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工匠」「工匠精神」,能聯想到什麼東西?
比如說嚴謹——德國,浪漫——法國。又比如醫生——手術刀。
請不要直接回答「鎚子」。
P.S. :工匠精神真的只能用鎚子來代表嗎?
講一個故事
我覺得能比較好的體現出工匠精神
某次摩托騎著騎著前輪開始有異響,跑去相熟的修理店找師傅看
師傅看了半天,覺得沒啥問題,讓我再試試,最後發現是時速上了35就開始響。
但靜止時候就是啥問題都沒看出來,輪圈都拆了兩次,
後來挨個換零件試,折騰了4個小時,終於試出來是原廠中間的輪軸沒封閉好,導致雨天進水以後輪軸銹了一塊,然後高高低低的震引發了異響,然後就換了輪軸,妥了。
再後來我就騎回家了
再後來過了三四天,師傅給我打了個電話說讓我趕緊過去一趟。我就去了
他說他這兩天拿著我換下來的輪軸琢磨了很久,後來研究出來不是輪軸的問題,而是車本身裝配的時候,輪軸那裡應該有個墊片是用來封水的,如果我就那麼騎走了,以後一定還會有類似問題,他就給我找了個墊片給我弄上了。
然後就沒然後了
看起來是個挺普通的事兒對吧?
但後來和一些車友聊,才意識到這一點都不普通,很多年輕一點的修理工是不會有心思多去替用戶研究」為什麼「的,只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解決完收錢就行了,上班工作下班走人。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個工匠精神。
那年剛剛來蘇工作,著急慌忙租了一個房子,純毛坯,需要在地上砌一個七八十公分見方的磚地台,
那是個剛建成的安置小區,還有一些零星的小工地,就隨便叫了一個工地上的泥瓦工師傅,挺年輕一個小伙,
檯子分分鐘就砌好了,接著要在磚的外面做水泥面,檯子是個立方體,面與面之間是直角。由於臨時被我叫上來,工具只帶了一把刮刀,沒有輔助工具,師傅就靠刮刀在做那些直角,做了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
我覺得做的挺方正了,也是等了好久,便對師傅說,師傅可以了吧,挺好的了。
師傅說,還不完全直。
我說,這樣就可以了,就一個小檯子放放東西而已,沒那麼講究。
師傅說,你不講究,我不能不講究,因為說出去這東西是我做的,,做的好不好這都是我的名聲。
寫在前面:
我覺得所謂的工匠精神,與情懷,嚴謹,極致這些形容詞其實關係不大。
"工匠的精神"其實相當樸素,你從新石器時代的首飾,岩畫上就能發覺這種精神。
而它的核心本質是自發。自由創造。逼是逼不出工匠精神的。
有許多人一提工匠精神動輒拿德國,日本說是,然後必然話鋒一轉說中國人如何頑劣馬虎,毫無責任和嚴謹。
然而事實上,誰都不欠誰的,誰也不用為了他人的理念犧牲自己的自發性。這僅僅是在追逐表相和符號化的"工匠儀式感"而忽略了實質。
也許你在街邊吃一屜小籠包的時候,覺得味道還不錯的時候,就已經嘗到了這個時代最寫實的工匠精神。
(下面是我發在專欄的一篇文章,如果有耐心看,請看完這個故事。)
愚笨也是工匠的一種財富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舊約,傳-9)
這是我在聖經里最喜歡的一句。雖然我就翻過幾回,而且並不是教徒。
但這句話讓我充滿了安全感,至少讓我知道世界曾經,或者以後總有和我一樣愚笨的人。在這個滿是奇妙,精巧,充滿複雜名詞的宇宙里總容得下一些必要的簡單。
九年前,還在高中。學霸們一堂接著一堂,每件事都能做得井井有條,恰到好處,把所有功課學好,滴水不漏。我等凡夫俗子,總像被什麼東西攆著一樣,總趕不上趟,又不知道為毛要過那樣的生活。
電影,歷史,魔幻文學可能是當時能暫時離開那種混沌世界的方法。放假的時候我甚至會每周都花八個小時看「指環王三部曲」,或者「天國王朝」,「火與劍」。 我喜歡跟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一個目前是我室友),聊君士坦丁之戰,羅馬,蒙古西征;魔戒世界觀里瑣碎的事,比如精靈無聊了怎麼打發時間,或者阿拉貢在當遊俠的八十年里有沒有和愛玟開過房。
(然而即使如此,我倒也不是宅,那時還是談了女朋友的。)
當時,我問所有人你以後想幹什麼。他們會說,上什麼大學,出國。
我說我想學射箭,搞身鎧甲,最好在來匹馬,從這裡一直沿著絲路騎行到君士坦丁堡,看看永恆之城。
然而並沒誰屌我。我和外教說過同樣的話,她說「Don"t be sily, you need an offer."
