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可以成才嗎?

相對於學校規範的教學體制,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部分脫離這個體制,依靠自學,藉助網路等途徑可以學的很好么?


? 2012 University of Chicago
http://home.uchicago.edu/junjian/bio.html

Biography
Dr. Yi, Junjian

Neither did I study in high school nor in college. Before entering the post-graduate school, I studied most courses at the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level by myself, including Economics, Calculus, Linear Algebra, Probability Theory, Statistics, English, and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mong others.

Born in 1978, I grew up in a small Hunan village in inland China. After completing primary school in the village, I entered into the No. 1 Middle School of Xiangxiang City in 1990. Due to the tight family budget constraint, I chose to study at a technical school in a nearby city, Yiyang Marketing (gong xiao) School, rather than at a regular high school after I completed the middle school in 1993.

At age 18, I began working as a salesman for a state owned beer enterprise, Xiangxiang Beer Co. Ltd, in my hometown and won the Distinguished Employee award in 1996-1997. I continued to sell beer there for the next few years until I resigned in 2002.

During most of my technical school years and all throughout my time as a salesman, I had been registered at the National Self-Taught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s. I bought textbooks from book stores, studied during my free time, and took examinations twice a year on weekends. With years of self-studying, I obtained the associate college diploma and the college diploma in 1997 and 2001, respectively, majoring in Marketing. But I do not have a bachelor degree.

Subsequently, I took the National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enrolled into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 full-time post-graduate student in 2002. After obtaining an M.A. degree in Economics in 2005, I continued to pursue M.Phil. and Ph.D. in Economic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received the degrees in 2007 and 2011 respectively.

Since 2011, I have been conducting research as a post-doctoral scholar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y research interest lies in Labor and Demographic Econom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我記得知乎上有位高人曾經一語點破。大意是,「哪怕是面對面一對一地教學,最後一步還是自學」


坦率的說,前面的答案都在為自學歌功頌德,論證可行性。
但本人認為:自學的難度非常之高,特別是在知識積累不足的早期

我們按照一個傳統的說法,把人的認知階段分成四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按照這樣的劃分,我們在學習的早期是處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而學習本身是掌握對不熟悉內容的過程,往大了說是認識自然、社會、世界的過程。這個階段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正確的找到要學什麼?如何樹立學習的信念?如何確立學習的目標?

這個部分的解決恰恰是自學最難解決的部分。這幾乎近似於哲學最基本的三個問題: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通常我們在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是藉助於身邊的父母、師長、傳媒……總之,你追求的核心需要有人幫你樹立起來。在傳播和資訊這麼發達的今天,樹立一個理想和目標實在是件容易的事情。做過節目策劃的人都知道,節目策劃的責任是讓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變得栩栩如生。所以,適度的提煉和包裝是節目策劃的基本功。這不是說節目策劃在欺騙我們,而是說,這樣講故事的方式更能使故事本身變得清晰可見,易於理解和傳播。但是,作為經歷不夠厚重的新人,會錯誤的認為傳播和咨訊中的生活是自己可以企及的。於是在現實中,他們會樹立錯誤的目標,比如:希望自己是未來的科比布萊恩特,邁克傑克遜……事實上,這個開始的美好誤會就造成了未來的錯誤。

因此,在自學開始的初期,適合自己發展的大目標和意義,就極度需要過來人,或者最熟悉你的人設計個人量身定製的方案。通常,這個設計人是你的父母或者老師。雖然很多人覺得自己的才華被壓抑了,或者受到了父母和老師的水平所限。但是,從金字塔原理的角度,能走到塔尖的人畢竟是少數,因為,這與你本身是否優秀的絕對值無關,而與整個社會的競爭的相對值有關。等到很多年過去,發現原來的夢不是夢,會失去一些相對寶貴的時間。當然,這個追求的過程可能是幸福的,我們暫且不在這個命題裡面討論。

