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歷史時「如果沒有xxx,也會有另一個xxx來完成……」這種觀點對嗎?


這是傳說中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在中學的歷史和政治課中,我也是一直接受這樣的觀點。但是後來自己看了更多細緻的,多方的歷史書之後,慢慢的對這樣的觀點產生了懷疑。比如二戰當中那麼多不可控制不可預測的詭異事情,讓人覺得沒有什麼東西是確定的。不確定性太大了。
對於人的認知的研究,也讓我們了解到,人腦懼怕一些不確定的東西,所以總是傾向於簡化,總結,下結論,給定義。
可能確實是有某種趨勢,但是我不覺得會是在這麼低的層面上產生。


實名反對幾乎所有的答案。

居然沒有人提出和我類似的看法,還是刷了這麼久知乎以來的第一次,所以,怒答一波。

有很多人認為題主問題中的引用是「唯物史觀」。

這是傳說中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居然知乎大部分觀點反對唯物歷史觀!

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宿命論」:

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宿命論的味道。適合用來證明當權者的統治合法性。

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這絕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至少不是我學過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宿命論更是恰恰相反!

因為無論是歷史唯物主義,還是宿命論,都確切的告訴我們:


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如果!

重要的話說三遍。。。

接下來解釋歷史為什麼沒有如果:

一。
先說歷史唯物主義。我的歷史唯物主義水平僅限於一本《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原理》,是中國人寫的。在知乎上也有看到過」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和我國所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出入很大「的說法,所以如果下文有任何錯誤,敬請指正。

歷史之所以沒有「如果」,是由於歷史發展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在我看來,馬克思所描述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係,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絕對的必然,相對的偶然,偶然性寓於必然性之中」。舉個並非人類歷史的簡單例子:今年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嚴重,所以我國必然是暖冬。但是到了1月份,北方忽然來了一個來了一個寒潮,氣溫驟降,許多地區的氣溫甚至突破了多年以來的最低值。由以上表述可見:暖冬是必然的,寒潮是偶然的。

但是!這是因為我們僅僅考差了太平洋海水的溫度與運動,並且得出了厄爾尼諾現象的結論,並且由此得出了「在冬天來臨以前,暖冬就已經被確定下來了,所以暖冬是必然的」。如果我們再考察一下赤道上方的氣流運動與北極附近的氣流運動,並且綜合多方面的天氣數據,我們就可以——正如天氣預報每天在做的一樣——在寒潮形成前預知到它的形成。所以,「在寒潮形成前,它的形成就已經被確定下來了,所以寒潮是必然的」。

當我們孤立地考察一個【趨勢】(例如我國今年冬天氣溫的變化趨勢)的時候,我們得以了解到今年是暖冬的必然性。相對於這個【趨勢】而言,從北極南下的寒潮就成為了一個「偶然因素」。所以,偶然是相對的

但是當我們考察另一個【趨勢】(例如今年全球氣流的大規模運動趨勢),我們會發現寒潮在另一個趨勢中是必然的。如果我們將上述兩個【趨勢】聯繫起來考察的話,暖冬與寒潮,二者都是必然。所以,必然是絕對的

而每一個相對於小【趨勢】來講的偶然性,當從一個更大的【趨勢】來考察時,其實都是必然的,所以偶然性寓於必然性之中。

那麼,回到歷史的問題上來。當我們所研究的【趨勢】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史及其自然背景】時,我們會發現,任何與有關的問題都無一例外地囊括在這個【趨勢】中。那麼,任何與之有關的問題的答案都是「必然」。

舉例:事件A:某甲走路走到一半,被一塊從天而降的磚頭砸死了。那麼磚頭之所以會在那個時間掉在那個位置,是由{有人把磚頭放在那裡、磚頭不穩、當日風力、地心引力、地轉偏向力……}這一系列因素決定的,它們全都屬於【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史及其自然背景】,並且都在事件A發生前就已經確定了,所以,磚頭會在那個時間掉在那個位置是必然的。同理,某甲會在那個時間走到那個位置也是必然的。綜上所述,事件A是必然的。

論證完畢,現在來問問題。

如果沒有xxx,也會有另一個xxx來完成……

xxx本來是存在的,那麼ta的存在就是必然的。你現在告訴我ta不存在了,那麼是什麼因素的改變導致了這個xxx沒有了?又是什麼因素的改變導致了這個因素的改變?如此問下去,我可以問道宇宙的起源,整個人類歷史都會被改寫。你說這個問題怎麼回答下去?

