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App 命名有什麼技巧 ?


  1. Bundle Display Name 盡量短。千萬別等用戶裝到手機上,發現一串省略號。
  2. 如果功能簡單,那就以功能做名字。比如,做一個尺子 app,那就 ruler,ruler+,xRuler,iRuler……等等。容易出現在搜索結果中。
  3. 如果功能複雜,那還請起一個有個性的名字。方便推廣。重點是順口。這其實就不單單是為一個 app 命名的問題了,可以參考給互聯網產品命名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4. 提交、顯示在 App Store 的名字可以和 Bundle Name 不一樣,這個名字可以長一點。有一個很好的方法是,名字後面跟一個破折號來說明 app 的核心功能與亮點,或者跟一句比較牛逼的話來打動顧客,總之,怎麼吸引人就怎麼寫。比如我拍腦袋寫一個:xRuler - The Only Measuring Tool You"ll Ever Need
  5. 如果就是一個簡單的手機 app,用心做一個好圖標吧,比名字更重要。

分成兩個部分回答:


第一部分:根據用戶對該類產品的認知來確立給產品起名的基本方針


按照用戶對不同類型的互聯網產品的認知方式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


產品類型1:

  • 類型特點:用戶通過「工具名稱」對該類產品建立認知
  • 命名策略:這類產品形態簡單,依靠「工具名稱」建立用戶認知,依靠「品牌名稱」樹立辨識度。該類產品如果擁有知名品牌,可以直接使用「品牌+工具」的策略,如新聞類產品中用戶只需要通過「新聞」二字就可以知道產品形態,但產品需要通過「騰訊」「網易」等品牌區別自己和競品,因此產品名稱一般為「騰訊新聞」「網易新網」「新浪新聞」等。如果產品沒有強有力的品牌,也可以選擇放棄品牌進一步突出工具屬性,如「今日頭條」,畢竟用戶對這類產品的認識還是著重在「工具名稱」上。

產品類型2:

  • 類型特點:用戶通過「品牌名稱」對該領域產品建立認知
  • 命名策略:命名可以完全拋棄工具化詞語,突出個性化的「品牌名稱」,建立用戶的品牌認知和忠誠度。例如在「淘寶」完成網購市場培育後,用戶對於網購的理解已經非常清晰,此時可使用如「拍拍」「天貓」「京東」「易迅」「凡客」等品牌名稱,而不需要再突出商城等工具化字樣。

產品類型3:

  • 類型特點:用戶通過「領頭羊產品」對該領域產品建立認知
  • 命名策略:需要藉助領頭羊的產品名稱來讓用戶明白自己產品的形態,同時細微調整個別字詞達到和領頭羊產品區分的作用。如用戶對於第三方支付產品本來完全不懂,但隨著領頭羊產品「支付寶」建立了用戶對第三方支付產品的認知,其他競品採用的命名就會是「百付寶」「盛付寶」「財付通」等和「支付寶」接近的名稱。如果使用和領頭羊完全不相關的名稱則可能造成用戶不明白產品功能情況,如「快錢」「易寶」「拉卡拉」。

產品類型4:

  • 類型特點:用戶對該領域產品認知較少,沒有領頭羊產品
  • 命名策略:借用實際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擬物化命名,或使用線下場景、用戶行為進行命名,將用戶在生活中的認知延續到產品中來,便於用戶理解。如記賬類應用「AA賬本」使用了「AA」和「賬本」等生活中的關鍵詞讓用戶明白產品用途,「隨手記」使用了用戶記賬時的行為動作表明產品的記賬功能。

第二部分:根據產品類型和市場情況對產品名稱各個維度進行分析

可以使用雷達圖通過以下5個維度對名稱進行分析:

  • 簡潔:選擇易讀易懂比較基礎的單字,避免生僻字,字數在2~4個字為宜
  • 表意:名字和App的相關性,用戶閱讀名字即可知道App的用途
  • 驅動:表達情感因素,引起用戶共鳴,從而驅動用戶下載
  • 傳播:不繞口,易記、朗朗上口,讀音沒有歧義,僅通過讀音就可以反寫出名字,字詞不易混淆,利於傳播
  • 品牌:突出品牌認知,在搜索結果中具有獨特性,吸引用戶注意力,有利於跟蹤趨勢

好的名字並不是要求以上5項分數都非常高,而是根據不同的產品類型和產品上市所處於的不同時機和市場狀況,而向不同的維度傾斜。例如在藍海中品牌性就不是特別重要,但在市場處於紅海時就尤其需要一個具有獨特品牌性的名稱了。


