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學一小時就懂的,他需要十小時才懂,這樣的人學數學還有意義嗎?
我說的是我自己,我覺得自己挺笨的
初中數學都沒學好,以後就沒怎麼學了。而且都忘了。想搞點電子、機械方面的東西,得懂數學,怕學不了。不知道是自己基礎不好,還是不感興趣,還是真的笨。1比10這個比例也許有些誇張,只是自己過去數學差的經驗,讓自己一拍腦袋這麼估計了下
沒想到這個問題引來那麼多回答,感謝大家的鼓勵
喜歡就好~不要跟人比在乎意義
你看我這種文科垃圾,研究生開始重新自學數學,渣的跟屎一樣,天天和一幫純數在讀博士討論然後吊打循環while(true)還不是照樣樂在其中~
我們大多數人是要被吊打的,問題就是,被吊打的時候你是不爽的還是快樂的~估計我是腦子壞了,反正我覺得學習的的意義就是被吊打我一個學長學數學的時候,他對我說:「我發現你們學數學一個小時就學會的東西,有的時候我需要三個小時才能學會。但是我不怕,我只要比你們多花兩倍的時間,多兩倍的努力,總能達到和你們一樣的水平吧。」
最後他放棄數學的時候說:「我發現有的東西用時間和努力是沒辦法彌補的…」
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看來上面的回答覺得都是回答錯了方向。
關鍵不是你學了多久,也不是有沒有意義,而是你的意義是什麼。
可能我跟你接受了同樣的教育背景,所以更加感同身受。
我們從小聽了太多神話故事,被學校家長灌輸了太多土鱉思維才會有這種想法。
彷彿鋼琴不能達到肖邦的程度,就是殘廢。
物理起碼要拿個諾貝爾獎。
要不然你起碼得是個天才。
這些思維大部分其實都是一群不學無術的土鱉灌輸給你的。
那些我們認識的天才一生都泡在實驗室里,腦子裡充滿了公式才能有這樣的成就。那些成果哪裡是輕易而舉得到。
假如你是成年後才學數學,而且沒有到一流的大學,遇到一流的教師,你窮其一生也得不到他們的成果,數學你要是不能拿到博士學位沒有任何實驗室會接受你的。
假如真的不能享受學習的過程,那麼數學的確對你沒有意義。假如你能夠享受思維的過程那些所謂意義對你又有什麼意義?
玩遊戲你有可能永遠也不能排名第一。可是很少有人考慮意義。
能夠讓你享受過程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
你要是真想聽我回答,我會告訴你,不要考慮別人對你的看法,不要讓你的意義變成社會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除非你指望數學生活,否者學會享受過程,假如你真的不能得到任何快感,那不學又有什麼關係。哲學,音樂,繪畫,………………,。總會有能夠讓你找到自信的東西。
你根本不知道別人花了多少時間在思考。你以為別人一個小時就學會了,很可能ta之前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相關的事情上。有些人會花相當多的時間,總結學到的東西,讓它自成體系,這個事情其實很耗費心力。
什麼叫浮躁,浮躁就是,你感覺自己什麼都想學,但是又什麼都學不好。要努力的地方,做得都過於保留,精力投入完全不夠。可能你確實花了很多時間,但是你又沒有真正沉下心來。
我說的是我自己。看來很多人都忘記了看題主在問題下面的評論:
初中數學都沒學好,以後就沒怎麼學了。而且都忘了。想搞點電子、機械方面的東西,得懂數學,怕學不了
數學作為一個基礎學科,是統計學,經濟學,計算機等多種看上去不相關的學科的共同祖宗。在這個問題當中,數學本身並不是題主需要探索的地方,他對數學也沒有多大興趣。數學是一種工具,是他達成自己另外目標的手段。這種情況和僅僅是想學數學卻沒那個天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你又不知道,為了實現自己的一個單純的目的,要學習某種另外的手段和掌握另外的工具的時候,你要付出多少,這點在沒碰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根本無法估算。
想學習電子電器,還得掌握外語,還可能不止一門。到時候,剛費了半天勁學數學差不多了的題主,還得從頭去掌握語言。又好像你想學作曲,不止要掌握樂器的演奏,還得學樂理,掌握電腦軟體的操作,以及訓練自己的「樂感」;如果你想參加歌唱比賽,除了唱得好,一般還需要掌握音樂史(青歌賽方向)或者有一個悲慘的故事(選秀方向)。
也許在學習實現理想的必備工具的時候,因為這門工具本身的外延也足夠大,所以又引申出另外的附加條件,你又必須去應付那些附加條件。所以這樣你就由一開始的要學習A,過渡到必須學習B,再去學C,距離你最初想要實現的目標越來越遠。
曾經互聯網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最引人關注的是其中的一些概念,開始逐漸引入人們的生活。其中一個基本概念就是超鏈接。我們在電腦上查詢文件是通過目錄樹形式的文件系統,通過根目錄條分縷析,在一定的規則之下,可以逐級查找到內容。但超鏈接——就像單機的快捷方式一樣——提供了從相互不關聯的目錄當中相互跳轉的方法。這種方法真正的使得網路可以被叫做「互聯網」。
