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地區如今為什麼沒有相對強大的國家?
事實上除了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之外,阿拉伯地區還真沒有什麼強大的政權。
阿拉伯地區基本都是這樣的情景,在現代還能靠石油過日子,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能幹什麼?也就只能靠印度洋的航海商隊和游牧民族最常見的謀生手段——聚眾搶劫了。
到倭馬亞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控制了西亞北非、西班牙、波斯和部分中亞地區,但他們的核心領土,已經不是阿拉伯地區了,就像我韃子清,起家白山黑水,但清帝國的核心領土在哪裡?可不是東北那拉嘎。
等到阿拔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帝國的核心領土已經悄悄變成了波斯,阿拉伯地區已經成了帝國毫不起眼的一角。由於波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作為統治者的阿拉伯人不得不引入其他的可怕外族譬如突厥人來抗衡波斯人的力量。於是在阿拔斯王朝後期,波斯人的軍團、市民階層和突厥奴隸組成的馬穆魯克軍團衝突不已,阿拉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最初還能坐山觀虎鬥笑看風雲淡,但慢慢斗著斗著,可就玩大發了。
於是等到阿拔斯王朝後期,馬穆魯克軍團挾持哈里發擅自廢立,如同我大唐被太監掌握的神策軍。而地方上的貝都因人、庫爾德人、波斯人和波斯化的突厥人紛紛趁機獨立,搞的比我大唐的藩鎮兇殘多了。等到整個帝國比戰國時期的周朝還慘淡的時候,從中亞來了一批自稱塞爾柱人的突厥語部落,像掃垃圾一樣橫掃阿拉伯帝國,挾哈里發以令諸侯,塞爾柱人的首領被漢獻帝一樣的哈里發冊封為「蘇丹」,也就是權力、裁決的意思。
從此之後,哈里發成了騾子的了老二毫無作用,阿拉伯帝國名存實亡,伊斯蘭世界最高的統治者變成了塞爾柱突厥人的蘇丹陛下。
這張阿拔斯王朝晚期的地圖就能看出來其中局勢,當中最大的一坨領土,就是塞爾柱帝國。而至於偉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呢……
呵呵,地圖上有顏色的部分除了東羅馬帝國和黑汗(喀喇汗)王朝外,都自稱是阿拉伯領土,但他們事實上是各自獨立的王朝。至於阿拉伯地區為什麼是白色的?居然不是阿拉伯帝國領土了?為什麼……因為當地無數軍閥酋長混戰,他們已經回歸到帝國建立前的生活狀態了,不要驚訝,阿拉伯人就是這麼野蠻。
埃及那坨有個割據政權叫法蒂瑪(法提米)王朝,大家別忘了,下文還會提到。
看上圖,阿拉伯地區已經恢復荒蠻了,伊斯蘭世界的爭霸,跟他們無關了。
然後就是這個法蒂瑪王朝,這個王朝本來是一群阿拉伯人,看不慣波斯人擁立的阿拔斯王朝而造反建立的,其君主也自稱哈里發。但他們國力不濟,所以正統的哈里發還是被拳頭大的阿拔斯王朝所佔據。等到阿拔斯王朝面臨馬穆魯克軍團擅權和塞爾柱帝國架空後,最強大的塞爾柱軍團居然又被東方的異教徒國家西遼擊敗的時候。這時候法蒂瑪王朝有個著名的庫爾德人將軍,名叫薩拉丁,他廢掉了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建立了阿育布王朝,由於他不是貝都因人,所以他就參考突厥人的例子,也自稱蘇丹。
薩拉丁的阿育布王朝,核心領土在埃及,法理來源是割據政權法蒂瑪王朝,他人又是庫爾德人。所以如果某些同志認為元清非中國,五胡十六國、遼金夏也不是中國的話,不妨也給人家外國人同樣高標準,說阿育布王朝不是阿拉伯國家。可是能這樣胡扯嘛……呵呵。
而等到蒙古人大舉入侵的前夕,挾哈里發以令諸侯的塞爾柱帝國已經四分五裂,先敗給了西遼,再被花剌子模帝國取代。這時候新崛起的花剌子模帝國開始摩拳擦掌,決定取代塞爾柱帝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了。
這時候塞爾柱突厥人、庫爾德人、土克曼人、花剌子模人、欽察突厥人群雄逐鹿啊!!!阿拉伯人在幹什麼?
然而還沒等到花剌子模的君主摩柯末順利被加冕為蘇丹,這個新生的帝國就被蒙古人掐死在了搖籃里。接著旭烈兀開始朝分裂的伊斯蘭世界四面出擊,並廢黜了最後一代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阿拉伯帝國從此壽終正寢,伊爾汗國建立了。
當然打醬油還有好處,現在阿拉伯人可以靠打醬油攢出來的狗屎運,享受石油了。但要他們去復興阿拉伯的榮光?啊哈哈哈……人家庫爾德人、各式各樣的突厥人叱吒風雲的時候,他們也沒啥表現啊。
.