世界上最令我匪夷所思的一幕上演了。所有人都在操心該去哪國,上什麼大學,而沒人選專業。我很嚴肅地問了我的老外留學顧問,能不能去學歷史,或者學考古。我的志向就是當個考古工作者,專做冷兵器復原。我用英語說了許多王朝,事件,老外表示第一次聽說,覺得我很有才。
她說可以申請,你一定會很有成績,不過你雅思得考到7.5。
接著我連考了三個六,可以組成一個炸彈。
多麼痛的領悟,然而作為高等學渣的我還想掙扎一下,問爸媽能不能不留學我就在國內讀個考古。那句最經典的台詞必然的出現「 你要考慮一下將來,如何在社會上生存。」
我鬱悶了一個月,然後在看電影的時候想到,要不我就去學電影吧。或許能去做做古代道具。
我說我要去學電影。
爸媽居然秒速同意,可能以為這是個能掙大錢的行當(呵呵。。)我秒速報了許多和電影沾邊專業的學校。中戲北電去不成,因為我壓根不是藝術生。最後選擇了UIC那個神奇的學校@(@Kingfisher發過一個很長的描述此學校的回答。)
然後我和那個死黨在暑假去了橫店(沒錯就是隔壁屋裡睡覺的人),看了秦王宮,清明上河圖什麼的——所有東西都感覺很假,並不像真實的復原,不過相比去國外學精算,當會計,賣保險還是有趣得多得多。
然後我就去學電影了。。。
我的學電影的同學們都很酷,都看過很多大師的東西。他們會討論用光,會糾結人物動機,會在拍戲時為了一個景別反覆扣鏡頭。
而我,如一個局外人,電影追夢人里的旁觀者,與大家一起做好要做的以後,就把剩下的時間全用來完成自己想做的。撿過白鐵皮做板甲瞎玩,也做過中國的甲胄。
大學時製作的甲胄。
猶如某種神奇的緣分,學校里居然有個弓道館。我想學射箭的夢想完成了一半(日本弓道屬於日本傳統武道,屬於古代日本戰弓的用法,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射箭方式,尤其現代射箭有很大區別,在當時經常被不了解的國人恥笑為非主流)在那裡我結識了恩師內藤敬老師。
我會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主動打掃衛生,擦地,翻沙堆,擺靶,迎接第一縷陽光,內藤老師和來練習的人。
當時比現在瘦些。。。然而不必在意那些細節。
重要的是,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夢想被實現的感覺。
那是從心裡傳達到整個天空的震蕩。(容我騷情一下)
即使不久前那話聽上去猶如痴人說夢一般,在故事未揭曉前猶如一個荒誕的鬧劇。
但是,我想學射箭,我就會了。而且是我想要的那種古武道。
大一過了一半,我有一個新的想法,既然說禮失求諸野,能否藉由日本弓道,逆向研究搜尋,找出中國明代或清代戰場射術(當時國內已有製作清代傳統弓的弓匠,而清代射法無人了解)的殘言片語。
那是我想要的。
一開始我在弓箭論壇發自己練弓道的圖片和體會,認為日本弓道的「大拉距」射法與明或清的射法類似。此言一出絕大多數射箭的無非三種反應:
1.從民族主義出發的鄙夷
2.從科技,射准角度的鄙夷
3.看我們弓道服穿得帥,認為是作秀,而產生的鄙夷
爭過,吵過,罵過,在當年論壇、貼吧常有數百樓的論戰。有人約戰,有人約架。但有時候,真相是需要時間去沉澱的。
隨著大家對這個領域的關注,許多塵封多年的晚清老照片,民國老照片陸續出現。我的假設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此後,一直到現在我仍在練習清式射法。
之後隨著中日弓圈交流的頻繁,又有人得知日本弓道人那保存著古本「武經射學正宗指迷集「。而且稱之為日本弓術源流之一。後來經古畫對比發現,日本戰國及近代射法中,拉距靠位也與明代基本一致。
又一次我體會到自我實現的樂趣。
大學該有的都有了,有青春,有熱血,也有狗血的愛情。但是畢業了也要面對社會。這時候同樣的問題又開始發作。
未來怎麼辦,你能生存嗎?
