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樣的好方法可以比較高效地檢驗信息的真偽以及評估信息的質量?

例如:人群中的人只有少於萬分之一去過電燈泡廠工作,看過電燈泡生產的流程,但是我們都相信電燈泡是由電燈泡廠生產的,這就很有意思了。完成這種認識的過程是怎樣的?在什麼樣情況下完成的認識會符合客觀現實,在什麼樣情況下完成的認識會偏離客觀事實?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檢驗信息的真偽和評估它的質量?


這個問題可以歸化人的意識的產生髮展和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即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它的工作機制是怎樣的,如何認識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如何?

我們的周圍充滿著信息,物質的抽象的,我們利用五官和六感感知周圍的世界並作出反饋;馬克思對此有解釋,他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說明,並將其推廣到社會發展領域說明上述問題(我抄錄要點如下):

一、意識的產生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的產生,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物質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決定性的環節:
(1)無機物的反應特性進化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進化為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3)動物心理進化為人的意識。
2、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產物。
(1)社會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2)社會溝通的需要產生了語言。社會勞動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必要,從而促進了語言的產生。語言的產生,提供了思維的工具,促進了抽象思維的發展,使人腦具備了能動反映客觀世界的能力,大大促進了意識的發展。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與勞動一起,成為意識產生的決定力量。
意識是物質世界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意識起源的自然性和社會性,進一步證明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二、意識的本質
從本質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載體,意識是人腦的特有機能。現代科學對意識活動的生理機制的研究證明:意識的產生過程不僅與生物電的傳遞過程一致,而且也與腦化學物質變化的過程相一致。這些都說明,人腦的生理活動是人的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人腦受到損害,就會阻礙腦生理過程的正常進行,人的意識活動也將受到影響,甚至失去機能。這些都說明意識是高度發達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2、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但人腦不會自動產生意識。只有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並通過傳導神經傳達到大腦,使人腦對客觀事物做出反映,才會產生意識。如果沒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產生反映。人腦只是一個加工廠,沒有原材料,大腦就不能加工出任何產品,不能進行意識活動,不能產生出意識。所以,意識來源於客觀存在,其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的形式則是主觀的,是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意識不等同於客觀事物,而是客觀事物反映到人腦中的觀念形態。一方面,意識是客觀事物經過加工之後在大腦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受到反映者個人的心理素質、知識水平、立場、觀點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認識和觀念。正因如此,也就有了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的區分。正確思想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錯誤思想則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歸根結底,任何思想和觀念,都來源於客觀物質世界。
意識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就是意識的本質。這進一步表明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證實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以物質為前提和基礎,意識的內容受客觀現實限制。但對物質決定意識不可機械地理解,事實上,意識具有非常明顯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為,意識具有能動地認識世界、又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識的能動作用,又稱為主觀能動性。
1、能動地認識世界
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不是消極的、機械的、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過程。人的意識對事物的反映,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選擇性的。
2、能動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識在能動地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按照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提出一定目的、計劃、辦法等,指導人們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能動地認識世界,是一個從物質到思想的過程,能動地改造世界,是一個從思想到物質的過程。
但是,不同的意識,其能動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質。正確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人們開展正確的實踐活動,促進事物的良性發展;相反,錯誤的思想、意識會引導人們採取錯誤的行動,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甚至破壞作用。

馬克思似乎把問題講明白了,看起來系統邏輯完整。但他其實迴避了根本問題,就是為什麼意識能夠正確反映物質世界?受時代和科學發展的局限,他不可能做得更好,因為這需要自然科學的高度發達方能解釋,馬克思整個哲學體系建立的出發點是「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他有積極的入世精神,因此將現有知識拿來就要用到,所以他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哲學家,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不對無能為力的妄想耽擱功夫,但其實對意識產生、人的存在諸類問題的思考是有意義的,這些就是哲學的根本問題,馬克思受夠了唯心者們的絮絮叨叨,不務正業,他批駁各種無用的思考,這些思考最終依賴自然科學才能令人信服地說明,純粹 的哲學家想破腦袋也於事無補,等等,這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意識的發生地——人腦,是否能夠不藉助器物直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這裡,哲學與宗教其實有共同的源頭,哲學試圖通過理性解讀人存在的意義,而宗教則傾向於與世界直接溝通,但最終因為一無所獲流於悲觀。

因此,綜上,我們不妨這麼囫圇地理解,人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必然也遵循物質世界的規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遵循的事物都消亡了,「存在即合理」;完成這種認識的過程是怎樣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目前只能說,本來就是那個樣子;在什麼樣情況下完成的認識會符合客觀現實?這個誰也不知道,除非這個世界規則的制定者——上帝,但上帝不可考;在什麼樣情況下完成的認識會偏離客觀事實?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檢驗信息的真偽和評估它的質量?這兩個問題就是藉助於經驗,我們都靠經驗生活,經驗是怎麼來的,是靠反饋得來的,希望你不要問為什麼反饋有用,我已經回答了,神農嘗百草,俗話又說「經經通通」,「吃一塹長一智」,那還得回歸到馬克思那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推薦閱讀:

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個人是否知道他自己是否幸福呢?
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有哪些?
有哪些常見的觀念或感情其實是思想鋼印?
一切事物是不是命中注定?
表示「宇宙」含義的κ?σμο?, mundana與universalis三詞之間有何意義上的區別?

TAG:思考 | 心理學 | 哲學 | 思維 | 心理 | 思想 | 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