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為什麼活著?誰能來幫幫我。

近一段時間覺得每天面對的一切都是空洞灰暗的,不是青少年時無病呻吟的感覺,感覺像是生命到了一個階段,找不到這個答案就無法繼續進行的蒼白和無力。看著每天穿梭在我面前的一切,他們都是為了什麼而活著呢?為了父母嗎?可父母也終將離世?為了實現自我嗎?什麼是自我?人類的戰爭爭鬥和其他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什麼呢?如果最終的歸宿都是墳墓,什麼都帶不走,那為什麼還要去經歷一切?

去健身去培養興趣愛好,可這種逃避總是很暫時的,這一切的意義又都是為了什麼呢?和那些正在經歷飢餓,災難的人相比我應該是幸福的,可這個問題還是縈繞著我,我感覺不到一絲開心,甚至渴望有什麼事情的發生來結束一切。可能是有些抑鬱症,但覺得藥物和心理醫生的話也並不能給我答案,僅存的一點正面思想是想看心理學哲學的書來自己治好自己,可看到書上的文字也是空洞乏味的。鼓起勇氣來這裡詢問,誰有過這樣的經歷,要怎麼走出去呢?


什麼都無法捨棄,就什麼都無法改變。

題主的痛苦正說明了你的精神正在超越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只會隨波逐流的人。其實說白了,你的問題就是:你越來越覺得一直以來這個世界灌輸給你的,那些看似美好的、大家都在追求的事物,根本就不是你想要的;而你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這也是一直以來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我從道家,佛教,印度教,叔本華,尼采等思想體系中逐漸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初步答案。當然,純屬個人見解,世界觀這種曖昧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對錯。

從哲學或者宗教的角度講,或者客觀地講,人生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科技帶給我們便利,卻也越來越讓我們成為它的奴隸;婚姻給人的身體和心靈提供了可依靠的體系,卻也意味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甜食與葷菜最能激發食慾的快感,卻也為健康埋下隱患;百歲老人們的生活都極其平淡寡味,始終保持創造激情的很多天才卻因身體或精神的疾病而短命;農民種地勞動異常辛苦卻可以鍛鍊出健康的身體,達官顯貴們生活奢華舒適卻生出各種富貴病......

所有的這一切的平衡一直在這個世界運轉著,只是我們的本能過於短視(包括我自己,因為我現在無法做到完全出世),只能感受到事物的單面性。當然,出世避免了很多痛苦,也同時拋棄了很多的快樂。

我一直認為物理中的能量守恆定律,數學中的正負概念,化學中的反應平衡等等都隱隱有著某種聯繫,後來仔細思考了一下道家的太極,就不得不為祖先們的玄妙智慧所驚嘆。類似的概念還有印度教中的「梵」,還有佛教中的「空」,哲學史上的很多人也都曾觸及到類似的概念。

到了這裡可能我說的像是虛無主義一類的東西。下面是我對於人生活法的一點自己的拙見。

人生或者說世界萬物就像是一個無限的混沌的空間。所謂生活就是在這種無限之中給自己找到一個原點,建立屬於自己的有限。我們在這個空間里每個人的生活看似截然不同,有痛苦有幸福,但實際上我們的痛苦與幸福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和順序出現罷了。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通過自己找到那個原點,就隨波逐流的把原點選擇在和別人一樣的位置。對於這些人而言,人生就是從來如此的,比如財富名聲榮譽權力等等,至於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可以變成怎樣卻不是他們關心的。

我們總是習慣於把自我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之上。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決定人的命運差別的根源有三項:人的自身,人的身外之物,人在他人眼中顯示的樣子。對於人的幸福而言,其重要性是依次遞減的,而實際中絕大多數人卻本末倒置。某個看似光鮮亮麗的職位、頭銜,華麗的住宅,豪車,名包......這些事物有了都是有了觀眾才有意義。但是絕大多數人只能通過這些尋找存在感,真正的自我卻空虛疲憊沒有方向。比如今天物質生活的豐富程度遠超十年前,我們是否真的比十年前的人快樂呢?常人的幸福感永遠只能建立在橫向比較上,卻不懂得用自己的標準縱向思考。

周國平在《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表述尼采思想有個很精彩的解釋:縱然人生是無意義的,我也要給它賦予一種意義。用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從客觀上講,人生無意義,不管我的人生的某一部分是正是負,最終相加得到的結果都是0;但我的主觀意志卻是有感受的,所以我應該去追求自己的內心。

很多人說難以做到,這是事實,因為在慣性中我們的生活經常會陷於某種無法自拔的狀態。但如果幸福真的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哪裡還有平衡可言?真正的重點就是認清哪些是真正有意義的,哪些只是看起來有意義。然後給自己的生活作減法,什麼好處都不想放手,只想一味的獲取,這種途徑只存在於夢中。

打破一切世俗的枷鎖,重估一切價值,建立自己的世界觀。把那些被世俗所看重,但實際上對你的幸福沒有實質幫助的東西全都捨棄掉,去追尋真正重要的事物。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獨立的思想和價值觀,與傳統和主流抗衡的過程會很痛苦,但是如果能得到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結果,這樣的人生不才是最真實的嗎?