舉例:如果沒有馬克思,也會有另一個馬克思來寫出歷史唯物主義嗎?那為什麼會沒有馬克思?什麼因素改變了?由這個因素往之前的歷史推算,通過蝴蝶效應進行設想,整個人類社會的面貌都會改變了。如果極端一點,人類社會都不一定存在了,我怎麼回答你的問題?

二。
再講宿命論。從古至今人們關於宿命論的定義有很多種:宗教神秘主義是宿命論;機械唯物主義也可以是宿命論;就連最看重人的意志的叔本華提出的根據律也被看作是某種程度上的宿命論;弗洛伊德是宿命論;榮格也是宿命論……

但是這所有學說的共同特點就是:注重必然性!

比較原生態的宿命論認為有某種高於邏輯、高於意志、高於物質的事物在主宰著人們的「命運」,無論人們進行怎樣的努力,最終的結果都是確定的。這樣看來,「如果沒有xxx」就不再有意義了。因為一個高於邏輯的事物確認了xxx的存在,那麼ta不存在的情況將是邏輯所無法涉及到的。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通過理性判斷出如果沒有ta,歷史會怎麼發展。我們無法通過理性揣測高於邏輯的事物

舉例:上帝讓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如果沒有哥倫布呢?你當然可以問:為什麼沒有哥倫布?因為上帝不想要哥倫布了。好吧。那上帝會讓別人發現新大陸嗎?不知道,因為上帝的意志是不可揣測的。

不那麼原生態的宿命論只講必然,不講偶然。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當然也不可能「沒有xxx」。

所以「如果沒有xxx,也會有另一個xxx來完成……」絕不是宿命論!與宿命論恰好相反!「如果」對於宿命論沒有意義!

綜上所述:回答題主的問題:不對。


有人說: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所以凡涉及到人的,都是存在偶然性的。

叔本華說的好:「只有不被任何事物所決定並且能影響其他事物的,才能被稱為偶然。」

————————————————————————2月9日更新的分割線————————————————————————————————————

決定更新,但與贊數無關。只是因為評論區有人提到關於必然性的問題,然後我猛然發現我並沒有解釋清楚。

好像有很多人不能確切地理解為什麼「必然性是絕對的」,多謝@鍾佑提出了明確的問題:

不是特別理解偶然和必然的關係,比如隨機發生的也算必然事件?

這裡來解釋一下。

我私以為:我所提到的必然事件和數學上的必然事件是不一樣的!

由於高中數學必修三里的定義已經忘的差不多了,所以我隨意百度了一下:

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條件下重複進行試驗時,有的事件在每次試驗中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件叫必然發生的事件,簡稱必然事件。
有些事情我們事先肯定它一定會發生,這些事情稱為必然事件。

但是我想後面有一個備註更加重要:

【備註】:必然事件與不可能事件並稱確定事件,因此必然事件不包括不可能事件。

由「我們事先肯定」以及「確定事件」的範疇,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確定事件」是以人本身的認知來判斷的。

換言之:人能確定的才叫做確定事件,人不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事件。

舉例:在3天後,有一顆小行星要撞擊地球,但是地球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件事。那麼,【小行星在3天後撞地球】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就是一個不確定事件,而且其發生的概率還相當小。但是,如果此時天文學家們通過觀測、計算得出結論——小行星要撞地球了!那麼【小行星在3天後撞地球】就變成了一個確定事件。當然,我們沒有考慮人類憑藉科技手段攔截小行星的情況。


所以,一件事情是否確定,是由人的認知來判斷的!


當我們能夠確定一件事情的發生時,我們就稱之為「必然事件」。

但是,我的答案中的必然事件卻並非如此。

從哲學上來講,一個事件「必然」與否並不由人的認識所決定,而是由事件本身發生的可能性所決定的。

而一個事件是由諸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在該事件發生前,那諸多因素就已經確定,所以該事件也就是必然的。

舉例:事件B:拋一枚硬幣,得到反面。這是由{拋出的力度、拋出的角度、硬幣在手上的位置、地心引力、地轉偏向力、風向、空氣振動……}等等等等一系列因素所決定的,這些因素,在硬幣呈現出反面之前就已經確定,所以硬幣呈現反面就也是必然的。

套用前一個例子,假如我可以確定所有會影響事件B結果的因素,並且我足夠聰明,我就可以建立一個物理學模型,並且根據它計算出來結果呈現反面。但蝴蝶效應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我們拋出一個硬幣後得到正面還是反面,並且因此而稱之為不確定事件,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每拋出一次硬幣後得到的結果的必然性

同樣我們可以設想的是——如果一個什麼東西能夠精確掌握所有信息,並且擁有強大到史無前例的計算能力,那麼ta就可以預測未來。

以上論斷,由我所閱讀的歷史唯物主義、根據律、因果律、決定論等多領域書籍總結而成,並不全是馬克思的觀點,而是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總結出的最合理的觀點。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不過我最近聽說量子力學的發展好像推翻了上述結論,但是我對物理學不甚了解,所以於此不予置評。


P.S. 這不是機械決定論!這不是機械決定論!這不是機械決定論!


