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到底是怎麼掙錢的?
自從我上大學以來,餓了么就一直在進行滿減活動,最近是滿23減8或者減10,一段時間前最狠的時候有20減13或者減15,想問一下有人知道這個滿減的是餓了么承擔還是商家承擔呢,感覺餓了么虧那麼多好好奇
然而它並不掙錢
我可以負責任的講,到今天為止國內所有O2O產品都只是在刷單透支投資人的錢而已,目前的市場規模和支付水平根本不足以支撐這麼龐大的推廣費用。
餓了么每輪融資都出讓巨額股權。比如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忘了)就出讓了49%。
用大股權換大風投的錢。
反正對於投資人而言,只要我不是最後一個,我都可以拋,我差不多能保證起碼不虧,一般還能有得賺。
對於餓了么而言,反正只要一直有人給我投錢,我就可以一直給自己開工資。盈利?不需要盈利,有人投錢就可以了。
所以,他貼的這些錢,就是最後給他投資的那個冤大頭的。
前面的投資人和餓了么一起忽悠下一個投資者,啊,你看我們規模多大,前途無量的。現在沒有盈利方式,以後總會有的,你看我們這裡有個廣告投放計劃,餐廳合作分成……
總會有人投的,而且還不少。
這你們就太天真了,餓了么公司給補貼的錢是自己給的,商家也會貼一部分。作為一個商家,我很清楚他們賺錢的模式。
具體細節也不想說太多,說個大概意思。就是餓了么平台現在屬於最大的一個外賣平台,用戶數量大。利用平台的優勢,壓榨商家和騎手,把壓榨來的錢以紅包的方式返還給用戶。讓用戶感受到平台比其他平台優惠,從而刺激消費。
商戶這邊,必須要用比較優惠的活動,才能吸引到用戶。當然,大品牌和優質商戶不用做活動。吃虧的都是些小商家。活動力度大的,餓了么一般會補貼一點,但是不是每家都補貼。所以有好多商家菜品價格虛高,然後做活動,給人優惠的感覺,但是等你真正下單的時候,感覺還是很貴。所以現在的外賣平台,商戶之間形成了惡性競爭。大部分商戶賺的少了,寧願削減食材成本和服務成本,也很少在提高食品和服務方面上花功夫。自然而然,平台小商戶都不是太好做,賺錢的都是大牌商戶,擁有自己配送的團隊。
還有就是買排名,餓了么會讓那些排名不理想的人,掏錢買了排名的靠前,吸引用戶到店,但是到店不一定買。用戶點擊一次起碼1.5元才有效果。下單轉化率按10%來算,100個人點擊,150元,10個人下單,客單價30來算,營業額也才300。去除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有可能還虧本。
說白了,餓了么賺的是壓榨沒有資源的個體的錢。
拿風投做活雷鋒
和滴滴打車的套路一樣,先免費輸送優惠體驗,等習慣了,以後每單各賺商家和用戶一塊錢都可以盈利的,
這個滿減是餓了么和商家去談,確定承擔比例,一開始肯定是餓了么來承擔,但是餓了么會逐漸讓這個金額改由商家承擔
做大自己的餅,逐漸擴大資金池,改變用戶習慣,錢以後都是可以賺回來的!
應該有一定的廣告,中介費來源,但現在應該還處於發展初期,可能還在燒錢買市場佔有,大概還沒有較好的盈利模式。
以上僅我一面之詞,請批評指教。
推薦閱讀:
※理查德·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在美國法學界的地位如何?法學界、經濟學界對法律經濟學又是怎麼樣的看法?
※自馬恩之後,現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部分有沒有什麼新發展?
※經濟學如何評價,「宿舍丟東西家境不好的被懷疑可能性最大」?
※人為什麼喜歡「貼標籤」?
※為什麼優質男暢銷,優質女卻滯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