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的家庭,年收入多少可以進入前 20%?多少可以進入前 50%?


******************2014年01月20日修改*******************
看了評論,感覺還有必要多說幾句。
以上海為例,大家猜猜看勞動年齡(20歲到60歲)的教育水平分布是怎樣的?
看評論,各種猜測都有,基本都上了大學?有一半上了大學?哪有那麼多。
上海的20-60歲人口中,大學和研究生學歷約20%,中專大專約30%,剩下的50%,連中專都沒有。
這三種學歷的年齡-收入曲線,大致如下:
大學、研究生

中專、大專

中專以下

一對在上海的夫婦,如果他們的學歷都在大學或以上,那麼他們剛剛畢業就可以達到上海市前50%的水平,30歲就能接近前20%的水平。誠然,知乎上的朋友們,大部分都應該具有大學文憑,或者屬於大學在讀,因此如果只看和自己學歷相同的人,當然會得出這兩個門檻太低的結論。

但我們把目光放得更寬廣些,假設一對夫婦的學歷都是大專或中專,那麼他們到40歲時才能達到前50%水平;而對於剩下50%連中專學歷都沒有的人,平均來說,他們一輩子的月收入都只有3000左右,將永遠達不到前50%的門檻。

還有一些人指出,按照2012年上海前20%收入門檻17.4萬元,他們根本負擔不起房子。對這個問題,兩個事實可能能夠解決你的疑問。
第一,雖然之前已經提到,但是我還是要重複一下:在當前的上海房價下,絕大部分家庭,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
第二,而對於那些能夠買房子的家庭來說,他們並不是在用當前年收入買房子,他們在用雙方父母4人一輩子的積蓄,和夫妻自身未來20-30年的收入來買房子。

在上海,能上本科,你已經算是個溫拿了;如果你的家庭竟然還能支持你買房子,那麼你的家庭已經屬於溫拿中的溫拿了。不要成天往上看,適當地朝下看看,了解一下另外八成沒上大學的人的生活,不僅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相信還能夠增加你對於另外一群人的了解和同情心,儘管他們在你的生活中和你所處的網路圈子裡毫無蹤跡。
=========================================
******************2015年01月12日修改*******************
下表是2013年的數據與2012年數據

由於城調隊2012年顯示50%門檻為10.6萬元,前20%門檻為17.4萬元,假設兩條線都隨著中等收入組和高收入組的上升同比例上升,那麼2013年上海市的家庭收入前50%門檻是11.4萬元,而前20%的門檻是19.4萬元。
中等收入上升速度沒有高收入上升那麼快。
=========================================
******************2014年01月14日修改*******************
有了上海市城調隊數據,不需要再用對數正態分布推算了。2012年的情況如下:
2012年上海市的家庭收入前50%門檻是10.6萬元,而前20%的門檻是17.4萬元。
我前年的推算還比較準確。
這樣看下來,2013年上海的收入中位數估計會達到12萬元,而前20%應該是在19萬-20萬之間了。大家達到了嗎?
=========================================
******************2012年10月12日修改*******************
=========================================
2012年的統計年鑒已經出來了,下表是2011年的數據

中等收入組的平均值為90158元,50%可能在86k左右;20%的收入大約為146k
北京的數據使用演算法,大約是50%:73k;20%:120k。增速要低於上海不少。
按照這個收入提升速度,上海2012年的中位收入會接近100k,而前20%的門檻會在170k左右。
==========================================
@冬源 雖然找到了正確的網頁,但是沒有把正確的數字放上去……
上海的收入分布見下表,或這個網頁(上海統計年鑒2011),他是城調隊的數據,這個數據來自於被調查人的自我報告,一些知友可能做過這樣的事情,統計局的城調隊給你一張表,每天要填收入支出,非常詳細,這個數據在支出上問題不大,但由於他不問財產,因此收入會偏低一些,我下面的計算,也只是一個下限。同時,我也沒有考慮上海和北京的農民收入,僅計算城鎮的情況。
收入一般來說接近對數正態分布,中位數要小於平均值,因此50%收入的門檻約為中等收入組平均值(27484*2.9=79703)的偏下一些,可能在75k左右。
上海的高收入組(最高20%)的平均收入是62465*2.75=171778.8元,考慮到次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平均值為99038元,那麼從50%到70%上升了exp(0.22),從70%到90%上升了exp(0.55),從70%到80%應當約上升exp(0.23375),約為125k。因此上海要進入50%應當為75k的家庭收入,要進入前20%需要125k。
類似可以算出北京的,從第二張可以算出。北京進入前50%約要70k家庭收入,進入前20%需要105k。
我吐個槽,為啥知乎還是不能粘貼表格,只能截圖啊……

