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為什麼如此之快地就要消亡了?

看新聞說全世界通曉滿語的已不足十人,距離清朝滅亡不過一百餘年,全國上千萬滿族人,滿語滿文怎麼還這麼快就要消亡了?


最近在讀法國人古伯察在1852年出版的「韃靼西藏旅行記」一書。作者1839年入華。這本書記載了其1843年5月從北京出發,歷經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長途跋涉18個月,於1846年1月到達拉薩的旅行見聞。其中有一段在寫關於滿文現狀。倒不說這裡有多少新鮮的信息,至少以一個歐洲人的眼光在1840年代寫下的文字。覺得還是值得玩味,抄寫至如下

青城新城的守城者都是韃靼-滿族人。但如果大家事先無法知道內情,那麼僅聽他們講話則完全不會使人懷疑到這一點。在他們之中,可能沒有一個人會講當地方言。自從滿族人控制幅員遼闊的中華帝國以來,兩個世紀過去了。大家甚至可以說,在這兩個世紀期間,他們一直在不停地為自我毀滅而工作。他們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甚至是原有的地區都已漢化。今天,我們可以斷言說滿族已不可挽回地要徹底消失。為了解釋這種奇怪的逆進化狀態和理解漢人是怎樣得以同化其勝利者和奪取滿洲,那就必須追溯很遠古的時代並進行某些解釋。

在明朝時代,滿族和東韃靼人在經過長期的內戰之後,....(略)。明朝軍隊的將領吳三桂向滿族人求援,要求幫助他平息義軍。...(略)

滿族的衰敗,或更應該說是滅絕過程,今天發展得比過去任何時代更快。一直到道光臨朝年間,松花江流域尚完全由滿族人佔據。這些遼闊的地區禁止漢人進入,禁止任何人在那裡耕種土地。從當今皇帝在位的初年起,便拍賣這些地區以補充國庫的空虛。漢人如同猛禽一般沖向了那裡,僅僅數年就足以從那裡徹底消除可以回憶其故主的一切跡象了。現在,大家徒勞地在滿洲尋找完全排除了漢人的一座城市和一個鄉鎮。

然而,在這場全面的變遷之中,還有諸如錫伯(西伯)和索倫等幾個部族尚忠實地保留著他們那滿族的特徵。直到今日,他們的領地即未被漢人進入,也沒有被耕耘。他們繼續生在帳篷中,並向禁衛軍提供兵勇。不過我們卻發現,他們在北京的頻繁出現以及他們有時在各兵營中的長期居住,已開始嚴重影響他們的情趣和習慣了。

當滿族人征服了全中國時,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強迫失敗者穿他們的一部分服裝和實施他們的部分風俗習慣。但漢人所作的要遠遠超過這一切,他們懂得強迫其征服者採納他們的習俗和語言。現在,大家無益地跑遍直到阿穆爾河(黑龍江)的整個滿洲,完全如同在漢地的某一省份中旅行一般。地方色彩已完全消失。除了某些小游牧部族之外,任何人都不操滿語。如果康熙和乾隆皇帝沒有把滿文抄寫在永久的建築中,那麼就可能不會再有這種美好語言的蹤跡了。這些古建築始終吸引著歐洲東方學家們的注意。

從前,滿族人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字,只是到了1624年,東韃靼人的首領太祖高皇帝才詔令其民族的多位學者根據蒙古文而設計了他們的文字。稍後不久,到了1641年,一名叫做達海的滿腹經綸的文人改進了這種初步的工作,使滿文具有了今天所看到的那種端麗明快和優雅的程度。

順治令人負責翻譯漢文中的一些文學代表作。康熙建立了...(略)

由於國朝前幾代君主那英明的關心和熱情,現在已沒有任何優秀的漢文著作未曾被譯成滿文。所有這些譯文都翔實可靠,因為他們都是在數代皇帝的直接監修下由一個博學的學館譯制的,後來又由其他也很博學的學館校訂,這些學館的成員都十分精通漢語和滿族方言。

