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嚴寒,蘇聯能否打贏納粹德國?
說的好像冬天是蘇聯法師放的一樣,只凍德國人不凍蘇聯人,反正德國人失敗總是在德棍看來都是有理由的。
天時不好很重要。
1、太冷。科爾松戰役。2、太熱。 庫爾斯克戰役 。3、不冷不熱,不能給敵人造成阻礙。諾曼底戰役。4、陽光太好了。阿登戰役。5、陽光太差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 。
地利所謂天時不如地利,某種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損害運氣。
最麻煩的事:東線公路不好,妨礙德軍車輛機動;西線公路太好,不便於妨礙敵人車輛機動。具體小事例1、林地太複雜。 列寧格勒戰役 。2、城市太立體。 斯大林格勒戰役 。3、山路太崎嶇。高加索戰役。4、地勢太平,不能給敵人帶來阻礙。莫斯科戰役、羅斯托夫戰役,法萊斯口袋戰役。
人和所謂地利不如人和,雖然德軍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某些情況下還是不幸出了紕漏。
最氣人的事: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波蘭人捷克人 斯洛伐克 人保加利亞人(以下省略若干)。。。。。。。不幫德軍幫盟軍。其他一些小麻煩1、客場作戰,氣氛影響。害得德軍三個月攻不下蘇聯首都莫斯科。2、主場作戰,干擾太大。害得德軍半個月被蘇聯攻克首都柏林。3、 羅馬尼亞 人幫德軍。害得德軍在 斯大林格勒 被包了餃子。4、 羅馬尼亞 人幫盟軍。害得德軍在羅馬尼亞又被包了餃子。5、義大利人幫德軍。害得德軍輸掉了北非戰役。6、義大利人幫盟軍。害得德軍需要整整一個集團軍群守衛狹長德爾義大利半島,結果救不成諾曼底。7、希特勒不肯聽職業軍官博克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8、希特勒聽信職業軍官萊布元帥和龍德施泰特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9、希特勒不相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冬季風暴。害得德軍在 斯大林格勒 被打斷東線脊樑10、希特勒輕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巴巴羅薩。害得德軍陷入了二戰最大的泥潭。
好熱鬧,且容某也補一刀~~~~
曾經一個經典至極的段子說德軍41年會碰上嚴寒,因為沒有冬季槍油槍被凍住了
乍一聽就像是德軍因為後勤問題沒有冬季槍油,因此槍被凍住了而無法還擊
那麼這樣的話就延伸出來很多問題了
首先,無論是車床,沖床,還是槍,他們的活動部分都需要潤滑,但是潤滑跟潤滑是不一樣的
槍,無論是電影還是照片,亦或者是老兵的敘述,都是「擦槍」,油是需要「擦」的,而不是「塗」
你需要理解一支槍的養護是什麼概念
當然這個是現代的了(嬌嫩一些的AR型號甚至有價格非常昂貴的專業清洗劑),在過去的二戰,士兵手邊只有手邊隨便什麼油(因為有可能油用光了而這類非主流補給一時不夠,亦或者,油壺丟了,這不奇怪,油壺掛在裝具上的情況兩邊都有,掉了很正常),附品筒的銃子,以及一塊破布
即使這樣你也能看出來:
1,擦槍是一件很細膩的事情
2,槍零件上沒有多餘的油能真正意義上讓槍「凍住」
3,二戰並沒那麼多精細的潤滑油給這類一線消耗品用,如果有那才是一個笑話
4,誰有錢給槍這種年產百萬的一線消耗品用高大上的潤滑油是他的事情,我們管不了
5,如果誰槍油上多了,這本身是一件錯誤的操作,如果有班長會罰他洗一星期廁所
第二,德軍並沒有所謂「冬季槍油」,無論是德軍原版MG34手冊,美軍版,都隻字未提這麼個德棍們所謂的「冬季槍油」,提到的槍油只有一種,油壺也只有一隻
第三, 歷史上41年冬天的德軍是怎麼做的?他們的槍是什麼狀態?他們有過任何有防止槍被凍住的舉措么?
