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發了很多質量低的文章,這些人搞學術的意義有多大?
看清華特獎答辯有感 /****補充****/ 原題目有變動,這個問題沒有刻意針對某個群體,請不要以此來「反問」題主。最後謝謝各位耐心解答/*再次補充*/回答的時候注意題目是!!!低質量!!!的論文,沒有低引用,低影響因子的字樣,答主們不要再說某些低影響因子的有多牛了,違背了本問題的設立意圖,謝謝啦
你可以把搞科研理解為挖金子。每個科研人員都拿著鎬在地上挖啊挖,可惜由於金子的儲量太少,90%的情況大家挖出來的都是沙子。
金子難挖,但是又不能讓挖不到金子的絕大多數人餓死,怎麼辦?
結果就是沙子也可以賣錢,雖然不如金子值錢....
有能力的科研人員就像熟練的礦工,他可以快速,有效的挖出東西來。
有眼界的科研人員就像勘礦專家,他可以鑒定出來一片目前沒什麼人采但卻金子儲量豐富的地區。
大牛們開創一個新的領域就像引發淘金熱,他們采出3桶金子,然後對全世界宣布這裡金子很多,接著各種三教九流都提著鎬過來采了...
灌水的領域(graphene, WSN, etc)就像海灘,其實裡面沒什麼金子,但是沙子特別好挖,一鏟子一桶,所以也吸引了很多隻求賣沙子的人來采.
總之,科研的性質決定了它的金子很少。如果只value那些金子的話,廣大科研工作者就都吃不上飯了,這會導致整體科研能力的下降,從而能採到的金子就更少了...
希望能幫助到你理解
謝邀.
現在這個時代呢,科學研究者是不可能靠著發表真正的「低質量」論文混一輩子的,除非趕著十年前國內學術不振的時候已經拿到了永久職位,否則肯定會滾蛋的啊。。。。。 但如果低質量論文的意思是普通論文,沒有重大發現的論文,那麼還是有用處的。
我們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當我們談到其他工作,比如「建築工人」的時候不會問:「一個總是在攪拌水泥的工人意義有多大?」答案很簡單,因為人人都明白,雖然攪拌水泥的工作技術含量並不高,這樣的工作的可替代性也非常強,但對於建築高樓大廈仍然是必要的。如果能接受這一點,那麼普通水平論文的意義就容易明白了。
很多朋友當想到物理學研究或者天文學研究的時候,總會覺得這是一個問題為王,創意為王的領域。但如果你看看過去20年里天文學最熱門的研究題目,例如: 「通過超新星搜索證明宇宙的膨脹」,「搜索第一代恆星」,「通過大型星系巡天研究暗能量本質」, 「尋找地外宜居星球」,都或者要求大型的觀測設備,或者要求面對巨量的數據。這使得天文學研究的很多方面其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方向往往牽動成百上千的研究者,除了那個提出好問題的人,還需要大量的儀器專家,巡天設計,數據分析,以及理論建模。這些研究人員,大多數發表的文章都很普通,可能只是解決儀器的一個系統誤差,或者進行一些數據積累工作,但當這些工作連在一起,就能對推進某一個重大的問題的理解。
除此以外,低質量文章還可能是學生科研訓練的產物。我們假設漢東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張大牛教授,想要解決一個大科學問題:「重建宇宙暗物質分布」,他可能需要有一個博士後分析觀測數據。於是貼出廣告招聘。但是以漢東大學的學術水平,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可能是很難招到,投簡歷的只有漢東師範大學,京州工業大學這類本地的學校。結果一共收上來三分簡歷,其中兩個人都是做理論物理的,推公式一把好手,但對天文學數據處理基本不懂。還有一個人叫孫連成來自光明區師範大學,博士期間一共發了四篇第一作者文章,都是在做圖像數據處理,基本沒有理論分析,從創意到結論都普通的一塌糊塗。但對張大牛教授來說,這個學生就是一個可以很快上手的熟練工啊,雖然過去理論基礎差一點,但是可以進組以後繼續學習嘛。於是欣然就招收進組。經過2年的研究,張大牛教授和孫博士建立了臨近宇宙最精確的暗物質分布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孫博士在這兩年里也建立了更深刻的理論基礎,拿到了漢東大學的副教授職位,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去解決更重要的問題。而這一切,都來源於他博士期間發表的那些低水平文章。