=======================================================
看來大家還有許多疑問。這倒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當統計局說今年平均收入為X千元時,有一群人認為這太高,說自己「被漲工資」了;而當數據顯示125k的家庭收入可以在2010年的上海市戶籍城鎮居民中邁入前20%的位次時,又有許多人說這個數字太低了。當然我相信這不是同一群人,但知乎上後一群人居多至少還是讓人高興的一件事。
許多知友們的問題集中在買房上,認為125k的家庭收入買房還要父母補貼,根本沒資格做前20%。
首先,這是2010年的數字,在2012年,我猜想這個分界點應當上升至150k左右。
其次,知友們還是大大低估了窮苦百姓群體的大小。在2010年,上海市城市家庭中,擁有商品房的家庭僅有40%,剩下家庭的住房都來自於房改和租住(上海統計年鑒2011)。我們從CFPS數據可以找到旁證。CFPS數據是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一項全國性調查數據,他與城調隊的數據可以共同佐證該答案的結論。CFPS數據顯示,上海的城鎮人口中,約有60%家庭居住在自己購買的房屋中,而這60%的家庭中,又有接近10%的住房是原單位住房房改得來。那麼也就是說,整個城鎮家庭的50%擁有商品房。
綜上所述,在2010年,40%至50%的家庭已經擁有了商品房。這40%-50%的家庭都是在何時購買的商品房呢?CFPS數據顯示,在1998至2000年,才是當前上海擁有商品房的城鎮家庭購房最集中的年份,而近年來這個比例實際上在逐年下降(見下圖)。這可能與大量新建商品房雖然被購買但實際上。未被選擇為自住房,甚至成為空置房有關,這部分交易可能集中在某個人群中,但無論如何這個人群和我們要分析的「20%分位點」沒有半點關係。最後,我們把居住在商品房的家庭分布到每個年份,實際上,上海近年來每年也僅有3%到5%的家庭買房自住,大部分居住在商品房的家庭,購房年份都在2005年之前

好了,已經踏進20%分位點的各位,看看10%分位點的180k收入,再考慮一下每年只有3%到5%的家庭在購買商品房自住的現實,還覺得125k這個家庭年收入太低嗎?


我說下自己情況,北漂九年,租房中,已婚,生子,本人每月工資加獎金兩萬元左右,扣除房租4500,家庭日用開支3000,水電煤氣500,孩子每月奶粉錢,尿布錢,逛公園錢,游泳錢,逢年過節打點錢,偶爾吃大餐,你們覺得應該還能剩么?剛加入知乎,好多人說現在年輕人太急於求錢,我想說,不是我們太急於,是生活的壓力太大,連生活都過不下去如何能有一個看書的心呢,最近看到一句話特別符合我現在的心境:小時候很喜歡一句詩: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長大後理解更加深刻:要是我也有一個帶花園別墅,我他媽也寵辱不驚。文化粗淺,各位海涵~


說說上海的,前段時間剛好研究了下。

以下數據來自上海統計局,僅參考 http://www.stats-sh.gov.cn/data/toTjnj.xhtml?y=2011

先看幾個數據:

2008年,上海城市平均每戶家庭人口:2.97,平均每一就業者負擔人數:1.82,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26675
於是,上海城市平均家庭收入:26675*2.97=79224,平均每戶就業者人數:2.97/1.82=1.63
2008年,上海城鎮人口佔87.5%

