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列寧不早死,會成為另一個斯大林嗎?


假使列寧不早死,他會成為一個非常類似於後來「斯大林」的一個人——他的大部分政策都會和後來的斯大林類似。斯大林推行政策,並非是其個性使然,而是深深根植於列寧所遺留下的環境下,即使是列寧活下來也會根據這個環境推行政策。這種情況下列寧和斯大林對於蘇聯這個國家沒有太大區別,是環境塑造了政策與連續性使然。

如果將蘇聯後來的政策主張分為經濟、政治和外交三個方面。在政治和外交兩個方面,列寧即使活下來與斯大林不會有太大區別,而在經濟政策上會有巨大的區別。換言之,列寧如果活下來,在政治體制和外交策略上都會很「斯大林」,而經濟上則非常不「斯大林」。

追溯列寧的政策,要回到十月革命的起點。在經濟、外交、政治三個領域,列寧做了諸多嘗試,這三個領域不斷變化同時相互影響,塑造了蘇聯的主線。

1—— 馬克思主義的原點和列寧三大領域的政策

19世紀以來,先進國家從農業為主的經濟轉變為工業化國家,工業革命的力量如此的驚人,一代人的時間可以造成以往一百代人的變化。蒸汽的力量讓人意識到了,技術的進步是如此的偉大,可以改變世界的運轉軌跡。

於是,物質的力量超越了精神,也就是資本主義的偉大崛起。舊神的宗教走向衰退,經濟性的宿命論被稱頌為了新的宗教,所以世界的諸多矛盾不再歸於上帝,而從後者中尋找答案。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起源,階級鬥爭理念因此而生。

馬克思認為他抓住了不公正的關鍵,並且堅信他的理論一定是可以成功的,因為這是符合了自然運轉的規律的。他進一步闡述道:對於這個世界不能夠調整的,只能把他徹底的翻轉,無產階級的革命遍布整個世界,就會建成最高級的社會形態。他的理論認為這時的社會是最好的、是自由的世界,所有的人類得到了徹底的解放,也就有了天堂的意味。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並不能理解共產主義的含義,只知道共產主義是更好的,對於他們來說馬克思主義無異於唯物主義的天堂之門,而這個天堂里,他們無產階級是註定做世界主人。有了這種想法,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馬克思主義與宗教已經沒有任何區別了,不過他的形式更加現代化更加文明。然而這不是好的,因為文明使人思考,如果天堂之門不曾降落到了人世間,那麼這種唯物主義宗教就一定會破產。

於是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就不在於超級大國的力量對比了,而是在於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制度上的改造是否更加優秀。人類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究竟是怎麼樣的?這個問題自工業革命後一直困擾著人們,更好解答這個問題的理論必然將統治世界。

列寧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十月革命之前,他認為應該發動革命使得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在過渡的階段中,應該打倒資產階級,將所有的生產工具交到無產階級手中,直到最後勝利為止。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是無產階級,這個社會也是無階級的社會了。這種情況下,列寧認為當時各國政府對經濟、政治的管理手段都是低級幼稚的,他不認為只有那些專家官僚才能管理國家,無產階級也可以管理國家和工廠,他聲稱「在社會主義下,所有人都可以輪流擔任管理工作,每個人都是管理者」。他相信當時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通向共產主義的關鍵,認為電動化加上社會主義就可以達到共產主義社會。此外,當時的布爾什維克領袖一直有一種共通的想法,除非社會主義革命遍布世界,那麼他們不能獨立存在,在1917年列寧稱「世界帝國主義與勝利的蘇維埃革命不能和平共存」,所以就要有世界革命。

所以列寧當時的政策主張可以分解為三部分:

(1)政治部分:無產階級有能力、也應該管理這個國家,不需要專業官僚。

(2)經濟部分:共產主義的關鍵在於工業化和社會主義的生產形式。第一點,要求蘇維埃國家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第二點,要求其工業交給工人階級,工人應該成為統治階級。

(3)外交部分:蘇維埃革命為了生存,必須發動世界性的革命。這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意思,布爾什維克不應該成為俄羅斯政府的政黨,還應該成為其他國家的政黨。如果布爾什維克解放了波蘭,那麼波蘭也應該成為一個蘇維埃國家,那麼也應該接受布爾什維克的指導,所以布爾什維克在所有蘇維埃國家之上,領導著世界的革命。這超越了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國際主義的理想。

