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互聯網轉型的互聯網+本質上到底什麼?
傳統行業互聯網轉型怎麼做呢?的互聯網+本質上到底什麼?
去年我回答過一次,什麼是互聯網 +? - 孫志超的回答
過了才不到一年,現在已經沒什麼人「特意」提這個詞了,因為這個詞已然被大家接受,不再新鮮。時尚變化快啊。當然,對於政府而言,仍然在持續推廣的過程當中:關於組織開展「互聯網+」政策宣講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高技[2016]658號) 。畢竟李總理在2015年3月提出「互聯網+」,也才過了一年嘛。
我想換個角度說一下在互聯網+的時代,公司可以做點什麼。
有的時候想了解中國的經濟,必須由政策開始研究。在2010年進行了十二五計劃,即國民經濟計劃,重點為下圖:
互聯網掛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這個子項中,因此大家就可以了解,為何在這五年內,中國的信息技術會突飛猛進,政府大力支持及投資金,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2016年,又是一個新五年計劃開始,依舊慣例,稱之為十三五計劃。
我們的互聯網產業中有一個思維和其它別的國家很不同,那就是平台。平台在現實里可能是一個「組織」,比如管理協會這一類的;也可以是讓特定人在裡面交流的地方,有了人就有資源、有了資源就可以有利益流動、有了流動即可帶動資金、有了資金就可以去投資、有了投資就可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然後,把它擴大,重點是聯合起來再搞出一個商業模式。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如何賺錢及如何分贓的條款。這就是我們多數時候認為的互聯網思維,其實是平台思維。
如果把平台放到網路中呢?百貨商場的一個 APP ,賣鞋子及食品的商家就聯合起來到這 APP 商場開店。人,就是會員、就是流量;有了流量,別人看到有錢賺,賣衣服的也來了;有了更多產品,就更可以活絡交易;有了交易就有現金;有了現金就可以拿這再去做股市、房地產、放貸業務;有了這些國家經濟就可以發展起來。
所以,除了特有商家單獨的 APP 外,大多 APP 都是以平台形式出現,如淘寶、新美大、餓了嗎、58、安居、二手車網等等,大家共享同一個商場平台。這都是中國經濟發展政策的一部分。
升級到所有性質不同的行業,因而在十二五中,我們發展出了互聯網思維,也建立了無數的平台。將下來自然是更大的目標,將一個一個的互聯網(平台)再連接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
所以,只要你認為是轉型,就永遠摸不到本質,因為實際上並不需要轉,而是要想辦法和已有的網路去連接。
很多教授學者喜歡闡述一個思想:「管理的技術要學習先進國家的方法,如美國;但是管理的思維要傳承中國道家及儒家的價值觀。」借力打力,是三國故事中常見的手法,用在互聯網+上最合適不過。
互聯網+無疑就是平台+,是平台再升級。客戶端、供應鏈、資金流、物流、研發……每個平台均有不同的產業鏈在裡頭,將下來,要把所有平台全串接起來。比如,物流網上已有順豐、中通、圓通等五十家快遞公司在上面,用戶可以憑面單號在上面查現在貨物的物流狀況。那麼類似像京東、淘寶、亞馬遜等等的購物平台可以把快遞單信息全丟到物流網中。這樣對消費者而言,要查自己的物流不用再進到每一個平台中去查看,只要將進入物流網平台即可。
基於這一升級前提之下,很多甚至尚未進入互聯網行列中的企業,在這一波執行方案中,政府也會去協助企業進行升級計劃,來促進大平台的建立。當然,這次的目標,多數是中小企業。所以,如果能清晰看到目標,便可以在這波經濟改革中看出商機進而從中獲利。
比如說十三五計劃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要一個「提升生活品質」子項,其含義有包含有綠化環保、健康看護、安全及智能環境等。只要你的產業可以符合這幾項,那麼,就有大把鈔票投入了。去年以來,無數風投基金進軍消費升級領域,可以說是聞風而動。
說到這裡,應該了解到,不要再把「+互聯網」當成「互聯網+」了!中文博大精深,同樣的詞語顛倒過來,不僅意思不同,甚至故事成了事故。
過去我們往往是先做出產品後,再來找市場,所謂的「產品營銷」最終就是想辦法達成公司的目標而已;伴隨網路科技不斷地演進發展,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認知與了解已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化成主動參與,因此,現在早就是「營銷產品」了。兩者意義不僅不同,更是攸關公司未來發展的重要思維。
傳統企業之所以會有「+互聯網」的做法,多少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有關,其實當時的方向目標本身並沒有問題,錯誤在於很多公司過於關注夢想,並未專註於公司經營,以至於當資金燒完後,經營者及投資人才驚覺苗頭不對,可惜為時已晚。這使得很多年紀較大的創業者(往往是傳統行業)心中產生不小的陰影,遂將「互聯網」束諸高閣,視為高深莫測、不可輕易嘗試的一門技術。
實際上,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用來引導傳統產業如何做產品?如何改變它的產品體驗?如何改變它看待用戶的方式?如何改變它和用戶的連接方式?更重要的如何改變商業模式?從而讓資源真正重新配置,產生1+1&>2效果?
