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合適的paper?

我不是看不起國人, 我也是中國人, 以後也是要發paper的,但大家都知道現在國內很多科研人員都是靠paper來混職稱的, 別人說過爛的paper害人不淺, 我剛讀研究生一年級(物理專業),
又沒絲毫鑒別能力... 已經在 arxiv.org 上挑有DOI的來讀, 遇到比較感興趣的paper, 但看到中國作者的總有點躊躇, 如果是中外聯合作者的會不會又靠譜點?

----
更新:

也許我表達得不清楚吧, 我原意不是說凡是中國人寫的東西不好, 而是是否值得承擔讀到水文這個風險的意思, 如果從事科研的, 一天要閱讀大量paper, 而物理這種又比較晦澀, 整篇都是數據, 圖表, 公式, 對於我這種初進行的閱讀起來會很困難的, 有時花一整天能弄懂一篇就很知足了. 一天這麼多新paper出來, 我怎麼選? 同時國內研人員規定每年必須發一定數量的paper, 結合這個, 我如何鑒別? 很多高分回答說那麼些"大道理" 有什麼用? 你們使勁地在吐槽我根本沒表達的東西. 你們這些拚命點贊的真的是在搞科學研究的嗎?
像 @S-BATter @潘磊 說才是我想要的在一些技能.

我想把題目改成"如何選擇合適的paper", 又被人撤銷, 說我原意改了, 好吧, 你們這麼執著糾結這個國籍不國籍的, 對這個這麼起勁, 我也沒辦法了.你們繼續吐槽吧. 我看paper去了.


中國人灌水的多,外國人灌水的也多,外國大牛利用學術地位灌水的也很多。我和小夥伴們討論論文的時候經常說「那個誰誰誰(老外)最近又在xx雜誌上灌了篇,那破玩意要不是是他們組的文章估計最多發個plos one(對,在下生物狗)」。而與此同時,因為種種原因中國人民近年來sci越刷越猛,水文的確很多,但高質量的文章也在慢慢增加。去年cell上就有中國作者發表的封面文章,nature評的2013十大科學人物里倆天朝人民,你要說他們的文章都是爛文章實在說不過去。
所以說,靠文章作者國籍來粗篩文章質量極不靠譜,因為海內外大家都熱衷於灌水,這樣的篩選效率太低誤傷率又太高。
靠雜誌在學界的地位來粗篩會好一點,但也會有一般的文章通過大牛通訊作者或者學界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來發到牛刊上。
最靠譜的辦法還是把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內的文章狠狠多看,看完多想多比較,慢慢心裡就有譜了。
光看作者是中國人就否定他的文章顯然不是嚴謹的科學的作風。


順便,爛的文章也不一定就害人不淺,能看出爛的文章哪裡爛了也是科研上的實用技能,而且爛文章也不一定就不能啟發人,我現在的課題最初就是通過一篇稀糟爛的中國人發表的sci里來的想法,目前覺得做得還行


如果你是說「國人的 paper」有沒有用,我認為所有的文章或多或少都有用
如果你是說「國人的 paper」可不可信,我認為任何文章你都不應該去盲信

什麼叫「沒有鑒別能力」?單憑 標題+作者+期刊 來判斷質量 就叫「鑒別能力」?
再牛的人,要鑒別一篇文章的好壞,也必須通過閱讀內容,而不是看這些技術參數。
至於說「爛 paper 害人不淺」,我沒有理解……
如果你沒有讀過就引用,導致出錯,這怪你自己盲信,引用的東西自己都沒有檢查過。
如果讀不下去還要硬讀,浪費時間,這怪你自己不會變通,守著一篇文章不去查資料。
似乎恰恰是因為想省事,期望在閱讀前判斷好壞,或者少量閱讀搞定研究,才會出這種事吧……
就算是牛雜誌、牛作者,論文也會有錯,這是科學的常態。論文就是需要讀者來鑒別的。

你說 arXiv 上挑那些有 DOI 的文章讀……
聽說 Perelman 證明 Poincare 猜想的文章就一直沒有發表,放在 arXiv 上沒有 DOI。事實上,在數學領域,大多數最新的成果都只有 arXiv 預印本。如果只讀有 DOI 的文章,你和學術前沿就有數年的差距。就算髮表了的文章,如果你按影響因子篩選期刊,在數學領域就會錯過無數好文章。

