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國家政策不符合經濟學原理?

為什麼目的是」利民「的政策結果並不如意?

比如:高速公路免費政策造成的擁堵,提高最低工資反而造成失業,降低房屋租金窮人卻更住不上房,等等等等。(如有其他類似案例歡迎補充)

其實很好奇,為什麼連學校經濟學老師都懂的道理決策者會不懂呢?他們中應該不乏經濟方面的人才吧。還是說他們心裡都懂但還是這麼做了(如果是這樣,那麼原因是什麼呢?)。

如果目的是利民的政策都不利民了,那麼到底怎樣的決策才是真正利民的呢?經濟學的初學者,表示非常困擾,好想知道啊,謝謝!


樓主的問題很(簡)單純(潔),但要想答好卻實在難: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論證,但正是因為有太多可以說,反倒有點無從下筆。知道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我索性就po幾個意識流上來,寫哪算哪,各位湊合看吧。

——其實這個問題也好回答——一句「影響國家政策的因素有很多,經濟,軍事,民智,社會大環境,國際環境,等等「也就搪塞過去了,可是我預感到這樣的答案並不會讓樓主滿意,所以寫了以下,微長。(在紐約大學學政治經濟學就該有個學術的樣子~!)

1.先解決樓主在問題描述里提到的幾個案例。其實道理很簡單,稍微一想就能明白。拿第一個問題——高速公路免費政策——來說:高速公路原本是收費的(養路費/道路建設費)。有人覺得不爽——為什麼我每年已經交那麼多稅了,跑個高速公路政府還要收我錢? ——那好,現在我免費給你們用一下,你們就知道為什麼我要收費了。——好了,堵了,高興了?不說話了?——哼哼,不說話了依舊用怨怒的小眼神兒看著你。為什麼呢?因為事實並沒有改變:收費的高速路恢復到暢通無阻,而我也依舊在交著過橋費。——雖然我好像明白了為什麼我在交著這份兒錢,但我心裡依舊不爽。

看,這就是為什麼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人」,是錯誤的——人們在意損失比收益多。

推及到政治學裡來說,當經濟繁榮時,人們沒什麼感覺;但是一旦經濟衰退了一點點(甭管原因是什麼),所有人都開始怪政府。(不是在為政府洗白,這一段的重點是「大眾心理」)

2. 問題說明裡也提到了「民」,並且用很真誠的語氣表達了他/她的疑問——「什麼樣的決策才是真正利民的?」 我們先說後者。

在說「利民政策」之前,我們首先要牢記,政府/執政黨的根本目的永遠是「選票」。所以,政府不會冒被選民投下去的風險去頒布「損民政策」——至少不會明著來。
舉個栗子:
在定關稅政策的時候,政府有三個工具:關稅(tariff), 非關稅貿易壁壘 (core NTBs), 其他非關稅貿易壁壘(Quality NTBs)。假設選民想要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帶來較低價格),企業/利益集團希望貿易保護(可以理解吧?)政府需要利益集團的資金遊說選民,又需要選民的贊同票(哎呦喂,知乎的即視感),兩邊發生利益衝突。這時候政府怎麼辦?明智的政府會選擇降低明顯的關稅(tariff)給選民做樣子,同時暗暗增加比較隱晦複雜的非關稅貿易壁壘(NTBs)。這樣,既成功忽悠了選民,利益集團也會給錢。
——上面這個例子,利民不利民先放一邊(因為三個工具疊加起來使用的最終影響是不確定的),我們首先可以看出,
1. 政府決策的一般過程是經過層層考量、多方博弈的結果。
2. 政府一直在堅持他自己的目標:保住執政黨地位。
3. 選民有選票,因而最重要。
4. 太明顯的不利於人民的政策 或者 後被證實損害人民利益的政策 會被選民票下去。
5. 所以政府的政策大多數都有利於、起碼無害於人民。——它也實在沒必要處處和人民對著干。

多黨制國家理論上是這樣。而在 一黨制/專制/獨裁 國家,執政黨並不面臨來自社會其餘部分的總體威脅,而是面臨推選人團(selectorate)這類人群的威脅。所以,本質上來說,政府也不會太胡作非為,何況人民是會造反的(埃及例)。

那麼,為什麼我們所看到的,是很多政策是在損害人民利益、傷害人民感情的呢?


——需要看一下「人民」想要的,是什麼。

人民群眾想要的,是高工資,是低房價,是少交稅,是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公共設施,是免費醫療,是低通脹,是強勢匯率,是經濟高速發展,是低失業率,是想生幾個生幾個,是家家有田戶戶有車,是條條大路暢通無阻…… 有追求是好的,可是,哪兒那麼多好事兒啊?經濟學原理要笑死了好嘛??就算政府好不容易一一滿足了這些要求(其實根本不可能),人民也還會抱怨:你丫早幹嘛去了??!
同學們,政府不好做啊。就算把全國的經濟學家叫到一起,也商量不出一個「一邊經濟增長、一邊還不通脹」的方案吶。

