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話是怎樣使人發笑的?


一年裡總有那麼多天的下午,面對昏昏欲睡的受訓學員,作為培訓師的我都要靠笑話讓他們興奮起來,TTT(Teach to teach)概念之中,這被稱之為「提振」。
按照常理來說,提振效果最好的,有這麼幾類——

  • 葷段子。
  • 政治段子。
  • 罵老闆的段子。
  • 富於曲藝性質的小段——快板書、順口溜、太平歌詞一類。
  • 與他們職業相關的段子。
  • 家庭關係(夫妻、婆媳、親子)的段子。

不幸的是,前三種我不能講,第四、第五種在很多的場合我不會講,所以我一般會講第六種,順便融入一些心理學的小知識。比如,講到「錨定效應」時,我會把怎麼說服老婆讓自己買個單反? 裡面的故事將給大家聽。
同學們哈哈一笑,一個下午的課程也就有了一個相對不錯的開始。

這其實已經很能說明本問題——
發笑只是笑話引起的表情,真正與笑話高度相關的心理機制,其實是笑話所誘發的高喚醒的積極情緒狀態——提振。從聽到笑話到笑,其實有相當的中間過程。
這樣一來,咱們的問題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深化:笑話是怎樣誘發高喚醒的情緒狀態的呢?換句話說,笑話是怎樣起到提振的效果的呢?
「幽默即智慧」,一定程度上是有其科學道理的,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創造性。
創造性,是笑話的第一要素。
而我們平時所說的笑點高低,就是對笑話中創造性的領悟傾向和領悟能力的個性化差異。
我們來看一個笑話:

禪師說:選擇了一條路,就堅持下去,路終有盡頭,努力總會有結果!
我說:莫比烏斯帶_百度百科。

你笑了嗎?可能笑了也可能沒有。
你覺得我給我姥姥講這個笑話,她會笑不?我跟你保證她肯定不笑。
世上不存在某個人笑點高低的問題,只有他對笑話所討論的事件的理解程度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葷段子、政治笑話以及罵老闆的笑話那麼有市場的原因。
因為很多人沒聽說過莫比烏斯帶,但是很少人不懂男女之事、不八卦政局風雲、不對老闆心存芥蒂。
笑話,是一種講求創造性的語言產品,創造性是它最重要的成本。
2009年,Kaufman和Beghetto提出了「創造產品」這個概念。而「創造產品」被由高到低區分為四類。

  • 大創造。也叫傑出創造,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這一類。
  • 小創造。也叫日常創造,日常工作中的創造性解決方案和突然感悟。這種創造的能力現在我們認為是一定程度上可測量的(Amabile,1982)。
  • 微創造。指的是個人對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或事件做出的有個人烙印的詮釋。比如練習彈吉他的時候,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彈奏方法,開發個性化的技巧與手段。微創造是讓一個人從新手構築成為專家的心理水泥。
  • 臨創造。指的是技能嫻熟的人進行的專業化創造——比如說設計畫個新海報,策划出個新方案,段子手編個新段子。

笑話,我認為可能出現在小創造、微創造和臨創造的任何一個之中。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笑話肯定與創造性思維有著密切的關聯。
而創造性思維,與情緒之間是互相喚醒的關係。
2008年,Bass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終於完成了長達數年的涉及66個單項,7000多個被試的研究,系統探討了情緒和創造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我們上便提到的「小創造」與積極情緒是互相喚醒的關係。

  • 創造性事件能喚醒積極情緒。而這種喚醒的程度,與創造產品的質量高度相關。一個一般的創造產品,只能喚醒低水平的積極情緒(比如平和與放鬆);而一個高質量的創造產品,能夠喚醒高水平的積極情緒(高興與驚喜)。這很好地解釋了聽笑話後微微一笑與前仰後合的區別——笑話也是有水平高下的區別的。
  • 個體情緒也會影響創造性。中性情緒與低水平的負面情緒(鬱悶和悲傷),跟創造性的關聯不大。一些高水平的負面情緒(悲痛和恐懼)甚至會降低認知靈活性(創造的一個子維度)。但是2010年,Hennessey和Amabbile的研究發現,有的時候,高喚醒的負面情緒也能激勵創造——也就是狗急跳牆的意思。

好了,綜上所述:笑話有創造性內涵,創造性與積極情緒能夠互相喚醒,積極情緒會誘發人類笑的表情。所以,聽了笑話會笑。
下面是課後思考題時間:
為什麼聽到冷笑話會冷呢?


