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中醫診斷學?

中西醫臨床大一在讀中,馬上就要開這門課了,應該怎樣學


這篇,寫給中醫專業的人看。
中醫必須四診參合,缺一不可。
其中,舌診在溫病中作用最大,在傷寒病中,有時候不甚準確,而脈診有時候是補充,有時候是核心,有時候需舍症從脈,所以,其重要性為最。

但是,僅僅脈診,遠遠不夠,還有大量需要學習的診斷基礎。
說道診斷這事,是即基礎,又複雜。

確切的說,一旦你過了診斷關,至少會比各種西醫檢查更準確,我說的是,符合中醫看病思路的準確。

其實我覺得,有些習慣於泡在網上學習的中醫人,會少了一顆學習基礎的決心。
喜歡找秘方,或者是想,學習一些簡單的癥狀,等到看病,習慣性套用經方或者驗方。
可惜這樣的看病,總是與高療效南轅北轍。

非常喜歡干祖望老先生所說的,看病第一個環節,問診,可不是可以敷衍了事的,問的越細緻,越是心中有數。
註:以下癥狀,仍需以脈診或其他癥狀相印證,遇到極其複雜的疾病,往往有例外。

比如說失眠。上半夜失眠為主,實多於虛;
下半夜為主,是虛多於實;徹夜難眠者,無實症爾。

口渴症。
如以口不渴,兼不欲飲。
如兼有惡寒喜暖,必是寒邪兼有陽氣損傷之故;
如舌苔薄白,脈浮濡,是表濕之故;
如舌苔白厚,脈象里沉,是里濕之故;
如果舌干絳,入夜煩躁,又無口渴,是溫病入營之故。

如口渴又欲飲水,頻頻飲水而不解,是燥邪傷津故也;
若兼有大汗、脈象洪大,是陽明熱症,或溫病邪入氣分之故;
若兼有小便不利,飲水不止,傷寒蓄水之故;
若兼有五心煩熱,夜間為甚,是陰虛火旺之故;

如口渴不欲飲(若渴喜熱飲)。此為濕溫之故。有熱則渴,有濕則不欲多飲。

飲水即吐。若兼有小便不利,是寒蓄水飲之故;
若脈象見浮,或寸弦有力,是暑邪蘊肺之故。

再看口味一節。
口膩(或口淡)者,感覺口粘不爽,味覺不佳。以濕症為主。
若口淡乏味,不渴,便溏,脈見濡緩,是為濕寒;
若有口氣,小便黃,脈見數,是為濕熱。
若有胸膈滿悶不舒,兼有痰實,是濕聚成痰之故。

口甜。
兼有口渴,易飢,大便干,是陽明實症;
若兼有少食、乏力、少苔,是氣陰兩虛。

再看胃胃脘疼痛。
若有壓痛,食後加重,是為實症;
若飢餓時疼痛,食後緩解,是為虛症;
若有脹滿,兼為胃痛,是為胃中實滯不化;
若胃中疼痛,滿脹又無壓痛,是為寒;
若按胃脘處,咳嗽加劇,是為脾胃寒痰;
若劇烈疼痛,即無滿脹,又無壓痛,或夜間疼痛經常發作,或氣候變化時疼痛發作者,是為瘀血;
若痞滿疼痛,按痛,酒水後加重,或陰天加重,是為痰飲;
有空虛感,疲乏無力者,是為脾虛;
若心悸,疲後尤甚,勞累後疼痛反覆,是為氣血虛:
若胸脘痞滿,心煩,生氣後疼痛,是為氣滯;
若臍邊疼痛,是為肝鬱、或兼有寒滯;
若左肋按痛,是為肝寒;
右肋按痛,是為實熱或痰實;
若臍部疼痛,任按,是為脾腎虛寒;
小腹脹而不痛,是為下焦氣滯;若脹而有壓痛,是為氣滯血瘀、或寒凝氣結;
若腹部疼痛不劇烈,且按之硬者,是為蓄水或蓄血症;
或整個腹部劇烈疼痛,是腫瘤或結塊之故;