可見,自學在起步期的困境,可能決定你未來的走向。而進入第二個階段後,也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時,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在方法論上面。也就是說,你如何解決這道物理題、數學題或者別的什麼具體問題。如果沒有外界的及時引導,你便需要有靈魂出竅的能力,不斷的鑽進去、跳出來,審視自己做的是否正確,還有沒有別的途徑。這中能力本身就是需要通過不斷訓練來獲得的。所以,很可能自我在探知的過程中就花費了大把的時間,如果被人按上一個野路子的帽子,則很難改變一些惡習。當然,如果這種野路子是對原有世界的突破和創新,隨時有回歸主流的可能,我們另當別論。

之後的第三階段,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時候,是需要外界對自己的肯定,來加速進入第四個階段。如果不是經過和外界的磨合、PK,很難準確了解自身狀況。與此同時,這個階段相對前兩個階段的自學能力,無疑是有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對方向的把握依然充滿了細節層面的探索和迷茫。

進入第四個階段,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大展拳腳了,因為知道自己知道,和別人認為你知道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有時候你看超女、快男的海選, 有人覺得自己很有唱功,結果你覺得是噪音,大抵就是這個結局。在這個階段,需要具備的是在正確方向堅持,而且突破社會認可的一個過程,這裡面不僅有專業知識,還有其他的各種輔助技能。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以學習本身的成長路徑為框架,我們的自學成才需要解決:規劃、定位、知識學習、方法指導、社會磨合、主流認同……等諸多要素的錘鍊。這常常不是一個人戰鬥的結果,甚至有些底蘊不厚重的家庭都難於承擔這樣的系統規劃和操作手法。因此,自學成才的難度非常之高。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個世界沒有天才,能獨立自主的完成這樣的全套解決方案。因此,嚴謹的對題主說:自學可以成才,但,這很難!因為,即使不是自學成才,也需要在人生中遇到幾個靠譜的人和一個靠譜的時代。


這個好像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自學與成才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也存在著蝴蝶效應。如果通過自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儲備,一定會影響自己的心態和性格,進而改變人生或命運。那怎樣建立個人的知識儲備呢?提高閱讀能力和學會學習。關於如何做到這兩點,我剛剛分享了一個書單,附原文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本書打開知識自由之路》

信息時代你需要具備的三種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人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經歷。缺乏經歷的後果,就是沒有累積經驗的渠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可以依靠大量的知識儲備來彌補。

儲備知識的前提是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提高了,才能談到如何學習。這就好比你去森林裡伐木,手裡有一把斧頭,和有一把電鋸,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提高閱讀能力是為了把斧頭磨利,而學會學習,則是讓你擁有選擇什麼樣的工具的能力。

下面為你介紹的三本書,可以解決你從學會閱讀到學會學習的問題。這三本書都是後浪出版的,相當於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系統的、集成的解決方案。

一、如何提高閱讀速度:《博贊腦力訓練手冊之快速閱讀》

《博贊腦力訓練手冊之快速閱讀》這本書非常薄,但裡面都是乾貨。作者東尼·博贊被稱為「智力魔法師」、「世界大腦先生」。他是世界記憶力錦標賽、世界快速閱讀錦標賽、思維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創始人,發明的「思維導圖」這一簡單易學的思維工具正被全世界2.5億人使用。

在學習如何提高閱讀速度的技巧之前,先來吃顆定心丸。有些人會擔心,閱讀速度提高了,會不會影響看書的專註程度和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其實這是個誤會。慢讀並不代表就能理解更多內容,反而會出現回讀、復讀、停頓、分心、走神等影響閱讀效果的問題。研究和事例證明,速度提高,精神維持在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內容的理解率和專註度,都會有大幅提升。