電影。。我自認為在這上面並無太多天分,唯有硬著頭皮去找活干。
跟過組,上過山。呆過機房剪過片,干過副導演(不是潛規則那種)。當編劇,也替人畫過分鏡什麼的。
我是可以在北京自給自足的。
或許再乾乾,能去當美術?或許再等等,能去做有關於冷兵器的電影?電視劇?去突破重重阻礙,說服一個又一個並不感興趣的人來助你做你感興趣的事情嗎?
然而我相當抑鬱。我知道持續這種狀態,會讓父母以為我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相對穩定地生活。讓女朋友以為我可以給她安全感。這種看似聰明的方式,最後將變成一個牢籠。
突然有一天我覺得或許我能一直生存,但其實是沒有未來。我可以在這個再等等的幻象里孤獨里生老病死,卻仍然無法干我要乾的事情,去我想去的地方。當我和我孩子對話時,我也會重複這個看似聰明的概念,他也不會做他想做的,仍然在」再等等「里不甚愉快地消磨一生。
我便奔向最近的鋼材市場,掏錢買了一大張冷軋板。同時勸說一位從前做日甲的工匠前輩生產扎甲片。
然後,我憑著渣技術和還湊合的美術功底,憑藉一些能找到的資料做出了一個頭盔。
做出了一整套甲。
然後穿著它對戰。
直到我穿著舒服。
然後繼續修改。我意識到,如果不那麼愚笨我會不安。
一個朋友看了我的甲,讓我幫他也做一套甲。
我說我做的很糙,不會那麼華麗。他說他就想要一個能穿著打的甲。
在細節和理念上達成共識後,我接著愚笨地做起來。
鈑金部分只能在通州不大擾民的地方進行。
用丁烷退火。用木樁做砧子。
為了打想要的效果,甚至收了兩個偽滿時期的鎚子。
後來我辭職了。一個朋友借我他的作坊繼續做甲。
我成了一個匠人。並不是因為我有多高的水平,懂什麼技術。我甚至不會用職高生做金屬機加工的cad軟體。
但我仍是個匠人,而不是工人。那是因為,我沒辜負我自己。我按造物主賦予我的特性行事。我盡我所能行事。
在這一領域,我有自由選擇我做什麼,也有自由拒絕,哪怕是些很高大上的東西。
而且我也知道有靈魂的手做出的東西,即使愚笨,也會被人發覺。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 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也許沒有什麼是瘋狂的,只要去做都有。
對打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專欄。
鐵甲依然在 - 知乎專欄
這裡會記錄和介紹我們復原各朝盔甲的進度和打鐵視頻的地方,分享我所了解的打鐵/中國傳統射藝/日本弓道/甲胄相關的資料和知識。
等車中,來扯個淡。
日本東京大學摺紙社團的 Orist 不使用剪刀剪裁,用一張完整的紙折出了一位女子高中生,飄逸的頭髮、緊握的雙手連手指都栩栩如生;胸口的蝴蝶結,水手服的袖口與百褶裙,甚至連裙內風光都考慮到了,很難想像這是不經任何修剪的完整紙張所完成的作品,我看到了工匠精神中高度的專業性、藝術性和熱情。
腳部前方是設計圖,簡直要跪了。
這一作品的構想花了5年時間,每一個步驟要如何表現細節,尤其是頭髮的飄逸部分更是不斷修正;而實際摺紙的時間大約是 2-3 周,從攤平的紙面圖中,可以看到極為複雜的各種線條,需要非常細緻的功夫和巧手才能完成。
一個宅男還在玩摺紙這種小孩子玩意,而且竟然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折一張紙,在我們這大概會被長輩斥責浪費時間、虛擲生命,怎麼不去好好念書或是創業賺錢呢?但是任何事情,那怕只是一張紙,都可以有專業。
