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石油市場算是什麼類型的市場?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還是寡頭市場?

中國的石油市場應該是壟斷類型的,我想想問問國際的市場如何?


謝謝 @Joe De 邀請,終於有一個產業組織和競爭策略分析的題目可以回答了 ,激動啊^_^

先說答案:國際石油市場是正在走向完全競爭的寡頭壟斷。

先從OPEC說起,OPEC是一個在博弈論、競爭策略分析抑或產業組織方面都經常舉的例子。

首先OPEC是一個合法的卡特爾。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卡特爾在很多國家都是明令禁止的,畢竟卡特爾是赤裸裸的對反壟斷法和競爭政策的挑釁,基本上國家發現一個處罰一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流派就叫競爭策略分析,歐盟有一個DG competition commission,每個國家也有相應的competition authority,裡面都僱傭了很多經濟學家、律師和公務員來專門監控各個行業看有沒有卡特爾的出現。所以在國家這個層面,卡特爾很難長期存在。

但是國家和國家之間沒有外在的第三方力量去制裁,是真正的不受限制的長期博弈,所以OPEC的存在也驗證了重複博弈下真的存在合作均衡。一個完美的卡特爾,是像一個國家那樣生產,然後分錢。注意,這裡就有問題了,我們在平常看四個小方格的重複囚徒困境的時候,往往都是假設企業是對稱的:

這種情況下,相對非常容易達到完美的壟斷,因為大家彼此一樣,互相監督對方不要產多了就好,產多了自己也通過大量生產來懲罰對手就行。而因為有這個懲罰的存在,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維持合作的均衡。

但是現實完全不是這樣的——首先OPEC很多個國家,監督成本巨大,其次每個國家產油的成本,油的儲量不一樣,還有就是每天能夠開採的最大桶數都是有區別的,一句話,生產能力有高低。那麼分配額度的時候,自然每個國家分配的額度也不一樣,這其實也造成了每個國家加入和偏離OPEC這個卡特爾的動機有高低。

那麼誰最有動機偏離這個卡特爾的完美壟斷均衡——也就是偷偷的產油呢?自然是小配額國家。給定油價提上去了,小的產油國,比如科威特就可以耍滑頭了。我一個小國家多產1/4的原油,可能對油價的影響也並不太大,但是我自己可能會多賺了1/5的利潤,而沙烏地阿拉伯則不然,沙特是配額最大的國家之一,如果沙特僅僅因為科威特一個小國家多生產多了一些而去「懲罰」對方,所謂的懲罰就是通過大量生產來拉低原油價格,吃虧最大的還是沙特自己……

所以這個時候沙特就會很「善良」的自動減少自己的產量,將原油價格再拉上去一點點,相當於沙特實際上把自己的配額主動的讓一點給科威特。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沙特的寬容,而是沙特出於自己的利益必須這麼做,否則油價整體下調,對沙特這樣的配額大國來說的損失更大,反而不如主動讓渡一部分配額給小國。

OPEC這些個國家,表面上看是重複的囚徒困境合作博弈,實質上是智豬博弈,大的產油國(沙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帶著一群小弟玩)通過調整自己的產量,在小的產油國不過分索取的前提下,通過經常性的主動讓利來維持著一個相對的高價,最大的防火牆就是沙特,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沙特往往都是充當油價「最後的保證人」角色。

與此同時,OPEC還和俄羅斯有著密切而不友好的聯繫,因為俄羅斯是OPEC之外最大的產油國,維持油價,沒有俄羅斯一定程度的配合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問題在於俄羅斯一直不太配合。所以粗略的來說,國際石油市場「應該」是OPEC和其他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產油國之間的寡頭競爭。

現在我們來看看2017年1月的配額圖:

這份協議被譽為近年來最成功的限量協議。表面上看,這份協議非常好,幾乎除了伊朗之外的其他國家都參與了減產,甚至連俄羅斯(不在圖中)在被歐美製裁的前提下都同意大量減產,表現出了充分的誠意——在達成這個協議之前,沙特等產油大國火力全開不停的生產石油,打壓油價,很大程度上為了給俄羅斯「懲罰」——看,這就是博弈論裡面寡頭競爭重複博弈的懲罰!這樣的舉動反正OPEC也不是第一次做了……最終俄羅斯果然難得的聽話了,承諾了非常優厚的減產條件。下圖中可以看到,在達成協議之後,油價迅速上升 20%左右。

