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賞畢加索的作品《兩個小孩》?

怎樣去理解這幅畫?
對於外行人來說,這幅畫比較難以看懂,所以想聽聽專業的人士如何來鑒賞這幅畫。
其中都有哪些內容或內涵。
謝謝。


謝邀。從學理角度上講,畢加索一生作品階段性明顯,這個不贅述,題主可參看度娘和wiki,它們已經歸納的很全面了。這幅作品倒是比較混雜,個人看是兩個小孩的描畫手法有所不同。左邊的弟弟還有那麼一點漫畫人物的影子,而右邊的姐姐顯然更像是他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風格,將不同側面的人物攤到一個平面視角中去,這其實也正是美國文藝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總結的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創作的趨勢:即逐步捨棄三維透視,復歸一維平面;捨棄對內容的承載,關注當下的狀態(當然本作並沒有完全做到,這個觀點也一直以來就爭議不斷,因為照格氏這麼一來所有以狀物為手段的寫實繪畫都要被請出現代藝術行列了)。題主若有興趣可以去看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作品,比如威廉·德·庫寧(Wilhelm De Kooning)畫的女人,大名鼎鼎的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大幅滴灑畫,還有早先歐洲以皮埃·科內利·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為代表的幾何抽象畫。
在此先打住一下,回到本作。這幅作品之於畢加索田園時期的多數創作而言,色調略顯灰暗。兩個孩子平靜而單調的氛圍之後我感受到的是暗流涌動(藝術欣賞本來就是主觀而見仁見智的事),參考當時他與第N任愛人(具體我也不記得是第幾個了)之間關係不睦。因此當時作者在作畫時心情顯然不會太好,畫面整體的灰白色調正是他情緒的投射。當然此作冷暖色調搭配必須點贊,很有設計感。
背景補充:自野獸派橫空出世以來,20世紀歐美繪畫的正史就是各類抽象繪畫的興起。一方面與急速工業化下藝術家與時俱進,對機械、規整的幾何形物事的追捧(文學、美術上的未來主義、立體主義、幾何式抽象畫和建築史上的包豪斯學派是其代表);另一方面,伴隨著現代文明的進程,人性進一步覺醒,人類迫切渴望了解內在自我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精神分析、現代心理學等人文學科也隨自然科學齊頭並進。抽象繪畫發展到後來(尤其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那幫人),很多作品都摻雜著強烈的個人情感宣洩。因此,現當代抽象繪畫(不論東西方),對於觀眾而言,看不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哪怕是畫家,他也不能完全將他自己的創作解釋得懂,甚至他畫完以後沒準自己也看不懂了(就像我在情緒失控一段後冷靜下來再回首會覺得我前面幹嘛跟個2貨似的為了那事毛成那樣)。雖然作品捨棄了敘事性但裝飾性卻大大增加了。抽象畫靠色彩搭配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取勝,內容看不出指向性,故適合室內牆面作裝飾用。君不見很多酒店內廊牆上都有掛此類畫作,這也是個人認為抽象繪畫的最大實用價值。
處女答獻題主,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謝邀~
業餘畫畫的,只談個人見解。

「你能想像的一切都是真的。」By 畢加索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長大後如何保持童心」。By 畢加索

看不懂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狀態,能像一個孩子一樣,看待一件作品,也會非常好。這種非常初始的狀態也很珍貴。

針對題目,如果說想要感受到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心境,那麼還需要掌握時間脈絡,事件,地點。了解創作者的生平經歷,作畫時候的生活背景,還要結合當時藝術文化的時代背景,從構圖、色彩、形象刻畫、氣氛等基本繪畫因素的表現來欣賞,而對於油畫還要關注的就是其對於油畫材料的掌握和運用,以及表面肌理的運用。綜合起來,也許能離作者的心境更近一些。