為什麼?供需曲線告訴我們,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是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就這條,算是經濟學原理里的元老之一了吧?可是,這個規律卻不被大眾所接受——心理上受不了。這也是為什麼「對於同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學家給出的意見彼此一致,和大眾的意見卻常常相反」的原因。在經濟學教材里,第一章第一節就講過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用有限的資源做最優配置。」所以,當人民以其 「不切實際的願望」 和 「便宜都佔盡的慾望」 去要求政府,政府做不到啊。

另,政府政策的制定,是經過多方考量、多個力量博弈的結果。畢竟財政預算就那麼點(你們又不肯多交稅←_←),左分分右分分,很快就花光了,說不定都赤字了T T 「政府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其實這話啊,它沒錯兒。


最後,即使「利民政策」真的實施了,它的「利民性」也不是必然的。就像之前說的那個「關稅三工具」的例子,由於凈影響是不確定的,所以決策實施起來最終哪一方受益也是說不準的。


【給耐心看到最後的同學們發福利】

介紹一個有趣的idea, 希望能給樓主一點兒啟發。(蠢笨如我,手抄一遍比用電腦軟體弄快多了←_←)

以上。-————————————————


國家政策的制定要考慮很多因素,經濟學原理是其中重要但並不唯一的一個。
因為政策的受眾並非是一個相同的群體,包含著有著不同利益訴求的層次。國家政策可能要講政治,講效率,講公平,講很多。比如經濟學往往講求效率,但公共政策很多時候必須要犧牲一定的效率而向公平傾斜,否則社會很容易變得越來越不利貧而利富。再比如,國家對失業人員創辦的企業有著一定稅收優惠。按道理說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產品的質量,效率應該都不如一個相對更正規的企業吧,幹嘛不讓它倒閉了完了支持那些更有效率的企業呢?因為可以創造就業,進而穩定社會支持民生,促進社會的進步,而這些往往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更重要的。


似乎我在知乎上很少回答自己本專業的問題,碰巧看到了這個又對於排名第一的答案某些方面並不認同,故獻醜一番。


看了叢諺老師關於理性人的解釋,愚以為其並未正確理解理性人的含義。從老師說到的人們在意損失比收益多洽洽證明了人具有理性人的特徵,原因是在經濟學的假設中理性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利益邊際成本來做出決策,只有當一種行為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種行為。


在從老師舉的高速公路案例之中高速免費帶來的過路費的減少是利益而帶來的擁堵的時間是增加的成本,因此我們可以說高速費用的減免實際對於理性人的整個計劃屬於邊際成本即對於整個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因為在整個計劃中高速費原本就並不在整個計劃中占重要地位,不管你免不免我還是要出行,只是你免費我原本不選擇走高速的人也走了。然而由於事件的反應是需要時間的而作為理性人的我們並不具備足夠的能力來預期將面臨的成本,更多的時候我們所設想的成本只是眼前的所能見到的(如果大家都能準確預測成本大家全成巴菲特了),因此我們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所以在沒有預計到擁堵成本會那麼大的情況下所有人都湧上了免費的高速公路(注意在駛上高速之前大部分人並未預期到擁堵的成本如此之高,我必須在這強調一點市場反應和信息的滯後性在經濟社會現象里佔據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從供求不平衡——價格變化——作出決定——到實現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個長短不同的過程,有一定的時間差。也就是說,市場雖有及時、靈敏的特點,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長期趨勢。)好了正如我們提到的市場反應是需要時間的,在這個案例上時間應該是第一次宣布高速免費大家從家開車到堵在路上的時間。那麼相對於高速費這種變化較小的邊際成本大量的擁堵時間對於整個行動計劃來說就是不能承受的成本了,時間成本明顯大於那點過路費的收益。因此大眾在這次經濟行為里洽洽遵循了理性人原理,因為大眾反應高速擁堵產生的成本是滯後的。


以上是反駁從老師認為理性人錯誤的一些理由,下面是我試圖解釋一下高速公路免費造成的擁堵現象:首先我覺得高速免費並非一件不利民政策文章後面我會再次提出,高速擁堵的大規模出現只是在於高速免費的初期也就是我上文提到的反應時間內,一個政策的實施到完善是需要過程的,在此之前由於我們並沒有參照案例所以我們不能完全預計出會產生的問題,這也就是上海自貿區為什麼叫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原因,因為我們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當然啦有些案例並不適用這個解釋比如住房問題上這個我們先擱置一邊)

讓我們回到高速上來,我個人認為造成擁堵的原因並非在於免費本身而在於決策發布之後的實施上,因為在免費初期實施者並未取消拿卡這個項步驟於此同時大量的車輛湧上高速產生的初步的擁堵,大家都是第一次占國家的便宜秉著有便宜不佔是傻子又趕上了出行高峰所以才產生的現象,所有人都想薅社會主義羊毛,可惜了生產隊里就養了這麼一隻能薅的羊,其他都是鐵公雞,所以這隻羊被薅的里三層外三層。(這不能怪我們啊皇軍,共軍太狡猾我們就抓到這一隻羊。)羊毛太少薅的只剩皮了大家搶羊毛鬧起來了,鬧完了怪起羊來了,這其實是不對的,正如我上文提到的短期的經濟活動並不能正確反應的現實市場的變化趨勢。正確的做法是這隻羊我們慢慢薅今天薅一點明天薅一點。市場是需要緩慢調節的,決策的實施也是需要時間的,事實證明高速免費的後期擁堵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其中原因包括人流量的分散,車隊過長取消拿卡等。但是短暫的高速免費時間對於決策的完善來說時間遠遠不夠,假設整個高速取消收費在可預計的時間內逐步調整高速公路絕對不會出現擁堵現象因為每個人都會考慮成本和收益。這就是市場的的自我調節。可惜的是我們高速公路一共沒免費幾天,花姑娘還沒摸到,皇軍就打了敗仗,共軍還是太狡猾呀!