在十月革命後,列寧開始實踐他的政治理念,之後他的三個領域的政治主張先後走向徹底破產,這一結果深深塑造了蘇聯的形態,也影響了斯大林後來能採取的政策。

2—— 列寧的經濟政策推進及改變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之後的兩個月里列寧推進了大量的改革。在11月9日,其命令地主把財產平分給貧民,由於當時80%以上的人居住在鄉村,列寧一下子獲得了這80%左右的俄國人中的大部分的擁護,於是加強了他的地位。

27日他要求所有的工業都交給工人,工人成了統治階級,蘇維埃則負責組織生產和指導共產主義事務。然而工人並不像列寧想的一樣擁有管理的能力,既不能組織生產也不能指導任何事務,所以工業完全的停滯。這時候,工人沒有東西拿去交換食物,農民除了維持自己的生產,也不再多耕種土地。

列寧意識到了事情並不像他想的那麼簡單,他被迫放棄了馬克思的最初設想,停止錯誤的管理,動手工作,這時候主要目標是將糧食供給於工人,也就是要從農民手上獲取糧食,這迫使社會革命黨的右翼決裂了。然而列寧同時已經著手組織了契卡,也就是Cheka,所謂的特殊警察和情報組織。他利用契卡對社會革命黨的右翼發動打擊,鎮壓了右翼的叛亂。之後列寧掌握了大權,成為了政治局的領袖,依靠著契卡和紅軍推行統治,俄羅斯內部的分裂也醞釀出了內戰,外國勢力也趁機干涉。

到了1920年內戰基本上結束的時候,蘇聯已經陷入了經濟上的困境。第二年,由於經濟困難蘇聯內部發生了嚴重的政治事件,彼得格勒的工人發動了罷工,喀琅施塔得的水手發動了起義,雖然蘇聯殘忍的鎮壓了內部的反抗勢力,但是列寧意識到了當前的經濟體制已經不能繼續下去。

於是3月8日的第十次全體代表大會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轉變,允許農民回歸私有領域。之後他又開放了私人的國內貿易。按照新經濟政策,除了工人階級外所有的人都獲得了自由。

此時列寧依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念,不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然失敗,這被稱作「退一步進兩步」。這時候,雖然蘇聯的經濟是相當自由的,但是金融業、重工業、大部分輕工業、國際貿易、運輸都控制在政府手中,類似於現在的中國,不過列寧的蘇聯控制力要比我們強大的多。雖然如此,這依舊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市場交易重新回歸,雖然經受了1921-1922饑荒的打擊,在1921年改革之後兩年的工業生產量增長了46%和44%,幾年內蘇聯的經濟水平回到了戰前水平。

列寧的經濟理念接近於20年代的布哈林的經濟理論,認為市場的調節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理由認為列寧會轉向重工業為主的高度指令經濟理念,這在他之前的試驗中證明是失敗的。倘若列寧活下去,那麼肯定不會在經濟理念上和斯大林重合,所以是非「斯大林」的。

3—— 列寧的政治體制推進及改變

如果說斯大林的指令經濟在相當長時間運行順暢(雖然50-70年代其經濟增長依舊不是出色,遠沒有發揮出落後國家的工業化快速增長的能力),那麼70年代後指令經濟的長期時效,一定和當時的官僚體制高度僵化相關。

在1950-1970年蘇聯的計劃經濟運行良好,縮小了對美國的經濟差距

雖然1950年-1970年蘇聯的計劃經濟運行良好,但是相對於其他落後國家來說其經濟增長依舊是比較緩慢的,並沒有實現後發國家常見的快速發展。曾經歐洲的窮國葡萄牙、希臘在這一時期大幅度縮小了對蘇聯的差距。如1950年,蘇聯的人均GDP是葡萄牙的人均GDP的140%,20年後僅僅只有葡萄牙的90%了。

1921年的彼得格勒和喀琅施塔得的事變,打破了列寧對無產階級的幻想。這一嚴重的事件後,使得列寧已經不再相信無產階級是天生的統治階級。加之之前,列寧將生產權力還到工人手中的失敗,都使得列寧認識到了所有工人可以成為管理者,這並不是真正的事實。

