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生物學期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去年十二月我去斯德哥爾摩聽炸藥獎頒獎報告的時候,化學獎得主Jean-Pierre Sauvage提到他早期的突破性工作時是大概這麼說的:「we feel this is going to be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so we decide to publish in French.」 (我們覺得這個工作很重要,所以我們用法文發表了)
他說的是這篇1983年的四面體快報: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403900940504
這篇文章的工作正是他獲得2016年諾貝爾獎最重要的原創貢獻!
youtube視頻第十三分三十秒可以體會下法國人的傲嬌:https://youtu.be/3mqqIHblw00
牆內版:http://m.youku.com/video/id_XMTg2MjA2ODE2NA==.html
中文期刊上很多內容確實科學性低了一些,但是這些東西除了在中文的期刊上找,在別的地方你還就是找不到。我最近寫了一篇論文,準備投高點的雜誌,需要很多昆蟲的形態數據。這方面的研究我發現就是中國人愛做,連英文的論文也主要是中國人發的。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實驗簡單,好發表。之前在英文的資料庫找了好久只有很少的幾篇,但是中文的論文居然有很多。幸福的一次引了近20篇。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描述,科學性並不很高。但是一篇論文對你的價值常常不等於它的科學性。你急需這些數據,它對你的價值就高過頂級期刊上你不感興趣的研究。這些研究最後形成了我論文裡面很重要的部分,雖然每篇只能濃縮成一個數據點。
我們不可能保證所有的科研都有那麼高的科學意義,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撰寫成英文的論文。可是即使是再簡單的實驗、觀察、記錄,只要做了,就是對整個科學共同體的貢獻。以後多少年都有人可以從中受益。我特別感謝這些記錄,沒有他們我的故事就很難完整。
生物學我不清楚,醫學方面的雜誌了解一些。
一般來說,中華牌和中國牌雜誌口碑不錯,審稿相對嚴格,文章質量有保證,還有很多指南發布。我個人認為我們專業的中華牌很多文章直接投SCI也可以的。
比如下面這個
其他核心期刊質量就良莠不齊了,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有的核心說穿了就是升職稱用的。
簡單來說,核心期刊裡面,中華中國屬於985、211,和其他本科明顯拉開一個檔次。
非核心?呵呵我們搞科普的很需要中文論文的資料…至少比百度靠譜,維基對國內物種經常指望不上。
再說你總不能讓普通獸醫、動物園飼養員、農林工作者什麼的都用英文發論文吧。他們的觀察結果、測量數據、動物病歷什麼的對寫科普還是挺有用的。
比如我要寫一篇關於黑眶蟾蜍的科普文,關於這個物種的平均體型、取食習慣、蝌蚪發育時間…這些數據,還真得從一般的國內農林生物論文里找。
相比之下,饒毅施一公這些生命科學大牛對我們基本沒有任何幫助…
我是學化學的,我老闆就經常和我們講一些中文期刊的發展狀況,他倒是對化學方面的很有信心,能出幾本影響因子高一點的。他也在這方面和那些編輯有合作。
再說生物中文期刊,雖然說生物領域的中文期刊大部分都太水了,但是也是一個解決有無的問題。否則你堂堂一個世界科研第二大國,連個自己的期刊資料庫都沒有,像什麼話。
不過國家矛盾也在這裡,幹什麼都要看SCI呀,一區文章這些。很明顯這又會導致中文期刊沒有辦法接受好文章。
任何東西不能一蹴而就,為什麼好的大學多半有悠久的歷史,好的期刊創刊時間都很長。這些東西不是靠噴子噴噴就能變好的。真正是靠有一批熱愛生物的人堅持發展出來的。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發表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想讓很多的人了解你已經完成的工作。
如果你想要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工作,那就用英文寫,發表國際期刊。如果你的文章只面向國內讀者,那就用中文寫,沒毛病。
但是生物學是比較特殊的,或者說和大部分自然學科一樣,他的讀者不存在國別差異。因此,現在很多的人希望文章寫成英文,發sci,以獲取更多的讀者。
有人用幾十年前袁隆平,屠呦呦的事情舉例子,那你們可以問問他們,如果他們當年就可以發英文國際期刊,他們還會發中文嗎?