我們經常看到日本崇尚的「匠心」,就算只是做菓子、切豆腐、雕書邊,都有人耗費他生命數十年的時間來專心致志於這件事上,而社會也給予這些專業高度的尊重和肯定,使得「專業」得以長久維持。
如何在一張紙上不使用外在的剪刀等工具,折出水手服、百褶裙,甚至是內褲?這是一種追於藝術美學的追求,希望讓作品推向極致,也因為自己的努力提升了「摺紙」的藝術和周圍的肯定眼光,而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只為一紙,更是熱情的展現;有愛,就能突破任何難關,更讓所有人感受到你的熱情、專業和藝術美學。我來拋個磚
情懷、認真、工匠、工匠精神,這些詞,原本都是很正經、很好的、很正面的。
因為一個人的不負責任,造成了這些詞在網路語境中從褒義詞變成了調侃人的話,這是件很悲哀的事情。
希望大家以後碰到這些人的時候還是能像原來一樣尊敬他們和他們做的事情,不要因為一個人的不負責行為而調侃這些人。
1、兄長的蜀綉世家。
兄長做蜀綉十年了。他高三輟學的那一年,臨走前到我寢室對我們說,好好讀書,我讀不進去,我要去跟我爸學手藝了————兄長家三代均是蜀綉匠人,從爺爺那輩開始,就是老蜀綉場的高級技師,而隨著時間不斷流逝,手藝慢慢的快失傳了。
而到今天,又一個十年過去了。
圖一為單面屏風,圖二為雙面異色綉。
你感受一下。
另外,兄長的公司在2012年開始,召集手底下的技師一起耗了4年,綉了一幅百尺長卷《五百羅漢》,500多個人物,其中有499個羅漢,幾十個奇珍異獸,至於為什麼叫500羅漢卻只有499,兄長曾笑道,第五百個是看繡的你。
有興趣自己去搜一搜應該就看到了,超級Diao。
南懷瑾老先生曾為其題詞。
兄長一隻手黑一隻手白,業內稱「陰陽手」,「常年在繃子前坐著,上面有燈,照著,另一手在繃子下面,所以一黑一白。
「嘿嘿!靜下來一坐,容易忘了時間……一天過得很快…」
三代人的堅持,蜀綉。
2、導師的平凡之路
17歲那年帶我走入本行的導師姓沈,第一次上他的課的時候我看到他手裡拿著一本又厚又大的筆記本,偷瞄一眼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手非常工整的人楷書,記錄每個學生的語音問題和當天要講的內容。2010年,導師卻因肝癌離世,幫師母整理遺物的時候,發現在儲物間有三個大箱子,裡面全是筆記本————師母說,老沈從執教開始就十分熱愛自己的職業,所以這麼些年,每天回家都會整理很久學生的資料,說著眼淚就掉下來,算來,他都走了7年了。
和自己的較勁,教師。咱中國人有個成語,獨具匠心。
百度百科說出自唐·張佑《題王右丞山水障》:「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
英文意思翻譯:have great originality
匠心是什麼?就是上一碗紅燒肉,撒一把細蔥花,它得是青綠的,襯著肉的色,它得是水嫩的,肉的溫度剛好激出它的甜香而非蔥辣,它得是柔軟的,不破壞豬皮入口即化的口感,它得是突破性的,第一次吃到的時候讓你只怪自己怎麼沒有想到。
二次修改: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匠心獨運和堅持精神。在方寸之間的精雕細琢最考驗一個人的性情。見到千篇一律的東西太多,偶有不同便覺得歡喜。附三張圖,個人很喜歡。
——————————————————————————————————————
哎嘿嘿嘿,寫這個答案正好是前一天幫客戶寫東西,隨手保存到手機里一些圖片。看到評論區大神的指點真是惶恐至極,怕自己表述的不好影響到客戶。
