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的「非洲手鼓」店是什麼?
去過麗江的知友應該都看到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每隔幾家商店就是賣[非洲手鼓]。有些地方甚至隔兩家店就是。麗江總共估計超過1000家店。
每家店裡面一般是個長發,穿著民族服裝的美女,一律跟著小倩的歌曲[一瞬間]的節奏毫無興趣地打鼓(據我所觀察的,這些美女們嚴重缺乏節奏感)。
這 是 神 馬 鬼 ? ! ? !
我完全搞不懂。
別誤會我。我原來很喜歡非洲手鼓,也喜歡小倩的音樂。但看麗江那麼多店播放同樣一首歌,以同樣的營銷模式賣同樣的產品,我不得不反對。
也非常懷疑這些店到底是怎麼賺錢的?總是看到遊客進取打一下鼓拍一下照片。難道有遊客真的買手鼓帶回家?市場有那麼大嗎?1000家手鼓店難道不是飽和的市場嗎?再說,麗江店鋪租金那麼貴,這些店到底是怎麼存在的?
我看到這種現象只能覺得這些人太缺乏創意。非洲手鼓是個好東西,適合手鼓的音樂可真多。為什麼非要不斷地放同一首歌?無聊死了!
我來個答非所問!!!
…………………………………………………………………………
麗江是一個去了後急的要剁腳的地方。
麗江其實不叫麗江古鎮,叫全國民族服飾博覽會!全國各民族服飾都能買到,來了麗江就不用再去什麼廣西貴州內蒙這些少數民族地區了。而且這裡的貨品高端大氣上當次。各種賣圍巾的,披肩的,還有現場給人割皮包,砸銀壺,畫遺像的,通通都稱:倫家是獨立設計的啦,純手工製作,別地你買不到的啦!我一看確實是一設計就是一條街。家家東西都是出自一個設計師:淘寶!做木工雕刻的猥褻大叔拿著一個大老虎木雕用一口鄙夷的口氣要價3000,出門一左轉又是一隻一模一樣的老虎,我不尤的讚歎道:設計大師們真是心有靈犀啊,麗江的手工設計水平已到西門對葉孤的境界了!好比諸葛與周瑜,手心裡寫的都是「火」。我真不敢用三千來玷污藝術,三萬我也拿不出手!只好惜惜作罷。
麗江其實不叫麗江古鎮,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鎮子中心有個愛國主義夜店到了晚上就會有個30多歲就走過草地爬過雪山飛奪盧定橋掉進大渡河自己爬上來來到麗江定居的老紅軍搖著小國旗大喊:打死小日本!下面喝的五迷三道的文青們撕去仰天45,留下兩行淚的可人偽裝怒吼:草死小日本思密達!這種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創新,用老一輩革命家現身說教,並結合當下年輕人最喜愛的夜店文化,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最後達到高潮的共鳴!
麗江其實不叫麗江古鎮,叫麗江精神病放射傳染中心。無數剛畢業的,未畢業的以及無病呻吟的都懷揣著不可告人的崇高理想,奔赴到此,聚集在某個被搞的發黃的白床單上四腳朝天,然後網上發磨皮尖錐照片並配1.4米高邏輯錯亂的文字:一個溫暖的讓人發獃的地方!刷牙刷著刷著我就流下了眼淚!
俗話說:千里送炮,禮輕情義重!
麗江是個有情有義的好地方!