最後這兩張甚至是在極寒的芬蘭的,這裡遠比東線冷,芬軍可更沒什麼德棍們所謂的好油
第四,槍如果真的被「凍住了」是個什麼情況
1,油是不可能被「凍住」的,再凍也是油膏,退一萬步就算真凍成冰淇淋了也是能拉開槍栓的,強行開栓隨便打個兩三槍,溫度就足夠保持正常工作,槍膛溫度是很高的,我一基友去俄羅斯打莫辛的時候甚至被槍膛燙到過手(當然這個算他誤操作)
這裡是一個小表格,所列的是一些現代槍彈發射葯提供的初速/溫度對應值,即使不是二戰的你也能想像得到槍膛溫度是個什麼概念,二戰那些步槍機槍各種用全威力彈藥動輒初速八九百東西溫度肯定是低不了,開個兩三槍的溫度想讓油能凍住顯而易見是不存在的,開打之後交火更猛烈想凍住更是不可能,除非人掉溝里了
第五,一個士兵應該知道多少關於槍械保養的內容?
通常來說一支槍一星期就要兩三次清潔,情況糟糕的時候一星期就得有一次
我們比如切格瓦拉的《游擊戰》
我們比如1960年的民兵手冊
除非德軍訓練程度還不如游擊隊和民兵,否則拿這種理由來推卸戰鬥失敗的責任是可笑的,即使這類文字來自外國戰史作家也一樣如此
蘇聯工業.250時代
好吧說正經的,這是蘇聯「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在43年10月份到44年12月份1年多點的產量。
而我們親愛的虎式呢......
最高月產量104!
好像還不錯嘛!
然而......
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Ausf. E 在43年生產了649,44年生產了623。
掐指一算平均月產也就53.......
1944年Tiger II也有377的年產,平均32輛/月。
然而1944年蘇聯斯大林坦克生產2250輛,ISU-152神教(混進了122的叛徒)在1944年生產了2510輛。
1944年蘇聯坦克工業提供了3萬輛重型和中型坦克、突擊炮
1944年德國工業提供坦克7903,各類突擊炮、坦克殲擊車7797,自走炮905。總計16605吧。
這還是施佩爾同志誇下海口的「1944年德國軍工巔峰。」
即便是把英美轟炸和蘇聯進攻對軍事製造工業造成影響的10、11、12月去掉......人比人,氣死人。
1941年全年德國製造坦克2500輛,突擊炮坦克殲擊車500,自走炮12輛,德佔捷克製造坦克678輛。
而在1941年喪失68%工業產能的蘇聯人......製造坦克6448輛,其中T-34坦克3000,KV-1重坦克1258,KV-2神教100輛。
這時候很奇特的現象就出現了:德國的機床多、工人多、資源多、工廠多;佔有捷克、法國、比利時、丹麥和荷蘭的全部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然而主要武器生產量沒有一項比得上蘇聯。乃至於出現了「每千台蘇聯機床生產的軍火是同數量德國機床的7-11倍。」的奇葩。
德三總動員?
好啊,1944年吞併了義大利工業(提升了德國30%工業產能並獲得了70萬義大利工人)之後還不是這個德行。
納粹德國是「不想總動員」嗎?
對唔住,是「不能總動員」啊!
來,都來複習一下納粹是怎麼上台的?
