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清朝中後期,統治者滿語水平逐漸下降,大部分底層八旗子弟放棄學習滿語,改用漢語漢字?

滿族最終使用漢字放棄滿文,是因為滿文不好用嘛?


謝邀。

滿語在清代的衰落,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入關之後語言環境破壞了

語言環境沒破壞的情況,可以參考察布查爾錫伯人的語言使用狀況。察縣直到最近半個世紀,語言才逐漸衰落(但是絕大多數察縣錫伯人還是在說錫伯語的),而且也是因為現代教育和環境的因素。

而且清代畢竟還是要科舉的,教育系統還是四書五經的,考試語言主要還是漢語的(除了考翻譯)……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日常生活和公共教育,其實滿語的存活環境都比較弱。畢竟不是所有旗人都要考封、考筆帖式、走上仕途的道路……京旗的情況可能還好一點,地方駐防或許更糟糕。

八旗中的滿人大眾,大範圍使用滿語能維持到康雍乾,客觀的說已經挺不容易了。沒有語言環境的前提下,語言能不能維持三代都很成問題……更勿論其實滿語在清末還是有很多人會讀寫會說的。

而最終完全放棄滿語滿文,還是政治的因素居多

民國時期很多還會講滿語的家庭,完全不教小孩說滿語——明面上說,是因為滿語在當時的社會中沒有用處,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不希望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因為語言文化習俗方面的不同,再遭受波及。當時的這種做法造成了滿語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直接、徹底的斷代——跟今日很多地區漢語方言的消亡有些類似,區別是死的更徹底一點……

至於滿文有沒有表達不準確?我並不贊同 @薄荷清涼我的心 的觀點。滿語中的歧義,相對來講是比較少的(因為語法句法比起漢語來還是很啰嗦的)。字母體系是否來源於外族,其實並不太重要。從皇太極時期到康雍乾,文字系統基本上已經穩定下來的。字母本身帶來的歧義,在當時社會的語言環境下已經得到了徹底的解決(甚至連阿禮噶禮滿文這種拼寫藏語的專用字母體系都另造了一套),至於拼寫英文還不太準確——那畢竟是我們現代人搞出來的行為藝術(噢不對,溥儀也這樣干過)……

說到新詞,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不斷地增加新詞的,這也包括漢語。語言隨著時代的變化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迅速。新詞在當時也並不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滿語畢竟是國語,需要新詞直接更新字典就好了。在當代社會,滿文新詞才真的成為語言中的一個問題了。

再說到嚴謹性——滿文是比較適合用來記錄和敘述內容嚴謹的文本,而它不擅長的,其實恰恰是文學性、藝術性的方面

——這個也沒辦法,畢竟之前都在吃土,穩定了沒多久就入關了,沒來得及發展滿語的文學,隨後就被漢族瑰麗的文學衝擊了。所以說這並不是語言的問題,根本上還是使用語言的社會群體造成的。

巴多明傳教士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的意思,在他給法蘭西科學院的信件中,他描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康熙大皇子覺得歐洲的語言不夠準確——「他認為人們無法把他母語的意思(更不要說文筆了)令人滿意地譯成任何一種蠻語(由於不懂我們歐洲語言,他就稱其為蠻語)」——因此,有一天,他把沒有一絲絲防備的巴多明叫到帳篷里來,然後用滿語口述了一段話,讓巴多明把這段話以拉丁文寫給蘇霖神父(並且為了確認巴多明翻譯的正確,又讓巴多明用漢語把他說的話複述了一遍),並且要求蘇霖神父用漢語來回信(以此確認歐洲人以及他們的語言可以精確的理解和翻譯滿語,也真是夠龜毛的)。。。

巴多明神父在完成了大皇子這種無聊的要求之後,又與大皇子展開了一番爭論,向大皇子傳授了一些人生的經驗——

他說到:

我向皇子承認韃靼語是莊重的,它適宜於描述戰功、歌頌偉人、創作嚴肅的劇本、編寫歷史,它擁有表述他們祖先所知的一切事物的辭彙和熟語……

我說它不宜於簡潔明快的文筆,許多詞過於冗長,還認為這是這種語言難以寫出詩歌的原因之一。我還說我沒見過(用韃靼語)寫詩的學者,甚至沒見過翻譯漢語的詩歌一一除非是把它譯成散文。我接著道:「這無疑是因為在漢語中如此容易的押韻和頓挫在你們語言中無法實現。您常以漢語寫詩,而且寫得很好,您把它們寫在扇面上或用以贈友;但我斗膽問一句,您用韃靼文寫過詩嗎?」……

