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內地電視台無視廣播時音量不一的問題?
情境是,當你調節電視機到合適音量時,到廣告時間會發現音量明顯突然過大,甚至出現爆音。
這樣音量問題會出現於節目和廣告之間,內地電視頻道之間的切換。
之前一直是懷疑電視台的技術問題,然而綜藝節目「非誠勿擾」在YouTube 播放,無論畫面或聲效、到廣告切換都很專業。那是什麼原因造成電視台無視這問題呢?
補充一下
本人不是音頻方面專家,不懂專業詞滙。但轉過MP3 ,調過dB。
正如有知友所説的是當你把電視機在收看頻道 A 時,電視機音量調到28 。你會發現到廣告時段,各廣告音量不一,甚至出現「saturate」。然後你換台,轉到頻道B 時,郤無法聽得清楚電視劇的對白。
這不涉及地域標籤,觀察這情況至少有十年,及在各地細心留意。
幾方面原因:
1,電視台播出系統標準及執行度的問題。
2,廣告製作為了佔領觀眾的耳朵,在電視播出的技術標準下,通過壓縮,均衡等方式,變態的提高響度。
3,電視劇,新聞類節目音頻技術參差不齊,沒有統一標準。
為了進一步說清這個問題,我今天中午錄了一些電視節目的聲音,並將音頻文件的波形圖片上傳。
每段音頻文件長度都在兩分鐘左右。過程中沒有調整錄音電平或電視音量。
簡單說,波形圖就是表示音量隨時間發生的變化。
上圖為電影頻道在播放的電影,可以看到音量變化在較為寬闊的範圍之間,實際上這一段基本都是對白,波形小的位置基本就是對白間的空隙。可以看到這一段的峰值是-5.71dbfs。
我以此為標準,切換到另一頻道,正在播放廣告,可以看到廣告的波形,形狀和電影有很大區別,廣告的波形很平,沒有太大的變化範圍。了解音頻的人一看這波形就知道這是做過壓縮處理的,為了在執行電視台播出音量標準的前提下,追求聽覺上響度的最大化(通常是較高預算的廣告)。但是這個頻道的播出音量是有問題的,相對偏低,因此這段波形峰值並不高,-17.31dbfs。
上圖是一段電視劇,說話為主,也有一定的壓縮,波峰基本都是平的,對白全部後配,很乾凈,但沒有變化。
當我切換到某電視直銷頻道,最左的波形出現了,聲音已經到頂了,0dbfs,然後我切換到了另一個直銷頻道,波形卻又小的可憐。中間波形較正常的部分則是新聞節目,再往右則是又一個電視直銷。現在的電視節目源非常多,很多頻道(尤其是直銷頻道之類)在技術上沒有真正專業的人負責,只要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最左的情況就會發生,觀眾則會調低音量,當切到別的頻道,問題又再次發生。
其實說白了就是沒有規範統一的管理。
曾在電視台做了四年後期,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過音量應該統一在哪個標準,所謂的標準就是不爆音。一期節目通常分為幾個編導來剪輯,每個人的耳朵對音量的標準又各自有不同,所以就會導致一期節目里的三四個階段的音量都不同。當然,最後會有責編來統一合片,調整每個部分的音量。
但經常會碰到的情況就是——「趕播出」和「機器出故障」。在趕播出的時候機器出故障是一輩子的痛,常常下帶子這麼基本簡單的工作會因為機器各種宕機要搞一天。而且機器出故障也經常會讓調好的音莫名其妙不一樣了(有時也是編導急著改片時手不小心碰到聲音線也很容易造成一段的音量變化),時間來得及就慢慢磨慢慢改,但經常碰到趕播出就會在無傷大雅(不破音)的情況下趕緊下帶送帶也管不了那麼多。所以就會造成一期完整的節目內聲音忽大忽小的情況。
有時是各個節目的責編對聲音的把控理解不一樣,所以從一期節目進到廣告聲音不一樣也是常事。本人在電視台工作,就以我所理解的來大概解釋下吧。
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各種各樣的節目都是經過不同的後期人員合成輸出製作出來的,電視台有統一的節目製作聲音標準,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做,聲音一般不會突然大聲,但是就我平時實際的工作來看,不同的人對工作的認真態度不一樣,輸出的時候不調聲音的情況是存在的,特別是有些廣告是商家自己製作的,聲音特別大,合成人員拿到手之後基本不調聲音,認為沒有錯字就行了,所以才會讓觀眾覺得怎麼突然播一個廣告聲音就超級大聲,與前面播的節目聲音不一致的感覺。審片人士一般也只看有沒有錯字,導向有沒有錯之類的,沒有太注重聲音的大小。
標準是統一的,只是執行的人不一樣,對待工作的態度也不一樣,所以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
有噴油邀請我來回答,其實我不專業,我只是個廣告人,但我也是造成混亂得根源之一吧,這其實是一個連鎖反應,也折射出我天朝的影視製作產業鏈還是作坊式的,只是看起來撞逼立體!
