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統的研習佛法?
本人從小受母親和姥姥的影響對佛法比較認同,但一直是霧裡看花的感覺,沒有系統學習過。最近漸漸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而且覺得其對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請教各位大師,我該如何學習,從哪些基本知識入門,研讀哪些經書等?
我不是大師,拜菩薩二十多年、接觸佛法近十年,願意分享一些個人經驗。
我認為有心修學,明白教理最為重要。
當世說法之人多如牛毛,若自己不明白教理,只能如輕毛隨風東西。
如我過去,積福消業、念佛抄經、網站論壇、學派小組、義工放生,來來往往;其實只是這山看到那山熱鬧。
直至去年,開始虛心閱讀唯識的經典,才真正明白遇事如何反求諸己,平常如何返照自心;
對自己修持的路徑開始篤定。
漢地佛教修學體系比較全面的有《大智度論》、《摩訶止觀》、《宗鏡錄》、《瑜伽師地論》;
其中最重要的是唯識,玄奘法師把印度1800多年佛教的系統和精髓翻譯成《瑜伽師地論》;藏傳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由此演繹出。
如果沒時間讀大部頭,另有推薦:
一、《善生經》,在家居士生活指導;
二、聖嚴法師《學佛三書》,說明基礎教理,理清一些流行社會誤解;
三、《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基礎,讀後更容易理解自己和他人;
四、《金剛經》,般若經典,震旦大乘氣象延綿不息。
(為人正直、孝順父母、處事通達、離惡向善,是我們立身處世的基礎,也是研習佛法基礎,於此不贅述。)
你真要系統的學習佛學知識的話,恐怕一輩子都不夠時間。
我光是看《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和《華嚴探玄》就費了好多年,再看天台的《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一邊按書上的方法修持,一邊學習,又費了多年。還沒著手開始琢磨《俱舍論》的時候,終於遇到善緣,得知佛法為何物。
佛學研究龐雜而廣大,真要把學問按次第學完都是浩大工程,而佛法並沒有那麼龐雜羅嗦。所謂佛法無多子,並非騙人。
佛法只有一個功能,沒有那麼多神奇的功效和感應,佛法存在只為了一個目的——從苦中解脫出來。
而學習佛法,學習的不過是我們的身、心二法而已。
而學習身、心二法,用的不是浩瀚如煙的文字,用的是智慧,也就是毗婆舍那的如實觀照的本事。
需要學習到這本事,需要先持守一定的戒律。沒出家的持五戒,有條件的時候持八戒。剛出家的持十戒,之後達上後持完整的具足戒。
當持戒律的時候,修行便已經開始。因為時時刻刻關注自己有無觸犯戒律本身,已經是在觀察自己的身、心了。
戒律之後,你需要關心的是你的定力的培養,修持定力一共有四十種方法,比較流行的有安般念(關注自己的出入息)、慈心禪等。
當定力的修行獲得了培養和增長後,需要前往當心別黏在禪定上。太多的修行人,有了定力後遍懶惰了,不願意進入真正的佛法——毗婆舍那的修持上。因為禪定的境界是舒服的,令人愉悅的,可以暫時躲避苦的。
當你能夠明白禪定的不足時,應該積極修持毗婆舍那,熱忱得觀照自己的身、心實相。不需要刻意得去努力符合什麼,只需要靜靜得觀察即可。
作為第三者一樣冷靜的觀察,我們需要掌握幾個原則:
(一)別去干預身心的發展,別帶自己的道德主觀看法去干預它,它是什麼樣就什麼樣,如實觀照。你觀察到的不能是個聖人,而是真正的你自己。
(二)不能太遠,不能你太近。太遠,心會疏忽,不能太近,否則容易干涉。
(三)持續得觀照,當身心有變化的時候,能夠立馬知道,而不是很久後才回憶起。
擁有了毗婆舍那的持續修持之後,當心累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智慧會自己升起,次第獲得十六種層次的智慧。
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佛法,用你自己的智慧去了解身心的實相,唯有——苦,空,無常無我。
這些洞見,不是靠書本的閱讀獲得的,是你自己的智慧獲得的,從而學習到了身心的實相,獲得了法眼後,才算真正學習到了佛法。
附帶佛法的修證過程:如今佛教徒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 許哲的回答
謝謝邀請。其實前面的答案都很好了,也給我很大啟發。
索達吉堪布在《怎麼樣學佛》裡面講到三個要訣(建議看一下原文):
(一)依止善知識;
(二)發菩提心;
(三)次第聞思修行。
其實學佛很簡單的,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依止一位具相的善知識,接下來依教奉行就完事了。因為善知識會觀察我們的因緣,該學什麼,該修什麼,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其實遠不如師父對自己的了解。
學大乘佛法,必須發菩提心。《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大乘的一切功德建立在菩提心之上。