所以從老師在文章開頭的案例完全是錯誤的解釋,因為她忽略了市場反應的滯後性。

接下來是對何鳴時老師關於高速公路免費基於整體福利未必提高的理論的反駁

首先災後經濟是不適用於自由市場的,消費者是無法自由選擇的。

在這我要普及一下福利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的基本工具-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並用這些工具來評價自由市場的效率。

這一點何老師開頭也講到了但是他在假設時說到假設為數學性的嚴謹學科不扯社科和政治,這就讓我感到莫名的哀傷了,誠然為了達到市場有效率的結論經濟學中會做出假設市場時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果隻影響買者和賣者。那是因為在分析看不見的手的時候我們希望忽略市場失靈,這是針對宏觀來考慮的,相反的微觀經濟學家花費很多的精力去研究什麼時候會發生市場失靈,就單個經濟項目比如何老師說到的高速公路免費上面忽略市場勢力和外部性是絕對不行的。

另外何老師對於福利的分析太過片面了,他認為收費站沒收到錢福利就是0其實不對,因為收費站在維護日常工作的支出也必須算入可以說收費站的福利為負,那既然福利為負那何老師的理論不時應該更對嗎。

在解釋這之前我要講到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之一:政府行為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干預可以潛在的增進經濟福利


沒錯何老師確實更對了,高速公路由於擁擠從公公物品轉為公共資源,確實對於其收費是政府解決道路擁堵的一個方法(當然還有另一種方法是基於汽油收稅),但是各位同學高速公路的初始屬性並非公共資源而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因為私人市場本身不能生產有效率的數量並且還必須決定提供哪些公共物品以及提供多少。

到底要不要建這條高速公路取決於使用這條路的總利益和建設維修的總成本(成本-收益分析)他的目標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言的社會中成本和總收益。就我的理解是高速公路在一定程度其實應該被我們免費使用,在不考慮高速公路免費後造成的擁堵的前提下,很明顯高速公路具有公共物品的兩大性質既無競爭性又無排他性 因此在高速公路原本是應該免費的。只有當公共物品成為了公共資源的時候採用在擁堵路段收取費用的方法才會使福利上升(這個叫做公地悲劇)本質上來講道路通行費是擁堵外部性的矯正稅。擁堵一般處於某個時段中,因此合理的做法使分時段收費。各位同學我再強調一遍市場反應和調節是時間的,不能因為短時間免費造成的擁堵就把整個原本該有的福利都忽略。

我們要認識正確的順序:高速公路(公共物品)免費使用--擁堵--部分路段成為公共資源(部分路段收費)整體福利上升。

高速公路收費整體福利其實是下降的,對擁堵路段的收費整體福利才是上升的,這才是政府決策在經濟學利所該起到的作用。公共資源有競爭無排他性導致我們不該向使用者收費因為他們往往會過度使用公共資源,政府決策因努力用各種方法限制公共資源。


因此何老師在探討福利的時候忽略了政府決策的作用,得出了整體收費福利上升這麼個片面觀念。

再再說一下免費是應該的,局部收費可取。先收費後免費由於實施過程的不利來解釋為什麼收費的這種理論實則是流氓理論,不能因為你做不好我就要將就,做不好的原因要找清楚。

下面是對問題的回答:

從老師說的「大眾性」我是認同的,在智力上群體的表現遠不如構成這一群體之中的個人,所以涉及智慧這方面上,我們是決不能依賴群體的。然而群體的行動是受感情激起並主導的,這種感情的強弱程度直接決定著群體的行為能力。以上理論來自《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寵。所以就我個人來說是支持精英決定論的,雖然我不同意從老師理性人的理解但是對於她所批判的「人民」想要什麼還是很支持。民的種類太多需求也太多,大部分時候你覺得你代表的是大眾其實你只是代表了大眾中一個小的群體。

人並不總是理性的」對於著一理論的觀點是:生活是雜亂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是不完善的,人也是不完美的。

正如翟伯鈞 老師所說的「國家政策的制定要考慮很多因素,經濟學原理是其中重要但並不唯一的一個。」國家的政策涉及方面太過廣泛而我們一般人很難做到思考的如此全面專家學者也是,人力有時窮。這個時候我們基於已造成的事實去責問諸如連我都知道你怎麼就不知道的言論,明顯是不負責任,原因在於我們普通人的社會地位所得到的社會資源和社會信息是不夠全面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知半解,因此我們完全忽略了決策者所考慮的眾多因素,殊不知很多的決策都是一種妥協。