這個老師擅長的是佛像雕刻,他妻子(也是國家級玉雕大師)擅長珠寶玉石雕刻和鑲嵌。當然作品非常多,而且又是見仁見智的東西,所以我就放了一些我覺得好看的圖片上來。比如地藏和不動明王的佛像玉牌,我覺得不好看,但是我們總經理就買了大幾十克的掛脖子里~~
評論大神糾結純手工的問題,是我的錯我的錯~~我的概念里機雕就是大機器生產,手工雕刻就是單個工人的手工雕刻,當然也要藉助一些儀器~~~so大神們不要揪住這個不放了~~
—————————————我是分割線——————————————————————
以下是原答案:
工作關係接觸到一個客戶,初見平淡無奇,後來得知是國家級玉雕大師,30多年只堅持手工雕刻。放幾張圖吧,水印都遮掉了。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很多佛像玉牌都沒有拍,看到在玉石上畫圖,雕刻,因材施藝到最後成品,覺得手工藝人真是贊爆了。因為是私人訂製的,每一件成品都是唯一,比高價買什麼卡地亞強多了。
當然大師的更好的作品是不給外人展示的,一些作品直達有關部門了……但是就雕刻復雕刻的匠人精神已經很讓人敬佩了。
作者:江徐
鏈接:什麼是「工匠精神」? - 江徐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工匠精神就是十年磨一劍
1
在星光熠熠的唐代詩人中,賈島是一顆苦吟奇逸。
格局不大,性情沒有李白等人瀟洒放達,情懷也不如杜甫之流心懷天下憂國憂民。論天賦,不具備出口成章七步成詩的才能。相比而言,他幽僻,孤寂,木訥,一世苦逼。
都說一個人的弱點往往成就他的人生。賈島性情上的內向孤僻、與當世的格格不入倒也使其最終出類拔萃,憑藉苦吟蠻力,孤峭幽靜,自成一體,贏得一個「詩奴」美譽,與好友孟郊被後世蘇東坡並稱為「郊寒島瘦」。
他身上有一股韌勁和耐心,認準了一件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願意在上面消磨滄海桑田,兼帶處女座式的追求完美,用現代話說就是——工匠精神。
在詩人同行,比起信手捏來、出口成章,賈島對文字顯得過度拿捏。
2
提到賈島,自然繞不開那則故事:
一千多年前,一個尋常夜晚,長夜漫漫,無心睡眠。賈島興之所至,去找好朋友李凝。
月光朗朗,池水微瀾,鳥兒棲樹。不成想好朋友不在家,吃了一閉門羹。臨走,在人家院牆上留下一則讓他名噪千古的言: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意思是說,我來過啦,你不在,不過我還會再來,說好一起隱居山野的,到時可不要放我鴿子喲。
好戲還在後頭,精彩仍在繼續:
第二天,賈島騎著他的小毛驢,在大街上晃悠,一邊晃悠,一邊還在思索昨晚那則文藝范留言。到底是用「敲」呢?還用「推」呢?舉棋不定,百般糾結,選擇恐懼症似的……
尋思過於投入,闖入某位大官員的儀仗隊中也渾然不覺。謝天謝地,那官員不是別人,恰恰本身也是文藝中年的首都市長韓愈,韓市長大人大量,非但沒有責罰,還饒有興緻跟這位文藝青年探討起來,於是有了後來的「推敲」一詞。
從此故事中,讀者也不難對賈島的工匠精神窺見一斑了。
3
賈島是一個農村娃,出身清貧,門第寒微,一沒有爹可拼,二沒靠山可倚。窮人家的孩子,除了早當家之外,脾性中自是多了一份敏感自尊。
混不出名堂,投師又無門,失意加上迫求生計,便早年棲身佛門,號無本。無本者,無根無蒂、空虛寂滅之謂也。禪房寂寂,賈島年輕氣盛,怎奈整日枯坐,以青燈為鄰,與古佛作伴?