1、中文字元超過6個,或英文字元超過14個就會出現在省略號了。所以不要超過這個數。
2、好名稱應該是通俗、易懂、好聽、有誘惑力(挑逗)、易傳播的。比如「陌陌」這個名字就挺好。
通俗:沒有裝逼的詩意,就像順口出來的話,平易近人;
易懂:陌字在漢語中有多層意思,但其中陌生的陌最為我們所熟知;
好聽:陌陌二個字是一樣的,像小孩的名字一樣念出來順口;這比黃黃,阿黑什麼的高級多了。
有誘惑力:陌陌一開始定位於陌生人社交,人們很容易能想像到一群男女陌生男女會幹些什麼,性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了啦,特別是目標群體都是一二級城市的,大家都寂寞,你懂的。
易傳播:陌陌的名字也好,定位也好,都直接明了,向朋友推薦一句話就能說清楚,比如說,這就是一個和陌生人約炮的工具。
還有別的么?請大家補充。
還有一款APP叫「遇見」,它就稍遜一些了,遇見?我和誰的遇見呢,男人還是女人還是動物呢?遇見?我是不是還得開車過去?去幹什麼?。。。這些都讓用戶從第一感覺上產生很多疑問,而遇見團隊打消用戶這些疑問的成本非常高,有時是致命的。當然,遇見產品現在也做得非常好,只是從APP取名的角度來說,不夠直接明了,也不夠詩意,如白菜無鹽。
3、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我悟出這麼一條道理,它也同樣合適APP取名:
那就是,如果某種方式讓你感覺特別累,特別不順心,那這種方式多半是不可取的。取APP名也是一樣道理。一種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會讓人身心累,但精神上會得到不斷滿足。很多時候我們最開始列出的解決方式通過是最好的,它只是需要額外加加工,優化優化就可以了。
比如我現在做一個款陌生人社交,第一能想到的名稱就是「男女」,這也有些俗氣,不過優化優化也是個挺不錯的名字。


轉載自乾貨|移動互聯網產品「高逼格」起名術

創業,名字起好很重要。

任何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對自己的產品,都會有些孩子般的情懷,取名字那應該都是思量的。不過,看到有些名字我真的想問:這孩子是你親生的嗎?

比如「凱倫凱勒太陽鏡」,我搽,你的用戶定位是盲人嗎?

比如聯通的「沃」,每次我都情不自禁想要加個cao.

比如「爽歪歪」兒童飲品,我是不會想讓咱家三寶叼著這個瓶子在路上晃悠的。

比如nike的sb系列,雖然我很喜歡戴帽子,但是我真的沒有勇氣帶上它。

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營銷的終極狀態就是口碑傳播,好名字,是口碑傳播的起點。如何取一個有裝逼裝出格調的名字?能清晰詮釋自我內涵,輕鬆贏取心智中的定位和參與?秘訣也就這六條:


第一條:口語化,接地氣

一個好的名字首先要讀起來順,比如房多多,嘀嘀打車,人人獵頭,疊字的運用,是個妙招,環顧四周,愈來愈多的移動互聯網品牌在使用疊字。

再說個反例:「神馬時代」這個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是阿里和UC前段時間推出的移動搜索引擎品牌。這名字的由來是希望用戶在搜索的時候想神馬就用神馬,不過名字繞口不說,強烈的鄉村非主流氣息環繞其間揮之不去。

第二級:名字即服務

只聽名字就能猜出它是幹什麼的,比如麥包包,這裡就是賣包包的,好名字;易到用車,很容易就能叫到車好名字;手機簡歷,職場工具,手機上的簡歷。

名字和服務關聯性高,用戶需要這項服務時很自然就會想到該服務,最後品牌即品類,恭喜你,贏了。

第三級:辨識度高,傳播不易變形

名字是一個符號,如果在人的記憶庫里,這個詞很容易滑落到另一個片語裡面或模糊不清,那這個符號就很失敗。

黨報曾想儀仗自己「世界十大報刊媒體」的地位進軍互聯網,推出搜索引擎「人民搜索」,後來覺得名字太土改成「goso」(狗搜?!)你跟用戶說十遍,用戶回到家一想十之八九就成了搜狗。好吧,咱再改,這一改改成了「jike」,且不說改名對品牌有多大損害,這一改被網友戲稱為人民網的「饑渴」,成了一個大笑話。一世英名,毀於命名。

赫暢很會取名字,他的打法是關聯那些已經深入人心的辭彙,賣煎餅的鋪子叫「黃太吉」,送外賣叫「來的吉」,做的火鍋叫「大黃瘋」,做的燉菜叫「牛燉」,聽到名字一驚、一笑,然後就記住了。