除了極個別的和甚深法門、大成就者、凈土法門因緣極為深厚的人以外,聞思修是必須的。這一點和不尋師兄的經驗分享很接近:教理要通達,更要於內心串習法義,缺一不可。
------------------------
在還沒有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只好先憑著興趣看了,也要多做些事情:戒殺放生、皈依、受戒持戒、念佛持咒、供養三寶、孝順父母、祈禱佛菩薩等,因緣慢慢會成熟,善知識會出現的。
不尋師兄前面推薦的那五部論典南懷瑾居士也推薦過,非常靠譜,當然有的篇幅比較長。我也推薦幾部:
- 《菩提道次第廣論》:佛法修學次第,東抓一把,西抓一把,自己最後也犯暈:到底該怎麼修行?
-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內容和《廣論》有交叉,但不完全一樣。我從中的獲益極大,每次看它都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 《入菩薩行論》:修學菩提心必備,講菩提心最好的論典之一。
- 《中論》《入中論》等:不懂中觀,能否看懂《心經》《金剛經》是個問題。不懂空性,離解脫還有距離。
- 《俱舍論》:詳細闡述了業因果,學佛人不懂因果也是個問題。
- 《釋量論》《量理寶藏論》:因明。佛教邏輯學。分別念很重的人適合看一下,對於摧毀自己的傲慢很有用。
- 「彌勒五論」:我沒有學過。其中關於如來藏的論典,最好能有中觀基礎。唯識很複雜,各宗派分類也不一樣。學大乘佛法,中觀和唯識是必備的。這些深法最好跟隨一個宗派的觀點來抉擇。嗯,等學到這些的時候,應該已經找到善知識了,所以不存在問題。還有,無論是經典還是論典,能結合善知識的講解學習最好。
------------------
強烈推薦《入菩薩行論》,因為菩提心太重要(如果還沒有生起的話),後面第九品亦講了中觀。而其一開始就講了世俗諦和勝義諦,這也是知乎上無數個問題的源頭。再開一句玩笑:學過之後,就從在知乎上問問題的人變成答題的了。
------------------
其實我最推薦的還是找本高僧大德寫的「暢銷書」,比如《正見》《不離》之類的。看著放心又沒太大腦力負擔。
佛說演道俗業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無數。四輩之眾。天龍鬼神阿須倫會。
時給孤獨氏與五百居士。出舍衛城行詣佛所。稽首足下卻坐一面。叉手問佛。居處治家財有幾輩。出家修道行異同乎。當奉何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復以何宜化眾生耶。
佛言。善哉問也。開發曈曚將來學施。
佛言。財有三輩。一曰下財。二曰中財。三曰上財。
何謂下財。有人治產積聚錢財。不敢衣食不修經戒。不能孝順供養二親。不樂隨時給足妻子。欲其消息充饒飽賜。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抱愚守惜如蜂愛蜜。不信先聖不奉高士沙門道人。不好布施種福為德。心自計常不慮對至。合者必散禍福自追。貪慕身地不覺惱恨。咄嗟沒過入泥黎門。其身緣食四大虺盛。神寄其中假號為名。羸弱猶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世之榮。心懷萬憂謂亦長生。心存吾我不達悉空。三界尚虛況人物乎。汲汲迭惑貪淫嫉妒。如斯行者。
奉養父母安和至心。出辭還返不失顏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親恩而無窮極。給足妻子應時衣食。恩情歸流與共同歡。妻子如是也終無私行。瞻視奴客眷屬徒使不令飢乏。不信死後當復更生。謂死滅盡歸於無形。供孝所生念乳養恩。給足妻子戀恩愛情。瞻視僕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門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後當得福與眾殊特。是謂中財。佛於是頌曰
常能念乳養 孝順供二親
給足其妻子 隨時不失節
奴客及徒使 慰勞不加惡
下侍皆順從 遣行不違教
不信後世生 聞之驚不喜
自計身有常 長存不終亡
三界如幻化 當識此辭章
己所為罪福 從本而受之
佛復告長者。上財業者。謂其人若有財寶能自衣食。孝順父母不失時節。恆瞻顏色不令懷戚。出不犯禁入不違禮。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長謙遜智者。啟受博聞等心不邪。下劣貧厄咸蒙仗荷。給贍妻子常令備豐。除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窮匱。不妄撾罵加之慈愍。奉敬先聖至學正士出家順法沙門賢明。夙夜行禮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講經典並化痴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時。自安護彼一切眾生。猶如牸牛食芻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無上無比為無儔匹為世大雄獨步無侶。佛於是頌曰