還有人說只要我的研究成果好,發在哪都一樣。問題是你知道有多少人為了讀你的以前有價值的文章而學習中文呢?
況且,這種學習是有代價的。2014年Nature上面一個老外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90%的數據來自一篇中文博士論文。這個論文使用一個模型預測了植物的生物量。然而這些模擬的數據被當作觀測數據來發表這篇Nature。另外一個澳大利亞的教授(非華裔)感覺此事蹊蹺,於是認真閱讀了那篇中文博士論文,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最終Nature發表了關於這篇論文的勘誤。故事講完了,看起來是兩個外國教授認真學習中文最終取得科學突破。實際上呢?他們都是找學生翻譯的那篇博士論文。但是可能Nature的作者翻譯有所偏差,導致了後面的錯誤。用中文發表文章無形中提高了文章的閱讀成本。
並不是說中文期刊一無是處,但是未來的趨勢還是英文。
Nature 文章鏈接: Corrigendum: Convergence of terrestrial plant production across global climate gradients
大概查了一下,有好幾個中文生物類的SCI期刊。
SCI又不是亂選的,既然能上,必然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這一條就夠說明問題了。
高票又開始瞎嘲諷了。
中文生物期刊雖說信噪比低,垃圾遍地,但是不能說沒價值。
屠呦呦的論文發在科學通報:
袁隆平的雄性不育系文章發在科學通報上: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髮表在新創刊中文期刊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上:
難道高票覺得你比他們還牛?萬一這些「垃圾「里再出幾個諾貝爾,豈不是尷尬的要死?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史記 ·淮陰侯列傳
說個跟生物沒關係的,但是我覺得可以說明為啥我們還是需要中文期刊。以下這段話來自望月新一主頁。
Japanese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in which mathema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are conducted here at RIMS. Some individuals may tend to regard this state of affairs as a sort of ``unpleasant obstacle"". On the other hand, at the present time,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institu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at which one may obtain a quality graduate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in English. By contrast, the Japanese language-based mathematical culture that exists here at RIMS [and indeed at other Japanese universities] is, in my opinion, a precious cultural asset, both for Japan and for the world.可以一本正經的搞笑。
我說編也編的靠譜一點啊!買文章起碼自己也稍微看一下吧!
期待更多關於男性宮外孕,女性包皮過長的文章問世。讓碩士生順利畢業,降低抑鬱率自殺率各種率。讓雜誌社創收,增加就業崗位。讓cnki、萬方等代表科研的資料庫有存在感……種種這些,最終解決了多種社會矛盾,讓社會和諧穩定地發展。這意義可不小呀~~~
我家水費不用錢,電錶在供電公司那邊,快遞放門口就好了。謝謝!
====
就嘲諷怎麼了?一堆石子裡面挑幾顆綠豆,和一堆綠豆裡面挑幾顆石子,然後你跟我說,不要小看前者,好歹也有綠豆。
從來就不是什麼語言的問題,而是期刊定位的問題。比如外文SCI期刊也一堆無節操的比如onco******(手動和諧免得誤傷一片)。
====
以及,登過一兩篇好文章,不代表這份期刊就有足夠的質量,尤其抽樣還不隨機。再說了,屠呦呦是靠闡明青蒿素之化學結構的那篇中文論文獲諾貝爾獎的嗎?LMAO。
中文生物學期刊有不錯的啊,至少農學方面的作物學報和中國農業科學質量很高,部分文章的數據甚至超1分左右的文章
再加一句,大家現在似乎看到中國期刊都是很不屑,但是很多期刊並不像大家想想的那樣,例如中科院遺傳所的《遺傳》,真有人看過裡面的文章嗎?所有文章都是大牛寫的,你讓一個普通學生或者中學老師寫寫試試,再說作物學報和中國農業科學,你沒有足夠的數據試試,分分鐘拒稿。很多人之所以說中國生物期刊很low,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到好的,或者你沒有接觸到好的。
至少要保證最低限度的知識流動性,不然等方舟子給你科普么?
