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類的知識怎樣全面而系統地整理筆記?
醫學類的科目很多,書上的內容和各種零散的知識點都很多,雖然幾乎人手必備賀銀成的各種資料,但看完之後仍然跟自己的思維有點出入,因此更偏愛於自己在一邊看書時一邊整理筆記,但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真的很費時間!哪怕只是一個章節光是寫也要寫很久很久(我一般都買一沓A4紙,方便作思維導圖,而且補充內容也方便些,另外現在本人還不在考研的備考階段,但是內外科已經上完了,僅僅只作自己的複習資料使用。但筆記的整理還差了一大截……)所以想問一下各位在這方面有什麼好的方法推薦一下,手寫或是電子版的或是其他的方法都可以。
首次提問,不足之處請大家見諒!
1.我認為筆記做的不要太早,第一遍看書的時候就開始做筆記那幾乎就是在抄書,每個地方都可能考,所以1000頁的內科抄下來的筆記怎麼也有300頁吧。醫學生哪有那麼多時間?
2.如果不是隨堂學習整理筆記,而是為考研複習的話,建議用「超循環」複習,這是以前曾經流行過的背單詞的方法,是利用艾賓浩斯曲線設計的,可以在網上搜搜,下載一個大表,把每天需要複習的東西填好照著做就行。
3.因為記憶的核心是不斷的重複,用上邊的方法複習一輪下來等於重複了4~6遍,而且效果比普通的4~6遍記憶要好很多,還特別節省時間。
4.完成一輪之後可以做筆記了,因為這時候整本書的框架、重點、難點都已經挺清楚了,筆記做起來也就非常簡單了。對重點難點以思維導圖和圖形圖像的方式加深記憶。
5.我認為醫學筆記不應追求大而全,應該是突出重點和難點的,像網上流行的協和舒暢的漫畫筆記是將難以記憶的內容以圖畫的形式來幫助記憶。所以筆記不應局限於抄書。
6.我曾經採用過問答形式的筆記,就是在看書時,每一段、一節或一章的內容,看完之後整理出一個問答題和幾個名詞解釋,然後只把題目記在筆記上,這樣按照上邊的「超循環」法在臨睡前,第2天,第4天,第14天時,拿出筆記,看著題目複述答案,記不起來的做標記之後再查書,這樣複習效果還是很好的。
7.複習一定要做題,錯題也是應該做筆記並反覆記憶的。
8.以上是個人淺見,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推薦臨近考試再換複習方法,慎重採納。
(:3[____]是像這樣的筆記嗎?憋攔著我,我要深夜強答一波。
? 平板上整理(打字):
手機上複習:
(最近按學期把各科都整理了一下)
(大標題下可以看到第一次創建該頁面的時間,這學期剛學影像)
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也不是瞎整理排版都隨心所欲,組員用了一個學期達成共識
其他黑科技 ……
不說了都是頭撞南牆一次次試出來的血的教訓,是機密。
真的不說了 。
更多實例圖可以看這個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139472/answer/210046926
這次主要說說我的探索過程。
我從大一開始就一直在想,如何在每個學期的即時學習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個自己的醫學知識庫。
然後我發現第一個需要直面的問題:
1.如何儲存筆記:紙質還是電子化
我選擇了探索適應電子化學習的道路,理由只有一個:電子化筆記檢索的效率讓人驚喜,電腦上的Ctrl + F省去了很多翻閱掃視的功夫。
第二個問題:
2.具體的載體:選擇什麼軟體
傳統一點可以選擇word,text等支持文本編輯的軟體。
最開始老老實實地在用這些整理筆記,直到有一天接觸到了支持同步到移動設備的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為知筆記這類軟體才發現,
我tm怕不是個原始人。
然後進一步了解到同步筆記的種種方便之處,簡直黑科技。
那個時候有道雲還是一個不被看好,開發團隊也不給怎麼力的項目,appstore萬年不更新,本著支持國產的心態,我選擇了用戶相對多一點的有道雲。
直到有一天,我下載了平板上的app,想把電腦上整理的筆記同步下來看看,發現app里同步出的文件夾非常混亂,電腦上看是子文件夾的全部跑到第一層了,接著我挨千刀地不知道點了一個什麼彈窗的什麼同步提示,所有的筆記就瞬!間!蒸!發!了
我趕緊回過頭去電腦上確認,很不幸電腦上好像也自動同步了。那些混亂的文件夾還在,宛如失去了靈魂的空殼。
後來果斷就投向了大象筆記,再也沒碰過這個app。
聽說現在有道雲不斷完善做的很不錯,時過境遷為知也轉收費了,而我現在則是紮根在OneNote。
怎麼說,有道雲革新了。
Who ta ma cares?
