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研究生?

我是一個擁有推免保研資格的本科生,但是在大學4年期間發現自己對於非專業職業興趣濃厚,但是對於理論的研究並非那麼感興趣。 在面臨就業還是讀研時, 我想問,是否應該放棄讀研究生,選擇就業?還是應該再用幾年時間進行進修? 在今後的工作生涯中,研究生這個學歷具體對我們的工作生活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1、讀研無用?
什麼叫「有用」?如果是指讀研就能找份好工作就能一夜暴富迎娶白富美,那是做夢……讀研只能提供再學習的機會和更高的平台,接觸更上層次的人,開闊視野,至於最後學得好不好那看自己了,而學得好和能不能發家致富也不是必然的聯繫,學得好,會做人,只能增加發家致富的幾率而已,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糾結讀不讀研的根本原因是把金錢和學歷劃等號了,事實上這兩者沒有必然聯繫,研究生的本質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知識水平提升而努力的,商人才是為了財富水平而努力,所以,衡量碩博士的最重要標準應該是他們有什麼研究成果,他們應該乾的就是這個,至於更高的收入水平,只是附帶品而已,所幸知識型經濟是大趨勢,社會不會虧待那些懂得有效學習的孩子們的。
沒能力讀書做研究的人當然不能讀研,最好就直接去工作,研究生本來就是教育金字塔的上層建築部分,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這個位置的。自己不適合走到上層,就反過來攻擊它…………可以理解這種想法,知識和眼界讓人更寬容,缺乏這兩者,自然不能那麼寬容。

2、文化水平低的人賺得照樣比研究生多?
不懂統計學且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朋友挺喜歡持有這種觀點。文化水平低的群體,例如本科以下,收入往往呈現右偏態分布的勢態,眾數在最左側,均值水平也明顯低於碩士及以上群體(不信的話去看看低收入群體大都什麼文化水平吧,也有相關統計數據,當然得考慮代際因素,不要拿老一輩的人和現在新畢業的碩博士相比),認為文化水平低收入卻高於碩士博士群體的人,都是拿前者的極端高值和後者的均值相比,這些極端值根本沒有代表性。當然,沒讀過那麼多書的人是想不到這些的,他們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和他們說了也白搭。
新聞里總喜歡說誰誰做個貼膜都月收入上萬,為什麼這種事能成為新聞?就是因為大部分做這種小生意的都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出個奇葩就成新聞了。為什麼沒人去報道碩士畢業幾年就月薪上萬呢?因為壓根兒就不是回事。少數低學歷高收入的朋友也喜歡炫耀自己的收入高過某一些碩博士,其實這是心虛的表現,這種想法事先就認定了高學歷的平均收入高於低學歷群體,於是拿自身個案來進行反駁和誇耀。況且,真要比的話很容易就能找到同輩中學歷高收入更高的人。

3、讀研能給你帶來什麼?
首先,我說的是正兒八經地讀研,純混學歷或者只知道應付考試的就一邊涼快去吧,讀不讀差別不大,一紙文憑幫不了你什麼,別混了文憑畢業後一無是處於是轉身責怪自己被大學上了。
其次,讀研能提升你的學識、人際圈層次,開拓眼界,並能讓你學到一些必要的分析技能。有人覺得這些很虛,那什麼最實在呢?錢嘛。但是錢是怎麼來的呢,天上掉下來的?顯然不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上世紀80年代那會兒了,那會兒膽子大,當一個二道販子就能一夜暴富。
靠頭腦賺錢事半功倍,你沒黑沒夜地開店賣貨,生意有幸做大了,最後還是要面對資本市場那幫玩頭腦的,他們就靠一顆顆腦袋和一張張嘴就能坐享你的未來收益,最後你會發現其實是在給他們打工而已。不要認為知識虛,真的出到社會走一圈,只要有真本事,沒人會說讀研沒用,當然那些源自嫉妒和無知的責難又是另一回事了。

4、當你在讀書的時候,別人打工的都在賺錢了……
不怪他們,沒讀過書嘛,所以總喜歡這麼想。有效的學習能提升你的未來現金流的整體水平,別人搬磚一個月5000,不考慮通脹的話,搬十年也漲不到多少,三年搬磚預計收入才180000,碩士(非特別冷門專業)畢業,剛開始倒霉,就算4000吧,第二年5000,第三年6000……這種上漲空間是無限的,因為你的工作有技術含量,能提升你的能力水平,並且能夠帶來更多的機會,因此收入會不斷上漲,很快搬磚的同學就會發現他已經被你甩在身後了。
知識讓我們更有遠見。

5、需要注意的問題
不能迴避的是,部分理論性太強的專業的確面臨就業難的問題,尤其是人文學科,所以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多學應用型的知識和技能,」道「和」術「都要掌握好才能遊刃有餘。

6、研究生教育爛,所以沒必要讀研?
國內研究生教育的確爛,但你都這麼大的人兒了,自己不能學?圖書館總有吧?沒人攔著你學習吧?懂得自主學習才叫真學習,你的努力其實就是對研究生教育水平提升的一大貢獻


