布斯堡王朝 |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