《兩個小孩》:
創作於1950年,畫的是他和情人吉洛特的兩個小孩,屬畢加索風格成熟期典型的代表作,畫面中的人物形象是其3歲的兒子克勞德和1歲的女兒帕洛瑪。
從當年這件作品完成一直到畢加索去世,都一直懸掛在畢加索書房的顯要位置,是畢加索本人非常心愛的作品。
畢加索1946年以後的創作被稱為田園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為主,手法運用更加靈活嫻熟,畫面粗狂幹勁、和諧統一。

從色塊到線條,從形似到神似,畫風的轉變大概和看世界的眼光有關。也許從通俗的眼光說,這幅畫並不美,但赤裸的真相內心的角落至少是美麗的。
畢加索在畫布上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組裝的世界,奇特、混亂、怪異、晦澀、騷動不安,顛覆傳統,這幅畫衝擊著我們的視覺。

歡樂與幸福,迷茫與痛苦,衝動與掙扎。這是個我們從未見過的世界,它也不會真實地降臨到我們身邊。


1顏色不真多看幾幅樓主的畫有色差。
2大孩子在逗小小孩,像是吹動舞動手中的旋轉物。(為什麼是手中的因為那隻手就畫了4個手指)
3大孩子像是多維又扭曲的組合表現了童真的快樂騷動溫馨,也是畫的中心,突出的是右邊深邃的眼睛表現孩子的無知且求知。左邊的表情輕鬆可愛童趣無暇,中間的鼻子是亮點,彷彿孩子的臉蛋左右上下搖動,把多維表情連接起來。
4小小孩面無表情甚至有點傷心,身後的陽光把她照成雪白的無暇,彷彿蘇醒的白雪公主。剛剛還不開心被大孩子吸引過來了。
5強烈陽光的從窗戶照在灰色的牆壁上 光線強烈對比。透露出孩子就是作者歡樂的源泉。(左上角白色部分)
6沙發下的地毯也突出來跨越三維空間了, 浮現在前面來,完美融進這個畫里,大孩子像哪吒踩著風火輪,使整個畫動起來。


謝邀。個人認為,每一幅畫,不論是什麼風格,都會表現出作畫者的心境,畢加索更是這樣,他的畫面信息極為豐富,下面簡單的分析一下。
這副畫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是他的兒子和女兒。兒子的臉用立體主義畫派表現出小孩多面的性格特徵——左邊的臉象徵頑皮的童真,右邊象徵孩子的求知。內側手上的「玩具」,

我理解為象徵「世界萬物的真理」。是畢加索對兒子的希望,希望世界的真理盡在兒子的手中(所謂的玩具大致是個球體,次球體是由一條條折線構成,折現兩端匯聚成兩點,構成一條線,意為萬物匯聚一處,而又無限輪迴。)兒子前面的手臂粗壯,是畢加索對於兒子能夠茁壯成長的希望。下面的「裙子」也象徵著一種力量感(大家通過有力的線條可以感受到),粗壯的腿腳,也是希望他能夠站得更穩更有力。
畫面左邊的女兒描繪的就比兒子要柔和、婉軟。稀疏柔軟的頭髮象徵著她是一個新生兒。她的五官較為寫實,沒有「多面、多維」是因為她是「初生」,是完全的潔白、純凈、清澈的,在畢加索的心中是「沒有多面性可言」的。粗壯的手臂一是對嬰兒肥的描寫(不同於兒子的結實、粗壯),是嬰兒柔軟潔白的肌膚,但同時也有希望她能茁壯成長的感情在裡面。
畫面的底部有很多的「圓花花」將整個畫面「轉動」了起來,一是表達孩童快樂的節奏,而是喻示他們命運的滾輪開始轉動,而上面的花則是對於他倆命運的美好祝福。
最後,兒子內側的手「放著的」和女兒畫面上右邊的手「抱著的」東西:

引向畫面左上角的門,結合時代背景,畢加索是希望他倆能夠打開希望之門,這扇門不僅僅是他倆自己命運的希望之門,也是孩子們給畢加索的希望之門,以及畢加索內心對社會的擔憂——社會的希望之門,這些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這兩個孩子的身上。(畫面上大片的黑色喻示孩子們未知的人生、畢加索的心情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
以上為本人對於這幅畫的感受,可能也是夾雜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在裡面。畫為何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作者的內心和讀者內心的共鳴。我認為一個人畫的好壞不在於其形抓的如何准,畫的如何像,而是」內心世界表達的夠不夠好「,我們可以想一下,畫是如何起源——一是古人作為符號記錄,二是古人隨手」塗鴉「,追根溯源,畫的靈魂來自於」感受「,這也是畫匠與藝術家的區別——一個徒有表面一個暗含情感。我在看一幅畫的時候,我會看到這個人的感情、故事,而不是這副畫的表面或是值多少錢。(當然,對於一個畫家來說,雖說型准等基本功不是畫的靈魂,但也是很重要的,這是能夠為你更好地表達情感所做的鋪墊。不要以為畢加索一開始就這樣畫,如果他們有紮實的基礎也很難有這樣的成就。)


謝謝邀請。個人賤解,顯拙了。
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是整體西方美術進程中的一環,經歷了自文藝復興以來漫長的寫實主義後,當大眾的審美水準提高,審美需求變化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視覺創新環節,即是主觀的視覺感受表達,與前人的反映自然不同,現代主義下的各種風格要展現的是藝術家的作品本身就是自然產物,這種理念恰恰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緊密聯繫。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西方文明開始有了主宰自然的能力(「我就是造物主」的幻覺),科學的探索,生產力的進步,極大地刺激了普羅大眾對世界的探究慾望,而藝術家將這樣的一種群體無意識反映在了畫布上。切割,幾何形體,低飽和度的色調,描寫對象的主觀化,異質化,既是對寫實主義 的顛覆,也是對工業文明的禮讚。直至蒙德里安,西方平面設計從現代主義作品的理念里孕育而生。

支撐藝術家作品價值的首先是他們作品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能表達的社會理念。因為上面的解讀變得極為重要。回到作品本身:《兩個小孩》的作品信息,無需多言,網路上很容易找到,我想在這裡說的是:畢加索是意識地將自己的作品符號化了,已至於你只需看作品就大概猜出是誰畫的。一個固定的作畫喜好,你的筆觸,你的色彩搭配,你的作畫流程,哪怕是錯誤的,只需重複上千次,就成為了個人的符號,獨一無二的。這也是為什麼立體主義,為什麼大家首先認識的是畢加索,因為他的作品符號化是絕無僅有的。他的名氣,幼年寫實作品的根基都是為後來他本人的「符號」作品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這時的作品是他藝術風格最成熟的作品了。成熟的藝術作品,不一定是用美來下定義的,我倒是傾向於用設計的一個功能來下定義:它有效地傳遞了信息。(符號化增強了信息傳遞時的識別性和準確性,因為創作者要確保他死後,他的作品是他意志的延續,他活著的證據,無法符號化,就不能傳遞生的意志力)
這幅畫傳遞了對親情的渴望,對女兒的疼愛(如果你此刻也在深深地思念你的親人,那麼你會不會有一瞬間被這幅畫感動?一件藝術品一旦觸發了人類的情感共性,那麼它成功了,人類的情感共性一是俄狄浦斯情節,二是死亡焦慮【格爾尼卡】)。繪畫的本質就是性慾的宣洩,筆是陰莖,顏料是精液,畫布是子宮,繪畫作品是孩子,整個繪畫創作過程是性交。(性慾是人類對生與死的最深刻體驗。繪畫作品是創作者的孩子,來延續他的生命),弗洛伊德和尼採的精神分析,和超人意志都是對此的最佳詮釋。再結合這兩點看畫,就得到每個觀賞者內心的感受了。最後,我想說一個字:丑。