法西斯運動在本質上是中產階級、小市民的運動
可納粹是資產階級、容克地主用馬克砸進國會的
工農無產者?納粹還記著當年葬送威廉二世的水兵蘇維埃呢,自然軟硬兼施,儘力籠絡。
然後便是:否認存在階級矛盾、樹立靶子發泄情緒、轉移群眾輿論視線、對外擴張轉嫁危機。
由此,納粹德國看上去打造了一個「沒有階級鬥爭」,「沒有資本剝削」,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手拉手邁向德國特色瑪麗蘇大團圓結局的「民族社會主義」桃花源。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掩蓋矛盾並不等於沒有矛盾,不過在1941年前,納粹德國還是能夠「有福同享」——又不用花費什麼代價,就能以佔領並掠奪波蘭、法國、巴爾幹、北歐佔領國的方式獲得豐厚的物資享受。自然喊上兩句「元首萬歲」,倒也顯著德意志帝國「團結一致、上下一心」,愈發地堅不可摧。
不過德國小市民的這舒服日子也沒過一年。希樂樂豪氣衝天,帶著自己的親兵、小弟要一腳踹倒蘇俄這個破爛房子,要把烏克蘭糧倉、頓巴斯礦藏、高加索石油和可以擄去做奴僕的優質蘇聯少女搞到手。
另一方面,德國及其歐洲夥伴再也無力舉行大規模的攻勢了,希特勒只好把整個方針轉入戰略防禦。
只要迫使希特勒轉入了戰略防禦,法西斯的命運就算完結了。
因為像希特勒這樣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它的生命也就完結了。
——毛澤東
《解放日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
納粹德國一旦轉入了戰略防禦,就要面臨三個問題:
長期的戰爭。
可供其剝削、掠奪的土地和資源不會在繼續擴展。
而由於長期戰爭,消耗的資源、人力的損失反倒更大了。
自然,「以戰養戰」已經破產,這時候就是要「犧牲一切,奉獻一切」的時候了。
不過最大的問題在於,納粹的投機性決定了這一堆大雜燴不能「有難同當」,因為當初被掩蓋的矛盾將嚴重掣肘德三的戰爭動員。
以1941年德國民用消費品生產指數為100,
1942年為90
1943年為94
1944年為90
同時,1943年德國軍工生產只佔德國工業的31.1%,1944年則只有39.8%。
至於德國工人的工作時間,他們工作時間最高的時期還在巴巴羅莎那會兒呢........
至於人力動員,德國武裝部隊在1943年有1066萬的員額,然而德國陸軍的野戰部隊只有434萬,這434萬里,拿去和蘇聯作戰的只有300萬。不過仰仗一眾附庸國提供了200萬的軍隊,倒也不至於使東線迅速崩盤,也不會被蘇聯林登萬斷了後勤。
元首倒想從冗員里騰出100萬兵員,然而在官僚萬眾一心的抵制下也就弄到40萬。
說到底還是納粹體釀惡23333333。
關於當時莫斯科的氣候和溫度
2016.6.27更新
今天看到《古德里安回憶錄》中的一段,也是奇文
12月5日,第四十三軍企圖進攻,但除了第三十一步兵師最初有若干進展以外,其他部分均告停頓。第二九六師在斷黑之後才到達了烏帕河,而且也已經精疲力竭,我自己曾經去視察該師的某一個團。在第二十九摩托化步兵師方面,蘇軍使用戰車在韋尼奧夫東北面進攻,我軍在圖拉以北地區的側翼和後方都倍感威脅,而且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68度,所以第二十四裝甲軍已經被凍結了不能移動。
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68度
12月5日,零下68度!
即便是按華氏度來算,換算過來也有零下55攝氏度。
大家可以和上表的1941年12月6號比照一下,看看德國將軍的甩鍋功夫。
說得不錯,那麼納粹德國裡面有沒有清醒的人認識到,這些可笑而可怕的短視和狂妄會將第三帝國送上一個什麼樣的結局中嗎?
隨著戰爭的日益臨近,這個納粹「元首」心頭不安地情緒也越來越重。
正如他自己告訴戈林的那樣,在這場戰爭中,德國人將和一個有堅定的信仰的敵人作戰,戰鬥會無比艱巨。
而戈林比他的「元首」還要悲觀。在和希特勒作上述談話的當天,他就將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用密碼發給了達勒魯斯。
在日記中,戈林乾脆把東線稱為「死線」。
"我們無法,也不應該取得這場戰爭(德國入侵蘇聯的戰爭)的勝利。"
——德國國防軍第295步兵師參謀長赫爾穆德?格羅斯庫特中校
(在1941年8月末寫給妻子的信)
第四裝甲師在姆岑斯克(Mzensk)的南面受到蘇聯戰車的攻擊,損失很重。這是第一次表現出來蘇式的T-34型戰車要比我們的戰車更為優秀。這一師的死傷慘重,使我準備迅速向圖拉挺進的計劃也暫時擱淺。
......