說來也是因緣際遇。賈島耐不住佛院孤寂,一天,照常出去晃蕩,歪打正著,路遇韓愈,成為他日後的伯樂,生命中的貴人。
在韓老師鼓勵和推薦下,賈島很快還俗,報名參加公務員考試,許是考運不佳,連續考了幾年都沒中。潦倒一生,囿於苟且。
由於生性耿介,不懂人際社交的規則,屢遭碰壁,被排擠,仕途艱難,到了老驥伏櫪的年歲,好不容易做到一個算不得大官的四川蓬溪縣縣委秘書,只可惜,還沒來得及平步青雲,宏圖大展,人家賈島就匆匆病逝。
比起其它一生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的無名小卒們,能夠撞上一位伯樂,又得以賞識關照,賈島一生冷颼颼涼絲絲的詩情,到底沒有被黯然埋沒。賈島的工匠精神不單單體現在「推敲」一事上,或者可以說,比起在其他詩詞花費的時日,兩天三夜的小推小敲壓根不算事兒。
人家曾經用三載光陰寫就一聯詩,然後被自我感動、自我刻奇了,忍不住在此聯詩下面標註二句——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即便是誇張手法,到底也算煞費苦心。
究竟是怎樣兩句詩,讓賈島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的日子裡,尋尋覓覓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呢?
4
故事得從另一個人講起:
賈島有一個堂弟,無可禪師。兩人從小一起玩耍,長大了一起出家。
感情好的很,相當於現在說的基友,但是追求不同,同樣遁入空門,弟弟無可既來之則安之,一心禮佛;哥哥無本耐不住佛院寂寥,加上老師韓愈誘導勸說,很快重歸塵網,去謀求一個功名利祿。
兄弟二人詩信往來,時相過從。
有一次相聚又離別,送別無可,賈島一個人往回走,想想真是悶啊,苦啊,悲啊,愁啊,寂寞啊,不甘啊……各種負面情緒紛至沓來,真是越思越想越傷情。
也就是在這時刻,某種詩情的種子悄然種於心田,醞釀三年,準備三載,十個字終於蹭蹭蹭地破土而出——獨行潭底影,數息身邊樹。
整首詩是這樣的: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賈島這人並不軸,不會一意孤行一條道走到黑,也為自己人生留了退路。如果發展不錯,那就留在官場施展抱負,如果仕途不濟,還是退回佛門。事實上,半生坎坷走盡,他也沒有赴無可的煙霞之約。
也許有人會說,很普通,沒啥驚艷之處嘛。沒有驚艷就對了。
用《菜根譚》里的話來說就是: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區區十字,卻是字字珠璣。
賈島就是這樣寫詩的,苦逼兮兮,要緊不慢,抱著精益求精、寧缺毋濫的工匠精神,熬著,磨著,煉著,在一字一句上狠下功夫,字斟句酌,鍊字熬句,千錘苦煉,惜字如金。不寫則已,一寫驚人。
5
再看看當下的寫文的人,是怎麼一番景象呢?
