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有人要求當了母親就該不顧一切的付出?
非利益相關,單身狗一枚。
經常看到當媽媽的如果沒有選擇母乳會被噴不愛孩子。如果有人為這位母親說話也是找借口說人家有不得不斷母乳的理由,彷彿做母親的只要給孩子餵了奶粉就是十惡不赦一樣。一旦有母親受不了自己孩子的便便,就會有人噴,彷彿做了母親即便自己孩子的便便再臭做媽媽的也該一臉享受的去收拾,否則就是不負責一樣。
幾乎都以給自己買便宜的東西給寶寶買貴的東西為榮,一旦有母親收入負擔得起卻沒有給孩子買很貴的東西,那麼就會有人跳出來噴。
很簡單呀,因為誰都知道生養孩子其實是一件超辛苦超麻煩投入巨大的事,尤其是對女性。
如果不給母親戴高帽子灌迷魂湯畫空氣大餅,與此同時用輿論或者所謂的"社會常識」壓制母親的個人選擇個人意識,讓她們為了孩子不顧一切付出的話,會有相當一部分女性不願意生孩子的。
這樣的話那些空有一腔精子滿腦子傳宗接代沒處發泄的人腫么辦?找誰去繁殖啊?
你看有幾個人要求過父親不顧一切為孩子付出了?
在某新一線城市的超貴大酒店裡,澡堂只有女澡堂里有且只有兒童浴池,而男澡堂有魚療浴池,和泡澡大溫泉,就是沒有兒童浴池。
在很多大型商場,只有女廁所有給孩子換尿布的母嬰台。
你讓單親爸爸情何以堪,社會都沒有給女性創造一個孩子兩歲之前你可以去工作的環境。大部分人默認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爸爸只需要在旁邊玩手機。我們經常聽見有人對母親說你連孩子都照顧不了,對根本不照顧孩子的父親卻默認,就算也許這個時候夫妻雙方都已經上班了。
知乎現在刮怪風,只要有人說自己不想要孩子就被噴女權婊。我問孕婦死亡率降到萬一以下了么?無痛分娩普及了么?你們知道側切撕胎盤多疼么?人家姑娘生不生孩子管你鳥事啊?你誰啊憑什麼指責人家姑娘不想生孩子?
拒絕喪偶式育兒。拒絕有子宮就要生孩子的綁架。
做母親的,自然都有自己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總有人?總有人是什麼人?他和你的孩子什麼關係,能親過母子關係么,為什麼按「總有人」的要求來呢,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母親不顧一切的付出,問過孩子了么
【長文預警,預計需要10分鐘閱讀完,收藏比贊多也是很傷懷啊……】
現在國內主流育兒觀念的代表之作也是目前最暢銷的育兒書恐怕就是《西爾斯親密育兒法》了吧。
相信很多新手媽媽都人手一本,甚至人手三本(包括西爾斯配套的書)!
此書以「親密」為自己的觀點冠名,其他與該書意見不合的觀點一概冠名為「分離式育兒」(此招頗為高明也頗為卑劣),倡導各種形式上的「親密育兒」,比如孩子哭了立馬要抱、要把孩子隨時兜在身上、隨時隨地的母乳餵養、母子同床陪睡等等,並且各種暗示如果不這麼做孩子將來心理如何不健全、安全感如何缺失。該書大力批判一切對孩子睡眠、規律作息的引導,指責其他育兒觀點為「嬰兒訓練員」,倡導媽媽需要24小時全天候無時無刻不去滿足寶寶的需求。
全書以一種充滿感性與柔情的極具煽動性的「愛的呼喚」向媽媽提出各種要求。而到了需要嚴謹科學依據的時候就讓媽媽相信「第六感」(可是第六感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量化無法說對錯的東西,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談論育兒,相當有誤導性。而如此極端又缺乏理論依據的一本書,竟然被很多媽媽奉為「聖經」,並且成為拒絕接受其他育兒觀念的盾牌,也是相當可怕。
回歸現實,育兒是一件需要我們用智慧和專業知識理智分析的技術活,絕不是靠「呼喚愛」「盲目愛」就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很多新手媽媽在初當媽媽母性初泛之時,讀過此書更是深以為然,追求形式上的「親密育兒」,生怕自己的孩子成了書中作者所恐嚇暗示的「安全感缺失、心裡不健全、不聰明」的人,對媽媽造成了道德綁架,如果不「親密育兒」就會陷入深深的內疚。但是一個人精力有限,有很多媽媽反映寶寶因為「親密育兒」被養成抱睡奶睡哭鬧不止的壞習慣無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而媽媽也被「親密育兒」搞到身心俱疲還充滿愧疚,每天心情都很差,根本沒辦法給寶寶營造一個愉快的成長環境。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親密育兒所說的對孩子安全感造成長遠影響,更多指的是根本不打算把育兒當回事的家長,長期對孩子缺乏關注,才會造成心理傷害。
而能去買育兒書並認真閱讀學習的父母,哪一個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和孩子親密呢?又有哪個會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呢?
該看這本書的人不會買這本書,而買了這本書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看這本書。
在閱讀此書前,父母們其實已然從內心對寶寶充滿責任感和愛,而書中卻還不斷通過「灌雞湯」恐嚇父母,讓新手爸媽活在戰戰兢兢的氛圍內,寶寶哭了一下就嚇得認為自己不盡責以後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未免也太矯枉過正了吧?