若有眾財業 以自好衣食
供養孝父母 不失其顏色
出遊不犯禁 還返不違禮
造行常清白 順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長 謙遜明智者
啟受博聞士 等心不慕邪
隨時給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賜奴僕使 衣食常豐足
奉沙門學士 布施授供養
從受深妙法 棄捐痴聾盲
愍傷十方人 不獨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從芻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無疾疹
普哀眾生類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長者。出家修道學有三品。一曰聲聞。二曰緣覺。三曰大乘。
何謂聲聞。畏苦厭身。思無央數生死之難周旋之患視身如怨。四大猶虺五陰處賊。坐禪數息安般守意。觀身惡露不凈之形。畏色慾本痛想行識。怖地獄苦。餓鬼之厄。畜生惱結。人中之難。天上別離。不可稱計。輪轉無休如獄中囚。欲斷生死勤勞之罪。求無為樂泥洹之安。但自為己不念眾生。常執小慈不興大哀。倚於音聲不解空慧。三界猶幻。趣自濟己不顧恩慈。是為聲聞學。佛於是頌曰
畏無量生死 周旋之艱難
心已懷恐懼 唯欲求自安
坐禪而數息 專精志安般
觀身中惡露 不凈有若干
棄捐三界色 斷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樂泥洹
佛告長者。緣覺者。本發大意。為菩薩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無能及者。不解如來色身所現。因世愚人不識大道。斷生死流不能反原。盡生死本故為現身。相好嚴容。文辭言教以化愚冥。顯示大明及著相好。謂審有色像。雖行四等四恩六度無極三十七品。觀十二緣欲拔其原。不解本無悕望大道。正使積德如虛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達故。何謂不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無想不願諸法。曉一切法如幻化夢野馬影響芭蕉泡沫皆無所有。道慧無形等如虛空。無所增壞普度眾生。佛於是頌曰
本發菩薩意 志慕大乘業
但欲著佛身 不了無適莫
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樂無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脫五陰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觀深微
雖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違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馬
芭蕉如夢影 妄想甚眾多
正使作功德 猶如江河沙
心懷無上真 不解除眾魔
佛告長者。其大乘學。發無上正真道意。行於大慈等如虛空。而修大悲無所適莫。不自憂身但念五趣。一切眾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護。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濟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六度無極無所悕望。以施一切眾生之類。觀於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艱難不可稱計。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無異。為之雨淚。欲令度厄至於大道。佛於是頌曰
發無上大意 行慈悲喜護
大哀如虛空 行等無適莫
立德不為己 唯為十方施
度脫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一曰 布施給諸窮乏。
二曰 不擇豪劣行輕重心。
三曰 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
四曰 以此功德施於眾生。
佛於是頌曰
布施攝貧窮 不行輕重心
志慧無悕望 不求還得報
愍念於群黎 往來周旋者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佛告長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守口護身心不念非。
二曰 出入行步不失禮節。
三曰 不願生天轉輪聖王釋梵之位。
四曰 以是禁戒惠施眾生。
佛於是頌曰
常護身口意 心堅如太山
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禮節
不願生天上 釋梵轉輪王
則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