粗製濫造,千人一面。一頓飯的功夫就能熬一篇雞湯,要是契合熱點,加上運氣不錯,也能刷爆朋友圈。
一年甚至數個月就能出版一本書,宣傳路子廣的話,還能榮登暢銷書籍排行榜,美其名曰高產作家。
寫文的人急吼吼,彼此模仿,互相拷貝。製造的人同樣流行山寨,注重產量,通過機器設備,大批量的嘩啦嘩啦的像世界提供著、消費著,然而都是粗糲的、五大三粗的。
工匠精神已經顯得難得可貴,並且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
今年三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ZF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並且明確倡導: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是時候重拾工匠精神了。
我們可以大刀闊斧講求時效,同樣需要細針密縷慢工出細活。我們有時候可以借鑒他山之石,也更應該精雕細琢匠心獨運。
一千多年前,作為一名以苦吟著世的詩人,年輕氣盛,也曾意氣奮發,直吐胸臆。雖然長一副瘦骨如柴的身板,卻也是好男兒自當壯志雄心: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試君,誰為不平事?
儘管,最終未能成就劍客英名,行俠江湖,到也在詩文乾坤中收之桑榆,攜著工匠精神,鍊字築劍般過完一生。
作者:江徐《讀者》微信公眾號專欄作者,80後女子,自由寫作者。喜靜,愛自由,有時閉門讀書,有時出門雲遊。個人原創公眾號:江徐的自留地(ID:jiangxv08)
本文系《讀者》微信公眾號獨家稿件,如需轉載,務必在文首註明:「本文首發於「讀者」(ID:duzheweixin),作者江徐。白名單開放請聯繫「讀者」微信後台。
老爸以前是汽車修理工,有一次他坐車回老家,汽車在半路壞了,司機和爸爸是熟人,他有隨身帶點工具的習慣,就下車給人家修,當時少了一個零件,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爹硬是在路邊現場磨了一個出來,車修好了,上路了。唔,後來老爹年紀大了不再修車,改燒電焊去了,俺家的防盜門就是他自己動手做的,用了十幾年也沒壞^_^
-------第一次拿到十幾個贊內心惶恐------
補充一下之前那個磨零件,我不在現場也是聽老爹說的,當時是因為汽車壞在半路上,一時半會兒買不到新的,他就在工具包里翻了以前給人家修車換下來的,臨時加工了一下,後來到城裡了還是去換新的了。
爹是個對自己熱愛有興趣的事情就一定十分認真的人,比如修車燒電焊,現在都快六十的人了還是經常有人打電話找他去燒電焊,我小時候睡得搖床也是因為他嫌棄那些木頭的不夠牢固然後自己做了一張鐵的……
偷個懶上圖
非要強答一波是因為看到很多都是提到日本的匠人精神,的確,日本人是很注重工匠精神的,但其實中國也有,中國的工匠師們需要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支持,這些來自民間的工匠運用自己的方式延續著我國傳統技藝的傳承。
想起《工具的誕生》系列的幾個視頻。外國人做的John Neeman系列。
大馬士革刀,斧頭,鑿子,都是生活中很常用或者常見的工具。
但是在他們手裡就像藝術品一樣翻飛,從無到有,從原料到成品,每一步都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厚重的作坊,仔細的匠人,鏡頭一直在工具和材料上推拉搖移。
很難看到工匠的臉,燒火,捶打,淬火,打磨,我們知道那就是工匠,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人。他們最原始的製作方法,專業、專註的精神和賦予原材料生命的手藝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工具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馬士革刀的製作個和斧頭的製作。
附上鏈接:大馬士革鋼刀製作(3)
斧頭工具的誕生!手藝人系列之John Neeman-原創視頻
鑿子製作(2)
ps:民謠吉他范兒的背景音樂好聽到飛起!