前方高能預警:在引用原文後有私貨,請謹慎閱讀。
什麼「生下來就是要活下去呀」的話真是聽夠了,一點說服力都沒有好嗎=。=,這篇《鵩鳥賦》對於時常陷入迷茫的我來說如同一顆天宇中的明星,它經常能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一個正常人類應該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
《鵩鳥賦》白話譯文
賈誼在長沙做了三年太傅,有隻鵩鳥飛進他的住所。鵩鳥長得很像貓頭鷹,是不祥的鳥。賈誼因為被貶到長沙,長沙氣候很潮濕,此時看到貓頭鷹,認為自己壽命已不長了,於是寫了一篇賦來自我安慰。賦文說:
漢文帝六年,丁丑年,四月孟夏時節。四月里的一天太陽西斜時,有一支鵩鳥停在我的屋子上。它停在座位的一角,形態非常從容不驚。有怪物停棲於此,我心中暗中懷疑它飛來的緣故。打開書本占卜它,預示說到它吉凶的定數:「有野鳥進入我的房屋,主人即將離去。」我請求向鵩鳥發問:「我將要到哪裡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訴我,即使有凶事,也請你把什麼災禍說明。死生遲速的吉凶定數啊,請告訴我它的期限吧。」鵩鳥就嘆息著,昂起頭張開翅膀,口卻不能說話,而請用胸中所想的來對答:
「時間萬物的變化,本來就沒有停止。運轉遷移,或推移回還,萬物變化運轉,反覆無定。形與氣互相移轉連續變遷蛻化,精微深遠,沒有窮盡。福是禍的誘因,禍是福的根源。憂與喜聚集在一門之中,吉與凶同在一個區域。吳國很強大,夫差卻失敗了,越國棲息於會稽山,但勾踐卻稱霸於世。李斯游於秦國,身登相位,達到成功,最終卻身受五刑而死。傅說在傅岩操服勞役,殷高宗武丁以為他是賢人,用他為相。福禍相互依附糾纏,如同繩索絞合在一起,天命不可解說,誰知道他的究竟?水流矢飛,為外物所激,則或悍或遠,發生變化,萬物往返相激,震蕩轉化,人事也有時因禍而至於福,互相影響,反覆無常。雲因勢而上升為雨,雨因冷而下降為雲,事物的變化複雜紛紜。自然界造化推動萬物,使之運行變化是無邊無際的。天和道,其理深遠,不可預為思慮謀度,死生遲速有命,哪能預知它的期限!
地像一個冶金之匠爐,造化像一個冶金之匠,陰陽所以鑄化為物故喻為炭,物由陰陽鑄化而成故喻為銅。聚散滅生怎麼會有一定的法則?千變萬化未必有終極。偶然為人,哪裡值得貪戀珍惜,而死亡又有什麼值得憂患的呢?智慧淺小的人,只顧自身,以他物為賤,以自己為貴。在達人看來,自己和萬物可以相互適應,故沒有一物不合適。貪婪的人為財而死,剛烈之士為名譽而死。貪求虛名的人,死於權勢,一般人貪求生命。為權力所誘為貧賤所迫的人,東奔西走,趨利避害;與天地合其德的偉人不為物慾所趨,對億萬變化的事物都等量齊觀,一視同仁。愚笨的人為俗界所牽連,困窘得如罪人之受拘束;有至德的人遺棄物累,獨和大道同行。眾人惑亂之甚,所愛所憎,積聚甚多;得天地之道的人安然寧靜,獨和大道相處。放棄智慮,遺棄形體,超脫於萬物之外自忘其身,深遠空闊,與道浮游。人生如木浮水,行止隨流;把自己的身軀完全託付給命運,任憑自然,不私愛身軀把它歸於自己作為私物,活著彷彿隨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長眠。深邃得好像深淵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像沒有羈絆的小舟般自在,涵養空虛之性而浮游,德人不被萬物牽累,知天命而不憂愁。因此像鵩鳥飛入舍內這種瑣細小事,又有什麼值得疑慮的啊!」
——————————————————————————————————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原文中的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事實:世界是一個工廠的話,自然規律就是設計者,陰漲陽消作為運轉動力,一切物質都是最初的那團混沌分離出的產品--------人自然也不例外。
生命的定義從學術上說就是可以自我複製的物質系統,也就是說,生命在這個物質世界之中並不是那麼的特殊,一切都是物質世界內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你只不過偶然成為了一個生命,一個動物,一個人;偶然沒成為一塊石頭,一滴水,一團氣體,一顆行星。。。

記得我還上高一的時候,英語老師做班主任,她告訴我們 Life is a journey. journey誰不知道啥意思啊?不就是旅途?但是這個旅途特指「有去無回」的旅途。這話讓我反覆玩味至今,在時間匆匆飛逝的同時,我接觸了哲學,認識到個體的認識不可能在個體之間傳播,理解從根本上是不可能的。我當然也接觸甚至浸潤了醫學,那厚厚的大部頭告訴我,人類認識客觀世界都經過了感官,拿視覺系統作為例子,人類看到的圖像和實際情況可能相去甚遠。人類的視覺與想像系統是分別獨立的,就像前段時間的裙子黑藍白金之爭,你看到的圖像完全取決於你的大腦如何「腦補」。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從未具有直接性,也就是說,每個人生活的世界的範圍,其實從未超越自己顱腔的範圍,很悲傷的說,我們都是孤單的,因為個體之間都各自生活在自己腦中的世界,且認識不可傳遞。那麼,不拋棄所有經驗而去體驗這一有去無回的過程嗎?為什麼而活這個答案是開放的,你若能摒棄俗世的經驗(什麼活著盡孝,活著掙錢,生子,結婚,幹事業,多半有「媚俗」(米蘭昆德拉)的成分在作怪),便能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以下這些話也是我想說的,希望能幫到題主!(超長預警,非真正思考人生意義者可免進) 

下面的對話摘自埃克哈特.托利老師的《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中的一段訪談。本想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但實在感覺沒有原著說的透徹,只好原文摘過來了,希望帶給大家同樣的震撼(只是一小段,希望沒有侵權),不指望有人能看完,有收穫就好,反正這些話是戳中我的心了,這兩天就是在反覆的看,反覆的想,收穫——簡直了......

對話中的這些人都正在尋找生命的目的......


問:我想要做一些生活上的改變,但是我不知道到底要什麼。我要發展,我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且,是的,我要金錢的富足和它所帶來的自由。我想做一些重要的事,一些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的事。但是如果你問我究竟要什麼,我只能說我不知道。你能幫我找出生命的目的嗎?

托利老師: 你的目的就是坐在這裡跟我說話,因為這就是你目前所在之處,而且就是你正在做的事。直到你起身去做別的事為止。然後,那件事又會變成你的目的。


問:所以,我的目的就是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中,坐在辦公室里,直到我退休或是被解僱?

托利老師:你現在不是在你的辦公室里,所以那就不是你的目的。當你真的坐在你的辦公室里做事,那麼,那些事就是你的目的。不是接下來的三十年,而是現在。

問:我想我們可能有些誤解吧。對你來說,所謂"目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對我而言,目的指的是在生命中的總體目標,一個遠大而且重要的目標,可以讓我做的事變得有意義,一個可以帶來一些改變的目的。坐在辦公室里翻動文件不是我所謂的目標,這一點我很清楚。

托利老師:如果你沒有覺察到你的本體,那麼,你就只能在作為(doing)和未來的向度中尋求意義,也就是說:在時間的向度中尋找。無論你找到的是何種意義和滿足,最終都會瓦解或是變成一種謊言,同時一定會被時間摧毀。在那個層次所找到的任何意義,都只是相對地、暫時地真實。

比方說,如果養育孩子給你的生命帶來意義,那麼當他們不需要你,甚至不聽你話的時候,你的意義會怎樣呢?如果幫助他人給你生命帶來意義,你就得期望別人要始終比你差,如此,生命才會持續有意義,同時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如果出類拔萃的慾望,或是在某種活動上的成功會為你帶來意義,那麼,如果你無法獲勝,或是你致勝的運氣有一天到了盡頭(總是會的),那又如何?到時候,你就必須仰仗你的想像力或是記憶來尋找意義,而想像力和記憶都是無法為生命帶來滿足的。無論是在哪一個領域,所謂"做到了",都是相較其他成千上萬的人都"做不到"才會顯得有意義。所以你需要別人失敗,你的生命才會有意義。

我並不是說幫助他人和照顧小孩,或是在各個領域中追求卓越,都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外在目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純粹只有外在目的,那它始終是相對的,不穩定的,而且是無常的。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參與這些活動,而是說,你應該讓這些活動與你內在的、主要的目的有所聯結,如此一來,更深層的意義才會流入你所做的事情當中。

如果你的生活無法與主要目的一致,那麼,無論你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即使是在地球上創造天堂,都會是出於小我,或是被時間所摧毀。這種情況遲早會導致某種痛苦。如果你忽視了內在目的,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即使看起來是有關靈性方面的事,小我都會乘虛而入干涉你做事的方式,所以最終,你做事的方式會破壞你的目的。常言道:"地獄之路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就是指出了這個真理。換言之,你的目標或行動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它們是出於何種意識狀態?完成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一個新的實相,一個新世界奠基。一旦基礎奠定了以後,你的外在目的就會滿載靈性力量,因為你的目標和意圖都會與宇宙進化的脈動一致。

