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待遇較好的國企里跳出來,到底面臨多大風險?


=====以下是原文,寫於2016/02/18=====
標題一:《2015年終總結》
標題二:《跳槽第一彈》

這個問題是我提的(下文簡稱為問貼),當時我是借用別人的賬號發的。
現在自己回答自己的帖子(下文簡稱為答貼),還是照樣匿了算了。
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是2015-03-26。
現在自己回答這個問題,是2016-02-18。
前後快一年的時間。
這一年裡我有哪些收穫?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後續打算是怎樣?這些都是我這篇答貼里要講的東西。

掙扎的一年
2015年註定是工作以來最迷茫、最不甘心、最困獸之鬥的一年。
這一年從頭到尾充滿了壓抑、苦悶和隱忍。
這一年第一季度忙著裝修的事,第二季度忙著跳槽互聯網,第三、四兩個季度全力以赴備考CFA——就是沒工作什麼事……
自己想來都覺得好笑,當初對這份工作多麼熱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沒日沒夜地加班,如饑似渴地學習、摸索心得、寫分析、寫總結、發文章,像走火入魔一樣,永遠都不覺得累,怎麼都覺得開心。
但現在卻如此想逃離這家公司。
是的,我喜歡的和我所失望的並不是同一個主體。我喜歡我的工作,但公司讓人絕望,因為這裡不給外來人機會。
就像我在問貼里說的那樣,在這裡待著你必須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學會甘於眼前的一切,否則隔三差五會內心衝突、影響情緒,甚至影響家庭和工作,最終耽誤個人前途。
我活怕自己正處於從熱血到甘於平庸的「主動改造」的過程當中。問貼里講的內容是我一年以前的所感所悟,到現在即使快一年了,重看這些文字,當時的情緒依然還是如此強烈——體制內的生活真的幾十年如一日,真的。

2015年的那些事兒
我不是個光抱怨不改變、光有想法不行動的人。
我很努力地嘗試過跳槽,但都不盡如人意。
先是嘗試了互聯網行業(產品經理方向)。
主要是仗著自己在產品設計和產品改進方面寫過一些文章,也得到過互聯網圈子裡的一些朋友們的抬舉,一時信以為真,真以為自己有這個潛質了……所以最初有跳槽的想法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跳互聯網產品經理(再加之自08年金融危機之後互聯網行一直是各行業當中除了金融以外最火的行業了,當時的輿論風向對自己恐怕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從4月份開始看書,買了一堆互聯網產品經理方面的書;逛知乎,把知乎上關於產品經理的帖子來來去去讀了好幾遍;搜各路互聯網大神的博客和個人站;訂閱公眾號;逛簡書;然後做筆記、畫思維導圖、寫心得、形成自己的思路……一直持續到6月底才開始投簡歷。
投簡歷時也是一頓狂投,還找人幫忙做了淘寶的內推,可惜,都沒有反應。只有某某網因為公司急速擴張,各個崗位都缺人,對我表示了招聘意向,並且7月到10月前前後後總共電話聊了3輪,中途對方一位基層幹部還專門過來和我面聊了2個多小時,最終我還是因為自己沒有勇氣、薪資也談不妥而放棄
在多輪交談過程中,對方也一直建議我放棄產品經理崗,因為經驗不符合,轉崗難度大。由於我的工作和數據處理、統計分析、市場預測、銷售管理這些比較相關,所以對方一直建議我做運營,轉起來更加順利一點。
顯然,他們的建議是更合理的,我最終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儘管最終我沒去,但也徹底打消了我對產品經理不切實際的幻想。