先生們,我不想繼續敘述這次交談,以免你們厭煩……我只需告訴你們,我與他的這場爭論一直持續到他收到蘇霖神父的複信;他對複信頗為滿意,因此開始對歐洲語言有了較高評價,即把它們緊接著排在他的母語之後,而此前他曾想把漢語排在上述兩種語言之間。我引證了漢語中存在的大量歧義反對這種不公正的排列。於是他笑道:「好吧,就依您吧,在這一問題上不願被說三道四的漢人自己會起來辯解的。」

作為滿漢語都很熟練的清初傳教士,巴多明還順便踩了漢語一腳……為了捍衛歐洲的語言,巴多明也是拼了。

總而言之,個人認為滿語的消亡並不是因為(大家所理解的那種)不好用。主要還是語言環境的因素。


語言跟其它文科一樣可悲,每個會說話的人看些網上流傳的錯誤理論都覺得自己可以研究語言了,比如那些XX語優秀XX語劣等論者。
世界上少數人的上層統治者的語言被多數人的本地語言替代的例子數見不鮮,諾曼人最先的母語諾爾斯語被法語取代又在英國被英語取代,羅斯的諾曼統治者的語言被本地斯拉夫語取代,莫卧兒貴族通行的波斯語被印度斯坦語取代(把滿語跟英語比真是暴露無知,以英語在全球的強勢,英語怎麼會在印度衰落。用這個邏輯,在華人佔大多數的新加坡,漢語為啥地位不如英語,因為劣等嗎),所以從這種現象斷言語言優劣也是荒唐。
另外討論語言優劣的時候都不明白討論範圍應該是啥,什麼滿語文字出現晚所以劣等所以被淘汰,先搞清楚語言文字區別。世界上一堆16 17 18 世紀才擁有書面語的語言,照樣活得好好,無它,因為有主權國家。以文化因素判斷語言優劣的,請問跟英語最相似的弗里西亞語在文學上有什麼地位,是因為語言本身劣等嗎。
至於滿語外來詞多,日語 英語不說話。還有不懂滿語的說滿語含糊拖沓,表達能力差,只能說你的民族感情尊的令人感動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我們在課堂上討論過的一個問題
中國在對少數民族實行潛移默化的同化政策嗎?(the strategy of assimilation)

從結果看似乎是這樣。很多少數族群的文化特質在幾十年來消失殆盡,中國人常說「胡虜無百年之運」,似乎漢文化就是特彆強勢,而這個強勢地位在上世紀後期的種種文化政策中被強化。英語,法語這些語言是沒有普通話的,而中國對普通話的推廣在客觀上會造成很多地方特色方言、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環境被破壞。
但是這個同化到底是一種無意間導致的結果(自然演化中的丟失),政策錯誤的後果(因為某些選擇付出的代價),還是主動制定的策略(這個就比較cynical甚至陰謀論了)呢?
這三者區別我覺得還挺大的。目前我感覺美國或者華盛頓或者我們學校的主流意見是最後一個。作為有個人見解的中國人我是非常存疑的,首先最直接是我不願相信,其次他們沒給出過有理論據說服我。這個問題我各種提出過,也直接問他們的論據在那裡,可是證據這個事情在不透明的環境和羅生門中就是很難的事情。我才疏學淺提不出有力論據支持前兩個,他們也沒有找到論據支持最後一個。這個問題我會繼續跟進研究的。
不過題主這個問題和最高票@Hasuran Li 提供了解答這個問題的一個可能,也是十分感謝了。


不說遠了,語言環境很重要。
我家江西南昌人。
爺爺不會說普通話(1915年生人,已仙逝)。會聽不會說。
外公雲南人,會聽普通話和南昌話。隨紅軍到南昌定居。說普通話有濃重的雲南口音。
爸爸和媽媽沒啥說了,普通話很好,但是能聽出江西口音,不會說會聽粵語。
我和我妹,十歲以後隨父母來到廣東深圳,我們普通話聽不出江西和南粵口音,說粵語廣東人嫌棄,說家鄉話家鄉人嫌棄(都是因為發音不標準)。但是去北方一聽就覺得是南方人但是無法具體。
我估計下一代,在深圳,會粵語會普通話,估計能聽懂南昌話,有可能會說潮汕話(老婆大人潮汕人)。
我估計在下一代,會說老家話的可能性幾乎木有了。


