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飢餓營銷」的失敗案例?


愛國者 哥窯照相機

這個一開始確實是搞飢餓營銷,後來漲價了就不飢餓了,但是也很奇葩。。。

愛國者於2010年6月推出了哥窯數碼相機,售價為1666元,不到1個月,愛國宣布該產品漲價至2999元,後漲至3999元;12月8日漲至4999元,12月18日漲至6999元;12月28日漲至9999元;2011年1月27日漲至16666元;2月28日上漲至26666元,並計劃在今年6月漲至66666元。


驚人的升值速度:愛國者哥窯相機從16萬飆升到66萬

對的,當年的預期是最後漲到66萬。。。你沒看錯。  

馮軍在產品沒有鑲上鑽石的情況下,三個月內從1666元漲價到26666元,並炒了3任產品經理。

哥窯是中國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愛國者哥窯相機採用了具有800年歷史的哥窯技術,其獨特的「冰裂紋」開創了世界陶瓷史上新的審美標準,愛國者將 「冰裂紋」用於數碼相機外觀設計,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高科技的融合,成為舉世矚目的工藝專利。而且限量生產兩萬台,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所謂物以稀為貴,隨著哥窯相機在市面上越來越少,價格自然會不斷提升。

愛國者董事長馮軍日前在微博中透露,哥窯相機在國內的定價將於1月31日漲至16666元,2月內漲至26666元,預計六月份將在國際市場漲至66666元。「博友們別罵我,我也沒辦法,集體決策,我不得不尊重,哥窯相機發行量僅兩萬,比起猴票太少。請大家圍觀中國製造轉型中國創造的典型案例。」馮軍如是說。


近年來,數碼市場掀起一股中國風時尚風潮,哥窯相機將這股風潮推向了極致。據了解,哥窯相機採用具有800年歷史的哥窯技術,每一台哥窯相機的紋理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哥窯相機是限量產品,僅生產了兩萬台,目前已經售出一萬台。所謂「物以稀為貴」,隨著哥窯相機在市面上越來越少,價格自然會不斷提升。目前,哥窯相機價格一路漲至16666元,已經證明了哥窯相機的升值空間是巨大的。

馮軍認為,國產品一向給人的感覺是低價格、低檔次。而愛國者打破這種傳統,通過文化和技術這兩樣法寶,實現了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了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通過高價限量相機的獨特營銷方式,哥窯意在打造中國第一奢侈品品牌。


儘管哥窯相機16666元的高價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但是中國消費市場對於奢侈品的消費能力已經具備。中國從2009年開始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僅次於日本。根據最新的一份調查,2010年我國奢侈品銷售總額達到了684億人民幣,銷售最高的依次為化妝品、香水、個人保養品和手錶等。但這些國人追捧的品牌中無一具備中國面孔,這與正趨上升的中國經濟實力、形象背道而馳。哥窯相機應運而生,可以說開啟了中國的奢侈品創造的大門。

可以點大圖看左下角文字

愛國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已將哥窯相機從數碼相機事業部拆分出來,成立了專門的哥窯事業部,外聘有操盤奢侈品項目經驗的劉琳負責。在此之前曾有3位負責人因哥窯相機離職或調崗,限量2萬台的哥窯相機目前仍有近半庫存滯銷,因為愛國者此前將全部相關資源投入至哥窯相機上,其他普通相機產品市場已經日漸萎縮。

解密哥窯相機「四連漲」背後玄機


目前淘寶全新價。。。

這個店圖片字體分行就做的怪。。。不是我網頁的問題


《永遠的毀滅公爵》


突然想到上次福島核電站事故時,一大哥囤了6噸食鹽那個事。


《英雄志》


九州?縹緲錄


很多人呢舉出的飢餓營銷例子其實根本就不是 飢餓營銷。

1)是測試階段就發現了數據不好。很多東西別看市場宣傳有點口碑,但其實正式使用情況效果,用戶評價,用戶留存都很不好。這種產品要不就回爐重做,要不就只有慢慢等死。

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測試方法,比如轉化率,留存情況。銷售是門學位,不是光打廣告,光聽用戶有70%想購買就能上的,就能成的。東西不好,你擦屁股也難。

比如上面的:

google 眼鏡

goolge wave

騰訊的QQ飛行島

騰訊的 QQ仙境

……

2)產能真跟不上。

蘋果手機

小米手機

鎚子手機第一代,(聽說最近堅果pro 不錯)


沒有人說九陰真經嗎?