然後是金融行業。
跳槽互聯網行業受挫之後,7月31日,聽一個朋友說考CFA能從一定程度上保證自己跳槽到金融行業(他自己就憑藉考過了CFA1級和2級跨到基金公司了),券商和基金都比較認這個證。
正好金融行業一直是我仰望的領域,一直心嚮往之但身不能至,二來我當時完全狗急跳牆,只要是個能跳槽的機會都想嘗試下,加之又有他的成功案例,所以在幾番粗淺的了解之後,就果斷報了名——光CFA1級的報名費,我就花了快8200元人民幣,還不說後面接著買複習書本、金融計算器、CFA單詞書、自己下載列印輔助備考資料等等方面的投入。
當時是真的一心只想跳槽,完全沖昏了頭腦。
接著就是努力的複習備考階段。
從8月中旬開始一直到考試前,每天下班回來就是複習,根本沒有周末可言
前期周末還一直在家裡看書,後期都去離家比較近的一個學校了,一複習就是一整天。中午直接在他們學校食堂解決。
前期每晚複習到00:00睡覺,後期複習強度加大的時候,每晚搞到凌晨1:00-1:30,即使第二天還要上班。我一直記得有一天一個好友遇到我後很驚訝地問:你最近在忙啥嗎?怎麼鬍子拉渣一大把,人也看起來很頹廢的樣子。我當時一愣,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人在真正投入做某事的時候,是真的會忘記了穿衣、打扮等等這些事情的。

這段時間老婆也陪我受了不少苦——從來沒逛過街、從來沒進過電影院、從來沒下過館、盡量推掉了她的應酬、更不用說旅遊——總之一回來就洗菜做飯,各項家務活全攬,全力支持我複習備考(當然,我考完以後這些又重歸於我了……)。

2015年12月5號考試,成績一直到2016年的1月26日才出來。

複習很努力,但是,很遺憾,沒過。

具體原因不說了,總之沒過,不得不接受。
我接下來就面臨一個問題,CFA到底還要不要繼續考?考了能有多大作用?——其實這些問題早應該是報名之前就應該想清楚的,只可惜當時真的沒有心思想這些,頭腦完全發熱,只想著是個機會就要試試看。
我同學當中有不少在金融系統工作,銀行、基金、證券、私募、券商、證監會……啥都有,我問了其中6個人的意見,具體的對話就不貼圖了,因為都是一個意思——全都建議我放棄。所有人都說證書不是必備的,經驗才是
有個同學聊了很多實戰的東西,包括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研究團隊的生存壓力,排位考評等等。他說,相對來說稍微通才一點的崗位包括交易員、行政、銷售和研究員。但是交易員還是需要一定的金融學歷背景;做行政,比如財會、HR、總務、前台之類的,並不是很有必要,因為現在我明明比較喜歡做自己的業務,也能有成就感,只是公司平台不好而已;做銷售也不是動力十足;研究員,儘管也有不少外行跨跳過來的案例,但是我的行業實在太小眾、太窄,業內競爭格局長期穩定,實在沒啥好研究的,一般金融企業搞行業研究很少在我們這塊花費精力,所以就算做研究員,我也沒有合適的研究對象。
說到底,還是經驗太窄,第一份工作挖的坑太深。

不知道是哪個魂淡說的「先就業、再擇業」?這種觀點真是害人不淺。

自己經歷了這麼多才知道正確的真相是「擇業很重要,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慎重選擇」,因為第一份工作影響了後面整個職業生涯的可能方向,甚至可能會影響一生的生活水平。

聽說國內TOP3學校的某些院系天然就有很濃烈的「老紙將來畢業就是要干金融」的氛圍,加上往屆的這個領域的師兄師姐們經常回校做交流,所以這種氛圍總能得到傳承和加強,因此他們的學生一畢業就展現了很強的職業素養,明顯高出其他學校的競爭對手一大截。我聽後真感嘆自己研究生3年都白讀了,關於自己的喜好、職業規劃、未來擇業等等方面的竟然從來沒有思考過,臨上陣時自然只能是撞到哪兒是哪兒。

所以難怪現在抱怨目前的處境艱難,這些都是自找的。

總結跳槽不成的原因
本質原因還是自己能力不行,準備得仍然不夠。

第二是自己並不願意太遷就,對新工作還是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要求放低一點也應該早跳出去了。不過,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自己尚有理性,並沒有為了跳槽而跳槽。