非常好的問題
「歷史上盛極一時」,古代阿拉伯地區絕對配得上這番讚譽
「如今沒有相對強大的國家」,當今阿拉伯國家又如此尷尬
被中國史書稱為「大食」的古阿拉伯帝國,發源於四大哈里發時代,被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繼承,延續六百多年,疆域橫跨三洲,國力強盛,文化昌明,全盛時代在怛羅斯打敗大唐,即使後期內部分裂,也出現了了薩拉丁這樣的曠世奇才,從十字軍手裡收復耶路撒冷,還和獅心王理查搞了基。
(迷倒萬千眾生的Nothing,Everything大叔)
可惜,然並卵。
1258年,阿拉伯帝國被蒙古漢子旭烈兀強推中路,拿了三塔,水淹巴格達,滅了敘利亞,要不是急著回去爭王位,怕是連埃及也要被收了人頭,六百多年的阿拉伯帝國就這麼完了。
草原上的漢子們都點了破壞力專精,除了屠城,還把阿拉伯苦心運營了幾百年的灌溉系統毀得徹底,從那一天起,阿拉伯人就再也沒恢復元氣。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國運沉浮本不稀奇,可你看我們大中華吧,打趴下又爬起來,打趴下又爬起來;或者你看古埃及,打趴下……死了……沒有然後了。唯獨就是阿拉伯,曾經如此輝煌過,一夜風雨後,又長久的一蹶不振,我們不禁要問:
What the hell"s going on!
--------------------------------------------------------------------------------------
當今的阿拉伯世界發展困難,可能受到了如下幾個因素制約。
舊有的世界地位被取代
從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開始,通過小亞細亞聯通亞歐的傳統東西方商路被強行切斷。這使得長期以來在東西方文明之間作為中間人的阿拉伯文明一時無所適從。為了獲得香料和貴重金屬,歐洲人被迫走向海洋,當葡萄牙人打通了直接連通東方的海運航道,經過中東的貿易迅速枯萎,阿拉伯文明的經濟基礎也崩潰了。
新的世界地位太低
失去了繁榮的商業經濟對阿拉伯文明是致命的打擊。受限於惡劣的環境條件(缺水,又被毀掉了灌溉系統),農業很難取得突破性發展,基於農業→手工業→製造業的產業升級模式無從開展,阿拉伯文明逐漸淪落為低級的資源提供者。
一些阿拉伯國家運氣不錯,遍地黑金,變得有錢又任性;一些阿拉伯國家更慘,油氣壓根沒多少。農業沒條件,商業沒地位,工業沒基礎,油賣完了,你們該怎麼辦?
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進入近代以來,阿拉伯地區長期被奧斯曼帝國控制。一戰前後奧斯曼帝國逐漸被瓦解,中東權利真空,所有大國都盯上阿拉伯半島這個巨型加油站,作為現代工業的基礎,石油的重要性無需贅言,為了保障自己在阿拉伯半島的戰略利益,阿拉伯地區成了大國交鋒的戰場。為一條運河歸屬,英法美撕破臉皮;為一個國家建立,一群國家打來打去:打完中東打兩伊,打完兩伊打海灣;今天顏色革命你,明天和平演變我;還冒出了ISIS這樣的貨。對於世界秩序的制定者來說,阿拉伯世界維持現狀這個狀態就挺好,大家都有肉吃有湯喝。
伊斯蘭的影響
說到這,我想先給伊斯蘭正個名。
伊斯蘭絕不等同於極端和愚昧。
伊斯蘭絕不等同於極端和愚昧。
伊斯蘭絕不等同於極端和愚昧。
早起的伊斯蘭教允許信徒自由的、獨立的解讀《古蘭經》,伊斯蘭知識分子精神生活豐富,思維活躍,宗教也在不斷發展和改革。
這個時代的伊斯蘭文明,在科學、哲學、醫學、文學等等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尤其遙遙領先於基督教文明,歐洲文藝復興時,許多古典希臘經典都是由阿拉伯版本翻譯而來(比如亞里士多德的許多著作)。如果你處在那個時代,你會認為,基督教才是極端和愚昧、阻礙文明發展的宗教。
可是隨著蒙古人的征伐,伊斯蘭趨於保守,隨著一種正統的、不容置疑的《古蘭經》解釋被採用,伊斯蘭逐漸由一種開放的、對知識充滿包容和彈性的信仰,轉變為封閉、保守的神秘主義。
《古蘭經》作為伊斯蘭的聖典,對信徒的個人道德和生活方式、社會的各種運行都有細緻全面的規定,在伊斯蘭世界,清真寺和政權很難分開,宗教上的僵化和國家的僵化幾乎就是一回事。
雖然土耳其、馬來西亞等穆斯林國家邁出了改革的步伐,然而總體來看,整個伊斯蘭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實現了現代化,阿拉伯世界尤甚。
--------------------------------------------------------------------------------------
我們常常自嘲,投胎在TG,是選擇了HARD模式
那麼投胎在阿拉伯世界,就一定是HELL模式
因為你可能是這樣的公主
也可能是這樣的難民
真是沒有一絲絲防備
http://weixin.qq.com/r/mzrfxw3EGFBnrUmk92_J (二維碼自動識別)
同意樓上。。自身沒有老老實實發展經濟的傳統,只靠純粹的商業甚至掠奪的,都遲早要衰落。而且伊斯蘭教的教義來看,適合相對原始簡單的社會形態,不適合現代社會,甚至和現代科學很多觀點直接衝突,所以伊斯蘭國家在現在只有純粹的政治,但是沒有經濟科技軍事的國家是沒有可能強大的,永遠要在各個方面受制於人。