在限量之後,沙烏地阿拉伯的配額依然遙遙領先,因為沙特的生產能力確實很大。但是沙特確實也作出了巨大的讓步,主動減產量為歷年之最;但是注意——利比亞和奈及利亞獲得了無限制生產的特權(可能是因為戰亂或其他內政原因),這對於價格的維持顯然是沒有好處的;

其次伊拉克的減產主要是因為伊拉克已經享受了好多年的無限制生產,現在估計其他兄弟們看不下去了。而被ISIS佔領的油井——總不會有人認為ISIS會協助維持國際油價吧?所以伊拉克地區的總產油量也未必比會縮減帳面上的那麼多。

這些都還是癬疥之疾,歷史上中東或者其他OPEC成員國打仗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油價起起落落,都不能傷害到OPEC的根本,只要工業社會不斷發展,發展離不開石油,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OPEC內部,OPEC和俄羅斯之間的相愛相殺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在一個正在擴展的市場,摧毀互相之間的基本信任的代價非常大,因為這意味著你貪圖當前的蠅頭小利,而在更加有利潤空間的未來,你可能因為正在被懲罰,而失去了賺大錢的機會——所以每個國家都有很大的動機去維持現有的合作。

真正對OPEC和俄羅斯,以及OPEC內部國家之間關係有潛在毀滅性影響的,目前來看是頁岩油,其他的能源形式雖然也有可能,但是還不是燃眉之急。石油有了替代品,意味著這個市場的規模擴張會中斷乃至於縮減,由此而造成的配額的縮水其實不算什麼,這只是一點暫時的利益——最最重要的是戰略性影響:在一個不斷縮水的市場,維持卡特爾的存在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大家都知道即便現在合作了,在未來市場也會變的更加沒有吸引力,既然連未來都是無利可圖的,合作也就變的沒有那麼有吸引力,那麼為什麼不抓緊現在,多生產一點是一點呢?

按照簡單的經濟學直覺,如果頁岩油產量增加,那麼作為替代品的石油產量應該降低才對,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頁岩油產量增加——或者哪怕有一個增加的預期,石油的產量可能不會降低,反而也會增加。這是一個基於經濟學作出的有趣的推論,原因基於兩點:

1. 頁岩油增產,石油必須增量降價才有競爭力;
2. 未來可能石油更加賣不上價格,不如現在先撈一把。一旦形成了這個普遍預期,往往會從一些小國背棄配額偷偷增產開始,然後逐漸傳染,直到增產的數額大到讓沙特也兜不住的地步,沙特別無選擇,也會跟隨其他國家一起放量生產,那麼完全競爭的時代也就到了——這是夕陽產業的卡特爾崩潰的普遍路徑,不過現在就斷定OPEC的崩潰顯然還為時過早,主要還是要看頁岩油能帶來多大的威脅。

在國家內的卡特爾將要崩潰的時候可比這熱鬧多了,有些企業甚至會爭先恐後的去國家的競爭策略委員會去告自己的同伴,做第一個告密者來換取自己的豁免權……關於這個豁免權的研究也很有意思,因為和主題聯繫不大,在這裡就不多展開了。但是因為OPEC是國際的合法卡特爾,註定沒有這個風景可以欣賞了。