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盛行,很多寶媽甚至提起育兒書只知道「西爾斯」,才導致了很多家庭全家大人都圍著孩子團團轉,一個團隊帶娃還覺得身心俱疲,並由此產生很多矛盾。
我想說的是,育兒派系各家有各家的優缺點,並非「親密育兒」所倡導的都是錯的。但是「親密育兒」也只是美國眾多育兒觀念中的一派,不能一言蔽之,還有很多優秀的更有理論依據的育兒觀念。在我們閱讀育兒書的時候,也要辯證的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看不同派系的育兒觀念,在合適的場合理性的選擇合適的觀念和方法,針對自己孩子的特性和具體問題,吸收各派精華,去整理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一套獨一無二的育兒方法。
今天分享一篇讀書筆記,希望通過我的讀書筆記,可以讓媽媽們更快更準確的了解到一些更為優秀的育兒觀念。不要被所謂的「親密育兒」所綁架,就如題主說到的那些一樣。
當然,這裡強調一下,我相信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已然是發自內心愛寶寶並且想盡一切辦法希望通過學習來給寶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的優秀父母。在這個前提下,大家都是充滿愛和責任感,對於育兒需要的更多是一份理性的思考,而非各種煽情「雞湯」。
———————更新分割線—————
梳理一下現有歐美育兒派系,大致可以分為三派:依附派、訓練派、溫和派。
- 依附派就是以《西爾斯親密育兒法》為代表為我國爸媽所熟知,並廣泛傳播形成了現在國內育兒的大環境。
依附派強調:
*母乳
* 肌膚接觸
* 用背帶代替嬰兒車
* 陪睡,母子同床
* 24小時全天陪伴
- 訓練派以《嬰幼兒睡眠聖經》及「哭聲免疫法」的殘酷為很多父母所厭惡。導致很多父母一聽到規律作息和睡眠引導就嗤之以鼻。
訓練派強調:
* 孩子是可以訓練。
* 從寶寶出生開始定點定量餵食
* 分開睡
* 以寶寶哭來訓練寶寶睡過夜
- 溫和派在美國以《實用程序育兒法》《從零歲開始》為代表,台灣的媽媽則更青睞「百歲派」的《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方法》《超級保姆育兒通》,法國則可以參考《法國媽媽育兒經》里的描述。以「抱起放下法」「法伯法」」EASY模式「」PDF法「等為人熟知。
溫和派則在強調
* 嬰幼兒需要引導
* 根據寶寶不同特徵有針對性的制定作息表
* 需要關注寶寶需求但不用反應過度
* 採取溫和的辦法進行系統的規律作息、睡眠引導等。
* 寶寶需要獨立的成長空間,父母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由於前兩派過於極端,一媽的讀書筆記主要以溫和派的幾本書為基礎。
——————分割線——————
這一篇主要談幾點「團隊帶娃,要求媽媽全力付出」大環境下的觀念上的問題:
一、 你更該關注的不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兩種育兒方法,可能影響育兒的成功,並導致家庭破裂:一是在育兒過程中忽略了夫妻關係的重要,二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方式
你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並非你所扮演的父親或母親的角色,而是丈夫或妻子的角色。我們的社會已經遺忘或摒棄這樣的真理。這種結果使得社會被「以孩子為中心」的觀念所吞沒——這便是自我中心的開始。
——《從零歲開始》
這段話初讀真的觸動很大,經歷了懷胎十月,滿懷期望的盼著小傢伙的到來,然而在這份期待中和寶寶呱呱墜地帶來的手忙腳亂中,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了自己「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全心全意投入到「父親或母親」這樣嶄新的世界裡,忘掉了自我。尤其是媽媽,更是被輿論灌輸要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好多寶媽,生孩子之前還有自己的夢想與生活,孩子一旦到來,就已全然忘記這些,化身為「孩奴」。偶爾有些考慮到自己的想法,就會被批評稱為「自私」「利己」「不負責任」。實際上當你忘我的全情投入的時候,這份沉甸甸的愛並不一定是寶寶真正需要的那份愛,反而會成為「愛的枷鎖」。而與此同時,因為精力與愛都放在寶寶身上,夫妻、家庭需要的反而被忽略。
父母經常離開他們對彼此起初的愛,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他們美其名曰要把孩子養育好,但這卻是家庭關係開始疏離、破裂的第一步。不把孩子當作家庭中受歡迎的一分子,而視其為家庭的中心, 這將危及成功地養育兒女。以孩子為中心的父母親,把養育兒女看為他們世界的中心,他們把整個世界帶到孩子面前,而非把孩子帶入他們的世界。因此,這孩子的權利無時無刻不被提高,他錯誤的行為也被加強。——《從零歲開始》
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態度非常危險,我們的本意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然而事實卻是帶來的並非「安全感」,而是「自我為中心」的「自我主義」。
給孩子健康的安全感,父母應該做的是:給孩子展現出一個美好幸福的家庭的畫面,一對恩愛的夫妻是如何相處的,在愉快輕鬆的氛圍里,父母有各自的生活與追求,而孩子也有他自己的空間,他才能從中學會「什麼是正確的人與人的相處模式」,「什麼是獨立健全的安全感」。
當一個孩子視他自己為家庭中受歡迎的一員,而非家庭的中心,他在 嶄新且不斷擴大的社會人際關係中,便能進出自如,並且在情感上得到滿足。成為家庭中受歡迎的一分子,會培養出「我們主義」,呈現出我屬於這個家庭團隊的態度——給予別人像別人給自己那麼多。這種人際關係是平衡的生活所必備的態度。——《從零歲開始》
讓寶寶作為家庭新成員去適應家庭的節奏,成為家庭的一員,才是建立健康親子關係和自我認知的基礎。「我們主義」倡導的是一種「家庭是團隊」的精神。既然是團隊,就需要有規則、有底線,並且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為家庭的和諧付出,包括小寶寶。團隊作戰就要講求管理的方法,而家庭這個團隊的的目標應該是讓每個成員都儘可能愉快而高效的默契配合,而不是圍繞其中一個成員打轉。所以父母應該給寶寶做適當的引導,規律的作息不僅可以讓他跟上家庭的節奏,更可以讓他的身體生物鐘與全家同步,進入良性循環。
管理家庭的一切關係的原則:
婚姻關係是首要的,其他的關係乃依靠著它而建立。夫妻關係必須視為家庭中首要的關係,所有其他的關係必須服從於它。——《從零歲開始》
其實這個原則對應到我們現在常見的情況有幾層意思:
對於一個小家庭而言,家庭的核心成員應該是丈夫和妻子,而其他的一切關係都是在此之上衍生出來的,比如:婆媳關係、岳母女婿的關係、弟妹妯娌關係等。因此在處理任何矛盾的時候,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小家庭的婚姻關係。也就是說在長輩親戚有觀念矛盾之爭的時候,丈夫和妻子應該是站在一個戰線上的。如果因為衍生關係影響到核心關係,得不償失,必然會使家庭走向分裂。
而對應到育兒上,親子關係、婆媳關係都應該服從於夫妻關係。
讓孩子知道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 這個的重要性遠超過你能為他做的一切事及為他買的一切東西。孩子的安全感大多建立於他所觀察到的父母之間的關係。當孩子看到父母彼此之間的愛,他就更覺得有安全感。
如果要有和諧及充滿愛的家庭,父母必須擔任領導家庭的角色,若將父母的權威挪去,不僅會造成家庭的混亂,也會造成社會的混亂。——《從零歲開始》
這裡也可看出在長輩幫忙帶孩子的模式里,育兒總原則的事情上還應該是父母說了算,而不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橫加干預,挪用父母的權威。現在國內政策機構不完善的情況下,各種經濟壓力迫使爸爸媽媽選擇請長輩幫忙,但是,不能因為長輩全權代理幫忙就架空了自己父母的角色,長輩能做的只是一些簡單瑣碎的事情,在大的方向和原則上還是要夫妻二人共同把握。提前劃清界限並確定好領導家庭的角色,擺正家庭的核心關係,可以減少隔代育兒產生的矛盾衝突。
————更新分割線————————
二、你要做的不是奉獻一切的「偉大」媽媽,而是愉快滿足的「自私」媽媽
即使是好媽媽也不應該時時服務於子女,而且也沒有必要對此感到抱歉。
當家長固然非常重要,但也不應該佔了這個人的其他角色。「媽媽不應該成為『孩子』的奴隸」。
——《法國媽媽育兒經》
現在的輿論總是導向媽媽就應該全情付出,如果沒有時時服務於子女、服務於家庭,就能被唾沫星子淹死。比如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母乳的回答,就有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大肆批鬥斷奶早是「利己主義」,認為女人母乳天經地義,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母乳邪教甚至將母乳與否與養老捆綁起來,站在道德高地上邏輯卻可笑至極。他們可以無視忽略一個媽媽母乳的過程有多艱辛,以一種倫理道德的勝利者姿態要求媽媽必須時時服務於子女。而評論里被輿論裹挾,因為種種原因在母乳上受到百般挫折感到抑鬱、愧疚的媽媽比比皆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這裡:母乳餵養是否對母親有一定危害? - 知乎。我想這也是知乎好多年輕女孩提到生孩子就非常不情願的原因,也是女權問題經常在生育這個點上爆發的原因。
然而大家都忘了:
一個媽媽,她,首先,是一個人。
她在扮演媽媽這個角色之前,還有很多其他角色,比如女兒、妻子、員工、自己。憑什麼女人就該拋棄她作為人的其他角色而全情投入到媽媽這一個角色里?