回到前面說到的平台思維,很簡單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1、需求連接:互聯網對產品經理的意義在於,必須思考如何將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與其他網路設備連結在一起(如物聯網)。唯有連接這些服務應用,才有機會顛覆產業遊戲規則。舉例來說,滴滴打車即是將司機與坐計程車的人,通過App的連接提供更舒適的選擇。
2、用戶體驗:產品經理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在了解產品真正的用戶是誰?而不是僅花時間在付錢的客戶身上。聽起來有些矛盾,對吧?要知道有時使用者不一定是付錢的客戶,舉例來說,有很多企業使用的軟體(如:ERP、CRM),真正的使用者是員工,而這些人可能是部門的中堅分子、核心人士之類,雖然沒有真正的許可權,但卻可以左右公司的採購權。
3、商業模式:所謂「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指「人流」「物流」及「資金流」三者之間的關係:產品要賣給誰?誰提供產品給公司?公司該付錢給誰?誰又該付錢給公司?產品經理在設計開發產品時,除了考慮到用戶需求之外,更必須要思考該產品的「商業模式」。否則即使有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也一樣是賺不到錢的窘境。
對於傳統行業而言,客戶在哪,你的產品就在哪,翻成互聯網的語言就是,「人流在哪,資源就在哪」,再技術一點的說法是:「流量在哪,錢就在哪」。若你不考慮人流(流量),只考慮產品的好用性,那就是做拼成就感、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有隨著潮流,才能和其它人接軌,很殘酷,但沒有選擇。
當 2015年 6月份,「餓了嗎」開始大量吸人流,大眾點評及百度糯米也必須加入戰局,因為若沒有去競爭,外賣的第一把交椅就只能拱手讓人。當人流被吸引到別的平台,要嘛再打出另一個產品將人流拉回來,不然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廠商轉移到別的平台。
這些平台大多是標榜免費,那就奇怪了是吧,那羊毛是出在誰那裡呢?出在豬身上?天貓因為占渠道優勢,因此敢在產品上架收取上架費,但若達到一定銷售額,則上架費按百分比退回。像滴滴打車,為了吸引司機使用,司機使用接單平台一毛錢也不用付,初期為了佔市場,平台還補貼錢給打車的人。那平台賺什麼?靠的就是現金流的設計方案及運用,以及平台的不斷連接能力。
但是,當「餓了嗎」出來,嚴重打擊了百度、大眾點評原有的外賣市場,卻並沒有百度及大眾點評其它的功能,等到補貼沒了,如何去面對百度及大眾點評?
若你是「餓了嗎」的運營總監,可以有幾個方案:
1、再來一波補貼:燒錢,比資金,但是百度及大眾點評資金應該比你多。
2、為了對抗競爭對手,它們有的功能,我們也要有。但是,你有多少時間及資金去運作?
3、拿流量再畫一張大餅,融資,然後反覆進行第一條。
4、在融資遊戲中撈一筆後跑路。
說實在的,我們的互聯網市場已經有點變態:改變了原來互聯網的形態。伴隨著互聯網大躍進,要想做好互聯網+,第二個基本思維就是重新定義你的競爭對手。若重新定義了競爭對手,我們還要去硬碰硬嗎?