我經常是看完文章,覺得寫得真好,然後才想到去看一眼作者是誰,然後才意識到是個中國人。
或者,經常是在其他許多文章里,看到他們引同一個中國人的文章,然後才去找來他的文章讀。
所以,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場景會出現「看見中國作者就躊躇」的情況。

閱讀前,文章的篩選標準就一條:對你的研究是否有用,和你的研究是否相關。


一般來說,看paper不會從自己海選開始。現在國內外灌水的都很多,這也沒辦法,關係到飯碗事情基本上全世界都一副吊樣。。建議看文章時不要在意作者國籍,也不要在意作者學校。既然都打算把職業生涯奉獻給物理了,那就好好享受純粹的物理,忘掉其他雜事。

簡單說一下選擇文獻的問題。僅個人意見。
物理研究方向非常廣,剛開始時最好不要自己隨意的找文章。這樣效率會比較低。如果你導師靠譜的話,你可以先讓你導師給你幾篇你研究領域的經典文獻(一般不超過5篇)。一定要把這種經典文獻看透。如果你是做理論或者做計算的強烈建議你自己動手算一算過程,寫一寫代碼。如果你是做實驗的話,你也至少應該曉得每一步的意義。要不要重複實驗,看你有多少精力了。 一篇paper展示的研究過程其實很少的,不自己親自動手試試很難知道到底該怎操縱。啃掉幾篇最重要的經典文獻確實費時費力,但你一定要挺過去。
挺過去後你就可以比較自由自在地track相關文獻了。這個時候才能感受到物理的快樂(至少我是這樣)。在APS/axriv/google等網站上都可以搜到哪些文章引用過這些經典文獻。找到的論文多半數量龐雜,質量參差。你最好拿著一個特定的課題去篩選對你有用的文章。略讀所有,找出精品以及與你的課題直接相關的文章。然後好好利用篩選出來的paper,那是你的寶庫。你會從中得到很多skill和idea。

強調:
1.你自己的判斷力/鑒別力最重要。判斷一項工作/一篇paper/一個研究方向的價值是非常重要的科研能力。史上最偉大的那些物理學家無不有卓越的判斷力/物理直覺/有時也叫運氣。
2.論文引用次數和雜誌的級別比作者的國籍和工作單位都重要的多。(但是nature上的一些明顯是灌水的文章你就不必在意了。)


在黑暗的中世紀,有一天,一群人闖到哥白尼家裡,急匆匆告訴哥白尼,「你快要被殺死了,他們正在趕來滅了你」。

「他們是誰?」哥白尼問。
「法國宗教裁判所的人。他們覺得你褻瀆了神。」那人回答。
「那你又是誰?」哥白尼不慌不忙。
「我讀過你的書,我認為你說的都是對的??但是你太危險了,你要儘快走??」
哥白尼眯著眼睛問:「你說你讀過?你有能力評判么?」


先培養鑒別能力再說。


你可以看看最後文章發在了什麼期刊上,期刊靠譜的話就基本不用在乎作者是哪裡人了。。。


偏見誰都會有、誰都可以有,這不奇怪,只是若因為自己的偏見而錯過了什麼,自己也能承擔這樣的後果就好。

我也有偏見,只要是用 Office 寫的 paper 我一眼都不會看。這是病,自己知道,錯過什麼自己也認。

大致如此。


很好奇一個事情,是什麼樣的大神才能夠為了「怎麼篩選論文」這種問題發愁。。。你們找paper都是怎麼找的。。。難道跟自己目前課題很相關的能夠搜出一大堆?能夠找到幾篇跟你要找的很符合的就很不錯了,哪還有閑心情去挑三揀四。如果你是要了解本領域其他人的工作,那你自己應該能很容易看出這文章適不適合你讀。。。如果是當泛讀了解其他方向就直接找review的文章啊,review的地下那麼多reference不夠你讀的么。。。在我看來,除非你是那種一天看N篇文章當吃飯一樣的大神,比如我老闆那種級別的,否則這個問題純粹是浮雲