佛告長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若罵詈者不計音聲。
二曰 若撾捶者計如無形。
三曰 若毀辱者謂如風吹。
四曰 有加害者常懷大哀。
佛於是頌曰
撾罵令默然 自計本無形
設有恨意起 心輒還自止
和心顏色悅 眾人咸恭敬
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
佛告長者。精進有四事。
一曰 夙夜奉法未曾懈廢。
二曰 寧失身命不違道教。
三曰 勤諷深典不以懈惓。
四曰 廣欲救濟諸危厄者。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
寧自失身命 不敢違道教
誦習深經典 不以為懈惓
救濟眾危厄 不使心懷怨
佛告長者。禪思有四事。
一曰 樂習精修閑居獨處。
二曰 靜身口心令不憒亂。
三曰 雖在眾鬧常能定己。
四曰 其心曠然而無所著。
佛於是頌曰
恆好於精修 志閑居獨處
靜其身口意 未曾念憒鬧
數處眾亂中 心定無忽變
一心見十方 道慧起神足
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
一曰 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
二曰 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
三曰 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
四曰 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對現。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散滅無處所 從心而得生
五陰本無根 所著以為名
十二緣無端 了此至大安
佛告長者。智慧復有六事。
一曰 解色如聚沫。
二曰 了痛癢如水泡。
三曰 思想如野馬。
四曰 曉生死如芭蕉。
五曰 察識如幻。
六曰 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
佛於是頌曰
解色如聚沫 痛癢如水泡
思想猶野馬 生死若芭蕉
了識假譬幻 三界無一好
分別悉空無 爾乃至大道
佛告長者。慈有四事。
一曰 慈念十方。
二曰 如母育子。
三曰 極愍念之。
四曰 如身無異。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慈念於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懷極愍念 如身等無異
佛告長者。哀有四事。
一曰 愍之。
二曰 為之雨淚。
三曰 身欲代罪。
四曰 以命濟之。
喜有四事。
一曰 和顏。
二曰 善言。
三曰 說經。
四曰 解義。
護有四事。
一曰 教去惡就善。
二曰 常訓誨歸命三寶。
三曰 使發道意。
四曰 開化眾生。
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愍念為雨淚 身欲代其罪
捨命而濟之 不以為懷恨
和顏演善言 講法分別義
教去惡就善 誨歸命三寶
佛告長者。有四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一曰 解空學無所求。
二曰 無想無所悕望。
三曰 無願不慕所生。
四曰 常等三乘之業無去來今。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解空無所求 無想悕望報
不慕願所生 常等三世行
佛告長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
一曰 一切皆悉本凈。
二曰 而解萬物普如幻化。
三曰 生死斷滅皆從緣對。
四曰 計其緣對本亦無形。
佛於是頌曰
一切悉本凈 解物如幻化
生死從緣對 計本亦無形
佛告長者。有六法疾成正覺。
一曰 身常行慈無怨無結。
二曰 口常行慈演深慧義。
三者 心慈仁和調隱哀念十方。
四曰 護戒不造想求大乘之業。
五曰 正觀見十方空道俗不二。
六曰 供足乏食救身之業以濟危厄。
是為六。佛於是頌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結
口恆修言愍 演深慧之誼
心和仁調隱 哀念諸十方
護戒不起想 正觀十方空
佛告長者。有四事疾成佛道。
一曰 奉精進業悉無所著。
二曰 教化眾生道心不斷。
三曰 游於生死不以患厭。
四曰 大慈大哀不舍權慧。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精進無所著 教化未曾斷
不患厭生死 不廢舍權慧
佛告長者。開化眾生有四事。
一曰 不信生死者則以現事禍福喻之。
二曰 不信三寶顯示大道。
三曰 迷惑邪徑指語三乘。佛道獨尊而無有侶。
四曰 三界所有悉如幻化無一真諦。
是為四。佛於是頌曰
不信生死禍福示 墮邪見者顯大道
佛道獨尊而無侶 三界悉空如幻化
佛告長者。開化復有七事。
一曰 慳貪者教令布施。
二曰 犯惡者誨令奉戒。
三曰 嗔恚者勸令忍辱。
四曰 懈怠者化令精進。
五曰 心亂者誨令定意。
六曰 愚冥者教令至學智度無極。