其實這個問題有一個差不多的,滿語為什麼如此之快地就要消亡了? - 知乎

對阿爾泰語系稍有一點兒了解,說幾句個人見解。

就是,阿爾泰語系的所有語言都有嚴重的問題,同屬阿爾泰語系的維語,舊蒙語都是有很多語法表示不清的,還有極其混論的黏著詞。由阿爾泰語系衍生變化的韓語和日語(此處存爭議,有把日語韓語華為阿爾泰語系琉球-日本語族的,也有觀點劃為南島語或者日本語系)也是一樣存在非常多的表達問題。日語的解決方案就是大量引入外來語,使得今天的日語和幾十年前的有了巨大的區別。

滿語作為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一種語言,也天生具有阿爾泰語系的問題,入主中原後,受到漢語和漢文化影響,滿族人自己都覺得滿語不好,要不是康,乾兩代強制滿人和官方使用滿語,那個時候滿語可能就消亡了。


語言民科能不能都去死?別禍害人????

語言學上,從來沒有一種語言優於另一種的說法。

你們為啥總要搞個大新聞???


滿語不行就是不行,比不上漢語就是比不上漢語,該承認的就要承認。

上面某個人所說的「滿語難以寫詩」,偉大的語言幾乎無所不能,希臘語能寫詩,拉丁語能寫詩,梵語能寫詩,漢語能寫詩,偏偏到了「偉大」的滿語這裡就寫不了詩了?是表達能力欠缺吧。

再如上面那個人所說的「滿文是比較適合用來記錄和敘述內容嚴謹的文本」,既然滿語敘事表達力這麼高,可是滿語不要說左傳、史記、漢書那樣的史學名著、四大名著那樣的小說名著,就連三言二拍那樣的通俗小說都沒有寫出來,那麼高的敘事能力到底體現在哪兒了?

整個清朝時期,滿語佔據了那麼多用來發展語言文化的財力物力,在官方場合一直壓在漢語頭上,直至清末,也沒有創造出可以讓滿人引以為傲的精神食糧,結果還是被漢語吞噬了,怪誰?

語言環境變了,所以滿語衰落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英語早就陷入印度人民的汪洋大海了,印度獨立後,英國佬全滾出印度了,怎麼也沒見英語在印度衰落?

某些人居然拿滿語在漢語面前秀優越感,真是無法理解。

--------------------------------------------------

2017.7.14補充

我沒有說「滿語是垃圾語言」,我所說的「滿語比不上漢語」也僅僅是表達能力和文化積累上所說的,至於從語言學的角度,兩種語言的優劣很難比較。

滿語的表達能力比不上漢語,文化積累更是貧乏,貧乏到滿人自己都不想學——試想一下,一個清代的滿人,想在醫學方面有所作為,他是該去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脈經、針灸甲乙經、本草綱目等等,還是該去學跳薩滿?

我說滿語表達能力和文化積累比不上漢語,但沒有輕視滿族人的意思。滿族也做出了重要的文化貢獻,可這些重要的貢獻是在漢語文化方面的貢獻,不是在滿語文化方面的貢獻。滿族人在漢語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大家都有目共睹。


我認為滿族最終使用漢字放棄滿文,就是因為滿文不好用。
滿族最初沒有文字,後來有了也是仿造蒙古字和漢字造的,但蒙古字又是仿造其他文字造的。
這造成什麼問題呢?
表達的不準確,有些辭彙難以分辨,新詞的添加問題等等問題,其實這些問題說白了就是一個新系統剛剛設計好,還有很多bug,只要假以時日慢慢修正就可以解決。
但這個時間是等不起的,全民族給你當小白鼠?
用幾十年,上百年慢慢發現bug,給你修正?
法律的用詞必須嚴謹沒有歧義,記錄功勞過錯必須嚴謹沒有歧義,記賬必須嚴謹沒有歧義。文字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工具,不容出錯!

況且古代民族競爭極為激烈,慢一步就是身死族滅,多少輝煌一時的民族像彗星一樣,閃了一下就消失了?
一個bug不斷的新系統和一個久經考驗可靠的老系統,你用哪個?