在我的專業範圍,國人論文無學術價值,但有經濟,地位和人情價值。


當然要讀,因為只有讀了你才會積累經驗,學會鑒別。從題主的發問來看, 你最欠缺的是閱讀paper的經驗和技巧,這隻有硬著頭皮先讀一些才能培養。這裡介紹些個人心得:

  • 某些期刊和會議論文集基本可以忽略,甚至是級別很高的,讀過你就懂了。
  • 看title和abstract,有些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決定你讀不讀。
  • 中文paper一大特色是經常會掛一坨項目,基本上有些項目你看到了就可以忽略該paper了。

人品和文章的好壞不以國籍區分


更改後的題目比較想答,所以寫一下自己的方法。

碩一時同樣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特別是自己老師屬於放手不管型,遇到和題主同樣的問題。於是各種文章都精度,發現效率太低。
碩二時找到一點頭緒,具體想做的東西,經典的文獻就那麼幾篇,所以很容易就弄明白了整個方法,這時候也不算明白如何選擇合適的文獻。
博一時聽了一次科研講座,把我逐漸摸到的門路說得比較具體透徹了,所以現在查文獻相對有個流程了。具體如下:

1.查閱相關研究方向的綜述。國外期刊發表的綜述通常是大牛寫的,對於整個研究現狀有很好的把握以及概括,如果需要深入研究某個方面,查閱綜述上所引用的文獻,這樣就可以找到一片新天新地了。
2.查閱IF比較高的期刊,以及行業內公認的老牌期刊。好的期刊上不一定沒有水文,但是出現水文的概率相對其他期刊小一些。比如我是做地球物理的,那麼JGR、EPSL等期刊上的文章就是很好的文章了,沒有乾貨一般都不敢往上投。
3.讀文章的題目、摘要以及關鍵詞。題目、摘要是對文章的概括,自己寫作時題目是改了多次才成型,摘要和引言都是修了又修的,因此可以很好的概括這篇文章的各個部分。通過閱讀摘要,可以判斷這篇文章對自己是否有幫助,這樣你就可以篩除很大一部分文章,最終得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

另外我自己在寫文章時,導師要求我花兩周左右的時間查閱這個方向的所有文獻,儘可能的通讀一遍,這樣在動手的時候能夠更有把握一些。


問出這個問題,說明問問題的人還需要好好端正下學術態度。
這是個很傻的問題
但卻不失為一個好問題。


不看中國人的paper,寫完論文你就等著去死吧!

----------------------------------------------------------------------------------------

@陳浩 從理科的角度說了一下,我從人文社科的角度說一下,為什麼不看國人的paper你會死。


1.地方性知識的需要。

人類學家吉爾茲在《地方性知識》中強調的是什麼?世界上的國家和社會都具有不同的特徵和問題,我們必須像當地人那樣思考才能了解世界。所以沒有一個理論是包打天下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需立足於當下,著眼於當下。我們既要看世界上的有關類似理論,又要分析中國的實際情況。將西方理論引入到中國實際中進行分析和實踐操作。你不看中國人的paper怎麼找到中國自己的命門問題?現在發論文越來越講究中國問題視角,純粹介紹西方理論的問題呢,已經不吃香了,我們的社會理論發展已經過了那個階段。我們導師介紹和編審論文的時候多次給我們強調這個事情。


2.中國人的理論真的那麼差嗎?

我發現現在很多人真的是不能客觀的看待中西方差距問題,以偏概全的偏見到處可見。你告訴我研究中國問題的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那個值得看?中國的理論現在已經經過了至少二十年的發展了,很多東西和國外的差距根本就沒有那麼大了。你看輕中國的理論發展,中國的理論發展也看不起你。


3.paper的含金量。

paper對我們的幫助一個是知識增量,一個是信息收集。你有什麼自信將上述的兩個方面達到完美地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這麼大了還不明白?也許,這篇paper對你知識上的增量不大,但是理論視角是全新的。也許這篇論文提到的知識點你已經早知道,但是裡面的闡述方式很有意思。中國大牛的文章很多是必須細讀的。