現在做得再好也不能彌補當時我丟失筆記的心理陰影。
至於為什麼投向了大象最後卻在OneNote紮根,這個就要說到第三個問題:
3.軟體是否支持複雜的層級結構
用了一段時間印象筆記,筆記攢了三個章節,問題就來了。
印象它支持建立一個筆記本,然後下面是筆記條目,這樣一來我的筆記條目是按章節下的小節劃分的,結果堆在一個筆記本里顯得非常混亂。
對一本教材,基本的層級一般是「書」→「篇」→「章」→「節」,那麼印象筆記的層級支持可能就有點單薄了。
onenote可以在電腦上(非UWP)設置「筆記本」→「分區塊」→「分區」
→「頁面」豐富的層級。其中「分區塊」可以無限內嵌。
不知道電腦上印象能不能設置這樣深的層級,ios上沒有找到設置的方法,此外,另一個讓我放棄印象選擇one為主力的原因是它在平板上的編輯體驗不行。
特別是筆記很長的時候,那個工具文本欄的比例,還有各種莫名其妙的跳動(手動再見)……
印象用來收集抓取各種網頁,這個方面沒有任何軟體可以取代它,軟家龐然大物onenote也不行。恕我直言那個onenote的clip插件原理即截圖,紙糊的功能。
4.筆記參考的資料如何整理……未完待續((:3[____]沒贊嗎,沉了也好,省得碼字啰嗦hhhhh)
寫幾條我自己的感悟
一、醫學筆記認真做雖然非常浪費時間,但有回報
我當初學病理的時候兩課時2小時的課,回來之後要用3-4小時總結筆記,連寫帶背非常費時間,不過當初努力做過筆記的疾病印象都非常深刻,對我進入臨床後的學習有諸多幫助。3-4小時現在看來過久(當時也是用紙記錄),性價比稍低;隨著臨床學習的不斷深入,會發現很多知識雖然背了忘,不過每次需要重新撿起的時間越來越短,對知識整體脈絡的把握會越來越強。
二、準備考試思路不重要,複習覆蓋住知識點很重要
我當年學臨床課的時候也是執拗地堅持自己的思路,希望用之前學的基礎學科來串聯臨床學科,比如會很強調病理、病生理部分,強制自己對於某個病要先背住病理、病生理,然後去套臨床癥狀;這樣鍛煉縱深思維非常有好處,不過當時問病史前因為要反應一下中間的病理、病生理過程,會比較磕絆。
對於準備考試來說,無論用什麼思維方式,都要覆蓋住知識點,不然考試時和卷子就大眼瞪小眼了。在此原則下可以用自己的思路去套,順著自己的思維習慣可能還事半功倍。
三、分享我個人總結筆記的方法
1、記筆記目的:我需要日常、考試都能用得到我的筆記
2、方法:多年實踐後,我發現電子筆記遠勝於紙質筆記。好的筆記不僅要有內容、而且要易翻閱。筆記多了之後易翻閱這個屬性很容易減弱。A4紙一篇一篇的記,夾起來一本內科學那麼厚,上課上班帶著都不方便,需要的時候一頁頁翻找特定內容也相當浪費時間,萬一把筆記落在什麼地方找不回來——災難降臨。電子筆記有搜索功能(我用的是有道雲筆記,其他的沒用過,應該功能大同小異),可以根據文章題目或內容瞬間搜索到相應內容,而且手機、電腦、pad種種電子工具均可閱覽筆記,隨時隨地可初級;定期備份的話筆記安全還有保障。建議儘快把之前A4紙筆記掃描或照相存成電子版,紙過一兩年會變黃。而且電子版筆記容易更改修訂,節約大量時間。另外,每個電子筆記的內容不宜過長,筆記過長會降低可讀性。
3、舉例:下面是我目前「學習「文件夾下的內容,分類可能有不互斥的地方,不過很便於我日常應用。今晚新記的東西如果第二天早上想複習,可以專門建立一個「日常複習」筆記,把每日新東西複製進去,複習完了定期刪就可以。有道雲筆記有「最近筆記」功能,也可透過層層目錄一目了然看到最近編輯過的筆記。
望有部分幫助,學醫不易,我輩竭盡全力。
當然是電子版啦,可以分享給別人,獲得反饋和動力。例如上古時期流傳於中山醫系統的BOSS系統總結、100題系列、PeterPan系列等等強人總結。
還有可以由他人完成繼續創作和補充,例如經典的「100題」系列,後續不斷有人補充和更新
而且電子版的好處是可以方便分發,可以上傳分享,也可以隨時隨地查看
這問題好像有點久遠了啊,不知道怎麼在動態里刷出來的,我就答了,而且打完發布時居然卡了,幸好我有備份,但回頭再翻找這貼花了好久啊啊啊啊,答題都如此棄而不舍,我也是服自己了。。。