中國有句話叫,成也蕭何敗蕭何。全世界環境最惡劣的地方就是中東,中國有句話叫鳥不拉屎的地方,是嫌那個地方窮,而中東是千里鳥飛絕,萬里人蹤滅。發展農業沒有土地,發展工業沒有資源。逼迫中東走了一條重商主義的道路,創造了極其輝煌的過去。所以說人類現代文明從希臘,或者說羅馬,再或者說是馬德里開始都是不對的,應該是從麥加。
1-1背後第一刀
唐帝國的擴張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發生第一次碰撞,造紙術傳入中東,後經中東傳入歐洲。
1-2關鍵時刻
關公戰秦瓊,在中亞上演,唐朝時期離開蒙古高原的突厥和宋朝時期的契丹在中亞遇上了,而且還幹了一架。耶律大石以少勝多,大破桑賈爾十萬大軍,這個時候西方正在搞十字軍東征(第二次),穆斯林軍隊的東移,徹底改寫了人類歷史,又一次挽救了歐洲文明。
1-3咎由自取
中東切斷了絲綢之路,並壟斷了絲綢之路貿易,後起的天可汗,鐵木真希望可以同穆斯林通商,花剌子模的國王對於劫掠過往的商隊已經習以為常,就簡單粗暴的把成吉思汗的商隊給咔嚓了。成吉思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成吉思汗想到了打通絲綢之路,構建一路一帶,謝絕穆斯林這個中間商。
1-4貿易
鐵木真派出商隊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貿易。關於鐵木真會不會入侵歐洲的問題,完全就是杞人憂天,歐洲那可是VIP大客戶,戰爭的目的還是為了貿易。關於鐵木真會不會入侵印度的問題,還是杞人憂天,印度那也是VIP大客戶,戰爭的目的還是為了貿易。正驗證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不負責任的行為,挑起了人類文明第一次世界級的戰爭。由於蒙古西征,背後又插了穆斯林一刀,給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提供了時間,否則今天人類還在黑暗中摸索。
1-5穆斯林崛起
中國內部內鬥不斷,農民起義領袖推翻了明朝,新興崛起的女真為了對付明朝,與朝鮮、蒙古結成兄弟之盟,所以西北和中亞的戰略地位急劇下降。所以穆斯林的春天來了,終於遇上個閏臘月。攻克伊斯坦布爾,穆斯林的文明到達了他可能擴張達到的極限。
1-6突厥中興
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被阻斷,歐洲需要新的航道,這就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新紀元。
奧斯曼帝國(突厥人)強勢崛起,控制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壟斷、控制了東西方貿易,他們一度打的歐洲諸國無還手之力。對內他們包容、開放,用猶太人當自己的財政大臣,用宗教自由和泛民族主義控制國家,在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他們實現了絕對控制,他們的知識分子可以自由的學習歐洲各國的文化和文明,甚至還有人專門研究中國的儒家、道家、法家、佛教哲學,在中國的廣州、泉州、揚州、西安、洛陽、南京有穆斯林聚居區,奧斯曼帝國甚至攻下了東羅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並把伊斯坦布爾作為新的首都,把東正教最大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用以彰顯意志和決心。
1-7十全武功
而當時的歐洲還處於矇昧無知的狀態,東方的中國還在無止盡的燒書殺人,日本還在研究所謂的蘭學,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是繁榮、開化的,那就是奧斯曼帝國。歷史上甚至出現這樣一幕,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拿著火炮、火槍和騎著戰馬,拿著長矛、弓箭的歐洲士兵會戰,最後輕而易舉的消滅那些技術落後的歐洲邦國和民族。我們只知道拿破崙和希特勒遠征莫斯科,其實1571年奧斯曼帝國就焚毀了莫斯科,並計劃征服俄羅斯。
1-8帝國危機
伴隨著開明、強勢君主蘇萊曼一世的死亡,一些極端保守的知識分子和極端排外的宗教人士浮出水面,並控制了這個國家,開始出現後宮干政、排猶主義、殘害少數民族、思想控制、原教旨主義、軍國主義、軍權世襲等弊政。在此情況下,土耳其逐步滋生了改革派。塞利姆三世也試圖嘗試改革,但這個時候的既得利益者已經羽翼豐滿,最終塞利姆三世死於自己的改革之下。此後奧斯曼帝國進行了類似於中國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的社會改革,但是由於既得利益者的不配合和反對,奧斯曼帝國所有的改革都失敗了,甚至改革走向了反面,不但沒有改變國家存在的問題,反而使既得利益者的勢力越發強大。18世紀初期艾哈邁德三世的「鬱金香改革」,19世紀初期塞利姆三世的新軍改革,繼起的馬哈茂德二世改革,都以歐為師,但他們不是被廢,就是被殺。20世紀初青年土耳其黨人推動的君主立憲也失敗了。