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還會去實體書店買書嗎?為什麼?


我會帶孩子去的,陪他坐地上看半天書,臨走再給他20元,讓他選一本最喜歡的書帶回家,這生活真幸福,成本呢,很低吧。

孩子不會在網上買書,如果我買好快遞送家裡,他就體會不到在書店飽覽群書的美妙了,也不會知道創作者的辛苦(書來得太容易),所以我選擇去書店。

我們小時候享受的幸福,他們也一樣喜歡,也許他長大後只在網上買書,但我想他仍然喜歡兒時閱讀的快樂,如同我一樣。


後記:現在周末,問孩子想如何安排,排第一第二的選擇往往是:我們去書店吧


前幾天我因知乎上的推薦而去了萬聖書園一趟。然後我覺得,那是我第一次買書。

小時候家裡不富裕,買不起書,我將一本薄薄的語文課本翻了又翻,只盼望長大了自己賺錢買書。
大了點,會省點早飯錢在學校門口買一兩本裝幀爛到不行了的盜版書,那時候希望自己以後能買摸起來很舒服的正版書。
等上了大學,卻懶於出去走動,想看什麼書,就在噹噹上買,而且,那時也沒有什麼錢。

但是那一天,我才覺得,我在買書。上學的時候,去過的書店無一不是喧鬧嘈雜的,各種各樣的小孩穿梭在書架邊,挑選著各式各樣的輔導書,就像一個集市。在噹噹上買書,就是買書,感覺書就是一種貨物而已。
但是在那樣的書店買書,就很不一樣。頭頂飄蕩著輕柔的音樂,四周也非常安靜,木質的書架在燈光下顯得特別沉靜,上面擺滿了非常漂亮的書。然後你抽下一本,試讀,喜歡就捧在手裡繼續向前走,不喜歡就將它放回。
那時候,我感覺每本書都是一個陌生人,它有自己的思想,它等著你發現。如果你看過那本書,算是重逢,如果沒有看過,算是初遇。如果你不想帶走它,算是擦肩而過,如果你帶走了它,它就成了你的一位情人。
人都是孤單的,但是愛情會讓彼此接近。書如果讓你產生了共鳴,讓你覺得靠近了,豈不是一位情人嗎?
那時候我決定,今後買書我都會去一家這樣的書店。一本值得你帶走的書,豈是金錢可以衡量的?等你以後再次翻開那本書時,你會記得那晚的燈光、木書架、相視一笑的陌生人,甚至那天聽到的音樂呢。

凡是美好的東西,都應該自然地邂逅。


我講一個故事罷,關於我和誠品的故事。

在我去台灣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有誠品書店這回事,原諒我比較孤陋寡聞,我對台灣的認知非常局限,甚至連台北101都不知道。誠品是台灣非常大的一個連鎖,在台灣門店林立,而且很多門店都很大。它的經營模式並非單純的書店,主要是靠出租商鋪打造全面的服務模式,裡面飲食、購物、休閑、買書為一體。台灣的誠品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而台灣的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貴。寬敞、明亮、安靜、人多而不擁擠,書籍的擺放非常有人文氣息,種類很全。

如果有誠品這樣的書店,我想有時候我不一定買書,我還是會去消費的,因為氛圍非常好。

到了香港之後,我發覺原來香港也有一家誠品,於是懷著美好的憧憬就去了。這家書店在銅鑼灣希慎廣場,也有三層樓的光景,卻讓人覺得非常狹窄、擁擠甚至嘈雜。聚集人最多的地方永遠是賣紀念品的地方,還有買水的地方。另外香港誠品的台灣原版書比台灣要貴不少。

擁擠和環境差上能理解,因為畢竟香港是個寸土寸金之地。然而我對於香港誠品的印象還是非常之差,因為明明有三層樓的空間,卻絲毫沒有好好利用。首先是品類不全,很難得看到像台灣誠品那樣高聳的書架,並且涵蓋了可以想像到的各種圖書。其次是品類規劃糟糕,外文原版書和中文書區分不開,很多主題混雜在一起。第三點很重要,從一個書店對於書籍的擺放,可以看出來光顧的顧客們整體的水平。香港的誠品基本以小熱點、雞湯文、軟經濟學政治學等等內容見長,顯眼處都是這樣的東西,類似於宋鴻兵能夠用貨幣戰爭這樣的玩意兒席捲大陸市場,想起來都呵呵呵。

所以,香港誠品我去過一次之後,賭咒發誓再也不去了。

實際上有很多書店之前都是以外文書銷售為主推項目,吸引顧客。現在中國亞馬遜就跟變態一樣,根本不可能有書商能夠與之競爭——除非中國亞馬遜斷貨了!價格優勢太過於明顯,配送服務又很一流,書還特別全,亞馬遜這樣的電商根本沒有給實體店活路。所以很大程度上,實體書店都是依賴於一種轉型來盈利。

