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特殊教育的,目前都在研究什麼題目? 你們覺得所研究的題目有實際意義嗎?

本人在德國學習特殊教育,但對國內的特殊教育情況完全不了解。 正在考慮在國內特教方面做研究。


我雖然不在國內,但與國內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都有合作的研究項目,所以也來湊熱鬧。一句話:本人從事的特殊教育的研究具有直接的實際意義,目的是改善本領域中的實踐質量。

由於本人以及所在的美國俄勒岡大學,均擅長實證研究,特別是量化研究做得多,所以對 @桃夭談到的思辯研究不了解,就不獻醜了。

以我這兩天與國內同事開會根據的兩個研究項目為例:

1、翻譯和檢驗一套0-3歲兒童發展/發育量表,Ages Stages Questionnaires: Inventory(ASQ-I)。國內可用於測量兒童發展的工具,實在又陳舊又少。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對「發育遲緩」的官方診斷工具居然還是1974年在美國出版、1985年和1994年翻譯引進的北京蓋澤爾發展診斷量表。無論是根據兒童發展測量工具最多15年就必須更新的國際標準(Salvia, Ysseldyke, Bolt, 2013),還是我國一線兒童保健醫師對於北京蓋澤爾過時落後不準確積累的鼎沸的怨氣(個人經驗,無文獻),1974年版的蓋澤爾都必須退休了。因此本人主持的這個項目已經完成了對新一代兒童發展量表ASQ-I的中文翻譯和準確性檢驗,目前正在收集常模數據,進行測量學檢驗(信度效度效用度之類),並將要把中國兒童數據與美國兒童數據對比,進行文化適用性的檢驗。這個項目目前處於預實驗階段,與華東幾個城市的兒童保健系統合作,在華東進行地區常模採樣。地區檢驗完成後將進行全國建模。預計三年後完成建模出版發行,看運氣吧。

2、開發一套0-6歲早期干預和學前特殊教育課程
國內學前特殊教育剛剛起步,北上廣都有一些特殊學校或高校開闢特殊教育幼兒園、融合教育幼兒園的試驗田。這個項目我目前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借鑒美國在這個領域做得比較成熟的自然主義早期干預模式(naturalistic early intervention),在中國研發一套包含教學評估、教學設計、干預技術、家長支持、效果評估、師資培訓的聯結課程系統(linked system)。這套課程系統的主要特點為:1、植根於兒童發展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兒童發展生態理論;2、強調跨學科高效合作,培養教師與家長、康復治療、兒童保健、社會工作等其他學科人員合作的能力;3、引進英文文獻中的「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各項干預技術,例如routines-based intervention,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incidental teaching等,培養教師循證教學、將研究成果轉為應用實踐的能力;4、在兒童自然生活場景中開展干預,最大程度地支持孩子在最熟悉的環境中,與最熟悉的人以及同齡小夥伴一起,學習對自己的成長和生活最有用的能力,並最有效地應用於教學以外的生活中。這套自然主義干預模式從2013至2015年在中國做過小規模預實驗,文化適應性較好。目前成立了一支由來自大陸和台灣的華裔特殊教育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隊伍,正在分頭翻譯和修訂英文文獻中早期干預的evidence-based practices以及教學評估系統,下一步將在國內進行檢驗測試,並進一步調試。預計2017年能夠完成教師培訓模型的開發,開始在高校中特殊教育專業試行。

這兩個項目都有強烈的實際應用取向,第一個屬於評估工具的研發,定位是供國內兒童保健、早期干預(如果將來有這個行業的話)專業人士使用,已經與國內出版社及美國原版出版社簽訂出版協議。第二個屬於課程的研發,目標是開發出適用於中國的自然主義早期干預模型及相應的師資培訓方案,一邊在高校培養高質量早期干預師資,一邊在試點開展服務。目前有意成為試點的社區,包括華東和華南地區的五個市級兒童保健、特殊教育機構。由於我急功近利的個性,通常都是項目有了計劃和最初的啟動資金,就會立即聯繫學校、醫院、社區干預機構等服務機構作為試點,與試點共同設計項目的骨肉細節,力圖讓研究項目接地氣,能成活。參與過的成功例子包括目前仍然在運作的「融愛行」項目(社會合力,共同推動融合教育)和「愛成長」特殊兒童性教育項目([廣州]愛成長:性教育核心師資培訓)等。

所以,特殊教育的研究,可以是非常實際,很有應用價值的。


國內,我也只了解目前高等院校所做的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以黃昭鳴為首的科研和商業團隊,關於言語康復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還有黃志成和仲維建在做全納教育研究,當然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副業。還有北師大基本在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主要還是國外經典理論的介紹和隨班就讀的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就是雷江華為首,應該都有涉獵。重師大特教做的不錯,有關於從台灣引進的運動治療的實踐,還有一個兒童發展中心,也有專門做aba研究的,還有特殊教育和教育技術相結合的研究。還有erp,眼動方面的研究。中央教科所的陳雲英和楊希潔,華東師範大學的方俊明,杜曉新,北師大的鄧猛,肖非,北聯大的許家成基本上是中國做特教研究的領軍人物,所以查查他們手上的項目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中國特教到底在研究什麼了。至於有沒有實際意義,我覺得做科研嗎,都是很認真在做的,言語康復造福了不上聾啞人。科研所能呈現的效果短期是很難實現的,再說中國的體制弊端,做特使教育的人其實都挺不容易的,但是今年剛出的一個,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國家也開始加大投入,至於做成什麼樣,就看當地政府的執行力度了。