一個商場要轉型或增加營業額,那麼除了擴充上架產品線外,還有什麼方法?有多少行業,把你當成競爭對手?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不過,思維的變更真的有點困難,尤其在傳統行業變化少、本地化嚴重的思維下,很難想像如何去找出公司轉型的另一個商業思維模式。
互聯網+不是架個網站寫個APP 那麼簡單,它的思考方向其實已延伸到思考公司「供應鏈體系」問題。重構公司的「供應鏈體系」,這又是一個大課題。
比如,公司是做手錶的,那麼公司希望和第三方物流做整合,則就形成了「手錶工廠互聯網」+「第三方物流」。如公司除了實體門店外,在天貓上開了個旗艦店,就是「實體門店互聯網」+「天貓」。
仔細看,其實就是供應鏈管理。以前供應鏈管理指公司和供應商之間的管理,再往前一步,頂多到物流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近幾年來已擴大為:從產品或服務一直到最終消費者之間合理的運營網路系統。
供應鏈,就是一個協同夥伴的「網路」。當然這個網路包含了「物資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在網路上,就是指「信息流」。
若從這角度去看,就不難了解什麼叫「互聯網+」。這樣的系統其實之前就很普遍,我們叫做「B2B」、「B2C」。政府是希望通過「互聯網+」這個概念,讓企業重新審視公司的流程,說的高大上一些,是希望企業通過「互聯網+」重新審思企業戰略及布局。原因是因為中國跳過了其他國家的一些成長階段,快速經濟成長帶來的缺點是,公司內部的管理基礎並沒有打好,土豪很多,企業家很少。這會讓中國政府很擔心因為高度的內部競爭,這些土豪企業會倒一大片,因此希望由「互聯網+」這概念,除了「信息流」外,帶入「供應鏈思維」重新整理公司商業模式及核心價值,也順便用這種方式帶動其它產業起來。
但轉變思維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本來就有的思維。通過「互聯網+」這個概念,腦子快的互聯網人就發展出另一個「+互聯網」的生意。因為「互聯網+」是要有實體產品,但「+互聯網」是提供給「互聯網+」做資源整合的平台,它是一個「服務」。如,物流網,整合所有物流公司,做一個開放性TMS平台;如聯合採購;如外賣搶單再分派,它的創業難度會再低一些,但競爭會高一些,拼的,就是「資源整合能力」。
互聯網市場千變萬化,三、五年內就會有一波很大變化演進,比如物聯網。不管是Online to Offline 或 Offline to Online,重點並不在線上到線下或是線下到線上,而是,你的「商業模式」到底有沒有「改變使用者的習慣」、或是「剛需求」有到非轉移線上或線下不可!如美容院,提供手機查看積分及線上預約只算一種服務,它並沒有改變人們上美容院的習慣。改變「習慣」,是規劃 O2O 的第一法則。若只是信息流的改變,是不會成功的。包括了現在炒的火熱的物聯網,並不是只是設備之間的連接,更要把「人」以及「社群」也考慮進去。
二維碼是怎麼創造出一個時代?因為這並不是一個技術,而是在創造一種生活。看著互聯網公司成功賺大錢,傳統行業從業者也想要跟進,這是人之常情,但沒有看清楚自身環境的優勢及缺陷,只怕又是另一波的泡沫。能不能利用科技接入更大的世界,並掌握「生活」的節奏,才是突破的王道。作者:海龍奇談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168935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對待『互聯網+』,並不是簡單的去做點和互聯網相關的事情,喊喊大數據、移動互聯、社交網路、多媒體、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等時髦的口號,而是把網路像水、電、辦公室、那樣變成基礎性生產資料。
傳統企業要運作,需要各種生產資料:資金、人才、產品、市場信息等等。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並不是以上生產資料發生了變化,而是運作這些元素的底層發生了變化。在前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運營中的生產資料的各種信息流,太難以記錄和利用。而在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在運行中所有的生產資料的信息流,人、財、物,都可以沉澱轉變為一種新的生產資料——數據資料。
這是一種具有互聯網網路屬性的生產資料:所有的人、財、物生產資料用一點少一點,但是只有數據這種生產資料是越用越多。
數據資料不僅具有越用越多的特性,還能增值使用。利用互聯網,企業數據可以通過網路進行流轉,從一個格式變成另一個格式,從一個方面用到另一個方面,用各種分析演算法不斷的增值使用。數據不像其他生產資料是死的、不會流動,它是流動活躍,隨時可用的,並且能給出趨勢預測的。
凱文凱利說,不管你現在做什麼行業,你做的生意都是數據生意。過去的企業關鍵詞是項目,現在的企業關健詞是數據。
重視數據資料的轉化和使用,把企業的數據變成新的企業資產,這種越用越多的生產資料,可以幫助傳統企業把每一項資源發揮到極致,增加了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這才是傳統行業『互聯網+』的穩妥之路。
想要互聯網轉型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互聯網,只有深刻理解互聯網給我們帶來方便的表象之下的本質,才能更好的結合互聯網,改造你的你的業務,或者你的行業。
首先,互聯網是什麼呢?