第四裝甲師在10月9日這一天的任務,就是要佔領姆岑斯克。大家談論到蘇聯戰車的素質和它們的新戰術,都感到很煩惱。在這個階段中,我們的戰防武器只有在極有利的條件之下,才可以擊毀T-34型戰車。
我們Ⅳ型戰車上的短炮身75mm炮,只有從T-34的後部攻擊時,才可以有效地把它擊毀;而且這一炮還必須打在引擎蓋上面,才可以生效。
要想達到這種有利的發射地位,在操縱時實在需要很大的技巧。
蘇軍現在總是用步兵從正面向我們進攻,然後再放出戰車來,組成大編隊,從側面殺過來,蘇軍現在已經學乖了。而我們的官兵對於這樣的苦戰都已經感到吃不消。
......
在征蘇的整個戰役當中,這是第一次我看到艾貝爾巴赫上校已經有精疲力竭的印象,這與其說是受到體力因素的影響,毋寧說是精神方面造成的。最近的戰鬥對於我們最優秀的軍官,其打擊之巨,真使人有觸目驚心之感。
就算希特勒能夠摸到莫斯科的門沿,那這棟漂亮房子是那麼好進去的嗎?
更何況,工農紅軍和莫斯科人對於納粹軍隊來說實在算不上是「友善好客的主人」。
對於這個問題,《朱可夫回憶錄》和德國版《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描述是一樣的:
「12月4日之前只是微寒,還沒到不能忍受的地步」
這是莫斯科戰役期間每日最低溫度。
11月15日 攝氏-7 華氏20
11月16日 攝氏-6 華氏22
11月17日 攝氏-8 華氏18
11月18日 攝氏-11 華氏13
11月19日 攝氏-9 華氏16
11月20日 攝氏-7 華氏20
11月21日 攝氏-3 華氏26
11月22日 攝氏-4 華氏24
11月23日 攝氏-4 華氏25
11月24日 攝氏-9 華氏16
11月25日 攝氏-11 華氏13
11月26日 攝氏-9 華氏16
11月27日 攝氏-8 華氏18
11月28日 攝氏-6 華氏22
11月29日 攝氏-1 華氏30
11月30日 攝氏-1 華氏30
12月01日 攝氏-8 華氏18
12月02日 攝氏-11 華氏12
12月03日 攝氏-7 華氏19
12月04日 攝氏-18 華氏0
12月05日 攝氏-25 華氏-13
12月06日 攝氏-26 華氏-15
12月07日 攝氏-29 華氏-20
12月08日 攝氏-15 華氏5
12月09日 攝氏-4 華氏24
12月10日 攝氏0 華氏32
12月11日 攝氏-6 華氏22
12月12日 攝氏-2 華氏28
12月13日 攝氏-22 華氏-7
12月14日 攝氏-19 華氏-2
12月15日 攝氏-27 華氏-17
11月30日,朱可夫向最高統帥部彙報了反攻方案。加里寧方面軍於12月5日轉入反攻,西方面軍於12月6日轉入反攻。
德軍第四集團軍參謀長GuentherBlumentritt說:
「11月中旬,泥濘期結束了,道路開始封凍。」。
也就是說,德國人所謂的無法克服的泥濘,至多也就是在10月中到11月初,持續了2-3周時間。 從十一月中旬泥濘期結束到十二月初的極寒天氣到來之時。德國人有三個星期的窗口時間可供進攻,並且不會受到不利的氣候條件的干擾。
事實上,德軍的攻勢是在十一月的下半個月就已經被有效抵擋。且逐漸失去了繼續向前推進的力量。在這段時間裡,戰爭的天平開始漸漸的向蘇聯方向傾斜。而這期間的最低溫度不過是-11℃。和北京的冬天相差無幾。
實際上可能更溫暖一些,因為莫斯科的每日最低溫度幾乎全部出現在凌晨時分。德國人選擇在白天進攻,那時肯定更暖和。
而極寒到來的十二月已經是蘇軍全線反攻的時期了。
所以應該說