最後推廣一下競爭策略分析這個研究方向。在歐洲和美國,這是一個還算比較大的,和現實聯繫非常緊密的經濟學和法學的交叉分支。因為這個學科和經濟學抽象理論不同,這個對現實會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判定是否違反競爭條例,是否涉嫌卡特爾等等,都是能開出成千萬上億歐元的罰單的——比如微軟Windows綁定windows media的案子,微軟就支付了5億歐元(微軟是歐盟競爭委員會的大提款機,至今大約支付了快30億歐元了……)所以這方面各國政府和公司的相應預算也比較寬裕,雙方都要僱傭大批的律師和經濟學家來進行分析和扯皮,這對於經濟學研究者來說,都是大量的業界工作機會啊^_^ 而很多著名的經濟學家更是前腳在大學做教授,後腳去國家或者歐盟做競爭委員會的首席經濟學家,業界和學界兩頭跑,不但報酬豐厚,也給自己的研究帶來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就我所知,英國的競爭委員會的頂級律師和經濟學家就有拿到稅前一百萬英鎊每年薪水的。所以有志於從事經濟學研究的知友也可以考慮一下這個方向啊。


謝@Joe de邀。前述幾個回答已經很好,這個回答更多是對 @司馬懿 回答在理論上的補充,或可看作一個很長的評論。如果熟悉近年來連續時間重複博弈上的一些成果,或許我們更應該問的是:如果不能完美監督對方,為什麼廠商間竟然可以勾結起來?回答可能有一點點技術性的內容,如果對此不感興趣可以直接看中間加黑部分和最後的結論。

熟悉經濟學的知友可能都知道古諾博弈,兩個廠商獨立決定產量來競爭,此時雙方都可以得到大於0的利潤。多次重複的古諾博弈均衡來自Abreu,Pearce和Stacchetti 1986的經典論文:雙方成功勾結,都在單期古諾均衡水平之上生產。如果當期發現價格低於一定水平,則大打價格戰來懲罰對方。此外另有一永不勾結均衡,雙方始終按一期情形生產。

APS 1986用的是離散時間,但其實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對現實生活來說,離散時間模型是比連續時間模型更好的近似。Sannikov和Skrzypacz在2007年做了連續時間情況的解。他們發現:假設兩期古諾博弈時間相隔Delta,當Delta 	o 0 時,無轉移支付,兩寡頭間對稱勾結均衡不可能

考慮一重複古諾博弈,兩寡頭分別在Delta2Delta3Delta等期行動。在t=nDeltan是任意自然數時,兩家企業各選擇己方產量q_{1t}q_{2t} 。雙方在[nDelta,(n+1)Delta]這段時間內將維持該產量。令Q_t=q_{1t}+q_{2t} ,則Q是這段時間市場供給的總量。

令反需求函數是P(Q),雙方無法直接觀察到Q,只能觀察到市場價格p_t=P(Q_t)+epsilon_t。於是公司i[t,t+Delta]時間內收益是Delta q_{it} [P(Q_t)+epsilon_t]。令Z_t是以0為起點的布朗運動,於是可將企業i 總收益函數寫成sum_s Delta q_{is}[P(q_{1s}+q_{2s})+epsilon_t]=int q_{is}[P(q_{1s}+q_{2s})+epsilon_t]ds+sigma dZ_s 。將前式中epsilon_t 看作[t,t+Delta]時段中平均衝擊,則有epsilon_t=frac{sigma}{Delta}(Z_{t+Delta}-Z_t),此時epsilon_t sim N(0,frac{sigma^2}{Delta})

假定企業風險中性,則0時刻企業i期望收益為E[(1-e^{-rDelta})sum_t e^{-rt}q_{it}[P(Q_t)+epsilon_t] ,其中(1-e^{-rDelta}) 是此類問題常用的正規化項,r是雙方共同的貼現率。作者同時假定反需求函數P連續遞減兩次可微,滿足邊際收益遞減,即frac{partial^2}{partial Q^2}QP(Q)<0(1),同時有對對手任意策略q in [0,overline{q}],當期最優反應小於overline{q},即[frac{partial (q^{(2)。最後,雙方成本恆為0

由前兩個假設可知一期古諾博弈中納什均衡對稱唯一,且q<overline{q}。注意到雙方面臨的問題都是給定對方需求後,針對剩餘需求最大化,即max_q P(q+q_j)q。微分此式兩次,再用(1)即知問題凹,故解唯一。又注意到雙方最優反應需要滿足一對形如P^{的條件,兩式相減即得P^{,此式僅當q_i=q_j時成立。檢查邊界條件即得對稱性和唯一性。

