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母校是一個只能自己罵但是別人罵不得」這句話及其背後邏輯?


背後的邏輯是:

我罵母校→母校這不好那不好→母校配不上我→我的實力配得上更好的學校

別人罵我的母校→你的母校這不好那不好→你在這裡上學→你的實力跟你的母校一樣差勁

·

這種觀念只不過是在為自己沒有讀一所更好的學校辯解,本質上與「愛母校」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不少學生的邏輯是這樣的,我是這個學校的,我以後肯定也要從這個學校畢業,如果你們現在罵的狠了,學校的名聲臭了。憑我自己這幾年肯定是無力讓學校變好,那我以後畢業了找工作,用人單位一聽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薪酬自動降兩檔怎麼辦,無冤無仇的斷我的財路,不罵你罵誰,如果是持這種思路,我雖然覺得不好但是道理上還是可以接受,邏輯上能說的通的。。。

另外的一些的邏輯就是集體榮譽感了,總感覺集體榮譽感這個詞在我們這邊被神格化了,明明是個中性詞啊,可為啥變成好像只要帶上這個詞就幹什麼都對了,有點類似西方的racism,就像個魔咒一樣,吵架的時候一出這個詞馬上大家就認可指責方了,老實說這個邏輯上我真的有點搞不懂。

網遊裡面我其實挺有集體榮譽感的,因為我加入這個公會,幫公會成員去打架,公會本身會有福利,高級會員帶隊打下敵對城市收益也是公會成員大家分。但現實里很多時候有集體榮譽感未必是好事,傳銷組織,黑社會也是集體,班級裡面有霸凌的時候集體榮譽感到底應該怎麼做,很多人想不明白在維護某個集體的時候,集體遇到事情到底是會維護他呢還是優先犧牲他。

大部分人往往會自覺的去維護自己的圈子,有人在維護的時候會講道理講邏輯,有的人不會。後者應該是算是缺乏獨立思考的一種表現吧?畢竟外人到底是指出問題的還是莫名其妙的謾罵大家一看就知道。

同理我也不能理解那些一味維護家鄉的人。這跟袒護熊孩子的家長有什麼區別。掩蓋問題難道不是讓這地方越來越爛么?

曾經被人說「外地人當著你面罵你的家鄉,你難道不生氣?你怎麼辦?」

呃。。。那他罵的點對不對?是否屬實,指出問題的人又不是製造問題的人,如果罵的對是事實我幹嘛要生氣?

那啥。。。我怎麼辦。。。

我幫他一起罵啊。。。。。

說你家鄉有黑店不是地域攻擊,有黑店還不承認才是黑自己家鄉呢。

實際上我在北京說全聚德不好,北京人會說「我操,誰去那裡,吃烤鴨當然是便宜坊啊。」

別人在上海說城隍廟小吃好難吃工藝品又貴又爛,我也會說「那幾家都是坑遊客的,騙老外的,我帶你去吃其他好的。」

絕少有人會跳出來說,明碼標價,誰強迫你了,就這味道,你懂不懂,沒錢吃不起別逼逼。


我罵當然是站在高位對學校指指點點咯,

別人罵當然是站在高位對我指指點點...

總之,這個體位很重要,必須要佔上位,不能被壓在下面~

罵母校的就算了,很多時候是一種自黑的幽默~

可是有些人他看不懂啊,我最怕哪樣的呢:

就是這樣的,

自己也就是個免費用戶,非要學GM去管別的免費用戶;牛逼先去把科大買下來再扯這些啊,

不是找不自在么...

這種人可多了呢,

可是到了後來,就有的人他可以隨便罵母校,

而有的人他只能一輩子說母校好,

我來做一個惡意的揣測:

隨便罵母校的人,可能他的位置已經高於母校,可以降維打擊,不管是自黑幽默還是真罵~

但是一輩子說母校好的,容不得任何人說一句不好的,可能那母校就是他人生一輩子的頂點,得靠那個活著了;畢竟那麼神聖,那麼重要嘛,怎麼能讓別人粗鄙之言隨意侮辱呢~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點』


哪來那麼多愛與不愛,不過是綁在一根繩上的螞蚱,利益相關罷了。

因為利益相關,所以分數線和排名絕對不能掉,自己以後讀研出國找工作都指望著它呢。

因為分數線和排名不能掉,所以只能自己罵,不能別人罵。

自己罵的意思是,你有80分,但我天天吐槽為什麼你不能有85分。

罵的多了,大家或許會覺得這個學校理應有85分水平,只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被局限了。

別人罵的意思則是,你有80分,但大家都覺得你里子只有75分的水平。

罵的多了,大家就接受了75分的這個事實,分數線和排名慢慢的也就滑落到75分的檔次了。

看不懂這個邏輯的,好好想想:

為什麼每年清北都要搶狀元?

為什麼每次各種大學裡面一出事,校方第一反應都是封鎖消息?