轉一篇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文章 剛好能回答這個問題

-----------------正文開始---------------------------------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先來給大家講一個笑話:

一天晚上福爾摩斯和華生在山坡上搭起帳篷露營。吃過一頓豐盛的晚餐,喝掉一瓶葡萄酒之後,二人倒下酣睡。幾個點鐘過後,福爾摩斯醒了過來,用肘子碰醒了華生。

「華生,你看天上有什麼?」福爾摩斯問道。

「億萬顆星星,」華生隨口回道。

「這意味著什麼?」福爾摩斯又問。

華生思索了片刻,然後說:「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宇宙間有幾百萬個星系,和億萬個星體;從占星學的角度來說,我注意到了土星目前在獅子座;從天象學的角度來說,我推算現在大概是三點過一刻左右;從神學的角度來說,我可以想像造物主的偉大和我們人類的渺小;從氣象學的角度來說,我推測明天將是個好天氣。這些星星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福爾摩斯沉默了片刻,然後開口說:「華生,你這個笨蛋!我們的帳篷被人偷了!」

大家覺得這個笑話好笑么?相信如果你之前沒有聽過這個笑話的話,一定會覺得它還是蠻有趣的。不過先別急著笑,這可是一項正經的心理學研究。來自英國的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以研究各種奇奇怪怪的心理現象而出名。他曾經以英國科學促進會的名義在網上建立了一個笑話實驗室,號召全世界一起來評選最好笑的笑話,上面這則笑話在很長一段時間佔據榜首,不過在最後的評選中它屈居第二。

排名第一的笑話是:

兩個獵人進森林裡打獵,其中一個獵人不慎跌倒,兩眼翻白,似乎已經停止呼吸。另一個獵人趕緊拿出手機撥通緊急求助電話。他喘著粗氣說:「我朋友死了,我該怎麼辦?」接線員沉著地說:「請冷靜,我能夠幫你,首先,我們先確定一下你的朋友真的死了。」一陣沉寂後,接線員聽到一聲槍響,然後聽到那獵人接著問:「第二步怎麼辦?」

也許有些人並不認可這是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話,不過沒關係,讓我們先來看看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

一、秀優越感

前面這兩個笑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笑話裡面的人物很愚蠢,這樣子很容易讓讀者產生一種智力上的優越感。這一類的笑話我們可以稱之為「歧視性」笑話,雖然有的時候這種「歧視」經過巧妙的包裝,很難被察覺到,但是有的時候也會赤裸裸地顯現出來。比如下面這則笑話:

一個高速路上開車的男人被警察攔了下來。警察問他:「你知道你的老婆在一英里外就已經掉到車外了么?」這個男人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回答說:「謝天謝地!我剛才還以為自己聾了!」

這是一個明顯的對於女性的歧視性笑話,諷刺了女性的嘮叨或者說話多,結果不出意料,有50%的男人覺得這個笑話很好笑,但是只有15%的女人覺得它好笑。如果換成諷刺男人的笑話,那麼結果很可能是相反的。

猩猩會因為同伴摔跤而開懷大笑,人類也類似,我們每個人都會喜歡能秀出自己優越感的笑話,比如說看別人出糗,比如說諷刺別人,比如說小丑的表演。

但是人類畢竟比猩猩要進步,一些嘲諷弱勢群體,比如說窮人、殘疾人的笑話往往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在這種道德感的作用下,我們就不覺得它們好笑了。所以隨著「歧視類笑話」的發展,漸漸演變出了「政客笑話」和「富人笑話」,我們更喜歡看到有錢或者有權的人出糗被諷刺,來表達出我們的優越感。

二、突破禁忌

笑話的「秀優越感」這一功能與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弗洛伊德有一個很經典的論斷「雪茄可能只是雪茄,但笑話永遠不僅僅是笑話」,在弗洛伊德的理論看來,笑話是心理宣洩的一種重要形式。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一類「弗式笑話」,也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黃段子」或者說是「葷段子」。之所以冠以弗洛伊德的大名,是因為眾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理論以「性本能」為核心展開,而這一類的笑話基本都可以看作是對於這種本能的一種心理宣洩。事實上,在理查德·懷斯曼的笑話實驗室的研究中,由於是在公開的狀態下在眾目睽睽之中進行的研究,研究者有意的過濾掉了這一類的笑話,在後台的數據中可以發現這一類笑話還是頗受追捧的。