究其原因,土耳其的改革充其量是一種改良運動,雖然推動了傳統社會的改造,但是學習只停留在「技術」的層面,無法完成制度的革新,更不要提對文化的改造。希臘、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先後獨立。奧斯曼帝國已經無法實現北非的有效管理。1798年埃及先後被法、英兩國佔領,1830年阿爾及利亞被法國佔領,1881年突尼西亞被法國佔領,1912年利比亞被義大利佔領。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的君主立憲和憲政改革又一次的失敗了,也加劇了帝國危機。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11年失去黎波里和昔蘭尼加。
1-9無上光榮
曾經的奧斯曼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列裝火炮和火槍的國家,是全世界第一個擁有空軍的國家,曾經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甚至一度向西歐公派留學生。改革無效,唯有革命。1922年土耳其終於想通了,廢止了精神社會,驅逐了蘇丹及其王室,稱其為不受歡迎的人。經過二百多年的掙扎與反思,土耳其終於選擇了凱末爾式革命,在確立現代制度之後,進行文化革命,開始選擇脫亞入歐。
1-10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伴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的衰退,希臘、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黑山先後獨立,1912年10月9日巴爾幹聯盟組成聯軍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大有瓜分小亞細亞半島的氣勢,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土耳其大敗,被迫簽訂倫敦條約,放棄巴爾幹半島大部分主權和領土訴求。這次戰爭保加利亞獲益最大,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經濟規模都有了東歐大國的氣勢。
1-11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由於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支持,以及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獨立後可能出現腹背受敵情況的預判,於是奧匈帝國策動保加利亞攻擊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為了自保,聯合希臘組成同盟,後羅馬尼亞見有利可圖也加入同盟,土耳其和保加利亞接壤,為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也加入了同盟。戰爭一開始就出現四打一,一邊倒的局面,於是保加利亞戰敗,被迫接受布加勒斯特條約,割讓了一半的領土,這個所謂的東歐強國保加利亞曇花一現,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1-12奧匈帝國的覆滅
第一、二次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都是大贏家。前面是野心勃勃的沙俄,背後是乘勢崛起的塞爾維亞,奧匈帝國有點坐不住了,於是想肢解塞爾維亞這個所謂的大國,於是就出現了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匈帝國皇儲的事件,一戰爆發了。
1914年1月,歐洲很少有人能想到,7個月後,世界將發生一場災難性的戰爭。當時的歐洲,英國正忙著應付愛爾蘭自治運動。巴黎人在關注「卡約事件」。聖彼得堡的焦點是格里高利?拉斯普京(Grigory Rasputin)的人品問題。與此同時,一個身無分文奧地利青年畫家(24歲)正在慕尼黑逗留,以逃避祖國的徵兵。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13奧斯曼帝國的重生
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的政策就是屠殺,性質堪比納粹。從戰爭的角度講奧斯曼帝國是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土耳其也是戰勝國,他是國家轉型成功的範例。新的國家土耳其誕生了,大量的邊疆地區被放棄,土耳其沒有奧斯曼帝國那樣多的民族問題,沒有過高的行政管理成本,大學、圖書館、歌劇院等拔地而起,新的世俗國家體製為新的國家塑造了新的生命力。而現在一些沒有政治頭腦的土耳其政治家妄想恢復奧斯曼帝國,就行政管理學的角度講是很荒謬的。