為什麼女人就必須要為孩子哺乳、哄睡、吃喝拉撒負責?而很多男人就輕輕一句「我上班很累,我又不能懷孕餵奶」+猛灌「媽媽就該為孩子付出,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母愛偉大你很偉大」這樣的雞湯把責任都推給女人?就因為女人胸前有奶,而男人沒有嗎?
其實,也有很多好男人想要盡自己一份力。但是有的女人自發的認為育兒就是媽媽的全部責任,大包大攬的把很多本該爸爸做的事情都奪了過去,對於男人的熱心參與澆冷水,導致男人自討沒趣不再參與育兒,這時女人又開始愈發抱怨爸爸的不作為,感動於自己的偉大犧牲,為身邊的男人不理解自己而潸然落淚,如此惡性循環,家庭矛盾油然而生。
多少寶媽感慨,生孩子之前還有自己的追求與事業,生完孩子之後整個世界就只有孩子了。多少人吐槽曬娃狂魔,卻沒有看見曬娃狂魔背後是一個個勞累迷失在「帶孩子」這件事中的女人,她們的生活被擠壓得除了孩子還能曬別的嗎?
所以,媽媽們,我們也要偶爾偷偷小懶,學學男人的「自私」,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不僅給自己喘口氣享受生活的機會,也是趁機給男人成長的空間。否則你的無時無刻的付出,只會讓男人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小孩,而你自己卻總是狼狽的在家務、帶娃、工作、婆媳之間苟延殘喘。
《法國媽媽育兒經》這本書給人的觸動就在於它讓人去思考,我們在媽媽這個角色之外還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身處法國的我,親眼所見,親身體會,更是感慨中法育兒觀念的不同,感慨法國對生育方面政策和機構的支持力度之大,感慨兩個國家育兒大環境和氛圍的距離,在這一系列的差異之下法國媽媽們的瀟洒和得心應手更映襯著我國媽媽的無奈心酸和不容易。
政策環境我們無法改變,但是觀念我們卻可以改變。做一個愛自己的媽媽、有點點「自私」的媽媽並沒有錯。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媽媽,一個身心俱疲的媽媽,一個沒有自我的媽媽,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而一個媽媽應該有的狀態是什麼樣子呢?書中也有寫到:
愉快地擔任著媽媽的角色,對新事物保持著好奇心和渴望,在『危機狀態』下表現出眾,關心孩子,但不被完美媽媽的概念禁錮
——《法國媽媽育兒經》
三、你的孩子需要的是獨立自主的空間以及高質量陪伴,而不是形式上的「親密」
「讓他們自己玩兒」應該讓孩子自己安全地待著,四處摸索摸索,自己來解決問題。
母親與孩子的需求過多地交織在一起,都可能帶來不良後果。小孩子,甚至是嬰兒和學步兒,都需要在沒有媽媽持續地干涉下完成內心的成長。
如果你的孩子成為你人生唯一的目標,這對孩子的發展很不利。
——《法國媽媽育兒經》
有種愛叫放手,這世間只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孩子終歸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獨自成家的,而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時時小心呵護、什麼都不敢讓孩子嘗試、帶著孩子逃避陰暗與可能要面臨的挫折,最好的愛是讓孩子多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把可能出現的問題陰暗面合理恰當的擺在孩子面前,讓他們有自我識別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形式上的時時「親密」有時反而束縛了孩子自由成長的手腳,全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反而削弱了孩子獨立面對挫折的解決能力,為了「安全感」而隨叫隨到可能帶來的並非健康的「安全感」而是「自我為中心」和不健康的依賴。
媽媽不顧一切的全力付出,可能是在侵蝕著本來屬於孩子的成長空間。
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形式上的「親密」,不如給孩子隨時溫暖自己點亮自己的能力。
寫了這麼多,不是在鼓勵媽媽們都不要管孩子了,而是想告訴全力付出、神經時刻緊繃的媽媽們放輕鬆,不要過於敏感,把注意力轉移一些到夫妻關係和自己的身上來。如果你已經是「放羊式」媽媽,自然不用再過多矯正,以免矯枉過正。
新手爸媽推薦書籍:
《從零歲開始》
《實用程序育兒法》
《法伯睡眠寶典》
《法國媽媽育兒經》
《遊戲力》
《正面管教》
相關閱讀:
《從零歲開始》電子書鏈接:《從0歲開始》
當了全職媽媽一個人帶娃(沒有幫手)以後你有什麼改變? - 知乎
為什麼現在有些女性不願意生孩子? - 知乎
母乳餵養是否對母親有一定危害? - 知乎
更多讀書筆記及育兒經驗會陸續更新在公眾號【一妞家的事】上。
我反對當了母親就要不顧一切地付出。
我沒有母乳餵養,沒有陪睡,我還是一個好母親!