女朋友一星期給一次,是飢餓營銷。

女朋友交往兩年都不給,那就是飢餓營銷玩脫了。

如果可以加一個兩性關係的標籤就好了。


暴米花


我媽最早說如果快點結婚就給買輛車,後來說給買套房,再後來說給買套別墅,再後來。。。就沒有再後來了。。。


自封為國漫救世之作的《大魚海棠》,自吹自擂花式圈錢八年, 情懷賣得飛起,可惜成果至今仍停留在當年的預告片上。大聖火了之後強行抱大腿,貶低大聖抬高自己,結果被火眼金睛的猴子救兵罵成狗


反對樓上。

大概看了各位答主給出的答案:因為宣傳過度,但產品卻沒達到消費者預期而導致的飢餓營銷「失敗」。

為什麼我要將「失敗」打引號呢?

事實上,我認為這些失敗並不是營銷策略(飢餓營銷)上的失敗,而僅僅是產品的失敗。也就是說,產品沒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並不是飢餓營銷導致的,這完全是兩碼事。

就像前面回答中提到的Google glass,它的飢餓營銷並沒有失敗,它的確營造了供不應求的假象,以至於當時那麼多人在其剛推出時就瘋狂搶購。

換言之,真正導致其失敗的僅僅是因為這個產品本身而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有必要知道「什麼原因會導致飢餓營銷的失敗」。

說到飢餓營銷,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都多少能說道到點子上。

「不就是商家有意調低產量,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把產品賣出高價格、賣出高逼格嗎?」

「控制銷量,最後還不是為了促進銷量!」

「飢餓營銷就是欲擒故縱!」

記得大學時候我一室友,在學校的奶茶店做兼職,有一天他跟我說:「我們那個老闆啊,連飢餓營銷都不知道,哎」。

我故意跟了一句「我也不知道,你給我講講唄」。

等真讓他說的時候,卻吞吞吐吐說不出個所以然,只知道個概念,甚至連定義都不清楚。

很多創業者也是如此,知道很多概念,都知道點皮毛,談不上應用。好一點的,知道很多營銷方法,但不了解適用條件。

於是就有人:看到杜蕾斯借勢廣告每次都能引爆傳播,就讓自己的品牌也逢熱點必追——即使跟自己的產品一點關係兒都沒有。

看到小米做的799元性價比手機成功了,認為自己做一個相似性能,但只要499的手機,就一定也能獲得成功——即使沒有小米的成本控制能力。

就這樣,一大幫創業者前赴後繼,拿著那些被忽略適用條件的營銷方法就上路了,結果試了之後卻發現公司的業績反而不如以前了。然後就開始質疑這些方法的有效性。

實際上,並不是營銷策略和方法沒有用,而是我們往往會忽略掉營銷策略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商業世界複雜多變,盲目套用只能自食其果。

而任何營銷策略的奏效,都伴隨著其成立的前提條件,飢餓營銷也一樣。

那麼飢餓營銷奏效的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呢?

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兩點:

1、市場競爭不激烈,消費者難以找到替代品

2、消費者心智不成熟

1、市場競爭不激烈,消費者難以找到替代品

如果你產品所在的細分市場內,很少或沒有競爭對手,除了你,消費者的選擇非常有限,這時候你推出的產品就往往就可以使用「飢餓營銷」策略。

比如,2011年,手機市場雖然已是巨頭林立(包括蘋果、三星、愛立信、諾基亞等廠商),看似已經飽和沒有任何機會。但小米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功地切入性價比手機這個無人競爭的細分市場

當時,國外的手機(如蘋果)雖然性能好,但價格高昂,通常要賣到4五千元;而國內的手機雖然廉價,卻滿足不了消費者的娛樂需求(如卡頓玩不了優質遊戲)

而在這兩者中間的空檔正是高性能低價格手機的機會,小米瞄準這個饑渴的市場,順勢飢餓營銷,引起了很大轟動。不僅打響了品牌知名度,還帶來了品牌附加值。

但是,你會發現,這招在現在不好用了。

小米在第四代第五代依然延續以往的飢餓營銷策略,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被VIVO,OPPO、華為等手機品牌依次趕超,一度從國內出貨量第一度掉到了第五名。

為什麼飢餓營銷不奏效了,小米不還是那個最具性價比的手機嗎?