PS:我看到樓上很多人在主觀描述畫的細節,象徵含義。這個我覺得是人人心中不同的哈姆雷特,沒有必要也不需要要求人人的感受相同。

一幅畫的價值和在西方藝術長河中一幅畫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
你可以這樣理解:一幅畫是一顆像素燈,你看單獨看它的時候,是各種顏色,各種閃爍。但你把它放在一張由成千上萬的lED燈組成的LED屏幕來看的話,它可能就是一個畫面的一個小色塊,成千上萬的顏色閃爍則凝聚在一起彙集成為一個巨大的信息團,一個強力的符號信息。(什麼是人類最強力的符號信息?我想用莎士比亞的一句眾人皆知的文字來表達:「生或死,這是一個問題。」)


居然被邀請,有點受寵若驚,謝謝!之前看過picasso的一些畫,一直看不懂,直到有天,被一副畫鎮住,突然對他的畫產生了一些感覺。
以個人觀點,他的畫主要特點是用誇張的陰影和多視角來表現一種印象,就像兩張不同角度拍的照片疊在一起,圖中左邊小朋友臉上的陰影有兩個,明顯是光源搖擺(或視角變換)產生的感覺,右邊的小朋友手上拿了一個玩具,臉分成了兩半,應該是表現出了這個孩子的動態過程,兩個嘴都朝向那個玩具(像可以旋轉的風車)。大小孩右手中拿了一個灰色的棒子,在光的映射和擠壓下變形,這也是這幅畫的一個特點,基本沒有物體的重疊,作者想保留大部分物體原有的印象,也可能是多個不同的視角觀察後,被遮擋的物體很少,可以想像他一邊走動一邊畫畫。在後邊是燈光產生的陰影,並和牆體形成一個灰色的平面,襯托出前面兩個小孩,產生一種立體的效果,地下圓形的是地毯,是用從上向下看的視角畫的,所以是圓形而橢圓,但是這樣也能看出來大點的小孩是站在靠里的位置,小的小孩位在靠近我們的位置,形成了另外一層立體感。總之,這幅畫看的是一種情景留在心中的立體印象,具體好不好看,每個人都只有自行體會,我這裡只是說下個人感受,謝謝!


作品解析:

畢加索的兩個小孩是一件一個很有趣的作品。它雖然只是描繪了畢加索與他的情婦吉羅特的兩個孩子。但其中暗藏了一個四口人的家庭的肖像。觀看這幅畫,讀者可以自己找出這四個人的肖像是如何在畫中構建的。這幅畫有很多背景故事,它體現了畢加索和吉羅特之間的愛恨關係。

畢加索於1950年在69歲完成了這幅畫,描繪了他3歲的兒子克洛德和1歲的女兒帕洛馬。這幅作品反映了畢加索大膽創新的創作風格。畫中孩子們有站有坐,穿透性的眼神凝視的觀眾。除了一些一定程度的誇張手法和立體主義的臉部刻畫,這幅畫並不是畢加索最大膽的對線條和形狀的實驗。他沒有使用震撼的顏色對比,但卻利用了一個棕色的基礎色調錶達了忠誠和穩定的感覺,每一個線條和形狀都精確存在,等待畢加索將其賦予生命,而在畫的底部的一排車輪也為整體意境增添了一絲活力。

畢加索的一點私事:

克勞德和帕洛馬是畢加索與吉羅特的孩子。吉羅特和畢加索別的女人不同她是唯一一個把畢加索甩了的女人。她於1953年與孩子一起離開家,之後於1964年和藝術評論家合作著作出版了一本極具爭議的回憶錄【畢加索生活】。畢加索為了報復,再也沒有見他的這兩個孩子,但是他剋制不住內心對孩子們的想念,創作了這幅肖像。這幅肖像就像他們四人的家庭畫像,一直掛在畢加索工作室最顯眼的地方,一直到他離世。