你的主要目的之核心--思考和覺知的分離,是經由時間的消失而發生的。當然,這裡指的不是時間的實用性質,例如和他人約定時間或是安排一個旅程。這裡指的不是鐘錶時間,而是心理上的時間。所謂心理上的時間就是我們心智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在無法尋求圓滿的未來之中,追尋生命的圓滿,同時忽略唯一可以進入圓滿的那個點:當下時刻。

當你把所做之事或是所在之處視為人生的主要目的的時候,時間就消失了。這會賦予你極大的力量。在做事的時候讓時間消失,也會聯結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並聯結你的本體和你的作為(doing)。當你讓時間消失時,同時也讓小我消失了。無論你做什麼,都會做得非常好,因為"做"本身已經成為你注意的焦點了。你所做的事就會成為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管道。這意味著你所做的事情就會有一定的品質在其中,即使是最簡單的一些行為,像翻電話號碼簿或是穿過這個房間。翻頁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翻頁,第二目的是去尋找電話號碼。穿過房間的主要目的就是穿過房間,第二目的是去房間的另一邊拿一本書。當你拿起那本書的那一刻,拿書又成為你的主要目的了。

也許你記得我們稍早談到的時間的矛盾:你所做的事雖然需要時間,但是它總是發生在當下。你的內在目的就是讓時間消失,而你的外在目的一定會牽扯到未來,所以沒有時間就無法存在。但是它始終都是次要的。每當你感到焦慮或是壓力時,外在目的就已經接管了,你也因而忽略了你的內在目的。同時,你忘記了你的意識狀態才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都在其次。


問: 像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會阻止我去成就某些大事嗎?我害怕此生將永遠糾纏在瑣碎的小事上,就是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我擔心我永遠無法從平庸中超脫,永遠不敢去成就偉大的事業,不能發揮我的潛能。

托利老師:偉大的事情其實是從那些受尊重和被關注的小事中產生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偉大是一個抽象的心理概念,也是小我最喜歡的幻想。矛盾就在於:豐功偉業的基礎就是尊重每個當下的小事,而不是一心追求崇高偉大。當下時刻的事始終都是小事,因為它們都是很簡單的,但是在其中卻蘊涵了最大的力量。就像原子,它是最小的東西,但是卻擁有極大的力量。只有當你和當下時刻一致的時候,才能夠得到那股力量。這麼說也許更真切:就是在那種情況下,那股力量才能接觸到你,並經由你而來到這個世界。當耶穌說:"不是我,乃是住在我裡面的天父做的"時候,指的就是這股力量。他還說:"從我自己不能成就什麼。"焦慮、壓力和負面心態會讓你遠離這個力量。然後,你和主宰宇宙的力量是分裂的這個錯覺又會回來。你感覺自己又是孤單一人,永遠都在為一些事情掙扎,或試圖要成就某些事情。但是為什麼焦慮、壓力和負面心態會發生呢?因為你轉離了當下時刻。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呢?因為你以為別的東西更重要。你忘了你的主要目的。一個小小的錯誤,一個錯誤的認知,創造了一個受苦的世界。

經由當下時刻,你能汲取生命本身的力量,傳統上那個力量就叫做"神"。只要你轉離了它,神在你的生命中就不是一個實相了,然後你所剩下的就是"神"的一種心理概念,有些人相信這個概念,有些人不信。即使你說相信神,這種相信也只不過是一個差勁的替代品,替代了神在你生命中每一刻顯化出來的活生生的實相。


問: 與當下時刻完全和諧一致是否意味著所有活動的停止?任何目標的存在是否意味著,與當下時刻的和諧狀態將會暫時瓦解,而當目標達成後,再與當下時刻在一個更高或更複雜的層次重新達成和諧?
我可以想像一株從土壤中鑽出來的小樹苗,是無法和當下時刻完全和諧一致的,因為它有一個目標:它要長成一棵大樹。也許一旦它成熟之後,就會與當下時刻達到和諧的狀態。

托利老師:小樹苗什麼都不需要,因為它是和整體(totality)合一的,而這個整體經由它而行動。"看看野地里的百合花是如何生長的,"耶穌說,"它們既不勞苦,也不紡線,但即使所羅門王極其榮華的時候,他身上所穿戴的,都還不如它們呢。"我們可以說:那個整體,也就是至一生命(Life),要那個小樹苗成為一棵樹,但是這個小樹苗並不視它自己與至一生命是分離的,因此它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它與至一生命所要的是一樣的,這就是它既不擔憂也不焦慮的原因。而如果它早夭了,它會安詳地死亡。它臣服於死亡,就像它臣服於生命一樣。它可以感受到(即使有些不明就理)它是深植於本體之中,也就是那個無形的、永恆的至一生命之中。

就像中國古代道家的聖人一樣,耶穌喜歡吸引我們去注意大自然,因為在大自然中,他看到一股人類已經失去聯繫的力量在運作,那就是宇宙的創造力。耶穌接著說,連簡單的花朵,神都將它們裝扮得如此美麗,那麼神為你的裝扮,將不止於此。也就是說,既然大自然是宇宙進化脈動的美麗彰顯,當人類能夠與蘊涵其中的智性一致時,就會在一個更高、更奇妙的層次把同樣的脈動彰顯出來。

所以,經由誠實地面對內在目的,誠實地面對生活。當你能夠臨在,並完全投入所做的事情當中時,你的行動就會滿載靈性的力量。剛開始,在你做的事情中,可能不會產生明顯的改變--只有做事的方法可能會改變。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當下時刻,讓意識流進所做的事情之中。次要目的,就是你打算經由所做之事而達成的目標。在過去,"目的"這個觀念始終與未來有關,而現在,更深一層的目的只能經由拒絕時間,而在當下求得。

不論你在工作場所或是任何其他場合與人相見時,請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如此一來,你在那裡就不僅僅是一個人而已,而是覺知的場域(field),一個警醒而臨在的場域。一開始和某人互動的初衷,例如買賣東西、交換資訊等等,現在都變成次要的了。此時,在你們彼此之間形成的覺知場域,就成為來往互動的主要目的了。覺知空間比你們談論的內容更重要,也比實體或思想的對象來得重要:人的存在變得比世上所有事物都重要。這並不表示你忽略在現實層面上應該做的事情,事實上,當本體的向度被體認到,而且成為最主要的目的之後,你不但比較容易施展你的作為,同時也會更有力量。這種在人們之間所升起的聯合(unifying)覺知場域,就是新世界裡人際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因素。


問:成功的概念只是小我的幻相嗎?除了這些,我們還能用什麼來評估真正的成功呢?