2、假如沒有前面的戰爭,歐洲早被開明的穆斯林給消滅了,那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現代文明。穆斯林的文明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今天呢?穆斯林的文明被我們稱之為原教旨主義,就像今天打仗看見t34一樣,輝煌的過去阻礙了中東的經濟發展。
2-1改宗
一方面是宗教內部的紛爭,教派之間如何統一?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候,東正教的老窩被土耳其人給端了,這些人到達梵蒂岡以後,帶來宗教新的解釋,於是思想混亂天主教的控制能力進一步下降,在德國、英國、法國這些天主教勢力控制不是很嚴密的地方開始出現異端,即新教。
而穆斯林世界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兩大教派勢均力敵,戰略的天平非常平衡,短時間來看沒人能推翻這一均勢平衡。宗教改革,死路一條。
2-2憲政
一方面是宗教國家,一方面是憲政之路。唯一能武力統一穆斯林世界的只有土耳其。土耳其現代國家轉型完成以後,國父明確不在恢復奧斯曼帝國的爛攤子,於是再也沒有人能把這群人統一起來。
暴力推進,死路一條。
2-3政體
埃及模式、土耳其模式、伊朗模式、沙特模式,誰統一誰?宗教的價值觀不同,世俗社會的價值觀也不同,這群人根本走不到一起。
2-4民族主義風起雲湧。
前面講了埃及模式、土耳其模式、伊朗模式、沙特模式,其實還有庫爾德人的崛起,大家都知道一個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戰爭,中東就是火藥桶,庫爾德就是導火索。
周邊的這些國家養了一大群既得利益者,而庫爾德人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中國不是有句話叫:快點打,打完了我們好建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2-5沙特攪局
沙特為了建立自己的北方防禦工程,先是花三十億推翻了埃及前政府,又花150億推翻了埃及第一屆民選政府,有錢就是好啊。問題來了,沙特的戰略定位是什麼?戰略目的是什麼?能走多遠?
2-6美國抽身。
美國看了這麼多年,終於看明白了,文化和價值輸出再好也是夜校,怎麼的也不如古蘭經的頌唱。面對一群有思想的人,根本沒有辦法給他們洗腦,所以美國在頁岩氣革命完成以後,開始準備捲鋪蓋走人了。
========================這是分割線========================
中東這個地區,最民主的伊朗和最獨裁的沙特都開始為戰爭布局了。所以說,中東的政治不是趨向穩定,而是戰爭剛剛開始。建議大家在百度上看看百年翻譯運動,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公元700+——1100年,創造了多麼輝煌的文明
穆罕默德有畫像,跟人辯論
發現了心肺循環系統
等等
若是沒有蒙古,還有一些說不清的原因
或許今天阿拉伯就是文明中心
伊斯蘭教比基督教開明的早
但後來又極端了
如果沒有伊斯蘭的百年翻譯運動,也就沒有歐洲的啟蒙思想和文藝復興運動
關於這個,好像有幾本書可以看,但叫什麼我忘記了
此言差矣
遠遠比中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大多了
孩子沒娘,說來話長。長文慎入,就從頭開始講起吧。
在遼闊的沙漠與氏族社會的環境中,阿拉伯人過著一种放盪的生活,都是跑馬的漢子,劫掠他人被視為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有詩為證:
我們以劫掠為職業
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
倘若無人供我們劫掠
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6、7世紀之交,阿拉伯風雨飄搖,各氏族部落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十分尖銳,而麥加則是這些矛盾的中心。
這是不折不扣的亂世,亂世則必出英雄。
第一回·真主安拉的使者
穆罕默德出生於麥加古萊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個沒落商人貴族家庭。小小年紀,父母雙親先後撒手人寰,他爺爺跟大伯一手把他拉扯大,穆罕默德早年給人放牧,跟咱明太祖一樣,苦兮兮的,後來長大一點,明太祖出家了,穆罕默德跟人做小買賣,等到25歲的時候跟一位富有的寡婦結婚,從此,穆罕默德總算不用為了吃而四處奔波,於是他在婚後潛心進行宗教研究。
經過長時間的煎熬與冥想,610年的某天,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過夜時得到神的啟示,神緊緊的擁抱他,讓他作為安拉的使者向世人宣讀真理:
遵奉獨一的真主安拉,摒棄偶像崇拜。
(先留坑,明天上班回來更)
題主我問你:今天中國為什麼落後?或者 中華文明為什麼走向衰落?或者 近代中國是怎麼落後的?
你能用十萬字左右且大眾能讀得懂的文章來解釋清楚嗎?