Original 2017-04-01 槭樹街艾林 槭樹街艾林
01
最開始感到不對勁,是我看了兩篇公號文章。
一篇是一個爸爸「致每個陪睡的媽媽」的文章,寫他的妻子怎麼哄孩子睡覺,很久沒有睡過一個整覺,半夜餵奶喂出了「駝背」後遺症,然後說:「每一個媽媽都是這麼過來的」,「全世界欠你一個擁抱」,因為「你們給了孩子最完美的愛」。引起了很多媽媽的共鳴、點贊和感謝。我卻感覺不舒服:孩子媽媽搞得自己這麼累,這麼苦,真的就沒有輕鬆一些的方法了嗎?爸爸除了給媽媽立個功德牌坊,就不能實際幫把手嗎?
第二篇是一個心理學家寫的要求停止對小嬰兒「睡眠訓練」的文章,文中反對「孩子應該被矯正」的觀點,我沒有意見。讓我覺得彆扭的是,文中舉出幾個「親密育兒」孩子的照片,對比經過「睡眠訓練」孩子的照片,說「母嬰鏈接的好,這個孩子無論高興內傷,興奮睏倦,眼神都是凝聚的,有內在的存在感」,而說比照的一組孩子眼神「悲傷渙散,無感染力」。且不說比照組的照片來源問題,我們知道任何孩子都有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一張照片就能看出孩子的內在?真把自己當大仙了?
這兩篇文章,都涉及到母乳餵養、陪睡,提到母親的本能和給孩子最完美的愛。是我第一次看到「親密育兒」,還以為只是作者的一種說法,不知道它特指現在很流行的西爾斯親密育兒法。
後來真的感受到親密育兒的威力,來自一個朋友分享的截圖。
「昨天在朋友圈發了條狀態說孩子6個月斷夜奶睡整覺了,瞬間朋友圈就炸了,紛紛問我現在是母乳嗎?給孩子這麼早斷夜奶好嗎?怎麼可以這麼早斷奶? 」
接著朋友說了她在一個母乳餵養媽媽群里的遭遇:
孩子快一歲,我覺得自己奶不夠吃,弱弱地詢問是否要添加配方奶粉,立刻許多媽媽們給我科普「混合餵養為什麼不好」,「瓶喂不利於母子親密關係的培養」,還有很多人分享自己如何克服千難萬險堅持母乳餵養孩子到兩歲, 以及結合自己經驗詳解「母乳是母親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等等。
感覺這些媽媽們簡直有點像入了某種宗教。
網路科普告訴我,網上還真有「母乳教」 、「陪睡黨」這樣的說法,這些人多是遵循西爾斯親密育兒來養育孩子的媽媽們。
西爾斯親密育兒是美國兒科醫生威廉·西爾斯(William Sears)和妻子瑪莎(Martha)倡導的一種育兒方法, 1992年出版育兒經,21世紀以來被不少父母奉為「聖經」。
這種育兒法的核心理論是建立父母和子女(主要是母嬰)之間的親密關係,主要技術有:
——母乳餵養
——陪睡
——孩子貼身帶(用背巾)
——及時回應寶寶需求
02
西爾斯育兒法,要說並不是什麼科學新發現,因為母乳餵養和母嬰同睡,本來就是人類撫育後代的本能方式。往後數200年,地球上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是這樣養育後代的。
到19世紀,人類發明了奶粉,認識到母嬰同床的不安全因素,嬰兒床才開始走進西方家庭,哺乳的媽媽們被解放出來。
現代科技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類似Gina Ford的《The contented little baby book》的書籍大行其道,幫助普通女性不用雇請保姆,也可以比較瀟洒地做母親。這本書強調比較嚴格的育兒每日流程、睡眠訓練等,儘管從一出版就毀譽參半,但不妨礙它高踞熱銷榜不下、年輕媽媽曾經人手一冊的事實。
正如有漲潮就有退潮,對Gina Ford 持有懷疑態度,又迫切希望找到更好方法的新一代父母,發現了西爾斯的育兒經,就像找到了新的「希望之光」。
在英國,信奉親密育兒的母親們有自己的媽媽小組(tea group),經常聚會,孩子們一起玩,媽媽們按需給孩子餵奶,不必擔心別人的意見。
我一個紐西蘭的同事,信奉西爾斯育兒,慶祝懷孕的聚會(baby shower)要求的禮物清單上就有背巾(sling)。
母乳餵養又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倡導母乳相契合,世界各地頻發媽媽們爭取公共場合自由哺乳的活動。
(2016年5月,香港數百名媽媽地鐵哺乳快閃)
當親密育兒法傳到中國,幾乎一夜之間,大受媽媽們歡迎。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有這些:
1,符合母親本能。我們大都第一次做母親,很多事情不知道怎麼辦,網路上各種建議和提醒,周圍的人你一言我一語,母親無所適從,讀了西爾斯,覺得跟自己心裡的本能最接近,最好操作,很容易樹立起自信。就像一個媽媽說的:
「新手媽咪看了之後都不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哦,我寶寶要抱著睡,也是可以的,慢慢調整就好」……「哦,我的寶寶喜歡跟大人一起睡大床,晚上睡更好,也是可以的。」
2,符合中國傳統育兒法,阻力最小。以母親為主,陪睡,母乳,都跟我們老一輩的育兒經驗一致,新手媽媽本來對外國的玩意兒就半信半疑,還擔心來自家人的阻力,這下好了,老人家沒什麼可說的了。
3,老公的大力支持。嗯,老公更沒有分擔育兒的壓力了:妻子選擇了親密育兒,有些事必須媽媽才能做,媽媽天生細心...... (西爾斯真的不是喪偶式育兒的粉絲嗎?)
唯一讓媽媽們在意的事,可能是:累。
母乳、陪睡、孩不離身,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方法,更適合過去居家的媽媽。現在大多數是職業媽媽,遵循親密育兒法,白天忙工作、辛苦背奶,夜裡陪睡,不能得到休息,學習和職業發展也受到影響,怎一個「累」字了得!
要是老公像那個寫文章的爸爸那樣,能給個贊,還不錯,但就像一個媽媽說的:「有幾個爸爸這樣啊,都覺得媽媽帶孩子是應該的。」
媽媽們能做的,只能自己找平衡:所有的犧牲都是為了孩子好,我是偉大的媽媽......