如此而來,列寧最開始的信念——工人可以輪流管理國家,就破產了。這就意味著必須有一個官僚機構管理這個國家,所以就有了之後政治局的大權獨攬,官僚成了新的統治階級。雖然這個大型的官僚組織是在斯大林手中成形的,但是確是從1921年後列寧的對政治體制的態度轉變所誕生的,之後官僚團體的發展是順應著政府權力的擴張所自發形成的。

如果之後列寧並沒有死去,在他的手中,這個官僚組織也會自然而然的成型。這是因為列寧不再相信無產階級就是天生的統治階級,工人不能夠、也沒有能力實行管理,這催生了官僚組織的極大發育。很多人反過來指責,蘇聯的滅亡是因為沒有把權力交還給無產階級,這反而是將結果當成了原因,蘇聯採取了一個改進的政治組織結構,指責者反而指責蘇聯沒有使用更無效的政治組織,這理所當然是可笑的。

不過,由於列寧的經濟政策是與斯大林截然不同的,他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蘇聯政府的權力,給予了大部分人經濟自由。那麼如果他活下去,經由他手中生成的官僚組織的力量就會更加弱小,因為此時政府的控制空間是更小的,此時官僚團體的利益集團的勢力也會相應縮小。

4—— 列寧的外交政策推進及改變

俄羅斯並非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由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一個帝國,經由沙皇的專制暴政維持了統一,這個組織形式對於要求實行國際主義、世界革命的列寧來說,實在是一個阻礙。

隨著沙皇的退位,這個統一也就結束了,15個民族紛紛獨立,其中最強大的是烏克蘭。1917年11月烏克蘭成立了一個烏克蘭民族的共和國,列寧沒有力量阻止其獨立,就公開表示了承認。但是他的野心是在整個世界發動革命,自然也想要統治烏克蘭, 於是他暗中成立了一個烏克蘭的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理所當然發動了叛亂戰爭,也自然而然的要求讓蘇維埃領導他們。

諸多民族的起義雖然是列寧野心的一大阻礙,但是真正阻礙他的世界偉業的卻是另一個新生的國家,波蘭。

回到世界第一次大戰的戰場,美國的威爾遜摧毀了卡爾皇帝建立一個奧地利聯邦的努力,這是一個莫大悲劇。這意味著整個中東歐缺乏了一個強權來阻擋東方強權的滲透,也就是平衡機制的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力量湮滅了,整個中東歐竟然沒有一個軍事力量能阻礙蘇聯的軍隊入侵,實為奧匈帝國解體的後果之一。

如果中東歐沒有強大的緩衝國,那麼俄羅斯的力量就會深入到歐洲,這是理所當然的。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刻,奧匈帝國被拆解為多個弱小的國家,德國失去了武裝。俄羅斯一旦進入到中東歐的腹地,那麼就可以輕鬆佔領整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舊地,將俄羅斯的人力和德意志、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力量結合,這個聯合勢力足以在內部混亂不堪的歐洲引發一個共產主義革命,一旦歐洲共產主義化,那麼地中海、中東、非洲都會隨之革命化,這可以改造舊世界的心理,引爆世界性的無產階級革命。

列寧和托洛茨基都意識到了,德國是蘇維埃的歐洲戰略的中心,也是世界革命的鑰匙。由於此時法國和英國部分人主張對德國封鎖,德國的封鎖依舊尚未解除,在失望中許多德國人倒向了布爾什維克主義革命。雖然一旦紅軍進入德國,可以輕鬆的解放無武裝的德國,但是首先要將新生的波蘭蘇維埃化,大戰一觸即發。

在此時首先必須了解布爾什維克的心理。雖然布爾什維克領袖認為「蘇維埃共和國與帝國主義國家長期共存,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最後總要分一個勝負。在這個最後勝利尚未到來之前,蘇維埃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可避免要發生一系列可怕的衝突」。然而在1920年內戰基本結束後,這個宣言並不是事實,當時的歐洲各國非常不希望繼續開展一場可怕的歐洲戰爭。

在華沙會戰之前,英國工黨宣傳道:大英帝國的工人絕對不參加和波蘭同盟的戰爭。法國的社會黨人宣傳波蘭政府是英法帝國主義的代表人,要和蘇維埃共和國對抗,呼籲所有法國人都不要支持反動的資本主義波蘭,不捐獻一分錢。除此之外,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議院中宣稱波蘭應該接受布爾什維克的和平條件(畢蘇斯基當然拒絕了),例如波蘭的陸軍應該限制為6萬人,陸軍由工人組成的民兵支援,並且要求由波蘭、挪威、俄羅斯的「勞工組織」控制。

