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Path 的新產品 Kong?

Kong - Play with your selfie. on the App Store on iTunes
http://kong.wtf


利益相關,不能給出客觀評價(自家的app當然是十萬個贊啦),但是估計可以給大家講講Path做Kong的心路歷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終於來填坑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ong是一個14年夏天就開始構思的產品。說是構思其實也許不大恰當,只是path每天都會發生的天馬行空的討論和頭腦風暴之一。最初的想法其實很random,「what if we created an app that was face only?" 這樣腦洞大開的想法一般來說都在大家說說笑笑中湮滅了,但是我們的cofounder,首席設計師兼ios開發愛好者Dustin一直沒把腦洞關上,開始在周末默默地把這個腦洞變成了一個prototype。


不過由於我其實是8月中旬才加入的path,不知道最開始的prototype是什麼樣的,但是在我加入path的時候,kong雖然依舊只是dustin的weekend project,但已成為同事們最愛玩的新app了。上班也kong,下班也kong,開會也kong,慢慢地大家kong的頻率比發path的頻率還要高。大家越來越濃厚的興趣推動著kong一次次地迭代,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


慢慢地dustin開始全職專註於kong,一個server engineer很感興趣,也加入進來,一個安卓程序員對於無法參與全民kong的活動感到不開心,於是也在業餘時間做了個安卓版。再後來,在提交了path2014年的最後一個大更新之後,我和另一個ios engineer也因為興趣加入幫忙。(不過我在幫了兩三周忙以後又找到了新的興趣,就默默轉去做自己的project了)至此,歷經小半年,kong終於算是從一個人的實驗變成一個project team的產品。


所以跟其他大部分公司的產品不大一樣,kong並不是一個由上而下誕生的產品,而是因為大家這個想法這個產品的熱情和興趣而organically form a team,並且推動公司把這個產品提上日程。


kong的意義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跟path的宗旨是否背離?

其實用過kong的人,不管是path的同事們,我們的親朋好友,還是我們的beta用戶,給的最多的評價就是fun。好玩也許不是一個意義,但是是一個讓人感到開心愉悅的理由,讓人玩下去的動力。


path一直想做的是intimate social network,path classic的密友圈是一條路,但朋友們多變搞怪充滿創意的臉,也是親密感的另一種體現。在這個社交網路裡面,你的每一個kong都是你當時最真實的狀態,而用gif作為媒介,比文字和圖片更豐富生動,又比video和實時的視頻電話要更light weight。


為什麼kong如此粗製濫造?path以往的設計水準去哪了?

首先很感謝大家的關注和各種評論。我相信正是因為對path的設計有著高的期待和標準,大家才會下載(中國的小夥伴還得跑到美國store)試用,真愛粉才會如此「痛心疾首」地給我們真實的反饋。:p


不過剛開始看到這樣的評論我還是蠻驚訝的,因為在美國的各類媒體,社交甚至設計網站上kong得到的反饋基本都是很正面的。但是仔細想了一下,覺得大家這樣的反應其實也蠻好理解的。

的確,kong跟path相比,是一個更加「粗線條」的app。並沒有經典的紅色配色,沒有引領了設計風潮的抽屜和旋轉展開的按鈕,kong看上去就只是一張張臉和鮮艷的色塊組成的app。而大家習慣並且喜歡了一種風格,對於變化,第一反應大多都會覺得排斥。


我並不是kong的設計師,不能跟你們解釋kong的設計理念,所以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kong的設計流程和細節。


-kong是一個完全不同於path的產品:

kong不是path的附屬產品,也不是path的gif快手小工具,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產品。只不過湊巧還是同一幫熱愛產品熱愛設計和社交的人做的。真正用過kong的用戶就知道,kong是一個以內容為主導的app。傳統意義上的界面其實只是一個top bar和一個拍攝按鈕,而這兩者在瀏覽內容(向下滑動)的時候都會隱藏起來,為內容讓位。這樣的app其實並不適合path原來的精緻小清新風格,一是畫風不符(逗比臉和小清新),二也實在是沒有空間,也沒有為了精緻而精緻的必要。


-用代碼來設計:

kong並不是一個從photoshop里誕生的app。Dustin,作為設計師和開發者,這次選擇了通過code來設計。他把他腦中的想法直接通過代碼來一次次地試驗修改,所有的交互和動畫都是可以直接感受並且觸摸到的。在最早期的試驗中,他甚至堅持所有的圖標都用code來繪製。這種「奇葩」的設計方式自然有利也有弊,弊可能就是沒有了大家習慣精緻圖標或者擬物,但是利也是大大的有的。至少作為同樣一手設計一手代碼的見習desigrammer(好吧我又在瞎編詞了。。。),我深深感受到這種設計方式的威力。沒有固定的設計稿,創作不會被框住,一旦有一個奇思妙想,噼里啪啦一通敲就能把腦海里的設想變成指尖上可以交互的界面,立刻就能驗證和對比。而對代碼和各種library的了解也有助於指導設計。設想一下,設計師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設想被程序員一句無情地「實現不了」piaji從天上打到地上是一件多麼常見又難過的事情。但是用代碼設計就不會這樣啦,設計出來的必然就是能實現的,而作為設計師的程序員自然也會為了實現自己天馬行空的設想努力試驗使勁挖掘潛能...