弗洛伊德眼中的人類大腦

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這樣的段子,例如:

女同學打電話說她有一道物理題不會做,想在夏日的午後邀請你到她家裡幫她補習。你義正詞嚴地說「你只要算上A車的加速度就可以了。」她又在電話那頭撒嬌說還有一道化學題不會做。你只得嘆了口氣,放下手中的漫畫書,騎車去了她家。

一進家門,你就驚訝地發現她居然只穿著一件背心,下面露出修長的大腿,你流著口水,一臉色相地問:「這是湖人隊奪冠時的紀念球衣嗎?」她笑而不語,端過來一杯水,杯底還有沒有融化的小藥片,她說是維生素C。你端坐在沙發上,她突然拉上了窗帘,整個屋子都黑了下來,然後她對你粲然一笑,打開了電視。畫面沒有聲音,只有一個藍屏滾動著一些英語,「FBI WARNING」。然後居然出現了一男一女正在做那個苟且的事情。

你的臉一下子紅了,女同學突然把你抱到懷裡。你氣憤地推開她,站起來大聲說:「你幹什麼?化學題呢?」(下略118字)。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感到很不過癮,還想知道省略掉的內容?這確實喚醒了你被壓抑的需求。所以說,除了表達優越感之外,笑話還有心理宣洩的功能。

三、自嘲

還有一些笑話,不但不能表達出優越感,甚至還會貶低自己,使用自嘲的手法來讓自己或者他人發笑。這一類笑話中也蘊含著一定的情感功能。比如老年人都很喜歡一些講老年人認知功能衰退的笑話,比如這一則:

一對老年夫婦在另一對夫婦的家中就餐。吃完後,妻子離開桌子走進廚房。兩位先生交談著,一個說,「昨天晚上,我們去了一家新餐廳,真的非常好。我極力推薦。」另一名男子說,「餐廳的名字是什麼?」第一名男子想了又想,最後說,「你給你所愛的人的花的名字是什麼?那種紅色的和帶刺的。」「你是說玫瑰嗎?」該名男子回答:「是的,就是這個。然後,他轉向廚房大叫,「玫瑰(Rose),昨晚我們去的那家餐廳的名字是什麼?」

深藏在這種自嘲類的笑話背後的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深深的焦慮。當我們通過談笑來面對一些讓我們恐懼或者無法接受的事情之時,我們更容易擺脫這種恐懼或者焦慮的情感,比如說我們對一次公共演講很恐懼,我們很有可能會講一兩個自嘲的笑話來減小這種恐懼。這種笑實際上是我們的一種逃避的態度,尤其是在面對生死之事時。

互聯網上現在有一種風氣,對很多很嚴肅的事情進行娛樂化的討論,就是對這個道理的運用。比如說「感謝舍友不殺之恩」,看起來大家是在開玩笑,實際上這是很讓人恐懼的一件事情,自己身邊的人可能會背地裡偷偷地傷害你,誰又能逃避呢?只能付之笑談了。

四、意料之外

事實上,上述三種使我們發笑的原因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是抬高自己,或是心理宣洩,或是逃避焦慮。但是還有一些讓我們發笑的事情,可能不帶有明顯的情感成分,我們可以稱之為「純笑話」。這種笑話是利用了我們大腦高速運轉之後突然想明白的瞬間那种放松的感覺來使我們開懷大笑。

很多「腦筋急轉彎」都具有這樣的功能,當我們想了好久突然知道了答案,「啊哈~原來是這樣啊!」這種快感會讓我們會心一笑。現在很流行的冷笑話,也大多在此列,通過一些諧音,或者是意義的轉換,讓我們的大腦「叮咚」一下,「原來還可以這樣啊~哈哈哈哈哈」。但是這種笑話看的多了,我們的大腦建立了新的意義聯結,沒有這種突然轉彎的感覺了,也就不可笑了。