並不是1+1=2 這麼簡單

理論要跟實際相結合」你覺得沒結合有三種可能性:

一、理論不達標、

二、實際並非你所理解的實際

三、理論不達標實際也不是你所理解的實際。

現實狀況中我們通常處於第三種。


題外話高速公路收費的原因是我國高速公路分為國家建設和地方政府建設,不同於國外使用稅收修建公路我們的收費公路又叫做:利用貸款修建的收費還貸公路。這就是為什麼高速公路要收費的原因


上文所有理論都來自《經濟學原理》曼昆,我正好藉助這次機會複習一下


學過很多年經濟學,我想我的答案可能很多人不會贊同。

我的答案是:
經濟學「原理」只是「原理」,不是真理。創造經濟學原理的目的是幫助大一學生接觸這門學問,提高學習效率。這裡很多結論,前沿的研究也不一定贊同。更別能提被決策部門/民主過程的選民 接受了。


經濟學家對於原理的確存在一些「共識」,也只是這個圈子的研究者在發paper之餘的副產物。經濟學家的動機是發paper,不是尋找真正的「原理」,實際上一個consistent的、能解釋很多事件的「原理」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在實際中,一個政策的出台,是複雜的社會團體博弈的結果,尤其在民主決策的國家。對於利益相互衝突的團體來說,一個被經濟學定義的社會福利函數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對於一個政策的福利評估,僅僅存在一個「Pareto標準」,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判斷一個政策是壞的——當它讓每個人都利益受損了。題主提及的一些例子,實際中按照Pareto 標準找不到碴。

例如最低工資的問題,實際上勞動者群體的能力、收入等等是高度heterogenous的,現在比較兩個政策
1, 提高最低工資,使得一部分人失業,但是另一部分人的工資提高或減少他們工資的volatility
2, 降低最低工資,減少失業,但是卻減少了一部分人的工資。

在這裡,更為複雜的問題是,工資是工人和資方bargaining的結果,而不是所謂的由邊際生產力確定的;最低工資的政策無疑影響著這個bargaining的結果,所以評價其福利得失,根本無法用失業率這一個維度,尤其是在對於失業福利保障本身就很好的歐洲。因此,你不能說最低工資導致失業增加是「不好」的,即使使用經濟學的標準來說。

經濟學的價值只是在於提出了一整套分析問題的方法。比如,一個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做是各種博弈的結果,經濟學家可以用game theory去建模、分析Political Economy,這種模型都是對假設高度敏感的。所以,結論往往能幫助我們認清已經發生的事件的本質,但是不能夠幫助我們進行關於「什麼是對的,什麼事錯的」之類的判斷。也就是說,經濟學的結論大多都是positive(實證的),而不是normative(規制)的。

而在實際的政策制定中,想想那些經濟學原理?對不起好像沒你什麼事啊。利益集團關注的是自己的直接、長遠的利益,不是教科書上的節操。


這個問題其實蠻好的。
我想提醒樓主注意的是,經濟學是價值中性的。也就是只做事實判斷,不做價值判斷。
給你舉一個例子,我一個同學愛上一個「快要結婚」的女生,他想要挖牆腳,他是這麼安慰自己的,多了一個競爭者,對女生的來說是有益的,因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女生面臨的是一個雙邊壟斷市場,而他進入的話,就會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比如說兩個人爭著對她好,所以他挖牆腳是可以的。
但是我們知道,這是「不道德」的,但是經濟學不管道德問題。
其實說不做價值判斷,經濟學也是有判斷標準的,那就是「效率」。簡單的說,就是盡最大可能提升整個社會的總體效用。
最好的結果是「帕累托最優」,也就是這個社會的效用已經提升到這樣一種程度:除非損害其中一個人的效用,要不然不可能再提升其他人的效用了。
經濟學關心的是「效率」問題,而不是「公平」問題。舉一個例子,我們進行某種改變的時候,肯定不是帕累托最優的,一般來說,都是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另一部分人獲益。但是經濟學考慮的是,我們不管這些,只要整體效用提高了,也就是第二個人獲益的量大於第一個人受損的量,就應該進行這種改變。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整個社會就會產生一個「剩餘」,而二者總能通過交易來平分這種剩餘,使兩個人都獲益,比如說,進行一個改進,對我來說損失了5個效用,對你來說收益了7個效用,那麼我肯定不同意這個改進,而你肯定同意。但是且慢,對整個社會來說提升了兩個效用,所以經濟學認為應該這樣的!因為如果我從那7個效用裡邊拿出一個給你,對你來說提升了1個效用,對我來說也提升了一個效用,那我們都會同意這個改進。
所以說經濟學只要考慮效率問題就行了,公平問題一定會解決的。怎麼解決?就是交易,就是市場。
市場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它讓我們每個人的慾望都是相容的。如果不受益,就不會有交易。