==============================分割線===============================
看了評論後的一些補充:
博士後是一個工作職位,不是總要招聘最強的人,而是要招聘最合適的人。學術研究強調原創性,但不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很強的原創性。學術論文很多時候像是工作筆記,展示自己的技術,節省他人試錯的時間。一直記工作筆記,不做重要的問題長遠來看當然不行,但對於學生,做了學術訓練發表筆記也很有意義。這裡沒有看不起理論物理的博士,但是人成長的路很多,有的人理論功底深,從問題入手發展技術,有的人動手能力強,工作多了慢慢開竅。
我時不時會做白日夢,就我以後會如何培養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近幾個月我感覺,我第一件事就是鼓勵他們趕緊發文章,發個小SCI就行,做那些所謂的水課題,總之越快發文章越好。其他的事,發完以後再說。
發過一篇論文的學生和沒發過論文的學生完全是兩個概念,對於領域的了解(畢竟你要寫introduction),實驗技能和設備使用的掌握(做實驗拿數據),必需的理論基礎和數據分析(把實驗報告升級為論文的要求),還有對實驗數據質量的管控(除了導師指導,還有reviewer挑刺),進度的掌握,等等等等,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因此我會希望我的學生儘快走過這麼一個流程,水平提升的同時,更加明白到底什麼是科研。
如果發文章的是一個不打算走學術路線的碩士,這篇文章就夠他畢業了,剩下的日子看怎麼安排,就是他的事情。
如果是直博生或者是打算走學術路線的碩士,發完文章以後我會跟他聊,說大概的科研流程就是這麼回事,但你現在做的這個研究的等級是不高的,如果你真心喜歡做學術,那麼以後你會面對更多的挑戰和更多的課題。準備好了?
如果你真的準備好了,那……那我們就一起來搞個大新聞吧。
一開始讓學生就攻艱深的課題是可以,不過我擔心就算學生受到了充分的訓練並且真的到最後一篇好文章在手,他的實驗周期會很長,我擔心學生會在攻課題的過程中長時間反覆受挫,結果文章到手了,對科研的熱情也消耗殆盡,一棵好苗子活生生給毀了,這簡直是種罪過。
所以水篇所謂的垃圾文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這是對學生很好的訓練。至少這篇文章從事實上證明學生「能做科研」,並且學生有了成果,學生自己也可以說服自己;至於學生以後願不願意做科研,和能不能做高水平科研,那是另一碼事了。
我知道有些當導師的會以發水文為恥,但如果是為了訓練學生,你還管什麼面子問題啊……我說說自己的看法吧。首先學術界人真的不少,競爭真的很激烈,文章引用率低,真的就說明質量不高么?有沒有可能只是作者名氣小沒門道,大家不重視而已?張益唐出名前發的那兩篇文章,一開始引用多少?現在據說其實還是做出了一些東西
其實在我看來,一篇文章只要做出了一點點東西,有一點點創新,那都是有價值的,好文章,科研突破這種事情不能強求;畢竟做科研不是跑程序,不是你給一個足夠多的input(精力,科研人員的天分,實力,etc),就能輸出足夠好的output(好的結果,高質量文章);再牛的學生,也不能保證他以後就一定能做出好結果,科研領域就是有這種不確定性;所以對所謂「低質量論文」的包容,也是學術界「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如果學術界只允許高質量論文存在,對所謂的「水論文」一律封殺,不僅不現實,畢竟好論文不能量產,也不利於學術界作為一個community的存在和發展;即使是大牛,也不是發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創新突破,如果要求過分苛刻的話,哪怕最頂尖的學生也會被嚇跑,那麼又憑什麼來保障學術界能吸引到足夠多的人才,而不至於衰落呢?