歷史造就了英雄,但英雄決定了歷史具體篇章


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宿命論的味道。適合用來證明當權者的統治合法性。


我恰好最近也開始想這個問題,來跟題主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我以為,這個大體依然是不錯的。
比如如果沒有蓋茨和艾倫,沒有微軟,你認為我們會沒有簡單、易用的操作系統用嗎?不會的,pc的普及可能會延遲,可能會有幾個公司的產品競爭,可能是基於linux的發行版本,但是絕不會沒有,絕不會不商業化,因為商機就擺在那兒,總有人會做的。同樣,沒有jobs就沒有iphone(起碼不是這個iphone),但是智能機一定會普及,ui什麼的也一定會越來越精雕細琢。
基於人類本身的情況結合地理自然環境,世界的發展確實是有一個趨勢的,但是對這個趨勢的認識,第一,不應該基於表面上的事件和概念性的定義,比如說看國家的發展,不要看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看看相應時間內的gdp,階層劃分。第二,要把時間尺度拉長一點,我相信歷史有一個平衡位置,而英雄會引起偏移,這條曲線,你單位看小了會覺得完全沒規律,拉大一點,就會發現不過是一條有規律的曲線上可以接受的擾動。
就好像@袁本初所假設的那些,假設沒有蔣公,各省自治,然後鬼子來了,全面淪陷,但是最終日本還是會戰敗,中國還是戰勝國。假設沒有老毛,tg多半干不過常凱申,我國將加入文明世界,但是你要去看看這種情況下2013年的人民生活質量,階層劃分,多半跟現在相差無幾,一個國家的基本面在那裡,其實體制影響的並沒有那麼嚴重,就好像印度,早早民主了,不是一樣各種差得遠,這是他們的傳統思想文化、歷史、地理環境、人口素質所決定的。


在我看來對歷史研究的意義在於歸納總結四個字。也就是說歷史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現在。如果沒有某某,事情一樣發生的討論,只是在辨認充分還是必要條件之時徒增口水。我個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特殊的,所以如果沒有某某,則歷史一定改變。但是我們從歷史的大勢來看,歷史雖然以不同面貌出現,但究竟是不是同一性質同一模式還需謹慎對待。所以沒有某某,事情肯定不會發生,但歷史的走向估計還是難以避免,但絕不是因為有另一個人做了同一件事的緣故。


一看到標題我就想到了黃仁宇的大歷史觀,不知道你是不是看過《萬曆十五年》。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講,我是贊成這個說法的。一個人可以在某個時段干預和影響歷史的發展進程,但是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段來看,歷史的大勢是不可逆轉的。
忽然又想到了股市,消息可能在短期影響股價走勢,但是在長期看來,決定股票價格的仍然是基本面,是未來預期收益。

別和我糾纏長期吧,原因「Long-term planning is a waste of time because in the long term we are all dead.」


摘自《What Technology Wants》:

There is the air of inevitability about these simultaneous discoveries. When the necessary web of supporting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then the next adjacent technological step seems to emerge as if on cue. If inventor X does not produce it, inventor Y will. But the step will come in the proper sequence.

This does not mean the iPod, with its perfect, milky case, was inevitable. We can say the invention of the microphone, the laser, the transistor, the steam turbine, and the water wheel and the discovery of oxygen, DNA, and Boolean logic well all inevitable in roughly the era they appeared. However, the particular form of the microphone, its exact circuit, or the specific engineering of the laser, or the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the transistor, or the dimensions of the steam turbine, or the peculiar notation of the chemical formula, or the specifics of any invention are not inevitable.