令一期古諾博弈納什均衡中產量是q_N ,記此重複博弈中雙方支付可達到集合是[underline{v},overline{v}],於是所證命題轉化為當Delta 
ightarrow0overline{v}=P(2q_N)q_N。這就是完全沒有勾結時雙方得到的效用。用APS 1986,不妨假設雙方首先維持高價,隨後每一期觀察市場價格,如果價格低於c,即p_t in [0,c],則啟動懲罰,將價格壓至0。如果懲罰最嚴厲的情況下勾結不可能,則勾結不可能。

這裡的直覺在於:假定存在一個勾結均衡,此時雙方產量q,市場價格P(2q)+epsilon,滿足均值是mu的正態分布G 。假定其中一方偏出到q^{*}(q)>q,此時市價是P(q^{*}+q)+epsilon,滿足均值是mu^{ ,的正態分布G^{。如果臨界點是c,發動懲罰的概率上升G^{。因為Delta出現在正態分布標準差的分母位置上,當Delta 
ightarrow0時,己方無偏離而對方懲罰概率會變得非常大,橫豎也是要被懲罰,還不如開足馬力生產。

利用APS 1986可知overline{v}(x)=max_{q,v(x)}(1-e^{-rDelta})qP(2q)+e^{-rDelta} int_{-infty}^{infty}v(x)g(x)dx ,其中激勵相容約束是forall q in [0,q^{ ,且v(x)滿足v(x) in [underline{v}(Delta),overline{v}(Delta)]。其中q是當期供給量,g_{q^{q+q^{對應正態分布的密度函數。

解這一問題的常用方法是弱化約束。利用rDelta leqslant frac{1-e^{-rDelta}}{e^{-rDelta}} 這一事實,考慮一方對當期最優反應的偏離,前一約束可寫成q^{。再將上式中待優化量overline{v}(Delta)換成overline{v}_R(Delta),同時可將第二個約束弱化為overline{v}_R(Delta)in [0,overline{v}_R(Delta)]

證明最終命題需要兩個輔助命題。首先,給定C>0mu-mu^{0" eeimg="1">,對任意varepsilon>0,只要Delta>0足夠小,對任一滿足CDelta=G^{的偏離,對方沒有偏離而自己發動懲罰的概率總是大於O(Delta^{frac{1}{2}+varepsilon}) 。證明不複雜但書寫繁瑣,可見原文附錄。

第二個命題:令g是前述G對應密度函數。給定D>0,給定DDelta leqslant delta int_{-infty}^{infty}v(x)[g(x)-g^{forall x in R, v(x) in [underline{v},overline{v}]兩項約束,則優化問題max_{v(x)} int_{-infty}^{infty}v(x)g(x)dx有唯一解。對c in [-infty,frac{mu+mu^{,當x>cv(x)=overline{v} ;當x<cv(x)=underline{v}。直接用拉格朗日方法再注意到frac{d}{dx} frac{g^{即證。

接下來就可以直接證明。首先,令D=P(q^{*}(q)+q)q^{*}(q)-P(2q)q ,由反需求函數連續性可證這大於一個很小的正數,不妨記為phi 。再由連續性可知,得到最大利潤的偏離必有界,此時價格必有下界,不妨記為M。固定q ,將D 代入放鬆約束後的優化問題,可以發現此時問題完全滿足命題二中的形式,直接得到v在大於c時等於overline{v}_R(Delta),小於等於c時等於0

L=int_{-infty}^{c}[g^{,即直覺一段中提到懲罰上升的概率。再令v_M是壟斷利潤一半,顯然有v_M geqslant overline{v}(Delta),由激勵相容有rDelta leqslant int_{c}^{infty} overline{v}(Delta)[g(x)-g^{。此時有L geqslant frac{rDeltaphi}{v_M} 結合L定義可知L sim O(Delta)。再取定Delta^{*}>Delta>0C>0alpha<1,給定前述ML的下界,再運用命題1,可知此時錯誤懲罰概率大於CDelta^alpha ,即int_{-infty}^{c}g(x)dx>CDelta^alpha