滿族由於這些認真負責的著作而獲得了一種堅實可靠的基礎。大家完全可以不再講這種語言,但它始終仍為一種學術語言,將會在亞洲研究中取得進展的語言學家們具有巨大幫助。除了對最優秀的漢文著作和忠實的譯本之外,大家還掌握有藏文和蒙古文喇嘛教經文主要著作的滿文譯本。這樣一來,僅僅有數年的工作,就足可以使一位堅持不懈學習的人能夠卓有成效地研究可能會遇到的最為珍貴的滿文不朽文獻。


第一步是建立「旗人」這樣的超民族軍事集團,客觀上幫助漢語在集團內部擴散
第二步是大部分滿語人口結束聚居,與漢語人口大規模雜居,再次幫助漢語的擴散滲透
第三步是在原本尚保留滿語聚居的吉林、黑龍江,19世紀末大規模漢語移民進入,徹底結束滿語聚居

第三步其實是必然會發生的,不同於蒙古語的半乾旱地區,
東北的女真語、北海道的阿伊努語,都因為是森林地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
16世紀高產農作物從美洲流向世界,隨後東亞農耕民族走向人口爆炸
19世紀末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口壓力,一方面是俄國的步步進逼
中國關內和日本本州的農民拖家帶口北上、移民實邊就成為了必然結果

人類歷史上,在雜居、人口嚴重劣勢的狀態下維持民族群體不散
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少,只包括某些亞伯拉罕一神教的族群,
還有東南亞穆斯林國家的華人(泰國這樣的,華人幾乎就融化了)


針對這條中國「通曉滿語之人不足十位」的新聞,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來講述滿語的現狀。一會兒回答完題主的問題我會把它貼在下面。

先說說為何滿語如此之快的消亡了?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說,1. 內部原因 2. 外部原因。

在展開說明以前,我必須強調,儘管清代滿語文使用範圍不斷縮小,但當時的情況並非像我們歷史書中所描述的:從乾隆起就沒幾個滿人會講滿語,清末更是連皇帝都不會講滿語。真實的情況是,儘管自乾隆起就有人不會講滿語,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會講滿語也講得很好,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清末時期的一些滿語大家,譬如溥儀的滿語老師伊克坦、瀛生先生的老師「同光清語六賢」之一的阿克頓布,更是融會貫通滿語各地方言的規律,均曾著有書稿,可惜這些手稿在文革的時候都散佚了,不得不說是極大的、不可挽回的損失。

滿語受到致命打擊、斷代到如今快要消亡,是在民國和新中國時代發生的。這其中儘管清代也要承擔很多責任,但若按照正常和平穩定的發展,清代的式微到如今,本不應該造成今天這個狀態的。下面我就展開說一說其中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內部原因
先說說清代的狀況。如上面所說,八旗分為滿洲、蒙古和漢軍。這三個八旗並非嚴格按照我們現在所說的民族劃分(展開說比較複雜,暫略),僅以人口比例來說,八旗中的漢人人口還是最多的。我引一條@橘玄雅 童鞋的微博數據:「康熙六十年,八旗男丁共696681人。其中滿洲男丁154117人,蒙古男丁61560人,漢人男丁481004人。具體比例,滿洲佔22.12%,蒙古佔8.84%,漢人佔69.04%。值得注意的是,家奴和投充佔了總數的39.32%。

清初的正身旗人,無論滿漢,都是要學習滿文的,因為公事有很多地方需要滿語上報。因此早期漢八旗中也有很多人滿文是非常好的,比如年羹堯同志啦等等。有清一代,其實都是有宗學、官學、義學專門教滿語以幫助旗人謀得更好的職位的,關於這一點可參看這個問題的答案:元朝、清朝等非漢人統治的朝代,會強迫大家學習蒙文或者滿文嗎?。