當然也有意外,那就是我們在給別人講這種笑話的時候,往往自己會比聽笑話的人還開心,這是因為「我知道答案你不知道」這種優越感的存在。

看到這裡,我要提醒一下,如果你對笑話認識已經這麼深刻的話,也未必是什麼好事,也許你再看到笑話,都會想它為什麼好笑啊,然後就不覺得好笑了。

笑話就是笑話而已嘛,來,不要想那麼多了,給爺笑一個。


從個體上來說,是對「意外」的一種本能反應,類似於撓癢。
同時也是一種獎賞,其作用是使得人們之間保持相互關注和分享文化上的共同經驗。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好問題!看到這個題目,第一時間想到了「頓悟」。頓悟是一個瞬間實現的、問題解決視角的新舊交替過程,這跟笑話的邏輯很像:打破常規,另成一體;二者都讓人產生含糊、不協調、出乎意料這樣的心理感受;所以很想從腦機制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呵呵,說來有點複雜,但是查了一下資料(具體不詳細說了),我暫時得到的結論是這樣滴:笑話來了,左側大腦(下前顳葉和下後顳葉)首先偵測一番,確定此材料非常規(含糊,不協調等),然後由負責情緒的腦區把「笑」的情緒呈現出來……這個過程大體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個順序來「笑」的),所以和頓悟對照來看,笑的皮層上機制並不「好笑」,只是讓人「奇怪」,關鍵是皮層下的部分,頓悟新異而有效的聯繫的形成依賴于海馬,而笑則主要是溝回和杏仁體參與其中。所以是不是可這樣說:頓悟是大腦「理性」的學習機制,笑是大腦「感性」的學習方式,所以說幽默是智慧的表現:)


我了解到的笑的本質有兩種說法
1.是恐懼的逆向誇張
笑的表情和緊張恐懼的表情肌肉動作正好相反。預期的恐懼(緊張)沒有發生,就產生了相反的情緒感受。就好像彈簧壓緊猛然鬆開,彈簧不僅會恢復原狀還會伸展一段距離。人快感產生的機制正是緊張的瞬間釋放(射精就是這樣)。而把這種表情和內在的快感結合起來就是笑了。
2善意的,有關聯的出乎意料
其實和第一個也有想通之處,詳見http://forrestqiu.blog.sohu.com/202114015.html


以下是我在網上隨意搜集的幾個笑話。

笑話1

一個朋友坐火車,檢票進站人特多,就把身份證和車票都拿在手裡,上車安頓好後朋友又拿出火車票查看,發現票沒剪,心裡正要高興,老子身份證怎麼少了一個角!

關鍵元素:出乎意料、出差錯。

笑話2

某人路過墓地,聽到敲擊聲,寒毛倒樹見一人,遂放心,問:幹嘛呢?答:「他們把我墓碑刻錯了,正改呢!」

關鍵元素:出乎意料、出差錯(走到了墓地,碰到鬼)、暗示(他是鬼)。

笑話3

早上晨跑,發現橋下一個小販在賣光碟,不少人圍著,生意很好的樣子,我瞄了一眼,發現他的小推車上立了塊廣告牌,寫著「日本最新愛情動作片,高清無碼,10元一斤」。挖槽,這玩意還可以論斤賣啊?簡直是對藝術的大不敬,太讓人生氣了!更讓人生氣的是我居然沒帶錢!

關鍵元素:出乎意料、出差錯

笑話4

和女盆友到理髮店,洗了坐下,理髮師問我怎麼剪,想都沒想回了一句:「往帥了剪!」坐在旁邊玩酷跑的女盆友看了我一樣說:「別難為人家,別人掙點錢也不容易!」這TM還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關鍵元素:出乎意料、出差錯(長得不帥還要往帥了剪)、暗示

笑話5

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早上不想起床上學。然後就讓宿舍同學幫忙請假隨便說個理由。結果第二天我中暑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學校!

關鍵元素:出乎意料、出差錯

總結一下關鍵元素,「出乎意料」、「出差錯」、「暗示」。


再來看一下@Yufei的答案.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笑是因為看到了比自己低級的東西;
康德認為,人笑是因為看到了愚蠢的東西;
弗洛伊德認為,人笑是一種自我的解脫與釋放。

與前2位哲學大師的總結的比較匹配。出乎意料、出差錯、低級、愚蠢。


用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笑。

在遠古時代,部落一起去打獵,A追逐獵物時摔了一跤(出乎意料、出差錯)。往往能引起周圍人的發笑。

我們為什麼要笑呢?