蘇軍在嚴寒到來之前打退了德軍猛烈的進攻。然後在最寒冷的時刻(嚴寒到來的第三天)開始了全線反擊。因此德國人並非是被寒冷所抵擋。
十一月後三個周的天氣並沒有給雙方的軍事行動造成實質性的影響,而十二月的極寒天氣對於雙方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幾乎是一樣多的。
而對此德軍方面的看法是:
博克元帥十二月一日給統帥部的電報里說「很難看出繼續進攻有什麼意義,能達到什麼目標,特別是部隊離力量消耗殆盡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這封很長的電報,隻字未提嚴寒給德軍造成的困難,而是強調部隊包括軍官在內傷亡慘重,戰鬥力大為減弱,要求撤退到新的防線。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回電承認他已經收到前線許多內容相同的電報,他並在日記中說:
「對以數量大減的部隊來說,要從正面上突破敵軍的堅強陣地,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他們現在的損失之大使得部隊根本不再由此可能取得勝利。」
完全沒有提到寒冷。
另外,說俄國人不怕冷的請你給我站出來。
另外德國坦克燒汽油。毛子坦克燒柴油。德國的mg34機槍是氣冷。毛子的馬克沁是水冷。然後你告訴我德軍的裝備受寒冷影響更大? 這不科學啊!
如果草皮夠好,國足能否贏得世界盃?
要是沒冬天,蘇聯爆兵就更肆無忌憚了
一邊鼓吹蘇聯啥都沒有,一邊又說人家爆兵
人家又不是雪人。
中國足球為什麼總是輸?
一、草皮不適應
1、草皮太硬了
2、草皮太軟了
3、不適應闊葉草及其它一些草
二、天氣原因
1、下雪
2、下雨
3、下冰雹
4、陽光太好了
5、冷
6、熱
7、不冷不熱(不能給對手造成麻煩)
三、賽場因素
1、場內因素:
A、裁判幫他們
B、裁判不幫我們
C、對手身體太強壯
D、對手技術太細膩
E、門柱幫了他們
F、對方守門員發揮BT+超常
G、補時太短
H、補時太長
2、場外因素:
A、客場作戰,氣氛影響
B、主場作戰,干擾太大
C、觀眾不為我們喝彩
D、有人往場內扔手雷
四、抽籤抽得不好
1、同組都是強隊踢輸了,死亡之組,按慣例當然應該中國隊輸。
2、同組都是中等水平隊踢輸了,主要是想贏怕輸的思想包袱太重了,隊員們沒能放得開手腳。
3、同組都是弱隊踢輸了,對對手不夠重視,麻痹大意,一時疏忽。
五、其他原因(外在)
1、對亞洲強隊踢輸了,恐X心理在作怪,走不出陰影。
2、對亞洲弱隊踢輸了,對手進步太大了,太大了,我們對他們沒有秘密可言了都。
3、對歐洲弱隊踢輸了,中國隊輸給了歐洲隊。
4、對歐洲強隊(比如義大利隊)0:1踢輸了,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中國隊僅以0:1輸給了強大的義大利隊!!
5、對歐洲強隊(比如義大利隊)0:10踢輸了,中國隊踢出了自已的一貫水平,隊員們也努力了,結果也不出全國人民所料。
6、對歐洲強隊(比如義大利隊)0:100踢輸了,精彩的比賽!義大利某球星進了20個,某球星進了25個!看來中國隊跟義大利隊的水平差距確實是有一點的。
六、其他原因(內在球員)
1、「海龜派」沒回來踢輸了,我們雪藏主力。
2、「海龜派」回來踢輸了,時差沒倒過來。
七、 其他原因(內在綜合)
1、主教練技術差!
2、中國球迷素質差!
3、中國足協這個名字差!
4、中國隊——隊醫技術差!
5、中國足協領導人——辦公室里那位倒水掃地的大媽差!
