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心理學領域出現了哪些反轉了經典理論的研究結果?

今年這種經典實驗被打臉的事情好像特別多?


目前看來,可能有兩個吧。
1. 自我損耗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什麼是「自我損耗」。

比如當我們完成一件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務後,我們再完成其他後續任務的時候就會表現很差勁。因為在完成第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已經損耗了許多能量,就沒有足夠的能量支撐我們好好做後面的事情了。這個現象被成為自我損耗(ego-depletion)

之所以研究自我損耗是想要解釋自我控制。心理學家發現,自我控制與許多心理行為變數都有關係。比如,好的自我控制可能會帶來好的學業成績,好的健康狀況,經濟狀況等等;反之,差的自我控制帶來的也基本都是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不健康的生活,經濟困難,甚至是嗑藥、犯罪等等。

自我損耗一經提出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有不少實驗室都來做這個東西。2010年的一項元分析顯示,198項關於自我損耗的研究,綜合效應量d=0.62——這是一個不低的指標了。可是就在這幾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反轉。先是相繼有實驗室報告無法重複出陽性結果,加之對之前的元分析也有一些質疑,比如發表偏倚等問題。於是,OSF開始對這一現象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重複性研究。

一共有23個實驗室參與了這項重複性研究,總共參與實驗的被試人數達2141。對這些研究的元分析可知,綜合效應量d=0.04,可以說遠小於之前的0.62.研究人員在下結論的時候非常謹慎,他指出目前的這項重複性研究發現,自我損耗這種現象即使存在,也是非常接近於零的。

這裡有兩點想說明,也是作者在討論中特別指出的。第一,本研究並未涉及關於自我損耗的更深層次的內部機制的問題;第二,有一些替代性的解釋,比如心理疲勞指出,自我監控失敗確實存在這種現象,但是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引發。這也暗示了我們,在實驗室這麼短的時間內,確實是無法做出這種效應的。

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D., Alberts, H., Anggono, C. O., Batailler, C.,
Birt, A. R., . . . Zwienenberg, M.(2016). A multilab preregistered replication
of the ego-depletion effect.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546–573.

2. 具身認知

面部反饋(facial feedback)可以說是具身認知領域的一個經典實驗。如今,它也被OSF盯上。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實驗。大致的意思就是微笑能讓你開心,而噘嘴能讓你不滿。

一共17個實驗室分別獨立重複了經典研究,參與實驗的人數共1894.這些研究全部都來重複操作Strack, Martin, Stepper(1988)的實驗一。得到的結果是,綜合效應量為0.03,95% CI [-0.11, 0.16]。這個結果是包含0的。

研究者在解釋這個結果的時候,也是慎之又慎。首先,這並不能說明其他面部反饋效應不存在;另外,一些沒有控制到的細節可能影響了實驗結果等等。

Wagenmakers,
E.-J., Beek, T., Dijkhoff, L., Gronau, Q. F., Acosta, A., Adams, R. B., Jr., .
. . Zwaan, R. A. (2016). Registered Replication Report: Strack, Martin,
Stepper (1988).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917–928.

——————————自己的想法————————

首先,在我看來,科學研究其實不存在打臉之說。所有的研究都是螺旋上升,都有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那些看似一步到位的事情往往是一步錯位。所以,如果仔細閱讀文獻就可以發現,儘管上述兩個研究都未能有效重複之前的研究,但是作者做出的結論都非常謹慎,而並非只使用了「不能重複」,「沒有效應」這些似是而非的話語。這也啟示我們,在閱讀一些科普文章的時候,一定要對那種大而化之的結論做一步停留,思考一下,如果有能力最好在看看原文是如何精確表述的。

其次,那些為了發表論文捏造數據,惡意造假的人另當別論。那不是進行科學研究——根本就是騙子!對於這種拿著納稅人的錢胡折騰的人,應該讓其身敗名裂!同時,P-value本身是無辜的,可是濫用它的人真是壞壞的。科研工作者要自覺,認真地對待每一次研究,良心做事。但是,我們也要有好的制度來約束。OSF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可能是有效的機制。大規模的重複性研究,並且這些研究因為都有提前註冊這一環節,所以較好地保證了研究的一致性,另外無論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都會發表。這樣就減少了對抽屜文件的擔心程度。

第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元分析並非萬能。特別是當進入元分析的文章本身就存在偏倚的時候,元分析更是容易錯上加錯了。

我們確確實實需要更多的這種大規模重複性研究來幫助我們去粗取精!


