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大學要與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合併?

2000年4月3日,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2000年5月4日,北京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
在北大學習生活的這一年,作為一名北醫的學生,我感覺北大本部和北醫的關係很微妙,不明白當初北醫和北大本部為什麼要合併


對於北醫而言
1. 合併可以擺脫醫學院校缺錢的普遍困境,由於之前不是教育部直屬,同時因為是專科院校有規模小等硬傷,不能列入985、211名單中,因此極難獲得教育部撥款,同時原衛生部預算中對直屬高校的撥款又少得可憐,北大醫學部基建遠遠落後於學院路其他重點高校,就是歷史的痕迹;合併以後,直接就是985+211+TOP2,正如某同學提到的, 「合併後醫學部從北京大學985計劃中獲得了1.58億元的強大支持」;
2. 合併可以提高生源質量,雖然合併前北醫分數也不低,但是合併後,北醫高考分數線在多數省份已可緊接清華和北大本部,排到第三;
3. 合併可以增強在醫學界以外的影響力,甚至由此反過來增強在醫學界的影響力;合併後北醫可藉由北大招牌,便於整合社會資源,進行產研合作,例如北大醫療產業園、北大國際醫院之類的項目,合併之前的北醫是不可能完成的;
對於北大而言
1. 合併後可以增加各方面統計數據,提高國內排名;合併前的北醫是一個小而精的學校,其院士人數、二級教授人數、博士點各項數據都是非常出類拔萃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等各大類學科排名都是數一數二,對北大來說,合併帶來如虎添翼的效果;
2. 合併後可以擴大學校規模和學科全面性,提高國際影響力;北醫在醫學領域的國際聲譽是相當可觀的,而增加一個醫學大類,對於建設國際一流大學這樣的目標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
微妙的關係
1. 兩部文化底蘊差距過大;北大北醫都沒有真正有代表意義的官方校訓,這點非常遺憾,個人認為最能代表北大精神的是「兼容並包,思想自由」,而北大醫院的「厚德尚道」可能比較能體現北醫底蘊,兩者之間如何調和銜接是個很大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合併後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2. 兩部管理層利益的關聯;北醫和北大的合併是兩個副部級單位的合併,這就導致行政系統的整合非常麻煩,需要在保留北醫原班人馬的政治權利的基礎上完成合併,完成這一點難度很高,需要極高的政治智慧和特殊的歷史環境;
3. 醫學部的特殊背景;在國內醫療市場化程度極低的背景下,醫生尤其是大牌醫生是掌握著極大的醫療資源的,因此往往具有極其廣泛而深厚的人脈關係背景,而當兩部下屬部門利益衝突時,雙方博弈也會變得比較複雜。

PS:看看清華和協和半死不活的合作,以及清華不倫不類的幾個附屬醫院,北大兩部能搞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佩服當年改革者的勇氣,期待未來真正的兩部融合。


呃~~其實在未名bbs上這個問題屬於年經貼。。。
如果要解釋合併的原因,@閔力 前輩的回答已經很客觀全面了。所謂兩校的歷史淵源,也只是利益背後錦上添花的說法。

從結果上來看,兩校都從合併中獲得了部分當時設想的好處:對醫學部來說,生源、經費、名氣(專業外名氣)都提升了很多;對北大來說,科研基金、高級人才有相當多是北醫的,相當多。

「兩校」的學生融合的其實也很不錯,北醫的學生稍稍有些身份認同方面的困擾,不過也很正常,隨著時間會越來越好的;我所接觸的本部同學裡,沒有一個對醫學部學生另眼相看的(當然,敬佩的除外~~),反倒是我們自己偶爾不自信、缺乏歸屬感。北大的社團、資源向北醫學生零障礙全開放,只要你不在乎北四環那5公里的距離,你和北大人在課餘生活上區別不大。對於我這種臨床專業的人來說,燕園時間雖短,學院路也沒長哪去,反倒對所屬醫院的認同感更強。

而北大同學吐槽完校醫院之後可以來「自家的」三院看病。你可要知道,1年多以前,本部學生醫療費報銷90%,我們守著三院只能報50%,怨念了好久。本部和醫學部聯姻的故事就更數不勝數了。