快速閱讀分為七個步驟:
第一步是識別。這是閱讀的基礎,直白一點說是你得認識書上的字,這一步小學教育已經解決。
第二步是吸收。就是把眼睛看到的東西傳輸給大腦的過程。
第三步是理解。整合、提煉、總結整本書的內容。
第四步是領悟。就是把這本書的內容跟以前看過的書或個人的經驗融合在一起的過程。
第五步是保持。就是把消化的知識存儲進大腦的過程。
第六步是回憶。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調出存儲的內容。
第七步是交流。把學到的知識拿出來跟別人討論、分享。

從中可以看出,快速閱讀比隨意散漫地閱讀有著更明確、更深刻的要求。書中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閱讀技巧,這裡梳理一下(方法名是我自己總結的),你可以馬上行動:
◎手指引導法。通過手指的快速移動,引導眼球快速掠過文字,效果立竿見影。這種方法,眼球的運動是平移的。
●一目多行法。可以先從一目兩行做起,然後再訓練一目三行、四行、五行、六行……這種方法,眼球的運動是跳躍的。
☆焦點攝錄法。我們的眼睛有中央視覺,也有外圍視覺。你可以做一個試驗:眼睛盯著正前方的一個點,雙手手指從鼻尖前方左右分開,用餘光追隨指尖,直到手指移出視線。依同樣的方法上下分開再做一次。兩隻手移出視線前的最大距離,就是你的外圍視覺。
這說明不僅是你的眼睛能看東西,大腦也能參與閱讀,書中把它稱為「腦眼」。通過眼和腦的配合,我們就能像一台全息攝錄機一樣,一瞬間拍下一張圖像。換句話說,我們完全能夠做到一眼就能看一整頁文字。(註:《10倍速影像閱讀法》也是基於類似原理開發的快速閱讀法。)

訓練方法:眼睛盯著一頁書的中心點,盡量用外圍視覺把整頁書收進視線,直到能夠說得出頁面上的所有信息,如頁眉、頁腳上有什麼,內文一共有多少行文字、放了什麼樣的圖片等。

這三種快速閱讀方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難度在相應地增大。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常用的一種方法。訓練時需要特別注意,閱讀的過程中不要停頓,不要顧慮是否理解文字的意思,直管不停看下去。看完一遍後,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重複再看多遍。這樣做有一個好處,一旦掌握了快速閱讀方法後,你的眼睛就會自動抓取主要信息。用過來人的話說,那些有價值的文字會自己闖進你的眼睛裡。

二、如何強化閱讀效果:《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奧野宣之被冠以「筆記本作家」身份,對信息整理術也很有研究,《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就體現了獨具個性的信息整理和筆記讀書方法。

也許你會問,為何不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來說說個人的理由。

《如何閱讀一本書》問世已經快70年,是經典中的經典。書中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礎閱讀就是識字,檢視閱讀有點目錄閱讀的意思,分析閱讀是對書的內容進行總結、消化,主題閱讀則是針對一個主題看不同的書,這個過程綜合運用了前面三種層次的閱讀。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倡導的是主動閱讀,因此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這五個步驟。這本書有點像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結合的實踐經驗書,也是達到了「活用」層次的閱讀方法指導書,比較適用正在摸索自己閱讀經驗的人。

○選書:平時準備一個購書清單,把想看的書,想要了解某個領域的想法都記下來。這樣可避免在買書時出現不知道買什麼書,買到不想看的書的情況。
◎購書:帶著購書清單買書,大大節省了時間。購書清單還能夠讓你不會被熱門書或暢銷書影響,產生衝動消費。
●讀書:先是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重讀時再把折角的頁面讀一遍,如果仍覺得好,就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如果第三次仍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另外還可以通過做通讀、重讀、標記書籤來區分閱讀的內容。
☆記錄:對於重讀三次後仍無法捨棄的內容,作者介紹了兩種寫讀書筆記的方法。剪報式讀書筆記要求盡量全面的搜集關於書的信息貼在筆記本里,省去抄寫的時間。這裡推薦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在筆記本上摘抄重點句子或段落,並附上自己的「原創思考」和「原創評論」。
活用:通過重讀筆記來提高消化知識的過程。重讀的時候還可能會發現新的感興趣的內容或產生新的想法。讀書的時候,將自己的各種體驗與書中的內容相印證,這樣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還從自身經驗出發,介紹了19個讓讀書體驗更充實、有效的小竅門。在作者筆下,從選書到購書,到筆記的分類檢索與文具的巧妙利用,讀書的過程中處處皆有學問,也讓讀書從一開始就充滿主動性。