瑞士,手錶,軍刀……
首先想到瑞士手錶。
想到了宗教藝術。
把技藝推向極致,就是放棄了一切關於成本、價值、時間、生命長度……等等世俗的考量,哪怕一生只做一件事,哪怕這件事此生無望,依然在不斷努力付出,哪怕只是進步一點點。
而這就是一種信仰。
在宗教藝術上體現得比較多,比如壁畫、石窟、建築……經過無數匠人、甚至數代匠人去完成此生無望的藍圖,直到完成的那一刻,甚至永遠也不能完成的半成品,也足以震撼眾生。
只有把技藝的打磨看做高於一切的目標,才會產生極致追求的行為。
當把費效比什麼的、划算不划算、值得不值得作為考量的時候已經偏離了極致的追求,只能說是在有限預算基礎上的努力,與工匠精神差距其實挺大的,倒是符合技術經濟學的原則。拿來吹捧,不過是「賣情懷」的噱頭,當真你就輸了。
懂了沒?作為一個程序員,我的理解是
對待WARNING要像對待ERROR一樣嚴肅認真
有WARNING的代碼也絕對不能commit
一種死磕的美德
說到工匠精神,我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精細」。做東西,做事情都要精益求精,細緻無比。想像自己在親手打造一件心中已有畫面的物品,每個細節都由你控制,一點一滴凝聚成一件新作品。
第二個詞就是「責任」。自己打造出的東西,如同自己臉面,代表了自己的水準,就一定要負責任,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作品負責,更是對欣賞作品的人負責。
總之,工匠精神不是說說而已,要親手做過,觸摸它,才能體會出「工匠」的心情。
要做出一隻鞋的精氣神,縫合鞋面與鞋底的時候,需要在長約25厘米左右的鞋楦上,敲足118顆釘,這足以難倒每一個入行的人,但當郭師傅看到生產線上,鞋的光韻在機械複製和生產技術中,凋謝,消失。他才發現,只有經過手的撫摸玩味,一顆一顆地敲足118顆釘之後,鞋才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一匠
千工易遇,「一匠」難求。 我們在「靈光」消逝的大眾消費與機械複製時代,重新發現時間賦予器物的尊嚴和「光韻」,每一雙鞋的定製服務,都從親手測量開始,重塑使用者和消費者的尊嚴,重建人與器物間樸素珍重的關係。 每樣作品,都因手工及時間的「光韻」,獨一無二。 每位工匠的故事,亦如是。
「從99%到99.99%,值得用一輩子去實現」。
郭師傅
15年匠齡
「製鞋是一門精準技術,值得世代堅持。」這是父親,用一世的鞋匠經歷,留給郭師傅的職業記憶。當年的他,還常常因為自己做一雙鞋比父親快,沾沾自喜。 如今郭師傅,已然是幾代鞋匠的師傅,從量腳、制楦、草圖、裁剪……小心伺弄;260mm、260.5mm,37度、40度……每個數據、角度,精準拿捏;同樣的步驟,同樣的力求完美,速度,反而在千錘百鍊中,緩了下來。 父子兩代手藝人的榮光,在叮叮的敲打聲和層層的錘印肌理之間,在每一次打磨和修正中,復歸。
杜海庭
18年匠齡
材質,是每隻鞋最初的開始,也是最終的靈魂。杜師傅與鞋的故事,也是從選材開始。在他眼中,每一張真皮材質,都帶有光韻、溫度及生命的獨一無二。
即使一張最普通的初始牛皮,他也會反覆打磨、上色,風乾,再曬色,直到顯出獨有的光澤魔法。
其間,手必然會弄髒,但這由心出發的創意,只有付諸真實可觸的手工,才開始具有了魔力,再輔以個性韻味十足的劃線、雕飾、雕花,材質的生命在一雙完美的鞋上得到延續,鞋,才分外體貼,有了足以打動主人的靈魂。
提起工匠精神,首先會想到LV。
早年間,LV做行李箱的時候,木質的提手要雕刻工人手工完成,工序要求是【不得少於20小時】。用20個小時去打磨一個箱子提手,這個提手必然是做工精細完美的。
然後想到的是早已失傳的【平遙推光漆器】工藝。
其實不是失傳,而是沒人再按傳統工藝去製作了。平遙漆器的最後一道工序是用手慢慢地把漆器表面摩挲成亞光效果,要一個月以上。
推薦閱讀:
※想要做手辦需要了解人的骨骼肌肉分布到什麼程度?
※吃剩的蛋白粉桶可以做什麼有用的或有趣的東西?
※比較喜歡手工,現在開始接觸軟陶,不知道還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