托利老師:這個世界會告訴你,所謂成功就是成就你原來打算做的事。這個世界告訴你,成功就是獲勝,同時,贏得世人認同和繁榮富足是成功的主要成分。以上所提到的,或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只是成功的副產品,不能算是成功。傳統的成功概念指的是你所做之事的結果。有人說,成功是綜合了辛勤工作和運氣,決心和才能,或是天時地利結合的成果。以上這些或許是成功的關鍵,但不是成功的精義。這個世界沒告訴你的是(因為它不知道):你不可能"成為"成功的,你只能"是"成功的。如果這個瘋狂的世界告訴你,成功並非成功的當下時刻,而是另指他物時,可別聽信它了。那麼,成功的當下時刻又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你的所作所為,即使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都要有一種品質感。品質意味著關切和關注,它們都是伴隨覺知而來的。品質需要你的臨在。

比如說你是個商人,經過兩年的艱苦奮鬥之後,終於排除萬難,推出一套熱賣又大賺的產品或服務。這樣算成功嗎?以傳統的觀點來說,是的。但事實上,你花了兩年時間,以負面的能量污染你的身體和地球,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同受其害,同時也影響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這些行為背後的無意識假設是:成功是個未來的事件,而最後的結果就是所有手段的充分理由。但是,結果和手段是一致的,如果手段不能替人類的幸福快樂做出貢獻,那麼結果也不會。這個結果(其實和導致結果的行為是無法分開的)已經被這些行為所污染了,同時會創造更多的不快樂。這是一個有業力的行為:在無意識中永遠存在的不快樂。

如你所知,次要或是外在的目的存在於時間的向度之中,而主要目的是與當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讓時間消失。若要將兩者協調一致,就必須了解到:整個人生的旅程,最終都是由當下這一步所組成的。始終就是只有這一步,所以應該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其上。這並不是說,你毋須知道你的方向,而是說,當下這一步才是首要的,而終點是次要的。到達終點以後所遇到的事情,取決於當下每一步的品質。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未來為你所準備的東西,取決於你當下的意識狀態。當你的作為中,充滿了本體的無時間性的品質,那就是成功。如果本體不能流進你的作為之中,如果你無法臨在,你會在所做的事情當中,在思想當中,在你對外在發生之事的反應當中,迷失你自己。


問:你所謂的"迷失你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

托利老師:你真實身份的本質就是意識。當意識(你)完全認同於思考,以至於忘記自身本質的時候,意識就在思想迷失了自己。當意識與心理-情緒(mental-emotional)的組成因子(如欲求和恐懼--小我的主要驅動力)認同的時候,它就在這些成因中迷失了自己。當意識與人們對於事件所產生的行動和反應認同的時候,它也會迷失自己。那時候,每個思想,每個慾望或恐懼,每個行動或反應,就會與一個錯誤的自我感融合,而錯誤的自我感無法感受本體的單純喜悅,所以會尋求歡娛,有時甚至會尋求痛苦,以取代本體的喜悅。這就是遺忘了本體之後的生活狀態。在那種遺忘自身本質的狀態下,每個成功都不過是過眼錯覺。無論成就了什麼,很快地,你就會再度失去快樂,或是新的問題和困境又會完全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問:我該如何以了解內在目的為出發點,而找到我在外在層次中所應該做的事情呢?

托利老師:外在目的因人而有極大的差異,而且不會永遠持續。外在目的受制於時間,然後會被別的目的取代。而且,認真地投入內在目的(就是覺醒)之後,外在生活環境因而隨之改變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對某些人來說,他們會突然地或是逐漸地與過去的事物分離,例如工作、生活情境、人際關係等,每件事都會發生深遠的改變。有些改變可能是他們自己主導的,不是經由痛苦的決策過程,而是經由突然的領悟或認知:這是我必須要做的事。可以這麼說:這個決定來的時候是已然生成的了,它來自於覺知,不是思考。有一天早上醒來,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有些人會自然而然地決定離開一個病態的工作環境或是生活情境。所以,在找出外在層面中什麼是適合你的、什麼是行得通的、什麼是與覺醒意識相容的之前,或許你應該先找出哪些是不合適的、哪些已經行不通了,還有哪些已經與你的內在目的無法相容了。

一些外在的其他改變也可能突如其來地發生在你的身上。某個巧遇可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新的契機和發展,某個由來已久的障礙或是衝突瓦解了。你的朋友可能陪伴著你一起走過這樣的內在轉化,或是逐漸遠離你的生活。有些人際關係煙消雲散,有些則更加深厚。你也許會被公司解聘,或是成為工作地點正面轉變的原動力。你的愛人也許會離開你,或是你們會提升到一個新的親密層次。有些改變表面上看似負面,但是你很快就會發現,其實你的生命正在騰出一些空間,讓好新的事物出現。
也許你會經過一段不安全感和不確定的時期。你會自問:我該怎麼辦?既然小我已經不再操控你的生活,你對外在安全感的心理需求也會減低,因為那種安全感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你能夠與不確定性共處,甚至樂在其中。當你可以和不確定性安然共處時,無限的可能性就在生命中展開了。它意味著:恐懼已不再是決定你該做什麼事的重要因素,它也不會再阻礙你採取行動以尋求改變。羅馬哲學家塔西佗(Tacitus)的觀察十分正確,他說:"尋求安逸的慾望阻礙了每顆偉大而高貴的進取心。"如果你無法接受不確定性,它就會轉化成恐懼。如果你能完全接受,它會轉變成更多的活力、警覺心和創造力。

很多年前,由於內在強烈的驅策,我放棄了世俗認為"有前途"的學術生涯,一腳踏入了完全不確定的生活。數年之後,我又從這種不確定的生活中,搖身一變成為心靈導師。又過了一段時間,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那股驅策力再度來臨,促使我放棄了英國的家,搬到北美的西岸。雖然當時我完全不知道理由,我還是順從了那股驅策力。在我進入不確定生活中之後,《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問世了,大部分的內容是在加州和英屬哥倫比亞完成的,而我在這兩個地方都沒有自己的家。我幾乎沒有任何收入,只靠積蓄維生,很快就坐吃山空了。但事實上,每件事都完美地各就其位。我在拙作快完成的時候,花光了所有的錢。我買了一張樂透彩券,中了1000美元,又讓我維持了一個月。

然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在極端的另一頭,有些人停在原地不動,繼續做他們一直在做的事。對這些人來說,只有做事情的方式(how)改變,而不是所做的事情(what)改變。這不是因為恐懼或是惰性而造成的,而是他們所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個讓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完美載體,不需要別的了。這些人同樣也為新世界的萌生做出了貢獻。


問:每個人不都該是這樣的嗎?如果成就內在目的就是與當下時刻合一,那怎麼會有人覺得必須從目前的工作或是生活的情境中離開呢?

托利老師:與當下如是(what is)合一,並不表示永遠不再改變,或是無法採取行動,而是採取行動的動機,是源自於一個更深的層次,不是源自於小我的貪求或恐懼。內在與當下時刻一致會開啟你的意識,並且讓意識與整體(the whole)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當下時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整體,也就是生命的完整性,就會經由你而展現。


問:你所謂的整體是什麼呢?