再用前面結果,馬上有int_{-infty}^{infty}v(x)g(x)dx<overline{v}(Delta)(1-CDelta^alpha) ,又注意到P(2q)q<overline{v}(Delta) ,於是得到(1-e^{-rDelta})P(2q)q+e^{-rDelta}int_{-infty}^{infty}v(x)g(x)dx<overline{v}(Delta) 。但是,根據放鬆約束後的優化條件,此處應取等號,這就推出了矛盾。取一小正數varepsilon,不妨假設存在q in [q_N-varepsilon, infty] 能夠取到overline{v}(Delta),再用前式即有overline{v}(Delta) leqslant (1-e^{-rDelta})P(2q)q+e^{-rDelta}overline{v}(Delta)。又lim_{varepsilon 
ightarrow 0} overline{v}(Delta)=v_N,QED。

因此,在一般的連續設定下,勾結均衡不可能出現。不過,如果允許轉移支付,雙方處境都會變得更好。Sannikov和Skrzypacz在同一文章中證明了此時雙方每期能得到最高收益是單期納什均衡時收益的兩倍,即2v_N。類似結論在廠商成本為凸時亦成立。因此,石油輸出國聯盟不易維持也就變得很好理解了。以上只是證明概述,具體內容及其它命題證明請見原文。有關此類連續時間重複博弈更多內容,可見Sannikov(2007)及Sannikov和Skrzypacz(2010)。

參考文獻:

Sannikov Y. Games with imperfectly observable actions in continuous time[J]. Econometrica, 2007, 75(5): 1285-1329.

Sannikov Y, Skrzypacz A. Impossibility of collusion under imperfect monitoring with flexible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5): 1794-1823.

Sannikov Y, Skrzypacz A.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repeated games with frequent actions[J]. Econometrica, 2010, 78(3): 847-882.


謝邀。

早年是寡頭壟斷,現在正在向完全競爭演變了。因為產品是原油,接近標準化的大宗商品,當前從國家到地區到私人開採方非常多,價格在期貨市場上非常透明。

但是幾個大生產商比如沙特阿聯酋仍然佔有很大的份額,有著比較強的定價能力,但是在頁岩油技術的威脅下他們定價的能力越來越弱。


建議問問題的看The Prize。這本書由寡頭 @PhilippeS 推薦,非常值得讀。


看了一下其他的回來,來談一下我的看法,也順便擴展一下我的原答案,解釋一下為什麼我不認為國際原油市場是寡頭壟斷(oligopoly),而是領頭公司-邊緣公司(dominant firm- competitive fringe)的模式:

@司馬懿 認為現在的國際原油市場是OPEC和以俄羅斯為主的非OPEC之間的寡頭競爭。我同意OPEC有一定的壟斷力,一定意義上可以稱為寡頭,但是非OPEC(以俄羅斯為代表)對原油市場的壟斷力是微乎其微的。儘管俄羅斯在產量上和沙特不相上下,但是以下幾個原因決定了他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遠不及沙特:

1. 調節產量的成本過高:想成為寡頭,產商需要有能力通過調整產量來影響價格。沙特為此建立了可以對所有生產,煉化,運輸一體遠程調控的系統,加上他比較集中的鑽井(低於100)和油井(3000左右),調整幾十萬b/d的石油產量成本很低。相比較而言,俄羅斯有超過1000的鑽井,和10多萬的油井。這些油井還都在邊遠,氣候惡劣的西伯利亞等地方,調整產量的成本極高。

2. 石油生產的決定權不集中:沙特的所有石油生產都高度集中在Saudi Aramoco,儘管鬧著要上市,但是至少現在還是被沙特皇室牢牢控制,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效率很高。而俄羅斯,在2000s早期的時候是幾個石油大亨控制,現在雖然像Rosneft, Lukoil和Gazprom都是普金的親信在管理,但畢竟是上市公司,有部分私有化的股份,克里姆林宮調整產量的決策不是輕易能被執行。

3. 基礎設施是瓶頸:假設俄羅斯想通過提高產量來控制價格,他多生產出來的原油不一定能轉化為出口。原油產地都在內陸,把原油運到歐洲和亞洲市場要用的管道等的投資很大,造成的後果是增加運輸能力的投資周期很長,一旦投入運作,有很大的動力以最大的產量來生產(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差別大)。