八、中國隊不輸球的充要條件
草皮不軟不硬,天氣不冷不涼,裁判和門柱凈幫著我們,對方沒有守門員,補時時間長短我們說了算,到第三國去比賽,觀眾全都為我們猛喝彩,觀眾全都不往場內扔手雷,抽了一個人人都說好的簽,「海龜派」回來後猛睡了一個月倒回時差參加比賽,換了個主教練,換了批外國球迷,換了個中國足協——的牌子,換了中國隊——的隊醫,換了個中國足協領導人——辦公室里的打雜大媽,
不是我打的,純拷貝
打不贏,垃圾的蘇軍怎麼打得過無敵的德軍,完全是因為俄國的冬將軍能自動識別敵我目標,只凍德軍不凍蘇軍。只凍法軍不凍俄軍!告訴你歷史的真相:俄國的聖安德烈顯靈,招來了寒冬凍死了無數的德軍,而蘇軍絲毫沒有受到低溫影響,不少人光著膀子就上前線了!非我德軍不努力,奈何寒冬助赤匪。不轉不是德國人!
有圖有真相,被聖安德烈施法凍死的德軍士兵,殘暴的蘇軍士兵把它倒插在雪地里用作路標!
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別的回答里也討論過了,德國是有戰勝蘇聯的機會的,因為蘇德開戰前德國掌握的資源遠大於蘇聯,尤其是工業產能方面。但是德國一直到43年以前都沒有利用好手中的資源,43年以後大勢已去,資源的整合也只是比之前好而已,比起盟軍(美蘇等還差遠了)。其實德國資源遠未到極限,只是沒有充分運用而已。其實到戰爭後期人力枯竭的恰恰是蘇聯(兵員素質極大的下降,後方勞動力嚴重不足),但是蘇聯通過技術兵器的數量彌補了這點。相反德國人力並未枯竭(德國佔一口一半的婦女基本上閑在家裡,所以國內生產領域佔用了大量男性勞力,但是這樣德軍兵員素質一直保持相對較高的水準),但是技術兵器產量卻一直上不去(最容易生產的四號坦克的產量也不夠看),說白了德國枯竭的資源是技術兵器,德國人補充不了部隊的損失,主要是因為技術兵器產量不足。
德國不是沒有取勝的機會,但是要想取勝,至少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一開始就必須全力研發核武器,在美國之前獲得原子彈。
2、一開始就必須進行總動員,而不是拖延到43年以後,希特勒打了一場全面戰爭,卻不肯按照全面戰爭的規模來調動國家力量,這個是非常愚蠢的,法蘭西戰役的速勝是他狗屎運逆天了,蘇聯那麼大的地緣,不會給他再次走這種逆天狗屎運的機會了(希特勒顯然被法蘭西戰役的速勝給沖昏了頭腦)。
3、一開始就必須動員婦女。希特勒到最後也拒絕動員婦女,導致德國接近一半的勞動力閑置。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希特勒如果這麼中規中矩,也未必會有法蘭西戰役的便宜可占(法蘭西戰役的腦洞確是開的夠大)
===============================================
說下大家爭論的核武器問題,雖然納粹德國沒有研發出核武器,但是的確是當時除美國外最有機會研發成功核武器的國家。納粹有這個技術實力,如果有認識的話,也能籌措到足以研發的核武器的資源。但是希特勒作為一個沒有高中文憑的文藝青年,的確缺乏基本的科學知識,所以對海森堡等人的遊說不為所動。至於載具,如果有意識,對德國來說也並非技術問題,其實HE177載彈量和彈倉體積來說,載運槍法彈毫無問題。另外不算研發中的美利堅轟炸機計劃,容克290這種貨架產品也有投送核彈的潛力,而V2飛彈改進一下也有投送槍法彈的潛力。。
其實以希特勒兩面作戰和挑戰世界列強的態勢,唯有搶先研發出原子彈,變有限戰爭為無限戰爭,否則是沒有任何勝率的,就是擊敗蘇聯,也無力征服烏拉爾以東地區,一旦美國從西部登陸,俄羅斯(不管還是不是蘇聯)都有捲土重來的可能。《祖國》里核平倫敦,《高堡奇人》里核平華盛頓,雖然都是YY,但是並非沒有道理,對二戰德國來說,唯有核平,方能不敗。
從工業潛力和國力對比上,德國是難以擊敗近乎開掛的美國,但是擊敗蘇聯從理論上是存在可能的,只要德國能夠即使完成國力動員,是可以拼湊出擊敗蘇聯的力量的。德國加上奧地利和捷克人口,可以充分動員的人力有8000多萬,加上佔領區人口,其實與蘇聯差距也沒有那麼顯著。相比人口數量差距,德國技術兵器與蘇聯的差距更為明顯,德國武器固然有工藝上生產困難的問題(比如說著名的虎式),但是就是以工藝性著稱的四號坦克,產量也沒有過萬。而蘇聯T34產量接近六萬量,這個顯然與德國工業潛力不相符(德國控制區域的工業能力遠大於蘇聯)。