問這個問題,說明你可能遇到了一些困擾或糾結。沒關係,只要你不是那種沖著北大名氣,被家長強逼著過來,對醫學沒有任何興趣的人,合校比不合校有太多的好處。畢竟,你要知道,與其它兄弟院校比起來,我們合併地相當成功(大家不要吐槽~~)


從一名北醫畢業生角度來看:合併後,北醫的長學制學生享受到了北大本部成熟完善的基礎課教育。第二北大的社團對醫學部零門檻開放,有心人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培養興趣,發揮特長。第三可以在北大本部修輔修課以及雙學位,我身邊不少人都是醫學碩士+經濟學學士雙學位,擴展求職工作機會。 第四,本部豐富的文體活動極大擴展了學生的社交圈和對多種文化的吸收包容,這對將來行醫面對患者的高情商溝通也有潛在幫助。北醫學生的整體素質本就不低,有了北大平台更可以在醫學專業之外擴展自己的潛能,這是以前醫學院的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在專業知識之外,大學教會我們的是與人有效溝通,求同存異,推己及人。而這種體驗與北大兼容並包的學風是不無關係的。


你們這還只是「關係比較微妙」,看看我華中科技大學和同濟醫學院的合併吧,那才叫慘。

據說當年武大和華科都想和同濟合併,華科這邊開出個大畫餅,直接讓當時同濟的院長當華科的副校長,此人腦子一熱就答應了,最後武大隻好合併了湖北醫學院以示泄憤。

後來換屆,當年的同濟院長不出意外的被換下來了,之後同濟的人基本就和華科高層無緣了。

讀書那幾年印象最深的是當年新修的操場,沒辦年塑膠跑道全部起皮變形,據說和資金不到位有關。別的醫學院被合併,起碼錢上主校會比較支持,我真不知道華科給同濟的支持能有多少。


從歷史上看,北醫首次加入北大應是在日偽時期。那時北平淪陷,北大、清華等高校南遷,但也留下來走不動的校舍和一些師生。於是在淪陷區成立了一個「國立北京大學」,由北醫第一任校長湯爾和出任這個「北大」的校長,他將原來的國立北京醫專(有時又叫北平大學醫學院)併入此「北大」。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有美國背景的協和醫學院被勒令停辦,不少技藝高超的協和醫生加盟「北大」醫學院,北醫從此實力大增,至於今日。待山河光復,北大復校,遂稱淪陷區的那個冒名的為「偽北大」,師生一律開除,學院改稱「補習班」。但因為醫學院師資力量國內無雙,便將醫學院留下成為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National Medical College of Peking University),直到1952年院系調整時分家。北大至今不認偽北大的歷史,北醫雖然也說自己在1946-1952年間名叫北大醫學院,但是介紹校史時並不點出之前偽北大的「偽」字。
我記得北醫在九十年代就是211,當初也不怎麼缺錢,而且王德炳老校長說,合校後核算雙方資產時發現,北醫的資產比北大多(附屬醫院裡有很多值錢的儀器)。兩校合併後,除了王德炳老校長當過一任北大的黨委書記外,在統治階層上基本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干涉內政;兩邊各有一套後勤、基建、產業系統;業內人士依然稱北大醫學部為北醫,以示同北大區別(顯得更專業而已,無絲毫貶義);外行人尤其是廣大外地患者則不怎麼區別,基本以北大稱呼(在專業領域內也沒對不起北大這個名字)。對學生而言比較明顯的是,地理隔離引起的校園風氣迥異,北大學生顯得興趣愛好更廣泛些,而且北大學生的智慧如壞掉的水龍頭一樣難以捂住,在我看來是北大招生多所致。不過北醫蒼松翠柏點綴著的死氣沉沉/莊嚴肅穆的校園,正是喝了一年燕園泉後,專心背書的好地方。合校的好處我覺得是雙方各取所需:北大名義上收復了當年丟掉的醫學院,而且後者已養得很肥,帶回了一大堆附屬醫院;北醫名號更響,對外行人尤其是廣大家長、學生,將他們的虛榮心轉化為自己的吸引力,引上學醫的不歸路。最絕的是「學部」建制,跟「特別行政區」一樣能高度自治,很好地解決了領導們的歸宿問題。
最後要提一點,協和醫學院八年制醫學預科以前一直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上。北醫併入後數年,協和醫預科轉投陌生的清華了。