第一,互聯網是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重新連接了一切。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大家只要上網,都在享受互聯網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和快捷。
第二,互聯網是一種先進的組織結構——扁平化的管理組織結構。
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致力於追求扁平化的管理,儘可能的減少管理層級,因為管理層級越少,管理的效率就越高。
那麼,多問個為什麼?既然好處就在眼前擺著,為什麼互聯網公司會追求管理的扁平化呢?
原因如下:
先說一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背景:中國的互聯網,是由海龜精英從美國矽谷引入到中國的,所以這個行業就是從最先進的矽谷由最精英的人帶來的(中國互聯網的開路人田溯寧、張朝陽、丁磊、王志東、李彥宏、馬雲。。。。等等,基本都是海龜,即使不是海龜也都是國內一流大學畢業。)。所以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前期的起步階段,公司的組織結構,運作模式包括商業模式,基本上都是借鑒的美國或者國外互聯網公司模式(qq模仿msn、人人模仿Facebook、淘寶算是借鑒的ebay)。要想深入了解扁平化的管理由來,就不得不說矽谷的扁平化管理精神。
①矽谷的歷史比較短,來到矽谷的人目標都比較明確,就是個人做事上的發展,而非在做官上的成功,整個社會沒有太多的官本位文化。
②在同等收入規模的公司里,矽谷互聯網公司的規模相對較小、人數較少,整個公司的層級較少。
③矽谷公司管理層級較少一個重要原因是被激烈的競爭逼出來的。因為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管理層級少,管理效率高,就容易生存下來。
(以上摘自吳軍老師的《矽谷之謎》)
以上就是為什麼互聯網公司都採用扁平化管理的原因。
總結來說,互聯網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帶來了新的組織結構。
第三,互聯網是帶來了新的商業文明。
互聯網重新連接了一切,進而在連接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商業模式。
科技的創新,必然會引起新的商業模式,就像工業革命,帶來了機器生產,那麼落後的手工作坊就必然被淘汰,一個個擊中生產的工廠將崛起。同里,互聯網的崛起,帶來了信息更快、更透明的傳播,那麼傳統的依靠信息不透明的商業模式必將淘汰,這也就是電商崛起的原因。傳統的門店大都是層層分銷,每層都會獲利,誰佔據信息的上游,就能賺錢,互聯網來了,電商來了,這就玩兒不轉了。
人越來越在網上聚集,慢慢地慢慢地網路成為人們社交、購物、消費的平台,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機,這就是現在的現狀。
接下來就要談談什麼才是互聯網轉型?怎麼才能互聯網轉型了。
(待續)
手機店想要活得好,我們必須看的更遠,做的更好!