1、廣告客戶在指導廣告片製作時,有些會提出音量得要求,對音量的控制也是喝了二兩酒,跟著感覺走,經常是,大點兒總比小點兒好吧,尤其是面對老年保健品和醫藥產品,所以你在哪個台看腦白金廣告啥時候都是一聲驚雷,而東大肛腸醫院之類的更別提了,音量剛剛的!
2、我們做好得廣告成片都遞給電視台,電視台只要求視頻格式和文件大小以及清晰度。而遞過去的廣告片如果是貼片廣告(就是在電視劇前中後插播的廣告),或者是某個欄目組的廣告(欄目組都是承包制的),那就會遞到專門負責剪輯的一家製片公司去,注意,這類製片公司往往不是負責整個電視台所有節目的剪輯,他只是負責某一個或幾個欄目的剪輯製作。所以每當你聽到音量暴增時,正確的台詞應該是:艾瑪我擦,又換一公司。
3、相對於網路視頻媒體來說,更容易操作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有統一的自動後台格式,就如同你上傳個頭像有大小像素限制一樣。所以網路媒體一般是你在從優酷切換到56的時候才會發現音量突然亢奮起來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看小說啦下視頻啦的一些網站,你會看到有統一的廣告流媒體播放出來,一般都是2D網遊之流的廣告,如果你發現音量一致,那說明,他們的視頻貼片後台是同一家製片公司!
最後鄙視下:「我不斷的尋找,油膩的世界在哪裡!」 這條廣告我走哪跟到哪。。。。
-
管理有問題。
台灣電視業在90年代,曾經有一次集中改造,就是引入 iso 9000 系列的認證。
這種畫面統一,音量統一的技術標準,其實是有規章的。
(現在一般的電視台,引用的,都是 BBC 的管理流程。)
我們給台灣一般的電視公司拍片,交成品時,都有對應的規格表,
那個表,不是只給製作單位,所有的剪輯室,錄音室,人手一張,都得奉為聖旨,按表調整。
無一例外,每家電視台的系統、制式,都有各自的要求(差異有,但不是太大)。
說到底,還是國內一般的電視台,沒有跟上時代,沒有好的管理體系罷了。
-廣東地區的電視觀眾應該會對「電視節目和廣告切換時,聲音不一致」這個現象深惡痛絕,尤以收看香港電視台時最為嚴重。
香港電視台在廣東落地,除需獲得廣電總局和地方廣電批准,因為要走廣東有線的線路,還需要與後者簽訂落地協議,協議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香港電視台直接支付落地費,一種是分割一部分廣告時間,一種是廣東支付版權費購買其節目在廣東的播映權,並擁有在節目中插播廣告的權利。據報道(南方影視:廣東有線在香港台插廣告不違規),收視率最高的香港無線和廣東簽的協議是第三種。
所以,整個流程就變成按鈕機制,以黃金時間肥皂劇為例,播放劇集時用的是正常的香港台信號(其實是延後錄播),一段播完了,那邊進入廣告時段,廣東有線這邊把信號切換成自己的信號,開始播廣告或者播「轉身射個三分波」(本段子僅供廣東地區觀眾參考),聲音不一致就出現了,有時候會非常突兀非常惡劣——在兩個信號源之間不斷切換,本來就很難做到平滑過渡,再加上兩地電視製作水平的差異和本地有線電視運營商對「用戶體驗」的粗暴理解(其實更多是無視),變態就變成了常態。
說白了就是不專業。終於能碰上個我能回答的問題了!!!本人電視民工一枚,五年的音頻工作,自己其實也被電平不統一坑害了很多次。當年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電平統一,特別是廣宣是電平過高的問題。
領導層和主控方面,自己還沒達到那麼高的工作地位,歌華等落地傳輸問題不是自己專業範疇,所以只能就電視節目製作中,節目錄製及後期編輯部分做簡單解釋。