有時候,適當的、合乎情理的寬容,也是一種激勵的方式;學術界生存本來就已經如此艱難,競爭如此激烈,對學生來說走學術道路根本不是attractive 的事情;如果要求哪怕是junior researcher都必須發出頂級文章的話,那學術界共同體能不能繼續存在下去,真的會是個問題
知乎的爪機打字體驗太差,還不能加黑體,就先寫這麼多了,以後有心情再上電腦改~樓上很多人提到的論文,真的不是質量低,而是格局小、創新少、過於前沿(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洛夫關於二手市場信息不對稱的論文,當年發刊就不是特別好)。
過於前沿不談,很多創新小、格局小的論文,真的不能叫質量差。舉個例子,最近中國抵制韓國,很多人,包括政府,肯定想知道這對中韓兩國各自經濟的影響。如果你做這個方向,哪怕你做的再好,除非統計方法有質的提高,你的發刊級別也會很低。因為Fisman之前有篇《Nationalism and Economic Exchange》,用教科書事件和釣魚島事件,測國家主義(民族主義)下的外交糾紛對國際貿易的衝擊。做韓國類似研究時,如果你按部就班按Fisman的方法做,你論文質量是有保障的,但其理論創新意義就小了很多。
真正發質量低文章的原因,是評職稱、掙糊口錢,或者應付不可推脫的任務。這些文章根本就不符合該學科的現有規範,談些假大空的事情。不過為了評職稱這些事,別說論文,就是垃圾專著(教材)都批量的產。因此很多985、211大學,都要求學生用自己學校老師出的教材。不是我說,這些教材大部分真的太垃圾了,基本就是對國外教材進行縮寫和謄抄,完全是誤人子弟。
自然科學不熟悉,但中國社會科學領域10年前研究的水平基本不堪入目。即便是學術研究規範性最好的經濟學,當年(2004左右)除了清華北大外,可能基本沒有大學可以開符合現代經濟學規範的金融學。當年的中國金融學教育,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宏觀理論為主,基本不涉及微觀的公司金融(治理)。你讓一個金融學碩士,參與一起公司併購案,或者參與公司融資計劃,他肯定是一臉懵逼黑人臉。
學術大環境如此,當年的科研人員水平就那樣,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水平就那樣。可是中國科研院所的考核機制卻慢慢地和國外接軌了,要求發論文,接項目,出專著,才能評職稱,所以這部分人只能批量的發低質量論文,出些垃圾教材。
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現在還有大量這類科研能力低下的人員,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院校尤甚,但沒辦法,時代的原因,只能等他們全部退休。中國經濟學的研究狀況好很多,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你讀讀他們的頂刊,你自己就會對這些領域學者的研究水平有個判斷了。
每一個領域,都是金字塔分布的,只有少數人獲得極大的成就,多數人碌碌無為。科研領域也是如此,大多數人一生的研究成果可能都沒什麼用,也沒什麼人看,這是正常的。但:
1. 你不知道哪天你的文章突然就出名了;
2. 你不知道哪天哪位牛人看了你的文章以後有了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
3. 你需要靠文章來生存,來吃飯
如果你標準比較高的話,這個世界上好論文其實挺少的,包括NS上很無聊的論文也不少啊。但是論文這個東西說到底其實挺單純的,就是告訴別人你在做什麼,做出了啥結果。這個結果比較好,發的雜誌就好一點,結果不怎麼樣,發的雜誌就爛一點。但是不論好壞,只要能給同行一點幫助就算有意義了。
我是學EE的,又是其中比較小的方向。圈子人比較少,我們方向的IEEE Trans影響因子也就二點幾。但是我被引最多的一篇IEEE Trans被引了近百次,比平均水平高不少。我那篇論文按我的標準就是典型的無意義論文,做出的結果不好,基本宣告論文中技術方案的失敗。我寫文章時很委婉地寫著這個方案有點難,付出代價有點大,得到的好處有點小,未來要想辦法優化云云。其實哪有什麼優化空間。對這篇文章的他引數,我一度挺不解的,後來讀了一些引用我的論文看他們怎麼引我的,我大概明白了。