「出乎意料」、「出差錯」往往是危險的。當我們笑的時候,這種感覺是興奮的、舒服的、記憶深刻的。結果是我們更加深刻的記住了別人犯過的錯,這樣可以讓我們遠離差錯。對出乎意料、出差錯記憶深刻的這種人的,更容易獲得生存的機會,所以笑的基因被保留了下來。

大自然用「笑」的方式,讓人們更深刻的記住「危險」。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笑是因為看到了比自己低級的東西;
康德認為,人笑是因為看到了愚蠢的東西;
弗洛伊德認為,人笑是一種自我的解脫與釋放。


非營利性地分享一下《哈佛幸福課》(積極心理學)里的答案吧

為忠實原著,我直接拷貝的課程幻燈。您若支持此課,我願為 Shawn Achor 代收贊同。但如果有令君產生過多遐思的地方,請注意本答案不代表本用戶立場。)

Working Definition
?Humor is a way of mindfully
perceiving the world--analogous to peak experiences and flow– where an
individual is aware of potentialities in a situation or environment.

?Potentials: positive change, things
are good now compared to alternatives, or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to the status
quo.

Humor as a mindful lens…
How
we perceive social rule breaking

Humor
= shift in evaluative stance

Positive
spin on life: Alpha vs
Beta Press
Alpha
press- objective constraints of reality
Beta
press– subjective construal of reality

Affected
by affect

Humor
as mindfulness (Langer)

Humor
as transcendence…

?Transcending: the world as it should be (Berger)

?Relationship
to Peak Experiences
–Momentarily take on
self-actualization
–Ordinary becomes extraordinary
(Seinfeld)

?Momentary
suspension of reality (Sacks)

?Rebuttal:
Life IS beautiful

總結(本部分系本絲原創翻譯):
幽默像樂觀精神一樣,是一個視角
需要留心各種可能性

參考
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27/lesson_1350/


因為從別人的傻中你會覺得自己很有智慧~好有成就感,然後你就笑了——


The joke comes over the headphones: 『Which side of a dog has the most hair? The left.』 No, not funny. Try again. 『Which side of a dog has the most hair? The outside.』 Hah! The punchline is silly yet fitting, tempting a smile, even a laugh. Laughter has always struck people as deeply mysterious, perhaps pointless. The writer Arthur Koestler dubbed it the luxury reflex: 『unique in that it serves no apparent biological purpose』.

  Theories about humour have an ancient pedigree. Plato expressed the idea that humour is simply a delighted feeling of superiority over others. Kant and Freud felt that joke-telling relies on building up a psychic tension which is safely punctured by the ludicrousness of the punchline. But most modern humour theorists have settled on some version of Aristotle』s belief that jokes are based on a reaction to or resolution of incongruity, when the punchline is either a nonsense or, though appearing silly, has a clever second meaning.

  Graeme Ritchie, a computational linguist in Edinburgh, studies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of jok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not only humour but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in machines. He says that while there is no single format for jokes, many revolve around a sudden and surprising conceptual shift. A comedian will present a situation followed by an unexpected interpretation that is also apt.

  So even if a punchline sounds silly, the listener can see there is a clever semantic fit and that sudden mental 『Aha!』 is the buzz that makes us laugh. Viewed from this angle, humour is just a form of creative insight, a sudden leap to a new perspective.

  However, there is another type of laughter, the laughter of social appeasement and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is too. Play is a crucial part of development in most young mammals. Rats produce ultrasonic squeaks to prevent their scuffles turning nasty. Chimpanzees have a 『play-face』 - a gaping expression accompanied by a panting 『ah, ah』 noise. In humans, these signals have mutated into smiles and laughs. Researchers believe social situations, rather than cognitive events such as jokes, trigger these instinctual markers of play or appeasement. People laugh on fairground rides or when tickled to flag a play situation, whether they feel amused or not.

  Both social and cognitive types of laughter tap into the same expressive machinery in our brains, the emotion and motor circuits that produce smiles and excited vocalisations. However, if cognitive laughter is the product of more general thought processes, it should result from more expansive brain activity.

  Psychologist Vinod Goel investigated humour using the new technique of 『single ev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An MRI scanner uses magnetic fields and radio waves to track the changes in oxygenated blood that accompany mental activity. Until recently, MRI scanners needed several minutes of activity and so could not be used to track rapid thought processes such as comprehending a joke. New developments now allow half-second 『snapshots』 of all sorts of reasoning and 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Although Goel felt being inside a brain scanner was hardly the ideal place for appreciating a joke, he found evidence that understanding a joke involves a widespread mental shift. His scans showed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a joke the listener』s prefrontal cortex lit up, particularly the right prefrontal believed to be critical for problem solving. But there was also activity in the temporal lobes at the side of the head (consistent with attempts to rouse stored knowledge) and in many other brain areas. Then when the punchline arrived, a new area sprang to life - the orbital prefrontal cortex. This patch of brain tucked behind the orbits of the eyes is associated with evaluating information.