問題在於旗下家奴(並非包衣,展開說比較複雜,暫略)不見得都要學習,更不見得會滿語,若是世代服侍家奴或許還好,但更多的並非世代服侍的老人。尤其是到了清中後期,入關比較久了,我想這個情況會更糟糕。儘管從乾隆時期開始,八旗開始大範圍的出旗,導致大部分的漢軍都出旗為民了,但我想八旗中的旗下家奴無論如何都不能大面積的「開除」。旗下家奴似乎並沒有正式的旗籍,但人口卻佔了旗人很大一部分……由於家奴是服侍主人、小主人的第一人選,到了清後期多數旗人在家裡學的第一種語言就是漢語,到了上學的年齡才開始學滿語,部分人可能也只是學一下公文套話也就算了,用得更多還是的漢語。這個狀況可以類比美國很多小孩子西班牙語說的很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家裡的保姆多是南美裔(且英語水平基本為0),所以在家是說著西班牙語長大的……這就是清代部分旗人滿語文退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部原因。

清代以後,我們都知道民國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儘管歷史書上和諧的解釋說驅逐韃虜的對象是西方列強(註:評論有童鞋指出人教版歷史書也說了是針對清政府,是我記錯了,這個說法肯定不是來源歷史書),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民國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了各地的滿蒙學堂,其次是在社會上掀起了大範圍的歧視旗人的風潮。有些地區的滿城在革命中被屠了城,大部分地區的旗人自然選擇能隱姓埋名的就假裝自己是漢人了。所以在家教小孩子滿語、用滿語交流,更是個不可能的事情——甚至也不提自己是滿人——這直接導致了滿語斷代的大規模形成。我認識的人(包括我的家人)中就有諸如爺爺、太爺爺輩的會講流利的滿語,但是到了父母輩的就一個字都不會了。這個原因就是為了避禍,一是民國時期的經歷,二是文革。文革時期,東北還有些講滿語的人,根據記載當時都被認為是「說黑話」……

二、外部原因
還是先說說清代。之前說了,清中後期旗人在家中接觸漢語就很多,到了外面也是一樣的。儘管清代大多數駐地都劃分了滿城,但很顯然按照旗人這麼點人口,不可能在滿城中自給自足。所以諸如出門吃個飯買個東西聽個戲唱個曲兒神馬的,總是要說漢語的吧。這就好像把一瓶可樂倒進了大海,只可能是可樂無影無蹤了,大海是絕不會變成可樂味的……

考慮到這些外部情況,清代的皇帝們都很重視國語騎射,就像上面所說的,宗學、官學、義學都有滿語文教育。對於入仕做官的旗人還是會有滿語方面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台北宮中檔資料庫里,光緒年的滿文奏摺、檔案,光是做成電子圖片版的就有2000多份。以前也曾經回答過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也可作為一個滿語在清代應用的佐證。

由此也可見,在清代的時候,由於外部環境的改變,滿語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越來越少了,但是在正式場合上面一直都是存在應用範圍的。

在1860年以前,保留滿語最完整的的地方應當就是東北地區。清早期的傳教士也記載,康熙年間編寫《御制清文鑒》一書的時候(清代第一本滿-滿字典),就曾經請東北地區的滿語學者們過來給字典補充詞條以及詞語用法。這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柳條邊限制了周邊漢族人進入東北,是東北地區滿語環境維持的比較好。但是1860年出於保衛邊疆等問題的考量,柳條邊開放了,再到民國時期進一步從關內引入漢族居民,東北的語言環境也受到了極大地衝擊。再加上民國對滿人不待見,偽滿時期城市中幾乎已經沒有人在講滿語了——這個原因就是當時東北地區大部分居民已經是漢族人了——學校中所教的雖然名為「滿語」,但實則是東北漢語。儘管溥儀來到了東北,但是很顯然無論是他還是日本人都沒心情恢復曾經的滿蒙學堂。

儘管如此,1960年的時候,東北很多小地方滿語還是在流傳的,但你們都懂的,文革即將開始……隨著現代化社會的到來,電台、電視的普及,即便是上述東北農村的滿族人也忽然發現自己被漢語包圍了。自清代覆滅以來,滿族人早已是一盤散沙——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更是地理上的——何處再能聽到滿語呢?學校沒有,電視電台更沒有,家中也斷了代。滿語如何不消亡?

