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需要社會化嗎?為什麼?

有多少人是用 flipboard 看微博呢?它最大的亮點還是在優秀的主體展現,而不是社會化和分享吧?求指教


本質應該還是閱讀,如何讓用戶在提供一個很好的浸入式閱讀體驗,如何讓用戶快速找到想要的閱讀的東西,社會化是一種方式,但非全部。


毋庸置疑。思考,創作,印刷,傳播,閱讀,分享……這本身就是社會化過程。


閱讀和社會化結合本身是沒有問題的,flipboard也不代表社會化閱讀的全部,它只是用一種新的方式組織你的社會化信息而已。我理解的社會化閱讀可以滲透到閱讀行為的全過程:
1. 選擇讀什麼。很多人都習慣在選擇讀一本書時去豆瓣或別的地方看看書評吧,這樣才能知道這本書是不是有價值。一本書值不了幾個錢,真正的大投入是你閱讀花費的時間成本。我甚至會沒事去豆瓣、微博逛一逛,看看大家在讀什麼、推薦什麼
2. 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國外有一個產品是可以實時的看到其他讀者閱讀書中段落時的評論,這就相當於你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圍成一圈在閱讀,有所感悟時還能七嘴八舌的討論一番,最後還結交了幾個讀友,這不是樂事一樁嗎?
3. 閱讀完成後的評價。閱讀後給一個評價是一個好習慣,一個是對自己有個交待,另外也為別人提供了參考的信息。
總之,閱讀可以是一個人的事情,但最終是社會化的事情。閱讀獲取的信息也需要交流和傳遞,在其中放大其價值,只是原來的線下交流在逐步移植到線上。


1) 閱讀本身和社會化屬性關係不大, 和社會化相關的是信息的評價和分享.
閱讀存在的問題是 信息過載 和 信息發現
信息過載是看不完, 目標內容過多, 讓人產生焦慮, 典型的代表就是Google Reader的1000+
信息發現的問題是不知道看什麼好, 即使花大量的時間, 有些重要的信息是無法獲取的, 這個和信息傳播途徑有關.
兩者基本是個因果關係, 為了信息發現, 導致信息過載.
2) 社會化關係對於閱讀本身的幫助核心在信息傳播分享, 實際上是群體智慧的表現, 可以反過來幫助閱讀本身.
和@Hi-iD觀點類似. 社會化信息傳播的, 益處在於群體智慧分享. 假如有100個自己的克隆, 那麼100個克隆體每個負責一部分的信息閱讀, 之後把有價值的分享出來. 每個個體的信息過載和信息發現問題都得到解決了.
好的社會化閱讀產品, 應該是幫助找到興趣相同的人, 再把誘使每個人把認為有價值的信息分享出來,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式的眾包式閱讀.
3) 群體智慧是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 其他的基於內容的關聯推薦之類的也可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這個就看演算法和產品的本事了. 目前看人的智慧在整個過程中作用要比機器厲害的多, 但也複雜的多, 效果離理想的還差很遠.


對Flipboard就不做過多評論了,我對這個產品的體驗並不太好,雖然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戶看什麼的糾結,但同時也限制了人的視野。你愛看什麼就會看的越多。
說說閱讀需不需要社會化,我認為閱讀從最開始就是一種社會化行為。個體有了思考,希望最多的人理解和支持他的思想,所以才會有孔子的四處遊學宣講,有了著書立說,漸而有了現代出版業。這本身就是個體尋求社會化的一種方式。而作為信息接受者的讀者是這個社會化關係中的一個個結點。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書友會、筆友就是閱讀社會化的一種線下體現。我個人堅信,閱讀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必將向線上社會化蓬勃發展。
在樓上幾位的真知灼見中,我看到了這樣幾點社會化閱讀的好處:1 一定程度上解決閱讀看什麼(信息發現)和看不完(信息過載)的問題 2 群體智慧分享讓你可能獲取比個體閱讀時更多的知識 3 能夠和他人分享感悟
但同時我也看到有人對社會化閱讀的一個誤讀,那就是閱讀社會化後能夠更加方便我們快餐式地獲取精華信息,節省閱讀時間。激進一點表達的話,我認為這是大錯特錯的,甚至會傷害社會化閱讀。如果說社會化閱讀能夠為我們節省時間成本,那也只能是在挑選適合我們閱讀的內容這個過程中發生。而一旦進入閱讀過程,我認為是不太可能所謂挑選其中的精華部分閱讀的,或者說這種閱讀方式在首次閱讀時不可能發生,如果真的這樣看書,我認為是會損害閱讀的價值的。試想,再偉大的作家,其思想的表達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本10章的書把全部精華思想全放在第8章吧?閱讀是一個旅程,我們隨著作者的思路漸進,並且在閱讀結束後好的作品會啟發我們繼續這個旅程,尋求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成長。因此,我認為社會化閱讀的最大價值在於尋找到和你有相通思考的人就某個發人深思的主題進行閱讀以外的更深層次的交流。(補充一點,我說的閱讀針對經典讀物,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暢銷書和口水書)