  Making a rapid emo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events of the moment is an extremely demanding job for the brain, animal or human. Energy and arousal levels may need to be retuned in the blink of an eye. These abrupt changes will produc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feelings. The orbital cortex, the region that becomes active in Goel』s experiment, seems the best candidate for the site that feeds such feelings into higher-level thought processes, with its close connections to the brain』s sub-cortical arousal apparatus and centres of metabolic control.

  All warm-blooded animals make constant tiny adjustments in arousal in response to external events, but humans, who have developed a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ternal life as a result of language, respond emotionally not only to their surroundings, but to their own thoughts. Whenever a sought-for answer snaps into place, there is a shudder of pleased recognition. Creative discovery being pleasurable, humans have learned to find ways of milking this natural response. The fact that jokes tap into our general evaluative machinery explains why the line between funny and disgusting, or funny and frightening, can be so fine. Whether a joke gives pleasure or pain depends on a person』s outlook.

  Humour may be a luxury, but the mechanism behind it is no evolutionary accident. As Peter Derks, a psychologist at William and Mary College in Virginia, says: 『I like to think of humour as the distorted mirror of the mind. It』s creative, perceptual, analytical and lingual. If we can figure out how the mind processes humour, then we』ll have a pretty good handle on how it works in general.』 (出自雅思劍5Test2P2)


【附譯文】

笑話從耳機中傳出來:「狗哪一邊的毛最多?左邊。」不對,不好笑,再猜。「狗哪一邊的毛最多?外邊。」哈!這個笑話的關鍵語句有些荒唐,卻很合適,令人宛爾,甚至捧腹大笑。笑一直讓人類感到神秘,或許笑沒有什麼意義。作家Koestler稱笑為奢侈的反射作用,「笑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沒有明顯的生物學目的。」


幽默理論有著悠久的歷史。柏拉圖認為幽默就是一種因感到比別人優越而體會到的快樂的感覺。康德和弗洛伊德認為講笑話時需要營造一種精神上的緊張氣氛,最後抖開笑話的包袱,讓其滑稽有趣之處化解這種緊張氣氛。但是大多數當代幽默理論家最終都採納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笑話的基礎就是一種對不和諧情況的反應或解釋,這種情況下笑話的關鍵語句或者沒有什麼特殊意義,或者貌似荒唐卻聰明地隱含了第二層含義。

愛丁堡的計算語言學家Graeme
Ritchie在研究笑話的語言結構,不僅為了理解幽默,同時也為了了解機器的語言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他說,儘管笑話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許多笑話都是圍繞某個出其不意的概念轉換展開的。喜劇演員會描述一個情景,然後給出一個出人意料卻又恰如其分的解釋。


所以,即使笑話的關鍵語句聽起來有些無聊,聽眾卻可以意識到其中有一個機靈恰當的語義,而心頭掠過的「對呀」這一恍然大悟的感嘆就是令我們發笑的信號。從這個角度看來,幽默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洞察力,一種向新視角的突越。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笑,就是社會交往中緩解緊張局面的笑。理解這種笑也是很重要的。在許多幼小的哺乳動物的發育當中,遊戲都是關鍵的一部分。老鼠會在廝打遊玩時發出超聲波似的尖叫聲,防止廝打變成真的爭鬥。黑猩猩有一種遊戲表情,把嘴張得大大的,同時發出「啊、啊」的喘息聲。對於人類來說,這些信號都已轉化成為了微笑和大笑。研究人員認為,激發這種本能的遊戲信號或緩解緊張局面信號的因素不是笑話等認知活動,而是社會場景。人們玩旋轉木馬或被別人逗癢,開始玩鬧時,無論是否感到好笑都會發出笑聲。