為什麼前不久知乎某大學因為和教育部的糾紛而被火熱討論的時候,本校的學生大多表示雖然學校有各種不足,但是我們依舊有信心?

為什麼每年QS,泰晤士,上交搞出來各種大學排名的時候,都會有無數撕X大戰?

因為信心真的太重要了啊,甚至很多時候比實力更重要。

哪怕你是大專院校,只要你能讓大家都相信你遲早趕清超北,忽悠一堆680甚至700的學生來讀,那遲早也是能發展起來的。

哪怕你是生物,至少你能讓大家都相信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忽悠一堆680甚至700的學生來讀,那也是不會缺搬磚工的。

至於那些口口聲聲說著雖然母校有很多不足,但是再來一次也不會後悔當初的選擇的,你給他加二十分讓他再填一次志願試試?

承認吧,哪怕真的是愛,大部分人愛的也並不是母校,而是母校能帶給自己的資源。


我們黑人可以叫自己nigger,你不準叫。


很奇葩啊。

如果你高考考了足夠多的分數,你還會來這個學校才是真愛好吧。


只能自己罵:明知它的『惡』。

別人罵不得:幫其掩蓋『惡』行。

一個成語就可以解釋了:隱惡揚善。

這是人性上一種挺惡劣的壞毛病。

惡劣就惡劣在:

它是以『正能量』的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我們罵知乎:運營掉錢眼,不尊重答主,放任謠言軟文——因為我們愛這破乎。
外面罵知乎:上知乎的都是裝逼犯,分享你剛編的故事——攻擊所有知乎用戶。
這一樣么?


不切題的回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學校和很多單位缺乏有效的自我監督機制,官僚主義嚴重。出了什麼事先壓下去,而不去想怎麼解決。肯定永遠以上層的利益優先,最後吃苦果的是無權無勢的學生和底層。只有把事情鬧大,媒體介入,學校感受到媒體和社會輿論的壓力,內部壓不住了,才有動力去解決。自然有很多不良媒體摩拳擦掌等著誇張爆黑料,社會輿論也很可能被帶歪誇大,但媒體和輿論監督有時真的是無權無勢者(如學生)唯一可以改變現狀的方法。


圖片作者:一個柿至於背後的邏輯,就是迷之集體榮譽感,我的母校只有我能xxx,我的家鄉只有我能xxx,我的祖國只有我能xxx,螺絲釘只有依附於機器本身才有存在感。


首先要分清辱罵與批評

其次,信不信,如果一個群體真的不許群體外的人批評,只許群體內的人自己批評

過不了多久內部也沒人敢批評了,只剩一片歌頌聲


加州眾議員Duncan Hunter在描述川普和共和黨的關係時說:He"s an asshole, but he"s our asshole.

作為川普的鐵杆支持者,他這麼說顯然是為了表示親密,就好像兩個老朋友見面,一個一邊擁抱另一個一邊說:我操你媽的你個老棺材瓤子還沒死啊?


愛是沒有邏輯的啊


我說我學校垃圾,是說我的水平遠高於學校及其學生的平均水平。
你說我學校垃圾,是說我學校包括我的水平是垃圾。


反對高票 @李喵喵 的答案。

先反證:如果這種觀點成立,既然國內本科top X且持有題主所說的觀點的人也不少,那麼這些人都是覺得中國高校很差勁、沒出國去國際頂尖大學的本科,所以很後悔咯?

題目後半句的確可能和愛校無關,因為也可能是出於自尊等原因:自己學校被批評會讓人感覺自己也受到了批評。

但是前半句這觀點完全不認同。
覺得學校一些地方不盡人意,上網罵了幾句「品質校園」就是不愛校?
覺得國家某些政策不盡人意在知乎說一些政治不正確的觀點就是不愛國?

吐槽自己學校的幾乎都是在校生,沒幾個畢業了還說自己母校這裡不是那裡不是的人。為什麼?

這只是希望自己正在生活的地方變得更好。
雖然不一定談得上愛,但至少心存期待。


大家發現沒有,跟你一個寢室的同學十有八九有人會說自己考砸了才到的這個學校。
嗯,當年我就說過。


這個問題挺簡單的。

社會心理學裡有兩個很有名的概念:

第一個就是社會同一性理論。人類是群居性動物,對來自本群體的人,看起來與我們相似,甚至口音相近的人,我們通常都會不自覺地對其產生好感。

另一個則是內群體外群體效應 (ingroup-outgroup effect):我們會將人,包括自己,歸入各種類別,貼上各種標籤。我們將自己與特定的群體(我們的內群體(ingroup))相聯繫,獲得認同,得到自尊。而對於與我們內群體相異的外群體(outgroup),我們會不由地與將自己的群體與其進行比較,並且更偏愛自己的群體,因為當我們積極描述自己的群體,便能夠積極地評價自己。


當這兩個概念相結合時,很多現象就變得非常有趣了。

比方說當我們評價自己的時候,通常會以各種標籤來表述,比如我自己,就會用「中國人」,「男性」,「賭徒」,「祖國的花朵」,這類標籤來介紹自己。對他們進行評價時,也是如此貼上標籤。