雨豪之前做的產品「名片碰碰」不是個好名字,經常被說成「名片碰一碰」,「名片對對碰」,這個片語的辨識度不夠高,在傳播時就會變形。而「人人獵頭」,疊字加常用名詞,帶上一句「就是人人來這做獵頭」,名字和服務就都被記住了。

第四級:follow目標用戶的調性

同樣是問答社區,它不是百度知道,它起了個文縐縐的名字叫「知乎」,前者止於答案,後者始於對問題的探索,目標用戶偏高端,這個名字和他目標用戶的調性是吻合的。

同樣以經期助手為切入點的兩款產品,「大姨嗎」簡單粗暴,柴可沒能讀懂女生的那點「作」,年輕的女孩子,她們不說「大姨媽」說「那個」,她們不叫「衛生巾」叫「麵包」,她們會在意一個詞從口裡吐出時的音調。現在兩個產品都在做社區,你覺得女孩子更願意說「我在玩大姨嗎,天天泡在大姨嗎上」還是「我在美柚,來看看我的『她她圈』」?

如果方毅不是雨豪在中歐創業營的師弟,我真的會很好奇,這個86年的年輕人真是個純爺們嗎?太他媽懂女生了。

還有那「豐收蟹庄」,我一聽就樂了:傅俊,你一個廣告大牛,營銷大師,怎麼會給孩子起這麼土的名字?

仔細對比,看出老傅的用心:誰管你是黃河口、陽澄湖還是什麼一號,買螃蟹的聽了都一個感覺——吹牛逼唄。老傅用一個吃貨的情懷做螃蟹,「豐收蟹庄」聽著實誠,走心。

第五級:人物化

一個產品人物化,在市場中就形象化了,變得有溫度感。

雕爺的烤串叫「薛蟠烤串」,烤串本是街頭大俗之物,雕爺說要做出大雅,使之代表中華燒烤最高水平。薛蟠何許人也?寶釵的哥哥,《紅樓夢》中第一酒色財氣之徒,但他豪爽仗義,有趣搞怪,熱愛美食………是書中生活在大雅環境中的大俗之人,「大俗大雅,大雅大俗」,暗合雕爺這烤串的調性,故名「薛蟠烤串」。

特斯拉被中國消費者熟知,是因為那款牛逼的車,其實創始人為了紀念那個牛逼的人——尼古拉·特斯拉,交流電的發明者,絕世天才,因特立獨行而不被世人理解,一生致力於全世界的進步而不是某個特定的國家。「特立獨行」契合特斯拉汽車的氣質。

第六級:有故事,有情懷

鎚子

有這個名字的時候,老羅的手機八字還沒一撇,源頭可以追溯到跟方舟子的罵戰,跟西門子的維權。後來老羅有了數量眾多的粉絲,在粉絲心目中有了一個確定的形象。鎚子是一個好名字嗎?鎚子不是一個好名字嗎?那都不重要了,它一開始就有故事,成了老羅的一個符號,有了情致。有哥們說羅永浩是不敗的,不管手機成不成?不管這次成不成?不管老羅做的是手機,電飯煲還是BB機,那都不重要了。老羅說:我不在乎輸贏,我只是認真。粉絲說:你只管認真,我們管你贏「。也就這樣了,這年頭,沒粉絲,你還好意思出來混嗎?

One

這是一個文藝青年的逼格之路,韓寒的人格化app 「one」一推出,就達到百萬級的下載量,打開應用的引導界面是「複雜的世界,一個就夠了」,每天一篇文章,一個問題,讓用戶從雜亂的互聯網信息轟炸中得到一點安慰。無疑,裝逼出格調,韓寒教授級。

「遺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在互聯網時代做產品,事半功倍,從一個逼格的名字開始!(作者:王雨豪)


每個APP都有自己的名稱,但是最近為了使用戶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應用和ASO(應用商城搜索優化),開發人員通常會在標題里加入APP的類型和內容相關的介紹。另外好像在APP名稱的展示方式上下功夫的案例也在增加。

那麼,如何創建可以讓用戶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被查找到的應用標題?讓我們從用戶的使用和ASO等角度來看看吧。

APP標題呈現長篇化的傾向

每個APP的名稱就像是「臉」一樣的重要。從最近App Store發現,標題已經不單是表示APP名稱而已,甚至開始表示這個APP是關於哪方面的內容。

例如遊戲類APP,在名稱的前後會有「RPG」「PUZZLE」等類型、價格(主要指免費申明)、情節、遊戲系統等關於該APP的簡單的說明。結果可想而知就是APP的標題變得冗長,竟然還有100個字的標題。