我從宏觀政策上講一下吧。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百廢待興,急需應用型人才,而不是基礎科學人才(雖然基礎科學是應用科學的基礎,但是新中國剛成立太窮,基礎科學搞不起),為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前蘇聯的高教模式落戶中國。所以把全國很多綜合性高校拆分成了單獨的單科性學校,培養工業專門人才。
比如浙江大學拆分成了:浙江大學(保留理科)、杭州大學(主攻文科)、浙江醫科大學、浙理農業大學
湖南大學拆分成了:中南農學院(現為湖南農業大學)、中南礦冶學院(現為中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等等。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前蘇聯高教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如專業越分越細,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社會需要,因為信息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而且基礎科學的研究需要各學科的合作。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而後3年將按照「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八字方針,進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的調整,形成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人民政府為主的新體制。高校的調整、合併遂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所以產生了高校合併潮,並不僅僅是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浙江大學等等高校都進行了大規模合併。合併以後學校實力明顯大幅增強,許多學校躋身為全國一流大學。


就和二醫併到交大一樣,就是某些大學為了變成綜合性大學所追求的,其實基本上還是各自管各自的……


很簡單,因為名校們需要一個醫學院,以圓滿自己大學的稱號。道聽途說的消息是有了醫學院大學才能被稱為university,如果是真的可能又是哪個領導拍腦袋的產物。
於是乎,北大吃了北醫,復旦吃了上醫,交大吃了上海二醫,同濟只能吃了鐵醫…
合併後的關係比較微妙,醫學院們的一些老教授總之是很反感,說以前我出去自報家門,說上醫同仁們都知道,結果變復旦了,大家都很莫名…當然,現在可能也習慣了。


北大的大四的才配叫大四狗,北醫那種充滿大五大六大七大八學生的地方,我們大四的充其量叫大四小倉鼠


合併成功的有北醫北大,上交上二醫,中山和中山醫
不成功也不失敗的,華西和川大,不過華西和成都科技被川大擺了兩道很不好,山大和山醫
失敗的復旦和上醫,同濟和華科,中南和湘雅,白求恩和吉大


這個跟兩所大學的意願關係不是很大, 就像聯通把cdma賣給電信一樣。

以下轉載。透析中國高校合併現象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後,教育部就開始對中國高校管理體制動手術。

1992年首先在廣東試點,教育部與廣東省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1997年李嵐清副總理在實踐基礎提出了「共建、調整、合作和合併」的8字方針,要求到2002年左右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的調整,形成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大學和單科性大學比例合適的新格局。

2000春天由於國務院規定大多數部委不再具備教育管理權,這些部委所屬的一些著名院校與部委脫鉤,或者併入教育部所屬院校,或者劃歸地方,教育部抓住這一契機,加大了高校合併的力度,將48所院校並為19所,組建了一大批新的巨型大學。


不知道對不對,聽老師們講是朱 總理在任時提出的這個想法,希望學習美國哈佛之類的名校,將幾所老牌醫學院校合併進綜合性大學,一方面加強綜合性大學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對拓寬醫學生視野,加強各專業交流有幫助,除了北醫以外,當時合併的還有上醫與復旦、同濟與華科、華西與川大等等。


我看好多人不知道王德炳是誰吧?


……每個合併的醫學院都存在問題~中山大學也是一樣


怎麼說呢,合併有好有壞,有發展好的也有發展不太好的,原衛生部附屬學校,除了協和還在衛計委,然後就只有中國醫科大學唯一一所沒有合併和合作的,說實話沒有資金補助,學校發展現在真的是在走下坡路,沒有強大的基礎課程做保證,學校到現在也申請不下8年制,哎,真是說不清了,不過北醫合併之後也不錯呀,我的目標呀。


分分合合,皆不由己。


合併總有合併的目的,為了名 為了利,僅此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多動症孩子被家長聯名勸退事件?
在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教育部實施全國學生終身一人一號是出於怎樣的考慮?實際實施需要協調哪些因素?
上海交大生存手冊是什麼?
如何用一句話證明你的母校是上海交通大學?

TAG:北京 | 教育 | 北京大學 | 醫學 | 北京大學醫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