七曰 不知隨時顯權方便。
是為七。佛於是頌曰
慳者教布施 犯惡令奉戒
嗔恚勸忍辱 懈怠勸精進
亂者使定意 愚冥教令學
智慧度無極 隨時發善權
隨時菩薩問佛。何故學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
佛言。學者其心見有遠近 解有深淺 志有優劣 故示三乘。計本無三假引為喻。譬如有人為國大臣聰明智慧。王之所重參誼國事。一以委託不懷疑慮。又斯大臣有三親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大臣舉治國之政頗有漏失。眾人潛入白之於王。謂圖逆辟王聞懷疑問諸臣曰。當何罪之諸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頭。或言截手斷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王察眾臣所議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達偶有小失。不宜乃爾當捉閉著獄。諸臣唯從不敢復言。告邊臣曰。速下文書令收敕臣閉在刑獄。時凡親友聞之悲念。欲使出獄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飲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見考治。尊者又聞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獄吏。不令搒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獄。至太子聞以為罔然。是吾親親無有重罪。眾臣憎之讒之於王。不宜取爾。往詣王所具陳本末謂無逆肆。當用我故願赦其殃。王用愛子即赦使出獄。與王相見令業如故。其國王者謂如來。其太子者智慧度無極善權方便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權慧之宜。乃能得出於三界獄。得成為佛廣濟眾生。尊者親友謂行凈戒。免三惡趣不助三界。可受天上人間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謂布施業。此適能脫餓鬼之界。不免地獄畜生之厄。所以者何。如其所種各得其類。發無上正真道意。奉於大慈無極大哀。開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達深法。不解進退中止自廢。故為緣覺畏生死難往返周旋。但欲自濟不念苦人故墮聲聞。各隨本行而獲致之。
說是經時。給孤獨氏居士五百長者。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有數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箜篌樂器不鼓自鳴。飛鳥走獸相和悲聲。當是之時。莫不歡喜自歸佛者。
居士復問。初學道者始以何志。
佛言。先習五戒自歸於三。
何謂五戒。
一曰 慈心恩仁不殺。
二曰 清廉節用不盜。
三者 貞良鮮潔不染。
四曰 篤信性和不欺。
五曰 要達志明不亂。
何謂三自歸。
一曰 歸佛無上正真。
二曰 歸法以自御心。
三曰 歸眾聖眾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靡所不包。
復有四法。一曰道跡。二曰往還。三曰不還。四曰無著。緣覺至佛無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辯六度無極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無窮卻睹無極。教訓十方何智不逮。
阿難問曰。此經何名。云何奉行。
佛言名曰解俗家。業三品之財出家修道無上正真。其要號曰演道俗業。
佛說如是。賢者阿難。給孤獨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歡喜。
楞嚴經:廣度、深度無比。系統解說「我(或心)」。-------心經的色即是空在楞嚴經里有展開解說。
大乘密嚴經:若了所知無,能知即非有。系統解說五蘊的虛假。-----------心經的五蘊皆空僅是一句總結語。
楞伽經:詞語用法與其他大乘經不同,讀起來較晦澀。但是也解說了: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遠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無我如來藏等。
圓覺經:對四相的解釋(金剛經只有四相的名詞);12大菩薩替我們向佛詢問原則問題,避免修行人落入修行陷阱,比如「作病」,念、坐等對禪宗來說是病非禪。
維摩詰經:全方位展示不思議菩薩的功德、解脫智慧、神力,極大擴展眼界。其中一個原則:法非見聞覺知。佛法不是某種感應、感受。
心經:佛法根本------無所得。
所有經典,當隨自己心意抉擇。
佛法中的名詞,並不能完全傳遞法義,多部佛經於各角度互相解讀、參考,有時候會忽然就明白其含義,各種佛經,只是從不同角度說一個道理。
了義經中有不了義部分,或是為了吸引當時的其他修行人,應注意分辨。
題主,您好!