在名稱里加入說明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點就是,為了使自己的APP更容易被用戶選中,在通過排名和搜索出來的APP一覽表裡,加入可以使用戶更容易明白此APP的內容。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根據應用商城搜索優化原理,設置多個關鍵詞,可以使APP展示在有利的位置上,可以吸引很多通過搜索來下載APP的用戶。

但是正因為這些對策,做過分的話,原來的標題和內容反而更加不容易明白,進而可能會使用戶敬而遠之。也就是說並不是說單單的增加說明的內容,對於大多數的用戶來說,可能更希望能夠獲得一種可以讓自己對APP產生興趣的標題。

那麼實際上現在上架的APP,關於名稱應該多花功夫在哪些點上呢。看看應用市場里的動向吧。

在搜索結果一覽表裡增加了很多有明確意義的標題

那麼在應用市場里取名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從下載量比較高的排行榜里挑選幾個標題,比較下吧。

如果是App Store,能夠利用的終端是有限的,搜索結果里能夠表述的文字量也已經在一定程序上被決定了。因此在一覽顯示的範圍里,用標題和APP的PR值來起名的情況也是常見的。

而且因為應用開發者越來越意識到ASO(應用商城搜索優化)的重要性,便在一覽表裡能顯示的範圍內加入儘可能多的APP元素,也因此讓名稱變長。也就是說,在一覽表的範圍內加入了原來的名字和簡單的概要。

在Google Play的平台上,終端的種類有很多。一覽表裡能夠被顯示的文字數不確定的部分也很多。基本上和App Store還是一樣,標題都很長。原來APP標題的字數限制是非常嚴格的,很少看到有很長文字的標題。

標題的長短和APP是否受歡迎有關係嗎?

之前也有講到,開發者已經強烈地意識到APP標題在一覽表顯示時的展示方式的重要性。為了ASO,好像標題全都變長了。那麼一起來看看標題長短對APP是否受歡迎的影響吧。

終端上選擇使用iOS系統的(iPhone5)和Android系統的(AQUOS PHONESH-02E),顯示各應用市場的排名一覽。計算一覽表中文字超過上限的APP佔多少。並且算出佔全體APP的比率。那麼,在APP排名中,排名靠上和靠下的,哪部分標題長的APP比較多呢。以前20名、50名、100名為對象算出各種結果。

首先是iOS,所有的排名靠前的APP的標題都很短,但是排名靠後的APP標題較長的比較多。但是不管是哪種排名,長標題的APP都佔到前100名的20%左右,很明顯可以看出長標題的APP並不是太多。這好像是說長標題並不能優化在應用市場里的排名,而且與APP本身的受歡迎程序也沒有直接的聯繫。

那麼繼續看看Google Play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雖說分類形式有所不一樣,但是與App Store相比,長標題的比例好像超過App Store2成。

這裡面最受關注的就是,熱門免費新品APP里,排名在50位內接近5成是長標題。特別是遊戲?娛樂類免費APP,對用戶的下載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也很明顯可以看出應用市場搜索優化的有效活用。很明顯可以看出特別是在新上架的APP里長標題對APP受歡迎程度的影響很大。

也有APP標題過長,反而使用用戶難以理解的情況發生。如果長標題增長過快的話,可能應用市場也會推出一些限制政策吧。但是因為APP數量的增加,在APP差異化越來越困難的今天,如果能夠讓用戶更加容易理解APP的話也確實可以在標題上多做點文章。參考應用市場內的動向,通過長標題向更多的人傳達 APP的魅力。希望可以在適當的範圍內在標題上多下點功夫。


我們打開手機,首先是基於需求。但app同質化越來越多,同種需求的app一大堆,當手機上有幾個同類型的陌生社交產品時,用戶怎麼選呢?產品的名字的獨特性在這裡對打開或者留存有多大貢獻?