說了半天切入正題。為什麼政策沒有遵循經濟學原理。
第一,政策的制定者是想要最大化社會整體福利嗎(用經濟學的話,有一個仁慈的社會計劃者)?如果不是,那經濟學原理算個屁啊。
第二,市場足夠有效,能夠讓交易至少雙方都不受損嗎?還是即使提升了整體福利,但是不可能通過交易讓雙方都獲利?如果那樣,經濟學原理就失靈了。
第三,即使市場有效,人們真希望尊重所有的人慾望嗎?例如,如果窮人就是看不慣富人有錢,就是要瓜分他們的財產,如果不的話就是要暴動,怎麼辦?
所以很多政策都不遵循經濟學原理。

另外就是所謂的「經濟學原理」問題了。
很多「經濟學原理」都是膚淺的,或者是對經濟學原理的誤解。例如有的只考慮單個市場不考慮一般均衡,例如有的只考慮靜態不考慮動態。所以問題不是政策沒有遵循經濟學原理,而是沒有遵循人們對經濟學原理的誤解。
還有一些經濟學原理已經過時了,因此最後我要強烈吐槽一下一樓那條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


前面已經有複雜的回答了,我下面力圖相對精簡的回答這個問題:

政府的政策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理由只有兩個原因:

一、學者(含經濟學學者但不局限於經濟學學者)並沒有在一個問題上取得共識,執政者的政策只是與某一派學者的思路吻合,於是就不符合其他派別或者學科的學者的學術原理。

舉個例子,是否放開成年人賣自己本人器官(假設只許賣器官的成年人公開對著電視台攝像頭按手印然後再賣)。不同學科、學派的學者的意見會很不一樣,至少倫理學家想的與經濟學家想的會很不一樣,經濟學者應該會比倫理學家更傾向於允許器官買賣。執政者的政策不可能只考慮經濟學家的意見,而不考慮別的學科學者的視角,更加不可能只照顧某一派別經濟學家的意見。

二、假設關於一個政策的原理在諸多學者中基本取得共識,但是執政者還是執意不按照學者的來。原因是執政者(執政者也是經濟人,不是大公無私)傾向於某利益集團A,而對立的利益集團由於交易成本的限制無法贖買利益集團A的特權。

舉個例子,假設中國政府在高考錄取中偏向某省份A每年給該省居民帶來的總效用是+10000,給受害省份B帶來的總效用是—30000。如果站在全國人民的角度,這樣的不公不義而且毫無效率的政策應該被廢除掉,但是,中央政府執政者自身因為種種原因偏向省份A。假設省份B的人民集合起來每年出錢出力贖買省份A的特權,那麼該特權就會被廢掉。但是,由於這個贖買計劃的交易成本過高,所以無法實行。

從純理論上講,在交易成本為零的世界,只要人類認識到一個制度沒有效率(給A集團帶來的好處小於給其他集團帶來的壞處),該無效率的政策應該很快被消除。之所以不能消除的根本原因就是——交易成本為正,利益集團內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交易成本巨大,無法談判。


————————————————————————————————(分界線)

最後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假設你學完經濟學之後,發現你家鄉的某行業被壟斷了,這很不好。你打算說服縣政府取消壟斷,但是縣政府已經被壟斷行業商會收買了。你發現壟斷行業因為壟斷而獲取的超額利潤是每年500萬,而你家鄉的老百姓的消費者剩餘損失是每年1000萬。
如果交易成本為零,你可以去消費者那裡每年搜集600萬元交給壟斷的商人與貪腐的官員,換取他們不要搞壟斷。這是雙贏,沒有輸家。
很可惜,交易成本很大,你不可能去找受損的消費者收錢去收買壟斷商人與政府官員。於是乎,官商勾結就會繼續進行,不合理的壟斷繼續存在。


謝邀,
來的晚了,發現其實之前幾位已經給出政治經濟學方面的答案了。

我就大概講講「民」這個概念吧。

題主說了,是「利民」政策
1,民的概念很廣泛呀,
打工仔是民,
司機是民,
企業老闆股東也是民,
政府人員也是有血有肉的民,

民的種類太多,各自需求也太多。
經濟學原理中對於「人」是有假定的,
而經濟模型往往是針對某一種人群建立的,

當然了,上述只是經濟學入門階段的東西
現在經濟學在數學,心理學,生物學和計算機科技的支持下,完全可以做到多「人」假定的經濟模型。只是相當高端和複雜,一般人看不懂。

2,「民」的能力
為什麼世界歷史發展到現在,某些種族某些民族可以屹立世界之端,而某些種族民族卻萎靡不正。某些曾經萎靡的民族們,在同樣的機遇和同樣的歷史環境下,為什麼有些就復甦,有些缺繼續萎靡呢?
經濟模型是理想狀態下的平衡,
政府或者組織在創立的時候可以以理想狀態為目標
但是作為種族民族中的每一個個人來說,都是爹媽一人一半隨機基因組合出來的,而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被造出來的機器人。

短視的政府必然來自短視的民眾,
因為民眾用投票也好,用槍杆子也好,最終都是強迫要求自己的代言人(政治家們)爭取政策滿足自己的要求。什麼政治家利用選民之類的都是LOSER的轉移視線罷了。自己這顆蛋是漏的還怪蒼蠅不好。