-跳出束縛,抖掉「歷史包袱」

path的設計可以算是引領了一股設計潮流。我相信在zhihu的你們,如果用過path,大部分都是被path出色創新的設計所吸引。由於已經有一個成功並且成熟的設計風格和語言,任何新的功能新的改動都需要與原來的設計保持風格上的一致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對我們大膽創新帶來了一定阻力。有些時候有些新的功能我們技術上已經實現,但是設計上還沒有找到讓我們滿意的最優解,為了最好的體驗,權衡一番,還是只能把這個功能往後推。有的時候是設計師提出了一個新的設計方案,能解決一些遺留問題也可以為未來開路,但是緊湊的產品時間軸上一直也擠不出這麼長的時間來大幹一番。其實跟龐大的code base一樣,這幾年積累下來了很多很贊的代碼(設計),但牽一髮動全身,很多新的(功能)創意會引發全局的改變,因而變得束手束腳。


而像之前說的一樣,kong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延續原來的設計風格,非但並不合適,也會束縛我們創新的腳步。


-用戶參與塑造產品

最後,kong還是一個很年幼的產品。我們很早就開始進行alpha和beta測試,並且一遍遍地根據用戶們的反饋迭代產品,改進設計。其實最開始kong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以臉社交的app。但是通過觀察用戶們的使用pattern和花樣逗比的創意,kong才一點點變得豐滿,並且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而且也因為deisgn with code的靈活性,產品迭代的周期非常短,常常是幾天不見就大變樣。所以不管是從功能上還是設計上,kong都是一個用戶參與塑造的產品。


但是產品的成長並不隨著app上線結束,隨著kong的用戶越來越多,真正的成長才剛剛開始。畢竟path剛剛開始的1.0也跟現在的4.0,甚至慢慢蛻變成長的2.0,3.0都大不一樣。我們自己也知道kong還很不成熟,還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所以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多給我們反饋和建議,幫助kong變得更好。

最後給不方便下載Kong的小夥伴們展示一下美國的奇葩們怎麼用Kong來花樣逗b的:
視頻封面Kong - 花樣逗比神器視頻
(知乎不支持gif所以只好傳了視頻上來....)

#runaway

視頻封面runaway視頻

#quarterlies視頻封面quarterlies視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繼續歡迎加入bet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接下來幾個月會慢慢開放全球beta,想要來一起玩的朋友可以點這個鏈接(Kong Beta Interest )填一下基本信息。


目前只有美國區有得下載,所以感覺用的人還比較少,這是一個自拍應用,基本上就是你可以導入你的各路好友,大家一起在裡面秀奇奇怪怪的自拍,還有很多酷炫的效果。沒錯,真的是「酷炫的效果」。用了兩天,我覺得最有趣的 channel 當屬 #emoji。這個應用最大的樂趣應該是看你認識的人做一些傻動作的自拍……

估計很多人看到 Kong 之後第一反映都是「我靠怎麼這麼丑」,我看到的時候腦中浮現了一個叫 Riff 的應用(這個是 Facebook 收購的 Branch 創始人 Josh Miller 牽頭做的應用,風格基本和 Kong 類似),然後去搜了一把,發現很多應用都類似這樣的風格。本著「能做出 Path 的設計師一定不是神經病」和「所有的設計都是有原因的」的態度產生了一些想法,記錄下來,是對是錯估計只能由 @謝思遙 來認證了,也可以期待來自她的一手消息。

Kong 的內容類型可以用兩個關鍵詞概括:GIFmeme

GIF 可以說是互聯網界的黑膠唱片,古老到不行但在某些人群里還是很火(它誕生的時候我還沒出生= =),缺陷很多,以 Twitter 為代表的諸多網站都開始把 GIF 轉換為 mp4 的格式來展示。儘管 GIF 有諸多問題,但似乎依然阻擋不了人民對它的喜愛,如果你經常訪問 Tumblr 那你應該能注意到上面滿屏幕的 GIF,加上 GIF 製作軟體的普及使得製造一張 GIF 圖片沒有那麼困難。另外亞洲網路表情文化的發展要遠好於西方,西方人民除了 :) 就是 GIF 了,感覺他們非常的狂熱的喜歡這類媒體類型,這更多可能是個文化問題。Kong 用自拍的形式產生 GIF,而不是視頻,這也可以被很快的進行二次傳播。

meme 文化是一種「粗製濫造」文化,重點在快速模仿、快速製作、快速傳播、快速消逝,不講究精細創作,能表達意思就行。如果你經常逛國外的網站,那你應該見過下面這類圖片,一張背景,幾個大字,甚至字體都一樣。