最近幾年,N多實體店,都在痛苦的深淵中掙扎,可能之前還信心百倍想開個分店干連鎖,但隨著壓力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薄,計劃變泡影,許多人都喪失了信心。
與此同時,微信越來越強大,移動補貼越來越低,很多人電話量也在逐步下降。小門店的生存壓力與日俱增,更有不少出現了難以為繼的局面,關門閉市。
房租見長,利潤見跌,還冒出個互聯網拚命搶佔市場份額!什麼情況?究竟還有沒有路可以走
我們再來看看未來社會的消費人群——「三高人群」
對品牌的要求越來越高
對服務要求越來越高
對個性化服務越來越高
他們玩轉移動支付,依賴信用卡,熟稔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
他們在紅包雨中樂此不疲
他們對互聯網的認知,早已超過你的想像
他們是80.90.00後
網上購物普及化發展,他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之前曾用圖表對比過線上和線上優勢:
其實,兩大渠道各有利弊。尤其對於手機零售行業來說,線下其實是非常有優勢的一環。
具體舉例:線上網站,1000個用戶未必都能成交一單,但線下可能10個進店客戶就可能成交一單。因此,未來O2O平台一定會儘力的把流量引向實體店消費,當然如果用戶對門店已經建立信任,他知道如果發生問題可以找到門店去解決,或許網購成交率也會相應提高!但這一切都是基於實體,基於顧客的信任。
最近數據告訴我們,純走線上渠道的小米銷售份額直線下降,華為,VIVO,魅族等反而開始重視線下渠道。對於一般用戶來說,手機畢竟是一種價值比較大的商品,購買者從來未曾忽略過真機體驗,甚至由於各大電商平台假貨泛濫,對於體驗的要求水漲船高,另人無法忽略。換句話說,一款手機,只要失去線上的價格優勢,很多人就不一定都會去網上購買了!
京東開實體店,淘寶開實體店,我相信很多人已經感覺到了——他們其實意識到了,死守原來純互聯網那塊風險巨大。
我跟非常多做傳統實體行業和純做互聯網的人都聊過,他們都高度一致地認為,O2O時代即將到來,未來線上店和線下店並無明顯界限劃分。線上的人都會有實體店,線下實體店人一定會有自己的線上品牌或線上渠道,而最終的目的,就是給到用戶最好的體驗。未來這種場景一定會實現:大部分商品銷售實體店都會有自己的線上店,用戶去買之前,可以選擇送貨上門,也可以選擇去線下體驗。但這裡競爭最核心的地帶就是「服務」,能否獲得客戶信任,完全取決你服務能否比別人好!
那麼作為我們手機店,辛苦打下的天下,如何守?甚至反攻?
首先,一定要突破自我設限
我們之前局限在我們的門店周邊,我們所有的思維都圍繞我的門店,好像只要跨出門店範圍就跟我們無關似的。我們想到得最好的方式,無非就是門口發發宣傳單,搞搞活動,最多跳的高一點,就群發一下簡訊。成本都相當之高。其實,如果我們能換個方式把成本降低銷售邊界提高,那我們的視野自然就不一樣。(注意,要把自己的銷售範圍擴大,前提是要有一個自己的全渠道平台,而且最好是別人已經整合好的,否則一個手機店是不太可能具備這種能力的,具體可考慮參考柚安米為手機行業提供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正是沒有邊界!所以我們如何把自己的銷售範圍擴大?
比如,讓你的產品直接定位全縣,那如何讓你們的門店或商品曝光給全縣呢?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縣的人都匯聚在什麼地方?我們最低成本去獲得的方式是什麼?
線上密集的地方
1. 當地的公眾號
獲客辦法:互換流量!當你有自己APP或公眾號的時候,你就可以跟他們換流量!
2. 當地的網站
獲客辦法:
A.銷售分成,把你的商品做好簡單的包裝,放到別人公眾號或網站上推廣!或讓讓本地平台幫你贈送優惠卷出去,消費後分成。
B.廣告評估(如果打算投放廣告,必須先測算出是否盈利,如果有一元奪寶等就容易吸流)
3. 當地的論壇
4. 當地的分類信息網
5. 微信搜索附近人
6. QQ搜索當地群
7. 提前買好手機號碼,導入通訊錄,加入到你的專用營銷微信
主動用各種方式加上周邊人的微信,其中通過導通訊加粉的方式挺快,還有讓別人主動加你,都是吸粉超快的方式,每個周邊的粉絲,只要你想到好的銷售模式的時候,都快速盈利的時候,都是極佳的宣傳出口!所以先把粉絲捏手裡!
線下密集的地方
1. 交通樞紐:火車站、汽車站
2. 熱門商圈:超市門口、廣場
線下密集的地方,如何吸粉呢?
如何讓你的有創意的銷售方式展示到這些地方,的確是非常需要深思的一個方式!
1. 想辦法讓他們加你的微信(利用點小恩惠,送代金券等)
2. 藉助別人活動的時候,一起推廣
注意:我們去線下密集的地方,並不一定要立刻產生盈利,更多是先把粉絲吸引到微信或自身的平台,以後多次向本地用戶銷售。如果指望當次吸粉就盈利是需要極強策劃能力的!