---------------------------------------------------題主問題回答完畢的分割線--------------------------------------------------


上面講了很多理由,然而說一千道一萬,這個問題最本質的原因還在滿族人自己身上。讓我們縱觀中國的少數民族,何人保持語言情況最好?比較大的少數民族中,保持語言比較好的諸如藏族、維吾爾。蒙古族相比之下,語言保持情況就差很多,對比內蒙,大家也明白是為什麼。

如果你們跟上述民族的年輕人有過接觸,你會發現語言保持越好的民族的年輕人,越尊重自己的母語。能說出:「即使不會說XX語,我們也一樣是真正的XX族」的人,都是不會講、或者講不好自己母語的人。這些話放到少數民族身上,或許聽起來很正常(因為很多人這樣想這樣說),可是漢族朋友們往自己身上套套,是不是覺著很可笑?「即使不會說漢語,我們也一樣是真正的漢族人」——我建議下一次想要說這樣套話的少數民族同胞先替換成這句好好品味一下。

有些底線,是不可以放棄的。因為一旦放棄,終有一天會走到退無可退,而想進卻也無可進的地步。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經常能遇到上述民族的年輕人,後悔自己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母語/父母沒有送他/她去民語學校,於是他們說:「我現在要跟著老人好好學習了」「以後我有了孩子一定送去民語學校」。每當這時候我都想嘆氣,因為他們還有老人和民語學校……可是等等,你們有沒有想過,等自己有了孩子的那天,民語學校會不會沒有了?可能藏族維吾爾族沒有這種危機感,但是估計蒙古族童鞋有很多要男默女淚了……

縱向對比中國的少數民族,你們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哪個民族退的多一些,哪個民族退的少一些,是可以從這個民族年輕人的想法中看出來的。「即使不會說滿語,我們也一樣是真正的滿族人」——持有這種觀點的滿族人佔99.999%以上,而且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反正日常遭遇到的滿族人里已經沒有能稱得上是「通曉滿語」的了。

有時候我也很想問,為何有機會的時候,滿人不保護不爭取母語學校?又為何不在家好好教育自己的後代?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先人所做出的選擇的得與失,都已經是過去的事的,問題是年輕人們可願意把握現在

Beye i niyamangga gisun be waliyaha urse dubentele suduri de waliyabumbi——拋棄自己母語的人終將被歷史所拋棄。回憶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滿族即將為此填上濃重的一筆),下一個,會是誰?

---------------------------------------------------大吐槽完畢的分割線------------------------------------------------------------

最後把之前寫的,講述滿語文現狀的文章貼上來——由於太長了,先給個長微博鏈接吧:

http://www.weibo.com/1632716520/AaV7l69US

正文就不貼了……- -b


這個跟清朝滅不滅亡沒什麼關係,主要是從康熙(可能更早)開始就很推崇儒學了,跟漢人一樣給子女取名字也要按輩分,漢化就開始明顯了。
so,即使清朝不滅亡,你看溥儀說的不是北京話么?