講講我的故事,不一定切題,姑且看看吧,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交代下背景,高考發揮一般(語文剛及格)只高了一本線三四十分(當時一般模考都是一本線往上六十分左右)家裡面讓復讀,自己不願意(高三太難熬),想走。結果上了一所普通一本(當時根本不懂什麼211,985,結果進去了才知道,比該校錄取線高將近30分,完全可以上個不錯的211)

為什麼要考研?
1.為了爸媽,畢竟家在農村,從小到大爸媽一直驕傲異常,結果高考結束,大學名頭不響,爸媽感覺丟人,在外都不好意思說我在某某院校讀書。(我想這種遭遇應該不止我一人吧,哈哈)
2.為了自己,想換個環境,但又不想立馬工作做操作工。(話句話說,沒有定位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幹嘛。)
3.拿個敲門磚,至少目前為止研究生還是比本科有更大的選擇空間的。(找工作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企業要求「本科及以上」結果招的都是研究生,當然這裡面也有研究生相對比本科更成熟,有更多可以展示的技能的原因在裡面,隨著研究生的擴招,未來我想研究生應會像當年本科取代大專那樣取代現今的本科,)
4.有點科研學術抱負,想繼續學習(雖然現在已經沒了,但當時還是很強烈的)

然後開始複習考外校(背景交代了,所以本校基本沒考慮,保研申請單也沒填,當然估計本科玩的較多,可能也保不上,哈哈)。結果一戰失敗,數學專業課都是140+,總分比錄取線高65分,但英語考了43,錄取線45。夠諷刺吧!當然有很多諸如該學校今年突然提高單科線;同時沒有總分補單科的政策;考英語前吃壞東西,去了三趟廁所完全沒精力之類的理由,但事實就是——沒考上

當時真是萬念俱灰,加上之前信誓旦旦,對自己能力完全自信,完全無法面對家人。哭了很久(大男人啊!),工作也沒找,在家呆了三個月,天天失落中,加之聽到一些,比我低很多分和一些有關係的人考上了理想院校的消息,心中更加不平衡。

然後思考出路,大學的恩師幫我聯繫學校,可以調劑到本校,也可以調劑到其他學校。思考了很久,最後還是拒絕。不能妥協,死磕,再戰!

第二年幾乎沒怎麼在知識準備上,完全是心態的調整。前幾個月,心中不平衡,抱怨,自棄,失落,想不通,詛咒世界不公平,加之萬一再發揮失常的後怕,那種複雜的內心鬥爭真是一種折磨。常常自己出去喝酒,喝完就睡(當時已經不在家裡,在外面租房子)。慢慢慢慢調整心情,現在回想起來,這幾個月確實對我幫助挺大,算是一種成長吧。明白了兩個道理:1.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努力總是沒有錯的。但多數人的憤慨不是因為不公平,更多是因為自己不是既得利益者。2.抱怨沒有任何意義,要會坦然接受,然後去改變。(PS.感謝羽果,青蛙和suede,那段時間就靠聽他們的專輯過日子)

結果當然,順利考上(英語68,總分390)得知錄取的時候,又哭了(唉,可悲的男人)

考研過程中能學到什麼?
1.考研真的是一件非常枯燥和乏味的是,夏熱冬寒,翻來覆去那幾本書,要不停的看,還得專心下去,對毅力是一種磨練。
2.培養計劃性,幾個月的備戰,沒有一定的計劃性是很難得,什麼時候過第一輪,什麼時候第二輪強化,什麼時候實景模擬,什麼時候查漏補缺。對自主性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懶散了幾年的大學生涯之後做這些事。
3.這點可能有些個體化,但我覺得蠻有收穫,就是好好學習了政治。作為理科生,高中老實說沒怎麼學,但考研會捎帶學習點哲學,政治經濟學,當然還有一些我黨的片面近代史。雖然大學期間也看,但沒有怎麼認真的看過這些東西,在這期間還是挺有收穫,尤其是哲學部分的東西,很有啟發性。

然後就開始三年的研究生生涯,老實說,和當初的設想確實不一樣,發現原來研究生要是混的話,還是可以畢業,還是可以像讀本科一樣讀研究生。但我目前覺得,讀的還是很值的。

首先,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我會自己思考,自己抉擇,自己判斷。換句話說,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想法,或許不一定清晰自己未來確切會幹什麼,但起碼知道自己不太適合幹什麼或是不想要什麼。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別人去兼職賺錢,我就去兼職賺錢,不在別人去考級,我就去考級。而是懂得,我要去如何如何。由被動跟隨,轉變為自主探尋。

其次,上海是個好地方,是個很有魅力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開拓眼界,在這個地方,只要仔細琢磨和了解,會發現,她是個可以實現諸如「美國夢」般的「上海夢」的地方(暫且想不到其他替代詞,只能用「夢」這個俗套的表達)。