主要還是政治原因。清朝一直重視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多位皇帝都強調過國語騎射的重要性。不僅滿族皇帝大臣掌握滿語,很多漢族大臣要想上位,也要把滿語學好。現在還保留下許多漢族大臣寫的滿文請安折。滿洲普通百姓都生活在滿城裡,和漢人百性基本沒啥來往,日常生活中也都是說滿語的。導致滿文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後,滿文失去了國語的地位,各地滿城被摧毀,滿漢百姓生活界限被打破。而革命後,漢人對滿人的報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要知道,自1911年到1956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滿人一直被當做侵略者。所以在這一階段,滿人是不敢公開表露自己的民族特徵的,以免遭到漢族群眾的孤立和報復。在這種環境下,滿語逐漸的消失了。


我覺得是漢語文明對滿語全面碾壓。
不僅僅是文化,還有生產力問題。雕樑畫棟、亭台樓閣,甚至豆汁焦圈,等等,這些東西以前滿語裡面肯定沒有,否則首領也不會叫「野豬皮」。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使用滿語得造多少辭彙啊?發明不出來辭彙只能藉助漢語發音,那還不如直接學漢語呢。


說道底滿洲人從來不是強勢的文化。弱勢文化只會越來越弱。全球化的今天泰國這種規模的國家,科技教材語言都是英語了。很多國內的哈薩克批評哈薩克通用俄語,你以為他們不想推廣母語嗎?成本上負擔不起呀。有一個強勢語言免費用幹嘛不用?以科技能力來說,英文,中文是今後強勢的語言,那些叫囂「漢考民加150分」的少民」精英」,是想把自己民族往火坑推嗎?


別說底層,高層滿文的聽說讀寫也越來越差,漢文化融合能力太強了。
舉個例子,我幾個青海同事朋友(少數民族)這幾年互相對話,我們漢人越來越多聽得懂的辭彙了(其實好多辭彙就是帶口音的普通話,現代化辭彙以普通話的面目出現,他們使用起來也就變變音而已)。
幾年就這樣了,況且幾百年?


語言嘛,大家都會說某一種語言,那何必其中少部分人多學一種啊。方言被普通話代替也差不多一個意思。如果非要多學一種,那估計是個文化認同原因。可以是民族認同,也可以就是為了顯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也可以別的什麼原因……參考一些宗教信仰會用非本民族語言禱告……別以為我就是在黑綠綠好么,誰沒聽過「南無阿彌陀佛」。

當然,滿語本身也有一些不利條件……

1.相比漢語,滿語的書寫非常繁瑣。參考阿拉伯語。一個字母能有多達四種寫法……其實就是同一個字母,放在詞首、詞中、詞尾寫法就不一樣,字母單獨寫又是另一種寫法……簡直喪心病狂好么……如果是手寫的話,還有各種略寫、各種一筆帶過……啊啊啊啊啊……我根本都不認識……啊啊啊啊……拼音文字寫成狂草這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啊啊啊啊……

2.文化內涵沒有漢語豐富。滿族寫漢語出過納蘭性德,然而漢族出過能齊名的滿語文豪么,即便是為了討好統治者?當然滿語也包括漢語沒有的意思,語言和語言的含義不可能完全重合。問題是,中原文化里太多滿語原來沒有的意思了。現在恢復或者說保護滿語,有個問題就是翻譯漢語或外來語的問題。去找一個錫伯語(歷史原因,原來是滿語方言,但是後來民族政策劃分成了一種語言)的新聞視頻看看,你會發現儘管你一句都聽不懂,但是你竟然知道他們在說的是什麼……估計民國之後所有新產生的詞主要都是靠直接漢語音譯的也說不定啊……

3.漢語說著簡單……別不服,就是簡單,而且語言簡便絕不是壞事。表達同樣一個意思需要用到的音節少,爽。少數民族裡有多少人就算說的是本民族語言,數字都是用漢語代替的。媽,比 eme 省事多了……反正我是這麼覺得的。以及滿語是分陰性陽性的……分陰性陽性的語言除非天天用,如果只是偶爾說一說那基本上就是胡說……參考我們家法國籍的小朋友,一年不回法國不常說的詞就已經不知道前後該接什麼詞了。

總之,滿語是個非常繁瑣、發音、語法、寫法等等都跟漢語完全不一樣,表現力也不是非常適應中原文化需求的語言。除了上層統治者有特殊的政治需要之外,一般人何必下大力氣學呢。就算學口語上學學也就是了,學書寫投入和產出更不成比例(參考二代美籍華人的漢語)。

不過,題目下面說最終放棄滿語的原因跟這個是不一樣的。最終滿語到這個地步……這相當大程度是政治原因,不許你說了,那還說個屁……我們家爺爺奶奶那輩還能說,但已經非常受歧視了。至於,我爸媽這輩是乾脆不讓說了。到我這輩,雖然沒說不讓說了,但是跟誰說呢?互相說么?於是家裡小孩基本上會的滿語也就跟一般中國人的日語水平差不多了……除了叫人、吃喝拉撒、你好謝謝再見之外,基本上就呵呵了。
----------------------------------------------------