無意刷知乎,看到此問,本是不想多事的,但當我見到您發菩提心,鄙人除了隨喜讚歎外亦希望能有所幫助,因此也就趁著滿腔熱情沒有降溫寫下此文。
——————————————————我是分割線————————————————————
我大體閱讀了下諸位大德的回答,基本是從研習經論入手,那麼我就從實修上簡單分享一下。
首先,請題主捫心自問,想要學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因為佛法博大精深,外圍功勛位(非法王)的法多的一搓一簸箕(恕我用詞不雅),想發財的,想陞官的,想延壽的,想消災的等等等等俯拾即是。只因諸佛菩薩慈悲,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如果題主沖著現世的欲求,那麼我不便多說。但您若是有丈夫衝天凌雲之志,期許了生死得解脫,那麼請繼續閱讀。《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還望題主思之。下面引用近代大德的母音老人的文章《學佛第一要知見正》,請樓主詳閱。
傳送門:http://www.yxjs.org/wenji/03_yyasl/01_ffxzxy/16_xfdyyzjz.htm
其次,接觸各類法門,擇一對己根器的法門一門深入。
@玄極天心師兄講了一個概況,還望您關注。對於其所言的實修一環,我想說的是,世尊住世,因病與葯,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醫王」自然開出八萬四千種「葯」。因此佛教存在諸多法門,後因各法門修持習慣的不同建立各個宗派(說法不嚴謹處還望指正),其實每一個法門都是殊勝無比的,題主可廣泛涉獵,多進行了解。降及近世,諸多法門已經淡出了歷史舞台(適合其根器的眾生已被度盡,葯不對症會吃壞身體的,表憂桑~),還算有點生氣名堂的也就是禪凈密三大宗派了,為了避免題主走冤枉路,在這裡引用母音老人的文章《略論明心見性》,簡單介紹下三大宗派,同時明確修法的目的——明心見性。
傳送門:http://www.yxjs.org/wenji/03_yyasl/01_ffxzxy/02_llmxjx/01_xushuo.htm
再次,既已選定了法門,那麼就一門深入,切莫中途疑退。
在修行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問題,比如短時間身體變差啦,自己妄想紛飛啦神馬的,請樓主莫要太糾結了,好比給力的中醫生辨證施治,藥用對了不但解決病人及時的病苦還將長久以來潛藏於身的病根兒拔出,病人上吐下瀉很是痛苦,可是折騰過後,病就好了(認為中醫就是當下這樣吃不死人也只不好病者請忽略該栗子。。。)。正所謂功不唐捐,只要不自己跟自己糾結,原無大礙。
最後,印證神馬的我沒有資格說,不知道咋說,也沒得可說。說一些修行小貼士吧,對修行有助益:
1、還得提《楞嚴經》,我記得世尊對阿難是這麼說的: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律是根本,且世尊入滅時也說嘛將來要以戒為師。所以,當樓主決定實踐時,請去寺院皈依、受戒,對修行人會起到很大的保護作用(科技君請饒命,表問我怎麼證明)。退一萬步說,五戒持好了,做個君子足以,這一生不也挺圓滿了嘛~
2、推薦樓主吃長素,對修行有幫助,詳情可查《楞嚴經》;
3、如果題主想再精進點兒,可考慮在五戒基礎上自受把關齋戒。話說,本人過午不食,成功從240+減到140(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盤不了雙跏趺了有木有。。。好吧。。。我媽不關心這個);
4、加持《楞嚴咒》會大大大大大大助你上上增進的,請題主有信心!!關於持咒,我以前回答過相關內容,詳細可點傳送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318385/answer/27491921
就先這麼多吧,再補充下啊:其實佛法是活潑潑的,真心木有很多人以為的那麼死板。
有事兒沒事兒歡迎大家找我嘮嗑,我們一起歡樂的探討佛法不是挺好的嘛~
祝願題主六時吉祥
屋足先生佛法分理和行兩方面,理自然是理論,以佛經為基礎。行是實踐,實踐又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入世,二是出世。入世指的是你在人世間對身口意的修行,修證你的思想語言行為。出世指的是法報化的修行,是超凡入聖的過程,這一塊屬於實修實證,最好有老師指導,沒有老師也有一些比較安全靠譜的修行方法,例如念佛。初學期間建議看凈空法師的佛學問答和各種開示等,本人初學時就是看凈空法師的問答開示入門的,現在實修多年後回頭再看凈空法師的東西,仍然還覺得很有收穫。初學還屬於摸不著門的階段,最需要的就是正知正見,這方面凈空法師講的很好,建議您看看他的東西先入門。知道佛法是什麼後再去看經論。凈空法師的《認識佛教》很適合初學。
首先非常隨喜題主有這種想要系統學習佛法的意識!真的很稀有,很難得!也隨喜一些師兄的善答!