1."全世界通曉滿語不足十人"絕對是胡說.
北京就有滿語教學班.免費的.
也有論壇索倫珠滿語論壇

北京索倫珠滿語班

北京長期開辦滿語文學習班,滾動授課,內容淺顯易懂,氣氛輕鬆,歡迎各民族朋友來了解滿語,認識滿語。

本期開課時間:2010年10月24日(周日),課時共八周。

課程內容:滿文字母書寫、滿語基礎語法及簡單會話。

上課時間:每周日09:30-17:00

上課地址:宣武區福長街盛景嘉園1號樓7單元101室,天壇西門200米,德雲社西南100米。

乘車方式:6、59、105、106、687、917、35路公交車,天壇或天壇路口西下。

課程性質:免費

聯繫方式:
官方網站:http://www.solonju.org/
QQ群:21292098 (mujilen i tala)

電話:010-84034803 E-mail:manchuriansun@hotmail.com

特別銘謝:公益滿洲(Manchu Action)提供教學場地

2.錫伯語和滿語的口語區別極小,大概相當於北京話和哈爾濱話的區別.書面語還是有些區別的.文字則是借用滿文(寫起來也幾乎無區別,畢竟是拼音文字)
由於歷史的因素,一部分錫伯族官兵在乾隆年間由盛京(現在瀋陽一帶)遷到了察布查爾(現在的新疆伊犁伊寧一帶,現在察布查爾是錫伯族的自治縣),使得語言得以保留.同樣的,滿文也得以保留.

3.故宮的滿語資料研究其實都是錫伯人後代去讀.比如安雙成_百度百科

4.錫伯族到今天不足20萬人.又替滿洲打仗又替滿洲保留語言,又能打仗又能漁獵還會種地,兩百多年前就跑到新疆跟各種民族死磕,我們才是戰鬥民族好么!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083157
關注滿語現在發展情況的,可以看一下這個紀錄片,我會說滿語 。


滿語資料很多,永遠不會消亡的因為即使沒人說但資料也會在的,但現在語音還在好學一點。


恩 上面有大拿已經系統回答了
我來總結一下
實際上就是作為征服者的滿洲人,實際上成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這種情況出現過很多次,例如五胡亂華,最終都被漢族同化
國外也有很多,例如西哥特人,突厥人等。
(有人說蒙元是例外
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很不穩定,他的瓦解幾乎是和建立一併發生的
最關鍵的時間很短
漢文化對於元順帝的影響已經非常大)

雍正還是乾隆,偶然間聽到兩個侍衛在用漢語開玩笑,結果雷霆大怒。
滿清後期,由於朝廷規定要進行滿文考試,於是出現了大批官員聘請滿文槍手的現象
該上述現象也說明了,滿文至少在有清一代,並未徹底沒落。


不太贊同排名第一的Hasuran Li 的回答,像自然界一樣,語言也存在優勝劣汰、自然選擇,雖然很殘酷,但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時間像潮水一樣,盪去所有她不屑一顧的事物,殘忍決絕永不停歇。絕不是一兩個人造成的,也絕不是少數人可以阻攔的。
文革等外在因素人為加速了歷史的淘汰,但即使沒有這場浩劫,在當政者改變,使用範圍劇減後,漸漸不被使用的語言總有一天也會退出歷史舞台。這點我和Li先生觀點基本類似。

但在Li先生捶胸頓足對滿族人表示一種"怒其不爭"的惋惜時,個人認為大可不必。一種語言的消失並不代表文化的消失,語言保留下來不代表文化就能傳承。語言沒那麼大能量。不論是叫"娘子""拙荊""內子",你還是得娶"老婆",因為需要。不管是"成親","結婚典禮"甚至是"旅行結婚",你還是有這麼一個儀式,因為需要。一種舊的語言的蛻變或消失,另一種新的語言和文化也在產生。語言的變化改變或豐富了形式,但沒有改變事物本身。另一方面,現在人讀寫漢字和古人相去不遠,甚至知識見聞更豐富了,為什麼做不出像樣的唐詩宋詞了?可見即便語言保留了,也未見得文化就跟上了。

說回來,我在閩南語區,閩南語除了家中親戚朋友聚會時用用未見得有什麼實際用途,工作時還礙事,外地人聽不懂還影響交流。僅中國各種方言、民族語言之多就足夠汗顏。交流時恨不得全世界都說一種語言,就省卻這許多麻煩。
高喊著保留多種語言、文化多樣性的,我非常贊同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化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精彩,但怎麼保存?不是原封不動唯古就好,原始人茹毛飲血夠古夠原始了吧,但為什麼我們不再做了呢?