核心競爭力體現+產品獨特性+易讀易記性,是三個比較主要的考慮因素。
目前陌生人社交不得不提「陌陌」,作為陌生人社交老大,陌陌影響了多少後面進入做社交的產品經理。
疊詞始祖陌陌這個名字是在陌生人社交產品初期誕生,「陌」理解非常易懂,陌生人社交,陌陌的疊詞聯用,讓人記憶簡單,朗朗上口,這是疊詞的好處。但頭啖湯紅利已經被別人喝了,你還喝,這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後面出現的一些產品名字,抱抱,探探,啪啪,見見,貝貝,約約,(後面三個是什麼鬼,百度搜集下支撐自己的觀點),盲目的疊詞的使用讓這些名字絲毫沒有讓人留下印象。當然我們要將特定的事情放在特定的空間上去評價。

但這裡要提一下,探探這個名字是個人覺得非常好的。我說過,品牌就是實現對用戶的承諾,探探,探字,這裡代表了探索,搜索。回想下我們使用探探的場景,打開探探,就在探索,掃描。產品命名與產品體驗高度契合,加上狐狸icon,都非常吻合品牌調性。所以探探給人的體驗是非常舒服的,自然的。互聯網產品強調快而忽略了細節,多一個細節少一個細節用戶無法感知,但是正是因為細節的完美疊加,才讓用戶感覺到「舒服」。這裡強調「舒服「,而不是什麼「極致」,產品設計的最高境界在於讓產品呈現「本應該就是這樣」的一個感覺,所以從產品命名到產品體驗,圍繞產品核心競爭力而延伸。


與其說App命名,不如說品牌命名,每個產品的名稱都是一個品牌。


先說 互聯網產品的命名基本原則:

網民相對其他群體而言,學歷、創新意識、活躍度更高,年齡更小。

命名的系統緯度,下文會說,
吸引消費者注意、便於消費者傳播、深化產品檔次和品位、增加品牌聯想。

它可以針對任何品牌(產品)命名的。只是對不同的產品與市場環境,有不同的重點與次點。

互聯網產品往往是低溢價的,但有大銷量優勢,和高速傳播機會。

所以在系統命名的時候,「深化產品檔次和品位」這個緯度上會非常淡化,而強調「吸引消費者注意」+「便於消費者傳播」+「增加品牌聯想」。


與是,互聯網產品命名有了4個原則:
易記性、具象性、行業性、創新性。(具象性是指命名要生動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1999年,google 網站在美國啟動,這算比較典型的互聯網名稱,樣子好記(起初它在美國),而它的行業性體現在它的命名創意里。Google是一個數學名詞,表示1後面跟著100個零,暗合海量信息的檢索網站。

對於命名這件事,「橫七豎八」有著非常多的竅門。在數十種竅門之下,也許我們需要沉澱下來思考:在命名工作中,萬變不離的系統模型是什麼?

全球頂級的第三方品牌命名機構(英特品牌公司)的命名流程圖

超大型企業如果要再次命名,通常就是這樣一個流程,十分複雜,今天不作討論。

5年前,我看了一本叫作品牌管理的書,書中對品牌命名,或者說產品命名有4個系統的緯度衡量,幾乎每個品牌名稱都可以用這4個緯度去衡量它。

如果我們以「竅門」去衡量一個名稱,那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在這4個系統緯度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產品、受眾不同,去定義哪個緯度需要重點一些,哪個緯度需要次點一些。

巧的是,後來這位教授成了我的老師,教我國際市場營銷學。

今天我將系統命名的4個緯度作整理,並附上當下應用最廣的命名小方法。

關注公眾號非主流朱的朋友,其實能感覺到這篇和上篇文章有些相似。

品牌(產品)命名的4個系統緯度:
緯度一:吸引消費者注意
緯度二:便於消費者傳播
緯度三:深化產品檔次和品位
緯度四:增加品牌聯想
(注意:這4個緯度對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重點與次點,但4個緯度皆為必須)


緯度一:吸引消費者注意
你都不能讓消費者注意到你,還談什麼下一步呢

在命名工作中,吸引消費者眼球的5個小方法:
1.諧音法,讓消費者有種天然的熟悉感。比如,清嘴含片、瀉停封。

2.誇張法,這是一個不僅能吸引眼球,還具有高度有效傳播的屬性。比如,勁霸男裝。

3.創意法,使產品本身的特徵被更強烈地體現。比如,農夫果園、五糧液、椰樹椰汁、黑水、真果粒。

4.亂搭法,兩個完全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只求吸睛,便於記憶!比如,瓜子二手車,小米/蘋果/鎚子手機、芒果網、神馬專車、亞馬遜書城、天貓商城、神州專車、神馬專車、藍月亮、紅孩兒。

5.口水話法,這樣的名稱,傳播性極強。但是自帶著一股強烈的「膚淺」。比如51jb、7k7k、5460同學錄、狗不理包子、8848手機。

「緯度一」和「緯度二」在這裡只作簡單介紹,上周已寫。


緯度二:便於消費者傳播
重點在於針對目標傳播者,而絕不一定是針對所有人群

1.品牌名稱的「好記、好念、好寫、易懂」,是針對目標傳播者而言。你覺得不好念的名稱,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不好念」,也許你不是他的目標傳播者。