因為我老老實實地告訴了別人這個技術方案不行啊。那些文章都在introduction部分寫著」XX在某個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工作,但是就他的結果來看,這個方案代價太大,所以我們換條路balabala」。我的論文幫別的大牛節省了些許走彎路的時間,這就是我們這種底層學術工作者存在的意義啊。
學術圈也是圈 娛樂圈也是圈 稍微來類比一下
如雷貫耳的大牛們(娛樂圈大咖們),要麼有代表作paper(代表作電影或者音樂)很可能憑此代表作拿過best paper award(電影節影帝影后或者音樂節歌王歌后),要麼沒有代表作也能經常在各大會議灌灌水刷刷存在感(沒有代表作天天走紅毯刷曝光的大咖) 學術圈(娛樂圈)的資源幾乎被這些大咖們壟斷 高質量突破性科研成果(電影/音樂作品)幾乎都與這些大咖們脫不了干係
大咖們分為不同的派系(北影中戲上戲快男超女whatever)不同派系占不同的山頭開會議開期刊搞同行評議(娛樂圈不同山頭如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大陸金雞百花也是同行評議)新人們如果能用導師/同門/裙帶各種關係抱上這些大腿 發牛逼paper一舉成名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幾何倍數(比如章子怡拍李安王家衛張藝謀的戲然後一舉成名拿獎拿到手軟)
既然是圈子必然有潛規則,只是學術圈和娛樂圈各有各的玩法,沒有本質區別。
除了這些大咖們 當然還有數以萬計的底層科研民工PhD,PostDoc等 (十幾線小明星場務打雜跑龍套等)這些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要娶媳婦結婚生孩子的 他們每天灌水paper(跑龍套當群演拍爛片混個臉熟順便磨鍊演技)養家糊口混個飯吃 總得熬到自己可能成名的那天不被餓死
你可以叫我跑龍套的,但請不要在跑龍套前面加個「死」字。
大概就是這麼回事兒了
謝邀。不是每篇文章都會開天闢地。大多數文章都是非常非常incremental的。
我們組的習慣是做出來一點階段性成果發conference文章,最後將幾篇相關的、同一個項目conference文章加一些分析整理成journal文章,成為這個項目的 「the paper」,讓別人引用。這樣看來前面這幾篇水文之後確實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現在看自己一年前寫的paper簡直覺得不堪入目…
我問過同樣的問題給老闆,他的回答是:發文章只是做研究中間的小插曲,應該這樣看待這個問題:做出一些成果,夠發一篇文章了,就順手寫一寫,做research本身才是主線,這時文章寫的好不好不重要,投的會好不好也不重要,不要本末倒置。但最終的總結文章或者thesis代表的就是你的research本身,這些就要非常認真地好好寫。
我自己的體驗則是,寫水文的這個過程依然很重要。每一次寫文章都是一次總結,每一次deadline都在推動進度。如果沒有前面的水文,後面是寫不出「the paper」的。此外這些水文對自己也是很重要的鍛煉。我第一次投稿writting被打了2分,不練不行...說多了都是淚...
最後。題目為什麼要加「清華大學」標籤?確定不是在黑?就像 @李巨格 說的,如何來界定低質量呢?
講一個不太切題的例子, 聽大佬講的。 四十年代, 等離子體被認為導電性極強, 通過震蕩方程就知道不太可能出現低頻波。 我們的Alfven通過計算認為磁化等離子體內部存在低頻電磁波, 可以低到幾十k, 大家都覺得不靠譜, 你這個從原理上就說不通, 研究方向就錯了,你這個不可能。 後來有一個機會Alfven把這個想法講給了費米, 費米當時說「of course you are correct"。 大牛發話之後自然有很多人主動學習Fermi大神的講話精神。然後實驗就發現真有這支波,後來Alfven就拿炸藥獎了。如果沒有大牛的關注, 估計這也是一個「垃圾工作」。
所以,即使是在同行審稿過程中也會出現分歧很大的審稿意見, 比如這位 科學網—從被拒稿件復活看同行評議中的兩極評審 , 兩個審稿意見一個是認為研究不錯可以發表, 另一個說文章裡面出現很多基礎錯誤, 不能發表, 你該信誰呢?這篇文章究竟是不是垃圾呢?