而一類民眾的聚集,便會產生文化這種社會最原始最基本的潛規則或者一種集體的行為方式。
我堅信,在相對固定的歷史環境下,文化是有優勝略汰的。
而如何的一種文化,基本上會決定在這種文化環境下出生的子子孫孫的主觀意識。
也就是俗話說的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那麼來了,當代經濟學是在先進民族的文化產物,他依託於先進民族的人文環境或者說先進民族的整體的行為方式。
而落後民族,在未能完全理解經濟學核心價值觀的情況下,為了追趕先進民族而盲目使用先進文化,最後導致和自己落後文化的格格不入,導致失敗。
而在落後民族中,面對這種失敗,哪怕文明同種同源,有上進心的民族會主動改變自我文化以適應新的世界環境要求。有的則抱著自己的「經典」睡大覺美其名曰傳承。

那麼具體到政府或者組織的無能腐敗獨裁之類的,
當初誰讓你支持他的?
當初誰讓你這麼好騙?
犯下的錯誤是需要收到懲罰的?

優秀民族有一個特質,犯錯後會總結,避免再次失誤。這種民族,歷史錯誤往往只有一次。
落後民族的共通,不懂得自我反省(說白了總是賴別人,沒有自我羞恥感),那麼這種民族,同樣的歷史錯誤會一朝一代的循環下去。

回到話題
「利民」政策,
我給他的定義是「有利於某種特質的民眾」的政策,
施政對象錯了,當然不會有好的效果。
另外,評價施政效果好不好,完全看你站在哪一類「民眾」的角度了。
記住,永遠要站在「優秀種群」(或許可以簡單點的理解為成功人士)的民眾的立場去評價。因為永遠是成功的人群來引領著社會前進。
而後來人把他們成功的方式經驗總結為《XX學》。。


不認可大部分人的答案。

看來很多人沒有學過基礎的經濟學,(這不是在嘲諷),我深切地感到即使是一個大學生,仍然有向社會普及科學的經濟原理的必要性……我雖然學得不多,但是認為以所學知識,能夠嚴謹科學地回答這個問題了。


實際上,題目中所說的高速路收費和保障工資是同一本質的事情。

下面開始認真而儘可能通俗地答:

經濟學的本質就是在資源不足時的權衡取捨,要效率(社會從稀缺資源中獲得最大的【福利】)還是要公平(福利分配的均衡程度)?

(下面的分析將把經濟學視為數學性的嚴謹科學,不牽扯社科和政治內容)


首先看一個問題在被冰雪封閉的途中,沒有食物供給了。這時候周圍村莊的人開始到嚴重塞車的公路旁,向你們提供100元一袋的速食麵和熱水。你覺得這個如何?

很多人肯定會想這幾乎是搶劫,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然而學過經濟學之後,會對這種事情有截然不同的對待方法。

在這個例子中,速食麵和熱水就是稀缺物品,你們是多數的買方,村民是賣方。這種稀缺性推高了速食麵熱水的價格,使得有些人——對於需求並不是很強烈的人,覺得價格真高,算了不買了【沒有製造福利】。而那些飢腸轆轆的人,願意為它付出一百塊的價格。


所謂福利,就是自己對物品價值的評估高低,減去交易價格,最終得到的差。認為福利小於0的人不會去買,因為他以自己的判斷來否定了這樁買賣,他覺得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選擇。而認為福利為正數的人也覺得自己在買賣中受益了。這樣,這兩個乘客——潛在的消費者——都做出了符合福利判斷的選擇——

而所謂自由市場,就是許許多多在這種人的意願和價格比較中獲得福利(這一「剩餘價值」)的過程。大家沒有被強制買賣,所有這些小小的福利加起來,就是社會的總GDP。(當然GDP還分為名義的和實際的,此處只是一個粗淺的映射)


上面所說的,我覺得是《經濟學基礎》的精髓。在初等經濟學,市場被認為是接近萬能的自調控手段。

許多時候,我們關注整個社會的總福利,然而這不一定和個人的福利相符合。

關於高速路免費

這是一個很淺的身邊例子卻很有意思,高速公路按照擁擠和收費與否,分別屬於「四大經濟物品」(私人物品、自然壟斷、共有資源、公共物品)


大家當然都想免費過高速路,假如收費的話,【注意這裡是上面那一套福利的思想】認為走高速不值得的人改別的交通方式了,認為可以接受的人就上了高速。這樣高速路並不是很擠,福利由兩個部分組成:賣方(收費站:獲得了¥)、買方(可以折算成¥的福利值)。假如高速路收費適當,總福利值會趨於最大化。這裡的高速路屬於自然壟斷(經濟概念,不要牽扯到社科上)

現在:高速路完全免費,而且擁擠了。這樣高速路從自然壟斷物變成了共有資源。共有資源最大的問題就是負的外部性(高速路擁擠),大家都想去免費過高速,所以那些本來福利&<0的、不上高速的人都上了高速,最後結果是:


賣方福利=0(沒收到錢),買方福利=所有人願意付出過路費的總和。顯然這裡的公平程度變大了(大家都有機會上高速),然而福利上升了嗎?(沒有了收費站的收入,而且附加成本也提高),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總福利必定降低(稅費會造成無謂損失) 。政府實行高速公路免費,考慮的是權衡中公平的一端。

關於最低工資:

最低工資的負面影響也是經濟學中一個反常識的理論,它的表述為:啟用最低工資制度(或提高最低工資),會使以青少年為群體的工作者失業率上升。

為什麼是青少年?其實這裡青少年指代了「非熟練工、在勞務市場上勞價比較低」的群體。首先設定最低工資肯定是符合人性的做法,至少它保證了社會公平,每個人只要有工作,都不會「被嚴重剝削」

但是很多勞工不願意最低工資政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材還給了一個例子,工會希望漲工資,可是那些失業工人不希望),這TM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失業工人不願意接受最低工資法案?