這裡面是多麼複雜深奧多麼繁根錯節豈是能輕易解釋得清楚的?
如果有人說他能做到 那只有兩個可能:1. 他在吹牛逼 2.他是嘔心瀝血數十年的著名研究者且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否則 那簡直就是對中國近代無數探索者的侮辱
當然 人對自己理解不了的問題總會要有一個符合自己智力水平的解釋
針對中華衰落的解釋 目前網路上最流行的無非就是「滿蒙誤國論」 把落後的根源歸結於所謂「蠻族的侵略」 其實這種理論也正是當年辛亥革命最初的主流認識 這也正符合我國當前民族主義過熱的國情和網民的平均智商
除此之外 還有「閉關鎖國論」 見於我們的歷史課本 符合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國策 能夠反襯出政府的英明領導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路線的光輝正確
當然還有「儒教誤國論」 這種理論把一切錯誤都歸於儒學 否定儒學歷史上的貢獻 新文化運動時期被無數「先進文藝工作者」奉為指導思想 當然隨著大眾對傳統認識的提高 目前已經過時 甚至出現了「教化不興論」者 把衰落歸於 當時社會對偉大宗教傳統的漠視
此外還有「民族落後論」 稱中國落後就是因為整個民族就是傻逼 這種論調常見於當時的日本侵略者
你問到底是哪個原因?這是一個理不清道不明的問題 以上幾個原因 或許各佔一定比例 但各佔多少 哪個算得上主要原因 我的回答是:太難了 說不清
回到題主的問題
首先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也並不是像廣大未出國門的網民認識的那麼落後 阿拉伯世界也不並不是缺飯復興的力量 當然和中國一樣 意識形態要為政治力量服務 最後獲勝的 往往是在當時有最強的政治力量支持的 而不一定是正確的
阿拉伯民族對於自己的衰落 也和近代中國廣大仁人志士一樣做過各種嘗試 對應不同的解釋 有走民族主義路線的(如埃及 巴勒斯坦 伊拉克)有走全面西化路線的(如科威特 約旦 黎巴嫩) 有走宗教改革路線的(如沙特) 有走社會主義路線的(如利比亞 葉門 蘇丹)。而與中國不同的是 由於地緣政治特別是以色列的干涉下 這幾種力量未能走向統一 反而保持了相對的平衡一直到今天 呈現出了 一個民族 多個國家 多個意識形態 的局面
題主的這個問題問得不久 我敢打賭無非會得到以下幾種回答:
1. 因為 突厥蒙古和歐洲國家的侵略(對應我國「滿蒙誤國論」)
2. 因為 奧斯曼蘇丹拒絕近代化改革(對應我國「閉關鎖國論」)
3. 因為 伊斯蘭教本身就是一個野蠻落後的宗教(對應我國「儒教誤國論」 符合目前知乎上穆黑遍地跑的情況)
4.因為 阿拉伯人其實本來就很傻逼(對應「民族落後論」 符合網民對阿拉伯世界知之甚少的國情 以及 阿拉伯民族的民族定義和漢民族一樣本身就有模糊性)
我初步估計 第三和第四會成為贊數較高的回答
如果這個問題在烏有之鄉 估計還會有毛左跳出來說「因為他們沒有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道路」
若在中穆網 大概主流結論是「因為他們沒有堅持正確的伊斯蘭」
我對題主的回答是:這個問題太難了,以上幾個或許都有可能,但具體我答不清。如果題主一定想知道答案,那麼我建議題主首先畫十年時間學好阿拉伯語和英語,用十年時間踐行伊斯蘭教,然後再用二十年的時間翻看各種文獻和研究各種新聞,再用十年時間學習先進的研究技術,然後還要用二十年時間來旅行 學習當地方言 收集民間史料,那麼在題主老死之前,大概可能因為自己老糊塗了而得到正確的答案。
在知乎這麼一個沒有任何學術約束的網路社區,百年一遇且嘔心瀝血多年的天才研究者基本不太可能出現的,題主能得到的答案,無非就是各路「專家學者」來吹牛逼的。
包括我也是。
殖民統治的後遺症,如果出現了強大統一的國家,歐美髮達國家還怎麼控制那裡的石油?當然要分而治之!