因此,以題干內容為例,當我們為某校(比如北大)學生時,自然會將同校的學生歸為自己的「北大群體」,而清華,自然成了最為顯眼的外群體,所以我們不難看到與兩校互黑有關的題目和帖子。

如果學生被問到「你們學校的學生和他們(附近另一所學校的學生)相比,誰更優秀呢?」基本上所有學生都會說自己的學校學生更優秀。這種情況就是內群體偏差。當我們群體里有人成功時,我們自然也會覺得「臉上沾光」,比如無數的「名人故里」,「某某母校」等等,當群體內有成功出現時,整個群體都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我們自身也會感覺更好。而當這個群體出現「老鼠屎」時,通常會出現兩種情境,第一種就是極力地辯駁,反擊,另一種則是將我們自己「剔除」出這個群體。

當我們的群體相對於外群體而言規模較小,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時候,我們就更容易表現出內群體偏差。反之則容易忽視。比如在留學時我們更容易關注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對於少數族裔,LGBT等也是如此。

同理,這個問題可以無限延伸,小到親朋家庭,大到國家宗教,都是如此。極端的愛國者會以國籍描述自己,宗教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對自己所在的群體提出批評,但是如果「外人」想要對「我們」指手畫腳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同一性,我們服從於群體規範,我們便會願意為家庭,團體,國家犧牲自我。我們的社會同一性越重要,就越能強烈感受到對群體的依戀,面對來自其他群體的威脅時,我們的反應就越充滿偏見。


儘管我們(有意識)的想法處於恰當的位置,而且也確信自己沒有偏見,但我們的內心卻並非如此。

-- 約翰.道維里奧

《時代周刊》,2009


在家裡基本上都是我做飯,到不是因為我勤快或喜歡廚藝,而且我媽做的飯真的太難吃了,我實在受不了只能自己動手。

為這個問題我從初中就和我媽開始爭吵,希望她能想辦法改進下廚藝,但我媽就擺出一幅「老娘就這水平,你愛吃不吃」的架式。有次Y同學來我家,晚上就在我家吃飯,我媽還專門多弄了幾個菜,幾天後我從其他同學口中聽到Y同學說我媽炒的菜真難吃,我心裡有些不舒服,在一段時間內就沒怎麼理他。

對於我來說,我知道我媽的做飯難吃,同學說的也是事實,但我聽到同學在別人面前說這件事的心裡很不爽,但如果他對我說或許我會沒那麼難受,這就是一種自然的心裡感受,沒有什麼邏輯不邏輯的。


斯德哥爾摩症倒不至於,和集體榮譽感等等也沒有多大關係,說起來,不過只是好面子罷了。

咱們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句話:「母校只能自己罵但是別人罵不得」。
自己罵,就說明母校確實有不對的地方,而且說話者自己也有不滿。這就已經不存在「維護母校名譽」的可能了。那為什麼不能別人罵呢?
咱們可以進行一波替換,把「母校」換成「自己」試試?

「我自己只能由自己罵,但別人罵不得」

效果如何?是不是已經明白了這句話的實質?


說到底,這種話基本上就等於「我知道母校不好,但輪得到你說??」,但這麼直白的說「關你屁事」,很多人也不容易說出口,那我何不以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呢?


像有生理需求一樣,人有心理需求。

「歸屬感」是人類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對於缺乏「存在感」的人來說。

學生時代,正是人生中存在感最低的階段,自然需要更多的歸屬感,當一個人成家立業,擔負起家庭與社會責任的時候,他的存在感就會增強,對歸屬感的需求自然就會減少。

維護所謂的或者是自以為的「學校榮譽」,是尋求歸屬感,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一種方式,這種現象很正常。

但是,一定要清楚,多數情況下,一個學生「維護學校榮譽」,並不是真的為了學校,而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往往學生維護學校榮譽的行為其實是在損害學校榮譽。

對於旁觀者來說,學生們死命維護的「榮譽」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他們憑空想像出來的,而他們維護榮譽的做法又往往充斥著可笑的非理性,甚至是攻擊性。

類似的情形在許多愛豆的腦殘粉身上很常見,一言不合就炸毛,動不動就爆吧出征什麼的。

你們以為自己是在為一個高尚的目標奮不顧身一往無前。可當你們沉浸其中自我感動的時候,在別人看來,你們就是一群神經病,因為你們失去了理性。

也許「母校」的形象在你眼中無比光輝,可在別人眼中,學校的榮譽並沒有因為你的行為而增色。

正常人都會覺得,這個學校只是培養出了一群抱團兒的傻逼而已。


推薦閱讀:

聰明有什麼壞處?
為什麼撿錢包歸還失主時索要早飯錢會遭辱罵?
斯諾登是賣國賊嗎?
民主和科學真的就是真理嗎?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集體主義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