首先,從人的影響上來聊聊。
電視節目製作大概的流程是這樣的。節目企劃,前期各種準備——素材拍攝,收集——宣傳片,片頭,片尾,插播製作—節目錄製—後期剪輯—送主控—最終播出。
前期準備與聲音無關,不贅述。
1,素材拍攝,俗稱外拍。
音頻部分就是出單機,一般音頻設備很簡單,錄製過程中需要休息的就是話筒拾音時,電平不要過標準值,現在都是數字檯子,也就是0那個值,一般這樣的外拍,師傅都會跟新手說,只要別破,聲兒小點兒都沒關係。於是乎,鑒於各路錄音師水平參差不齊,聲音收進來也就各有大小了。後期的時候,這個小片的音頻電平還會被處理,但是,每個後期機房的技術對聲音的標準都含有部分主觀因素,所以,聲音自然就會有大小不同的情況。還有一部分是扮演人員送來的素材,那聲音,就更沒譜了,要多下限有多下限。
2.宣傳片,片頭,片尾,這些非演播室錄製內容,現在很多時候都是拿到外面的公司做,所以回來的時候,必然質量參差不齊,聲音,也只能做到主觀上的盡量統一,有時候遇到無知劇組,也可能響度完全不關心就直接進演播室了
這裡還有一個重頭,就是廣告,廣告現在最普遍的還是事先準備好,錄在帶子上或者存在素材池子里,然後到用的時候直接播,這時候就會有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廣告商想要廣告聲音越大越好,往往送來的帶著都巨響,而且為了響還要加很大的壓線,降低動態,於是,廣告可以調整的餘地就變小了。
3.演播室錄製。這個環節,我真心覺得師整個節目,音頻最有保證的一個部分,因為聲音至少是在專業聲場,專業音控室進行監聽和製作的。期間,調音台的主調會經歷各種響度不均的神奇狀況,而節目錄製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各種聲音大小,響度參差不齊的片頭,片尾,廣告,和正在錄製的節目的響度盡量拉平……也就是經常在直播節目的時候大家感受到的那種,一進廣告或者頻道宣傳,聲音頓時暴漲,嚇人一跳,一兩秒後,聲音又恢復了正常。這就是我們苦逼錄音師在儘力挽回無知節目組對聲音不重視造成的聲音乎大呼小的突髮狀況。
4.後期,這也是個混亂無比的工作區域,技術大多都是剪輯視頻,對音頻的認識僅僅限制於那兩根響度表的led柱子,所以,經過幾遍編輯,生成,原先節目錄製中,調音師的辛苦付出基本要打個五折才是最終送主控的聲音。其次,很多節目組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和精力再把後期編輯完成的片子再去一邊專業音頻後期製作去修聲音,所以,很多在後期視頻剪輯的同時產生的音頻問題得不到修正。
5送主控到播出段以超出我的工作範圍,所以無法回答,實在抱歉。
這樣看來,你會發現,其實電視節目聲音在製作環節大多還是靠錄音師的自身感覺和主觀判斷,當然有足夠的設備來控制硬性標準,但在很多細節處理上,是全主觀的。人不一樣,耳朵就不一樣,即便是電平表上能保證0dbfs不破,節目響度也是因人而異的。
這裡,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響度和音量並不是一個概念,簡單說來,人耳本身就是個主觀的器官,所以,一般大家說的聲音大小,指的其實是音頻上的響度。而響度可以被很多因素影響,最簡單的就是做大壓限,降低聲音的動態範圍,以提高聲音響度。這也是現在中國聲音製作中管用的手段,以使自己做的東西盡量聽起來聲音大。所以,廣告這種東西,其實看電平表會發現和演播室錄出來的節目一樣沒有爆表,電平高度也差不多,但聽起來卻比節目本身的聲音大很多很多。