其實東線德軍與蘇聯的差距,更多的是體現在技術兵器之上。二戰後期,除了參戰較晚,介入地面戰爭更晚的美國以外的各主要參戰國都出現了普遍的兵員素質下降問題,相比之下德國是下降程度最低的,而蘇聯是最嚴重的,這是蘇聯人力資源枯竭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是蘇聯通過技術兵器數量的優勢反倒牢牢佔據戰略優勢,用一個又一個打擊粉碎德軍,即使在遭受更大傷亡(從實際數量到比例來說都是如此)的情況下,蘇聯軍隊的恢復能力也遠超德軍(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損失了東線六分之一的步兵以後就再也無法恢復,東線步兵一直處於缺編狀態,蘇聯在遭受比例更大的損失的情況下一樣可以迅速恢復步兵編製。庫爾斯克會戰以後雙方的坦克集群都遭受了重創,蘇聯不到半年就恢復了坦克集群的戰鬥能力,德國卻再也無法恢復)。出現這種情況與其說是德國人力枯竭不如說德國技術兵器生產的枯竭,而這種枯竭的根源前期主要是德國自己沒有充分動員,後期則是因為盟軍轟炸的影響。
國內的二戰史觀基本就是冷戰時代西方史書的觀點——舉例而言,英國皇家歷史學會52年編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大全》是人教版教科書《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的主要參考來源。
類似「德軍無敵,蘇聯靠冬天/人多/工業產量大,義大利是逗比,波蘭是唐吉坷德,美國爸爸天下無敵」一類的東西不能說全錯,但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真實歷史
--------------------------------------------------------------------------------------------------------------------
東線戰場給雙方影響最大的不是冬天,而是嚴重限制裝甲部隊活動的秋季泥濘。冬天對德軍的影響也不是一般人想當然的「凍死人」,而是在後勤保障上的影響——比如《後勤與戰爭》中提到的火車供水管凍裂的問題。
題外話,第三帝國是一個把浪費技能點滿的國家:五萬噸的俾斯麥戰鬥力尚不如四萬五的維內托,56噸的虎式戰鬥力不如46噸的IS-2,42年鋼產量是蘇聯的4倍坦克產量居然只有蘇聯的1/4,把一手同花順生生打成了散牌。
1941年莫斯科戰役阻礙德軍的天氣因素主要不是嚴寒,而是秋雨。10月初的連綿秋雨使得條件本來就一般的土路如同春季解凍期時一樣泥濘不堪,雙方的重型武器裝備和機動車輛基本都陷在泥里,難以動彈,對於戰線十分漫長又處於進攻態勢的德軍來說自然十分不利,而對於戰線短、背靠莫斯科防禦的蘇軍,這種條件的不利方面就被削弱了很多。
10月初的秋雨就發生在德軍合圍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地區蘇軍集團之後,不但圍殲蘇軍的速度拖慢了,也使得德軍暫時無法作長距離的迂迴機動,繼續躍進包圍莫斯科地區的蘇軍,並給蘇軍以時間從容調兵重新布防,應該說這一延誤是相當致命的,等到11月土地凍結重新收拾力量進攻儘管一度逼近莫斯科,但最後也成強弩之末了。
但是秋雨和嚴寒都是無法避免的,是俄國每年秋冬季節典型氣候,要怪也只能怪德軍自己輕敵、準備不周,並且一再拖延時間。
沒有嚴寒,蘇聯的人口能翻幾番
這如同在說如果沒有最後兩道大題,我就能上北清了。
別說寒冬的問題了,你們德棍就不知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蘇聯沒有人,那小鬍子打進莫斯科還不就是分分鐘的事?