第三,第一份工作挖的坑太深,跳出來確實比其他行業難一點。就像「國家和人生的抉擇:「產業森林」與猴子」里講的那樣:

你轉工作,就如同從一棵樹跨到另一棵樹……猴子在森林裡跳躍的過程就是你的職業生涯。外層的工作多為一些簡單培訓後可做的初級工種而內部則為需要多年能力養成的職業,從森林的外側跳入森林的內側往往有一層壁壘,而跨越他就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森林的內層之所以樹木密集,就是因為他們所共用的一些關鍵能力要素,具有以一敵百,高屋建瓴的特點。例如語言溝通能力是所有商業類職業共同的基礎,強大的外語就是在大量商業服務領域跳躍的憑藉。如計算機語言和演算法這種技能,學好它可以在各個產業的軟體工程師職業間跨越,而對某個特定工程軟體的掌握就不行。如概率統計和數學建模,就是很多以數學分析為基礎的專業share的關鍵技能,通它的猴子就可以從一棵樹跳過另一棵樹,而且往往是果實豐美的樹。這些關鍵技能拉近了很多職業的距離,而這些技能可以幫助猴子進入樹木繁密,成果豐碩的森林中心,而在那裡猴子也可以有更多選擇。

第四是目前經濟大勢不行。2015年下半年的時候全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互聯網、金融,相機受挫,更不說早早就停工的實體經濟們。這也加大了人們跳槽的難度。

但是說來說去,第一個理由才是最根本的,我相信即使如今經濟形勢這麼差,也一樣有一些金光閃閃的人能自如地選擇企業,並且敢於要價不菲。

後面的打算

  • 短期來看,我需要先收收心了,重歸本行——既然怎麼嘗試都跳不出去,那就先歇歇吧,省得時間又浪費了,工作又耽誤了。重新搞搞研究、發發文章,逼迫自己提升。
  • 中期來看,我需要利用難得的受挫後的平靜期打造好內功。由於我們行業和上下遊行業的關係比較緊密,共同點比較多,所以我下個階段需要刻意強化自己拓展外延的能力,防止某一天真的有可能跳到上下遊行業去(跨一個和目前工作經驗完全不沾邊的工作肯定是不用再考慮了)。
  • 長期來看,我要想清楚到底跳與不跳的問題,不同選擇,需要不同的活法。如果選擇留下來的話,由於公司不給外來人機會,我又不甘於一事無成,所以需要想想如何充實自己的問題。選擇跳出去的話,沒的說,既然不可能跳到完全不相關的行業,那就只能跳相關的上下遊行業或者同業了,所以需要加強些外延技能。
  • 終生學習計劃:可以繼續考證、加強學習之類,相信將來有一天總能用到的。
  • 學會群處守口,學會沉默是金,懂得禍從口出,懂得說多錯多。

2016了,先穩穩,反正各行各業都不景氣,先安安靜靜地做好本職工作吧。

今年先按照短期計劃執行。

=====第1次更新,於2016/06/06=====

本次更新:

1、取匿。

上周五(2016/6/3)已提交離職信,主管和經理或真情、或例行公事,總之盛情挽留了一番。經理甚至讓我周末兩天和家人再好好商量一下,周一再來給答覆。

其實我意已決——跳槽的心2013年就有了,到2015年才爆發,關於到底要不要跳槽早已不存在任何疑慮——但又不想太強硬,所以答應。今天(2016/6/6,周一)上午逮著經理有空又再次表達了離職意願。這次經理沒挽留,就是說我的離職信感性成分過多,讓再寫一封,端午節過後才能給我走流程。

2、給原答貼增加標題。

由於原文是對2015年的總結,所以很自然給答貼取名《2015年終總結》。

後面我也要在另一篇帖子里這次是怎麼跳出去的,到時候那篇帖子取名叫《跳槽第二彈》,所以本篇答貼就取名叫《跳槽第一彈》好了。


=====第2次更新,於2016/06/24=====

添加鏈接:《跳槽第二彈:你是如何轉行的?轉行容易嗎? - 略四怡情的回答》


跳出來之後幹什麼?
自己創業的話會有風險,跳到非國企,未必有風險。
國企就沒風險?邏輯完全不對。
想清楚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麼?謀生,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清楚了,風險什麼的該放在第二位考慮。


謀而後動會降低風險!如果你跳出來可以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風險就會很小!


