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物會以字行?

最初我認為只是早起姓氏名字都不甚精確的時候出現,如項羽,或者在字即將取消的時候出現,如蔣介石,蔣百里,劉伯承,但是今天偶然發現,楊士奇也是以字行的。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是因為大家特別尊敬楊士奇?似乎也沒有啊。


先說,中國人過去的稱謂比較複雜,名、字、號、郡望、官職等等都可能成為稱謂,都可能流行起來。不細說。
以字行更多的是個習慣問題,裡面恐怕要分幾種情況。

第一就是名字是本家長輩和官府叫的,出於禮貌,其他場合一般都稱字。叫著叫著,本名可能就用得少了,於是就以字行。比如關漢卿,本名是啥已經搞不清楚。屈原、唐伯虎大概也是這種情況。

另外就是避諱,這是個比較典型的因素。過去人取名字要注意避諱皇帝皇后的名字、還包括皇上他爹、他爺爺等等。這倒是好辦,只是皇帝的兒子不用避諱,一旦某個兒子當上了皇帝,你的名字要是不慎撞上了,不單單是字型,字音撞上也算,就得改。有人雖然迫不得已改了,但是也不願意別人叫,就稱字,後來的人也就用字稱呼他。稱呼的多了,就變成了以字行。
比如唐代柳淡,唐武宗叫李瀍,本來沒啥。不過唐武宗臨死時改名字了~~~~叫李炎了,柳淡只好改為柳澹,大概覺得沒意思,就用字,叫做柳中庸。
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本命琰,不巧,犯了嘉慶皇帝的諱(永琰,嘉慶還是比較明白的,他知道永這個字用的太多,所以當上皇帝後自己改名字,叫顒琰,顒用的少,琰撞上也沒啥可說的),所以就用石如了。
還有比較複雜的,比如唐代劉知幾,這是其本名,只是唐玄宗叫李隆基,基幾相近,所以在世的時候一般都稱之為劉子玄,子玄是他的字,就是以字行,但是後來又變過來了,到了清代,你還得避諱康熙啊(玄燁),就又叫成劉知幾了。
還有就是重名,這個資治通鑒裡面有些例子,一時想不起來了。

近代以字行的也不少,和避諱關係不大,分幾種情況吧,
一是原名比較怪異,因為大名往往是按照家族譜系排下來的,徐志摩名字叫徐章垿,字槱森,後來自己覺得不好聽,自己改字志摩。
二是重名的,特別是一個字的名字,吳昌碩本名俊,吳俊是不是太不好辨別啦?
三是原名比較「土」的。

除了以字行,還有以號行的,比如徐霞客,八大山人、陳獨秀等等。近代還有以筆名行的,比如魯迅、冰心等。藝人還有以藝名行的,梅蘭芳,蓋叫天,常香玉都是。

至於楊士奇,我估計可能是這樣。他做過太子老師,太子後來變成了皇帝,他就是帝師。皇帝對他很尊敬,都是稱字的(明實錄裡面有記載),皇帝都這麼叫,他人自然跟著叫了。


推薦閱讀:

都是直呼其名(全名),是不是兩個字的名字比三個字的叫起來更親切一些?
有哪些像曹雪芹、林語堂、錢鍾書、梁實秋這樣儒雅優美的名字?
有哪些能構成主謂賓結構的名字?
「操」姓該如何給子女取名?
爾康是滿族名字的漢譯嗎?

TAG:中國歷史 | 姓名 | 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