這是手鼓沒錯,但這不是非洲鼓,鼓本身沒有屬於曼丁的質感和音色,演奏者也沒有屬於曼丁的節奏感。全國各地的真正非洲鼓團體親切的把麗江產品稱之為「旅遊鼓」,跟旅遊景區中的歪瓜裂棗賣淫女一樣,麗江手鼓靜靜等待著沒見過世面的人的衝動消費。
不邀自來。
在麗江待了兩個多月了,也算有感觸。
街邊賣CD的永遠只會放一首歌——也就是小倩的一瞬間,古城裡賣手鼓的商店也是放這首歌放到爛。
接觸的人多了,也算是想得明白。
大部分人來麗江,也就是待個兩到三天。去古城逛一天,然後去雪山,黑龍潭公園等周邊的景區轉一轉。他們可能不會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這首歌上。
走的時候,也不會意識到這些店在放同一首歌。
這是其一。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麗江生意人的懶惰。
在麗江這個地方,適合吃喝玩樂,但絕不適合做事情。他們不愛創新,喜歡跟風,別人怎麼干他們就怎麼干。
你要跟他講創新,他就跟你講市場。常用的話語就是:
「我在麗江待了十多年,我還比你不了解麗江?」
他們喜歡找託辭,失敗了不願意找自己的原因。
之前與人聊天數次以後,便不在與人聊生意方面的事情。我或許心中有一些想法,以後也永遠不會再提。
大家湊在一起,吃喝玩樂最好。
你吹一個牛逼,他吹一個牛逼,大家互相捧一捧,滿堂歡聲笑語。如果你剛來麗江,又是和一群老麗江在一起吃飯,你會聽到無數個動人的故事,你會覺得你以前都白活了。但實際上你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至少對於我而言,我不管你多會講故事,反正沒我會講!
如果你長待麗江,那麼你就要適應麗江的飯桌文化。
我的適應方法是:縱然心中有萬般話語,屆時也一語不發。
在說說手鼓的事情吧。
麗江1000家手鼓店?這個數據不知道你是如何統計的,他們運營方法確實非常雷同,但手鼓店肯定是沒有這麼多的。
手鼓這個東西非常簡單,學習一天就能入門,很適合音樂新手操作,所以還是有人買的。有人也說了,古城裡沒有賣吉他的,我剛來麗江想買套琴弦都買不到。吉他這個東西雖然也很簡單,也卻比手鼓困難多了。在古城裡肯定是賣不出去的。
這麼多手鼓店,也不是全無道理。
首先,我要說,手鼓的利潤比你想像中的要高。古城裡賣幾百塊錢的手鼓,可以歸納到玩具的類別,這樣的手鼓根本就不叫樂器,你還不如整個臉盆在家裡敲,聲音還更通透一些。
前些日子,我問那個賣CD的小哥,我說你怎麼不考慮換一首歌?
他說,不用換,遊客就愛這個歌。
說實話,我就是不愛,但問題是我也不買CD阿。這首歌對於提高銷量來說,是有用處的。就像題主你,對這首歌提出了疑慮,但問題你也不買阿。
別人這首歌就是放給那些願意消費的人聽的。
這是麗江商販的邏輯,正不正確我也不知道。
老麗江人跟我說,在這個地方,你與人約9點,你10點去就算準點了。這個消息真他媽的讓人難過。
不管怎樣,麗江阿,我都是很愛你的!
非洲鼓分很多種 那個嚴格來說叫 Djembe 至於流行的原因可能是這兩年一把吉他一個Djembe伴奏的所謂的民謠彈唱流行 俘獲了文青的心 才在麗江這種裝逼聖地流行吧,至於為什麼選擇鼓而不是吉他 ,我想因為吉他想彈唱的話你得練 還得學學樂理 見效太慢門檻太高。不像鼓,一敲就出聲 胡敲唄 反正大家節奏感都不好 聽不出來好壞 要的是文藝B的范兒!
前段時間來來去去總共在雲南待了四十天,在麗江待了三十多天。因為我朋友在麗江上大學,她上個月正好在一家鼓店做兼職,我就每天跟著她一起去上班。
1.這些店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我們上班的鼓店位置不太好,在古城來說,客流量不是特別大,鋪面很大,但是和一家賣民族服飾的店拼在一起,占的位置很小。老闆是雲南當地人,他的店由於位置不好,賺的並不多,我走之前他還跟我說,古城租金貴,天天虧,就靠旺季賺錢,淡季每天的銷售額還抵不上租金的,更別提刨去成本之後的利潤了。但我計算了一下,他還是賺錢的,因為除了租金沒什麼成本,一是人工成本低,找的敲鼓的姑娘都是旅院的學生,一天的營業額就能支付一個月工資成本,二是本身商品的成本就不高。
他們開鼓店的一般互相都認識,關係也不錯,看他們每天吃吃喝喝玩玩,感覺賺的也剩不了多少錢。吃飯的時候聽別的鼓店老闆說,有幾家店位置好,貨源也充足,賣幾個大鼓就夠一年的租金了。而一般做得久的一個人就有好幾家鼓店。
從我這幾天看店的觀察來看,鼓店的盈利模式很簡單,鼓店賣的商品除了鼓、碟還有各種流行的小玩意兒。而鼓店盈利最大的不是鼓,是碟,所以這些鼓店也叫淘碟店。一張碟的成本低到不行,賣的價格雖然不是特別高,但還是暴利,而遊客一般不會只買一張碟,而是成套成套的買,毛利自然就上去了。鼓的成本其實不低,除了上千的大鼓有錢可賺,一個小鼓的毛利其實和一套碟的毛利差不多。所以鼓店一般都是靠賣碟的利潤支撐下去。(在這裡我也不方便透露成本和利潤,請見諒。)
2.真的有遊客買手鼓回家嗎?