2010年,上海城市平均每戶家庭人口:2.90,平均每一就業者負擔人數:1.81,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31838
於是,上海城市平均家庭收入:31838*2.9=92330,平均每戶就業者人數:2.90/1.81=1.60
2010年,上海城鎮人口佔88.9%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報》的一個數據,文件在這裡: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upload/2010/11/d20101109150713718.pdf
家庭年收入8W以上的佔到了18.8%,這個數字剛好和上海平均家庭收入相當。

由於收入分布一般在短時間內變化是不會太大的,城市人口比例在增加,平均每戶家庭人口變化不大(非常緩慢的下降,計劃生育的影響),平均每戶就業者人數在下降(就業壓力增大,失業人數增多),可以估計,2010年,家庭收入9W大概就能進到20%

那麼,對於現在,考慮到當前經濟減速、通貨等因素,估計9W+能進到20%

對於前50%,根據08年的看,4W就能進50%了,而4W收入的家庭,平均每人月收入4W/12/1.63=2045,這個值和個稅的起征點2000元比較接近。
現在,個稅起征點調到了3500,納稅的人應該是相對少了一點了。按3500的起征點來算,2010年,納稅家庭的平均最低收入應該是:3500*1.6*12=67200,對於50%而言,應該比這個數低一些

對於現在,估計是5W+能進50%。

所以,上海,大概是9W+能進前20%,5W+能進前50%。

以上非真實數據,純估計,僅參考!
想知道的話,要自己做大樣本抽樣調查。


I am always somewhat surprised when college students estimate that 30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Jewish (actually, the ?gure is close to 1.9 per cent); that
40 per cent of all Americans are black (actually the ?gure for those who regard themselves
as black or African American is more like 12 per cent); that 60 per cent of our population is
Catholic (actually, the ?gure is 20 per cent maximum); that 40 per cent of our elders are in
nursing homes (the ?gure is more like 4 per cent).
Where does this misinformation about our society come from? Why can』t Americans get their
social facts straight? Part of the answer is that all of us are socialised with un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social reality. Inevitably, we learn to view the world from our own biased and limited
slice of experience. We tend to apply what we see every day to what we don』t see every day.
(Levin 1993: 44)


這家庭年收入是稅前還是稅後?是消費前還是消費後? 
家庭工資收入進入前10%沒有意義,很多北京人收入不高,但是有幾套房子就很舒服了。就算工資進入前10%,但要買一套200w的房子,生活得也很緊吧。

所以,我覺得綜合衡量「 存款+房產+收入」 的百分比進入前10%才有意義。

更新:
2014年,正文房價從200萬漲到350萬。
2015年,正文房價從200萬漲到400萬。

2016年4月,正文房價從200萬漲到500萬。
2016年9月,正文房價從200萬漲到600萬。


靠工資的都是窮人。


在你心中,你自己永遠是那個1,有10個人排你之前的,就是1:10,有100個住豪宅的就是1:100,乘以咱這人口基數,大多數人覺得自己面對的都是1比好幾十萬,能有幸福感?
不過一些女人買鞋和包看到自己是1比幾萬時,則人們一般傾向於打壓,說像你這種類型屬於那100萬,所以是幾萬:100萬,很正常的。男人,女人,關鍵是自我價值的認同,能不能意識到自己本來就是那幾百萬。


看了上面很多人的回復
作為一個在帝都生活了8年的外地人,有親戚在帝都做小生意
菜場的很多賣菜的大哥大嫂,年收入20W+的不少
學校門口賣蛋餅的,年收入20W+的不少
甚至一個很小的麻辣燙店,月收入2-3W也很正常
我租房子的房東,有十幾套房子,光房租一個月3W+
這些收入很多都是沒辦法統計的,而且往往比在公司裡面上班收入要高
所以你說什麼樣的收入在這樣的大城市能進20%,50%,我覺得可能根本沒有比較靠譜的統計數據