這種書店現在在全國都已經普遍發展起來,有些依賴增值服務例如咖啡廳、餐吧,免費提供沙發座給讀者們閱讀休息,選點一般都在大商場里。這典型是把目光投向了「陪人逛街」的男士、小孩和閨蜜們。他們看到環境不錯的書吧多半會選擇進去歇會兒,一直干坐著不好就點杯水,還有免費書看,最後覺得還不錯一順手買了就更好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模式,這些書店通常都比較有特色,走小資和文藝路線,也提供餐飲或輕飲食類服務。除了平時吸引一些文藝青年前來以外,還定期舉辦一些沙龍,邀請名人,增加人氣,打造品牌。

其實說來說去我個人最大的感想還是覺得實體書店要生存真的要靠做出自己的特色來,純靠圖書銷售來和電商競爭實在是太不靠譜了。電商不管從庫存成本、流通性、多樣性、便利性上面都完勝實體書店。很多人去書店是處於一種情懷罷,更多的人恐怕就沒有這種情懷了。但是如果有豐富有趣的活動、主題一類,我還是會考慮去逛逛的。換言之,逛書店可能會成為和看電影、逛街一樣性質的休閑娛樂活動。


老實說中國和日本兩國全年人均讀書量的差距,說明我們這個民族大多數人對「閱讀」的看法頗有偏見。

我自己在書店親眼看見的事情:大概7、8歲的孫子想買本書回家看,被婆婆拒絕了,理由是「現在有電腦了,網上什麼都有,還買什麼書」。對於這樣的方式,我感到很失望。

我們的環境很浮躁,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家庭事務。很多人覺得閱讀=學習,認為就是做功課,從心理暗示上就拒絕了。總覺得閱讀是為了某個目標而閱讀(最初我也如此),而不是把閱讀變成一種「生活方式」,我覺得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慢慢的我從只買技術書,變成各種類型好書大量購買,並且慢慢養成喜歡去書店閱讀(不購買,手機收藏,回家網上買買,花同樣的錢,可以買更多的書,多麼幸福啊)

後來國行kindle上了,入手後,就更爽,我把「閱讀」慢慢變成了「生活方式」

喜歡把好書推薦給我的朋友們,他們也買了,喜歡了,我們一起把「閱讀」變成了「生活方式」

PS:抱歉,寫完發現偏題了,哈哈

@張振遠


當然會去實體店。

除非是經典的,不翻實體書,怎麼知道這書值不值得買,聽起來好像窮酸書生的做法,實際現在誰都能出書,要看完每年出版數量不斷上升的書,豈不搞笑???

單純根據書評來判斷,現在各種策劃手段層出不窮,有時候所謂熱門書籍內容本身跟同類書籍差不多,但是因為有的書籍推手炒作力度較大,所以一時很火爆。

有些人特別喜歡看別人推薦追捧的書(一部分是省去時間精力等原因,另一部分自己不太用腦,從眾心理較強)。相反,另些人喜歡在實體書店不期而遇的感覺,且堅信自己的判斷力。

此外,還有一類人熱愛網上購書,再在網上轉手一次,那麼在不值得看的書上所浪費的money總能節省下來一點。

至於一些專業類書籍,沒有電子版的,同類型的書籍又那麼多,怎麼知道哪本書值不值得看。

其實,真正愛看書但未必每本都消費的肯定是會去實體店。至於在網上買的,大部分都是看過

真要論起愛讀書之人,其實還是很少,否則怎會有書店店主被壓死多天,才被發現的新聞。


剛好逛到了就會買,雖說是宅男………其實現在缺少能給人在外面透透氣的地方………另外,看了喜歡的書,立刻就能到手的感覺,還是不一樣


去實體店買書就好像在大街的轉角遇到理想中的姑娘,雖然相遇的幾率很小,但也會時不時去試一下。


從經濟角度而言,實體書店基本不具有價格優勢。
從物質角度而言,許多獨立書店已經衍生出了咖啡等業務進行盈利。
上次為了買一本《西文字體的故事》還是去拜訪了一下渡口書店。
雖然亞馬遜解決了大多數的購書問題,但是書店的環境和氛圍是不可或缺的。
(當然不是指新華書店的那種氛圍)


高一時在書店,我還能從角落裡找到憶雲詞,兩當軒稿,或者是東京夢華錄;現在全是保健治病與雞血勵志,哦不對,還有爸爸去哪了。
如是而已。


我上次逛實體書店似乎是一兩個月以前,在實體書店買書則更加久遠,恐怕距今已有一年。我曾經很喜歡到三聯書店看書,但也不常在店裡買書,單位附近有Page One,在工作間歇偶爾會去逛逛,但在裡面買書的次數屈指可數。整體而言,我更傾向於記錄最近需要購買的書籍的購書單, 然後在電商有活動的時候一次購買,只有少量在電商處買不到的書籍,會在實體書店購買。原因價格自然是第一位的。