雖然有很多研究分析OPEC的壟斷力,基本沒有研究去分析俄羅斯等 非OPEC的壟斷力的。因為大家都觀察到,俄羅斯是一直處於最大產量,沒有剩餘產能,從來不會主動做一個搖擺產商(swing producer)去影響石油價格。而且,就算他和OPEC達成減產協議,執行也是問題諸多,1999年和2002年的減產協議後,他不僅沒減,反而增產了。去年年底的減產協議,他到現在的完成度也只有不到一半。順便說一下,14年到15年OPEC一直保持產量不是為了打擊俄羅斯,也不是「寡頭競爭重複博弈的懲罰 」,他們針對的是美國的頁岩油。

其他的非OPEC國家都和俄羅斯類似,或者壟斷力更差,所以,在研究國際石油市場結構的時候,大家都把非OPEC當做一個競爭性邊緣(competitive fringe),價格接受者。爭論的焦點是OPEC是怎樣一個組織,他到底是一個鬆散的寡頭的聯合體,還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卡特爾,或者是以沙特為首的一幫核心國家才真正掌控壟斷力。我是傾向於接受最後一個解釋,尤其是如今剩餘產能基本集中在沙特,阿聯酋,卡達這幾個國家。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石油市場的環境是變化的,有時候趨向於完全競爭,有時候趨向於OPEC價格控制:

1. 在面對大的外部衝擊時,OPEC相對而言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場。98-99和08石油大跌時,OPEC的控制是有效的。在石油產量突然短暫降低時,OPEC往往也會有效的增產,防止油價過高,比如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時候。而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市場對OPEC配額變動的反應往往不是很強烈。

2. OPEC對市場的控制力還和他的剩餘產能的大小有關,2000s中期開始,石油價格一路飆升,經管OPEC多次警告價格過高,要提高產量來壓低價格,但是完全被市場忽略了,因為那時的剩餘產能嚴重縮水,所以能提高的產量有限。

3. OPEC對油價的短期控制總是強於長期控制的,這是因為石油的需求價格彈性在短期很小,但是長期相對而言較大。

幾個回答說到國際石油市場正在走向完全競爭。現在看的確有這樣的趨勢。在2000s初的時候,幾大石油機構IEA之類的都預測將來OPEC的市場定價能力會越來越強,誰都沒預測到後來出現的頁岩油革命。除此之外還有新能源的崛起,有可能石油的需求價格彈性變得很大,那OPEC的壟斷力就會被大大削弱。

----------------------------------------------------------------------------------------------

如果你說的是上游,那現在的國際石油市場接近於dominant firm-competitive fringe的模式。OPEC是dominant firm,非OPEC是competitive fringe。非OPEC作為價格接受者,在給定價格上最大化產量。OPEC面對剩餘需求,通過控制產量,來影響價格,達到利潤最大化。

當然這只是簡單的模型。市場的真實運行要複雜的多。比如14年底OPEC為了打擊頁岩油產商,就放棄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繼續開足馬力產油,造成油價從100多一路跌倒30以下。幾個月前,他們又達成協議,要減產,油價相應回升到50以上。

還有複雜的地方在於OPEC是不是有效的壟斷cartel。一方面,產量限額一直沒有被嚴格遵守。另一方面,各種地緣衝突使得很多成員國的油產說斷就斷。基本是沙特單方面在調節自己的產量來控制價格,當然很多時候沙特自己也力不從心。


『close to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
http://www.colorado.edu/economics/courses/econ2020/Unit8/Unit8-main.html
「When disciplined, each OPEC member was given a
production quota to limit total output. As their war escalated and desperate for money,
both Iran and Iraq starting producing amounts beyond their quota and selling the extra in
the oil spot market at a price below the official OPEC price. Observing this behavior,
other OPEC members such as Libya, Nigeria, and Venezuela, decided to earn extra money buy
also exceeding their quotas and selling the surplus in the spot market. Soon, the spot
price of oil started a rapid decline, and oil firms found ample supply in the spot market.
With changing circumstances, the OPEC oligopoly had no choice but to fold its cards and
abandon production quotas and official prices. Today, the crude oil market displays
behavior close to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Price is determined by the demand and
supply for crude oil and producers can sell as much as they want at the spot price.」


這個問題,我想詳細回答。

先佔個坑 :)

好吧,我發現這道問題的答案能寫一本書,而且除了高票答案的原油,還有油品化工 ,它們所展現的市場都不一樣的,我試試還能不能簡潔地回答..