  • 統計數據不靠譜,它應該叫"已稅工資收入"才對。但是有錢人收入都不是工資,也不怎麼納稅。有個很好笑的事情:中國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只有3500元,但是「現在中國交個稅的人只有2800萬人,占不到整個人口總數的2%。這說明個稅已經相當邊緣化了,如果再提高起征點,還有多少人能交稅呢?」. 可見官方統計里的個人收入水平和有錢人比例距離事實差別有多大! 灰色收入就不說了,比如你今年賣了套房子,賺了200W,你年底會申報收入&>12W嗎?
  • 另外統計數據對體制內單位,以及小型民營企業也失真的厲害。很多科研院所事業單位都有好幾張工資卡,一個月發個3次工資,然後有報銷額度拿發票來充。上海市市長也就1W來塊的工資,你覺得他真的只賺那麼一點嗎?但是統計局那裡的他的收入就只有那麼多。私企工資單上的都一點點,讓四金繳個基數即可,另外的錢走發票或者發現金。
  • 可能只有對外企和大型民企的員工,統計局收入統計數據才是準確的,這些人只佔總人口數的小部分,也就是所謂的「白領」階層吧。
  • 綜上所述,中國人的實際收入應該比統計局數據高出好多(或者說中國有錢人的收入統計局都沒辦法統計進去)。而拿統計局的數據來計算比較,從開始就是不可信和不真實的。
  • 依賴工資收入的人很難是有錢人。
  • 中國地域差異極大。
  • 收入前10%的人比一般收入的人高出很多很多,長尾效應。

上海想進前10%怎麼也得年入百萬以上。

  • 比如你是個老年保安,月薪2K,但是有5,6套房子,價值1200萬+,每年房價漲幅10%,年入100萬,那麼你家可以進入前10%. 如果你把有N套房子的事情口風緊一點,另外其實房子不是現金,房租都給了子女,你平時看起來也不會顯得太闊綽。過年的時候,社區幹部還要上門慰問一下」低收入人群「,給兩桶油什麼的,當然你也會笑納,不拿白不拿嘛。
  • 比如你是外企中層,月薪3W,扣稅四金後2.2W, 加獎金什麼的,年入30W+。你進不了前10%。但是統計局眼裡,你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需要「調節「,每次個稅調整,你要繳的個稅比例都會增加。
  • 比如你是個國企中層,月薪9K,但是福利多,年終獎20W+(現金支付), 灰色收入20W+,個人所得稅基本不交,你可以試著進入前10%. 另外,如果你老婆沒工作,沒有工資收入的話(其實你老婆開了個淘寶店,你幫她國企里進到便宜貨,搞不好賺的比你還多),(諷刺!)你是統計局眼中的" 中低收入 「人群(一家3口每月才9K!),如果沒人舉報你(舉報有難度,後果要自負喔),你還可以申請經濟適用房呢,最不濟申請個北京的保障住房,趕緊拿號排個隊吧!

最後結論:工資真的不重要;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錯的離譜;中國人真的很有錢,外國人理解不了的。
總之,在上海你一年不能讓你的財富(總毛收入)增加100W,絕對進不了10%,我堅持我的觀點。(不過如果只想進入前20%,門檻將大為降低)

補充:
====
排名第一的回答("因此上海要進入50%應當為75k的家庭收入,要進入前20%需要125k「),演算法好複雜,我腦子不太夠用。
其實從全國範圍來講,統計局其實已經官方回答了這個問題(按5等分位,進入前20%屬高收入):

官方稱年入5.6萬屬高收入 網友問夠買幾平米房

拋開數據來源和可信性,我相信玩數據統計,還是統計局比較專業。

  • 於是我這樣算一下:

以下為搜索結果(可能不夠準確):

2012年上海人均GDP為 73297元,約合10827美元

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19322億元,人均GDP為38354元,約合6100美元。


那麼上海高收入就是年入 5.6W*10827/6100=10W左右 (人均), 一個3口之家兩個勞動力,那麼上海家庭收入20W就算高收入(進入前20%)