首先,先回答問題。從國企中跳槽出來,肯定是有風險的,我羅列幾個:待遇低,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複雜,離家遠,沒有成就感,能力要求高,心理焦慮,家人的關懷……任何工作的轉換,都會有風險。
其次,沒有完美的工作,你享受著國企的高福利,必然會有一樣看到頭的絕望。你享受私企帶來的刺激感,也必然會面臨強大的工作壓力。
最後,找到自己當下看重的那個「東西」,哪個是最重要的,是國企的待遇,還是調出來後的不確定性。


最大的風險是拖太久才出來,等出來時才發現年紀已經大了,適應不了外面世界的競爭


過來人的切身感受,跳出來後目前年薪直接翻2.5倍,數據不會騙人,你說呢?


在體制內能得到體制內的好處,但是也必須承受給你帶來的痛苦。年輕的時候總是憧憬著實現自己的抱負,覺得自己可以過的更好。特別是在央企普遍降薪和外界的浮躁撲面而來因素的疊加,讓體制內的我們不再淡定。離開這裡,肯定比現在強,成了自我安慰的話語。老員工會說蟄伏,等待著爆發;而自己卻覺得會是一隻溫水裡的青蛙。當機會真正降臨的時候,我們卻失去了把握的能力還有勇氣。時常告慰自己,工作僅僅是一份工作,生活還有更多的事情,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員,註定了我們這一輩子必須必定普普通通。看不穿這些,內心註定煎熬。何必呢?


和樓主的境況非常類似,不同的是年紀比你還要大幾歲,當然,職稱資歷神馬的,也要高。但是然並卵,依然沒有,注意,不是沒有晉陞,而是沒有公平的機會參與到晉陞名額的競爭中。已經到處尋覓機會了,不然要瘋了,得抑鬱症了,待遇福利再好,腦袋出問題了,又怎能享受人生?


跳出來了怎樣 混的最慘難道會死啊


看著真有意思,一大篇長文緊緊圍繞待遇和發展空間,問題是,樓主也明白這是一個對自身影響很大的決策問題,可是幾乎沒有提到其他關鍵的因素,包括,對自身技能學歷等客觀實力(這決定你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個人綜合素質(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成就動機等),個人目前家庭背景的可支持度(如果你家富裕和貧窮那確實有影響的),未來個人家庭規劃(比如結婚生育,一個育齡期的女性,僱主肯定會考慮這種切實的問題的),現有單位主營業務客觀發展前景(結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實事求是,如果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社會發展方向,沒有任何的國企或公務員單位是永遠的安樂窩)…建議樓主先不要困住在自己對現狀的困擾中,把思路放寬,權衡得失風險,選擇自己可以承受的那個,並且選擇後盡自己最大努力去適應它。


在南方某央企工作,工資待遇福利假期都沒的說,但是一直想離家近,就走了,現在感覺回來了心裡落差很大很大。所以要想好。


有啥好猶豫?國企明顯是體制僵化,扼殺創新和激情,當然應該毫不猶豫的出來


跟樓主的感受一模一樣,同求答案,同樣未滿30!目前央企全在降薪,好日子即將到頭了,自己不改變而環境再改變,何去何從?


推薦閱讀:

跟著上司跳槽,有什麼優劣勢?
事業單位工作九年了,覺得自己很沉淪,不知道路該怎麼走?
是該去小公司,還是留在現在的公司呢?
華為啟動大規模基層員工漲薪,漲幅三成起跳,應屆生起薪近萬,大家怎麼看?
想跳槽的時候是以什麼理由請假去面試的呢?

TAG:跳槽 | 職業發展 | 職業選擇 | 個人職業諮詢 | 國企辭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