【1910藝術圈】創始人
為國內外收藏家,投資家,藝術協會會員量身打造藝術品鑒,收藏,投資和交流互動的專屬平台。
公眾號art1910 ID:art1910_


誠惶誠恐的謝邀了,在下才疏學淺,也是對畢加索和抽象藝術了解不多,我只說下我自己的理解,每一副畫作者想傳達給觀眾的,我想是仁者見仁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一樣,就賦予了這幅畫不同的含義和生命力,不管你看到的是什麼,只要是你理解的,作者想傳遞出來的東西已經跟你之間產生了互動,額,有點跑偏,這幅畫是什麼如何鑒賞,請往上看^^


立體主義,通俗地講就是在二維平面里尋求空間和時間的概念。操作層面簡單地說就說畫一個部分旋轉一定的觀察角度。


謝邀,但有點亂投醫的感覺...首先個人不喜歡現代派,所以沒有太深的感受。
說下自己對這幅畫和畢加索的淺淺見解吧
首先,畢加索的變形還是根據結構陰影變形來的,這是他區別於兒童畫的地方。其次,畢加索的畫,更多是看重一種感覺。對一個人第一感覺,特徵抓得十分到位。而不是強調畫面本身的寫實。
這2個兒童,左邊居然類似寫實的傳統畫法,臉部結構有虛實變化,對比之下右邊的孩子看起來就完全是抽象的,並且臉部很暗。不知道畫的背景和畫中人,也無法臆斷畢加索對他們的感情。但是可以看出是對比衝突的。
椅子、地板都富於幾何裝飾色彩,這都是畢加索對幾何的熱愛,是他的風格。
個人的粗淺見識,歡迎各種指正。


首先謝邀。 說實話我也是第一次見這幅作品,甚至平時都沒有怎麼關注過畢加索的作品。 看了各位大神的回答基本了解了這幅作品的大意,兩個小孩給人第一感覺是對比好大。一個臉上充滿了光芒與孩子氣,而另一個孩子臉上卻寫滿了陰暗以及仇恨的感覺。聯繫畢加索一貫反戰提倡和平的作品氣質。覺得大師就是大師,把戰爭對於小孩子的傷害真真實實的反應到了畫面上。 真的很精彩。 畫面很有美感。


抽象藝術是一面鏡子,作者表達作者的情感,觀者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好的作品能讓你作者與產生共鳴。這跟審美高度沒關係。我甚至認為抽象派作品應該才是最通俗的東西。因為你不需要懂,直面自己觀後的情感就行。


謝邀 其實就是兩個小孩的畫 不需要理解那麼複雜 回答完畢


謝邀 !受寵若驚不過我也不是專業的美術評論或者美術史專業,只能稍微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諸位權當我是自言自語好了
首先提到畢加索可能我最先想的可能還是出現在美術教材中的《格爾尼卡》對於這幅畫有很多的解讀,譬如馬象徵什麼西班牙,燈象徵希望之類,個人感覺其實這幅《二個小孩》與《格爾尼卡》主題上不盡相同,但是表現形式上卻有很多的相同之處,比如畢加索招牌似的空間打破分解重組,剪貼畫似的表現形式,灰暗的色調等等等,如果真的要讀懂這幅畫的含義想必一定是要了解一下這幅畫的創作背景 好在樓上有人提供了詳細的創作背景「情人的孩子,十分心愛」這些關鍵的信息都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樓主試想一下如果你是畢加索麵對這二個可愛的孩子有怎樣的感情,希望怎麼去表現他們的存在,不必過度的解讀它,其實可能只是一個父親想要給自己給點什麼念想,完全沒有創作《格爾尼卡》時那麼多複雜的情緒,甚至於可能畢加索自己在創作時思想也很簡單,單純作為一個父親為孩子們將來留下點紀念什麼的,畢竟在土豪高價收購它之前我們對它的名字是如此陌生