數據應該可信的,覺得富翁多的,到隨便哪個路口數100輛車,看超過百萬的有幾輛,就能大概判斷富翁的比例了。

不過就算20%又怎麼樣?假設你是全國前10%,也有1億多比你有錢的,美國小一半人口。

考慮到人口密度和分布,你每天在大街上遇到比自己有錢的人,比美帝最窮的10%遇到的還多,能不覺得自己是苦逼么。


個人對 @張雄飛 的回答非常贊同。在上海,傳統的二八法則都太保守了,一九還差不多,10%的人控制著90%的財富。
一位上海土著朋友這麼評價上海的平均收入:11家鄰居計算平均收入,1家年入100W,另外10家年入1W,最後家庭平均收入10W元!在現下的上海,深以為然!


收入的話
北京年收入30萬就差不多了
算資產的話 年收入500萬吧
拆遷你懂的

上海年收入 50萬吧
資產不知道
這些算是前50%

前20%想像不出來


統計樣本是有問題的,只統計了工資收入,而上海的機會太多,工資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有時可以很低。

以我土生土長的上海鄉下人看,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收入是未統計進去的:

1. 有很大部分中專及以下學歷的人自主創業(比如做點小生意的),收入遠比企業工資高。越來越多的人不安現狀,不願再原來分配單位拿「穩定」工資。因為根本養不活一個家庭。我的家族中基本就是這個樣子,隔壁遠房親戚家三個孩子初中畢業走上自謀生路的道路,一個現在經營小企業,一個開了幾家皮鞋店,一個不安於那2000元的國企工作現在做裝潢,他們目前收入均超過我;而我們這一脈,我們自家兄弟姐妹三人都是名校重點高中,985/211大學畢業,收入水平也僅僅是上圖年齡段兩倍工資左右。所以,成功的道路多種多樣,這個統計用學歷來區分高低,在上海是不適用的,用在沒有套多機會的小縣城還是有點參考價值。

2. 農地補償,拆遷補償。大部分的上海人(包括郊區農民),都盼望拆遷,因為這似乎就是一件大賺一筆的美事。而我家所在的鄉鎮,基本實現農轉非,70%拆遷補償得到了2-3套住房,即使30%未拆遷的,也因為大量外來人口導入,能得到每月可觀的房租收入(大致5k-10k)不等。

3. 商鋪,商品房租。我認識所有本地人,親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房子,鋪子出租。越富有的人家,被動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越大。我家被動比例大概50%-60%,但絕對不是親戚朋友中收入最高的。

4. 金融資產,理財,借貸。

上海大媽理財是出了名的,基本不會去搶黃金吧。。。

基本的保本理財也有5-6個點,基金投資-10~20%

本地人大多有些閑錢,一般朋友借貸,基本10個點,一年也有可觀收入。

其他灰色收入不計,大致就這些吧。


總結一下,大致來說,純工資的話,以上圖表並沒有太大失真,畢竟上海工資並不比其他地區高出1倍2倍。從整個上海來看,學歷,年齡,得出平均工資,基本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我要說的是,用工資x12x人頭,得出家庭總收入,那就是大錯特錯。


上海之所以上海,並不是比其他地方的平均工資多那麼20%,而是在於無處不在的致富機遇與財富累積。


一個人的收入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主動性收入漸漸減少,被動收入大大增加。比如房產,金融資產的收入會越來越多。


工資收入在上海家庭總收入的佔比也會隨著家庭的富裕程度遞減。


這貼偷換概念的人太多了,明明自己心裡想的是"買得起房的才算20%",非要說成是"年入100W才算20%".誰向你們保證20%就一定要買得起房了?
你覺得你窮,是因為你沒房.誰向你們保證20%就一定要幸福?2015年大學學入學人數是1997年出生人口的1/4,一本更是只有10%.然後你拿著TOP10%的工資買不起房,說上面人家3%買得起房的人的工資才是20%的標準.感情你都不把你後面的90%當人看了?


收入前10%跟財產前10%是兩個概念。


....