有個媽媽分享自己的餵奶經歷:
「開頭都是痛苦的,我剛開始餵奶都是一邊喂,一邊掐著床,兒子力氣大,吸掉了半個乳頭的肉。每次把他抱過來,我都害怕。不過堅持到他一歲半,我算對得起他了......」
真的有點像折磨自己的肉體、堅信精神升華的教徒!怪不得有人說西爾斯親密育兒法是某些媽媽的《聖經》。
03
但是,媽媽們真的需要那麼累,才能建立母嬰親密關係嗎?
親密育兒法的核心是建立母嬰親密關係,這符合心理學上的依戀關係理論。
心理學認為嬰兒時期形成的親子依戀關係(可以是跟媽媽、爸爸或其他親人),會影響到長大後的性格和戀愛關係。
根據Mary Ainsworth的分類,依戀關係分為安全性、焦慮性和迴避性。
如果母親對孩子持續冷漠,孩子慢慢會形成看似獨立卻否定自我需要、懼怕與人親密接觸的迴避性依戀關係,成人後對戀愛中的親密關係也會有抵觸。
如果母親對孩子需求的反應不穩定,有時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有時候則不能。這樣的孩子會形成愉快滿足和憤怒傷心等矛盾情緒交替出現的焦慮性依戀關係,成人後在戀愛中也會經常爭吵、懷疑對方感情。
如果母親總是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非常有安全感,形成安全性依戀關係,在將來的婚戀關係中也會相信愛和被愛。
毋庸置疑,遵循親密育兒法的母親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性的依戀關係,有助於孩子將來的性格發展和戀愛婚姻。
但是,只有陪睡、母乳和「孩不離身」,才能培養這種安全性依戀關係嗎?
首先,很多個案表明,安全性依戀關係不是只有跟母親才可以建立。
幾個朋友都說,小時候被送到老家跟奶奶或姥姥一起長大,跟老人建立了安全性的依戀關係。
老人對孩子的需求總是直接滿足,哭了哄哄,困了陪睡,所以,沒有母乳餵養,沒有每天抱抱,也是可以有安全依戀關係。
其次,嬰兒可以和幾個成人建立依戀關係。
很多幼兒園嬰兒班遵從的派克勒理念,其要點有三:行動自由和探索自由;師生親密關係;尊重孩子。其中的師生親密關係,重點就是建立師生依戀關係。
為了幫助這種依戀關係的建立,我們採用首要照顧人(primary caregiver)系統,就是每個孩子有一個老師作為首要照顧人,這個老師承擔照顧這個孩子的所有工作。嬰兒班的師生比是1:4,也就是一個老師,一天最多照顧4個孩子,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去跟孩子互動,不慌不忙地進行每個照顧環節,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更好地滿足他的一切需要。
在工作中我們發現,一般來說一周時間,一個全托(一周上5天)的孩子就可以跟他的首要照顧人建立依戀關係,當首要照顧老師離開的時候,孩子會不開心,老師回來以後,孩子興奮地張開雙臂歡迎。
早上媽媽送來孩子,孩子會愉快地到照顧老師的懷抱里去,在幼兒園開心玩。晚上媽媽來接孩子,孩子也會愉快地去迎接媽媽。這就是安全性依戀關係的表現。
不僅跟老師,我們發現,孩子可以跟媽媽、爸爸、奶奶等經常照顧他的人同時建立安全性依戀關係,儘管在孩子心裡會有個親近次序。
第三,沒有母乳親喂、沒有陪睡、也沒有整天孩不離身,也能建立安全性依戀關係。
孩子上了幼兒園(就是日托daycare),絕大多數母親都不能堅持母乳餵養,極個別地會母乳瓶喂一段時間,然後改成配方奶。
我們的嬰兒班從來不陪睡,除了剛入園的,也不會拍睡,一般來說都是遵從每個孩子的入睡儀式,然後進去放著舒緩音樂的卧室,放到床上說了晚安老師就出去了。每個孩子,除了個別的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都能學會自己入睡,睡醒了也會自己玩一會兒。
根據自由行動自由探索的原則,除了餵奶、喂飯、換尿布,孩子都是在地毯上自由玩耍。有時候老師有時間,會躺在地板上跟孩子玩,但是一般不會沒事把孩子抱起來。
但每個孩子都能順利跟首要照顧老師建立親密依戀關係。滿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高質量的互動,才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技術。
由此推導,要建立母嬰安全性親密依戀關係,媽媽們並不是必須要母乳親喂,要陪睡,要孩不離身才能做到。
所以你完全可以不必那麼筋疲力盡,割肉喂兒。
其實有些媽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已經對親密育兒做了調整:有的母乳不足,加了配方奶;有的要去工作,孩子託付給別的親人;有的為了自己休息好,跟孩子分床......
知乎上有個媽媽說得好:
「母乳帶來的親密關係,高質量親子互動也可以。夜夜難眠,孩子的睡眠不好,不如高質量睡眠,孩子身體發育智力發育都好。」
04
網上有人問:遵循西爾斯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們,你們真的不累嗎?
回答分兩派:
一派說:累死!把寶寶掛在身上,一哭就抱本來沒什麼錯,但我現在晚上基本只睡4小時,因為寶寶放下就醒,抱著才睡。
另一派說:為什麼會累?我家寶寶純母乳,遵循親密育兒,很少生病,情緒愉快,各項指標發育良好,真的覺得好省心啊。
累不累,是你個人的感受。我覺得用親密育兒法的主要問題,還不在於母親的勞累,而在於它對母親自我的剝奪,對夫妻關係造成的破壞。
按需喂母乳,孩不離身,陪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或者還有,就像心理輔導室所說:療愈你自己。
你過去可能是個愛美、注意自己形體的姑娘,是個愛看電影愛寫字的文藝青年,是個有點子有行動的團隊骨幹,現在你的身份變成了:寶寶的媽媽。
你可能沉浸在養育孩子的興奮和滿足之中,跟孩子在一起時感覺到生命的圓滿,你忘了寶寶之外,還有一個你自己的身份。
你說:一切為了孩子。但是,你為孩子做的一切,給孩子什麼樣的信息呢?