我天朝雖然沒怎麼參與分而治之這件事,但對於中東地區各個小國並立的現狀,還是比較滿意的~
你一說我想到了經濟強國印度。。有幸一去,你就知道為什麼不能了。。。
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燦爛的文明,比較有影響力的大致為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在冷兵器時代,前兩個文明要大大領先於第三者,領先的原因包括更多的人口、相對有利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vs封建貴族統治)、更有利的地理位置或者豐富的自然資源。後來基督教文明藉助發展科技、政治民主化、控制全球貿易、掠奪自然資源等後來居上,發展的如此迅速以至於把前兩種文明甩的越來越遠。
牛逼不牛逼是相對的,前兩種文明在縱向對比中也比曾經的自己要牛,但橫向對比起來發展的太慢。
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運勢,在漫長的古代,基督教文明苦苦追趕著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他們假借宗教之名進行十字軍東征,實則行搶劫阿拉伯世界之實;他們夢想著能去到遍地黃金的東方,可能就像現在很多東方人傾向移民歐美。站在歷史的角度,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僅此而已。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阿拉伯人藉以成功的伊斯蘭教 二是阿拉伯人自身極其落後的部族社會形態 兩個因素互相影響 幾乎沒有靠自身力量成功改變的可能性
二十世紀時的希望是復興黨 結果在阿拉伯人的保守勢力和列強的雙重打擊之下幾乎就要完全失敗了
這個問題下大多數回復都是帶著莫名優越性的,而且到了最後都回到了對伊斯蘭的攻擊上。
推薦題主看一本書:《全球通史》,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諾斯。
個人觀點,阿拉伯地區如今沒有比較強大的國家,是因為幾個大國在這裡玩平衡的結果,它們不希望在最大的產油區出現統一的國家。想想當年中國為什麼軍閥割據,要不是抓住二戰後列強舔傷口的機會統一,現在中國也不會比阿拉伯地區強多少。
阿拉伯研究不是我的專業。但是本學期有幸在上一門課,教授是Timur Kuran(http://econ.duke.edu/people/kuran),非常有名的伊斯蘭/經濟/政治學者。他的一本書,The Long Divergence(The Long Divergence (豆瓣)),就是關於為什麼11世紀前後原本發達的阿拉伯世界在19世紀的時候與歐洲出現了發展狀況的反轉。整本書寫得邏輯很清晰,而且經濟史料細節很豐富,推薦感興趣的各位讀一讀。
我下面的回答基本是基於他的書本內容的概括和自己的理解,其中也會有一些他的paper(或者相關的材料),並不是我原創。有一些術語我不太清楚怎麼翻譯,所以接下來會出現不少中英文夾雜的段落,請見諒。
The Long Divergence的核心思想是,導致歐洲和阿拉伯世界在近代出現divergence的原因在於institutions(不知道怎麼翻譯,傳統上翻譯成制度,但是制度在中文裡的含義可能略微狹隘了一些,因為這裡的institutions包括social norms等一些非正式的institutions),而最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的inheritance institutions(繼承製度)。Kuran指出,即便在近代,阿拉伯世界收到西方先進技術的影響時,並沒有很好地學習利用,說明並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因為技術是可轉移的,而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並不是),而是如何利用技術的organizational means的問題。自近代而後,最重要的利用技術的組織力量,就是商業組織。因此,他將重心放在commercial partnership的演進上,從而發現,阿拉伯世界在近代的commercial partnership總體上依舊比較落後,並沒有演化出類似於西方的公司等商業組織。
11世紀前後,阿拉伯世界就已經有了較為發達(數量上,同一時期的橫向對比上)的partnership,叫做Mudaraba。這種limited partnership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提供資本的投資者(investor),另一類是提供勞動的商人(merchant),利潤分成和風險事先商定好,共同承擔;同一時期歐洲也存在類似的limited partnership,叫commenda。這一partnership理論上並不限制人數和時間,然而在現實中,通常只有2人(他上課說了一下他的統計數據,但是我沒有記下來,但是2個人佔了多數,極少有5人及更多的合作);每一段partnership基本就持續一次的商業活動,之後大多數會重新商議;沒有entity shielding;只要有一個合作人死亡,partnership自動終止,他的財產分給後代。在這種條件下,絕大多數的partnership都是人數規模有限和持續時間很短的。