flipboard,最初的設計理念就是,通過優質的演算法,將內容編輯和篩選,提煉成雜誌一樣的東西推送到你的面前。

社會化是整個互聯網的大勢所趨,上一代互聯網以信息為基礎,這一代互聯網就以關係為基礎,通過模擬真實世界的關係,從而將信息有效的組合,更好的為用戶服務。所以閱讀社會化是大潮流,必須的!


這個問題本身沒提清楚。
閱讀肯定是社會化的。
flipboard是用更好的形式(符合你閱讀習慣的——可我覺得它還沒這麼好,它不過是發現雜誌樣子不錯照抄下,很小的模仿。)來呈現信息。


需要。

籠統的說,閱讀本來也是社會化的,只不過以前是離散的,而現在越來越凝聚成形的。為什麼要社會化,因為時間總是有限的,所以我最希望的就是我的社會化關係可以形成一個我的分身,他幫我選擇我最需要閱讀的,他幫我閱讀,這個分身獲取的知識或可以快速直接傳送給我,也可以就放在他那兒,但我可以快速存取。如此這般,我就延年益壽了。


假設有這麼個平台:

參考:
電子書平台及英文閱讀 http://blog.codingnow.com/2011/05/english_reading.html
電子閱讀的下一個戰場 http://www.ifanr.com/40802
一次關於電子閱讀與自出版的討論(上)http://www.ifanr.com/38732
一次關於電子閱讀與自出版的討論(下)http://www.ifanr.com/38809
兩本電子書 http://www.douban.com/note/150332960/
書店們,消失吧。http://www.douban.com/note/148311545/
「豆瓣讀書」將來有沒有賣電子書的可能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34172
閱讀需要社會化嗎?為什麼?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4942
Zite:更個性化的電子雜誌?http://www.ifanr.com/36804
onswipe http://www.onswipe.com Onswipe enables publishers to provide the best browsing and advertising experience to their readers on tablet and touch devices.
readability http://www.readability.com Enjoy reading, Support writing.70% of all membership fees go directly to the publishers and content creators in your reading list. 30% of all membership fees go to improving Readability』s growing set of tools and services for readers.
evernote http://www.evernote.com 保存您的所思所想,以及您所關注和喜愛的。Evernote 幾乎可以在每一台電腦、每一部手機和移動設備上使用。可以通過標題、標籤、甚至圖片中的列印或手寫的文本進行搜索。(搜索和標籤功能)
zite http://www.zite.com A personalized iPad magazine that gets smarter as you use it.

背景:
不管紙質出版的命運出何,據說亞馬遜電子書的銷量已經超過實體書銷量的總和。閱讀的載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用戶將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電子閱讀上,不管是網頁,電子書,移動設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

用戶的需求:
1. 無與倫比的閱讀和交互體驗。如何看書最舒服?如何與載體交互最舒服?
2. 高質量的內容。最好最新最有價值的內容,現在的信息爆炸,用戶只需要看10%最精華的內容。
3. 發現,整理,與分享。社交性,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內容,如何幫助用戶整理這些內容,用戶如何與別人分享併產生互動?