事件越具體,就越遠離 inevitability。不限於科技。


不完全對。難道諸位都不認為正確的說法是: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共同創造的。

舉個例子,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無可爭議的英雄人物,這一舉動奠定了兩千年中國帝制社會的走向,他的功績不容否定。
但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大一統的思想,統一是一種必然趨勢,你秦始皇只不過是順應了這一趨勢而已。這就是所謂的「人民群眾」的力量。
然而,戰國中期商鞅還說過「非秦即魏」,還有「非秦即趙」,「齊秦互帝」等種種說法,都說明當時由誰來完成統一是不確定的,不一定就是你秦始皇。而如果假如由齊國完成統一,未來會成為封建帝制社會么?還是這種帝制社會模型再晚幾百年出現?這就都不確定了。
而秦始皇給這些可能都划了句號,讓帝制社會在東亞大陸早熟,中國帝制封建歷史的根基也就因為秦始皇的存在而立足了。這也就是「英雄人物」創造的歷史。如果秦始皇沒能完成統一,歷史很可能發生劇變。
當然,也可以假設說如果沒有秦始皇,會有一個比秦始皇更英明更偉大的人物完成統一。並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但秦始皇的功績有目共睹,不可磨滅,是一個完成了對社會大改造的人物。更何況如果有這種假設,則相當於已經承認了英雄人物的作用了。


這句話背後隱含的意思其實是: A其實沒有那麼偉大…他只不過藉助了歷史的趨勢和人民的力量…就算現在一時沒有A,不久之後也會有另一個B來完成相同的使命…

這句話對不對?也許。
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這話其實沒什麼意義。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個「不久之後」到底是多久。
十年?一百年?都有可能。

在歷史的洪流面前,幾百年也僅僅是朵小水花而已。

如果陳勝吳廣沒有揭竿而起,將來總有人站起來反抗暴秦的,秦朝的暴政最終還是要消亡——但是晚了數十年,也許就會多死幾萬條人命。

如果牛頓從來沒有誕生,那麼多偉大的科學定律也終將會被人發現——但是科學進步的進程也許就會推遲幾百年,也許我們現在就沒有電,更沒有手機和網路。

他們做的事情也許不能影響歷史的前進,但卻可以極大地影響你我。

不要用上帝的視角否定英雄的功績,即使他們只是把歷史推進了一小步。

就像凱恩斯說的:「長期內,我們都將死去。」


這個涉及歷史觀的著名問題曾困擾我很久,苦思不解數年……
直至學到統計力學,讀到朗道的理論物理教程,在第五卷的開篇曾給我很大的啟發~雖然肯定不能說這樣就完全回答了這個問題,但至少這給出了一種邏輯上的模型,可供參考和進一步研究。

另外這個答案並不完整,還有一部分是關於非線性物理的,有空再更。


這個觀點是用來反駁英雄史觀的,不大苟同。同樣在英雄史觀與群眾史觀之間更傾向於前者,即少數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高中時寫過一篇日誌,另有主題,但部分內容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提煉了幾點:

  • 老馬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原理,又認為人民群眾既包括一般的廣大群眾,也包括傑出人物。那是否概括為可以說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呢?沒有人就沒有了歷史?外星人依舊可以研究自然史,宇宙史吧。於是我們只能說人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而這句話似乎並沒有什麼意義。
  • 如果沒有了那些英雄人物,比如說拿破崙,也許會出個舉破侖來代替他啊,拿破崙等的相對少數的英雄人物並非必要的,怎麼能說歷史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呢?但靜思之,我們便會發現,如果沒有拿破崙,而出了一個虛拿破崙式的舉破侖,此時,他便是一個英雄,他便創造了歷史,仍舊是英雄創造了歷史,只不過換了一個英雄而已。或許我們可以說:人民只是歷史的潛在推動者,人民群眾(此處所指不包括英雄人物)製造了歷史,而英雄則創造了歷史。
  • 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混沌中也許就已經徹底改變了世界,就像蝴蝶效應或多米諾骨牌效應那樣。當然,這種改變多像基因突變,是不可定向控制的,或有益或有害的。英雄人物則相對定向地創造了歷史。人類的總數是有限的,單體的壽命也是有限的,有些事確實或許換一個人,甚至是同一個人的不同階段,也只有極小的概率能做成,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已經發生的歷史是必然,但稍加擾動,偶然性即大增。想到了這個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761631另一個人來完成時,雖然表面看起來某些歷史事件依舊如故,但整個的人類史可能也改變了。

所以英雄人物不僅促成了某些著名歷史事件,也使歷史定向地塌縮到了唯一。人民是歷史的潛在推動者,會使歷史發生小而多的突變,但累計效應仍很有可能通過其中少數人以英雄的形式表現出來。

高中的那篇日誌貼出來吧,原諒貧道當年不羈放縱...http://huaban.com/pins/72921545/


由大趨勢決定的結果自然依賴於大趨勢而不是個人,由個人決定的結果自然依賴於個人而不是大趨勢。但時勢可以造英雄,英雄也可以造時勢(蝴蝶扇龍捲風),不管是什麼都不過是因果鏈條上的一環。