為什麼這樣的partnership會limited呢?小而分散的合作關係,背後的邏輯是對風險的規避。那麼風險是什麼呢?就來自於沒有entity shielding,(更重要的是)合作人的死亡會使得合作自動終止的風險。規模越大,持續時間越長,那麼這樣的風險就越大。這樣的風險又是從何而來呢?Kuran給出的答案是inheritance institutions(繼承製度)。在中世紀的阿拉伯世界,繼承製度遵循平等主義的原則,至少2/3的財產是reserved for extended relatives的;每個女性可以享受男性成員繼承財產的一半數量。這樣,當某個合作人死亡,繼承人(們,通常是多數)可以重新商議合作,但是這樣的成本明顯會隨著人數增加而增加;而且成功的商人通常會有多個妻子,這就意味著他的財產會更加分散。然而在歐洲,有多樣的繼承製度,其中盛行的是primogeniture(長子繼承製),商人的財產可以集中地、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並不存在阿拉伯世界中每一代都會被分散繼承的情況。相比之下,歐洲的partnership可以長時間地存活,並且越做越大,然而阿拉伯世界的partnership始終處在小範圍、人數少、時間短的水平。這樣,阿拉伯世界的商業領域,就不會有創造發展統一的會計制度、股票交易、entity shielding等的需求,勞動分工也止步不前。隨著阿拉伯和歐洲交易的進行,阿拉伯世界對交易的控制逐漸落入到歐洲人手中;更重要的是,雖然近代歐洲發展出了更為先進的商業組織,如公司制度、股票制度等等,並且這些都是可以借鑒的,然而阿拉伯世界由於缺乏相應的基礎(會計制度、金融制度等等),即便個人想引進這樣的組織也沒有現實基礎。這樣,divergence最終就形成了。
此外,Kuran課堂上還回應了一些比較普遍的關於今天的阿拉伯世界比較落後的觀點。其中之一是伊斯蘭教對商業活動的態度。Kuran指出,無論從伊斯蘭教本身,還是從中世紀商業活動受到的尊崇看,認為伊斯蘭教對商業活動存有敵意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腳的;他還引用了Chaudhuri, Trade and Civilization, 1985的數據,證明中世紀時中東地區穆斯林在全球交易中是佔據絕對統治的地位。另外,關於創新的觀點,他也指出伊斯蘭本身並不對創新有所反對或者有所敵意,伊斯蘭世界的制度本身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創新的,只是如果是討論商業活動這一點上,中世紀之後的partnership是停滯不前(抱歉這一點我沒有記得很清楚,大概複述一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他上課時還提到了伊斯蘭世界中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繼承製度。伊斯蘭對繼承製度的規定,並不是憑空想像而來的,而是基於之前的現實基礎的——在伊斯蘭被創立之前,阿拉伯世界是一個農業社會;重要的是,由於先天的原因,阿拉伯農業社會的財產(游牧業的牲畜等)是可分割的。在伊斯蘭教創立的時候,這樣的繼承製度就已經成形了,而伊斯蘭教只是將這一繼承製度吸收了過來。相反,在歐洲這樣的長子繼承製形成的地方,基本都是財產不可分割(或者不方便分割,諸如土地等)的農業社會。當然,這一點我不記得在書中提到過(可能是我沒太注意,也可能是書中並沒有寫),而且我覺得這個好像也算一個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可分割的財產在邏輯上似乎並不一定能決定財產傳給下一代的時候就一定要被分割(雖然從父母的人之常情來說,分割財產好像也是情理之中)。這一點我個人感覺Kuran本人也就是上課略微提及了一下,並沒有刻意強調,上課提問的時候大概他也只是將此作為一種邏輯設想吧。
沒能建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是根本原因,不管是世俗化還是去封建化目標都是這個,阿拉伯人一直沒往正確的方向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原地踏步,亂搞一通,越搞越差,看看東亞幾國,中國,日本,韓國,甚至越南都是這個流程,先進行民族獨立和統一戰爭,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用民族國家的巨大力量搞工業化,搞出口貿易,最後成為真正的強國
阿拉伯地區本來就不咋地。。。。。。不能因為阿拉伯帝國很屌就覺得阿拉伯地區很屌啊。
當年的大英日不落帝國跺跺腳全世界山崩地裂這沒問題,你不能說現在那個聯合王國還能拍拍手讓全世界海枯石爛啊。
有締造這種國家的能力的強人都被西方栽贓後幹掉了,如薩達姆、卡扎非。
維持阿拉伯各國均勢,便於挑撥,難以一致對外,有利於西方利益。
意識形態挂帥
政教合一的國家,一旦教派分裂,國家也隨之分裂。所以阿拉伯帝國里的伊斯蘭教在出現所謂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一段時間後,分裂得特別快。所以現在阿拉伯國家都是分裂的狀態,當然,西方國家的殖民歷史也逃脫不了干係。
因為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注意不是伊斯蘭教
懷璧其罪。
拋開阿拉伯世界的內亂不談,在羽翼未豐之前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石油,世界上的幾個大頭就盯上他們了。
發展強大的國家也就基本沒戲了。
只能淪為世界油田,安於現狀的享樂,因為未來或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也說不定。
文化腐朽,伊斯蘭教集權,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現在只是世界中心的陪襯
推薦閱讀:
※哈薩克能通過改國名為「哈薩克耶烈」實現其預期目的嗎?
※如何看待濟南一老人以「法律」要挾商家管飽?
※一輩子叫外賣可行嗎?
※怎樣的地緣條件對於一個國家是最好的?
※如何區分愛國和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