托利老師:一方面,整體包括了所有存在的事物,它就是這個世界或宇宙。但是所有存在的事物,從微生物到人類,乃至銀河系,並不是全然分離的事物或實體,而是一個互聯的、多向度網路的一部分。

有兩個原因讓我們看不見這個一體性,而且視所有事物為分離的。其一就是感知(perception),我們的感知把實相縮小為我們的感官所能接收到的事物:也就是我們看得到、聽得到、聞得到、嘗得到和觸摸得到的事物。但是當我們只是去感知,而不去詮釋或貼上心理標籤,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在感知中加上思想的話,其實還是可以在這種萬物都看似分離的感知之下,感受到更深一層的聯繫的。

另一個造成分離幻相的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強迫性思考。當我們困在不停歇的強迫性思想續流之中時,宇宙就因我們而崩解了,而我們也喪失了得以感受萬事萬物相連的能力。思想把現實切割成無生命的碎片,而正是這種對現實的分裂觀點,導致了極端無知和毀滅性行為的發生。

然而,對於整體來說,還有一個層次比萬事萬物都是互聯的這個層次更深。在那個更深的層次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合一的。它就是源頭(source),未顯化的至一生命。這個永恆的智性,顯化出在時間中逐漸展開的宇宙。

所謂的整體,是由存在和本體,也就是顯化的和未顯化的、這個世界和神所組成的。因此,當你和整體一致之後,就成為整體與其目的互相聯結當中,有意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識進入世界的顯現。結果,很多及時的幫助會自動出現,機緣巧遇、各種巧合以及許多同步性的事件(synchornicity)接踵而至。

卡爾·榮格(Carl Jung)稱同步性事件為"無因果關聯的法則"。意思就是:發生在我們生活實相表層的種種同步性事件之間,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有一種智性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表相之下運作。同步性事件就是這個智性的外在顯化,也是我們心智無法理解的一個更深層的聯繫。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參與那個智性的展現,那個智性就是綻放中的意識。

大自然與整體是處於一種無意識的合一狀態,舉例來說,這就是為什麼在2004年的大海嘯災難中,幾乎沒有任何野生動物傷亡。它們與整體聯繫的程度比人類高,所以在人們看到或聽到海嘯之前就有所感應,因此,有充分的時間撤退到高地。這種觀點也許也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的,因為動物們很可能就是自然而然地轉移到高地,不為什麼。為了某種理由而做事,是心智與現實切斷聯繫的方式;而自然界卻是無意識地與整體合一的。人類最終的目的和命運就是:藉由生活在與整體有意識的合一之中,與宇宙智性有意識地協調一致,將新的向度帶進這個世界。


問:整體能夠利用人類的心智來創造事物,或是促成與其目的一致的情況嗎?

托利老師:是的。只要有靈感(inspiration)--原意是在靈性之中(in-spirit)以及熱誠(enthusiasm)--原意是在神之中,就會得到以凡人的微薄之力無法獲致的創造力。


活著為什麼?

  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的價值是什麼?也是每個人無法迴避的重要問題。
  做任何事,我們都會有某種理由。因為餓了,所以要吃飯;因為困了,所以要睡覺;因為孤獨,所以要尋找感情。活著,難道不更需要理由嗎?一般人找個理由似乎不難,比如說,為了我的孩子,為了我的家庭,為了我的事業,因為他們對人生沒有太多思考,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打發自己。但深入思考的話,我們就很難滿足於這樣的答案,滿足於這種人云亦云的價值觀。所以,那些有思想的人反而不容易找到活著的理由,因為世人所認可的那些理由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對某些人固然重要,對某些人卻可有可無;又或者,在生命某個階段顯得重要,但在另外階段卻毫無價值。可見,這些都不是我們找尋的終極答案。也正因為如此,不少藝術家或哲學家甚至會苦悶到走上絕路。因為對某些注重精神生活的人來說,如果找不到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就很難心安理得地過下去。
  從更深一層來看,多數人所追求的人生價值,更經不起死亡的審視。再大的事業,再多的財富,在死亡面前,都像泡沫般脆弱短暫。當事業結束時,為我們的生命留下什麼?回顧歷史,哪怕貴為帝王,稱霸一時,同樣是灰飛煙滅。所以,外在一切都是要過去的。當這些成為回憶,給生命帶來什麼影響,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
  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佛教則認為,每個生命都具有潛在的、佛菩薩那樣的高尚品質,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我們的心固然會製造種種煩惱,但同時也具備解除煩惱的能力。若不開發這一能力,輪迴將永無止境,因為無明就是製造痛苦的永動機,使我們在苦海中沉淪輾轉,迷失方向。
  活著的意義,在於了解並開發自身潛在的高尚品質。惟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級,才有能力給眾生究竟而長久的幫助,這正是佛教所說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佛教認為,人生是由惑業苦組成。因為無明障蔽,使我們看不清生命真相。不知何為幸福,就會以苦為樂,與幸福背道而馳。不知我是誰,就會非我執我,遺患無窮。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何為命運,就無法對未來作出正確規劃,使生命健康發展。不知活著為什麼,就會耽著於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究竟價值,或因找不到活著的正當理由而失去生存動力。因此,探討和解決這些永恆的問題,對人生的究竟幸福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我想告訴題主,我跟你有過同樣的感受。

首先我先說最重要的一點
不要想著結束生命。
不要想著結束生命。
不要想著結束生命。
我為什麼說三遍,因為我癥狀最重的時候就想死,沒別的想法。

記住第一點之後,你先不要害怕,很多人都經歷過你這個階段,包括我。你可以給他定義為抑鬱症或者隨便什麼,但是我告訴你,這不會是永遠持續的。

你需要做的事情只有兩件。

一。停止去想你問的所有問題。現在立刻停止去想。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你問的問題並沒有一個教科書般的答案。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有不同。如樂嘉所說,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尋找生命的意義。一千萬個人,一千萬種人生。你走過的每一條街道,嘗過的每一種味道,看過的每一個景色都是屬於你的意義。

二。做一些你曾經喜歡的事。

我為什麼用了曾經這個詞,因為我知道我理解你現在的狀態,除了胡思亂想和抑鬱不開心,你幾乎喪失了興趣。我當時就是這樣,遊戲不碰了,畫不畫了,電影不看了,音樂不聽了,只思考你問的那些問題。那麼現在你去強迫自己,做一件你曾經熱愛的事,做十分鐘,下次十一分鐘,以此類推。慢慢的你會找回自己。相信我!

我再補充一點,眼下如果還調整不過來,就告訴自己,大不了先不開心的活著,不開心的吃,不開心的玩,不開心的聊天,不開心的醒來。總有一天你會懂得自己的真心,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最後有什麼問題歡迎來追問,十分願意幫助你。


我用哲學和心理學兩方面來試著解決一下題主的問題。


首先題主的癥狀不是抑鬱症,抑鬱發作的主要特點就是情緒低落、思維緩慢、語言動作減少和遲緩。 一般會沒有理由的覺得不開心。而且就算是輕度抑鬱的話,也要持續時間在三個月以上才有可能是。


題主的問題不是心理問題,而是人生問題。可以說前段時間自己和你的狀況是一模一樣的,但是自己之後在考心理諮詢師證,還有參加哲學的讀書會,想明白了很多問題。題主的問題在於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的意義,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我們每個人不過就是千千萬萬人中的很小的一個,就算是像愛因斯坦、佛洛依德這樣偉大的人物在滾滾歷史潮流之中也不過就是一個瞬間。人極其渺小。


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孤獨的。為什麼是孤獨的?因為沒有人能夠一直和我們走下去。就算是父母、愛人都是如此,更不用說朋友,沒有永久的東西。所以你感到極其孤獨,不管誰和你再親,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你。對,人極其孤獨。