三、如何養成學習習慣:《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

齋藤孝在《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中,把真正有效的學習定義為一件高度個人化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性格學習法。

關於這本書,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這裡把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的重點內容重申一遍:

第一、配合自己的節奏。
確定自己的學習習慣。藉助3W問自己:
●WHEN:你是早起記憶好,還是到了晚上才滿血復活?
☆WHERE:你是喜歡在安靜的角落坐著思考,還是願意在嘈雜的辦公環境中腦力激蕩?
WHO:你是喜歡獨自一個人奮鬥,還是需要找到同事互相鼓勵?
首先要確認自己是百靈鳥型還是貓頭鷹型人。如果你不是個喜歡早起的人,那就不要跟著早起打卡的人湊熱鬧了。因為勉強自己改變工作與生活習慣固然是一種選擇,但你還是可以找到更自然、更有效的方法。就像村上說的,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不能長久。

第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確定提高自己學習注意力的行動模式。藉助2H問自己:
●HOW:你喜歡看書還是聽書?喜歡大聲朗讀還是默讀?喜歡坐著還是跑動?
☆HOW MUCH:你願意花30分鐘看完一本書,還是只願意花5分鐘學習一條微信?
同樣是寫作,史蒂芬·金每天在固定時間把自己關進書房,不完成2000字的寫作量絕不打開門。村上春樹則是堅持跑步,保持創作長篇的動力。方法沒有好壞,只有合不合適。也就是說,你不需要為了學習而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而是應該把學習方法融入到生活習慣中!

三、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確定自己的思維傾向。就問一個問題:
●WHAT:當你參加一個無主題討論時,你談起什麼會眉飛色舞?
你要先確定自己做這件事是需求還是喜歡。並不是說你只能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一切的成長都是以興趣為基礎的,從你喜歡的事情開始最容易堅持,然後再通過興趣的加持去接觸更廣泛的知識。

書中特別介紹了德魯克、愛因斯坦、史蒂芬·金、村上春樹等16位大咖的學習經驗,你可以從中汲取經驗。

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事關方法,也關乎決心。做任何事都非常辛苦,沒有一點動力和利益,誰也無法堅持。那麼,通過提高閱讀速度和學會學習方法,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第一,這是個知識泛濫的大洪水時代,學習如何學習已經成為首要關鍵的生存技能。沒有人會等著你成長,沒有利用價值你就會被人拋棄。要具備快速試錯和知識迭代的能力,閱讀是成本最低廉的選擇。

第二,這是個高度碎片化的自媒體時代,個性化知識就是你的IP。你可以通過大量閱讀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開創自己的知識分享王國,最終長成你想成為的樣子。

希望這三本書,能夠幫你在知識的亞馬遜叢林里,開闢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道路。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一年讀300本書,可能並不像別人說的那樣功利,而是功到自然成的升華。即便《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的經典,也明確把讀書分為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這三種情況,說明閱讀不同需求、不同類型的書是要區別對待的。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修行。如果年輕時已經錯過了出發的時間,那就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努力學會奔跑吧!

共勉!

貝多金,500強公文狗,業餘兒童文學創作並獲獎者。微信公號:麻雀圖書館(maquetsg20)。簡書、豆瓣、片刻:貝多金。

p.s.我就是一個一直在自學的人。希望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做有效的努力!