我認為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為了搶奪巨大的人口紅利,導致智能手機品牌數量在幾年時間內暴增,像樂視、魅族、華為、360、鎚子等等等等,一時間,消費者的選擇變多了,國內的每家手機廠商幾戶都有自己的千元旗艦款,性價比都很高,這就使得性價比手機這個細分市場不再是小米一家獨大,而是競爭變得異常激烈。

舉個例子:假設你有1000元購買手機的預算,2011年,小米手機一定是不二之選,因為你別無選擇;放到2017年,還是同樣的1000元,你一定選擇小米嗎?機會不大了,因為1000元能買到和小米相性能的手機太多了。樂視、魅族、360、甚至是格力,都有可能在你的參考範圍之內

另一方面,隨著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手機的價格敏感度逐漸下降,2011年你會認為四五千元的iPhone太貴了,負擔不起;6年過去了,2017年,還是同樣價位的iPhone,你咬咬牙也就買下來了。

再來,2014年,孟醒發現市場上有那麼一撥人,他們對餐廳菜品的口味要求很高,但不願意為五星級餐廳般的優雅環境、極致服務等來支付溢價。所以他瞄準這一市場,推出了雕爺牛腩。

然而,雕爺牛腩並沒有立即開張,而是在開業前半年一直處於不對外營業的「封測」階段,但免費招待藝人名流和網路大V,並讓他們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或微博

因此,在這長達半年的時間裡,藉助於各美食大V、內外明星在網路上的推薦轉發,這個輕奢餐品牌賺足了白領們的眼球,加上積累了半年的勢能,使得雕爺牛腩在開業第一天就爆滿。

(有個例子類比這個很恰當,說當年德國因為災荒嚴重而鼓勵老百姓種植土豆,但老百姓反響並不好。後來國家推行一段時間的「禁止農民種植土豆,只有皇家才能享用」的政策後,再來重新推廣土豆,就得到了農民得瘋狂追捧。)

相應地,如今你也開一家輕奢餐廳,也玩這麼一把飢餓營銷,還會有同樣的效果嗎?

我想不會了,或許你可以有機會進入這個市場分一杯羹,但是做飢餓營銷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你的替代品太多了,消費者會頭也不回離你而去,然後找到其他輕奢餐廳。

就像當年豐田推出銳志、皇冠後,先用低價來試探市場考察消費者購買熱情,然後銷售時卻通知興沖衝來購車的消費者要加價購車。

比如凱美瑞,豐田當時稱因需求過大導致廠商來不及生產,所以要求加價2萬元並且需要先交定金並且購買相關的保險和內飾。

很多消費者當然不會買賬。在競爭激烈且各大廠商紛紛降價的汽車市場,豐田妄想通過飢餓營銷提高售價,只能導致消費者投向競對手的懷抱。

也就是說,在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有其他替代選擇的時候,飢餓營銷的後果就是扶持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總而言之,當你想要用「飢餓營銷」的時候,要記得先問問自己:我的產品所在的市場,競爭是否激烈?消費者除了我是否還有其它替代選擇?

2、消費者心智不成熟

互聯網大幅地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再也不是那群購買決策完全依賴於廣告的人了。如今,多元信息渠道的存在,使得他們早就學會了辨別、評估信息的真偽。

過去,電視上的手機廣告,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如今,買手機前,消費者要先去京東參考評價、比較參數,才能決定要購買哪個品牌的手機。(PS:這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電子產品習慣)

同樣,過去消費者看到小米售罄,首先想到的是「小米不愧是性價比手機,這麼快就賣光了」;

如今,消費者再看到售罄,想到的卻是之前在論壇上看到的「小米又要飢餓營銷了,大家別上當」的帖子。

總之,消費者的心智越來越成熟,他們比過去更加理性。這就使得再某些產品上,單純的電視廣告已經很難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了。而這也是飢餓營銷再現如今越來越不奏效的原因。

不光如此,在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的今天,有時候飢餓營銷不但不會為品牌帶來知名度和附加值,還可能因為消費者知道了品牌商的有意操控,從而出現漸漸反感品牌,甚至疏遠品牌的現象。