我師兄最近在做一個對等離子體理論來說很有意義的工作, 有一天垂頭喪氣的說這個問題幾十年前已經被一個人做過了,只不過他是數學領域的, 等離子體領域沒什麼人知道。 對於一個做數學的人來說這個工作可能就是一篇沒什麼創新點的垃圾論文, 本科生都能做。 那麼它是不是低質量論文呢?
我經典力學沒學好, 正則變換第1234類生成函數神馬的完全沒概念, 工作的時候恰恰有碰到這個問題。 重新看一遍然後靠自己猜也不一定猜得到, 需要大海撈針似得去找一個變換, 教材上wiki上過往的文章裡面都沒有。 這時候我求助了萬能的某scholar搜索引擎, 剛好有人做過這方面的工作, 非常happy的拿來主義了。其實這個工作也是本科水平的工作, 發在很水的一個雜誌上,但是確實幫到很大忙, 作為既得利益者我也要挺這些人一把。
當然, 魚龍混雜就是這樣, 在期刊編輯部的師兄說, 如果一個月投稿的文章100篇, 那麼裡面50~70篇都是一眼看過去就很多語法錯誤, 邏輯混亂的文章, 基本上這些文章初審就會被斃掉。這也就是好期刊和爛期刊的區別啊, 審查嚴格程度不一樣,文章的水平自然不一樣。2017.8.10更新: 今天晚上打開知乎一看,忽然一下破200贊了。仔細一查,是勃中央的同志@徐國曦 @到處挖坑蔣玉成過來點了贊,真是讓我這樣的失敗人士受寵若驚。我實在不敢在大神面前班門弄斧,回答里說的都是些血淚史和肺腑之言,沒能力給大家樹立正面典型,大家看著逗個樂呵就好了。
————————————勃中央欽定的分割線————————————
第一次破百贊,有些話想寫在開頭——
我就是知乎的一個小透明,一般看別人大牛的回答多,自己回答的少。也沒什麼人點贊或者關注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無法再普通的普通人。那天晚上看到這個問題,借著酒勁回想總結了一下心路歷程,沒想到這麼多人和我有共鳴,我這個小透明感到有點受寵若驚。讓我覺得無論人生路上有怎樣的故事,或許我都不會是一個人在獨自前行。可能這也是知乎存在著的一個好的意義吧!
底下的評論我都一一看過了,我基本都會回復的。有個大牛在勸我不要為了這兩個人放棄科研,學術圈還是有好人的。評論里也有人說自己認識的老師如何對學生好,如何對科研認真負責。首先我先謝謝各位的好意,我也十分羨慕你們有這樣好的老師,也祝願你們以後都能有好的前程。
然而就像我在評論中回復的一樣, 最近我也思考過要不要繼續留在學術圈,但是這樣的兩個「榜樣」在身邊樹立著,心理實在膈應。而且第一個導師控制欲相當強,只要學生畢業之後還在從事科研工作,他就會一直使喚你出文章幹活。原因在於科研圈子裡的人大多都認識,只要你還在這個圈子裡,你就不得不低頭。可惜我又是屬於「脖子硬」的那種人,所以乾脆離開這個圈子,對我來說只怕是最好的選擇了 。
有留言說:
「我周圍同學吐槽的奇葩老闆基本有你描述的特別,plus「你不如何如何就停你funding,不給推薦,現在的文章不給你發,拖著你」等。
不怕你們笑話,我現在的狀態被這位大牛說中了——本來說好的今年的錢由這個老師出,但是一言不合就給我停了,工作做了一半不讓繼續做了,然後扔給我一塊硬骨頭要我去啃。我脖子硬不願意低頭,直接選擇回國,不想再見到他了。現在導致博士快畢業還是基本零成果,現在我只有把我出國前的工作再繼續做一做。等到實在做不下去那天,我就準備退學。
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想和我交流,歡迎給我留言或者私信,我一般都會回復的。雖然我博士讀的很失敗,但是如果我的經歷能讓大家不在被坑,對我來說還是很安慰的。