然後,認識了新的朋友,我沒有任何惡意,但至少考研會淘汰一匹「行屍走肉」的大學混子,到了研究生階段,也會有天天宅宿舍的dota男,但至少,周圍人都是相對比較優秀的(只是相對,切莫偏激)。在他們身上你會學到很多,你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處事風格。有句話雖然很雞湯,但還是有點道理的「與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會學到更多,變得更優秀。」

最後,拿到研究生文憑之後,確實得到比大學畢業時相對多的機會。至少有些公司在我大學去投的時候肯定看都不看,但現在我至少能獲得幾次機會。

當然這些都是個例,如果非要以收入作為成功標準,我有同學本科畢業就去工作,現在混得相當不錯,可能跳槽後20W一年了,我同樣也有現在還在倒班操作工的本科同學,月入不足4000。如果你有條件,不是迫切需要工作養家的話,讀研或是出國深造都是比較好的選擇。或許這幾年可能還是苦逼學生,但日後厚積薄發,前景還是很可觀的(當然這是大概率,肯定有讀了研也很渣的),而且無論在備戰考研還是讀研期間,都會學到很多,但如果你準備好了,有了大方向,那就大可不必拿「讀研」來磨合緩衝啦,直接去追求你想乾的事吧。

最後,祝好運,努力總是沒有錯的,無論讀書或是工作。(最後一碗心靈雞湯,哈哈)


如果家裡不是非常需要自己馬上就業解決經濟問題的話,建議讀研。
一方面是現在讀研是大勢所趨,研究生學歷已經逐漸和前些年的本科生一樣普遍,可以預見的是,再過五年十年,大多數比較好的公司的招聘對象將上升到研究生學歷。
而另一方面,本科畢業出來就業後,想要再回去讀研就太困難了,到時候需要面對很多,包括隨著自己經驗和閱歷的增加,對重新撿起課本複習的勁頭會減少很多。
如果有保研資格,有沒有經濟條件限制的話,建議一口氣讀完研究生,理論的積累,會讓你以後做產品設計時更加得心應手,不管哪一行那一業,都有一套理論系統的,不掌握理論,總會遇到瓶頸的。
在讀研期間,學習理論的同時,做一些具體的產品設計實踐,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擅長,同時給自己一個比較明確的定位,找到終生就業的方向。


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吧。

決定讀研的時候,身邊很多朋友都問我。

你工作已經在那麼好的平台了,為啥還要去讀個研究生?

工作之後,最看重的不是工作經歷了嗎,你還有必要去讀個學歷嗎?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說說我為什麼要去讀研究生。

這是一個關於目標的故事

其實我不是沒有猶豫過的。

如果決定考研,就意味著搭上了兩年或者三年的時間成本,畢業之後,還是一樣要面臨著重新找工作的慌亂,面臨著初入社會的恐慌,甚至,你會發現,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的本科同學們比你更遊刃有餘。

這樣的想像讓我動搖過。

但我是個喜歡挑戰自己的人。

我喜歡每年給自己定幾個目標,17年的目標定了5個。

第一個是培養一個新的小愛好,現在已經實現了,正在學一門樂器中;

第二個是讀研,現在也已經實現了。

(其他三個願望我還在不懈努力中)

關於讀研的這個小目標,並不是一時的衝動。

自從我大四保研失敗開始,心裡就一直有個執念。

日後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讀個研究生。

現在也算是了了自己一個願望。

我一直期待的生活是每年都過得不一樣。

每年都要有點不一樣的生活才有意思。

生活的樂趣其實就在於追逐目標過程中,產生的意外驚喜。

這是一個關於讀書的故事

我一直就很喜歡看書,但是工作以前喜歡看的都是一些文學類的書籍。

工作之後,要感謝帶我的師父讓我接觸到工科和商科的相關書籍。

那種跨知識體系的學習,會讓你彷彿看到了新世界。

舉個例子,有次我和師父一起去一快餐店吃飯。

那家店裡人很多,老闆娘既要招呼客人,又要忙著點餐,還要各種催促店裡的夥計快點上菜,店裡亂成一鍋粥。

以我心理學學生的當下反應就是,這個老闆娘膽汁質太旺盛了,以致於越急越出錯。

而郝老師作為一個工科出身研究生,他的當下反應是,這家店的供應鏈系統不好,供予系統和整個流程都沒有順序,難怪會這麼亂。

我當時就意識到不同的知識背景,看待世界的方式原來這麼不同啊。

那學習不同的體系的知識,你看到的世界將會是多麼奇妙!

從此我愛上了學習不同的知識。

而當有機會重新回到學校,系統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時,我怎麼捨得放棄這樣的機會呢?