看看一個真實的用戶需求:來自http://weibo.com/wangshuo
1. 下班前再傳授iPad+goodreader+evernote讀書摘錄大法:在goodreader里對pdf書做標註,想摘什麼標註什麼,讀完書後,選郵件發送summary至你以@http://m.evernote.com結尾的專屬郵箱,齊活。無論在iPhone、iPad、android、mac還是PC上打開,讀書摘錄已在其中矣。2. 重播一條evernote加iPad之懶人讀書筆記法:iPad上讀書到要作筆記處,摁下開機鍵和home鍵,咔嚓截屏。打開evernote,新建筆記一條,插入截屏圖片。如是者再三,書讀完,摘錄也差不多做好了。 這個通吃一切閱讀軟體和電子書格式。

案例:QQ閱讀器
一個RSS閱讀器,類似Flipboard,(+ readability? how to interact on ipad like 《our choice》 裡面有大量電子資源比如圖片視頻等不能用紙質出版的。)

評論:內容輸出和聚合以及交換的格式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案例:漢王科技

評論:漢王處境很不妙現在,這裡說的是互聯網產品,因此不存在與硬體廠商的競爭。

案例:盛大文學 盛大文學即將赴美上市
此外,Bambook與盛大文學雲中書城(原名「雲中圖書館」)實現無縫對接。雲中書城累計擁有近600億字原創文學內容、300萬部版權作品、1000餘種電子期刊雜誌。對此,侯小強很有底氣:「我們的內容比漢王科技多很多。當前200多位中國當代傳統作家和編劇、110萬名盛大文學旗下作家辛勤寫作,每日新增1億字。盛大文學的招股說明書顯示,過去三年其收入分別為5298萬元、1.34億元、3.93億元,2011年第一季度收入為1.4億元。為做大傳統出版業務,從2009年開始,盛大文學陸續收購了華文天下、中智博文和聚石文華等圖書策划出版公司,出版了包括韓寒《獨唱團》在內的多本暢銷紙質書。
近期知名作家慕容雪村宣稱,自己的暢銷書《原諒我紅塵顛倒》在盛大文學旗下的網站中三年內獲得了550萬次點擊,但最終他只獲得了455元的分成,這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業內對網路文學盈利能力的質疑。就在「一人一書」戰略公布前幾天,盛大文學已經悄悄收購了網路文學網站瀟湘書院,用侯小強的話說,是「攻下了中國網路文學的最後一個堡壘」。從此,起點中文、紅袖添香、晉江原創、榕樹下、小說閱讀網、瀟湘書院盡入盛大囊中。這個雲服務主要包括:第一,數字圖書館向每個出版社、每個作者開放,你可以自主創作,將作品納入圖書館;第二,把盛大的一億活躍用戶、支付系統、防盜版系統、版權保護系統開放給作者、廠商;第三,會為電子書硬體廠商,提供一個盛大創新院用了1年多時間研發出來的軟體系統,保證可以和目前其它的電子書廠商有所區別、有所進步的一個解決方案,可以在線評論、把自己買的書借給別人看等等。

評論:如果沒有這種資源,在內容上要有區別,在用戶群上也要有區別。從哪些內容切入,那麼現在就要開始準備,積累這樣的高質量的內容,而不是有了產品形態的時候才開始找內容。更強調的是用戶的使用以及社交性,不能硬拼資源。(主要是與盛大的用戶群體不一樣,那麼閱讀的內容層次和偏好不同,同時消費水平和能力也不同)

形態:
獨立的域名,分拆的服務。可以利用新技術,比如HTML5等等。
雲服務,雲風那篇文章以及盛大的「圖書館」,反應出來這都是一個大容量分布的雲端服務,需要提供一個平台。每個用戶應該有自己的書架之類的。外形上應該是像evernote一下,友好的可編輯的界面,發現區,支付區,閱讀區(一種readability的展現方式?),社交區,廣告區。這需要良好的設計。
參考onswipe,對於「自出版」的作家寫手,內容供應商,partner,應該提供幫助排版出版的工具和類似與Apple Store的市場。並不是把內容「上傳」到這裡就完了,內容的貢獻者可以利用這個平台更好的編輯,可以利用該平台的社交屬性。 (讓內容貢獻者進行社交活動的平台第一個想到的是GitHub)。