——————————————————分割線——————————————————
今晚喝了點酒,借著酒勁說一說我的想法吧。都是真實的事情,不匿
我是一個末流985高校的博士,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說實話我是很想在學術界闖出一片天的,做出一些優秀的成就,解決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但是讀了這幾年博士,我對學術圈真心表示失望,之後也不想在學術界發展了。
就說說我這幾年和兩個導師的親身經歷吧
我們教研室和美國的一所大學有聯合培養計劃,我借這個機會去了美國。美國教研室是一個華人導師,手底下都是中國人在讀博士。華人導師發文章非常多,注意是非常多。這麼多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然後發表的呢,聽我細細道來。
那個華人導師一般是這麼個套路:導師想個idea,想個預期結果,討論個大致方法,就讓學生開始做。做過研究的都知道,這麼粗獷的研究方式,做的過程中必然有數不清的的坑,而且結果說不定和預期想法相反。但是導師他不這麼想,你做不出和他預期相符的結果,只能證明你做的有問題,重做。而且他一般會和你說「給你兩個禮拜就把文章發出去」。導師覺得自己就是上帝,他說要有光,就一定會有光,說沒有光的都是瞎子。所以教研室的博士都是拚命用盡各種手段把實驗結果往導師的預想上靠攏。一旦有了很初步的結果,他就會說「一個禮拜之內把文章寫出來」,也不管細節做得到底對不對,只要結果符合預期,就開始寫文章。
看到這裡你們也明白了,這個導師的興趣不在科研,而在發文章。打個比方,如果明天開始發文章要求紙上不能有文字,只要把shit塗在紙上就可以發Science級別的文章,這個導師會馬上這麼做的。
想我一個耿直的人,曾經寫過大概10頁的工作報告,從各個角度分析導師的idea不對,還做了大量的配圖。但是然並卵,第二天就被叫到辦公室把我罵了一頓,說我做科研的態度不端正,要我回家好好反省。
對了,這個華人導師由於發文章多,已經在美國評上正教授,並且在國內也有大學授予榮譽教授。但是發出來的文章,少有他引,基本屬於自娛自樂的狀態。但是擋不住他發的文章數量多。
下面來說說第二個導師的事情
我在美國另一個學校交流時,也是一個華人導師,但是這個導師名氣很大。他年輕的時候不走尋常路,做出了一個非常轟動的成果。所以他這輩子認定正常的科研實驗路線是走不通的,走正常路線的人都是傻子,搞科研只能走野路子。這樣的結果就是做了無數實驗,計算了無數結果,但是沒幾個結果和方法被同行認可,但還是樂此不疲。
這個導師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概念,自己不懂的東西還在瞎指揮,指揮來指揮去最後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我按照他之前說的想法花了時間做了結果,可能第二天他一覺醒來想法就變了,做過的結果全部不要。
就像是將軍指著地圖問一個小兵,你說我們為什麼要攻佔這個地方,你告訴我為什麼!小兵一臉懵逼,你之前說的要打這個地方的,我怎麼知道為什麼。
回到問題,你看這倆教授發的沒有意義的低質量文章,有什麼意義呢?可以評教授騙科研經費啊!
