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任何專業的碩士生都要寫論文?碩士生水的論文有什麼現實意義?

當前的本科生和碩士生基本都是以工程實踐為主,就業為導向,這種教育環境下的學生基本不會產出任何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那麼碩士論文、尤其是工程方向的碩士論文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樓主的這個問題,5年前我也困惑過,大多數同學的畢業論文都是在1個月之內完成的,少數人甚至只用了1個星期。

3年前,當我的同學博士畢業之後,有相當比例的一批人去了企業,甚至是又做起了程序員的工作,在當時來看,我認為他們這幾年博士是不是白讀了?

現在經過了幾年高校教師身份和創業者雙重身份的經歷,對這個問題,我想我可以說幾句了。

首先,碩士也好,博士也罷,國內的教育體制是受「頂層設計」約束的。「頂層設計」由於關聯方眾多,學科眾多,高校眾多,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部分飛速發展的個別學科在這樣一個「沉穩」框架之下,必然會有諸多不舒適之處。說個軼事,當年我入職CUC的時候,由於我的博士專業名稱「信息安全」差一點讓我無法入職,就因為在教育部的某個人事系統資料庫一直沒有更新,即使這是一個早已合法存在的專業名稱了。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其次,為什麼要「寫」碩士論文?這個問題,在我自己創業的這幾年,接觸了一些社會員工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樣是coding3年,碩士生為何比專科生普遍要上手快,提升幅度大?學習能力和做事能力都是需要綜合素質作為基礎,以創業過程中常見的遠程異地協作開發為例:書面表達能力,對於無法面對面時的協作溝通交流至關重要。以我親身經歷而言,大多數碩士生能在點撥之後,寫出思路清晰、表達準確的書面文檔,見字如見人。而大多數純coding出身的工程師,則往往寫了一大堆,卻不知所云,更不用說那滿篇的錯別字簡直讓人抓狂。寫論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思維,鍛煉寫作的過程。「論文具體要解決什麼問題?別人現在做到什麼程度了?我解決這些問題的完整過程是如何如何?我的工作是否已經完美的解決了這些問題,還存在哪些可以繼續完善的細節?」 回顧一下這個論文組織的一般結構,你是不是會發現這其實就是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一般過程:發現問題、調研、大膽假設小心試錯求證、總結問題、繼續重複這個過程。

再有,為何要糾結於論文的「學術價值」問題?雖然按照教育部的培養指導原則,「創新性」是被放在了非常顯著重要甚至是核心的目標里的。但,在我看來,「原創性」是論文「學術價值」的首要標準。只要是把自己獨立思考並動手解決的問題能夠通過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這篇論文一定有價值。「學術價值」的更廣義內涵也是以價值為基礎的,所謂學院派和實踐派之間的鴻溝,正是因為有太多人糾結於所謂「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孰輕孰重。你解決的問題,最差的情況也是可以幫助到你自己順利畢業,大多數情況下,一定會幫到另外一些在世界其他角落裡被相同問題困擾的人以啟發,縮短問題解決的時間的,即使幫助到的數量上是個位數,這就是你論文的價值!從碩士到博士,大家解決的問題一定是越來越細節,越來越深入,你以為你解決的問題和別人「重複」了,但其實從問題的細節本身到你所用的方法細節上,一定是有差異的!你讀碩、讀博的目的,就是要在細節管理上比別人能更勝一籌,精益求精!

最後,再從就業招聘的角度上來說說寫論文的價值。為什麼很多公司在校招的時候會關注碩士期間你的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但同時,這又不是唯一的招聘評價標準?術業有專攻!一個能做出好論文的人,他的系統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差不了。這樣的人招來之後,往往被放到了公司的研究型部門或小組,專門解決未知問題。因為他們的優秀論文經歷證明了他們善於發現未知問題、能夠解決未知問題、具備問題總結的所謂科研攻關能力。如果你已經通過水論文的方式混畢業了怎麼辦?對於計算機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你就又得從底層搬磚開始了。此處,並無鄙視搬磚之意,社會、組織、團隊都需要分工,寫出一篇好論文,和能寫出一手好代碼,只是外在表現形式不同,內在所需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是相通和一致的。有的人滿腹經綸,但不善口頭表達,這並不影響他創造價值,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更適合他的社會分工。當然,水論文這種情況一直以來都會存在,並且並不是中國特色,世界範圍內又何嘗不是呢?不具備做和寫論文的能力是水論文產生的直接原因,不具備做論文的環境是水論文產生的主要原因,但對自己要求低是水論文產生的根本原因。工程實踐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系統,複雜度高的表現之一就是大量細節問題待發現和解決。根據上述第三論點,這就是我們論文寫作的素材來源!只要你在讀碩期間參與過工程實踐項目,不放過項目中所解決的每一個細節問題,你肯定不會主動產出一篇水論文。解決了素材問題,剩下的就是寫作能力本身的訓練問題了。論文的內容和形式都完善了,就不是一篇水論文。確實因為各種各樣原因,無法在論文形式(遣詞造句)上完善,那麼請重視論文的內容完善,這樣,本質上也不是一篇水論文,你只是欠缺論文形式的書面表達能力。