我一開始也跟題主有一樣的困惑,真的會有人買鼓回去嗎,是我我肯定不會買,連多看一眼都沒興趣。事實是不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到他人身上,人和人其實差別還蠻大的。買鼓的人真的還挺多,送人的,自己喜歡的,小孩子喜歡的,我在機場登機的時候還看到好多人手裡拎了一個鼓。
個人看法:
一是遊客會以為這種鼓就是麗江特有的,別的地方買不到,買一個帶回家當裝飾,送人,或者平時敲敲打打也不錯。(鼓店的鼓不是非洲鼓,都是本地做的,便宜點的都是機器做的,貴一點的都是手工。老闆一般都會宣稱自己的是非洲鼓,泰國拿貨。)
二是有些人就是看對眼了。有幾對情侶,女的進店來看衣服,男的沒事幹就看我們敲鼓,看得出來他們特別喜歡,就坐下來一起敲,想買一個回去,但大部分時候,女方都不樂意,執意不要,只顧著自己買衣服,男方也就無可奈何。一般進店打鼓拍照,聊天搭訕坐很久的都不會買,要買的都是已經看了好幾家店,一進店就開口問價格,要買的特別爽快就買了,不買的坐半天陪聊半天說句謝謝就空手走了。
三是古城的客流量大,一天六萬人,就算一百個人里有一個人消費,一天也有六百個人在消費,而遊客是流動的,每天都有新的遊客來消費,鼓店遍布古城,商品質量也都差不多,偶然的因素會比較多,有源源不斷的客流量,就有源源不斷的消費能力,市場就不會飽和。
我們上班時間是:淡季從中午十一二點到晚上十點,旺季從上午十點半到晚上十點下班。工資不高,底薪都是一個月一千,加上提成。其實挺無聊的,天天聽著同樣幾首歌,打著同樣的節奏,面對著同一條街道。我們其實也不願意聽同樣的歌,聽小倩的《一瞬間》聽到吐。
關鍵歌並不是放給我們聽的,而是給遊客聽的,遊客一般待的時間不長,他們以前也沒有聽過,這樣敲鼓的形式對他們來說也是新鮮的,很吸引遊客的眼球,自然不會覺得乏味,而且每時每刻你的店之前都是新的一批遊客,等於你每時每刻都在放著新的歌,敲著新的鼓,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直的重複重複重複,對於遊客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事實是《小倩》和《青春》兩張爛大街的碟賣得最好,老是需要拿貨。作為賣方,只要有錢賺,哪管得上缺乏創意和無聊沒勁呢。
最關鍵的是這樣的形式既能賣出去碟又能賣出去鼓啊!一個長發飄飄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姑娘!跟著當地原創音樂敲著當地的手鼓!對於以前沒見過的遊客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別是男遊客!你見過早期新開的鼓店門口圍滿了人嗎!人人舉著手機拍視頻拍照片!門庭若市!水泄不通!我也不能理解!但這就是事實!這就是大部分男人!而有漂亮大姑娘的店往往生意也是最好的,每天營業額上千上萬不在話下。
這個問題以及一切回答皆可適用於鳳凰古城
跑個題。終於知道了那個反覆洗腦的歌的名字。。。
最近意識到一個問題,這不是非洲鼓啊!這是版納象腳鼓迷你版吧,被當非洲鼓來敲啦!