2.「好記、好念、好寫、易懂」是命名的硬性標準,但是對於低檔品、中檔品、高檔品、資源型產品它們的取捨要求,完全不同!比如,資源型產品中的埃森哲、羅蘭貝格等,它們的名稱並不易懂,也不好寫,還難念,但它對於目標傳播者一定是好記的。任何產品的名稱,對於目標傳播者一定是好記的。埃森哲、羅蘭貝格公司的創始人就是埃森哲、羅蘭貝格,我想商業諮詢業的人們應該都知道吧。

2.暗示產品特徵,如果品牌名稱能夠暗示產品種類、利益、產地、成分等產品特徵,那便可以降低大量的傳播費用,提高傳播效率。比如上文提到的農夫果園、可口可樂(對,Coca和kola是兩種植物)、真果粒。

3.避免文化衝突,本來目標傳播者就不多,為什麼還要讓文化衝突耗損呢。

4.避免與品類衝突,如上文提到的,蘋果手機,還好品類是手機,要是品類是麵包,就惱火了,蘋果麵包。


緯度三:深化產品品位和檔次
核心:從「工業品」走向「消費品」

STP戰略中,把市場細分成兩大塊,一是工業品市場,二是消費品市場。我們通常是這樣理解消費品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高中低檔品都屬於消費品。」

但實際在消費者選擇過程中,不會這樣去區分。消費者的區分方法往往是看這個產品的樣子,對,樣子。產品看起來功能性特彆強,數據描述得準確,文案中規中矩特客觀,那這就在消費者腦海中形成了「工業品」形象。儘管消費者本人,生產者都認為這是一個消費品。

普通商品在消費者腦海中形成「工業品」形象後,很難提高品牌溢價。道理很簡答,「工業品」形象吸引來的消費者,大部分是較客觀,有專業知識的人群。這類人群都有能力也傾向於「實打實」地對比各品牌的同類產品。您還怎樣提高溢價?

說一個案例。在雲南有一家上市公司,雲達科技。他家曾推出一種花肥,取名叫作「花草助長劑」。產品一度滯銷。

僅聽名字,你能聯想到它在現實中的消費者是哪些嗎?

這個名字特別準確的把花肥定義成農藥,顯然是「工業品」形象,它的消費者非常大的幾率是苗圃種植者、花草「發燒友」、花草賣場的老闆。這幾類人都有能力也傾向於「實打實」地對比各品牌的同類農藥。他們不大可能為情懷和某種感覺埋單。

而雲達科技的這款名叫「花草助長劑」的產品的目標消費者定位,是城市居民。

顯然,當城市居民看見一瓶叫「花草助長劑」的產品,下方還描述著各種成分配方,鉀鈣鈉鎂鋁······會冒出無數個問號,「我看不懂呀,到底適不適合我?」——「工業品」形象的消費品。

對於這種情況,要讓產品的「工業品」形象,深度地體現出「消費品」形象,也就是深化產品品位,才是最佳選擇。

後來雲達科技將「花草助長劑」改為「護花使者」,強調情懷和感覺,並附相關文案,深化了產品品位,產品暢銷了起來。

同樣的資源,同樣的技術工藝,要想掙更多的利潤,得從滿足底層次需求到較高層次需求。也就是你需要把產品從「工業品」形象,轉化成「消費品」形象,深化產品品位或者檔次。

1.直接用「土豪詞」深化產品檔次。雖然有些時候聽到哪些,金呀銀呀帝呀王什麼的,特別土,但是對於部分高檔品而言,這種粗暴的表態,是一種強勢。比如,萬寶龍鋼筆、帝舵手錶、天王表、珠江帝景樓盤、帝國大廈。

2.3/4/5個字比2個字的名稱更上檔次。豐田旗下的中高端車,雷克薩斯,以前叫凌志。同樣的名,海生,歐陽海生就比李海生上檔次。這種多字數命名方式,在奢侈產品里使用得特別頻繁。比如,主打高端車的品牌,有奧迪、寶馬、賓士。而主打奢侈品級的車品牌,有布加迪威龍、阿斯頓馬丁、帕加尼。