首先要看家族積累.在一個城市裡的人不是突然就從天上掉下來的

其次,上面的什麼什麼調查都是縮水版。就算是對普通市民的經濟普查。普查的人上門你會誇張自己賺了?還是大大的縮水吧。下面的例子的人會說自己收入百萬嗎?

舉個例子吧,前幾年租房的時候和房東聊的。

張江孫橋拆遷房,房主 50-60歲 農民,女房東安徽女,智商可能有問題,服不服-。-,家有1子2女。拆遷時每人分一套。額外幾十萬現金。以後村委會還會分紅。分的房子分期建,不是一次性全給。目前有3套,1套自住,2套改裝成2*3間出租,一間1.2k/m.

房價年漲10-20%.現在房價2w上下。就假定是3口之家。100平米吧。

2w*100*3*15% + 3 * 3 * 1.2k * 12 =90w + 13w = ...100w吧..不用繳稅。有錢人避稅的方法也比沒錢人容易。

一般的人已有房自住的年增值也有30w,就算是50平米也有15w稅後。

噓噓下。

在一線城市耕耘幾代的家族如果沒有積攢幾套房子的話,只能說會被競爭排擠出變成舊XX人了。也可能是向更好的地方遷移了。比如說有美國永久居住權,資產早已轉移了。很多有千萬級別的人都基本考慮過移民,購買美元資產吧。

XX市是全國人民的XX市。所以很多其他地方的有錢人都會考慮過在XX市買個房子居住權什麼吧,因為很多優秀的資源都被一部分人先X起來的政策安排到這,別地沒有,價高者得。這大家都懂。

所以說呢,一個城市繁榮不繁榮,發達不發達,很重要的指標是流動性,國家也是一樣,看的是運輸的流動性,所以某領導每天關注的就那幾個數據,車流,電流呀。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全國人民都來這,然後從這走向更好的地方。要在XX市排名,基本上要考慮是在全國排名了。

好吧,在這個窮人恆窮,有錢者更容易賺錢的時代,,在XX市裡的不幸福的人包括我自己大多數都是駱駝祥子而已。知道就行。好意思去排名么。


帝都土著答一撥兒。

我有兩個疑問:

1.年收入指的是純工資加獎金,還是整體現金流概念?

2.問題中的年收入考慮不考慮購買力和通脹?

自問自答:

1.就是指單純的工資和獎金吧。

2.單純提年收入的話可能並沒有考慮購買力和通脹。

---------------------------------------------------------------------------------------------------------------

我的觀點是:

1.題目中的排名要綜合年現金流/不動產/存款,缺一不可。

2.在北京這個政策性很強的地方,社會地位和人脈圈子的「隱形收益」可能也要計算進去。

3.單靠純年收入,除非很優秀,不要說躋身北京的前20%,就是前50%,希望也渺茫吧。

4.往往2決定了1和3。

5.延伸下3,純靠工資,很難跑過通脹。(回答里有個老哥說:「單靠工資的都是窮人。」)

---------------------------------------------------------------------------------------------------------------

綜合我說的情況我們家(指我和父母這一家)在北京算是個中產階級吧。介於前50%-20%吧,不過倒是能接觸到前20%這個收入群。

關於家庭成員職業和消費習慣:(內)

我是北京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生,審計行業待了兩年,現在在一家上市公司打醬油。

  • 上班年收入200k,在同齡人里算中低檔。
  • 之前做過審計(已辭職),內資所,收入構成是起薪+差補+交通補助+節假日補助+項目獎金等等。換過兩次電腦,通訊補助最開始是錢,後來是一台1000分鐘通話時間的小米手機。
  • 除工作外有三種經濟來源,股齡8年。

我爸是北京某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20多年律師生涯,前幾年剛熬到了主任。

  • 收入未知。
  • 愛好是攝影,專門有個書房是放攝影器材的,這也是他個人唯一的高消費方式。
  • 喜歡聽原版飛利浦CD,莫扎特海頓貝多芬等等,按收入基數來看,這個消費是小頭。
  • 典型的大院子弟,做事不計成本,算是靠讀書改變財運的那批人吧。
  • 老股民。
  • 理性主義者。(他經常教導我對待一件事情要有邏輯性的判斷以及對於意外事件要有淡定面對的心態。)