畢竟我將多出兩年的時間,打磨一個更好的自己呀。

我自私的給自己三年的時間,去做以前想做卻沒來得及做的事情。去挑戰一切不可能。邊上課邊實習。邊想著文章閱讀量邊做著一個接一個的presentation。邊享受生活,邊充實地學習。

所以,這次我沒有繼續讀心理學專業,而讀了企業管理,系統學習一下管理學和會計學的知識。

也很期待這樣新的知識和我的心理學碰撞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如果,我沒有做這個決定,大概不會學一門新的語言,也不會有機會去一個新的環境繼續深造。

用兩年的時間換更好的自己,我想遲暮之年,我將很感激我的學生生涯。

這是一個關於行動的故事

在做讀研這個決定時,我也糾結過。

比如我工作那麼忙,能不能按時完成學業拿到學位啊?

三年時間我能不能堅持下來啊?

我英語不好要重新學習英語怎麼克服啊?

可是,我還是決定去做了。

考研準備階段,我最早開始的就是英語了。

因為知道自己底子差,基礎弱,所以我絲毫不敢懈怠。

托英語好的研究生同學幫我推薦了參考書,然後就老老實實按照書上寫的來做。

說到這裡真的很感謝我同學,她用自己的考研經驗幫了我很多。

包括如何挑選專業,如何調整心態等等,推薦的英語一《考研真相》(英語二用考研聖經)也特別適合英語渣的我,一直很發愁的辭彙啊長句子啊,都是在這本書詳細的解析里補起來的。

我起碼把那本書來回做了三四遍吧,感覺自己每一次都在進步。

我敢說我能考上研,英語絕對功不可沒。

在這裡也勸大家有這個想法就儘快做決定,早準備早受益。

我知道,三年的求學生涯我會非常辛苦。

但是,如果我不去做,未來的幾十年我會很後悔。

辛苦總是沒有後悔折磨人的。

奇葩說馬東說過一句話,有一件事你不知道要不要做的時候,有時間,你就一定要去做。

在這裡,也鼓勵各位,如果還有什麼想要實現的目標,有時間就趕緊行動起來。

如果時間倒流,我還是會堅定地坐在自習室里,為那龐大的考研大軍,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哪怕,我將一無所有。

可事實上,我從來沒有一無所有過。你,也一樣。


每臨近畢業,總有人糾結要不要繼續考研,在我看來,考研的出發點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明確的理想追求。有一部分人有著較高的理想,自我管理能力強,從踏入大學校園起,對未來讀研乃至讀博有著清晰的認識。對於他們來說,讀完本科再讀碩士乃至博士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用刻意為之過多打算。當然,對於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而言,這也是必經之路。這部分人中很多都會保研,考研的話一般更多的是想去更好的學校深造。而且讀研之後,相當部分會有繼續讀博需求,然後有機會再去國外鍍鍍金。
二、彌補高考遺憾。對於那部分因高考發揮失常而進入普通院校的人而言,可能就進校之日起,就暗暗下決心要考出去了,至少去一所與自己高中學業實力相當的學校,以彌補高考的遺憾。這時候,考研幾乎是必然的選擇。的確,相比高考,考研的競爭小多了,也不像高考那樣對你的未來有決定性影響,心理壓力也會小一些,經過充分的準備,更容易考出理想的成績,完成從三本到211乃至985的逆襲。
三、換自己喜歡的專業。有些人對高考錄取的專業不感興趣,但在校期間又不符合學校轉專業的要求,或者學校根本沒有轉專業的機制。為了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除了讀雙學位,跨專業考研也是一條途徑。不過跨專業考研是比較艱辛的,在確保本專業成績合格順利畢業的同時,還要花大量精力備戰不同的學科,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當然一旦考研成功,那也是一輩子受益了。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肯定幸福感滿滿的,也容易取得成績。
四、讀個更好的學校。對於大部分學子而言,有名校情結這是人之常情。尤其一些考入三本的同學而言,出去就業總覺得學校拿不出手,自信心不足,這時候考研就成了讀大學最主要的任務,那就是至少要考一個比現在這個更好的大學,於是可以看到有些班大部分人都去備戰考研,學校也放任自由或加以鼓勵,學校被外界戲謔成考研基地。不過如今已經有些質疑的聲音,如果大學四年僅僅是做題考研,以題海戰術獲得研究生入場券,那和再讀一次高中又有何區別?質疑者認為這樣的話大學應有的綜合能力可能也較為薄弱,需值得注意。
五、盲從或逃避就業。這部分人沒有馬上就業掙錢的壓力,覺得學校日子過得挺逍遙的,也就不那麼著急去上班,畢竟一進職場就身不由己了。也有可能實在找不到求職的目標,陷入迷茫渾渾噩噩中。就隨大流,抱著不妨繼續讀讀看看的目的,就考研了,考上了還可以有個兩到三年的緩衝時間。不過這種心態也是較危險的,很可能大學散漫慣了,讀研時仍無清晰的目標,最後兩三年下來,一到求職還是滿臉的茫然,沒準還要繼續去讀幾年博士看看。
七、補救大學的虛度。一進大學,大家都像掙出牢籠的鳥,一下子自由了,盡情地玩耍。結果一下子玩過頭了,到了大三就業臨近才幡然醒悟,面對一塌糊塗的成績,這就是我所過的大學?想想當初自己高中在班上也算位居前列,巨大的落差,心中的悔恨,不由激發了鬥志,希望通過考研,完成大學後進生的逆襲,洗心革面,真正好好再讀三年。
八、享受校園生活。出了校園,才知道校園生活的自由,相對的無拘無束,甚至連呼吸空氣都是舒暢的,可以說,對很多人來說,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大學校園生活。因此,為了好好享受大學校園生活,就考研,在學校繼續呆上兩到三年,僅此而已。甚至讀了博然後找個學校當老師,一輩子都留在校園了。
九、獲得一個頭銜。曾幾何時,一說起研究生、博士,周圍的人都稱投去艷羨的目光。不過隨著研究生擴招,現在研究生已經很多了,博士的話雖然也多了,但數量還是有限。光環是淡了些,不過在國人心中(尤其在內地)市場還是存在的。有些人為了好聽,博個好名聲,再說好聽點光耀門庭,就也去讀碩士乃至博士,不過最好讀之前,多問問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否真的喜歡,以免光環成為負擔。