3.少見字比常見字更上檔次。這個方法常用在高檔品里,低檔品忌用。比如,面鼎香、凱佰赫等等。

4.抽象比形象更上檔次。你看服裝品牌里,幾乎所有品牌的名稱都是抽象的。因為服裝的作用早已不再只是「工業品」,為遮體防寒。而是「消費品」,強調更高的訴求。

簡單的說,要讓產品上檔次,就必須要讓產品的形象與消費者心理產生遠距離,如果距離近了,就不再有高端的感覺了。關於遠距與近距營銷,在非主流朱公眾號的第24篇文章有詳述。

其實上文提到的「長名字」、「少見字」、「抽象」都是基於「遠距與近距營銷」的原理來提高檔次。


緯度四:增加品牌聯想
品牌不是簡單的幾個字

品牌聯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大多數品牌名稱是有含義的。有些與產品類別有關,如獵聘網,與招聘網站有關;有些與產品成分有關,如維他檸檬茶,它產品成分是檸檬汁;有些與產品地區有關,如北京銀行;有些與產品利益有關,如美圖秀秀,表明這裡是個美化圖片的地方有些與使用者有關,如陌陌App,使用這個軟體的用戶之間,通常是陌生人。

品牌聯想的最大作用,是讓品牌名稱傳播的有效率更高。莫要這樣尷尬:品牌傳播了上萬次,別人不知道這是個啥····

注意避免負面聯想,KFC原名Kentucky FriedChicken,其中的Fried的油炸的意思,讓人聯想到不健康食品,因此將品牌名稱縮寫為KFC,消除負面聯想。

6個「注意」

1.品牌的延展性。在命名時,盡量不要過於限定在某種具體產品上。如「順風」做電扇品牌非常合適,但延伸到電視機上就格格不入了;寶潔考慮到延展性,針對不同產品設立了50多個子品牌。

2.考慮到商標法。也許你現在的命名不會上升到法律高度,但說不一定哪天厲害了,結果發現違規。典型例子,你知道「鄉巴佬」的正宗廠家是誰嗎?浙江蒼南縣的滷製品廠最先生產「鄉巴佬」食品,因不符《商標法》,至今沒受到法律保護,替他人做嫁衣,全國有數十家一模一樣的「鄉巴佬」。被搭便車不說,前幾年有幾家假「鄉巴佬」因食品安全問題被央視曝光,正宗「鄉巴佬」啞巴吃黃連。

3.不要單獨去模仿一兩個品牌的名稱,你們的決策背景完全不同。

4.不要想靠名稱牛B,但也不能忽視名字在品牌中的作用。「名不正,言不順。」

5.老實說,給創業公司的品牌/產品命名,有這篇文章就夠了,沒必要花更大的精力去讀一堆「竅門」。

6.公司名稱和產品品牌要分開,因為它們的受眾截然不同。典型例子,麥當勞(中國)公司改名,公司改名,公司改名,它的店鋪品牌-麥當勞,並沒改名。

總結

品牌(產品)命名的4個系統緯度是什麼?
緯度一:吸引消費者注意
緯度二:便於消費者傳播
緯度三:深化產品檔次和品位
緯度四:增加品牌聯想

這4個緯度分別怎樣做到?
1.做到「吸引消費者注意」的方法:諧音法、誇張法、創意法、亂搭法、口水話法。

2.做到「便於消費者傳播」的方法:
「好記、好念、好寫、易懂」是命名的硬性標準,但是對於低檔品、中檔品、高檔品、資源型產品它們的取捨要求,完全不同!
暗示產品特徵。
避免文化衝突。
避免與品類衝突。

3.做到「深化產品檔次和品位」的方法:
直接用「土豪詞」深化產品檔次。
3/4/5個字比2個字的名稱更上檔次。
少見字比常見字更上檔次。
抽象比形象更上檔次。

4.做到「增加品牌聯想」:注意負面聯想,聯想內容可以包括產品類別or成分or地區or利益or利益or使用者;品牌聯想的目的是讓品牌傳播的有效率更高。

文章來自公眾號非主流朱,
燒腦市場營銷問題,每周一次,
歡迎關注。


今年進入移動互聯網開始我的第二次創業,關於名字我們也是琢磨了很久,找了幾十個備選,最終一個名字讓我們眼前一亮,上架兩個月至今成績不錯,總結出一些路上的經驗:
1.第一印象:因為IOS6下app store的改版設計導致只能在第一屏顯示一張截圖,所以讓用戶在第一眼看到產品名和第一張截圖時產生聯想效應顯得尤為重要;
2.適應用戶使用情景:產品為用戶解決的核心問題可以用一句話解決,而這一句話最終濃縮為產品名;
3.產品名和圖標的關係:用圖形化的方式把產品「說」出來,這是在GUI上需要做的微創新;
4.產品名的主副關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產品名為XXXX -YYYYYYYYY....這樣的組合,X部分代表產品的主名,簡潔上口,而Y部分則進一步為用戶解釋了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如果你的X部分由於各種原因無法清晰表述,你就需要Y部分的延伸和定位,順便提一句,整個X+Y中所提到的所有單詞都會被蘋果自動收錄為keywords,並且根據經驗表明產品名的keywords在搜索下權重更高。(蘋果為開發者只提供100個字的keywords設置,相當於產品名部分就是額外贈送)