儘管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確實離不開成人的照顧,但是他從這個世界接受了什麼信息,就反饋出什麼信息。
你告訴孩子你行,你有自己學習的能力,玩耍的能力,睡覺的能力,自己滿足自己的能力,自己持續鍛煉、學會翻身、走路的能力,孩子就會給你看他的這些能力。
你告訴孩子你離不開我,你隨時都會要奶吃,需要陪才能睡,需要我幫著哄著才能開心..... 你也會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在這種關係中,你沒有了自我,孩子也沒有被給予獨立的力量。
再說,孩子跟媽媽和爸爸在一張床上,不可避免要影響到夫妻互動。
以前看過一個社會學調查,說我國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以後很久沒有夫妻生活,有的甚至整整一年丈夫在客廳沙發上睡覺。
性愛關係在婚姻關係中的重要性,這裡不必多說。媽媽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那麼就是把孩子放在了家庭的中心,放在了夫妻關係之上。
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時間,只有20多年;丈夫跟你在一起的時間,會有多少年呢?這恐怕跟你們的經營有關了。
而且,當你把老公晾在一邊,半夜半夜地陪孩子,你給老公的信息是:在我心裡,孩子比你重要。你給孩子的信息是:在我心裡,你比爸爸重要。
這些信息會對你的老公、孩子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05
那位心理學家說到接受親密育兒的孩子如何快樂、眼神凝聚的時候,跟接受睡眠訓練的孩子來比較,講給孩子睡眠訓練的壞處。
我不贊成不管孩子哭喊、冷漠轉身的睡眠訓練,但是千萬不要看到「訓練」兩個字,就想起來冷酷無情的軍隊訓練。
很多睡眠訓練方法,是幫助孩子學會自己入睡、自己睡整夜,是根據孩子的個人特點,由家長逐漸進行的。
孩子自己睡,睡整夜,有更好的睡眠質量、有利於孩子身體智力發育,就不用多說了。我想強調的是:如果你給他機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入睡的能力。
睡覺是動物和人類天生的本能,你的孩子怎麼就只有陪著、哄著才能入睡呢?
幫助孩子使用自己入睡的能力,最基本的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建立一個入睡儀式(程序)。比如,我兒子小時候的入睡儀式是:洗澡,換乾淨的尿布和睡衣,餵奶,講故事和談話,放床上,說晚安。然後爸爸或媽媽就關門出來,孩子自己幾分鐘就睡著了。
我在幼兒園帶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入睡儀式,有的放床上後會自言自語很久才會睡覺,但是除了個別新入園的孩子,每個孩子都能自己睡覺,而不是被人哄著睡覺。
睡整夜的孩子,有的是自然就睡整夜的,有的需要慢慢訓練。
我寫過自己對兒子的訓練(見《怎麼讓幾個月的寶寶一覺睡到天亮?》),那時候我還沒有學習幼教,是根據Gina的書,然後根據自己的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的。如果換成今天,我不會再那麼做,因為放任孩子哭30分鐘,還是有點殘忍。網上一些媽媽分享的方法很不錯:孩子半夜醒來了,喂孩子水,跟孩子唱歌什麼的做點安靜的安撫工作,然後放睡覺;孩子哭了,抱起來安撫,安靜了再放。總之你知道孩子不餓,不要養成吃夜奶的習慣,孩子慢慢地半夜就不再醒來了。
我帶過的那麼多孩子,絕大多數都經過不同的睡眠訓練,因為媽媽半天上班,晚上沒有精力照顧孩子。在他們的眼睛裡,我看不到所謂的「悲傷渙散」。
我的一雙兒女,女兒到1歲2個月斷奶以後才睡整覺,大人陪睡陪到8歲;兒子3個多月開始睡整覺,從沒有人陪睡。兩個人都建立了安全性的依戀關係。我的育兒感覺卻大不一樣。女兒小時我整整一年沒有睡過一個整覺,兒子小時我卻在照顧他的同時,還有精力和時間關心姐姐的學習,自己學了英語考過雅思。
育兒方式有很多很多種,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成為好母親並沒有一個完美的方式,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母親面臨不同的挑戰,具有不同的能力,當然還有不一樣的孩子... 但最重要的是一個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羅素 培勒
*圖片來自網路
*主要參考文章:
Hadly Freeman: Attachment parenting: the best way to raise a child-or maternal masochism?
Mamamia team: The book that divides mothers. Like, Really divides mothers
Gwen Dewar: The science of attachmet parenting
公眾號: 槭樹街艾林(qishujieailin),歡迎圍觀。
女性為何很難只屬於自己|當我成為母親之後:抵禦一個不斷「客體化」的過程 - 知乎專欄
以下為節選,完整版請點進鏈接看。
詩人、女權主義者Adrienne Cecile Rich在1976年提出了「制度化的母性」(Institutionalized Motherhood)的概念。它指的是父權社會對母性賦予了一種期待。
母性,被建構為一種前話語的存在。也就是說,它被建構成了一種「無需討論」的默認狀態,一種絕對正義。這種建構的結果是,社會主流認為,作為一個女性,「有一天會成為母親」是一件不存在「選擇」的事,是女性身份天然具備、生而有之的重要方面。
具 備女性的生理構造、受孕、在自己的身體里養育胚胎、生產、撫育孩子,被天然綁定在一起,形成一組不容置疑的固定搭配。這種固定搭配影響著我們對「血緣」的 感受。舉例來說,我們都了解遺傳因素是由染色體承載的,但我們中很多人,仍然覺得代孕(在別人體內發育、生產)的孩子,「感覺上和(完全的)自己的孩子不 一樣」。
父權社會對於「母性」的第二層建構,在於把「母親是子女的首要照料者」、以及「母性是始終把孩子的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前的」,建構為前話語。盡 管越來越多的家庭也出現了父親作為首要照料者的情形,我們還是會覺得「母親照顧孩子更多」是我們在看到一個陌生家庭時首先會做出的猜測。同樣的,當我們聽 到那些母親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利益的故事,我們會感動但是不會意外;而聽到那些母親剝奪了孩子的利益的故事,我們會感嘆「怎麼會有這樣的母親」?
社會對於母性的這兩重建構,都影響著女性是否成為母親的選擇,和如何去實踐「母親」這一身份的內容和標準。
她在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一書中總結道,「制度化的母性,讓女性依靠天性和直覺,而不是智慧來做母親;要用無私(selflessness),而不是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的態度來做母親……只要產下的兒女是『合法的』,那麼母性就是『神聖的』。」
這問題讓我想起來17年開年被拉出來批判「生而不養」的那位答主,可謂大戲。當然,就這篇文章也是有相當多的人在批評,他們是不承認母性是被制度化的,不承認這是會侵犯女性自身利益的,認為這是應當的,天然的。
你要知道無論你是不是一個母親,做的任何事都會有些人來指手畫腳。這是某些人的生存方式。
只是作為母親這個角色,會得到更多的關注,這些人也就更樂於發表意見。
所以學著無視就行了,管他們說什麼呢。自己願意為孩子付出什麼付出多少、怎麼付出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別人來指責,同理,也不需要別人來讚揚。
沒什麼偉大不偉大的,就是個責任。
母乳這個事情個人情況不同,無所謂對錯,只要孩子健康成長就行。
買東西嘛,貴賤多少自己衡量,安全健康就行,這也無所謂對錯,自己高興就好。
但是關於孩子便便,我覺得與母乳和買東西還不一樣。
收拾便便這事兒吧,不怎麼愉快,誰也不會去享受便便的氣味,但這是養育兒女是必須要做的啊。
當媽的討厭便便,那孩子爸爸也可以討厭便便,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可以討厭便便,那孩子拉了怎麼辦?自然風乾么?