現實意義在於,碩士教育的意義和培養碩士的意義。題設就有問題,以工程實踐為主,這個只能涵蓋部分學科專業,但是就業為導向,這個指導方針從根本上就是偏頗的。大學裡面的學科設置,無論中外,都沒有以就業為導向的。就算是職業專科學校,也是以專業技能的培養為要,而非就業。

本科階段基本立足於通識教育,碩士階段立足於專業培養,博士階段立足於培養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人才。在這個基礎上,碩士生寫論文是非常重要的。誠然,在本科和碩士階段的課程當中,就已經有了很多的作業來提高學生的學識和技能水平,但是,論文寫作的要求,是你當前階段的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的整體體現,也就是證明你能夠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一個設定條件下的問題。這就是碩士論文的意義,也是向博士階段進階必須的能力。工程方向的碩士論文,跟實際聯繫緊密,比如,如何解決發酵菌種產率低下的問題,不同的情況下有著不同的解決方式,任何一個小細節的改進和提高這個對於實際發酵工程的生產上就會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這點恐怕題主沒法否認吧。

多說一點,國外已經解決了重組人血清白蛋白的工業化生產,但是國內依然沒有解決,還是嚴重依賴人血液製品,根本原因就是產率一直上不去,批次穩定性和純度達不到工業生產的要求。這個市場大得很,誰先做出來了,那利潤海了去了。如果哪個工程碩士率先在國內實現了這一點,你還能說,工程碩士論文沒有實際意義嗎?!


工程師往往是最可能成為民科的人。

在高等教育期間掌握基本的學術規範,學會寫論文、查文獻、引用學術論文(而非孔孟老莊馬列毛的作品)等各種最基本的學術訓練可以大大降低一位工程師在未來成為民科的風險,從而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沒有現實意義,不謝。下一題。


寫論文就是做研究出成果
有人研究做得好但大部分人都不好
無論好不好研究就是這麼做

相對於考試 更重過程和創造性

工程實踐阿 那也要學術訓練 動腦子
流水線工人不需要寫論文


工程實踐為主,就業為導向?基礎學科有話說,比如說基礎數學的碩士,很多研究方向還在用筆和紙做學問的年代,用不著計算機,沒有工程實踐,也不管就業。最終的結果是一部分去中學當老師了,一部分去讀博,教師資格證還是自個去考的。


所謂民科都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其實歸根結底在於以前信息封閉,很多所謂國內高校和科學工作者的優越感在於佔有了知識而沒有分享,也是體制原因,工業經濟對學術界滲透還不夠。好在現在有google學術、wiki、學術blog、付費資料庫等,信息也更開放。有需求就有研究。經濟需求越深化,工程類從業者也自然更深入學術思考。就像很多高品質工業產品的設計一樣,比如linux kernel。國內學術和工業經濟結合還不夠緊密,所以很多課題沒有國外看起來那麼高能和實用,比如intel的前沿研究的內部文檔,絕對要高質量。這得需要學術積累和工業經驗都厲害才行。至於說量子力學等等更高大上的東西,也是社會工業發達有錢了,附帶的知識財富附加品,這類學術從來不該是清貧的,否則很多實驗步驟連設備都做不出來。無法工程驗證的科研,於浩瀚的宇宙,於短暫的人類歷史,意義不大,就是讓人類看看熱鬧,至於真正對不對也很難知曉。所以人生短暫,喜愛自己做的事情就好。


一位研究生導師心目中理想的畢業論文2015-04-21 國家社科期刊資料庫這是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老師在他的博客里寫的,王老師寫的非常好,非常詳細,可能由於文理差異,一些內容對文科生不是特別適用,但是文章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從…

顯示全部


本人小碩一枚,明年畢業。碩士論文還是比較水的,當然不排除那些潛心科研的精英。。
研一的統計課上老師就說「你們還是要少灌水,盡量做出點東西來吧」。至於說現實意義,也不是沒有。方便畢業呀,而且對老師的升遷之路也是有好處的。。


只有對於理論有比較好的掌握,在後續的工程實踐中才能夠快速上手,而且如果論文寫作的過程,本身就就能極大的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對後續的個人發展也有非常大的好處


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複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導師的工作就是讓你發論文啊


推薦閱讀:

是否應當鼓勵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積极參与科研?
如何回答師弟的問題:「發這些論文有什麼用?」 ?
如何閱讀國外醫學文獻?
科研大牛們怎麼讀文獻?
英文文獻閱讀時,如何做筆記?

TAG:教育 | 學術 | 研究生 | 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