原油:競爭市場

原油市場是全球最成熟的商品市場。儘管大多數原油是由相對較少數的公司和國家提供,並且通常在遠離消費點的偏遠地區出產,但原油貿易量之大和全球性之廣別無商品能與之匹配。近80%的國際原油交易都是通過海運油輪交付,石油交易商能夠快速將貨運送到價格更高的市場。

由於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亞洲)的需求快速增長,油價現在很高。隨著這些地方的需求增長,更多的石油貨物往這些國家,其他國家的價格必定上揚,一些石油生產國的政治動蕩也導致高價格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大型石油生產卡特爾,確實有影響世界價格的一些能力,但OPEC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影響隨著非OPEC國家的供應迅速萎縮,

另外眾所周知,原油定價和對沖大都通過期貨實現。期貨合約是金融交易所出售的高度標準化商品,促進石油的商品化,同時吸引比現貨市場更多的買家和賣家。Flat price is sometimes even more twisted because of these prop tradings.

(未完待續)


原油價格是華爾街一手操縱的 我完全不懂各位在說些什麼 然後去年原油賺了10% 手動滑稽


石油--只是另一種貨幣

貨幣:本質就是實現物物交換的一種介質
國際貨幣一般具備的兩個條件:
一是市場佔有率高(即被廣泛使用);二是要穩定。
提升市場佔有率的兩個途徑:
在自有優勢資源(即自己一定擁有資源性優勢)情況下一般採用價格戰;
在對方陷於困境下採取併購戰
定價力:通常和市場佔有率正相關
石油,作為流通領域中僅次於貨幣的物質,已經具備了貨幣的本質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簡單地替代貨幣。而目前國際油價以美元為標價,即石油與美元之間有非常強的傳導性。石油幣,只是另一種貨幣。
從歷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優勢群體(強國家)通過影響自己佔有較大市場份額的介質(國際貨幣)的定價來實現物物交換的優勢轉移。
貨幣戰可以簡化成如下的過程:
先提升本國貨幣(由於可以自己印刷,屬於優勢資源)在對手方的流通領域的市場份額,提供「方便」的貨幣,大規模的投資;
然後通過貨幣的迅速抽離,讓對手方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經濟陷於困境;
這時,再用已經大幅「升值」的貨幣或投資或貿易來獲取對手方的資源,實現物物交換的優勢轉移。
有了上面各種概念,對於當下的「石油戰」就可以有比較清晰地判斷了。
美國作為第一大石油消費國,通過中東戰爭為自己提供了穩定的進口石油作為國內消費的安全保障。即便擁有同樣石油儲備豐富的阿拉斯加也不開採,更不允許國內石油出口。國際油價原來由佔市場份額最大的以沙特為首的OPEC定價。
隨著近十年來技術的進步,美國頁岩油產量大幅增加,美國日產油(目前已達917萬捅)已經接近並且比較確定可以很快超越沙特(900萬桶)。原油已經成為美國的優勢資源,謀求國際油價的話語權也就順理成章了。
要爭取定價力就必須有相應的市場份額,但要打破目前國際市場供給的平衡,必定會動了沙特等盟友們的乳酪。恰恰此時烏克蘭危機爆發(廣場顏色革命背後同樣有美國的影響),找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那架在烏克蘭邊界被打下來的馬航客機的調查報告都還沒出來!),利用人道主義的「道德枷鎖」把歐盟裹挾了,一起制裁俄羅斯。對沙特而言,原油市場份額最大的威脅不在俄羅斯,反而是日益增長的美國頁岩油。於是,一場以「征討」俄羅斯為名,實質是傳統產油國與新興頁岩油產油國之間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的石油價格戰就展開了。
美國,沙特和俄羅斯(非OPEC成員國)為目前國際前三大產油國。石油都是三國的優勢資源,在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價格戰就會相當慘烈(要麼體現在持續時間上,要麼體現在拼價的深度上)。
美國
有石油,有美元,可以持久戰,覬覦的是歐洲的市場份額