如果我討厭便便,不能忍受給孩子換尿褲,OK,那姥姥來做。
那我討厭夜醒給孩子餵奶呢?OK,孩子爸爸去做;我也討厭她哭,抱不動,不想哄,OK,孩子奶奶去做;我還討厭扶她學走路,腰疼,OK,孩子爺爺去做……
然後我說,這些都不影響我愛孩子,我是個好媽媽。
那憑什麼呀?
因為母愛被渲染得太無私偉大了,
以至於每個人都可以跳出來告訴你做得還不夠。
生活又不是作秀,
我是一個母親,但我也是一個普通人。
我有我的苦惱和局限,
不在我的立場上都沒有資格指責我。
有一句話,希望可以告訴更多的家長:
孩子不是你的全部。
我愛他,
必要時刻我可以為了他去死,
但我不是每天為了他而活。
希望每個家庭都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愛孩子方式。
我覺得,你這些個問題還真的跟生孩子當媽媽沒甚關係,這些問題的根本就是,你看看我我這麼辛苦地拉扯孩子,你也是帶孩子,你怎麼不像我這麼辛苦?什麼?洗衣機洗孩子衣服?吃奶粉?!那怎麼行?!尤其是如果大家發現不辛苦拉扯帶出來的孩子和她們費勁巴力帶出來的看起來貌似沒差別的時候,好扎心啊老鐵……
那麼她們一定會說,你這怎麼行呢你這……
這種關係你看,不只是養孩子,很多事情都存在啊。
當大家發現,你和他們殊途卻同歸的時候,她們會試圖說些什麼讓自己好受點。
非常贊同一個答案說的,每個人付出多少是自己的事,雖然有時候我也會懷疑,怎麼有人是那樣撫育孩子的?真心無法理解。
無法理解就算了,做好自己就好了。
主流價值觀就是女人要生孩,母親要無私,母愛最偉大,母親該犧牲一切。
謝邀~但是已經回答過的問題還能被邀請再回答一次?好奇特…
現在這樣的家庭真沒多少,現在很多老人家都希望你把孩子給他們帶,你們去賺錢就好了。
但是糾正一個誤區,並不應該說要求媽媽一定就要母乳,一定就接受粑粑,一定就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是,真心想要一個寶寶,而當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在你身邊,你就想給她最好,照顧她比自己用心,看見她幹嘛都覺得滿心歡喜。大約這就叫母愛。
謝邀,不知道。
沒有遇到這樣的人,我的媽媽朋友們也沒遇到。更多的是巴不得你斷奶的公婆,勸你早早加鹽的多管閑事大姑子小姑子。
我覺得,對於男女都一樣,孩子是兩個人生的,那父母就要負責任。成年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我不贊成一味鼓吹媽媽奉獻,但是現在網上的風氣不是【誰生孩子誰傻逼】【生了孩子不母乳不帶馬上再度成為職場女強人】嗎。
另外,帶孩子,哺乳孩子,每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況。客觀事實的確是母乳比較有營養,可是母乳也很煩,餵奶粉也沒關係啊。每個媽媽都有選擇育兒方式的權利。每個爸爸都有參與育兒的必要責任。
勸一些人,你們愛聽的話是什麼,誰都會說,無非是【男人不參與】【生孩子就是失去自我】【什麼都比不上單身瀟洒】【為什麼要給直男癌生孩子】,但是這些話聽多了是毫無意義的。該怎麼過就怎麼過,自己思考自己選擇。
怎麼就沒有人多宣傳夫妻共同育兒呢?總要劍走偏鋒,說一些爽話,也用不上。也就給一些單身妹子無謂的想法【我要是結了婚肯定要怎樣怎樣】【我肯定不結婚】【我肯定打死也不生孩子】,那就不結婚嘛。不要說這些話聽這些話覺得爽了,沒多久又【爸媽要我相親,我要嫁給不愛的人了】【都催要孩子,那就生一個交差吧】。認真思考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應該怎樣做選擇,每一步的選擇,都需要負責任的。
我家的情況,我全職帶孩子,每天都能收穫老公的感謝,他只要在家就是帶孩子做家務(偶爾我也給他休息下打PS啥的),放假我們一家三口不是去玩就是在家玩。共同育兒一點也不難,因為他也愛孩子。而且沒有老人插手,好爽啊。將來如果我有了女朋友,她做了我的妻子,我不會對她有這些要求,畢竟人活著一生應該給自己多留下些美好的回憶,應盡的責任都做好了,就該好好的做自己!我們不會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後半生,該給予的給予了,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幸福!不會回過頭想想,我是獨子,在我這個年齡段的女孩百分之七十也是獨子,兩個人出了撫育孩子,還得孝順老人,基本上留給我們自己的時間也沒有多少了,哎,真希望多有些兄弟姐妹!
很多人喜歡指點別人的人生,母親的一個職責就是抵禦這些垃圾帶給孩子壞的影響。
一般來說,每個媽媽都是在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寶寶成長~
之所以說一般來說,這塊把小部分超出常理不負責任的已育婦女排除在外~只說媽媽~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媽媽不可推卸的任務和花費的精力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
因此在我養娃的過程中,我是PM角色,我把不必須媽媽承擔的任務都分給爸爸和奶奶~
比如換尿片。
我是母乳媽媽,因此母乳餵養就已經是不能替代的工作了,但是我不建議有的媽媽在孕期就做準備是奶粉餵養。在產後半小時就可以嘗試哺乳~
當然我不強迫因為生理原因無法母乳的媽媽必須要帶著負罪感母乳餵養。因為這部分媽媽比例很小1%左右吧~
對於如何判斷母乳是否充足,這塊不展開敘述。這是醫學領域討論範圍~
除了母乳還有很多媽媽天性會多操心多負擔的工作~這塊其實是每個媽媽都在用自己的上限去承擔的~
至於買什麼價格的嬰童用品,我是看中材質大於價格。比如純棉的,我兒子很多襯衣是我的哺乳衣做的。純棉、無毒為主~其他的看家庭的消費水平。小孩子長得太快,孕期興沖沖買的衣服,過了月子就沒法穿了……你把幾十塊的衣服變成月度或者季度消耗品。核算一下比大人的衣物貴得多~
待續……
謝邀,不過抱歉我不想討論「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問」,只偏題地回答一句:
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如果都忘了自己是個獨立自主人,又如何教會孩子獨立自主?