那個時候,如果人們在網上瀏覽內容,看到藍色的下劃線文字,就會忍不住的去點一下,就會發現更多的內容,因此容易迷失在網路當中,忘記了自己來時的目的。我試著管這樣的情形叫做「超鏈接迷宮」。
現在你看維基百科,似乎也能找到跟當時一樣的體驗。維基百科當中的每一個詞條,都會帶有一些跳轉,但是所跳轉到另外的詞條,每一個都有足夠詳盡的解釋,翻開之後又是好多你不知道的故事。從最初的一個關鍵字開始,不知不覺地可以度過一下午,甚至一整天,最後卻忘記了自己最初所要查找的是哪個詞。也許只是因為一個歷史名詞,結果把某國的通史和那個時代的全球斷代史都翻了一遍——就這樣沉浸於其中而不能自拔。
不管是迷失在鏈接海洋,還是對著書名都讀不懂的大部頭望洋興嘆,都讓你迷失得太遠,忘記了自己原來的目的。不同點是,由著自己的性子去探索一些未知的內容,是令人興奮和滿足的消磨時間的方法——雖然你最後可能一無所得。而為了專業課學習更多意想不到的基本技能,則是一種痛苦的修行。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只學習對自己真正用得著的內容,而不必要去理睬那些過於高端艱深的部分?也許我自己的經歷可以給你一些幫助。在我剛剛進入互聯網報道領域的時候,我被分到一個奇怪的任務。之前我覺得寫軟體更新和設備升級的新聞就足夠了,但是當我真正的進入門戶以後,領到的第一個任務是要分析IT企業的財務報告,要在營收,凈利潤,成本,利潤率,以及每股收益等這些內容當中來回打轉。
經濟學和地理一起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是一種綜合交叉的,對於數學能力要求很高的學問。這根本就是跟我的本能對著干。好在如果你是只是一個記者,你不用掌握那麼高深的內容,只需要跟你工作有關的就可以。
根據多年的實踐,我們內部準備了一份速成指南,簡單粗暴的告訴你幾個公式,把那些公式導出時候所需要用到的理論和思維推導過程都省略了,直接告訴你答案。這種工具可以讓我們在財報發出的半個小時之內快速的分析,並且生成歷史圖表。而現在,路透社這樣的媒體可以利用計算機來自動生成財報的分析和解讀,就像答填空題一樣,經過一定的運算過程,不用人腦幹預就可以實現。
公式就像是一個黑匣子,你不用懂得其中的工作原理,只需要輸入,得到輸出的結果就可以。在數學當中,我們當然有這樣的工具,那就是計算器。使用計算器的效率,對於數學運算能力非常強的人來說,是比不上心算的,但是我們這些只是把它當做工具的人,就非常需要依賴於計算器,還有貼在牆頭的公式速查表,它使我們真正能夠把這門學科當做工具,而不是進行學術研究而走偏。
有一堆所謂「21天速成」的教材,雖然可能會有很多後遺症,有可能會讓你一開始就對這個行業擁有不太正確的認識;但是沒辦法,如果它是工具,如果你不得不掌握,那麼求助於這些速成教材是有助於你開展工作的。
在創業投資領域有一個說法,叫做「最小可用的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 MVP)。它可能很粗糙,有可能以後要推倒重來,但是不管如何,只要把它做出來,並且得到了反饋,你就知道你還想往什麼方向努力,這就算是走出了正確的方向。為前面未知的大山徘徊是最沒有用的方式,不管做什麼,堅持的做下去,走出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還是看你喜不喜歡數學,你要是真喜歡這個學科的話也不會糾結於自己的天賦。
如果不是那麼喜歡,不想以數學為事業,何苦花那麼多時間在其中?勤能補拙這種說法純屬扯淡,人往高處走,越往高處越發現天賦和悟性的重要性,因為你周圍的人同樣勤奮,你不比他們多聰明一點的話憑什麼競爭得過他們?我覺得我離高處還有很遠的距離,但已經看到了有天賦的人是多麼的牛逼。如果是社會科學的話你說努力就會有回報,我信,說數學啊物理啊這種東西一個缺少相應悟性的人能靠努力達到多麼高的水平,打死我也不信。幼年弱智成年天才的愛因斯坦那是極個別現象一百年才出那麼一個,沒有說服力。
再說點私貨。在p大數院,雖然大多數人都是在中學階段就展現出非常牛逼的悟性,他們或是高考狀元或是數學競賽金牌,但也有少量不想以數學為職業卻歪打誤撞進來的(比如我。。。)。我們這些人在天才雲集的地方也都覺得挺困難的,我們中的很多人發現努力了一年都比不過很多人一個月的功夫,這是真的,一點不誇張。據我觀察,這些明明不適合卻偏要鑽牛角尖不出來的,好像最後出路都比較一般。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因為我們這個專業的人哪怕是那些想轉投別的行業貨專業的,也不可避免的被打上數學的標籤,於是就失去了很多機會,不要聽社會上說數學是萬能專業,這個絕對是唬人的,知識上的萬能不代表你就遇不到別的門檻,你知道我們金融數學專業找實習時大部分人的簡歷如果投到非quant部門直接刷么,相當多的人想找個實習都要靠走後門的。雖然做選擇的時候不能太功利,但是哪怕從個人的幸福感來說,在興趣和天賦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選擇一個專業,學起來應該會更快樂。