我90年代去過麗江,那時沒那麼多酒吧,沒見到過這些店。據我所知,麗江大理的店面,包括客棧,現在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在經營,包括騰衝,在那做玉石生意的也大部分是從福建廣東浙江過去的商人。麗江、大理,以悠閑的生活節奏,和熙的陽光吸引著無數被快節奏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人,事實證明,悠閑和自得,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地點。極具諷刺意味的是,人們「逃」到那裡躲避現代化商業氣息,卻把商業氣息帶到了那裡,就像一個個瘟疫病毒攜帶者,扎堆前往一片「凈土」療養。末了還要罵一句這地方騙人,根本不悠閑不和熙不純凈。呵呵
跑題一下,我去年去麗江在小酒吧里誤打誤撞見到小倩本人在唱歌,那個時候她要是推銷一下手鼓我還真說不定能買一個……
從麗江回來之後,我就發誓。誰他媽再放一瞬間這首歌,我就跟他絕交!!!
非洲鼓是一個統稱,非洲的鼓都可以叫非洲鼓,不過國內最流行的就是這種,叫Djembe,源於西非曼丁。不同非洲地區的Djembe外形多少有些不同。
其實傳統的曼丁鼓樂中,舞蹈為核心,是表現每首歌曲意義的主要形式,其次是唱,最後是鼓。鼓當中dundun,samba,kenkendi是核心(這三隻鼓通常統稱為頓頓)。沒有頓頓的Djembe演奏非常單薄,但是裝逼的話,單純Djembe足夠了。
你猜對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凡古鎮旅遊地非洲鼓店多的原因:逼格高啊,情懷啊!去麗江不就圖個「悠閑得躺在老闆家院子的藤椅中,懶懶的曬著太陽,老闆說椅子是他爺爺的爺爺那輩傳下來的,捨不得扔,就放在院子中供客人曬太陽。我躺在那張藤椅上,眯起眼睛看著午後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在地上投射出斑駁的亮斑,時間如滴水般細細的從指縫間流淌。我忍不住伸了個懶腰,腰腹仍有些酸脹,伸出舌頭舔舔有些乾裂的嘴唇,回味昨夜妮可,不對,好像是露西在我唇齒間留下的味道」的感覺嘛!
這麼文青的地方,「非洲鼓」這麼能獵奇的樂器,再加上最近幾年Djembe伴奏在民謠中大行難道,不是很搭么?
嗯,我當時就自覺逼格滿滿的買了一隻旅遊鼓。這鼓的聲音呢,擱現在,我應該是無法忍受完一個拍子的,不過還得感謝他,為我打開了非洲鼓樂這扇大門。
題主啊,畢竟太年輕。
你以為單純賣鼓? 不,還賣碟、還賣小吉他、重點是。。。賣美色。
麗江叫啥? 艷遇之都啊,騷年。
我前幾天還看到有人在知乎問:「在麗江如何約炮?」
呵呵呵。
麗江最不缺的就是散發著荷爾蒙的男銀。 打鼓的漂亮小姑娘,聊兩句,打會兒鼓,要個微信號,想著今晚。。。
小姑娘開口讓你照顧生意,男銀們怎麼處理?土豪當然買鼓啦,再不濟,買個吉他,買兩套碟嘛。用不用得上另議,面紙先不能丟了。
至於,為什麼都放同一首歌,我也無法理解。 Ψ( ̄? ̄)Ψ
作為一個消費者來答一下。
800多。然後付了郵費可以直接郵寄回家。我爹買的。其實擱在平時,不會花這麼多買個學了也不會玩的東西。
但是去麗江什麼的地方,都是消費的。消費風景或者消費人民幣。
不過也是最後一天臨走前買的。還買了個車載CD,消費者的心理是怎麼樣的呢。
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裡,能了解到的也就只有麗江的飯,街邊的商品和酒吧里的音樂。
真的不會想太多,看到哪個店裡的姑娘笑的好看,就進去攀談幾句,打幾下,覺得挺好玩,也有特色,管他哪裡的特色。就買了。