以後面對德吹問題,拿好不謝。
出處不明。有知道的可以評論區提醒,我再加上。(後來看到,該問題下贊數第一的就是這個)
原文如下:
天時
天時好不好很重要。
1、太冷。科爾松戰役。
2、太熱。庫爾斯克戰役。
3、不冷不熱,不能給敵人造成阻礙。諾曼底戰役。
4、陽光太好了。阿登戰役。
5、陽光太差了。斯大林格勒戰役 。
地利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某種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損害運氣。
最麻煩的事:
東線公路不好,妨礙德軍車輛機動;
西線公路太好,不便於妨礙敵人車輛機動。
具體小事例:
1、林地太複雜。列寧格勒戰役。
2、城市太立體。斯大林格勒戰役。
3、山路太崎嶇。高加索戰役。
4、地勢太平,不能給敵人帶來阻礙。莫斯科戰役、羅斯托夫戰役,法萊斯口袋戰役。
人和
所謂地利不如人和,雖然德軍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某些情況下還是不幸出了紕漏。
最氣人的事:
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保加利亞人(以下省略若干)。。。。。。。不幫德軍幫盟軍。
其他一些小麻煩:
1、客場作戰,氣氛影響。害得德軍三個月攻不下蘇聯首都莫斯科。
2、主場作戰,干擾太大。害得德軍半個月被蘇聯攻克首都柏林。3、羅馬尼亞人幫德軍。害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 被包了餃子。
4、羅馬尼亞人幫盟軍。害得德軍在羅馬尼亞又被包了餃子。
5、義大利人幫德軍。害得德軍輸掉了北非戰役。
6、義大利人幫盟軍。害得德軍需要整整一個集團軍群守衛狹長的義大利半島,結果救不成諾曼底。
7、希特勒不肯聽職業軍官博克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8、希特勒聽信職業軍官萊布元帥和龍德施泰特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9、希特勒不相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冬季風暴。害得德軍在 斯大林格勒被打斷東線脊樑
10、希特勒輕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巴巴羅薩。害得德軍陷入了二戰最大的泥潭。
嚴寒能擋住蘇聯紅軍?
倒不如說如果德國不入侵蘇聯,整個歐洲都會飄紅旗。頂著西歐第一強國德國的進攻還能反推到柏林,沒德國還得了。
開開腦洞
德國如果共產黨執政,西至直布羅陀,東至東京灣都會插上紅旗。
德國一開始就是推進陣容,小Y,小黑,死靈龍,獸王,小de 的陣容,打法國,開霧繞塔後一波團滅法國主力,順勢推進直接拿下,打蘇聯還是老套路,各種推進,順勢三線一二塔全推掉,結果上高地日了狗了,剛了幾回正面雙方損失慘重,高地塔也磨掉了,但是高地兵營就是拿不下來,結果沒有大兵產能優勢,被蘇聯各線牽制,況且還有練金這種毒瘤刷子,錢越刷越多,順然醬油很窮,但是大哥裝備豪華,結果德國在高低下被蘇聯反攻,被團滅。結果,你告訴我蘇聯能打迎全憑己方海民的冰封魔印降低了對方的移動和攻速,這合理嗎?
記得有西方記者問朱可夫蘇聯是不是靠嚴寒的天氣打敗了德軍?朱可夫說莫斯科一直都這樣冷,難道戰前他們不知道?
某國腳:草皮太滑,洗內。
「元首,您不用擔心後勤問題。
莫斯科的冷是乾冷,是物理攻擊。
大柏林的冷是濕冷,是魔法攻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以佛朗哥為首的人要推翻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希特勒是左派還是右派?
※羅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誰才是蘇聯第二名將?
※《少女終末旅行》中出現了哪些軍事裝備?
※德軍如果在春季發起對蘇聯的侵略是否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