--------------------
適合自己的記筆記方法還在摸索中,手機怒答之。
我覺得很多專業的知識都分為知識框架和知識點,有點像人體的肌肉和骨骼。骨架是知識構成體系的根本,看明白構架這個領域的知識就弄明白大部分,而肌肉(知識點)可能對於理解結構作用並不大,而是更加獨立,但是有了這些知識點卻又能讓整個知識體系更加豐滿。 先表個態,我很認同@聖斐 的觀點,所有知識必須有回顧過程,希冀一兩遍記住和掌握是不可能的,而難點就在於如何讓複習計劃清晰化,回顧過程效率化,且看下文。
對於前面說的知識框架,樓主也提到了用思維導圖,我也在用,我也認為是很好的辦法。第一遍看書時我是不做導圖的,只看書,讓心裡對所看章節有個全面的認識,第一天看完可能是個模糊的認識,並不是特別透徹,等到第二天,再看第二遍,並且邊翻書邊把這章節的導圖做出來。還是建議用電腦做吧,效率高點,手繪寫字太慢,我也不認為比用電腦記憶效果好,記憶的關鍵應該是在多次的回顧。這樣,你已經把知識框架用你自己的邏輯組織起來了,記憶就比單純書上的結構清晰了。對於知識框架結構剩下的任務就是多次回顧了,回顧的內容不是書本,只看思維導圖,在回顧過程中,每次都會有新的認識,再不斷對導圖進行微調,因為經過自己思考和邏輯做出的導圖更有利於理解,這樣比回顧看書節省了大量時間,只有自己覺得記不起的內容再回去翻書。雖然回顧次數很多,兩個月內,要八次左右,但每次回顧花費時間很短,效率還是很高。回顧時間頻次的選擇可以參考博贊《思維導圖》這本書里列出的建議回顧時間,其實也就是艾賓浩斯那一套。
對於零碎的知識點,我覺得最麻煩,而且暫時也沒有自己覺得特別好的學習方法。先說下我現有的方法。首先,如果能有電子書是絕對不看紙質書的,先看kindle商店有賣沒,沒有的話只要不是極端冷門,大部分書其實網上都有掃描版,倒不是支持盜版,如果你有心,就去買本正版紙質(作為現在的知識學習者,未來的知識創造者,支持正版也算是尊重未來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是嗎),再用掃描版也就什麼了,正版也就是一份使用授權嘛。為什麼用電子版?因為記錄內容時操作方便,還便於攜帶。kindle版自不必說,就是文本格式,掃描版先在電腦上用ocr軟體識別後,在ipad或android平板上用多看閱讀查看,可以對需要記錄的內容也就是關鍵的知識點直接劃線標註。如果掃描清晰,ocr識別準確率高,這些文字可以直接導出到印象筆記里,不好的話也沒關係,可以手輸到電腦里,輸入過程也增加記憶(題外話,為提高速度,建議嘗試雙拼,個人感覺五筆並不好,大腦拆字的過程容易打斷輸入時順帶對內容的理解)。注意,這會在輸入時電子版的好處就更體現出來了,你在雙手操作鍵盤時,如果是紙質書翻頁會很麻煩,即使你用了讀書架,厚書也不可能實現單手翻頁。但電子版一隻手輕輕一划即可,效率很高。把知識點錄入印象筆記後,思路就和對知識框架的記憶類似了,多次回顧即可,同步到手機里,找個碎片時間就看了,多好。而且,你在回顧過程中,大腦有個特點——自動連線,會不斷把知識框架和知識點貼合,這樣你對整體知識的理解就很豐滿了。
這是我目前看書和學習專業類知識的基本思路,手機輸入,可能思維不嚴謹,後面有機會再改。
你自己分個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
本來想寫一大堆,然後我想乾脆上個圖。
1.左豎排是病名,橫排是分類,分期,病因,病機,臨表(癥狀+體征),確診(一定要單列),實驗室,併發症,鑒別診斷,治療
這個圖在不同學科可以變,在腎內科可以加「別稱」一欄,在一些器質性疾病可以加「病理檢查」一欄,血液疾病可以加骨髓血象和外周血象七欄
併發症有臨表有治療,治療用藥有副作用,為了更全面,可以加指證(手術指征、呼吸機指證、停葯指證等等)。
2.以上層面弄完後,你可以在另一頁寫上流行病學內容:誰最好發?最好發於哪?男性女性?小兒老人?春夏秋冬?沿海盆地山地?未知?