中國很多少數民族從建國早期開始就是有自治縣,甚至自治區的。在自治區內,少數民族有專門自己的民族學校,以自己的民族語言教學,甚至能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參加高考(例如藏族,朝鮮族)。但滿族的第一個自治縣直到文革後才成立,而滿文的教育在義務教育中從來沒有存在過。


當年入關一共就十二萬人,還是滿蒙漢三部,還被打散了駐防在全國所有戰略要地,直接就陷入了人民群衆的汪洋了。清朝在的時候大家滿漢分居還能保留點文化語言,宣統皇上一退位,大家就平等啦,就真的一體化了,一個上萬人的城裏就幾千的滿人,哪有保留獨特文化語言的可能啊。北京的滿漢人口比例一直到解放前都還比較平均,再加上文化和經濟上的原因,所以到現在雖然也式微的不行了,但畢竟還有些影子,也還有感興趣的年輕人。廣州當年也是滿人駐防的重點城市啊,現在除了在添茶的時候要自己把壺蓋打開這個習慣之外,哪還能看到一點當年旗人生活過的影子呢。所以人民群衆的汪洋大海是關鍵啊。

至於爲何關外的滿人也被漢化,可以參考下現在浙江 江蘇南部地區吳越語的式微


我奶奶是滿族人,當初登記戶口直接登記成漢族也沒改,我連一句滿族話都不會
滿族貴族和貧民差距十分大,我偶然聽過奶奶講他們小時候的生活,十分辛苦。這種情況,他們也不會操心滿語了


一門有生命力的語言,要麼是強權國家的主流民族使用的,要麼有世界級的語言文字名作。

不然,在交通通訊成本極大降低的今天,被強勢語言逐出歷史舞台地機會不要太大哦


92年生,東北滿族,太爺爺會說滿語,爺爺不會。
至於具體原因,最高贊已經說的很具體,無需多言。


沒有核心文化和文化自豪感的民族,語言就會很快滅亡。文字、語言、風俗傳統的滅亡,其實可以視為民族滅亡的標誌。

可以說,滿族這個民族,實際上已經滅亡。與歷史上的鮮卑族、匈奴、東夷、黨夏、契丹這些民族一樣,實際上已經滅亡,只是在他們的戶籍記錄上好保留滿族這個標誌。

不僅僅是語言和文字,滿族的歷史傳承的東西,已經蕩然無存。滿族沒有自己的社會民間制度,沒有自己的獨特風俗,沒有任何足夠辨識度。

那些不是民族的人群,其實比滿族人更像民族。比如一群客家人,一群溫州人,他們的生活圈有更多的文化傳承和共同語言,以及相對封閉的人情往來圈子。

而滿族,是一個事實上消失的民族。當然,壯族也差不多。畲族也一樣。它們實際上已經通話融合為漢族的一部分。

一旦有了核心文化,或者有民族自豪感,就容易傳承。比如藏族有藏傳佛教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文化,維族有伊斯蘭文化和獨特的生活方式,蒙古族因為地理原因而長期游牧,生活習慣還是與漢族大不相同,而且還有一個外蒙古。