要說系統學習的話,藏傳佛教在這方面有一個特別大的優勢,因為藏傳佛教歷來就是重視系統聞思修的!所以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另外,我還想引用慈誠羅珠堪布的一句話:另有一些人儘管廣聞博學,卻不能腳蹋實地修學,唯增長知見稠林罷了,對了生脫死沒有太多的意義!
關於這個話題,不得不推薦一篇益西彭措堪布的開示——《如何學修佛法》,請移步?如何學修佛法(一)如何學修佛法(二)仔細閱讀,一定會有非常大的收穫。
好了,接下來為我們菩提學會打一個廣告吧,菩提學會是一個致力於共同聞思修持佛法的小組,由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的索達吉堪布授課,現在正在招生,而且是免費的,報名請閱讀面向未來招生簡章,也請閱讀下面一位師父寫的一些簡介:
歡迎報名^^
深入經藏
首先了解學佛究竟學什麼
佛教是一位沒有煩惱的人關於煩惱和解脫煩惱的教育,每個人通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練習可以離苦得樂,自利利他。也就是說,「Buddhism is a life style that leads to happiness. (學佛是修習導向快樂的生活方式。)」
關於學佛
2014-03-09 09:46:58
世尊的教示,其目的並非為宇宙人生,提供一種系統性的解說,而是欲使聞者得以擺脫本能驅力以及成見的束縛,臻於心靈完全自由自在的境況。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認知的本身切入的,藉由深思熟慮以及實踐力行,方得以契入。
這種「深思熟慮」,不單只是日常口語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極微小的問題開始,反覆盤索,層層深入展開,以致於認知本身的解構。這種「實踐力行」,並非單純的服膺教條,展開對於本能的徹底逆反,而是對於本能驅力的反覆導引及檢視。
那麼,契入佛法後到底能獲得什麼呢?
Just be a Happy guy!
=========================
其次,做點功課,畢竟現在……
observer (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 2014-02-12 00:52:41
師兄若得便,不妨先依序讀下這幾本有趣的小書,雖不包大悟,但都免費。^_^
先有一些基礎知識,再來討論比較好。
這是南傳法師寫的入門書
《佛陀的啟示》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這是漢傳禪師寫的入門書
《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有聲書下載 聖嚴法師 有聲書 有聲讀物 在線收聽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有聲書下載 聖嚴法師 有聲書 有聲讀物
這是藏傳瑜珈士寫的入門書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19569/
=======================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練習,和四眾僧團一起。檢看自己是否越來越平和喜樂,周圍人是否因為你的練習而受益,也越來越平和喜樂。
【絕無版權,敬請轉發】
受師兄啟發,再推薦一本佛陀的傳記,它由享譽世界的一行禪師根據二十四本巴利文、梵文、中文佛經編寫,從師徒關係入手,文字優美、簡潔,適合現代人理解、練習。在十多年中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印度文等等多種語言文字,僅僅中文版本就有香港大學佛學中心翻譯的、法鼓山出版的、國內多家出版社引進,目前最新為河南文藝出版社佛陀傳 (豆瓣)。
最後廣告時間:
上海的同學們,有吃有喝,更有難得的梅村傳統正念練習外加MBSR遊戲,周三正念草木間(6)
豆瓣的同學們,老師們,一起來考慮一下正念【讀】書的問題吧。
喜馬拉雅的同學們,喜馬拉雅,重新發明電台FM,在線聽小說 音樂 郭德綱 糗事百科
習慣成自然!