親身經歷過這兩個世俗意義上成功的教授之後,我對科研心灰意冷。這樣的人做學術能夠得到世俗意義上成功——有名有利,可見學術圈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低質量論文,尤其是社科類,是生產更低質量的文章的原材料,這部分需求是很大的,包括但不限於:
大量機關報告、內部刊物、政府文件;各種奇怪項目的申請書、結項報告;低質量的學位論文(從本科到博士的都有);企業諮詢報告等等等等
這類材料的寫作者水平參差不齊,有些人水平低的令人髮指,高水平的文獻又看不懂,知網上的水文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而且這類文章一般不需要查重(學位論文需要,但不成問題),大量抄襲、拼湊甚至直接大段複製很常見。
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即便是生產garbage,也是要有garbag作為原材料的。我有個在某部委下屬研究機構的朋友對我說,在他們單位,會用知網就能搞定大部分任務。
此外,有一部分低水平論文還有一個用處,就是作為快速了解一個領域的入門材料,這類論文可能創新性不足,但作者受過基本的學術訓練,寫作還是很規範的,對於新手而言是很好的學習材料。其實這部分文章跟上面提到的那類是不一樣的,至少是達到了正規學術論文最低標準。搞工程的時候需要大量地看低質量的論文,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了解常用的解決方案,以及不同方式方法能把指標大概做到什麼程度,能夠提高研發效率。
甚至有一些文章,只是介紹了一點工程經驗,「質量很低」,但這些寶貴經驗能讓後來者少走彎路。
作為技術人員,只看業內頂級期刊,那工作真是沒法做了。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高質量論文與低質量論文之間是存在相互依存關係的。
大量的低質量論文往往針對某一問題形成統計規律。這為高質量論文的產生提供靈感和支持。高質量論文隨後產生,為下一步低質量論文的生產提供指導。低質量論文繼續為高質量論文提供佐證,並為下一步高質量論文的產生提供靈感。
除此之外,大量的低質量論文還為工程提供指導。答案中有人提到的社會科學領域的「更低水平論文」,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工程。而在真正的工程領域,環境複雜多變,需要大量的經驗性工程參數,僅靠幾篇高水平論文提供的數據顯然是過於單薄的。
牛頓不會憑空產生,他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謂巨人,就是那個年代無數小螞蟻的堆積。科研和別的行業一樣,絕大多數的時間也都是做枯燥的重複勞動,沒有誰是每天腦袋上都在亮燈泡的。
質量低也是要分個三六九等的……
而且正如高質量的文章各有各的高處,低質量文章也是各有各的低處的。可能是不夠嚴謹的疏忽,可能是換湯不換藥的量產,也可能是名不符實的純標題黨。
而且質量這事兒也不太能量化,對於特別高的和特別低的顯然是沒啥爭論的,高的就不用說了,文章能爛到驚世駭俗還被非純垃圾雜質發表了的,也是極為罕見的。對於大多數文章,都是屬於沒那麼好,但也差不到哪兒去的。
對於這麼一大堆質量比較模糊的文章,你討論它的意義,本身就沒有意義……
而如果給個明確標準,比如引用數,影響因子等等,都是不夠合適的,因為總會存在各種特例……有些文章在頭幾年因為比較冷門所以沒人引用,然後因為某些事件使得這個問題突然火了然後引用率暴增的例子也是有的。而類似pdg這種純工具和詞典性質的東西引用那麼多,也不能就說他質量超好超高——當然,慣性質量確實超高,用來當枕頭確實質量超好……
灌水的論文我覺得都算是好的了,就算沒啥意義,至少不能算錯,雖然可能十幾年都沒人引用,但沒準兒就會有人在查詢某個問題的相關文獻的時候,能發現這篇文章並能得到一點微小的啟發……
而有的文章那灌的都不能稱為水了,稱之為灌尿都是過譽了……不僅幫不到人,甚至還會耽誤時間浪費生命,甚至誤導人。這種可以斬釘截鐵的說它就是沒有意義的垃圾,我是非常贊同的。
最後寫一個我自身遇到的實例吧……
我本人在寫某篇無關緊要的論文時,碰到了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過於無關緊要而且看起來很平庸,所以相關領域的文章基本都懶得管這事兒。本來我是準備也乾脆不提這茬兒了,但是當時出於試試看的心態,仔細搜索了一下相關論文。然後就發現八十年代還真有人寫過文章討論了這個問題,當然,至今沒人引用……然後我就點進去看了下,文章確實沒錯,然後對這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做了詳細討論,過程很啰嗦,但是結論確實如同大家普遍認為的那樣,是極為平庸的……所以也怪不得沒人引用……然後我仔細思考了一下,覺得這麼平庸且無關緊要的事情好像確實沒啥討論的必要,然後也沒有去引它……
後來我查了查這個作者,除了這篇以外還有一篇,也是只有兩三個引用。估計做不下去讀完碩士就退圈了吧……