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哪些實驗?

然後需要表明態度的是:我覺得所謂的「反轉」或者「打臉」,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直接推翻現有的理論,而是在某些情況或條件下,找到了經典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這些例外的出現,並不能直接衝擊經典理論的根基,而是一種對經典理論的補充和更新。


居然沒有人寫power posing?這項研究是2010年發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想看具體文章的戳這裡,https://www0.gsb.columbia.edu/mygsb/faculty/research/pubfiles/4679/power.poses_.PS_.2010.pdf)。是一篇research report,一共三個作者,Dana R. Carney , Amy J.C. Cuddy以及Andy J. Yap。一作和三作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上學,二作是哈佛的教授。現在一作在UC Berkeley,三作在INSEAD。

首先來說明一下power posing是什麼吧,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身體姿勢會對你產生影響。比如當你在面試前比劃幾下超人的姿勢(如下圖,圖片來自網路,侵刪),你會覺得自己更加有權力,從而更加自信,在面試中的表現也會越好。

這篇僅僅是research report的文章為什麼會受到非研究者的關注呢?因為二作Amy在TED上的一次演講(想看這個演講戳這裡,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這個演講已經成為TED上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無數人在這個演講下面留言感謝Amy(真不知道他們看到Amy自己反對自己研究的時候還好嗎?)。然後Amy也靠著power posing的研究到處演講,賺得盆滿缽滿。

但素嚯,學術圈就是這麼一個神奇的地方,你的研究太有影響力之後,其他的人就會想在你的研究上做點修修補補的工作,期望做出自己一點「小小的貢獻」。所謂的小貢獻通常就是找個調節變數或者中介變數呀。要找這些個東西的話,起碼主效應顯著才能找呀。於是學者們就首先需要按照Amy他們的研究步驟重複他們的研究。這不重複不要緊呀,一重複就出問題了,大家按照他們的步驟後都無法得到Amy他們的研究結果。學術圈很小嘛,於是乎這個東西就在私下傳開了。大家就開始懷疑這個東西了,而且Amy他們本來研究的樣本也比較小,就更加深了大家的懷疑。

然後反轉來咯,二作Amy不久後在自己的網站上公開表示自己不再相信power posing,並且在今後的教學中也不再教授相關內容咯(詳情戳這裡:http://faculty.haas.berkeley.edu/dana_carney/pdf_My%20position%20on%20power%20poses.pdf)。然後給出了一些理由,簡單來說就是,老娘沒有偽造數據,樣本量小不怪老娘,老娘根據小樣本得出小解釋程度的結論也是符合傳統,說得過去的。

這個事情也被science of us報道了,詳情可以戳這裡喲,』Power Posing』 Co-author: 『I Do Not Believe That 『Power Pose』 Effects Are Real』。

基於這個事件,我只想說,既然是research report,就說明研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存在不足的情況下起碼要重複做下實驗,得到穩定結果後才去TED上宣傳吧。學者起碼的態度還是應該要堅持的。

以此為鏡吧。


就是心理學從此不具備普遍適用性了。


推薦閱讀:

心理學領域有哪些笑話或趣事?
現如今心理諮詢治療有哪些治療手法?
認識到自己心理有問題的人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嗎?
我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嗎?邊緣型人格障礙會使個人成就降低嗎?
為什麼我不能控制自己想像恐怖的臉?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心理學專業 | 2016年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