所以不看中國的paper,你的論文投稿的時候等著被斃掉吧,交流的時候就自說自話吧,答辯的時候不通過吧,總之你就等死吧。


在學術評價領域,評判論文質量主要有以下指標

  1. 作者是否大牛,作者的h-index
  2. 發表的期刊或會議,主要指標是期刊的影響因子。
  3. 文章本身的引用數,爛期刊和一般的作者也會出好文章。

沒有哪一項指標是以作者的國別來進行評價的,也是不科學的。


作為一個二年級的煙酒僧,我來嘗試回答一下。
國人發的paper值得讀嗎?當然值得~關鍵就看能不能找出對自己有用的文章。
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的,也有很多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章,我們在看web of science 上按被引頻次排名搜索時,排名靠前的也有我們國人的paper啊~
就算是發表在國內一些水文,也有可用之處。比如你是學物理的吧,一些要用的概念或者測試方法,這時候找尋國際頂尖雜誌的文章沒多大用處,國內的水文就有個科普的作用(這算是黑嗎?),比如讓你對這個測試方法有個了解~
最後,拿我所研究的領域來說,別說國人了,我個人就發現一些國外著名高校的人寫的文章有漏洞。文章這種事,我們要批判地看,那首歌怎麼唱的?「你哭著對我說,文獻里都是騙人的」…我看到的斯坦福的一篇文章就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在對我所研究的器件做一些分析時,國內的科普水文也能派上用場~
所以說,國人的paper,也有可取之處,國外的好文章,也有糟粕,看你怎麼運用了~


靠不靠譜,值不值得讀,等你掌握了某專業的一定知識基礎之後,自然能自己分辨出來,這事和國籍無關。SCI的水文水雜誌也不少啊。


作為新入門的科研工作者,先找近期的領域內大牛的Review看,先找近期的領域內大牛的Review看,先找近期的領域內大牛的Review看,重要的問題說三遍。然後我來用我的親身經歷討論下所謂的論文作者身份問題。
的確,國人很多人灌水,爛paper層出不窮,但是,你要明白老外灌水的一樣大有人在,而且灌的極其不靠譜的一樣大把大把的。凡是大牛,都會努力的維護自己的學術權威,這種情況無論國內國外都成立的。所以且不談牛自己灌水的這個普遍現象,就是你一個新人發的文章,如果結論跟隨著大牛走,會比結論跟大牛的相悖,要容易發。在此有感而發,特舉本人親身經歷的例子,以供大家娛樂一下。

2011的時候,幫老闆審了一個日本科學家的paper,覺得結論不靠譜中間論證過程東拼西湊的,給了類似拒的大修前後兩次,結果那文章因為結論跟哥倫比亞大學某大牛觀點一致,最後繞過了我們組的意見在本領域內頂級雜誌EPSL順利發出來了。
最後的文章跟其初稿比,就是把被大家攻擊比較多的部分全給刪了...其他基本沒動。文章刊登以後,我仔細的又去讀了一遍,發現文章中有嚴重錯誤(個人感覺是造假)。跟我老闆說明,表示我想整個comment去弄弄那人後,被老闆阻止,說這樣做無益於整個領域並且會得罪一大批人,遂放棄。我把這個故事丟出來,有興趣的請自己去體會一下:
文章在此: 230Th and 232Th distributions in mid-latitudes of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Effect of bottom scavenging
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看,能不能用他Table 3的參數和公式 1來畫出Fig. 4裡面的某兩三幅圖.........
至於這是不是造假,各位見仁見智吧。

此後,我又於2013/2014在EPSL審過此大牛某學生的一篇文章,覺得無甚新意不值得在EPSL刊出,但是我還是給了Major Rev希望他在某些論證上提供些新的充分的理解然後可以考慮發表,三個審稿人兩個Major, 一個Minor,最後編輯給的也是Major Rev。沒想到此文在三周後就發出來了,基本無任何改動... 我只能說,跟著大牛混真好,連Major Rev都能直接跳過去,瞬間在EPSL發表。