(註:當時西歐國家是過分天真的,經歷過庫恩·貝拉的共產主義統治的匈牙利就清醒多了,表示支持波蘭。 而喬治勞合本人雖然早就意識到了布爾什維克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但是他主張綏靖政策,犧牲波蘭利益滿足蘇聯,不願意動用武力。)

雖然此時,波蘭人和俄羅斯人都希望和平,但是波蘭人希望的和平是恢復曾經的舊疆界,而俄羅斯人所希望的和平則很明顯是要波蘭人進入到布爾什維克創造的世界革命體系中,蘇聯所謂的和平協定也就是要波蘭人完全的「赤化」。

而其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也希望和平,英國人完全不希望有一場戰爭,法國的戰鬥精神已經徹底萎靡了,義大利則陷入所謂「民族精神」復甦的混亂中(1919年墨索里尼組織了戰鬥法西斯組織的人員)。所以此時所謂的帝國主義正要和蘇維埃革命一戰並非事實,布爾什維克的宣傳機構進一步扭曲了事實,其認為:歐洲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德國正等候革命的訊號,英國的情形和1914年的俄羅斯類似,義大利的工人已經佔領了工廠,波蘭的情況也有利於發動革命。這時候恐怕布爾什維克連自己的宣傳都信了,這些嚴重超出事實的宣傳作為紅軍作戰的依據,讓紅軍的將領都有了奇異的妄想,圖哈切夫斯基認為當時波蘭已經接近無產階級革命邊緣,只要他大軍一來,波蘭的無產階級和農民就會揭竿而起。。。(直到圖哈切夫斯基在波蘭戰敗後,竟然還以為如果他在維斯瓦河上勝利了,「歐洲大陸上的革命都會爆發了」)

結果是畢蘇斯基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攻勢,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進行了南北兩次作戰,徹底驅逐了俄羅斯的軍隊。這使得蘇聯的世界革命夢想徹底破裂了,這對於列寧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失敗,因為這意味著列寧的世界革命的對外政策已經徹底破產了,波蘭代替了奧匈帝國,成為了歐洲東方的盾牌,《里加條約》就是世界革命的封印,只要波蘭的疆界存在一天,那麼世界革命就不可能出現。

列寧被迫放棄世界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列寧最初的設想中,布爾什維克應該成為蘇維埃共和國的合作聯盟的指導者,也就是說世界革命後的各個共產主義共和國都應該接受布爾什維克的領導,布爾什維克作為一個政黨是超越民族國家的存在。這一國際主義主張破滅後,布爾什維克自然而然成了單單俄羅斯一個國家的黨,從前的布爾什維克試圖當國際各個共產主義共和國的黨,到了現在僅僅一個國家的黨。

於是民族主義就和布爾什維克合二為一了,蘇聯就成了布爾什維克,俄羅斯帝國就成了布爾什維克,蘇聯的利益也就和布爾什維克的利益合二為一了。之後,布爾什維克就不再能做出超越蘇聯一個共產主義共和國的利益的事情了,因為布爾什維克已經成了蘇聯的布爾什維克。斯大林的民族主義傾向實為國際主義、世界革命的衰落的果實,於是蘇聯變成了重生的俄羅斯帝國,而布爾什維克的領袖則是新的沙皇。國家制度不僅沒有撤銷,反而成了崇拜的對象,蘇聯本應超越國家,反而成了俄羅斯帝國的新的名詞,這重回傳統之路的事實,世界革命的衰敗是一個重要因素。

即使列寧沒有去世,他依舊要面對,國家制度的死灰復燃的事實。既然他沒有辦法攻破歐洲之盾,那麼世界革命必然會失敗,隨著革命勝利的喜悅逐漸退卻,人民回歸舊的認同。所以蘇聯只能走回俄羅斯的老路,以「第三羅馬」所定居。而最後各民族的重新獨立,則是1917年沙皇失去控制後各民族紛紛獨立的重演,一種舊的認同壓過新的認同的結果。