各個級別的期刊都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其他國家也都有自己本土語言的各類期刊。
的確很多中文期刊上有不少水文,或者是把國外期刊翻譯一下稍微改動一下而成的「譯文」。但是這樣一個平台也方便一些的確是做了一點有意思的工作,但是外語水平不佳的研究人員。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自己母語的科學刊物是很重要的存在。英語成為科研界通用語言也不過就是100年不到的事情。各個期刊都或多或少有自己著重的方向和傾向性。如果只以某幾個英美系統的期刊作為本國的科研的指向標,是有很大風險的。
頂級期刊普遍用英語,反過來可就不對了,英文期刊也有很多是水的,SCI,EI不收錄的期刊就和中文的大部分期刊一樣,做工程的很多時候都沒有科學性,發表SCI,EI收錄論文就沒有必要,發到CSA索引就可以了。
給使用中文的研究者發表研究成果的平台啊。也給使用中文的學者尋找資訊的平台。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那麼好的英文能力,好當然是很好啦但是真的不好也不能因此就斷了人家學路嘛,而且能讀懂英文論文和能用英文撰寫論文之間的英文水平其實還有一段差距的,再說用自己母語發論文又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現在搞得被一些人說的像是會中文都抬不起頭會寫個英文論文就牛x得不可一世一般。
我隔行如隔山,細節問題我不了解不能瞎說,目前我知道心理學的中文期刊質量沒有很好,根據別的答案的說法目測生物學可能也是這個狀況。雖然期刊的質量可能都需要提高但是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嘛,這跟你小學三年級數學考75時候罵你智障為什麼不回家種田的垃圾老師有什麼差別。
雖然我們現在科研力量和國外有差距
雖然現在的論文質量較差
雖然現在英文是科研論文的主流
但是
我們依然不能忘記
萬一,我是說萬一,中國的科技水平到達世界領先水平,中文成為論文的主流語言呢?
雖然希望渺茫
但如果科研論文真的一篇中文都沒有了
那中文也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科研論文的主流語言了
前路雖漫漫,吾輩當自強!
著名數學家廖山濤很多牛文章是發在中文雜誌上的. 牛人用文章頂雜誌.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道題目(漢語是否會在可預見的將來與英語並駕齊驅成為科研界主流語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61699
那道題里的高票回答里清一色地認為漢語沒有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為科研主流語言。根據最高票回答里的說法,這裡的「可預見」指的是「下一個五十年,一百年會怎麼樣」。
看了之後覺得還是很不好受的。不好受不是因為漢語不能成為科研主流語言,而是因為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都如此得悲觀。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學術界真正步入正軌也才三四十年,也就是一兩代人的時間。靠著一兩代人的積累,不說趕英超美,至少中國在整體的科研水平上也已經能夠「望一望」世界頂尖水平了,在個別的領域甚至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照此趨勢發展下去,再經過一兩代人的努力,想必一定能獲得比現在遠為豐碩的成果。如果我們承認科研語言的接受程度和科研水平緊密相關的話,那漢語也未必就真的不能取代英語成為主流學術語言,或者至少分庭抗禮。
回到這道題。中文生物學期刊存在有什麼意義?意義大了去了。往小了說,我們閱讀中文的速度終究比閱讀英語快很多,至少在入門的階段,通過中文期刊也能夠獲得許多的有用信息。何況,正如@紫霞狼 所提到的那樣,中文期刊中也可以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往大了說,以中國的情況而言,不可能真的永遠依附於英語世界的科研平台,而必須打造屬於自己的科研體系。這當然很難,但是如果沒有現在的這些錙銖積累,那以後想要實現這一點,恐怕更會難上千百倍。
假如說因為現在的學術水平還達不到所謂的世界頂尖,就要完全放棄用中文來撰寫學術文章,那無異於自廢武功。照這種論斷,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科中國都不是世界最頂尖的水平,那是不是應該全部都棄中文從英文呢?如果是那樣的話,不如直接全部大學都放棄漢語,只以英語教學,或者更徹底一點,全民都只准以英語溝通算了。
進一步說,假如真的應該所有國家都放棄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學術研究的可能性,而只使用通用語言,那現在世界上通行的學術語言應該還是千年前的拉丁語或者希臘語,又有英語什麼事呢?
推薦閱讀:
※經濟學初學者應該看什麼樣的論文?
※中文論文有什麼好的文獻引用格式?
※說說寫論文都在什麼網站上查資料?
※怎麼寫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