謝@summer 邀
喜歡指手劃腳的人,不管是什麼事情都能找到在你耳邊呱噪的理由。而且這類人通常只給結論,不給推理過程,也不考慮個案差異,更不願意回答你的「為什麼」。反正強力輸出他們單一、狹隘、僵化的價值觀就對了。這樣用力過猛的喊口號,極大可能是因為這類人害怕跟主流不同,也特別害怕你跟主流不同-因為那樣你就會與Ta不同,多讓人不安呀。
總的來說,這就是人家寫了個自編自導的劇本,給你分配好了角色和台詞,想拉著你一起入戲而已。對於這累人,建議題主儘可能不去分析對方為什麼這樣。你只需要知道自己接不接受、認不認同就好了。我的做法一般是禮貌的微笑、熱烈的鼓掌,同時,迅速的撤離。
要記住哦:要求嘛,誰都可以提,提什麼樣的都行,而從不從,應不應,全由你自己的心決定。既然決定權在自己手上,那就不必因此而困擾,白白被對方帶亂了節奏、帶壞了情緒。
至於母性和付出……我覺得但凡跟愛有關的事情都無法勉強,也無法搞ISO系列認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核心是心存善意,而不是技術推廣。我很喜歡小孩子。喜歡他們呆萌軟糯的樣子,喜歡他們無辜清澈的眼神,喜歡他們依賴崇拜的表情。什麼母乳餵養、換屎換尿、採購用品,在我看來,都是不可錯過的人生經歷,值得期待。但是,我不會拿自己的心甘情願去當篩選標準,要求任何一個除我以外的人跟我一模一樣。如果有一個女人告訴我,她就是不願意母乳餵養、討厭換尿布、討厭逛街只能買嬰兒用品,我會笑著對她說:原來這樣啊,你當然有權利只做你喜歡的事了做母親的甘於為子女貢獻一切,這是大部分人的天性使然。就好像我,最近遇到了一個坎,備受煎熬,如果讓我拿自己的命換孩子的健康,我是很願意的。同樣經歷的幾位母親跟我想法完全一樣。
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想法。
但是,這時候如果忽然有一個聖母聖父蹦出來,說你們應該怎樣怎樣無私,我是恨透這樣的人的。
我總結了下,大致原因如下:
一、用普世道德綁架別人,自己可以輕鬆。
比如愛玩手機的媽寶男、擔心媳婦會累著自己家巨嬰的婆婆。不花錢的道德是最廉價的約束別人的工具,尤其是沒有同理心的人;你們無私了我就可以跟抽大煙一樣玩手機看天下大事了啊!你們無私了我兒子就累不著了啊!
二、自己根本不會獨立思考。課本說什麼就是什麼唄。
比如我親愛的爹爹,舉另外的例子,有次我說要捐衣服。我爹非跟我說捐衣服得單位組織才行啊!我勒個去。這個跟母愛無關。但這樣不會獨立思考的人你指望他們會有啥「離經叛道」的思想?當然我愛我爹,雖然他在某種意義上沒腦子。
不知道每個人經歷不同、選擇不同。我認為我作為母親應該無私,但是別人的行為不管我認同不認同,我都無權干涉。因為我們生存的環境和從小的教育背景都是不一樣的。看到自己認知範圍外的事情自己必須先去分析才能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如果別人需要可以提供幫助,別人不需要先旁觀。
但觸及基本倫理和法律底線的我無法置身事外。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前一陣在微博上看一群人爭當了母親以後應不應該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專心帶娃。
說實話,我覺得必須有人為了孩子放棄些什麼,因為生孩子前就應該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如果沒有準備好就生孩子那是對一條新生命的不尊重,生了孩子不好好養真不如不生(我是這麼想的),但是這個人未必是母親。很多女性不平衡的就是:憑什麼必須是我放棄?
這就又牽扯到了平等的問題,我只希望有一天我們所有人在想到放棄工作去照顧孩子時,第一反應不是「那讓孩子的媽媽別工作了在家安心帶娃吧」,而是去權衡哪一種選擇更加有利,而不是根據性別去做決定,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平等了。
轉回來說問題中說的母乳餵養,我們都應該知道母乳餵養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媽媽以前跟我說生了我以後沒有奶水,下奶費了不少勁,喂的時候磨的破皮,疼的要死,所以我很早就開始喝奶粉(主要還是因為奶水太少),我還不是健健康康長到現在?身體倍棒吃嘛嘛香…咳,扯遠了。
母親,的確是偉大的代名詞,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母親的前提,首先是一個人。分娩時希望孩子更健康,所以選擇順產而非剖腹產,這是偉大;孩子沒人照顧選擇放棄工作專心照顧孩子,這是犧牲;即使痛苦但是希望孩子更健康選擇母乳餵養,這是奉獻。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人性,都不是理所應當。
打個比方說,如果有一天一個女人在分娩的時候難產,大人孩子只能保一個,這個女人如果選擇保住自己,那這是人性,選擇保住孩子,這是母性。任何選擇,別人都無權置喙,包括孩子的父親(手動微笑)
至於前面說的那次在微博上一個母親為了孩子放棄工作的新聞下面的評論主要有兩個觀點,一個是標準的大男子主義,「作為一個母親當然應該放棄工作帶孩子,母乳餵養當然理所應當,要不怎麼說母愛是偉大的?什麼?你居然敢剖腹產不母乳生了孩子不管出去工作?呵呵,真為你的孩子悲哀」另一個是標準的田園女權,「又一個被男權洗腦的可憐人,憑什麼要母乳餵養順產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女人就要自私一點,這些事就應該讓男人做!」恕我直言,這兩類人都是辣雞。
一部新華詞典,我最討厭的詞是「應該」ㄟ( ▔, ▔ )ㄏ
推薦閱讀:
※剛學會爬的孩子,是該偏向鼓勵其探索事物,還是該偏向做好其預防措施避免受傷?
※4歲小孩玩 iPad 玩到不想上學,不讓玩就生氣哭鬧,怎樣引導比較好?
※為什麼要穿紙尿褲不用尿布?
※一歲半孩子似懂非懂,怎麼斷奶能夠使得大人和孩子都儘可能不那麼痛苦?
※4個多月的男寶寶,晚上醒四次,請問需要睡眠糾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