我高中時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跟我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智能,每個人都有自己極具天賦的領域。希望題主早日發現自己最擅長的東西,愛上它,好好學。
有。
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比過去更優秀。
而不是為了讓自己比別人更優秀。
我覺得是知識結構的問題,不是你笨的問題,大家都是從1+1=2學起來的,你可以想想自己哪裡不懂,去補習。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
還會去努力的人,怎麼能叫做笨呢?我覺得樓上的回答者已經給你足夠多的鼓勵了,作為數學系本科在讀學生,我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說實話,真正的數學只是聰明人的遊戲。題主不適合研究數學,請放棄數學研究這條道路。
但數學除了研究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內容,比如數學的和諧之美,簡潔之優雅…在物理,工程,社會,計算機……各行各業里,數學的力量已經滲透到每一根毛細血管,可以說數學就是自然界運轉的語言。
你要明白,不能推動數學發展不意味著不能欣賞數學之美,不意味著不能學習數學來「經世致用」解決生活的問題。
建議題主把純數學當成一種愛好去體驗,不要在意投入與產出的比,不要在意別人如何如何,只要你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心靈愉悅,能夠為你所用,就夠了
"想做個魔法師, 哪怕再蠢, 再笨的也好, 只要是魔法師就行了."
不敢說沒意義。但我很好奇:你為什麼不去找找你學得更快更舒服的領域?
先說個故事。
非洲熱帶雨林里的小象,和象媽走散了,不小心被邪惡的人類捉起來,送到馬戲團。
人們用一個小木樁拴著它,小象力氣小,任憑怎樣掙扎都掙不脫木樁,只好安定下來被訓練,被拉去表演,
過了不知多少時間,小象長成大象,想念熱帶雨林的故鄉,但是依然在馬戲團表演,人們依然用當年那小木樁拴著它。
為什麼它不掙脫木樁?以他現在的體格和力氣,木樁已經像牙籤一樣脆弱了。
它以為做不到,因為小時候就做不到,心裡還留著那些疼痛。
小象故事完。
-------------分割線-------------
這只是個寓言,真的象該不是這樣。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1])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如果能在知乎上寫下這個問題,你已經具備了學好數學的能力。你的天賦並不欠缺,只是環境給你對自己錯誤的認識而已。
不是忽悠。我讀理論物理,當時有室友讀基礎數學,我知道人在數學和純理論的山峰攀登有多難,攀到極限的時候是什麼心理感受。
你要的是搞電子,機械用到的數學,你太幸運了,因為這隻涉及初等計算,立體幾何,微積分,完全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你可以直接去做你想做的項目,遇到數學知識不夠的時候,去請教別人,或多方查資料,明確這是什麼知識,再有針對性的學習。
關鍵詞:清晰的邏輯,自信,持續訓練
東尼博贊《啟動大腦》
細野真宏《數學的思考力》
他們老說我數學一學就會。卻不知道我每天走在路上的時候,都在思考。
我們數學老師對我說的話:
可能你一年做出的東西,高斯一天就做出來了。
可是你還要繼續做數學
難道你不知道,堅持也是一種才能。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才能,在人生這場馬拉松里。
真沒意義,有些嬰兒半歲就說話了,有些兩歲了還說不齊全,乾脆這輩子啞巴算了。
你是為了達到別人同樣的學習能力去學數學嗎?
誰規定了必須聰明人才能玩數學?
你確定學一個小時的人 真的「懂」了?
So what?
人生已如此的艱難,為什麼學個東西還要和別人比?何必讓自己這麼累呢。。
如果是想要高性價比,可以這麼想嘛~說不定他一個小時學會只是考試滿分,而我十個小時,十天甚至更久學會卻可以拯救世界呢!
再說,不是所有事都需要回報的呀~就像我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需要別人認同,表達了我的想法就好~推薦閱讀:
※學純數以後路會不會太窄?
※一個具有介值性的函數是否一定存在原函數?
※數學到底是什麼?學數學到底學的是什麼,是計算還是數字?
※學數學越學越灰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