沙特
有石油,美元也不少(7500億)希望逼退或者延緩頁岩油和新能源對傳統原油的替代速度

俄羅斯
有石油,但受制裁,出路減少。美元相對少(3000-4000億)。努力保歐洲市場外,加快尋找替代市場(中國,日本,印度)

委內瑞拉(95%經濟來源為石油出口),厄瓜多(沒有自己的貨幣,把美元作為本國貨幣)等以石油出口為支柱產業的產油國
國際收入大幅減少,國內高通貨膨脹,尋求資金支持

歐盟
通過建立起自己的貨幣體系,對沖了美國利用美元在物物交換過程中的優勢轉移。美國希望通過石油幣來打入歐洲,建立新優勢

中國
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受益最大!
一是節約大量成本。日消耗約1000萬桶,原來60%進口,即600萬桶進口,現在已經飆升至超過700萬桶。相對於去年十月100美元一桶的價格,去過今年均價50美元,則一年可節約外匯1200億 美元以上。2014年GDP在11萬億美元左右,也就是相當於超過1%的GDP。這部分錢可以「花出去」。即便以「買兩根油條,吃一根,扔一根」的土豪做法,也能為GDP至少貢獻0.5%以上。
二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2014年人民幣指數(即對一籃子貨幣)上升6%以上多,僅對美元小幅貶值。穩定性是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基礎之一。對中國有石油出口的國家將傾向於以本國貨幣或者人民幣結算。如委內瑞拉,由於生活生產物資基本靠石油的外匯收入來進口,油價掉一半,國內通貨膨脹就上升一倍。如果把出口中國的石油換成以人民幣結算,則這部分收入從中國進口物資就不會貶值。
三是利用他國處於困境的機遇,大幅度地走出去,增加國際投資與併購力度。做的生意越大,使用人民幣的機會就越大。即提升人民幣的市場佔有率,為進一步成為國際貨幣打下基礎。


表示不認為什麼別的油 現在能替代oil, 技術派看漲跌, 別的我都不認, 周期性的漲跌。

我們村有菜市場, 我們鎮也有菜市場,我們縣城也有菜市場,市區超市也有的賣, 價格不會大差大離,誰賣也是看行市,回答完畢


謝邀。
首先我想界定一下問題中的概念,因為經濟學講的是一個理想模型,不存在純粹意義上的完全競爭也不存在完全壟斷市場,真正的完全競爭要求每個生產商對市場價格沒有影響,生產出的產品完全同質,就國際石油市場這是做不到的,至於壟斷也談不上,畢竟各個產地的石油種類不同,生產商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競爭(歐佩克組織成立,就是為了增強石油輸出國的影響力),因此應該界定於壟斷競爭和寡頭市場之間,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寡頭市場,因為壟斷競爭本身的定義就是一個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商品的市場組織,顯然,不同廠商生產的石油之間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近似),因此還是比較傾向於寡頭,畢竟從事石油行業的准入門檻比較高,而且有些企業由國家控股,每家石油公司對市場的影響力很大。


建議樓上寫答案的都讀一讀《石油的顏色》


因為頁岩油的開發,老牌的石油生產國的話語權越來越弱,美國的頁岩油技術現已很發達了。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健身房集體抵制全城熱煉小熊快跑?
計算機軟體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所以計算機軟體的實際定價應該極低,對嗎?
今年的大蒜為什麼漲價那麼多?這其中有什麼經濟學原理嗎?
政策禁令是解決公共場所吸煙「負外部性」的最好方式嗎?為什麼?
量化寬鬆會讓財富分配更不平等嗎?

TAG:市場 | 微觀經濟學 | 壟斷行業 | 石油化工貿易 | 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