而在電視台的節目製作各個環節,並不是每一步都有音頻技術人員能監控聲音的質量,很多時候只是編導看看,響度表沒破就行了,至於控制動態,估計連這個詞都沒見過。
而像杜比這樣的公司,其實致力於讓觀眾有良好的節目收看聲音質量,也一直在努力,也有自動拉平響度的設備,雖然能成為最後一部補救措施,但能力還是有限的。道理就相當於女人臉上的斑,再好的遮瑕膏也不如一張不長斑的臉頂用。
我的第一次,就這麼給了我這麼糾結的音頻事業-_-#
其實還是各地方台在執行標準的部分上沒有很嚴格的去把控,因為送央視的播帶的標準是-20db,而送各地方台的播帶的標準是-10db,如果在播出時沒有對應標準就會走高走低……所以很少會在央視看到或聽到有題主提及到的問題,但在各地方台就相對較為常見。
現在情況少很多了應該。至少每檔節目在合成時,聲音會再調一遍的。現在最後都是串到硬碟上播出的。
後期調音的時候都是憑感覺的,很多後期拿到廣告以後就直接放進節目,才懶得一個一個調聲音,稍微有點責任心的會把廣告聲音與節目聲音調的差不多,但也不會做到完全一致。
聲音對人的感官體驗,並不是簡單的僅用分貝可以衡量,也和聲音的音色,音調等參數有關。目前同一個電視台對於信號強度的增益控制已經做到均衡度較高,只是不同節目本身對聲音的體現就是不一樣的。例如廣告就是要在很多的時間內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好多廣告都是靠響度大,節奏快的音樂來喚起觀眾的注意力的(有預設情節的創意廣告除外),這點和一些談話類節目、言情劇的整體聲音環境是有差異的。所以即便電視台後台做到對信號處理的統一,觀眾聽到的效果還是會有差異。
其實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在內地的電視台,國外,尤其是美國,類似的問題也是很多。為解決這個問題,好多專業的公司已經開發出了一套代碼,實現在頻道切換時對比新頻道聲音信號的幅值,做動態增益控制的處理。目前行業里做的比較先進的是DBX公司開發的一整套基於DSP上的數字音頻處理技術,在數字電視信號中效果明顯。
可以參考:
dbx Professional Audio
題主說的國內廣播電視機構播齣節目音量不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可以直接看最後):
1、採集:正如各個回答中指出的,國內電視台沒有嚴格執行節目的響度要求。從視頻素材來說,分為以下幾種主要情況:
A 自辦節目(影棚環境):這種情況的響度基本是最舒適的。音頻響度主要取決於制度、設備和編輯人員。
B 自辦節目(外拍):這種情況的音頻響度是否和影棚素材保持統一響度,關鍵取決於編輯,其次取決於導演/製片人。即,導演/製片人可能會在審核時指出響度問題,也可能不指出,直接放過。
C 連續劇或電影送帶:這種情況響度大小取決於編排人員。下文再述。
D 廣告素材:這種情況在現有廣電體系,幾乎沒有響度控制的要求。在很多電視台,對廣告片送帶是不限制響度的。而廣告片的製作參差不齊,插播渠道多種多樣(頻道編播、播控插播、下平台插播、有線網插播),都導致了響度的不可控,是用戶體驗下降的主要原因。
2、頻道編排:
即使採集的視頻素材響度不一,在編排流程,也可以解決。
編排過程中,可以採用響度校正儀或人工響度校正,統一音頻響度。遺憾的是,很多電視台這一步做的不到位。
原因是人工核對出錯率高(崗位不產生效益,很多電視台不設專崗);不夠優秀的校正儀會導致音量校正後不協調,需要人工核對;優秀的校正儀價格過於昂貴。
3、播控
即使是最終到了播控中心進行頻道播出,依然有機會解決響度校正的問題。從播控的角度,一般不採取人工控制,主要採用響度校正儀校正響度。