目前實體書店普遍處境不濟,我覺得主要是電商衝擊(價格上實體書店很難與電商競爭,更何況京東等電商早年間賠本促銷,使得圖書市場價格格局被攪亂),另一方面,大量書店沒有找到自己的風格,醒目位置擺放的多為暢銷書、快餐讀物、營銷厚黑學或者教輔材料,當然這些書恐怕是書店存活之基,賣得比較多的也就是這些了,但對於讀書的人而言,這樣的書店逛起來調動不起興趣。

我覺得實體書店恐怕未來主要要靠銷售專業類書籍(電商在這方面品種很難做到齊全)以及出版時間較長又沒有達到舊書級別的書籍(電商在舊書方面的庫存不大,但還要考慮中國圖書網的存在)才能生存了。光合作用、季風書店等關門,讓我覺得即便是特色書店,做下來也頗為困難。

當然,另一方面,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不讀書的時代,閱讀人群的下降必然導致圖書銷售的萎縮。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同樣一本書,書店價格沒有亞馬遜之流便宜,而且打折下來,人家還能有利潤。
就盈利來說,同樣的低價人家能活下來,你書店不一定!
買書,書是最重要的,書店只是渠道之一。很多人在講書店體驗,咖啡廳也可以做到,大可以買一本去一家熟悉的咖啡廳慢慢讀一下午,另,有的咖啡廳已經把書店氛圍融入咖啡廳。就樓主而言,真心沒必要特地跑越來越難找的書店去看書。
就體驗而言,書店很難和各種咖啡館抗爭。
就以上而言,書店在沒落。真心想單純賣書盈利,或者體驗為主題,你不去跟其他公司做活動,做禮品書卡之類的額外業務,賣教輔資料,門面的租金就有夠你吃。
無論有多少人喜歡書店氛圍,但書店沒落已成定局。傳統書店沒落的主要原因還是租金,人工。無論多理想,你總要為此付錢,理想很貴的。
最後回答問題:我會去書店買書,但是我在網上買書的頻率遠大於實體店。


會去獨立書店買書,書店沒有的就網購實體。電子書看看輕小說之類的還行,看嚴肅些的根本沉不下氣。



喜歡的書收藏起來
觸摸紙質書和電子書的感覺
猶如
拉著男神的手和只能對著男神照片yy的區別


會。

我童年大多數的時間,除了在家和學校,都泡在了書城裡。那時候也沒什麼錢買書,於是就把書城當自家的書房,常常買一杯2.5元的珍珠奶茶,就在書城坐上大半天,等到爸媽來找人,把還沒看完的書放回去,第二天繼續看。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當年很喜歡看《哈利.波特》,但沒好給爸媽說,於是就在書城裡反反覆復地看。直到後來生日,親戚給了錢,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書城把那幾本已經翻過十多遍的書買下。

那是我至今為止,閱讀量最大的一段時間。

電商的書店的確便宜,但它終究只是一個交易場所。商家用了一切辦法壓低成本和售價,自然不會仁慈或者情懷到讓你免費閱讀。一般,網頁會顯示書的目錄和前30頁,便於顧客決定是否購買,但這並不是閱讀體驗不是嗎~至於圖書館,我覺得至少到目前書的質量和書店還沒法比。

所以我現在的大部分書,除了專業類書籍,仍然是在當初常去的書城買的,儘管最常去的兩家在幾年前就相繼倒閉了。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為當年的經歷買單。

在實體書店看書、然後上網買書,這樣的行為當然無可厚非,消費者都是理性的經濟人,當然要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我只是很擔心,等這些書城撐不住的時候,我的孩子,她要去哪裡看這些很多很多的書呢?


被書圍繞著的時候 我有一種安全感


會 , 我現在依然還能記得小時候爸媽帶我去西單圖書大廈的那種喜悅和激動,每次過去一個人從早上做到天黑得那種感覺,每次去都會漫無目的的逛遍每一種類別,那時候還沒有什麼推薦的數目,每次挑選都是因為自己的喜好,想想那時候看見琳琅滿目的書一點都不亞於看見滿屋子的金條