無論是社交場合中的笑還是認知活動中的笑,都是我們大腦中的同一表達機制在起作用。情感和運動神經網路令人微笑,並發出笑聲。但是,如果認知活動中的笑是更多元的思維過程的產物的話,那麼這種笑應當源於更廣泛的大腦活動。 使用「單事件」官能磁共振成像這一新技術對幽默進行調查研究,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使用磁場和無線電波跟蹤伴隨著心理活動的充氧血液中發生的變化。直到最近,這種掃描儀都還需要數分鐘的時間才能完成掃描,所以無法用於跟蹤理解笑話這樣迅速的思維過程。而新的進展使所有的推理和解決問題活動都能在半秒鐘就快速成像。


儘管Goel感到弄清了大腦內部的活動並不能完美地解決笑話的理解問題,他卻發現理解笑話需要思維的大轉換。他的掃描儀顯示聽笑話的人在笑話開始時前額腦皮層會發亮,尤其是對解決問題起關鍵作用的右前額會發亮。但是在頭部側面的顳葉也會有活動,表明在試圖激發已有的知識,大腦其他許多區域也有活動。然後,當包袱抖開時,一個新的區域——前額眼眶腦皮層活躍起來。這個蜷縮在眼眶後邊的大腦區域是與處理信息相聯繫的。


無論人腦還是動物的大腦,迅速對眼前的事件作出情感上的判斷都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能量和受激反應的程度都要在一眨眼的功夫作出調整。這些突然的改變產生的感覺既有積極的又有消極的。在Goel實驗中變得活躍的眼眶腦皮層區域由於與大腦的次腦皮層喚激結構和新陳代謝控制中樞有著密切的聯繫,似乎最有可能是將這些感覺轉入更高一層的思維過程的區域。


所有的溫血動物對外界變化的刺激都在不斷地作出細微的調整,但人類由於擁有語言而有著更為複雜的內心活動,所以人類不僅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感情上的反應,而且會對自身的思維產生感情上的反應。一旦某一苦苦尋找的答案出現了,人就會突然產生一種快樂的認可感。由於創造性的發現是令人愉悅的,人類學會了尋找獵取這種自然反應的途徑。笑話可以進入我們的一般評估機制,這就說明有趣與噁心,或者有趣與恐怖之間的界限是十分微妙的。一個笑話給人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取決於一個人的價值觀。


幽默可能算是一種奢侈品,但其背後的機制卻不是進化過程中的偶然事件。正如弗吉尼亞州威廉—瑪麗學院的心理學家Peter
Derks所說:「我樂意將幽默想像成是思維的歪曲鏡,幽默是創造性的、感性的、與分析和語言有關的。如果我們能夠找出思維是如何處理幽默的,我們就能從整體上處理好其運作機制。」


以笑點低為著稱,覺得遇到好玩的笑話,腦海中會有畫面感,像看到那個情景發生一樣。
然後,笑話的點是自己以前沒想過的東西,會有新鮮感,就會心一笑了


1.記得那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學校宿舍停電。我們一大幫男生在浴室里洗涼水澡,要打水仗。正嗨呢,我尿意來襲,就隨便一尿,反正黑漆漆的沒人看見。正尿的爽呢,黑暗裡有個人興奮的感到,來熱水了!
2.記者採訪一位老奶奶!記者問:「你對在城市隨便燃放鞭炮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啊?」老奶奶:「我還能怎麼看啊?就是爬窗戶上看……」
3.公交車上一年輕的媽媽給寶寶餵奶,寶寶吃得不老實,年輕的媽媽生氣說孩子:「吃不吃?不吃我給旁邊的叔叔吃了 」一連說了幾次。坐旁邊的叔叔忍不住說:「我的小少爺,吃不吃給個准信,叔叔都坐超兩站了」
4.尊敬的乘客,您好,您所乘坐的2015永不返程號列車還有7多個小時即將到站.
請您整理好您所攜帶的回憶,以免遺落。
下車前,請給列車上您所認識的每一個人一個擁抱,和他說句謝謝,不論你們的關係如何,不管怎樣,他都陪你走過了2015年.祝各位乘客珍惜並享受好這最後的時光。
最後願各位旅客在下一班永不返程列車2016次車更加幸福!提前祝親們元旦快樂!