自學可以成才,卻不代表能成功,而社會只看成功不成功,至於有才沒才才不關心。


自學精神是必須的,對一般人而言,有個水平相當的學友+水平很高的導師對學習效率來說也是必須的。


什麼是自學?
我認為,自學,和有師傅教,最大的區別在於,師傅會告訴你你哪裡錯了,哪裡對了。
自學的話,就必須自己去不斷的試錯了,
做錯了,自己不能很快發現,做對了,有的時候還會自我懷疑
這裡是自學效率低的地方。
所以自學比較適合一些已經明確了的,被解析清楚了的領域,對錯比較容易拿捏。
而那些全靠經驗的行當,自學就很麻煩了。


See Education..


不感興趣的東西,都是別人教的。
感興趣的東西,都是自己學的。

只要你感興趣。


既有這句話,何必出此問。除非不是提問而是質疑。
科班和江湖各有優劣,哪裡都有學的好和不學好的。
體制內,比較容易讓人理解。特立獨行辛苦一點,但是最終都可以很好。
回到自學兩字,很難渾然天成自我開悟,一般都還是有明師點撥、秘笈加持。完全靠自己的就是孫悟空拜師前水準。


自學是可以的,藉助網路是不行的。


能夠自己判斷的對錯的東西,可以成才,比如 程序開發啊什麼的,寫段代碼,能跑起來,優化以後效率比之前快了0.5秒。這種都可以。

但是藝術類的,就不行了,比如唱歌。發音位置對錯,共鳴高低,這些你自己是無法判斷的,需要老師來指點。


這個具體要看什麼內容了。

如果是學習基礎性的東西(如語言,聲樂,數學語言、設計、編程、3v3籃球鬥牛等),還是需要一個好的老師引導你養成一定的習慣。因為這些是你無論學習到哪裡都需要的,這些科目可以算上是一種工具,必須一板一眼地學會並標準地掌握其內容,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基礎科目做一些更高級的事情 。並且一個好的習慣是前輩日積月累摸索出來的,這些基礎項目也是鞏固為主,少有創新。所以這些需要一個好的老師引導。

如果是學習一些很前沿的東西,創新比較多的,十分建議自學,因為沒有人能真正摸透教會這些新鮮的事物,你很有可能被導師的思想所束縛。


當然可以的,前提是對自己學的東西要喜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要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並堅持下去,就能夠成才。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做生意,我倒是沒見幾個經濟學出身的做得好,反而是小學畢業發財的一大堆,難道他們是學校學出來的嗎?


個人體會:
學校里學的是基礎,開發的是智力,學會的是思維和方法,無論你是高中畢業,還是已經是碩士博士。
自學,學的是應用和擴展。
本人船舶輪機,偶然原因,「完全自學」電氣設計,一年初見成效,兩年勝任工作,三年五年即使專業人士也難看出我的「出身」了。

另外兩個體會:
1)如果沒有網路的話,「完全自學」,可能比較困難。
2)工科,各行業、各專業之間,是「相通相近」的,本科教育以下,其實沒必要分專業(分工)那麼細。


唯有自學才可以成才


可以 問題你能堅持的主 方向要對


自學能否成才,並沒有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看個人的性格,有人擅長自學,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也可以高效率地組織知識消化知識,而有的人則不行,對他們而言,有一位知識的點拔者更為重要。而且,自學也需要毅力,否則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那樣的自學是無意義的。
鼓勵自學,但不提倡完全自學。


去e良師益友網看看 咯


其實,凡成才者,皆在於自學。外來的,永遠是外來的。唯一的作用便是激發內在的自我修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目前教育中還在大量使用黑板而非白板?
您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沒有教育相關的遊戲或者其火不起來?
如何看待30歲了還在讀研究生?
導師幾乎不看論文就武斷貶斥我的研究成果,應當如何溝通?

TAG:學習 | 教育 | 大學 | 自學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