以上為應屆生讀研乃至讀博的初衷,如果是工作後讀研,可能是職場不順,通過考研謀求一個華麗轉身,也可能是多拿一個高學歷文憑,為了更好加薪升職,不過那樣一般讀在職的比較多。

總之,不管出於那種目的讀研,都要明白,讀研算是開啟了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接下來的幾年是虛度時光還是學有所成,全看你個人的作為,兩三年後,該來的還要來,是驢還是馬都得拉出來溜溜了。一定不要大學畢業時感覺兩手空空一無是處,研究生畢業時仍是胸無點墨追悔莫及。

曾經看到一句話,「 考研不是為了鍍金,而是為了礪劍! 」,一語道出了讀研的真諦,那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讓研究生的所學真正成為你縱橫職場的金字招牌。


20150126修正:
本人本科在X5高校中的老幺就讀,金融工程專業,大一學分績重卻貪玩,導致後面幾個學期苦逼趕學分績。先天左利手,表現為寫字又丑又慢、易犯低級錯誤、思維不同於常人而略有表達障礙,不擅於應試,尤其是文科類考試。七分愚鈍外另有三分固執,無法接受任何正規考核中的作弊行為,最後差點連專碩保送資格都沒拿到。
最終,我選擇了本院的專碩保送而非自考,為的是節約一年的備考時間而去發掘自己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事後來看取得了比預想還好的結果。我不甘步入爛俗的人生,大四一年在校外租房,遠離散漫的喧囂而獨立研究,最終完成了幾個工具軟體外加幾個理論的入門,順便應付了畢業論文。期間某博士搞不定方差方程,最後讓我幫忙,再加上導師的「計量是門藝術」云云,讓我對學術非常失望。金融就是為錢而生,學術本就尷尬,有時覺得金融機構如同濃妝艷抹的婊子,盈利基於半干不凈的勾當,誰也不肯卸妝展示醜陋的素顏。真正有效的東西本就比例不高且藏在深處,必須自已發掘,也不僅僅是金融領域如此。
沒有功課、沒有作業,但也沒有周末,有幾個月時間在昏黃中度過,今天玩玩SAS、明天弄弄Matlab、後天搞搞C++開發。如今回憶起來輕鬆,但當時卻十分煎熬。曾幾何時,連續的付出不見成果,吃喝皆賴父母,炒股實踐更是不佳,如在黑暗中前行。期間接觸了纏論,一度迷信為交易聖杯,而隨著對纏論、市場與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理解,恍悟所謂聖杯的可笑。最初對纏論的理解不過是半瓶水,便上知乎各種晃蕩,隨後被自己的貪婪與恐懼打臉,牛市初期卻賠錢。
轉眼間已到研究生開學卻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成果,回歸正常課程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兩難選擇,為此還小病一場。我感覺我已經回不到普通人的生活了,但同時並未獲得確信自己的路是正確的證據(事後證明當時的路也確有瑕疵)。由奢入儉難,我已經無法回歸宿舍式生活了,不但賠了部分父母給的炒股錢,而且還繼續要錢支付房租,作為一個要強之人心理壓力難免很大。幾度非常絕望,因為我已經與普通人的道路十分脫節,沉默成本壓得我難以回頭,比如基本放棄了課內學習與任何考證行為(此處不吐槽研究生課程之水)。我認為社會對人的定價在於其核心競爭力,考證並非我的最優選擇,而我最懼怕的是徒勞無功、虛度光陰。
曾有半個月時間,每天一個人炒股與研究卻陷入短線的惡性循環,與世隔絕且賠多賺少,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呼吸道潰瘍、牙齦腫脹、臀部生瘡,吃睡坐卧皆痛苦,幾欲自裁。我知道我遇到了一道坎,但我屬於到死都不會放棄努力的那種人,深刻反省後一邊吃藥壓制病痛,一邊從意志上與過去的自己決裂,藉助半科學半野蠻的手段,最終突破了這一瓶頸。我認識到了纏論及其背後的交易原理,並發現了計量學、概率論與統計學在金融實踐中的部分本源性問題,並且察覺到自己資金規模、操作級別與操作水平之間的嚴重不匹配,因此忍痛調整。最大的收穫的要對自己夠「狠」,不狠無以從容,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確為正法。在交易與生活中,事前規劃、嚴守紀律、再思後行、拒絕猶疑、精益求精,算是一點皮毛。
我也算稍具雄心之人並樂於為理想付出,不忍坐視自己循規蹈矩地熬完研究生三年然平淡地工作生活,同時也自認為初具一定實力,故迫切地希望親臨金融第一線,在實戰前沿中思考下一步。通過某些方式,我進入了某巨型券商的總部實習,實習可以用略有失望但同時獲取新的希望來形容。我發現金融機構並不神秘,而且普遍水平有限,盈利的機構中真正有實力的不多,大部分半靠運氣半靠資源,從結果上看絕大部分機構跑不贏指數。個別機構連優秀的散戶都不如,漲停搶著買、跌停不敢要,如浮萍般缺乏基礎;另有部分對沖基金徒具對沖之名,多空頭寸相關性不足,滿倉踏空且期指做空,在牛市中落幕。
我開始思考操作的堅實基礎與如何真正地實現對沖,更希望發掘億級容量的策略,而非僅滿足於捕捉市場的皮毛,賺錢就要明明白白地賺錢。此時,以前曾入門的MST網路、分形市場假說、纏論比價關係系統等理念開始交織,最終構建出一個自上而下的策略原型,並經定量化回溯測試為顯著有效。我嘗試有限地將自己的想法講給帶我的VP,但這位曾經朝氣蓬勃的北大數學碩士多年後雖敬業依舊,卻不再積極,而我也明白了券商終究以資本中介為本,非我所求。不久後我離開的券商,彼此皆為過客,轉而關注私募的招聘信息,並試著投石問路。我得過某中大型私募基金的單獨面試機會,但最終失之交臂。一個在有多年從業經驗人員與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之間的選擇,有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而我出於家庭背景的考慮也不便涉及個人能力之外的事,只能說既為自己也為這家公司感到惋惜,後者細節不表。再後來我決定還是先實習而非從業,因崗位不對口而拒了一個大型資產證券化公司與一個小型私募,最後機緣巧合在某大型公募基金找到了一個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已落實,寒假甚至下個學期大抵就這麼過了。未來何去何從,要基於實習後的新認識來決定,但我始終銘記:路在腳下。