譬如病人說,自己發熱。就必須進一步了解,病人是持續性發熱,還是階段性發熱?
發熱驟起者,若午後發熱尤甚,是濕熱膠著於脾,或陽明腑實;
若夜間熱甚,則為陰虛發熱,或熱入營血。
宿疾發熱者,若早間發熱明顯,是寒水鬱閉,或氣虛清陽失升;
若日晡發熱尤甚,則為濕熱或食積;
午後到前半夜熱甚,或陰虛(兼盜汗),或血虛,或淤血。

如果病人有惡寒癥狀,則因問清病人惡寒的時間。
宿疾惡寒,夜間為甚,是腎陽衰弱;
若白晝惡寒,夜間發熱,是氣血俱虛,或陰陽俱虛;
若有陣陣惡寒,又夜間煩熱,是淤血故也。

再見出汗。出汗也是臨床極多的癥狀,亦是判斷疾病的重點依據,若是喜白晝出汗,稍微勞作則大汗出,病屬氣虛、陽虛;
早上煩熱、陣做汗出,是肝經鬱熱所致;
若時時易於出汗,是氣陰俱虛故也。

夜間胸中煩熱,或為心腎陰虛,或淤血故也;
白天煩熱為主,則是心肝實火為主;
日晡時間胸中煩熱,或為陽明熱甚,或是鬱火故也。

再說腰疼。冬季突發腰疼,是為寒濕風痛;
春季突發,濕熱故也,或兼有肝腎不足;
夏季突發,則是腎部濕熱故也;
若是素有腰疼,春季加劇則為肝腎俱虛之由;
夏季加劇,是濕熱外客而肝腎俱虛,或氣陰俱虛;
冬季加劇者,是肝腎俱虛寒濕內阻,或腎陽虧虛濕郁不化,或淤血故也。

再看胃痛。
胃痛每日夜間加劇者,是寒凝血滯;
早間疼痛,是肝鬱克脾故也;
每每受風加重,是風邪入內故也;
遇寒加重,是脾胃虛寒;
遇熱加劇,是血瘀熱炙故也;

四肢厥冷。常常因為陰陽氣不相順接為多。
冬季喜冷者,寒邪鬱閉故也;
若是時冷時熱,是肝膽熱郁;
若夜間手足心熱,白天反而逆冷,是陰陽氣血俱虛之故。

咳嗽。
原有宿疾,春季必發,是肝火犯肺之故;
若夏季咳嗽必作,是肺陰虧虛之故;
若秋季發作,是肺燥津傷;
冬季必作,是痰飲內伏。
夜間卧床加重,起坐稍減,是痰飲蘊肺;
夜間乾咳,是陰虛肺燥;
白天咳嗽較重,是肺氣不宣、或痰熱蘊肺;
早間咳嗽加劇,是痰阻肝肺之故;
遇風而咳嗽者,是風邪內郁,或肝鬱犯肺;
遇寒而咳嗽加劇,是陽虛寒飲內郁;
夏季或遇熱咳嗽加劇,是陰虛火旺;
陰雨天咳嗽加劇,是濕痰咳嗽。
…..

即如以上所述,如果你有這樣完善的武器庫,在看病一節,癥狀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看病,才慢慢成為可能。

當然,這還只是最基礎的部分。


對題主說的功課我無能為力,不過我來說一說野路子們是如何學診斷的。

一、首先不要把診斷和中基割離開來(借用課程的語言)。中醫基礎理論是診斷是基礎,是核心。必須明白什麼是健康的人,什麼是生病的人。只有理解了這個理論,才能談診斷。

二、其次,中醫的診斷不是西醫的診斷,中醫的診斷並不是百分百準確,並且由於人體自我平衡的特點,有很多殊圖同歸的診斷結論和治療方法可以治同一個病。因此,中醫更多的是採取診斷-治療-觀察-修正這種試錯法。

三、理解了以上兩點後,就初步學習診斷的基礎知識。主要是上面答案提到的四診。這些知識可以硬背下來,但需要一一放在理論框架中加以理解。注意,這裡需要用到歸納和演繹法。歸納,從癥狀歸納到證型,演繹,從證型推導出癥狀。綜合了四診之後,這個雙向分析必須在邏輯上站得住腳,不能有任何反例。如果有反例就是誤診。