題主還覺得做很多事沒有意義,健身、工作,這些對於他人對於以後的自己有更多的價值么,能讓自己活得更好么?很多我們看起來很重要的工作有可能只是為了一個很卑微的理由,或者不能稱之為理由的理由。所以,人極其沒有意義。

人渺小、孤獨、沒有意義讓你很難過,很恐慌,這是你的覺醒。想要活的好,想要過上好的生活,很久之前古人就開始詢問這個問題,怎麼活得更好就是一個倫理學上的問題。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哲學的方式來解決。上面有答主推薦閱讀關於存在主義的一些書,但是那些有可能一時不能夠很快解決題主的問題,推薦題主可以閱讀一些哲學入門書。我在這裡推薦一本所羅門的《大問題》。這本書在第二章中就提到了生活的意義的問題。其實對於生活的意義有很多種,重點是我們選擇什麼。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因而就會有自己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著其中就有一個問題,那麼是不是有一個最高的價值,那一種生活是最值得過的,但是我認為是沒有 的,只有你自己認為的最高價值,你不能夠給他人規定最高的價值。


書中認為生活的意義有哪些呢?

  1. 孩子 有將自己的孩子作為意義的,這個也好理解。父母總是在說以後自己的孩子出息了,巴拉巴拉日子就好過,所有生活的意義都在孩子出生後給了孩子。孩子生活的好就是自己的所有價值所在。
  2. 上帝 將上帝作為一種生活的價值。
  3. 來生 很多宗教還將來生作為你自己的生活的價值,你要做的就是將你這輩子過得儘可能的有道德,這樣才能夠在來生獲得美好的生活。
  4. 沒有任何意義 很多哲學家就是這麼認為的,他們眼中的世界就是荒謬的。像加繆在《西西弗斯的神話》中寫的那樣
  5. 生活是一場遊戲 遊戲的目的就在於玩的本身。 我們要努力去爭取一個優勝的結果,或者僅僅是在遊戲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快樂。例如,你特別喜歡健身,那就努力,去爭取健身冠軍或者夏天跑到泳池秀一把身材,你感到很開心,那就是意義。
  6. 生活是一個故事 如果這麼看待生活的人往往會不失時機的做一些富有戲劇性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折騰唄,比如去西藏又一圈,比如來個行為藝術 。同時能夠很好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做一個好兒子,一個好丈夫等等。生活的意義在這裡不再是終極目的,故事的質量和一個人生活和扮演角色的質量。
  7. 生活是一種使命 這個或許有待你玄乎,但是確實有那麼一些人一生下來就像是身上有一種使命在,就像王子就是去斗敗惡龍,然後親吻美麗沉睡的公主一樣。
  8. 生活是利他主義 你活著就是為了別人活得更好
  9. 生活就是涅槃 這是一個佛教中的觀點。

生活,生活還有很多很多意義,但是怎麼看,就需要你自己去尋找了,這東西別人不能夠幫你,不然很多年之後,你突然發覺這一切都不是你認同的,那麼你會更加痛苦的。


-----------------------------------------------------分割線---------------------------------------------------------------


好了,要是題主覺得這個過於麻煩,需要太多思考,那麼可以怎麼做呢,你可以選擇試試心理學的辦法。從心理學上來講你所有的心情都是你自己的看法造成的。


事情A就是事實,通過你自己的認知B,最後形成你的情緒C。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到自己的問題有可能就是沒有形成良好的認知。有可能題主就是因為在很多事情上容易走極端,所以覺得很多事情都沒有意義了。比如,吃飯,如果我們想的深一點,有些人為了活著而吃飯,有些人活著 是為了吃飯。還可以想的更加深一點。但是其實很多時候,沒有必要吃飯就是吃飯,不用那麼多,想想那個自己更加喜歡吃,怎麼吃更加舒服,你要給自己生活的味道,你才會覺得生活的價值所在。


下午還要上課,先寫到這裡。


若干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叫《生命的動力》,就是回答「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的。

當時,我認為,人的未來具有種種不確定性,人活著就是為了揭開自己人生的謎底。

如果你的人生就是一個已經寫好的程序,而你已經預先看過了這個程序,知道你將來的每一天會發生什麼,你會在哪一天因為哪種原因而離開這個世界,哪些人會來參加你的喪禮,你會埋葬在哪裡......

如果是這樣,你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嗎?你會不會覺得人生無聊透頂?好在這樣的程序並不存在,你還是無法準確地預知你的未來。

作為一個世俗的人,所謂的凡夫俗子,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是為了心中的某個目標而活著。

農民種地,是為了秋天金色的收穫;工人做工,是為了完成一件產品;職員上班,是為了領一份薪水;學生上課,是為了通過考試,得到文憑。

如果一個人已經沒有了任何人生目標,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那就接近於是一種動物的生存了。


4月13日補充:看到某或某些說教類答案,忍不住多說幾句。首先這位或這些答主你們的想法很有建設性,用心很良苦,真是感謝。
但是您或您們不切身感受題主的痛苦的話,如何能真正幫助他呢!人家題主需要的不是說教啊!也不是想聽你闡述你對生命的意義怎麼個理解的啊!人家題主苦苦尋找生命意義而不得就是想做到好好活下去啊!人家需要的是動力!是正能量!不是過來人講的大道理!

----------------原答案-----------------


你的問題在於你執著於一個終極意義又想把這個意義賦予你個人的人生。你想用上帝視角去理解這個遊戲,又想用生存模式去完成它。

所以嘛!從上帝視角來看你糾結的這些問題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啊!

但你是人啊!是人便有了限定,有了限定便有了存在,有了存在就可以有意義。

這個意義哪裡來?你所描述的那些東西都會消逝,沒錯。可是你可以去發現那些你看不見ending的東西啊!

你看這幫人:
王爾德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他的後半輩子很慘。
路易康畢生都在建造他的夢。他孤零零死在某個火車站裡。
拉瓦錫生前痴迷於化學元素。他最後被處以死刑。

嘛,人家追求的都不是塵世里的東西。

王爾德的後半輩子很慘。他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早年衣食不愁、年少成名的經歷奠定了他人生高「逼格」的基調,後期落魄後來皈依了基督教。
路易康孤零零死在某個火車站裡。他畢生都在建造他的夢。那些他本來輕鬆可以得到的財富,他根本不care,因為「只是錢而已」。他care啥?care他的混凝土和磚塊們如何替他講故事!
拉瓦錫最後被處以死刑。他生前痴迷於化學元素。雖然說他也是個不免俗的,但人家年輕力壯時還知道自己痴迷的「真理」那類的東西,然後很嗨地去追求。

歷史上、身邊還有很多人,追求著不是塵世里的東西。只不過他們的行動具象化了,變成你更能理解的形式。

舉個無比腦殘的例子。活著好像不是件讓人留戀的事啊!那我就去創造一個讓人留戀的人生。我才不管那些我做過的事情會不會消失,我只知道我能真切感受到價值。可以不?