然後到了我自己的故事了,我2015年春整了篇獨著文章投到EPSL,跟領域內兩大牛(包括前面所述那位)觀點不一致,毫無意外的被群K。後面比較忙,花了1年的時間大作修改,完善後於2016春投到領域內另一個頂級雜誌GCA,兩個審稿意見一個positive一個negative,編輯決定拒,儘管那個negative的意見大多不合理甚至都沒focus在科學上,我並無怨言。參照positive的意見修改,並依照negative的意見修改了其中兩三條後,我於2016秋再投到領域內另一個很牛的雜誌JGR,這次的經歷屌炸天了。
再次的兩個review一個positive,一個negative,但是兩者皆比GCA的意見好一些,其中positive給的是直接接收,然而JGR主編直接給拒了,並回信把我指責一番。信中他說,他一個朋友看到這個文稿後背地裡告訴他,這個文章在JGR之前他在其他三個雜誌的審稿過程中看到過了......說跟初稿比,基本沒改動,他懷疑我就是想避開他審稿,覺得我人品有問題。於是編輯怒了,直接拒,並在信里把我羞辱了一番。
我也爆了,直接回信,說編輯這樣處理稿件不公平,怎麼能在背後聽人謠言而做出不理性的處理?我讓編輯指出我在投JGR之前,還投過哪三個雜誌.....並且我願意提供我第一次投EPSL的初稿讓編輯看,是否我沒做大的改動.....我毫不客氣的說有人在這個過程中撒謊,希望編輯能再重新考慮這個處理結果。而且我從來沒有把任何一個人列為unsuggested reviewers,何來刻意躲避觀點不同的reviewer之說?我只是希望在Peer Review的過程中利用rebuttal來跟他們argue而已。
其實,這個事情的事實只是,我的觀點一直沒有改變,依舊抵觸大牛的觀點而已。編輯最後遮遮掩掩,說我不應該這樣直接冒犯編輯,即使他朋友說的不準確,但是他的判斷是獨立做出的云云。並再次告誡我,說,我的稿已經被三個雜誌的編輯給K掉了,我是否應該考慮下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可惜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沖,懶得跟他BB,再次回信反擊一番後,本質上就永遠告別了JGR除非此編輯退下去...

最後我把文章再次大改一番,但是主要觀點依舊維持不變,直接搞去了Nature Communications,雖然最後沒能鹹魚翻身,但是最終順利的在Transfer到Scientific Reports後發表出來了。(做生物,化學,高分子的請不要有覺得Srep極其垃圾的代入感,因為做地球科學的人想整個SRep並不如做熱門學科的那麼簡單) 。當然,這次我吸取教訓,把觀點不同的兩位大牛,放入了unsuggested reviewers名單中。

講我個人經歷的這幾件事,就是想說,國外的學術界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純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世界各國皆如此,做科研保持一顆平常心,但是也請要有基本的自信。


看到這個題目不知道為什麼渾身氣。看到作者是中國人這種喪氣的話都說得出來。中國人勤勞踏實,學術做得好的多著呢。我讀文獻很少遇到文章里沒有一個中國作者的。你要想避免你就不用讀了。


看有提到社科的……作為一個政經狗,我來叫兩聲:
首先,ssci名錄下的文章肯定是最容易獲得的有價值文章,ssci名錄期刊的發布難度是sci的26倍左右,所以在雙盲體制下,灌水也是高水準的。基本上,只要入選ssci明目,不論什麼國籍的作者,論文的價值都是有保障的,只是有的傾向綜述、有的傾向創新等等;
其次,說到國內的期刊文章,包括專著……如果想認真做科研,請忽略這部分的論文。錯漏太多,最大的價值是可以提供一些你需要,卻又拿不到的數據;
最後,篩選論文的時候,看作者國籍,是………因為沒個國籍下都有真正也學術能力的人,但是看期刊、資料庫、和引用來篩論文,基本就問題不大了。
以上


推薦閱讀:

Springer Nature 宣布撤回 64 篇論文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同行評審報告能被偽造?
Paperpass和維普哪個查重更靠譜?
如何有針對地高效地閱讀一篇學術論文?
發表頂級論文是怎樣一種體驗?
博士在讀,看到英文就反感,如何訓練自己不排斥讀英文文獻?

TAG:科研 | 物理學 | 論文 | 科學 | Pa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