所以,即便是列寧沒有去世,他也會實行類似斯大林式的民族主義政策。在布爾什維克逐漸退化為一個國家的黨的情況下,列寧與斯大林試圖推行的外交政策不會有根本性的區別。

5—— 列寧的政策演變與斯大林的異同

隨著1917年底-1921年,列寧試圖推進多項政治理念失敗,必然意味著布爾什維克從一個理想化的政黨變得更加實際化。

列寧在經濟政策領域,與斯大林有著根本的不同,其在推進共產主義實驗時遭受了決定性的失敗。這種情況下,如果列寧活下來了,會在經濟領域和斯大林有絕對的差異。

列寧在政治制度領域,放棄了工人管理國家的構想,推進了專業官僚組織的架構,在這種情況下其如果活下去,政治架構上不會與斯大林有什麼不同。但是由於列寧的政府控制領域更加小,給予人民更多經濟自由,他的官僚組織形成後會弱小的多。

列寧在外交政策領域,試圖推進世界革命和國際主義外交方針,遭受了徹底性的失敗,這時候布爾什維克必然會民族主義化、俄羅斯化。這種情況下,列寧即使活下來了,在世界革命無法取得成果的情況下,只可能慢慢走俄羅斯帝國的老路,回歸國家制度。


列寧可不喜歡拉小幫派,他對於敵人是極度冷酷甚至可以說殘暴但對於同志還是很有原則很講民主的,他也沒讓烏里茨基把左翼共產主義者全清洗了,他在持少數意見時大多就憑一張嘴挽回局面,再不濟也是威脅要辭職,在驅散立憲會議之後對於加米涅夫李可夫等認為應該向社革妥協的反對派也是採取爭取季諾維也夫的分化策略,而對於之後的書報檢查風波則採取威脅要把他們開除出黨的手段,總體上說還是正常的黨內鬥爭策略,也是有黨章可循的,比慈父在喬治亞問題上和古比雪夫中央監察委員會抱團,偏袒奧爾忠尼啟這種拉偏架的做法要光明磊落的多了。
在列寧死後的黨爭的手法就基本不是因為觀點分歧而是純粹的權力遊戲了,列寧集中制在革命內戰之後的作用我是持消極立場的,讓正常的政治鬥爭變成宮廷陰謀,中央的神仙打架來奪取最高權力,而整個黨,以及組成他的名義上的國家主人無產階級卻只能被動接受政治指令,失去了所有自主性。


列寧時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三權分立」,執法部契卡由捷爾任斯基領導,軍隊由托洛茨基等人領導。
幾方相互角力,存在制衡。

斯大林的問題,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其它官僚容不得不同的聲音,斯大林只不過利用了他們的黨同伐異,最後扳倒了所有人


不會,列寧跟斯大林最大的區別是列寧對黨內同志不搞肉體消滅。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斯大林殺那麼多人很大原因是斯大林威望不足,需要殺人立威,這些對列寧是不成問題的。


「我們槍斃的越多越好」,「我們必須給這些群眾上一課,從而使他們今後幾十年都不敢再想反抗!」
----列寧在1922的講話
沒什麼區別,都一樣


不會。
列寧是列寧,斯大林是斯大林。


鏡像問題:如果孫文不早死,會發生清黨事件嗎?


成為怎麼樣一個斯大林?大規模槍斃反黨分子反革命?絕對會!你要知道,契卡就是列寧一手創建的。會清洗自己曾經的戰友?難說,列寧在世的時候就以粗暴對待政治局委員出名,經常公開大罵托洛斯基是頭豬。列寧和斯大林唯一不同的是,列寧的願景是世界革命,而不是一個蘇聯,列寧大概率會和希特勒聯手發動世界大戰,變帝國主義戰爭為世界革命。


不會,他喜歡搞新經濟政策,等德國打過來的時候蘇聯會因為重工業不足被希特勒碾碎,列寧會被做成肥皂。


列寧邪惡無比,而且一無是處,他毀了俄國
斯大林也邪惡無比,但是他至少還有功績,他把被列寧搞垮的俄國重新整合了起來


推薦閱讀:

列寧死於梅毒嗎?
如果讓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組成一支樂隊,他們應該分別擔任什麼職位?
想不通一件事,為什麼沙皇對列寧等都這麼仁慈?
蘇聯解體二十五年了,你有什麼想說的?

TAG:斯大林 | 列寧 | 俄羅斯歷史 | 蘇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