我的一幫基督教朋友無條件信奉主。我看見他們很多人因此內心變得愉悅寧靜。給我的啟發之一就是,觸碰不到的東西才是有可能無條件信仰的。

在我看來,這種具有不可觸碰性的純粹的東西,一般以二種形式出現:自然科學和藝術。對宗教不了解,不談。你的生活可以是藝術的具象形態。這個藝術,只能由你決定。這便是你的價值。

你既然不會選擇死,又不想空虛地活,暫且估計你也不想麻木地活,那為何不去尋找這樣一種帶給你存在感和價值的東西活下去?

參考:存在主義
http://en.m.wikipedia.org/wiki/Existentialism


應該把關注點放在意義感是怎麼來的?做什麼事能讓我們感到有意義?我認為,意義感來源於「創造」,而絕不是「消費」。「消費」這種行為,會讓我們感到空虛和無意義感,當然我指的是在消費之後。

從打工說起,工作這種行為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先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創造」上,在公司里,是在一個團隊里創造,創造什麼?創造的是你每個月的工資嗎?不是,工資只是你工作帶來的副產品。創造的是你們公司的產品和效益,但是似乎這些東西都與你無關,因為每個公司都有老闆。產品、效益跟你關聯不大,但確實又是有關聯的,你不能否認它。既然有關聯,那為什麼意義感還是這麼小呢?還有一點,就是你所創造的產品的時效性和作用,也即它的價值所在。這個產品是不是隨著潮流轉瞬即逝的又或者是有「保質期」的?這個產品能給除你之外的人帶來意義嗎?如報紙、罐頭、鉛筆這樣的東西。很明顯的是,創造時效性短的東西,會讓你意義感持續時間也相對變短,那麼為了維持意義感的存在,我們又需要不斷地去創造。那是否存在時效性長的東西?看來是有的,諸如經典小說、里程碑式的藝術品、被傳唱很久的歌曲、改變世界的發明……這類東西。這也足夠說明,為什麼小說家、藝術家、歌唱家、發明家如此地受人尊敬了,因為他們讓人難忘。

然後你說,我不是小說家、藝術家、歌唱家、發明家,也沒有這樣的天賦和資質能勝任以上職業,該怎麼辦呢?除了工作之外,還有什麼是我們能創造的?當然是有的,比如說家庭,家庭是需要你去創造的,它不但能給你帶來意義感,還能給你帶來幸福感。而維持家庭是不是又需要你去工作?是的,家庭還能給你的每個家人存留下共同的記憶。在你死後,可能還有你的子女會惦記你。雖然這也是有時效性的,但足以滿足你的半輩子生命。說到子女,子女也是你和伴侶共同創造的,不是嗎?
除了產品的時效性與作用,產品的獨特性也可以給你帶來很大的意義感。為什麼戀愛如此美好?因為戀愛的同時,兩個人在創造彼此美好的記憶,這記憶是獨一無二的,只屬於你們兩個人的。

有時候,消費行為也是有意義的,但這種消費行為必須指向創造。比如看書,消費一切為我們的創造提供經驗或材料的東西對於創造來說也是有意義的。


我們為什麼活著作者:鄒碧華 發布時間:2015-03-20 08:28:12-


創建時間: 2015-3-20 10:49

我們為什麼活著

作者:鄒碧華 發布時間:2015-03-20 08:28:12

--------------------------------------------------------------------------------

心理學上有一個「荷塘效應」,說的是荷塘里有一片葉子,第2天變成兩片,第3天變成四片,以此類推,一個月後荷塘里鋪滿了葉子。請問,第25天時荷塘里有多少片荷葉?我們可以倒推,第30天時100%,那麼第29天50%,推算下來第25天時是三十二分之一。從第1天到形成三十二分之一,一共用了足足25天才達到荷塘的一個小小角落。而從第25天到第30天把荷塘鋪滿,只用了短短5天。我們很多人積累了很長時間,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最後放棄了,很可惜。我們要執著,要有持續改善的理念,每天都要有進步的目標,積小勝為大勝。生活中無小事,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對小事情的心態可以折射出我們的綜合素質。與其渾渾噩噩地浪費時間,不如從你經手的每一件小事中得到成長。
我們的激情能夠維持多少年?《成功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韓國人,他在牛津、劍橋見到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等成功人士,經過研究他發現,這些人都很平凡,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就寫了這本書。書里有這樣一句話:「只要你對某一個事情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足夠你圓滿地做完一件事情。」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有一次舉辦演講會,讓人搬了一個幾噸重的大鐵球到禮堂,然後讓大力士拿大鐵鎚敲它。結果敲了半天,大鐵球紋絲不動。接下來,奧本海默從口袋裡拿了一個小小的鎚子開始敲鐵球,一直不停地敲。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開始有人退場了。到三十分鐘的時候,很多人走了。到四十分鐘的時候,大鐵球開始有一點點晃動了,接下來,越敲越晃得厲害。這時,奧本海默坐下來發表了一個很短的演講,他講:「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所以我們要堅持,要執著。

最後,就是尋找人生的意義。這幅照片是我在倫敦拍的一張照片,背後的這座教堂叫威斯敏斯特教堂。這個教堂里有一個碑文,微信圈裡轉的很多:「當我年輕時,我夢想改變世界。當我成熟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世界,我將目光縮短,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我發現我不能改變國家,我的最後願望緊緊是改變一下家庭,但這也不可能。當行將就木,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自己,我可能改變家庭、國家甚至世界。」所以,從改變自己的內心做起,如果你希望獲得信任,那麼先做個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主,那麼先做一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價值觀就像齒輪一樣,它會帶動你所有的齒輪轉動。價值觀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價值觀決定我們每個人的幸福感。這裡有一幅畫,是個建築工人在造房子。別人問他在幹什麼,有三種回答:砌牆、蓋房子、蓋最好的教堂。三種答案恰恰是三種不同的價值觀。第一個是悲觀主義者,生活中當下的辛苦讓他看不到晴朗的天空。第二個是現實主義者,他看到了局部的成功,能夠堅守職業的底線。第三個是理想主義者,他的每一塊磚頭、每一滴汗都是為了他的夢想而付出,他知道他的每個動作對夢想的價值,他會活得非常有價值。不同的想法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有的人把工作視為事業,有的則視為養家糊口,他們一個專註於為社會創造價值,一個專註於收入和待遇,產生的心態完全不同。

人的自我定位很重要。我們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有不同,有自信、陽光的一面,也有牢騷滿腹的一面,我們要思考自己的價值,不停地在價值之間平衡。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工作、婚姻、子女、父母、朋友、升職、金錢、社交……我們有很多事情,但我們要想清楚,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最需要你維護的那個價值是什麼。

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很感人,寫得很好,作者是生了癌症之後給哈佛大學商學院講了一堂課,很多人因為這堂課而改變了人生,他就在講義的基礎上寫了這本書。書中提到,什麼事情讓你感到最幸福?我們的生命資源包括時間、精力、金錢、興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時間是怎麼分配的。有一句英語名言:You are your time。你就是你的時間。你的時間花在什麼上面,就表示你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們都太忙了,總是希望在更少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情,結果我們忘了對身邊的事以及對擁有財富的感恩,忘了享受它們,比如我們的工作、課程、一段音樂、身邊的景色、我們的伴侶,甚至我們的孩子。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或母親一方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於一個小時,這個孩子就相當於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很多人不知道親情的價值。梁繼璋送給兒子的備忘錄有八點,最後一點我覺得講得特別好:「第八,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我再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追逐日光》,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一口氣就能讀完。作者尤金·奧凱利是畢馬威的前首席執行官,他做了一年執行官後體檢時發現生了腦癌,醫生告訴他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他很失落,但很快調整狀態規划了自己三個月的人生,三個月里還寫了這本書,書里都是他的人生感悟,非常感人。我是一口氣把它讀完的,讀的時候我幾乎要流眼淚。這本書里有一句話:「希望人生最後三個月能成為生命中最絢爛的記憶。既然我的生命軌跡不得不縮短,那麼我就要努力讓這段軌跡變得更加美麗。」哪怕自己身處癌症,也要活出生命的價值。作者在裡面反思了當初他追求事業時,在家庭平衡上所出現的問題,他寫了很多,這些感悟對我們非常有用。