播控採取技術手段把控響度的一致性,可以說是電視台的最後一道閘口。同樣,很多電視台從制度、設備、管理各方面都沒有對響度進行有效校正。
總而言之,國內電視節目響度不一的表徵原因是多種素材採集方式的不一致;深層次原因是電視台在采編播環節對響度管理的忽視(制度缺失、設備落後、人員責任心弱)。
反映的深層次原因,一是片面逐利、講求政治正確,極度忽視用戶體驗的行業大方向(對響度、環繞聲等不涉及利益和政治的因素毫不重視);二是行業發展水平低下、缺乏服務意識、缺乏競爭。
這個問題的根結還是在於,我國廣播系統沒有統一的聲音標準。各個地方電視台就更少有專門的人去操作音量了。可有有些上星的衛視(舉個例子比如湖南衛視)會根據本身設備的標準制定一套具體的伴音、圖像、格式、時間嗎的標準,但是僅僅局限在湖南衛視。
那麼沒有標準的電視台就會出現這幾個情況:
- 單個節目缺少有效的聲音壓縮處理,導致在上傳的節目音量變化大。比如欄目演播室的音量和外景 音量不統一。
- 節目間因為製作人員的不同,所參照的標準也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音量大小。
- 音量競賽的出現(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我不知道,但是應該始於唱片公司和廣告界),導致廣告商希望更大音量出現引起注意。從而導致節目插播廣告,突然聲音巨大。
現在廣電系統實行制播分離,那麼電視台播出的節目製作單位會有很多,不同的節目製作單位也會有不同的標準,這更加劇了聲音問題的出現。
我想特別提到音量競賽的問題,因為這個應該是最常見的問題了。最多的發生在插播廣告上面。先來看一個標準,這是湖南廣播電視台電視播出規範的地方標準。
這裡規定了各種節目的音量電平最大值。那麼在標準出台前,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提高聲音波形的振幅來使音量增大。廣告一提高的音量,從而更能在聽覺上引起注意,廣告二不甘示弱,提高的比廣告一還要大引發了音量競賽。到最後,聲音提高到極值,甚至過載這樣的情況都是有過的。
那麼標準出台以後呢?我不認為這個標準能解決這個問題。這裡又要說到壓縮這個處理方式了。
大家可以參照黃潯的圖片。
通過壓縮技術,我們可以先降低聲音的動態範圍。也就是把那些瞬間振幅很大的波形給壓縮小。可以理解為瞬間把音量減小。然後再整體吧聲音拉大。這樣的結果就是雖然瞬間的聲音變小了,但是整體這段聲音變大了。加之耳朵本身受到心理聽覺的影響,極短時間的大音量,我們是聽不見的,因為耳朵會在一個單位時間內把音量平均化。所以得出來的結果就是,我能製作出符合上面標準的聲音,最大值不超過標準,但是聽起來會更大。這也應該是標準上沒涉及到的一些東西吧。
在各個頻道音量非同步調節的情況下,運營商可以增加音量條廣告的曝光量。
應該和電視台衛星接收信號處理有關係。很有同感。
據我的觀察,其實是因為用了機頂盒之後,用遙控器調節音量只針對某一個台,而不是所有的電台。所以,因為使用人的不一樣,會出現你再用的時候感覺音量不一致的情況出現。一般,我都會先用電視機遙控器把整體音量調到最小。
推薦閱讀:
※全息電視,技術上是如何解決讓觀眾聞到氣味這個問題的?
※九州的設定真的抄了冰與火之歌嗎?
※在室內如何獲得最佳的電視觀看體驗?
※有哪些演員是到了中老年以後才逐漸被人熟知並喜愛的?
※為什麼電影演員「通常」不會演電視劇,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