重歸本題:為什麼要讀研究生?
我認為學習的目的之一是為找好工作而儲備能力,找好工作是為了獲取好的資本報償進而為家庭提供物質基礎,並等「價」於為社會做出了不賴的貢獻。接受研究生保送,讓我解除了就業壓力,獲得了超越一般人的一年獨立時間,而我充分利用了這一年時間,取得了超越本科前三年的邊際進步。正因為讀研本身不是目的,故我對個人研究與課內學習進行了取捨,對在校學習與外出實習進行了取捨。牛市不容錯過,萬不得已時我會暫置讀研而選擇實踐,但現實中我會爭取在照顧好文憑的同時兼職工作,自有方法。
凡可以兼得的,我絕不輕言放棄;凡不可兼得的,我權利弊而後擇。這是我的方法原則,提主需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遷移能力。

PS:
早期虧損已賺回,這在於更加貼合了市場的節奏,基本沒搞超短線交易,最終小勝指數收益。今後的思路是首先跟蹤成分股行情,其次謀求一個正的Alpha,最後運用衍生品來輔助資金管理。
曾有人製作了一個基金經理年度排名的狀態轉移矩陣,比較有趣:


修改了原來的回答,貌似題主也把當初的問題修改了。


有保研的機會,還糾結什麼,肯定是繼續深造上去。等工作了之後,再回過頭想拿起課本,專註度肯定不如你學生時代。


假期和我的朋友出來打網球,經他介紹又認識了另一位學長,學高分子的,今年保研,而且是碩博連讀。大家一起afternoon tea,就開始瞎聊,後來聊到了高分子博士畢業進入類似3M可以工資工資拿多少,具體的數字就不說了,總之起薪不低。當然你將來可以拿到什麼層次的薪酬,是多方面因素構成,一個人的際遇,學歷,學校的排名,個人的能力,所屬的行業等等。


不同的專業對理論,學歷的要求也都不一樣。三級甲等醫院的臨床醫師一般都要求名校博士畢業,在金融行業除了做銷售之外,大都要求碩士起步。如果你想在產品設計領域大展拳腳,對於理論的研究肯定是必須具備的。


近幾年我看見有些媒體,把讀研讀博說成是一種拖延就業的手段。導致很多不打算考研的人也拿這個當說辭,信息的不對稱最終只會導致劣幣驅逐了良幣。下面我想談談我對大學各階段的認識:


在大學生還是稀缺物的那個年代,本科生的學歷就可以被稱得上是高級知識分子了。不過那已經是停留在過去的一種說法。


當下知識更新的速度遠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對本科的認識是不是也應該有新的見解了呢。


我把本碩博分成三種不同的空間幾何圖形
1.本科階段可看做是一個球體。因為在這四年里,你會接觸到在你專業當中涉及到的各種不同知識領域,以及一些你需要用到的基礎數學工具,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等。讓你各方面學點,為的是構建起你對整個專業知識的框架,基礎數學工具又好比是整個建築的基石。當你接觸運籌學的時候,它脫離不了線代的範疇,隨機過程這門課程又是概率論的衍生。當然我談到的這些科目只是就我讀的專業來舉例。

說白了,本科階段學的都是些皮毛。


2.而碩士階段就是球體上突出的圓錐,這是一個深入的過程。碩士不僅僅只是搞研究,它分為學術型專業型碩士,簡稱學碩與專碩。在國外是以研究型和授課型來加以區分。如果不想走學術研究這條路的話,就去讀個專碩;想讀博的,就去讀個學碩,所以有人把學碩看成是通往博士的過渡階段。


3.到了博士了,這時候你所鑽研的領域就只是圓錐上的那一點。


每個步入職場的人,都希望自己日後可以成為一名leader,假如若干年後你成為了某個項目負責人,而你的手下各個學歷都比你高,學士頭銜很難讓下屬服你。前面說的也只是一種願景,事實是你做了很多年還是在你的職位原地踏步,發展空間有限。在這裡我們不談個例,不鑽牛角尖。你不是馬雲,不是比爾蓋茨,選取樣本得具有普遍性,普通人只有朝著大概率事件去做,才會更容易成功。
可以看出你還是想讀研的,畢竟保研機會來之不易,你來知乎,需要的只是一個答案來讓你下這個決心罷了。


我見過的讀研的只有下面這三種人:

  • 立志為科研事業獻身——一個發小,高考、發文章、頂會什麼的快被她家哥妹三個玩壞了……
  • 希望在某領域更深入——很多同學,跟著專業內某領域牛逼的導師繼續深造
  • 沒想明白到底幹什麼——

為了回答為什麼要讀研究生,首先,得弄清楚幾個問題。
1.你未來職業規劃是什麼,你想做什麼職業,進入這個職業需要研究生的學歷嗎,你現在具備進入這個職業的條件嗎,比如 實習,技能等。
2.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非學術型,學術型做研究是難免的,而且很多時候不能選自己喜歡的方向,只能進入導師的項目,跟著做,如果你不喜歡這個方向,加上這個方向與你未來的職業規劃偏差較大,那是很痛苦的、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去工作積累相關經驗。

我現在研一,我當初也是保研,繼續讀研究生,第一是放在嘴邊的肉不吃可惜(當然,我覺得這種心態不對);其二,我想要進入的領域,需要我具備研究生,我還需要考一些證書,積累一些經驗;
不過,我確實沒那麼喜歡做研究,不過導師比較尊重我個人興趣,希望能在我個人興趣和老師擅長的領域找到結合點做研究,正在努力中~

個人的經歷,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考自然而然上了重點高中;高考是聽著父母和老師的話,上了重本;可考研是第一次自己給自己出難題,第一次自己為難自己,我想試試,看結果究竟怎樣


有能力的人,學歷只是點綴。對小白來說,是重要砝碼。


一,本科出來找不到想做的工作
二,對未來有些迷茫
三,能力不夠,發覺本科都浪費了


兩種情況下可以讀,否則沒有意義:
1. 特別喜歡這個專業,以後想深入研究;
2. 讀研後能大幅度提高收入。


知道為什麼這裡的答案大都提倡讀研嗎?因為大多是研究生或是研究生畢業的人,為什麼只有他們來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閑啊,真正有成就的人哪裡有功夫來刷知乎,分寶貴時間來回答這些問題。。。。。人云亦云的世界太可怕,自己做些判斷吧。
其次想想,保研名額為什麼增多了呢,也是苦了那些不想讀研卻被保研的人。其實大學畢業,步入社會,找工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跟著自己的心走就對了。勇敢試錯,找到自己心之嚮往的東西,足以。


讀研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我為什麼要讀研究生》的思考,分享一下。

研究生課上發言,有同學講到她曾一度困惑「我為什麼要讀研究生?」「應該怎樣讀研究生?」立刻就有同學響應「你找到答案了嗎?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嗎?因為我也一直在尋找答案」。類似的困惑,相信很多研究生都曾有過。