我覺得從大乘經典入手比較好,不過那個宗派。不尋看的唯識宗很精深,《成唯識論校釋》校注不錯,有空可以看看。
師兄您好。學習佛法可以先從原始佛教的四阿含經入手,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先要學會做好人,做君子,奉持五戒十善,不殺、不盜、不淫,孝敬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在這裡慎重推薦索達吉堪布五明佛學院的面向未來的網路課程,這樣就可以系統的了解佛學了。還有建議多讀佛經和大德開示,特別是金剛經、地藏經、楞嚴經和法華經。南無法海雷音如來!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
@Happy悅寧
大致同意這一段:
佛教是一位沒有煩惱的人關於煩惱和解脫煩惱的教育,每個人通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練習可以離苦得樂,自利利他。也就是說,「Buddhism is a life style that leads to happiness. (學佛是修習導向快樂的生活方式。)」
後面卻又繞遠了。
個人見解
1. 一般說的佛教,對「教」的理解不同:宗教的教,還是教育的教。我發自內心欣賞的是教育的教。
2. 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咸,都是生活的味道,沒必要非要遠離什麼只保留什麼(快樂),而是如何面對和投入其中(享受?品味?)。
個人修訂一下:學佛是學習生活的智慧。
學佛並不需要出世,而恰恰積極入世,如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補充1:
先佛們具備了智慧,本來傳與不傳、立不立文字是無所謂的。
其中有的就指出,擔心人們為了文字、術,而忘了道,忘了初心。
而現實來說,不僅有人曲解那些文字,甚至還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曲解;更現實的說,不加入那些容易傳播、傳承的形式主義的甚至宗教的東西也可能傳播不到現在。所以,難免混雜了太多太多無關的甚至糟粕的東西。
我一直相信這兩類情況(道術不分、有意無意曲解),都不是先佛們所希望的,所以有此評論,各位大師們見笑了。
補充2:至於修行,我自己總結的方法(年輕時候在大量接觸儒道釋馬哲後總結的),大致和 @許哲 文中所提 毗婆舍那的技巧 類似,幾個要訣他都提到了,非常認同。
當你能夠明白禪定的不足時,應該積極修持毗婆舍那,熱忱得觀照自己的身、心實相。不需要刻意得去努力符合什麼,只需要靜靜得觀察即可。
作為第三者一樣冷靜的觀察,我們需要掌握幾個原則:
(一)別去干預身心的發展,別帶自己的道德主觀看法去干預它,它是什麼樣就什麼樣,如實觀照。你觀察到的不能是個聖人,而是真正的你自己。
(二)不能太遠,不能你太近。太遠,心會疏忽,不能太近,否則容易干涉。
(三)持續得觀照,當身心有變化的時候,能夠立馬知道,而不是很久後才回憶起。
但凡不是從坦然、透明地認識自己開始,用各種「干預」、「戒」,遲早都面臨更進一步的瓶頸——平常心,自然
——當然也有人一直不覺悟,一輩子在持戒。
到了26歲左右,大部分情況下基本能做到大部分情況下「三我合一」(動物性、社會性、邏輯性),也就是「平常心」了。
隨後一直繼續修行,修的是:心之所在,幸福所在。
——不僅自然、平常,還積極追求投入生活、享受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
要進入修行,竊以為最最緊要的還不是深入經藏。修行首要是虔信,不是使勁勸服自己去信,而是像相信你是你父母的孩子一樣信得自然,不疑。其次是出離心,強烈的出世願望。沒有這兩條,哪怕《瑜珈師地論》倒背如流,也不過是文人學佛,證悟境地未必比得上大字不識幾個,每天上三遍香磕四十九個頭的農村老太。
登陸智悲佛網了解一下,本人在佛學院網路道場學習過,對他們的修學方式稍微了解一點。這裡一下講不清楚,可以加我微信,我可以簡單介紹給您
學佛的覺醒
南無佛法僧我還不系統,慚愧,如果我建議,先看南懷瑾四書類的解讀,慈悲慈悲
具體的你可以來找我們一起學。都有系統。
在優酷上有一個乘宗法師的視頻:走近佛陀。把佛法的修行次第,現代人對佛法修行的誤解講的很清晰。牆裂推薦!
只要用心處領悟,佛法皆是妙用。若是作為研習反而有違佛法本義。
建議終身修習《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覺得《金剛經》全篇在說一件事,那就是「名可名,非常名」?
※學習《楞嚴經》,需要哪些基礎的佛學背景知識?
※「學佛」和「佛學」是一回事嗎?
※若今生不能證入涅槃解脫輪迴,來世即使有緣聞聽佛法,是否要從頭開始修行?若是如此,那修行的意義何在?
※諸位學佛的因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