因為假如設定了最低工資上限,企業就會傾向於僱傭產出值更大(創造福利更多)的工人,而拋棄那些產出低的「青少年」工人;也就是說最低工資的受益者有偏差。失業工人與其上不了一個有著最低工資保障的企業的職位,寧可選擇工資低(但是至少有些錢)的職位。

很遺憾地說,沒有最低工資政策時總福利卻是最大的,政府的這一行為,也是在以增加公平來降低經濟效率/福利。

(比較好的替代方法是減免低收入者稅收,或者發放補貼)

關於房屋租金:

有了前面的兩個例子,我想已經可以套用結論,並且知道政府想要幹什麼了。有一個有意思的結論:緊俏的房屋租賃市場也會趨向於福利最大化——通過類似黑市的方式,——就是說,我為了取得緊俏的房源,寧可付出比政府規定的價格上限更高的金額來得到房子,實際上最後你付出的黑市價格和「完全不受管控的房屋租賃市場」的市場價格差不多。

(比較好的替代方法是修建低收入人群才能入住的廉租房。這樣能夠達到福利和補貼的相對平衡。)


經濟學是一門冷酷而又充滿溫情的學問,即使是基礎的經濟學,你也可以看到人性和經濟利益之間的互相轉化。經濟學是非常科學的學問,因為它能夠把人性轉化為圖表曲線函數式來衡量,它也是一個充滿藝術和不確定的學問,我們都處在經濟的包圍中,變動的因素如此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幾句其他的話,

樓主覺得這些政策反經濟學原理,我覺得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樓主自己、我們所有人都是經濟的組成部分,這些例子中我們處於消費者/買方的地位,並不是統籌全局、確定效率和公平的經濟學家。因為利益相關自身,所以有不滿是很正常的行為(所以大家都是理性人嘛)

假如牽扯到選票什麼的(中國不適用),不過國外確實是小心翼翼地不敢削減納稅人的福利,這也造成了福利開支過大、經濟臃腫、產出低的糟糕社會現狀。


人都是理性的(這句話意思是:人都是利己的,他們不會做出使得自己經濟福利下降的舉動。這是自由經濟運行的關鍵,也就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第三隻手」的微觀表現)


經濟學是理想的模型

經濟學是人造的模型,卻不是妄想的模型,它是對現實經濟運行的概括和數學提煉,並且隨著時間修正。它的大致構架和原理已經無可辯駁,然而許多衍生理論還需要驗證。我覺得普通人很有必要學習經濟學基礎的那些部分 (Mankiw的《經濟學基礎》是本好教材,也是本深入淺出的科普書)

政府

凱恩斯的自由經濟理論在上世紀大蕭條之後流行了很長時間,現在更為大家認可的理論是新古典經濟學發展來的「自由經濟+政府適當調控」的思想,說政府不應該管經濟、或者是應該倒退到計劃經濟都是錯誤的見解。


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學

這兩套經濟學理論完全沒有衝突的地方,它們研究的是不同方面:馬經以工人的角度分析了剩餘價值(也就是福利中可以被衡量的那部分)的產生和流轉;我在大學裡學到的自由市場經濟學說的是宏觀的經濟運行(即使是《微觀經濟學》,也比馬經要宏觀一些),可以說是避重就輕,然而這兩種理論都是科學的理論、不僅自洽而且可以對接。(這是很奇妙的事情)


道德問題

確實基於「福利」(特別是,福利是以貨幣或者產出來衡量,而不是幸福指數什麼的)的經濟學最優化選擇總是為人詬病。然而經濟學並不是一心追求經濟利益的學問,它只是分析經濟行為的工具,道德問題(外部性,比如碳稅還有非法市場等)也是經濟學的部分。


經濟學家會吵嘴

這個的確比較無奈,老師也給我們說過很多經濟學的笑話,大致就是說經濟理論五花八門的。對於這一點,請看「經濟學是理想的模型」這段話中的我之見解。


如果你問的是為何現實如此,推薦兩本書:
1. 集體行動的邏輯 (豆瓣)
2. 理性選民的神話 (豆瓣)

第一本書說的是,為何小團體的利益總會得到尊重,而大團體的利益總是被忽視或者損害;
如果『支持最低工資』不僅僅表現自己道德高尚,而且能夠避免在『計件工資是奴役和剝削工人,是反人性的,是XXXX』之類的爭吵上花時間,並且還不會因為被認為是經濟學上的腦殘被歧視,那麼為什麼要冒著『比被流星砸死還小的概率』去用自己的行動讓正確的法案通過呢?