3.第三頁自己發揮吧。。。非醫學生不知道具體學科的特點,本人建議你以自己學科的特點來寫筆記最好。
本人計算機專業。除了某些書本必考的填空概念性題目,多數都是編程或計算內容。都是在以原則性基本原理為記憶源點出發的,所以都是理解基礎上的,很少寫太多筆記。工作後需要寫一些經典案例的代碼,都是自己工作經驗的總結。最大的用處是代碼快速復用。
學生們該如何做課堂筆記(1)
這一篇泛泛而談的高中生如何做筆記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自量力答一句,上醫科大之後就一直在摸索,記在書上吧,書可能下一學期就不用了,寫個筆記本吧,如果直接沒有選擇的構思規劃筆記,結果就是大段大段的抄書。直到大四準備考研時,才開始定下來,先把知識點弄明白,再在草稿紙上先構思好我這一章所有的知識點有哪些,哪些我是非常熟悉的,我可以不往筆記上記。哪些是推導型或者有記憶方法的,還有不熟的知識點是什麼。這樣就可以先把框架打好,在草稿紙上先來第一遍初稿。比如,這樣的。(這是之前總結生殖章節的底稿)
然後才開始正式往筆記本上寫,但是如果是第一次寫筆記的話,無論之前你做過多少準備,最後寫下的筆記以後再一看都會覺得又臭又長。寫完兩章之後就有感覺了。關鍵是提煉,總結。比如代酸代鹼呼酸呼鹼(呼酸呼鹼又分急性慢性),如果你照抄病理生理書,你會得到這樣的表格。
如果你的筆記上是上面的公式的話,其實很大可能是無效的。因為你把這個公式抄一遍只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說在麻痹自己,恩,我都抄下來了,我好努力哎!
如果你善於找資料的話,可能會找到這樣的。
這已經比原版要精練許多了,但還是涉及比較多的數字,再簡化一下就變成了七個數。127,1424。
因為期待,所以7是代謝性的。代酸引起二氧化碳的升高是1.2倍的碳酸氫根變化值。代鹼引起二氧化碳的減少是0.7倍的碳酸氫根值。然後急性呼酸引起碳酸氫根的升高是0.1倍的二氧化碳變化值。慢性是0.4倍。急性呼鹼是0.2倍,慢性呼鹼是0.4倍。
從考研到現在一共寫過三本筆記,然後現在回頭看初代和二代,呵呵。不是說不好,是還不夠簡練,大家自行看看。
大三狗來答一個。
答主自己記憶力差得令人窒息,寢室又有一群記東西超級快的大佬,使得答主最後走上了瘋狂整理筆記的不歸路。。。
最開始整理筆記是學組胚和系解的時候。看組胚容易分神(事實證明我看所有沒機制的東西都容易分神……欲哭無淚),然後為了強迫自己看,就在每次看的時候拿一沓學校的信紙然後瘋狂抄書,沒錯就是抄書。
但是後來發現這種方法效率極低,又改為抄上課的筆記,然而效率還是極低。。。
而且這種方法做出的筆記本根本沒有用,完全像是為做而做。(沒有重點,沒有想法,看這種東西不如看書)
後來自己不斷摸索,形成了現在的筆記模式
答主一般以一章一章的做,基本看完一章要三天。。。
第一天的某個時間,把那一章仔細看一遍,要邊看邊理解邊記
怎麼看就看個人習慣了,比如答主就喜歡死扣機制(導致自己學病生的時候非常痛苦,因為有的地方你扣到最後就是機制不明。。。哭),因為答主沒辦法強行記東西,不系統的看完理解,是沒辦法記住的。
第二天找個時間把前一天看的東西,邊捋順邊做筆記,答主按自己喜好做出來,把那一章整在一張紙上,一般是下圖這個樣子。
但是有的科目像病理,不適合這樣去分,答主就會按機制病變聯繫等等去把每一個病按這種順序寫出來,如下
(答主真的不喜歡記病變啊。記得病理考試前老師隨便點了幾章——就是重點,我以為他老人家開玩笑的,瘋狂的把整本書背了一遍,最後考試發現大題就是他點的那幾章,答主真是。。。欲哭無淚)
有些物質的合成過程也可以作圖
(然而答主高估了自己,因為期末複習的時候,答主發現自己看不懂自己搞的這個東西了。。。)
第三天找個時間做對應的題目,看看自己漏掉了什麼知識點,然後補到筆記上去。
答主的筆記就是這樣做出來的,不過大家大概也發現了——超級花時間!答主經常覺得時間不夠花,可是答主又沒辦法,畢竟答主只有這樣搞,學的東西到期末才不會忘記啊。
來自一條生活在學霸寢,每天遭受舍友記憶碾壓,但還是在拚老命的大三狗
推薦閱讀:
※設計師如何做筆記?
※能不能推薦一些關於 the skill of note taking 的書?
※你上課時有些東西書上已經有了,那麼你是否還有必要再在筆記本上寫一遍?
※中國古代筆記小說中,有哪些比較經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