1、言簡意賅

APP命名一定要短,需注意:中文字元不超過6個,英文字元不超過14個,千萬別等用戶裝到手機上,才發現後面跟了一串省略號。以下2組APP分別來自叮噹·APP自助生產運營平台,耐克中國和青奧都很好地遵循了「短」規則,其logo上則有英文、標識或數字類的說明,整體搭配組合起來,APP的含義也都異常清晰了。

2、名副其實

如果是功能型的APP,那就以功能做名字,適應於用戶使用情景。比如,比如南園讀書會,它的開發目的就是「讀書+交友」,當移動端用戶搜索「讀書」,它就容易出現在搜索結果中,從而獲得更多被下載安裝的機會,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宮崎駿映畫館」。

3、通俗易懂

好名稱應該是便於理解、朗朗上口,同時也富有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給功能較於複雜的APP起名字一定要考慮到後期推廣的問題,重點是順口。像「愛看電影」就非常通俗易懂,用戶搜索到這個APP,根本無需多想,一下子就能知道這是個什麼類型的APP,就知道自己該不該下載。

4、突出品牌

此條命名原則一般是用於企業,在於突出個性化的「品牌名稱」,建立用戶的品牌認知和忠誠度。例如在中騰信、嬌韻詩,用戶對其名稱理解已形成了固定模式,儘管它擁有比較強大的網購及諮詢功能,但是在命名中並不需要特意突出商城等工具化字樣。

當然,對於提交、顯示在 App Store 的APP名字,並不一定要和APP的名稱保持一致,在 App Store中提交的名字完全可以長一點。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在APP的名字後面寫上一句富有誘惑力或者牛B哄哄的話來吸引你的目標群體,怎麼打動人就怎麼寫;或者再直接點,用一個破折號來說明你提交的APP的核心功能與亮點,也就是XXXX— YYYYYYYYY....這樣的組合。

在查看叮噹·APP自助生產運營平台上的APP案例的時候,大家可以發現,在每一個APP名稱的後面都跟了一個後綴,這樣做並非是毫無理由的,不信你也可以試試看,重新給你的APP命名,最終獲得的名稱效應可能超乎你的想像哦!

總結: 名字是APP最好的廣告。在命名的時候要注意APP 後期的推廣和運營計劃,一個別緻的APP名稱可以讓人一眼記住,將大大有助於用戶對 APP品牌 的印象和認知。


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對於傳統PC上面的軟體來講,如果從運營的優勢和用戶直覺上的便利出發,那麼軟體的命名要儘可能的直白和便於search engine的優化(SEO)。 比如一款密碼管理軟體,可以命名為XX Password Manager, XX Password management。又比如一款註冊表整理軟體,可以命名為 XX Registry cleaner
, Free Registry Cleaner. 但是這種命名也是有缺點的,就是對品牌的識別和轉播不太有利。

然後我想對於APP或許也是一種思路,比如note taking軟體, 可以命名為NoteX。只不過針對的 search engine不同罷了。

但畢竟移動平台有自己的特點,或許「簡潔、表達清晰、圖標靚麗」 是一種更好的思路。


朗朗上口為佳,話裡有話最佳


直接看名字可以知道APP的用處


我覺得簡單的說就是通俗易懂,接地氣。好傳播,大家都明白的那種啊。
同時應該能和自己的用戶互動的那種則更加厲害。還有突出產品也就是APP本身功能和特點啊。
比如陌陌,微信,唱吧,美拍啊。其實和品牌命名是差不多的啊。
說白了,你的名字要能夠讓容易記住,願意記住。


英文的APP名稱如何構思呢


推薦閱讀:

普通 iPhone 用戶應該安裝測試版 iOS 系統嗎?為什麼?
是否要升級 iOS 9?
iOS 上最好的 RSS 閱讀器是什麼?好在哪裡?
為什麼 iOS 的虛擬鍵盤使用大寫字母標示?並且不隨輸入狀態變更?
頂級配置的 Android 手機和 iPhone 的體驗有什麼不同?

TAG:iOS | 社交網路 | 產品 | 命名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