第二本書說的是,其實奧爾森的書並不全面,其實選民連什麼是正確的法案都不清楚。書內包含了關於此的調查研究。


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解決不了,這些經濟學原理怎麼用都會出現荒謬的結果


經濟的核心是如何讓資源分配最優化,他的一個基礎前提就是人都是理性的、自私的。

政治的核心是權力和維護自身利益,精髓在於妥協,身後是暴力。

兩者有契合點,但根本上不一樣。經濟基礎雖然決定了上層建築,但畢竟不等於上層建築。

舉個例子,按照市場經濟,智障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消除這種不適應競爭的群體,才能保證更高的效率,這樣做的唯一理由就是資源分配最優化,政治要是完全和經濟相輔,政府最佳的政策是以最快的速度殺死這個群體,而不是出台專門的殘疾人優惠政策。


制度經濟學的學者有解釋為何歷史上大多數制度是低效率的。(不談由於無知而導致的錯誤政策,就談政府為何知而不行)

1.尋租理論。比如企業賄賂官員,讓官員頒布行業准入限制,從而獲取壟斷力量。比如中移動、中聯通的地位,就是因為行政性的准入門檻。這種政策是違反市場效率的,就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利益。

2.利益集團理論。其實跟尋租理論有點像。利益集團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政治活動,以促使政府出台有利於集團利益的政策。比如美國的製糖廠商就是一個利益集團,通過政治施壓讓政府頒布了政策限制糖的進口(貿易保護主義),使美國的糖價遠高於國際水平。


政府利民政策不如意正是最符合經濟學原理的現象。而且利民從來不是決策者收入最大化的唯一選擇。決策者並非追求利民,而只追求最大化自身收入。我不是說追求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一定選不利民的政策,但是:1)什麼才利民在不同利益群體眼中是不同的;2)各群體遊說決策者的力量與效果是不同的;3)決策者的權力是有限的。


妹子我頂你!
好像很多人在批評經濟學,雖然我也不是很看得上那些所謂的磚家,但是經濟學是無辜的。上面那些批評的人其實都把經濟學等同於經典經濟學,很明顯是個錯誤。完全理性的缺陷恐怕現在搞經濟的無人不知。啊,一說這個就多了,先打住吧。
其實經濟學家挺苦逼的,一邊被群眾罵,這個問題里就充斥著對經濟學家的罵聲;另一方面不被決策者待見,沒有任何國家的決策是單純從經濟考量的,事實上,經濟學甚至不如心理學和傳播學對政策的影響力大。


柯林頓和葉利欽在首腦會談的間歇閑聊。葉利欽對柯林頓說:「你知道嗎,我遇到了一個麻煩。我有一百個衛兵,但其中一個是叛徒而我卻無法確認是誰。」聽罷柯林頓說:「這算不了什麼。令我苦惱的是我有一百個經濟學家,而他們當中只有一人講的是事實,可每一次都不是同一個人。」


不懂細節

不過,我們做理工的都清楚一個事情:

如果事實和理論出現了矛盾,那一定是理論的問題。

所以,題主更好的問法是 「為什麼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很多國家的現狀」,而不是「為什麼某些國家不符合經濟學原理」


一、理論和現實的區別,主要在於現實中往往沒有理論中那麼「完美」的假設前提。
二、請去學習一下「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部分,百度一下就知道。
三、國家政策制定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比如有很多主觀因素在影響,比如利益集團、政黨、公民個人等主體會對政策制定過程不斷施加影響,為了實現本集團或本人的利益而奔走,是一個複雜的博弈過程,不是簡單的1+1=2 ,不是只要把原理用對了就行。
四、政府不是企業,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
以上。


因為政府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發展經濟,或者說,不僅僅是發展經濟。
以歐美國家為例。
就像你提到的例子,降低租金的確會導致房屋租賃的供應鏈下降,會使很多人租不到房子。但是大多數人不懂這些,他們只看到租房價格高,於是起來抗議,要遊行,要示威,你說國家怎麼辦?你跟他講道理,說其實為了他們好,他們會信嗎?在野黨又會怎麼說?所以不如直接政策降低租金得了,反正是你們自己的要求。
政客的目的只有選票。


答:所有問題的本質歸納起來,還是一個人的問題。

人總是傾向於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不能正確的處理理性、感性、環境的關係。人總是被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說牽絆,被慾望、痛苦、主觀、感受所影響。出於人性的本能,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有意識的去篩選信息,願意信息的就去相信,不願意相信的就不去相信。我們並不會主動發現自己人性中的弱點、偏激、自欺欺人,相反我們總是找一些理由、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觀點和錯誤行為。

總言之,言總之。這就是人。


因為涉及到公平效率的取捨傾向。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星能賺那麼多錢,而科學家卻不行?
對未來決策會產生影響的已付成本是不是沉沒成本?
從經濟學角度看,「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錯在哪裡?
如果世界統一使用一種貨幣,經濟運行會更穩定嗎?
如果不停的給地府燒錢,地府會通貨膨脹嗎?

TAG:宏觀經濟學 | 國家政策 | 經濟學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