另外,民族融合從來都是相互的,現在的普通話還是明代的官話么?當然也不是了。《康熙字典》是個碉堡的東西,還帶讀音的……滿語或者說至少滿族人的語言習慣、發音方式、用詞和語法也極大地影響了漢語。語言包的擴大,那也應該算是一種文化上的豐富吧。


八旗子弟由國家供養,世代為兵,不得從事其他職業。
既然旗人不得從事工商業,那日常要買什麼都只能找漢人了。那麼多漢人總不可能都去學滿語,要跟漢人交易就只能由滿人硬著頭皮學漢語了,等滿人都會漢語了,突然發現滿語沒啥用了。


審美可是被滿清同化了,之前早期的時候滿洲女人跟漢女學,衣服也算素雅,到了乾隆之後,那花瓶,那衣服都變得庸俗華麗起來,到了清末20多歲的女子都打扮的像個老太太,服了氣了,不知道這種審美方式怎麼興起的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原始貧弱的文化在與其他先進文化的交流中,往往處於被同化的弱勢地位。承載這類弱勢文化的語言,也會在交流膨碰撞中被同化被放棄。

滿語只是實例之一。真不知有啥可奇怪的。


語言只是傳遞信息的名稱符號,它所要表達指代的事、物才是真正的信息源。

漢語背後是幾千年來積累的精神、物質產品,以及漢族社會複雜的動態結構。

滿語則被滿族自身的環境和簡單的社會限制了信息含量,驟然面對複雜環境,要想不被淘汰,必須大量借用漢語詞,這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還需要大批精通雙語的各專業學者,就算搞成,也就是日語、韓語、越南語那樣,承載的大量信息還是從漢語中借來。

這是個文明複雜度問題,結構越複雜、認識越清晰的文明,信息量越大,語言也就越成熟、越有競爭力,上面那些玄之又玄的詮釋,不過是強答。

十年前,漢語里會有「阿爾法狗」這種奇怪的汪品種嗎?

滿語沒發展起來,說明滿族在取得統治地位以後,沒做多少創造性的工作,其內部社會生態複雜度不夠,產生的新信息量不足以支撐一種新語言。

扯文學藝術的也是夠了,說得好像文藝創造與社會結構毫無關係似的,就算樣榜戲,也是來源於新的社會結構好嘛。


因為漢字漢語的文明程度全面碾壓滿文滿語


因為跟漢文化相比滿語發展的實在是太晚了

滿清的制度說到底還是抄襲漢人的王朝制度,在這一塊,漢字記敘的文化,思想,宗教,技術,歷史等等幾乎清一色的漢字記敘,滿文無法替代,因為我們知道,在翻譯這一塊,永遠有無法準確表達原文的。

滿人想要治理數量龐大的漢人,只能用漢人的辦法,用漢人的辦法,就只能學漢人的辦法,學漢人的辦法,就繞不開學漢字這一塊,又或者說,如果滿人真的要推行滿語,在翻譯漢文為滿文這一塊,翻譯先上吊了你信不信?cnm這怎麼翻譯的過來?數量太龐大了。

滿人統治者也就那麼一點,下面的基層事情不靠漢人靠誰?

你要漢人說滿語,你去教育吧,你來個教育投資?什麼?國庫里沒銀子?

你說滿語漢人聽不懂,看不懂,找個胖翻譯給你翻譯錯了你怎麼辦?

像《最後一課》這樣的例子,是德國侵佔了法國一小部分,他教育成本承擔的起啊

現在是滿清統治了整個王朝,先不說漢語,藏語蒙語你又怎麼辦?累死你哦。

滿人就算是真心想徹底消滅漢人,也是心有餘力不足,人手不夠啊。


滿族總共人口就那麼多,入了關早被稀釋了;周圍人都說漢語,滿族人就是學了也用不了多少;俗話說熟能生巧;用不了就是最大的尷尬。


推薦閱讀:

現在的滿族人對辛亥革命是什麼態度?
清代北京旗人的住所分布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滿族在線網站及其自媒體等永久關閉一事?以及如何評價滿族在線網站?
為什麼大陸人可以讚美清朝統治,而台灣人讚美日本統治、香港人讚美英國統治,卻被大陸人不齒?
現在滿族後裔還為他們先祖的輝煌歷史感到驕傲嗎?

TAG:清朝 | 滿族 | 滿語 | 八旗 | 語言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