謝邀請,唉糾結,糾結,其實對於學美術出身的人,最難的就是用文字語言去解釋一幅畫,彷彿畫者都有一個目的和企圖後規劃和實施了一幅畫,其實更多的時候,我用嗅覺,舌頭,觸感還更接近對一幅畫的感受。就像雷諾阿的畫,我真想用舌頭舔一下。如果我們是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的人,同時又可以排除掉對方背景角色所附加的意義。我們就可以簡單的欣賞一幅畫,好看不好看?喜歡不喜歡?願意掛自己房間內,還是不願意?這幅畫,我不喜歡,所以也不會掛牆上。就這樣了。至於商業價值那是另一個話題了。呵呵


被邀請,受寵若驚。

竊以為看畢加索的關鍵是要縱觀他一生看全體,而不是某一幅畫(即使被業界稱為XX里程碑之類的作品),一生作品拉一條線下來你就get his point了(不需要人教!)。我認為這位藝術家的最大成就在於多變,所以方法就是要看整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當中某一點。如果你有更多好奇心,能在此基礎上順便看看畫的花絮、聽聽故事,例如了解彼時他混的圈子的藝術生態、他一生有過的情人、世界局勢歷史變遷等等,可以幫助你了解那些變化和獨創性的來源。——我認為這位藝術家就這樣「解碼」了,至於對他的評價、他在藝術史中的影響和地位,則不一定是藝術家個人願望所想、所能達到的,而是事後結果而已(事態不可控)。

其實每位看畫者都應該有自己的視覺,無所謂懂不懂,作品出來了就不是作者的了,你喜歡才重要。

賣得貴這個實在很多因素,拍賣價是數值,能排出個排行榜,但作品高下可不能排出那麼一個榜;另一方面,拍賣運作出來的價格,作品以外的因素太多了,富豪藏家對某畫強烈的個人感受和必須擁有的決心、藝術家名氣、特殊的歷史背景、市場收藏價值、炒作……這當中作品本身的因素不知道能不能佔到10%?拍賣價也是只有成了歷史才能事後解釋的主呀。另外,雖然創拍賣紀錄的總是某件作品,但拍賣價往往只有以群體形式出現時,才能有作為某種經濟學上的指標的意義(如某地區某一時期內的買家力度、資金流向、市場飽和度、某作者行情漲跌,更多是出於對市場未來的預期和趨勢的角度)。至於買家為什麼捨得重金,收藏出於什麼目的,只有問他自己才知道了。

抱歉只能這樣泛泛回答,而沒有就您的問題。少許離題了吧?讓您失望了。


謝邀。不是專業人士,淺淺一說,權作笑談。
其實每一幅作品的誕生,都有或多或少作者當時的心境在裡面。大家看到的作品後的感受也跟自己當時的心境有一些關係吧。


謝邀~我不是專業的呀。與寫實作品不同的是,這是一幅立體派作品,它不同於靜止的透視畫法,「將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集中地表現於單一的平面上,造成一個總體經驗的效果。」畫面中的人物形象是其3歲的兒子克勞德和1歲的女兒帕洛瑪。我想大連萬達以1.72億元拍下這幅作品不僅僅是考慮到畢加索名畫的收藏價值,同時也向社會彰顯了自身的雄厚實力與藝術品位,起到了宣傳、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效果。


謝邀。
關於這幅畫的解讀,以上已經有不少的理解,都寫的很詳細~
至於真正的理解,或許只有畫家本人知道了吧~


就這幅作品而言 的確有美感 以及奇特的想像力在裡面。但是還是有許多畢加索的作品我的確欣賞不來比如 《拿煙斗的男孩》,感覺兩個眼睛高度畫得有問題,衣服邊緣線條也沒處理好,表情上就是一種裝腔作勢或者常見的表情,看不到任何特別之處,竟然拍了一個億,刀!


推薦閱讀:

日本攝影師 Mizutani Yoshinori (水谷吉法)的攝影風格是什麼?如何理解其攝影作品?
家境不好可以學美術嗎?
請評論陳丹青作品 西藏組圖?
美本學生想要申請到拍賣行的實習應做哪些準備?
當代繪畫是否走入哲學的死胡同,能否真正的回歸繪畫本身?

TAG:藝術 | 繪畫 | 畢加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