暑假的時候去雲南避暑,滿大街都是「就在那一瞬間,我才發現。」伴隨著鼓點。
其實挺好聽的。而且覺得充滿了異域風情。雲南天氣也舒服,感覺棒極了,文藝極了。(沒錯,我就是這麼沒出息。)
第二天再上街,卧槽。。。怎麼還是這首歌。
第三天,第四天。才發現麗江古城裡,這個是循環播放的吧。
就像門口有一個烤冷麵的路邊攤一旦有人發現很賺錢。就會湧出一大堆賣烤冷麵的路邊攤。
甚至我還看過一條步行街正對著的兩面都是買冰糖葫蘆的,好久我都以為是一家。
做生意的都愛扎堆。而買的人也不會考慮太多。剛到麗江時,一瞬間聽起來還不錯,第二天就扛不住了,當時非常想問問店家們:「你們就不煩嗎?」
說在前面的,純屬個人感受:
在雲南呆了一個星期,剛好把麗江放最後一站當是回昆明的中轉,在麗江也就呆了一個晚上,本來也是無聊,就和好聊的客棧老闆娘一起去學手鼓,她也是初學不到一個星期,說五一街有家有個小伙是納西人,唱的好鼓也很好,去了之後確實有點驚艷,在學習中感受到打手鼓的快樂,簡單易懂的學了四五個節拍,最開心的還是納西小伙還教會了我《安和橋》的大鼓伴奏(很久以前聽《安河橋》感動的稀里嘩啦,從此也對大鼓有極大的興趣),而其他的基本教學也都簡單易懂,一起路過被吸引進來學習的七八個人也都學得非常開心。納西小伙唱了許多歌,像《玉龍第三國》《活著》《小寶貝》《撤退之歌》等等都引大批人駐足,我想不是美女手鼓也能引起的持續圍觀,說明納西族人特有的淳樸魅力還是有感染人的地方。
關於手鼓店:
作為莫名其妙外來的樂器,也確實在全國各大古鎮莫名其妙的盛行(我本來在桂林待了七八年,陽朔西街的手鼓同樣泛濫,而且整個陽朔西街幾乎都copy了麗江的商業模式),店開了那麼多家,說明它的市場確實很大,而且也價格不菲,大多數遊客買家買回去不一定回繼續學習下去,不過這個手鼓作為一個裝飾擺件也是很不錯的。我坐在店裡跟著納西小伙學習,陸續也有很多遊客買了比較便宜的,還剛好有一美女學了一個小時候,就買了一個2000多的谷,算是店裡最貴的那個,砍價看到十二點多。我拍了納西小伙唱《玉龍第三國》的視頻發到朋友圈,我的一個朋友馬上微信我讓我幫忙選了一個鼓,然後我自己也買了一個同樣的(砍了價後,700一個,兩個1400+100元的碟共1500員),店裡面的碟一百塊可以買到12張,雖然說還是貴的,但是願意(店家還包郵幫我一起寄回家了)。
那麼整天下來,我估計,在這個11月的旅遊淡季,這家店的營業額大約也有5000吧,至少我看到的今天又這麼多。所以你想想,這營業額。
最後最後,把我拍的納西小伙的視頻傳上來大家看下,大家別噴我廣告,總之我很喜歡。麗江納西族小伙手鼓版《玉龍第三國》—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這個說白了就是做生意。顧客買個新鮮感,店家賺點錢養家糊口。那些賣鼓的人絕大部分雲南都沒有出過,連非洲都不知道在哪裡。別問我為什麼,因為我是當地人。
我去年去麗江遇到一對夫妻,說是有熟人接待,去拉市海騎了個馬一千多,買了三個這種「非洲鼓」一共八千多。
2010年去的,滿大街《滴答》。絕不會去第二次,再也不聽滴答
陽朔也是這樣⊙_⊙
同感!不只是麗江,有古鎮的地方都有這種非洲鼓的存在!鳳凰古城有,貴州千戶苗寨有,重慶磁器口有,居然連我家這邊的小公園裡也有!真的不明白,既然是非洲鼓,非洲的跑我們中國古鎮搞什麼鬼?市場在哪裡?每次看到真的有人買的時候,我都在心裡默默的問,您拿著這鼓大老遠帶回家,回家你還會敲它么???
不過同時也發現,這些非洲鼓店也在賣一些車載CD,呃…可能那些盜版的CD比較賺錢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