「我為什麼要讀研究生」從確定被保送研究生到現在,我一直在思考;「我應該如何讀研究生」我用了兩年多的研究生生活來探究。有一些並未成熟的想法,在此願與大家分享一二。

「我為什麼要讀研究生」從人的本性分析,即:有欲有求。欲為慾望,求指需求。這裡的慾望包括對金錢的慾望、對名譽的慾望、對權利的慾望……需求有對知識的需求、對能力的需求、對學歷的需求……基於種種「求欲」,很多人選擇了讀研。在選擇是否讀研時人們可能會考慮「機會成本」問題:如果讀研,多少都要捨棄一些做其他事情的時間,而這樣的捨棄,是否值得;如果不讀研,我是否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以後的事業中,學歷是否會成為我的絆腳石?諸如此類的困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包括我自己。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大家不妨化繁為簡,只問自己幾個問題:1、我是不是想讀研究生?2、不讀研究生我要做什麼?3、如果讀研究生,我是否能很好的讀完?4、讀完研究生我要做什麼?5、這些問題我是否有清晰的答案?如果有,那說明你已經做出了較為明確的決定;如果沒有,請先想想自己以後要做什麼,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因為,不管基於何種原因,我們之所以要讀研究生,是因為我們想過更好的人生。

如果你現在已經開始了讀研生涯,那上一個問題已經是過去時,你現在面對的問題是:我應該怎樣讀研究生。讀研期間,請教過很多老師、學長、學姐,也思考過自己兩年多研究生生活的得失,最終總結為四點:讀書、寫作、實踐、思考。

研究生相對於之前階段的學習,開放性極強,很多時間可以自行支配。在此期間,請一定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在我剛步入研究生學習之際,就有人告訴我這個階段至少要讀100本書),讀專業書,尤其是本科階段比較喜歡繞開的專業領域方面外國人寫的經典著作;讀工具書,比如寫論文可能會使用的SPSS軟體課程、比如計算機應用技術等;讀將來就業找工作的指導書,例如商務禮儀、英語口語、簡歷寫作教程等……有計劃的讀書,能幫助我們提高很多能力,會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會對我們以後的工作、生活有所幫助。

讀研期間,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協助導師做一些科研項目,而研究的成果基本都需要以論文的形式呈現(有些專業是做出實物,比如服裝設計,但這些也需要論文對其思路、原理等進行說明)。在此,建議大家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尤其是學術寫作能力,將自己的思路清晰的寫出來,尤其是以學術語言呈現,是我們讀研期間很重要的一項能力。

研究生畢業後,大部分的人都選擇步入工作行列,也會有一部分人選擇繼續深造。但不管哪種路徑,我們讀書的終點基本都是工作,因此實踐能力在讀研期間有必要提上日程。找專業相關的企業去實習,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去一線運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我們將來真正步入工作,或者深造都有好處。

最後,談一下思考。這裡說的思考,指一種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很多時候,機遇就在身邊,有的人看不到抓不著,而有的人就能意識到,這都取決于思維方式。研究生是一段深入學習的旅程,請大家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整個人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我們經歷了小學、中學、大學,然後成為一名研究生,有老師這樣劃分學習:小學——學習如何學習,中學——學習,大學——學習生產知識,研究生——生產知識。在每一個階段,我們擔負著不同的使命,研究生階段,我們不再是簡單的接受知識,而是需要將前面所學知識,進行加工整合,包裝出售。衷心祝願每一名研究生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作為一個過來人 坦白說當時讀研的時候只是為了暫時逃避工作 等讀完開始工作了 我又覺得好像它變成自己的一個枷鎖 別人知道你是研究生會用更高的標準來看你 別人聽到你的工資多少的時候也會說你學歷那麼高 怎麼做這樣的工作 工資那麼低 真是浪費屈才了 我覺得文憑就只是一個門檻而已 是一個敲門磚 重要的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很多專業很多經驗的量化積累無法在本科階段得到質變


我們家沒人支持可我還是要考研,就為了我的未來我做主


我認為我是有才華有風格的人,但我需要理論基石來支撐起我的才華和風格。

中國很多人,包括曾經的我自己,都覺得搞理論枯燥無用。現在想想,傻。

這個世界想要健康快速發展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也一樣。這就是理論。只是免不了優秀的人更能利用理論,所以許多沒能力應用的人附和起理論無用論。

當然你不一定要讀研究生。你早可以在中學和大學就把理論重視起來,甚至就業後學習分析歸納總結理論。各有追求,也許殊途同歸。


說個題外話,很多人(比如我),想讀研究生gpa都不夠呢...說實話就業後,大環境里大家都競爭得這麼激烈,本科那點墨水根本不夠用。不讀研究生怎樣也要有個MBA,不然將來上升空間太狹窄。當然了,這也要看你的專業。有些專業譬如精算,實用性比較強,再繼續研究理論確實沒什麼必要;但對於大多數專業(尤其是文科)來說,研究生是必備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有學生去馬克思主義學院讀研?
大學畢業論文答辯具體的程序是什麼,要注意哪些問題?
在大學有一個傻逼的輔導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在家學習如何做研究?
大學裡面的水課到底有沒有價值認真聽講?

TAG:大學 | 研究生 | 職業規劃 | 工作 | 讀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