所以我覺得我上面提到的那個文章,可以算是我能接受的低質量文章的下限了。這種文章至少還是有無窮小的意義的。更差的文章就可以直接定義為垃圾了。
我是做生態學方向的,生態學有一個特點就是地域差異性。比如說我在北京做了一個野外試驗,給一片草地增加氮肥,看看草地的產量會不會提升。如果這個實驗是全世界第一個做的,因為想法的創新性,會發一個很不錯的期刊。但是,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通過這個實驗得到不管在全球哪個地方,添加氮肥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於是呢,就有另外一個研究生小王在廣州重複了這個實驗,一個博士生mike在kansas重複了類似實驗。因為想法不再新穎,這些實驗可能發不了特別好的期刊。但是,在我看來,至少有兩點作用,一個是培養了學生,讓他們了解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論文撰寫方法。其次,因為氣候條件,土壤條件,植物種類等不同,我們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這個問題。
現代生態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meta analysis. 就是綜合分析類似的在全球各地發表的實驗,來回答到底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這個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單個實驗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要做這個分析,就需要大量的發表的實驗數據。回到題主的問題,這樣的論文因為創新型不足,發表不了頂級期刊,但是它們對了解某個問題還是有幫助的。但是,還是要堅決反對捏造實驗數據,惡意灌水,這是嚴重的學術腐敗行為。
一句話: 為了生存。
學術圈不是真空的,這個圈子和其他圈子一樣;這個圈子裡的人和從事其他行業的人也都一樣,大家都要吃飯,都要生存。
如果拿演藝圈來比,不能保證所有的演員都是類似梅麗爾·斯特里普,林青霞這種水準,演出的戲都像她們出演的那些電影一樣經久不衰。電影裡面也有跑龍套的,跑龍套的也要吃飯。
所以,學術圈裡的很多人也並不是真正要為發展科學事業而進入這個領域的,所以只要能給我工資,有了生活保障,至於寫點文章,那就是一個職業需要。
我說這些並不是要批判哪種對待科學的態度。我們實在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愛因斯坦。
最近讀完《社會心理學之旅》這本書,裡面羅列了十三位世界級的社會心理學大家,他們評述了自己的經歷。文末,編者總結他們的經歷時有這樣一段話:
他們不是因為需要一份工作或者想要賺大錢而選擇這一職業,而是因為這樣的職業生涯允許他們閱讀、書寫、交流、思考與社會心理學有關的內容。或許這才最接近一名社會心理學家的定義、即一個帶著熱情去研究社會心理學的人。
可現實是,大多數人需要這一份工作,想要賺大錢——因此大多數人也沒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世界級的學者。
有次,我寫了個關於讀博意義的回答,結論是博士可以在日積月累的研究中產生突破,為人類知識庫添磚加瓦。
同學評論……好有道理……
這個問題的從paper的意義上說起,才能比較客觀。我瀏覽了下面的所有答案,有的說是總結自己階段性研究,有的說是為了職位,工資,名利等等,這些都沒有錯。但 paper的一個更核心的功能是:交流。
可以自行Google 下academic paper的來歷,在幾百年前這些研究者都是靠書信的方式來相互討論和炫耀。後來很多人發現這樣還不夠,比如牛逼頓和萊布尼茲,各種報紙媒體上開始互毆。這時就需要一個公正的地方來發表各自的發現,同時和同行探討自己的想法。
paper就是科研工作者日常最主要的交流方式,當然還有會議和其他方式。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寫低質量的paper,其實損害的是自己的學術聲望。就像一個記者,天天在報紙上寫婆媳家常倫理劇,你會怎麼想?你會自動不去關注這個記者的東西。
在這個時代,發表paper的門檻越來越低,各種open access的期刊,快到三天即可發表,每個人都可以容易發表自己的看法。但問題是,微博大牛一條新聞轉發1萬次,普通人可能就個位數了。低質量的paper,其實還是很容易被學術圈淘汰下去的。
珍惜自己的reputation吧。
---
另外別討論太多意義的事情,人生都不容易。
你都說了「低質量」了,那文章質量有多低,做它的意義就有多低。
問題在於,你要怎麼判斷它質量確實低呢?
推薦閱讀:
※強撐著不睡是什麼樣的感受?
※海嘯來了人在沙灘上該如何自救?
※永動機有可能成為現實嗎?
※沒有專業知識的人們該如何有效辨別偽科學?
※在《三傻大鬧寶萊塢》里三傻曾DIY助產器,現實中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