但我覺得比這些更關鍵的是,歷史不能假設。不可能出現「如果沒有XXX」的現象,因此如果之後的討論也就意義不大了。


這個問題我想到是兩個問題,一張圖片,放大到一個像素的時候,這樣的細節給人的感受和全景的感受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此外,巴西的蝴蝶翅膀和北美內陸的風暴的關係,能說風暴是必然的嗎(我個人是同意的)?
所以我想,社會學也是符合統計學的概率分布的,不過文理的差別之一吧,歷史可能更關心突發事件。


就本人目前的知識儲備和智慧水平提出以下觀點:
個人認為是不對的。
首先,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判斷與決策會不自覺地陷入一個陷阱:後見之明(hindsight)。也就是說,在一個事件發生之後,人們再回頭看這個事件時,會更加傾向於認為它的發生是「意料之內的」、「必然的」——我認為,「如果沒有XXX,也會有另一個XXX來完成」這種觀點是這種人類理性局限性的具體表現。這句話相當於說:「無論如何,這件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既然這種觀點來自這種人類理性局限性,有理由認為它的正確與否的概率與靠拋硬幣猜結果的概率一樣大。
其次,儘管我認為這個世界存在著某種超越的主宰,但是並不代表「它」不允許「計劃外」——也就是「偶然性」——的發生。歷史正是世界這個巨大系統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中所有偶然性結合的結果的集合。因此,我認為歷史事件是具有「另一個結果的潛力」的。

以上。


說這話本身就沒有理論基礎,並且不可以論證的,就像說你總會找到個老婆結婚一樣,不是某某就是某某, 但是和不同的人結婚,婚後可不一樣呀,所以說這話沒啥意義。


在一些基本而又重要的要素是非常穩定的情況下,我覺得這個結論是成立的。
因為基本條件確定的情況下,決定了後續每種隨機事件出現的概率。在長時間的多次抽樣後,***的出現是必然的。

不過現在隨著全球化、信息、人口的流動越來越快,這些基本要素不再像古代那樣穩定了,也就是說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所以未來的趨勢很難用以前的歷史觀去判斷。


不完全對。

先引用我的另一個問題的回答:

從微觀上來看,所有的事件都是偶然的。
從宏觀上來看,這些事件的結果是必然的。

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偶然的,但從宏觀上來說歷史本身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例如每個封建王朝都會滅亡,然後一個新的來代替,演進到資本主義等等。

所以說,xxx的出現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其結果從大尺度上來說是確定的,有規律的。但似不是可以說沒有xxx就一定會冒出一個yyy來完成同樣的事情呢?我覺得不是的。

確定的是大尺度上的宏觀規律,而不是小尺度上的偶然事件。譬如說有人說沒有陳勝吳廣,也會冒出來吳勝陳廣,這就不一定,因為可能不會冒出來兩個,可能是一個什麼黑旋風,李閻羅,也可能不是斬蛇起義,或者是斬貓起義,甚至是斬人起義,甚至可能不是起義,而是篡位,奪權等等等等。但無論如何,秦王朝會滅亡,早一點,或晚一點。


上面幾位都太認真啦!

首先,從邏輯上講,「如果沒有xxx,也會有另一個xxx來完成……」這句話是一句推測,是不可能絕對正確的,完全沒有什麼好爭的;

好,退一步。

就算我們忽略這句話的正確與否,僅討論其偶然正確的情況,那麼不難發現——


這句話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這句話僅僅只是表達了一種猜測,僅此而已。


原因很簡單——我們無法驗證某一件事實是否絕對不會發生

兩種情況:

  • 若發生了——你看我說對了吧;
  • 如果沒有發生,那是因為時機還沒到。

而且,也沒有誰會給這樣一個判斷加上一個期限。

因此,這句話除了在給人打雞血的時候有用之外,

唯一能發揮其功能的,

恐怕只有那些愛好裝逼的人了吧。


英雄能決定歷史發展的細節與波動,但在長的時間尺度來看,也不過是一些微小的工作,歷史的方向還是由更宏觀的社會背景決定的。
歷史的發展,當然有英雄人物個人的努力,但也是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推薦閱讀: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趙高不但未將天下大亂的局勢告知二世,反而告知其舉世太平。趙高的權力附屬在秦之上,秦滅則其權力不存。趙高所作所為的動機是什麼?
什麼是黃禍?
蘭亭序有可能在乾陵嗎,如果真的挖到,是不是立刻氧化毀滅了?
唐浩明、高陽、二月河三人的特色與優劣各是什麼?
歷史研究者如何保證研究結果接近歷史真相?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