這類圖片往往會衍生出很多二次創作,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質量之差令人遺憾。但問題是這些創作者不在乎是否好看,在乎的是內容是不是足夠好笑,意思有沒有被表達清楚。他們組成了有著自己獨特審美的亞文化圈子,並且看起來還在蓬勃發展。Kong 的每一個 channel 其實就是在有主題的互相模仿各自的行為。

回頭再看 Kong 裡面的內容,基本上所有的 GIF 都很「跳」和「酷炫」,同時在內容質量上也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高質量。就設計而言,Path 的設計師早已經證明了他們不是做不出「美」的設計,這只是一個「想不想」和「要不要」的問題。

每一個設計都是為了內容服務的,這個平台希望用戶產生的內容在某些情況下其實決定了設計風格會往什麼方向發展。經過這幾天的使用,我慢慢的覺得如果把這些跳躍的、酷炫的、圖像質量差的內容放在一個經過靜心雕琢的、美的設計中不一定是一個好的選擇。設計只是達成產品目標的工具或者是手段之一,「合適」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不是說現有的設計就是完美的,也有很多瑕疵,比如輸入的文字不能調整位置和大小,某些地方的交互會存在誤解等等,這還可以改進,慢慢來。

只是一個思路,不一定對。


Path出了新的應用—Kong,官方介紹Kong是A new way to play with your selfie,用好玩的方式分享自拍(黑)GIF圖(表情庫)。在US apple store可以下載,所以迫不及待的下載使用,這篇文章是對Kong整體設計的總結。

1.啟動頁面

採用了鮮明的玫紅橙黃漸變的主色調,諸多密集點點有一種扣8bit像素的感覺,頂部的圖片是動圖。作為Path Family出品的產品,初始一剎還是不太能反應的過來的。但這樣的設計也不妨礙使用過程的流暢。

2.字體

與path不同,path使用Coquette Bold。

3.註冊頁面

調皮的一面出現了,每次觸碰都會帶來跳動的反應,比如說打一個字母,顏色隨機變動,這裡感覺Kong是要GIF到底。

對於「隨機的顏色分配」,前段時間我和幾個朋友組成的產品小分隊做的一個隨機生成內容的App(趣搖)在初版UI設計也考慮過,為了讓整個產品真正FUN起來,我們想到了每次刷新新的內容都會產生不一樣顏色的變動,而且是漸變色,整體設計圖做出來之後還是很酷炫的(如下圖),但是最後初版未被採用的原因可能是呈現上Title太過於花哨暈眩,缺乏一致性,用戶可能沒辦法有直觀的感覺。也不符合我們產品本身簡單專註的目的。

4.不同自黑頻道(channels)

List形式的頻道,Kong的顏色很多觀感強烈,白字加上三原色群組作為底色,簡單粗暴。Google的Material Design推崇的就是色彩斑斕以及動畫的感覺。官方介紹private channels for friends and public channels to meet new people.其實就是貼了標籤分了個組看別人的照片。

5.發布(Posts: press and hold to make quick GIF selfies.)

發布的按鈕是一個會動的小圓圈,小提示條提醒你點擊它可以錄製臉部動態圖,界面由網格線劃分的六個小方塊,每個小方塊都會呈現其他用戶上傳的不同的GIF臉。這個小圓圈貫穿整個Kong(本來功能層級就不深),頂部導航條是可以編輯的標籤,右上角是一個菜單欄。主界面沒有任何多餘的信息(kong的圖標隱藏在menu的底部),設計就像內置的便簽薄一樣,只不過管理的自己的GIF圖。為什麼要說這一點呢,這一點是我在做畢業設計設計一款App的時候思考過的問題,為什麼ugc需要用戶自己生成內容的產品不給用戶一個更加溫馨的易於編輯文字的界面呢?我很喜歡Medium的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給作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書寫環境(雖然現在還沒有能力在Medium上寫故事),而國內很多如論是Lofter,知乎,微博,豆瓣。每次想分享寫點東西都不能很好的使用文字編輯器(還是在pages里打好再複製過去),說的有點遠,回到Kong,簡單的界面讓人兩步就可以完成post的操作,六格子方塊的動態圖讓人覺得很逗比也有想post的衝動,這就足夠了。

6.雙擊點贊(like),這是很常見的手勢。

7.分享(share),這也是很常見的功能。


對,Kong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可以分享自黑的玩具。


——————————————————————————————————————————
XJ的UX/交互博文盡量做到日更,學習ing
歡迎關注 Pathos


定位是GIF社區,目前還看不到啥有意思的玩法。估計是想做成熱門事件圖片直播這一類的。


推薦閱讀:

現在很多網站都增加了「返回頂部」的按鈕,你最喜歡哪個呢?
何謂「國人使用習慣」?
如何評價FIUI?
為什麼 Windows Phone 可以保持 app 的 UI 一致,而 Android 不能?
如果說《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是入門篇。看了兩遍,收穫很多。那麼,進階篇可以看哪本設計書?

TAG:Path | 用戶界面設計 | Kong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