所以,在進行「飢餓營銷」前,除了問自己「競爭激烈與否,替代品是否存在」之外,一定不要忘了把消費者理性程度的因素考慮進去。

想看更多營銷乾貨?歡迎掃碼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期待和你一起進步!

http://weixin.qq.com/r/X0NJUZPEpc7ardcy9xZN (二維碼自動識別)


P8 mate s


Rig"n"Roll,Дальнобойщики 3。
俄羅斯遊戲,2001 開始製作,號稱 2004 發布,拖到 2009 年底。當時正好有人去俄羅斯,幾個朋友買了正版。
實際上還是個未完成作品,只是拖太久,就先發布了一個湊合版,之後用補丁和 DLC。

製作時間跨度長,BUG 不計其數,到後期載入存檔甚至可以花 1 小時,各個語言版本間不互通,需要單獨購買,版本號上俄語版長期領先於包括英語在內其他語言版本。

國內玩家一部分等不下去轉了同類功能簡單但更開放,BUG 更少的遊戲,一部分堅持下來的,也並未建立太好的口碑。

語言原因,也沒有在主流發達國家中有什麼名聲,主流玩家也就是俄羅斯國內。而俄羅斯的盜版,大家都懂的。

即使使用了很強大的 StarForce 6,仍在發布後第 8 個月被完美破解,這是最後一根稻草。自此之後,再只發布了一個 DLC,就再無任何消息了。

反觀那個比較差但 BUG 少且開放 MOD 的,現在已經不斷成長,可以說除了部分方面,已經完全超越 Rig"n"Roll,即使它一發布就被破解,還是有大量的正版銷量——包括大量中國玩家,大量到已經自帶中文(官方發起,玩家合力完成)。現在官方仍在不斷擴充,更新,並製作著它的兄弟作品。

失敗不在於飢餓,而是飢餓之後卻無法餵飽他們的胃。


小米在台灣玩銷量造假這一套,把大陸的記錄改寫成了25秒。
結果被罰了60萬。


有飢餓營銷這種東西嗎?
只是需求缺口大,供給跟不上。
一幫故作高深的犢子忽悠外行人而已。
商品運行團隊,還不是急得冒肝火:「靠,擴產啊~擴產!」


漫畫 獵人 吸引不了新人,趕走老粉絲,jump排名不再靠前,動畫收視率完蛋導致移到深夜播放
富堅也破罐子破摔乾脆休刊休了個夠


魅族m8,在北京發布時,飢餓了那麼久,到最後的結果是交了押金排了號的人,仍然有很大一群沒有拿到機子。這個飢餓有點過了,沒把握好度,所以很多人在購機現場直接退款,不再等下一批產品了,這無疑並沒有增大市場的需求,而是傷害了用戶。


從前有個王子來到城堡下向公主求婚,公主在城牆上跟他說,如果你願意在城堡下等待100天,我就相信你愛我,後來王子在原地一步不離地等了99天,在最後一天轉身離開了。

人物刻畫:
公主:喜歡玩飢餓營銷的企業,擅長用手段忽悠消費者,當消費者都是傻子,自負,一般不注重產品本身,只為了賺錢。
王子:用了99天證明愛,在最後一天拒絕愛,不容易上當,也不為了虛榮購買,非目標人群。
潛在消費者1:屬於嘗鮮型,覺得擁有產品很有面子,願意付出買產品,利益互換,但忠誠度不高。
潛在消費者2:文化不高,容易被企業忽悠,但忠誠度較高,屬於核心目標人群,詳略。


Google Glass,一直沒開放銷售,得預約,賣得還這麼貴。

終於死了。耶。

我記得Google Wave也是,憋著不讓大家用,最後錯過了好時機,死了。


推薦閱讀:

雕爺牛腩開業初期的營銷效果如何?
代理POS機業務有哪些盈利點?
推廣德國新健身,一周兩次每次二十分鐘就夠,但價格稍貴,試問如何推廣?
蘋果公司內部真的有意識的把「饑渴營銷」作為一個營銷策略嗎?
購買來的客戶數據,會計處理是應資產化還是費用化?

TAG:互聯網 | 市場營銷 | 飢餓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