我很喜歡這句話:「有人說,時間在流逝。錯了!不是時間在流逝,是我們自己在流逝!」我們流失了生命,獲得了什麼?叔本華說,人生的價值在於體驗。人活著,還是要有一點自己的境界。你為之煩惱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最為渴望的明天。

讓時間發光。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並不是在消磨時光,而是在讓時間發光。一個人,只有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時候,才會迸發出持久強大的熱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大程度地服務於社會。這種熱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現,它發自內心,來自你對工作的真心歡喜。

最後我借用喬布斯的一句話結束我今天和大家的分享:「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我希望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努力改變身邊的世界。謝謝大家。

(選自鄒碧華的講座《心理自我調適》)


我前一陣子也這麼迷茫,我當時想著,我要是沒有父母,我就把自己關起來,和人們隔離起來。

我問,活著有什麼意義?
是在觀測中參與,然後去改變或者不改變么?

然後我遇到了——
一個打算自殺的高三生
結果,聊了很久。
在遇到他之前我有盜竊癖,離人症,我每天光是說服自己不要討厭自己就用盡全力了,不過我從不考慮去死,我用這唯一的一點正能量讓他改變了心意。

但是我還是在問,活著有什麼意義?
莫非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像月亮,像引力,像最早的細胞。

我搜遍了知乎,高票答案都是:活著其實沒有意義。
我可以同意,這句話也確實不讓我那麼焦慮。

但是我總覺得反過來看更好:
「活著其實沒有意義」的意思也可以是:


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都值得你去活。就為明天可能見到的一朵花,就為昨天錯過的一個人。

我已經不再那麼迷茫,我決定好好享受生活,我今天習慣性的問自己:我為何活著?
然後我看到了一句話——


不要去想生命的意義!因為那些時間是要用來玩耍的!


遺願清單是部好電影。

我很小就有這樣的想法,覺得很多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我錯過了很多機會,也浪費了自己很多時間,直到現在,我也偶然會再陷入這種思維里。

你覺得大家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你想得沒有錯,其實目前為止的整個人類史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地球已經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了。你除了恐龍滅絕的那一代,你還知道之前的生物嗎?

哈哈

所以我說你想的沒錯,這些是沒有意義的。 可是!你只是一個人而已阿,你有家人,你有朋友,你能看得見,聽得到,感受的了這個世界上給你的每一種感受,應該好好珍惜它!

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奮鬥的過這沒有意義的一生,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愛這個世界,愛這個自己能感受到一切美好的世界。


我也想不明白,所以我不想了。
而且不管想不想的明白,到時候了還是得嗝屁,還是別想了吧。


題主腦內一個簡單程序反覆運行,而且自我加強,佔用大量內存和CPU,導致系統變慢,CPU溫度逐漸升高,嚴重者會導致死機,更甚者cpu燒毀。開個玩笑,題主對過於空泛問題的長期深入思考,且無法得出自己認為合理的答案,會嚴重損害神經系統,消耗大量神經遞質,降低神經系統的強度和溫度性,如果還繼續思考此問題,會導致抑鬱症或強迫症等等問題。
其實大自然經過億萬年的生命進化,已經為生命建立了自己的目的和意義,那就是第一:自己生存,第二:自己的種族生存,說白了就是生存和繁衍,只是說這些目的和意義只是你的身體知道,你的後天的教育,因為人類太成功了,已經不用考慮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所以這些問題被隱藏起來,大多數人都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偶爾有少數聰明人來思考,很容易陷入死循環,最後無解,倒把自己的大腦給燒壞了,所以停止這個循環(貌似很不容易,需要專門技巧),然後修復受損的大腦和神經,繼續享受生活。


我也經常這麼想,就是不捨得死


矯情。餓三天再說吧。


不請自來,我也體驗過,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感覺一下就想到了很遠。
簡單說下現在的想法吧,我覺得無非就兩件事,了解外界和了解自己。
我是想更了解自己,自己想什麼,為什麼會想等等。
有時候不得不在生活的意義這條路上走,感覺只靠想是不夠的,再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去找下一個意義。 每一件事都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50歲後是什麼感覺?70呢?
既然覺得生活沒有意思,說明你什麼都不怕了,既然早晚都要死,還不如多看看,多走走,假如現在有想死的念頭,多麻煩,還要去構思、去實施。既然這樣讓他自然發生。該做什麼做什麼,做點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事情。


抑鬱了吧LZ
當你問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說明你生理上出了點問題,maybe是血清素水平低下,或者多巴胺分泌不足(具體我不懂,等人來填坑),否則你不會情緒低落,也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有兩種方法,一是靠藥物,去醫院看心理醫生。
二是靠自己,讓身體恢復到能正常分泌這些物質的狀態,怎麼練習呢?我覺得看那些心理學和哲學的書這條途徑是對的,其他不說,去把哈佛的幸福公開課擼一遍。記住,感覺幸福的想法,是一種思維習慣,也就是可以練會的,但,看完一定要
多加練習,
多加練習,
多加練習!
練成一種習慣!

這是我走過的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世界這麼大,留給自己的空間卻這麼小,人就是這麼可憐。世上的事,天下宇宙也好,千秋萬代也好,說完了還要是回到自我人生這個小小的基點上來,這才是真的。想到底人就是這一輩子,這是一種視野。仰望群星也是一種視野。到今天自己這一輩子越來越真實,而天下千秋越來越虛渺了。董柳說得對,看星星有什麼用?還不如給一波沖杯牛奶呢。人就是這麼可憐,你看了那麼遠想了那麼遠,意識到自己的確太渺小,可因為渺小而不重要的證明並不能成立,至少對自己來說不能成立。人不能站在世界的立場上看自己,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世界。這樣我意識到自己的視野大大地縮小了,從天下縮到自身。心有不甘,不甘,不甘,可也只能如此。可憐可悲可恥可恨,可也只能如此。我如果拒絕了這點渺小,就拒絕了整個人生—摘自《滄浪之水》 可能對你有用


活著才會有好事情發生啊!


推薦閱讀:

沒有一點鍛煉基礎,能直接開始腹肌撕裂者嗎?
高級定製花盒所販售的花藝設計概念及成功包裝的背後,有哪些值得學習與欣賞之處?
如何選購和布置聖誕樹?
能否視頻展示一下,如何做一頓「節日大餐」?
電腦桌最適宜的高度是多高?

TAG:生活 | 生活方式 | 心理諮詢 | 心理醫生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