領悟了內涵,腦中想像出畫面,然後發笑。我認為是這樣的過程


笑話有兩個要素,一是 反差 二是 low點。反差,就是跳出了正常的邏輯,與你思維背道而馳。low點 可以指滑稽點,激發我們內心最深處嘲笑弱勢力的點。 比如吃飯睡覺打豆豆這個笑話,前面敘述了很多,讓你不斷思索疑惑打豆豆是什麼? 然後峰迴路轉 我就是豆豆。一下子把反差,和被99個人欺負的兩要素抖出來了。 或者。一個胖子從9樓跳下去會成為什麼? 我們不斷思索,是肉餅嗎?還是血灘。結果是死胖子。 而一些冷笑話也有這兩個要素。只是更淡一點,接近事實和笑話之間,所以我們也就微微一笑。


都建立在給自己優越感的基礎之上


我覺得笑的底層機制是生理層面上的,雖然問題是問心理層面的,但是有必要先對底層機制探討一番。笑之前有一個急速的吸氣現象,並且笑的過程中這一現象頻繁出現,顯然是對身體(我認為主要是大腦)在供氧。
我覺得笑是一種對腦資源佔用的釋放,大腦和程序一樣,在思考的過程中會建立很多模型,比如我說「一個美女」,聽的人腦子就會建立一個美女的模型。我又說,其實只有她自己認為她是美女,那原本美女的模型就會被一個醜女的模型替換掉。這是個簡單的例子,因為這個模型不是太複雜,所以不會覺得很好笑。但是如果是一個複雜模型,同樣一個例子:我同事喝醉了,我把ta送回家,放到床上,月光照在ta白皙的皮膚上,弄的我心裡痒痒的,心想:可惜是個男的。只要聽眾開始認真想細節了,這個模型就會變複雜,最後一句話推翻了整個模型,進行重構就需要很多的能量,我覺得笑是這樣產生的。
遇到別人犯傻,我們會笑,我覺得也可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因為笑一定是和另一個人或者擬人化的物體有關,從來不會有人會覺得一個沒有思想活動的物體會好笑,所以笑一定和鏡像神經元有關。我覺得結合資源釋放的理論,鏡像神經元參與的大腦活動一定是比較消耗資源的,所以需要釋放掉。回到犯傻可笑的這個現象。當我們和另一個有思想的物體互動時,我們一定要啟動鏡像神經元來認真模擬它的思想活動,當我們搜集了足夠證據發現對方的活動是犯傻時,就意味著我們認真建立的模型其實沒有意義,所以就需要釋放掉資源。
再比如,有人來咯吱你,也會覺得很好笑,這個現象我只能牽強的解釋:我覺得像咯吱這樣的行為,我們會覺得是攻擊行為,大腦(主要是本能負責的這塊)會緊張,但是理智會告訴我們這不是攻擊,別當真,所以會有釋放,表示友好(笑也是表示友好的方式)等一系列共同因素髮生作用。
綜上,我覺得笑是一種基於資源釋放的,複雜情感表現。如果從心理層面來分析,一定會更加複雜。


知乎上怎麼總有那麼多問題切中雅思真題的……


題主問的是,笑話如何讓人發笑,但別人回答的是討論笑的產生機制。沒法回答全面。我也只是從另一個角度補充下。從認知失調的角度來說,(我不是學心理學的)認知和與此認知關聯行為產生不協調就是認知失調。這種現象大量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你想努力學習,決定今晚要完成一個有助於你提高的目標。但卻在看著電視,或者玩遊戲。這是自制力問題導致的,也是一種認知失調現象。在影視作品裡,這種人類的行為現象會被精心編輯,讓觀眾體會到,人類思想與行為的不一致而產生的不協調。荒誕產生,笑可能會產生。(我說的是可能)
笑經常需要幾個笑點的疊加來突出笑果。
比如政治笑話,之所以好玩,一方面在於他本身是笑話,有笑話該有的元素存在,另一方面,他惡搞政治人物,讓釋放笑的主體對笑的內涵有更大的期待,就類似於建立了更複雜的模型,所以釋放的力量也更大。
期待落實與期待落空:認知失調的不一致性可以讓觀者腦中出現荒誕。但是荒誕並不一定會笑,荒誕也可能是無聊。那麼我可以從情感的角度來說:你對某物充滿期待,但是某物落實了或者落空了,你的情緒都會釋放,但是笑,需要一個扭曲的邏輯出口。你的邏輯是a推導出b或者c。但是,你如果想笑出來,需要的是,你認為a會推導出b或c,但是結果


我來講個笑話把,沒笑你來找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快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春節回家,你要怎麼和父母介紹這一年都在實驗室幹了什麼?
如何寫心理學文獻閱讀報告?
嫦娥奔月的神話反映了先民的什麼意識?

TAG: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