例如徐靈胎治毛履和暑熱案,病人大熱大汗,脈微肢冷,前醫準備按常規的暑熱來治,用清熱葯。徐靈胎說,病人脈微舌潤,應該先回陽救逆。王孟英注「舌潤二字,最宜切記」。這個案例就說明了,如果按暑熱治,必須所有癥狀都能說得通。真正的暑熱就是舌干大渴,絕對不會舌潤的。因此舌潤這一癥狀就不能從「暑熱」推導出「舌潤」。這就推翻了暑熱的判斷了。

四、做實驗!學了一肚子知識後,通通是紙上談兵,必須要做實驗。抓緊每一次可以做實驗的病例,特別是自己生病的時候,要觀察自己有什麼癥狀,然後給自己診斷,然後用藥,然後觀察用藥後的反應。詳細記錄每一次的醫案,通過自己親身的實踐,對比醫書中的醫案,就可以知道哪裡自己診斷錯了(或開錯方子了),哪裡是做對了。特別是誤診和走了彎路的醫案,每一次誤診都是一次提高水平的機會,應該從理法方葯四個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失誤。

其實中醫診斷很有意思的,非常講究證據和邏輯,看醫案非常有趣,等於看偵探小說一樣,分析起來絲絲入扣,並且在邏輯上是絕對不能馬虎。

PS:我之所以對大學的中醫教材感覺到失望,主要原因就是這些教材把原本是一個整體的理論知識,人為地割裂開來,背了一肚子診斷學、背了一肚子中藥學,也還是完全不懂得診治。


去診室跟診,多記病歷,多思考,多和病人聊天,當然是在好好學習過中診的情況下,起碼肚子里要有最基本的知識,活學活用,比干看書有效的多。


小學弟啊。
很上進嘛。我就閑的沒事幫你分析分析。

從興趣入手,同時多看幾遍書。
緒論該了解的了解,該背的不多。
問診,知道該問什麼,病人的答案中有哪些有診斷意義,這些意義能帶你指向哪個方向。
望診,了解一下。有些病症診斷意義很大。

關於舌診,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看看同學的,然後根據書上說的,會發現自己身體的一些亞健康狀態,比如最近有點脾虛啦,有胃火啦,心情不好鬱悶舌兩邊有瘀斑。徵象不會很明顯,慢慢體會。
脈診,真的是各說各呢,先背吧。我目前只能摸出滑脈,弦脈,緊脈,一些特徵明顯的。
沒關係,四診合參呢,
辯證篇,大量記憶。
八綱,病性津液,情志都不難。
臟腑辯證,要結合中基的臟腑篇一起看,臟腑功能都是什麼,失常之後就是臟腑辯證中所講的癥候了。
六經辯證,熟悉一下,記不住沒關係,傷寒論會帶著你再來一遍。
衛氣營血,三焦,熟悉一下,記不住沒關係,溫病好好學。
經絡很簡單。
路還很長,慢慢來吧,知行合一。


所有的回答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比看到中醫黑舒服多了!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對付中醫黑!


背!


直接去看辨證部分,拿那些證名往前翻,去印證前面講的四診,然後,再翻中內,看相同證名的癥狀


哺乳期6月+,哺乳期間奶結四次,昨日又奶結,是小朋友咬破了。高燒到38.9度。三甲醫院(純西醫)診斷急性乳腺炎,抗炎治療三天。今天去看了三甲中醫院,開了方子。想請這位同學在線問診問診(拿我做個練習對象吧,我也蠻想了解一下中醫的)


推薦閱讀:

高血壓是怎麼產生的?
緊張性頭痛有治療的辦法嗎?
US承認上交大醫學院的8年制的M.D.的學位么?
《政宗君的復仇》女主安達垣愛姬是否患有甲亢或糖尿病?
從跑步機上下來頭暈是什麼原因?

TAG:如何學習X | 中醫 | 學習方法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