其次,需要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
未來的競爭一定是多元化競爭。不止比的貼心服務,還要比能否給顧客帶來更多好處,這就意味著需要你具備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只有從同一客戶身上賺的越多,你和對手的競爭差距才會越大。
其實我們可以簡單設想一下,未來的競爭一定不是有資本就足夠了,它對老闆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所以老闆們,你是否做好了管理升級的準備?又該如何去落實呢?
首先老闆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去留意互聯網的一些讓你心動的模式,要敢於嘗試,不要等到別人都起來了,你才動起來!那個時候機會已經流逝!
1. 加上自身的團隊管理能力,學會用人;
2. 在篩選人,培訓人上用點功夫,讓團隊專業化,標準化;
3. 學會分享成果,比如學會超額激勵。不要怕員工賺的多,賺的多人才能帶動更多加入你,有人才才有未來;
4. 學會注重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如果眼裡還只覺拿一個好價格就足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N多細節會決定你是否成功,所以老闆要更高的要求自己和團隊;
5. 強化和提升自己團隊的運營能力。多走出去看看,聽聽!
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其他文章!「如果用戶互聯網思維幫你吸客拉流!」或者加我微信關注我分享的手機行業其他文章!同時也留下你的經驗分享!我會持續更新更多文章的!
.............................................................................................................................
利用移動互聯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傳統行業互聯網型轉型所提到的互聯網+本質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信息化改革,從而提高傳統企業的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行效率,這是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工具在信息化方面的巨大優勢。而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化,為我們創造了另一個世界——信息世界,由於互聯網有效降低了信息的製造成本、傳播成本,所以互聯網解決傳統企業商流的問題;而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研發的互聯網支付工具,解決了傳統企業資金流的問題;電商物流則有效的解決了少批量、多批次發貨的物流難題。所以在未來傳統企業要轉型,必須從三流著手去全面改革企業。
傳統企業轉型就是要用互聯網技術來改造自己,以期實現公司信息化、數據化,這是現代企業對傳統企業的最基本要求,只有用互聯網技術來武裝自己,才是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未來屬於利用好互聯網技術的企業!建議你可以去看看:《中小企業互聯網轉型升級金鑰匙(最新版)》,百度文庫有這個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線下轉線上,電銷面銷轉網銷,而網銷的載體和入口就是企業官網,所以搭建一個屬於自己的企業官網才是互聯網+本質的核心,個人觀點,反正我是已經在22官網建站搭建了自己的官網,快上線了。
作為一個在互聯網模式下,努力實現環保行業固廢交易、危廢處置、提供環境解決方案的創業團隊,我想說,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利用互聯網平台的信息傳播之快、信息整合之多、應用範圍之廣以及其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更好的服務其他行業,使兩者的結合有效提升行業性能,在滿足時代要求的前提下,更好的存活下去。
像東方循環,它是一家互聯網+環保的服務平台,在利用互聯網之前,固體廢物的交易也許大多依靠公司人員的努力。但是與互聯網結合後,在了解A類企業需求的同時,也能收集到B類企業的供給信息,通過互聯網平台,兩類企業可以至直接實現對接,省時省力還精準。
還比如大型的企業設備搬遷或變賣,如果通過東方循環進行交易,不僅信息公開透明,可以防止資產流失,而且通過大眾鑒別設備屬性,可以選擇更有價格優勢的回收企業!
所以說,互聯網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和平台,有了它,許多事情可以高效、滿意的得到解決。
舉個簡單例子,以前需要僱人站在外面發一天傳單,現在可以發個微博幾千萬人中的部分人看到。對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更像一種宣傳渠道(個人觀點而已)
推薦閱讀:
※山東現在成了半導體互聯網新金融荒漠,航空航天未來重點產業與山東無關,山東什麼時候會成貧困落後地區?
※中國網民達到6.88億意味著什麼?中國對互聯網資源的開發趨於飽和了嗎?
※「網易嚴選」怎麼樣?出路在哪?
※怎麼看萬科雲3P這個平台?
※一款怎樣的鋼琴 APP,大家才會去每天使用它,學習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