謝邀!
目前科學界對自閉症的研究傾向於基因方向,希望通過診斷基因檢測尋找到具有自閉症風險的嫌疑基因。但由「自閉症之聲」(Autism Speaks)資助的史上最大自閉症基因組研究項目研究結果並不樂觀:同是自閉症的兄弟姐妹大多數(69%)在已知的自閉症相關基因變異上幾乎沒有重疊,共享相同的自閉症相關基因變異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由此科學家們感嘆「每個自閉症孩子都像是一片雪花,與別的雪花不盡相同。」這就意味著患有自閉症的兄弟姐妹不會從其父母那裡繼承相同的自閉症易感基因,科學家們就需要對每個個體的基因組進行完整評估,積累海量數據以找到自閉症相關基因變異的規律。而如果不能將樣本進行準確的鑒別並儘可能的詳細分類,科學家們工作量將是幾何倍數的增長,得到的基因數據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那麼在基因研究這個方向上,科學界就如同在一條迷霧叢生的道路上狂奔,目的地確是另一個未知的終點。儘管國外的研究也不那麼靠譜,但國人迷信國外的東西是天性,這裡面有歷史和社會深層次原因,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就像DSM5自閉症鑒定標準那樣,那麼寬泛的標準弄得醫生也很尷尬。

說說國內科研環境
一般能立項搞科研的都是些大官僚機構,拉經費想當官,或者別人的東西送上門來直接笑納,因為他權威。而真正推動科研進步的是那些對自己的領域充滿熱愛和執著的人,幾十年如一日,這些人往往不善交流,所以缺乏能量和權威也不沾邊,但還是有成功的機會,需要時間和與權威合作。
昨天參加了一個移動醫療方面的研討會,北京有一家公司已經研究出速度超越國際最先進演算法上百倍的演算法,舉個例子,華大基因可代替羊水穿刺的基因檢測一般需要幾周時間才能拿到結果,而這種演算法只需一個小時,就像我們測個血常規那樣。顛覆性的技術。但發明人由於是個人,時間也尚短,當然還沒有被認可。他也在和類似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院這樣的單位合作驗證並籌備發表相關論文。好技術不一定被應用,太多人迷信權威,對新事物抗拒、也不去了解。這就是人性和體系的壁壘。好消息是現在大環境鼓勵創新,好的方法和研究只要做自己、堅持下去,並被事實驗證有效,就一定會有突破的一天。


謝邀,我不在國內。等期末結束了我回來補我的研究領域吧。


本來寫了很多,又全部刪去了。
因為每個字都會得罪人。

不想談別的項目,我也不是大學教授也不信任國內某些大學的項目。

題主既然想做,想給您提供幾個方向:
1.從大腦重塑來談智力及精神障礙兒童的康復和教育。
2.將康復和教育完美結合對孤獨症兒童進行干預。
3.家庭心理干預對孤獨症兒童康復的作用。

這都是我在做的事情,沒有國家扶持,沒有撥款,沒有慈善基金。靠自己。

鄧猛老師今年發表過的一篇論文犀利地指出現在國內研究都拿著個案說事,而我們幾千個案例,跨越了孤獨症社交問題的鴻溝,百分之三十六的孩子回歸主流群體(正常幼兒園或者學校)而且不用陪讀!

所以要是真心想幫助孩子們,這幾個方向!最需要。


謝邀。國內的特殊教育目前還是很落後的,很多題目領域都可以深入探討。我看了2014.12期的《中國特殊教育》,國內最好的高等師範院校北京師範大學的兩位教授肖非和鄧錳都在討論培智學校的課程走向。其實國內的研究偏向思辯和綜述。真正要了解特殊教育的研究熱點,還是去看國外的研究吧。我覺得研究的題目都是有意義的,只是有些意義不是現在能體現能實現的。
以後我會再補充…



目前做教學類 康復類實證研究較多 理論研究較少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大量學習特殊教育的,大一學習各類師範基礎理論知識,大二開始學習各類特殊兒童心理,特殊兒童教育!


推薦閱讀:

有沒有人知道美國特殊教育和幼兒教育的前景?
為什麼那麼多人看不起特殊教育專業,特殊教育專業學好了有用嗎?
特殊教育做得好的,有哪些好的學校可以報考?
特殊教育診斷與評估推薦的入門書籍有哪些?
英法美、日本,韓國、台灣地區有關特殊兒童心理評估的法律條文?

TAG:特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