那些東南亞的華人,移民到東南亞300年,還堅持學漢語,寫漢字,一定有漢字名字。面對東南亞土著,他們有強烈的文化優越感。

而那些移民到美國的漢人,三代之後,基本上沒有幾個說漢語的。

這就是民族自卑感造成的。


滿語在乾隆時期就很衰落了,溥儀作為末代皇帝更是只有較好聽力而已(他父親載灃倒是滿語水平不錯)。
滿語的衰落絕非一朝一夕,而是長時間文明淘汰的結果。
比如滿語缺乏抽象形容詞,抽象名詞。
可以這麼說,自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決心問鼎中原之日起,滿語的衰落就已成定局。
滿洲雖征服華夏大地,但是其民族對自身文化本就毫無自信,本已不多的語言傳統也逐漸消失。
在滿文老檔中,形容褚英和代善英勇,說他們如同"未睜眼之幼犬"。
這種形容在漢人眼中可謂莫名其妙。
但是,在清軍入關後,此類很有特點的文學作品完全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滿族人徹底的學習漢族文化。
清代四大書法家: 劉墉,永星,翁方綱,鐵保。
兩個是滿族,其中一個是皇族親王。
滿洲之衰落可見一斑。
所以啊,滿語的消失不必惋惜,至少不必從民族多樣性的角度惋惜。
這和世界有很多東西就是註定要消失的吧。


http://weixin.qq.com/r/w0MEHPTEOalGrbB-9xbR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滿族的故鄉,白山黑水之間,滿語的聲音雖然歷經雪雨風霜,可是從來沒有凋敝,不但有滿語文規範語言的家族和家庭傳承,也有不識文字的滿語遺留老人的滿語口頭傳承,在黑龍江省的黑河市、齊齊哈爾市,就有部分村屯的滿族人還有遺留的滿語口頭傳承。

《小學滿語文》系列教材計劃編著十二冊,分為上、中、下三部分。由金標、王碩、王琳霞、盧丹丹等編著的《小學滿語文(上)》已經於2016年5月由遼寧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本教材是自二十世紀一十年代以來第一套正式出版發行的小學生滿語文教材,亦是新中國第一套小學滿語文教材,是第一套繼承清代滿語文教學方法,完全按照十二字頭進行滿語文教學的小學生滿語文教材,更是滿族人按照滿語文教學要求編寫的小學滿語文教材。本教材的初稿自2013年以來在白山市第三中學小學部進行教學實踐,取得巨大的教學成功,逐漸被兄弟滿族學校選用,真正意義上傳承了滿語文教學的方法和傳統。本教材自出版之後,被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開設滿語課程的多個市區、滿族自治縣及滿族鄉鎮的100餘所滿族學校選用,已經成為全國滿語文教育教學的統一教材。《小學滿語文(上)》四冊於2016年9月10日正式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少數民族語文圖書目錄收錄。


語言這種東西終歸是工具,如果不是為了交流的方便而是為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各種目的而去學習語言,那終歸是種負擔而已。維族回族藏族人口基數不小,其民族語言又有閱讀和傳播宗教典籍的現實需要,所以保存相對較好。滿語呢?實在看不到任何學習的客觀需要。
至於說對傳統文化的缺失痛心疾首云云,我覺得大可不必。任何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不是?不能因為是少數民族,就把所謂的傳統、習俗強加於年輕人,不允許他們去選擇他們心目中先進的文化。
非要如此的話,作為漢族,我們是不是也該說,儒家綱常,中央集權的官僚特權政治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大家一起來抵制西方自由主義民主思想對我們年輕人的侵蝕吧?


我女票是滿族。
那還是剛在一起沒多久~
在一個浪漫的晚上~
我用滿語對她說我愛你~
我本以為她會聽懂然後用滿語回我~

我說完之後~
她滿臉懵逼。。。
你說啥呢?


誰說消亡了?這不知乎里還一堆遺老遺少們痛心疾首呢么?放心吧,大清不會完,滿語更不會完。


推薦閱讀:

清朝時我國對外的國名是什麼?是叫中國還是大清國
孝庄太后說的是蒙語、滿語還是漢語?
清朝和元代為什麼不以滿文或蒙古文作為官方語言,而是用漢文?
元朝、清朝等非漢人統治的朝代,會強迫大家學習蒙文或者滿文嗎?
清朝有「滿洲戲」嗎?

TAG:滿族 | 滿語 | 語言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