用戶的三個需求:
閱讀和交互體驗,比如readability, filpboard, QQ閱讀器,還有各種客戶端同步。
高質量的內容: 這個主要是運營工作,比如知乎一開始的種子用戶。同時為了避免Google Reader 1000+的情況,需要有演算法來學慣用戶的閱讀行為習慣,作更好的個性化推薦和定製,幫助用戶filter出最適合它的10%的內容。zite
發現,整理,分享。發現主要有推薦以及來自好友的分享,整理包括「搜索功能」,內容的「標籤」化,用戶可以利用提供的工具對自己以往的內容進行「二次梳理和加工」,這裡還包括雲風提到的「翻譯」等其它輔助服務,以及擴充書架容量。這些可以作為基礎版服務以外的附加服務,收取一定費用。分享是社交化的重點。主要有筆記功能,批註功能等等。 主要是各個實體的關係 「書」,「讀者」,「作者」,「標籤(話題,類型,風格)", 「筆記」,「批註」,「好友?"這些實體間的關係如何進行有機的組織。還有用戶面對這麼多的Item,如何排序,比如用戶會產生"頂「,」踩「,」收藏「等等行為。

商業模式:
廣告投放。onswipe是幫助publisher提供更好的advertising體驗。就是說在設計之初就為了廣告而考慮,而不是後加進入的。廣告應該怎麼體現呢?不能影響用戶,難道像Gmail一樣用文本的方式?會不會出現很多XX團什麼的啊、
內容提供者分成。 按點擊次數,字數,還是所售作品價格比例呢?
用戶升級服務。 基於平台之上的各種附加服務是可以收費的,比如擴容什麼的,以及平台之上的」應用「(翻譯服務算不算?)
API。積累了數據之後,供應商,partner,用戶都可以利用API。


當然需要啦,分享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傳播知識、分享思想的社會化行為,雖然個人閱讀可以是孤立的,但是實際上任何閱讀的對象和產品都是社會化,因此社會化閱讀只是提升了這種社會化的及時性和面積,同時能夠提升特定群體和閱讀口味人的閱讀體驗,是非常需要的。


flipboard的優勢在於新的信息處理模式,而不是社會化,他只是把社會化的東西拿出來重新組織然後呈現出來,就像一個編輯,把你需要的東西重新為你定製排版,然後呈現給你.
閱讀本身不需要社會化,但是閱讀後的結果需要社會化,比如分享,疑問的解答,讀後感等等.
我想你應該是因為上面的兩點導致疑問的吧^ ^


取決於社會化是否有助於推薦內容,提高閱讀效率。


最近在研究相關產品,就把這個問題挖出來了。

個人感覺Fliboard的交互實在不習慣,關於社會化閱讀,我反而更加關注微信訂閱號的發展。

張小龍在去年12月份的公開演講中展示數據顯示:「80%的微信訂閱號閱讀量來源於朋友圈。」

80%的用戶傾向於從朋友圈發現內容

換言之,絕大部分微信用戶獲取訂閱號內容的源頭是他的朋友圈好友,只有少數的用戶會特地去點開微信公眾要的菜單去刷內容。對於用戶來說,這樣的好處在於:

1)無論訂閱號粉絲數多少,推送的閱讀數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文章內容質量。因為只有被用戶分享到朋友圈,內容才會更容易被點開。這有利於激勵訂閱號專註於提高文章質量。

2)好友將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內容分享到你面前,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如此一來你的信息獲取和篩選的門檻能夠大大降低。

大部分用戶喜歡將內容直接分享到朋友圈

容易被分享的內容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文章主題積極,讀完後讓讀者感到興奮;

2)讓用戶非常憤怒和恐慌的文章;

3)讓讀者覺得自己不僅聰明,而且消息靈通、見多識廣;

4)實用且容易記住的內容;

5)有價值的故事。

社會化閱讀,從傳統的以內容為核心,到如今我們以讀者為核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淘汰劣質內容,篩選傳播有價值的內容。朋友圈中分享訂閱號推送的模式,似乎就是「社會化閱讀」的模式。但這樣的模式就衍生了以下弊端:


雖然朋友圈是熟人社交,用戶彼此之間由於各方面原因維持著比較強的社交關係(工作號不包在內),但是對於閱讀的興趣需求畢竟難以相同。由於年齡,性別,職業等等原因,有時候對"好的內容「的把握甚至大不相同。例如別人眼中的心靈雞湯,在你眼中就成了矯情的垃圾文章。用戶由於被不符合自己口味的內容刷屏,往往就會逃離。

《不轉不是中國人》,《快轉發給你最愛的人》,《你不可不看的十件人生大事》....等等內容似乎仍別一部分人追捧。

社會化閱讀,除了一個高用戶黏性的環境,還需要促成個性化訂閱這重要的一環。因為口味不一樣,作為一個生態,就要把相同口味的人拉到一起,讓他們彼此看見,這便是個性化訂閱的作用。雖然朋友圈有屏蔽以及分組功能,但是對用戶來說要屏蔽掉所有不想看的內容,操作成本太高。


要完成微信用戶對訂閱號內容的個性化訂閱,以下是我的一些腦洞:

(普通的一些社區給用戶做加法,開通賬號就會引導用戶關注興趣話題。但是對於信息過載的微信朋友圈,似乎做減法才能讓用戶更舒適地體驗閱讀)

1)引導訂閱號為推送貼上關鍵字標籤(限量,甚至預設),用戶可以通過選擇標籤屏蔽掉一些推送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這是對於內容的個性化訂閱。例如假設我從來不關心體育新聞,我可以直接屏蔽掉有此類標籤的推送文。

2)再者,是對於人的個性化訂閱。過去,我們強調朋友圈是熟人社交,但現在,我們的朋友圈有很多社交關係鏈並不太強的人。假設我比較關注這個人的近況(原創內容),但是對於他分享的推送完全不感冒甚至排斥,那麼屏蔽掉某個用戶的推送分享也是有用戶需求的。


社會化閱讀必然是趨勢所在,但是只有在信息過載的時代能維持一個健康的生態,社會化閱讀的模式才能更加穩固地成長與創新。

(先寫到這,後續有想到再補充,本人學生一枚,愛好互聯網產品,歡迎拍磚)


google reader其實就是目前最好的社會化閱讀,有些細節需要改進,還有就是使用這個產品的人還是太少了,這個是最大的問題,其他方面在社會化閱讀方面已經很優秀了,但還遠沒達到完美!


閱讀體驗是一種用戶的單獨體驗,但在閱讀行為之外,分享是社會需求的必然,閱讀的第二類行為,由於有用戶(讀者)的點評、分享、推薦之類的行為活動的發生,因此閱讀的社會化也應當是一種必然。


閱讀本是人類的社會化行為之一,沒什麼問題。只是看互聯網公司如何來挖掘其中的內容和形式。


如果有幾個認識的人分享給我的,我還是很想閱讀的。朋友之間大概都清楚彼此對某個領域某些八卦更感興趣,不經意間看到的文章順手就分享給朋友了。這也是我一直用google reader的原因。


需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化先吧。啥是社會化?然後才問問啥是閱讀?然後再看啥是社會化和閱讀之間有沒有聯繫,然後才可能有社會化閱讀的概念。概念太複雜也沒用,看解決啥問題了。


其實flipboard可以分作兩個問題來看:
1.閱讀的內容;
2.閱讀的呈現;

對於閱讀內容,社會化的閱讀對內容生產和獲取產生影響;而閱讀的呈現將影響到用戶對於產品的選擇。

例1:書本。閱讀體驗和呈現較好,閱讀內容固定。
例2:Google Reader。 閱讀內容呈現體驗尚佳,內容獲取和分發很贊。

flipboard這樣的產品,內容獲取廣播、本身的呈現,必須要兩個都要強。


推薦閱讀:

Academia.edu 是個怎樣的網站?使用價值如何?
新浪微博有沒有可能像開心網那樣沒落?
果殼和知乎聯手怎樣?
你覺得哪些網站命名最好,如果你有一個網站,不論類型,你會取怎樣的名稱
與大牛在同一個餐桌上,應該怎麼聊天?

TAG:社交網路 | 閱讀的未來 | 閱讀習慣 | 社會化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