會。
現在還會有四種買書習慣。
1、下PDF看書。以前沒工作,沒錢的時候會下載盜版來看,到處找PDF下到kindle裡面,主要是看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書。
2、買電子書。因為現在剛開始工作了,會有一些閑錢,來買正版的電子書來看,多看、豆瓣、亞馬遜都有買,因為我現在是租房,如果搬家,很多紙質書不方便帶,所以會買電子書。主要也是買不是很重要的書。
3、去網上購買實體書。主要是划了書單後,比較重要的書,我還是會買實體書,因為我還是喜歡邊看邊記筆記這樣,並且是喜歡兩本紙質的東西來記筆記,紙質書可以快速回溯前文,可以讓東西銜接得很緊。
4、去實體店買紙質書。就像3說的一樣,紙質書的有些優勢是電子書取代不了的,我不會經常去逛書店,但是只要看見書店就會進去看看,然後看到書單內的書,如果寫得很好,會直接買下來。倒也不會覺得比在網上買貴或者怎麼樣,如果是好書,幾塊十多塊也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

總結一下,如果不是空間和搬運的問題,我強烈推薦買紙書。電子書到目前為止我只用來看重要性不是很高的書,或者不需要記錄太多筆記的書。但是去書店買書不是我的首選,雖然也會偶爾去。


我會,因為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小時候爸爸帶我去過幾次書店,給我買書,後來中學時每天下午都去門口書店轉轉,而且雖然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但是我爸還是 堅持讓我到新華書店買正版(要知道在盜版肆虐的時代正版盜版內容差別基本沒有,但是價錢差幾倍),其實書店的氣氛,氣息都是讓我覺得很舒服的,有時候我覺得書哪怕不讀,就那麼看著一堆堆書擺在那都感覺很愜意!當電子商務基本可以滿足購物需求,看電子書的人越來月多,在書店紙閱讀不失為一種享受


會,只要書店裡的書,還有書店老闆都能有自己的堅持。不為別的,一份情懷。就像網上可以下載或購買數字音樂,但一樣會購買喜歡的歌手的CD,一個意思。


以上這麼多答案都談情懷、說翻閱,「在和煦陽光下,美好環境里,看到書脊暈著淡淡的金邊,墨水的味道隨著書頁翻動而來……」真是好美好文藝。

但這必定是發生在書店裡的嗎?
不說那些連鎖書店滿牆的教科書、勵志書海報,即使是充滿格調的獨立書店,也不會不顧盈利,為文藝而文藝。那麼你們所謂的情懷不過他們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網購的書便宜這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不過書店本身確實有暴利。網路橫向對比把優惠確實給了群眾,然而現在一堆人跳出來談「情懷」說「文藝」。(我都要懷疑這是書店的營銷手段了)

我開篇所說的情景正是我在圖書館的體會。那是真正的,只有你和書的場合,你所有的情感都純粹,都無所玷污。你要教育孩子,要翻閱的感動,圖書館都可以給你。

或許你們那裡的圖書館不完善,很多書都沒有。所以有些時候我會把書店當圖書館,去看去感受這本書。
那時,即使看到一本書在最舒服的環境最合適的心情最打動我的時刻,我也不會當機立斷買下來。而是直接拿手機找,找到一模一樣的封面,譯者,出版社,以及,不到一半的價格。
如果這本書會打動我,那在幾天之後,重重包裹下它也會打動我。

(說一些題外話,我的小學在一個很落後的山村,論圖書館的不完善所有城市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差。那個圖書館的所有來源都是一些個人、小企業,以及城市小學多餘的圖書的捐贈,幾乎每一本的扉頁上都寫著「某某贈予某某」之類標誌所屬的話。那些書目雜且不全,多有破損,在舊舊的柜子里竭盡全力整齊地碼著。

那時只有每個班選出的代表才能進入這樣一個小房間變成的圖書室,每一本書的借出還入都要做完整的登記,我記得那些很長很長的書名一字不落寫下來的自豪感,那時毫無裝修的水泥房子陰冷的味道,陽光照進來聽見前面一幢樓大家玩耍的聲音而我很安靜……那是最初我對書的感受,即使簡陋如斯,它仍然讓我感到神聖。

最後把書放到班級里,又是另一本嚴格的登記冊。
他們很少評判我借來的書好或是不好,就像我也從來沒覺得那樣的圖書館是小的、是不完善的。

我們並沒有別的選擇。

我能選擇的只是看或者不看,所以我選擇看完了那裡所有的書。)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錢,有些人有時間。而我只是一個平凡的窮學生啊~
我一分也不想花在莫名其妙的情懷上,卻也從來不猶疑於決定要買的書。


推薦閱讀:

臨高啟明的角色里你最喜歡哪些女性歸化民形象?
你對《魔獸爭霸3》有哪些珍貴的回憶?
有什麼刷 KPI 把產品給刷毀了的慘痛案例?
你怎麼看待黃貫中的音樂水準?
你家裡的長輩老一輩(身邊人也行)有沒有很好聽很文藝很有寓意的名字?

TAG:調查類問題 | 閱讀習慣 | 買書 | 實體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