我媽是北京某外語大學資優生,一直在某企業歐洲市場混混,內退前是1家公司的董事。

  • 收入未知。
  • 空軍大院子弟,無奈我姥爺級別不高,我媽天生自尊心強,又要強,氛圍下長大反骨多。
  • 算是學霸,懷孕的時候還考過一次托福,公派留學,後來還讀了個北大的MBA。
  • 旅遊是她的高消費方式。
  • 我們家最有闖勁的人,敢想。(住著分房想著住商品房,住著小房子想著住大房子,住著大房子想著住別墅)
  • 喜歡置業。
  • 浪漫主義者。

關於家庭資產:(外)

我們家(我和父母)在北京:

  • 海淀區四環有4套住房(現在是3套,回答這個問題後過了段時間賣掉一套)
  • 延慶1棟小別墅
  • 青島市區1套住房
  • 海口市萬綠園附近1套住房
  • 順義後沙峪1套小商住
  • 三輛日本品牌汽車

父母一年能自費旅遊四五次吧(歐美洲),日本那種地方有條件每周飛。

所住社區的人基本都是路虎,寶馬GT,特斯拉,保時捷,英菲尼迪,瑪莎拉蒂,賓士G系。 人群基本就是高校老師,導演,演員,居然之家原董事,校長,微軟研究院,遊戲公司的藝術總監,各水有資歷的CFO,top500,還有那種襯著10億開著十幾萬車的低調大叔。

我們一家三代(爺爺,父親,叔叔,我),從我爺爺來到北京到我上學,都屬於各自圈子的平庸者,有「打醬油」之嫌。總的來說,我們家比較穩,沒有出過敗家的孩子(我家這條線,其實我有個叔叔挺啃老),也沒出過NB的人才,很多事情順其自然。

當然,這種順其自然建立在三代人看似「平庸」的努力的基礎之上。

當然,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當然,對於形勢的判斷永遠優於手頭的工作。

多事情皆有可能,卻也看天時地利人和,往往別人幾分鐘的騰飛建立在幾代的積累。

然而我們家的條件跟周圍人比也只能算中等。


談收入就談收入,本來想來看看收入數據的,左右又開始談房子了。

把眼光放的遠一點行不?我知道大多數人是不相信的周期的力量,也不相信天道輪迴的。

我就隨便舉個例子。現在住30以上層高樓里的人,用不了三十年,你們這棟樓就是未來的貧民窟,希望你那時候還能有力氣賺錢,逃出貧民窟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今天磨磨唧唧抱怨房子,是因為你前幾年不早謀劃未來;同樣今天你不謀劃明天,明天你又會有不斷更新的煩惱。世事固然難料,但我所見的煩惱多是人智之失,畢竟作為後發國家我們前面有很多參照系。


我在北京,收入絕對超過了樓主所謂的前10%,但是在我租住的小區或周圍三公里內,樓上樓下、街坊鄰居,每個都比我有錢,主要是資產性收入比較高,其實靠工資的人都是窮人,靠公司利潤、房租、受賄的才是有錢人,這些人很多,想想北京有多少老闆,富二代,官員,軍官,哪一家沒有三五套房,哪一個年入百萬有難度?考慮這些因素,想進入前百分之十,年入500萬以下想都別想了。


看了你們的回答,才發現原來中國已經這麼有錢了(⊙o⊙)。那些月入幾萬的,每次出去吃飯可以問一下服務員每個月工資多少,再問下他們父母兄弟姐妹月收入多少?要不然我還以為中國趕英超美了呢。


推薦閱讀:

北京哪裡能嘗到地道的本地小吃?
北京哪些餐廳的米飯比較好吃?
如何玩的像個地道北京人?
北京有哪些好吃的不出名的特色的美食?
北京每種小吃最出名的店號在哪兒?

TAG:上海 | 北京 | 城市 | 收入 | 勞動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