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己的論文的影響力不及部分知乎回答的影響力?


論文和知乎,這完全是兩個世界的東西好么?咱們就好好對比一下好了。

最近剛發了一篇論文,關於衛星天線模型對衛星軌道和基線定位影響的,

最近也寫了一篇知乎,太空精釀:為什麼要堅持18億畝紅線,為什麼通過進口解決主要糧食問題不被認可?

好了,開始對比

1. 研究對象

文章: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德國宇航局(DLR)聯合研製的一個雙星編隊任務

知乎:一個不知道是誰提出的一個隨機的但是我感興趣的問題

2. 寫作時間

文章:一年的數據分析,一年的寫作,審稿改了兩輪花了9個月時間,差不多三年

知乎:大概40分鐘,5分鐘修改。現在寫答案越來越溜,真的很快

3. 數據來源

文章:NASA關於這個任務的衛星原始數據,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處理數據,德國宇航局的衛星天線測試數據,歐洲定軌中心的GPS衛星軌道數據,國際激光測量組織的衛星激光數據,國際地學組織的地球自轉模型,德克薩斯大學的衛星模型、海洋潮汐模型,格拉茲大學的全球重力場模型,美國海洋與大氣研究局的大氣模型,等等等等估計得有小20個科研機構的數據。每一個在應用時都要反覆檢查。

知乎:我寫的算是很有良心了,用了荷蘭政府的官網數據和瓦赫寧根大學的研究數據,當然還有一些維基百科和腦袋中的記憶,差一點就差一點了,不精確也不死磕浪費時間。

4. 閱讀難度

文章:如果非教育科研機構,購買論文閱讀的費用大概是50美金。還是英語的。而且能看懂的人太少了,至少得是我這個領域內也做衛星天線對定軌影響的研究,估計全世界真正做這個小課題的不超過20人。16頁文章,估計得讀倆小時。

知乎:簡體中文,數字和圖,不要錢隨便看,1000多字5分鐘讀完

5. 用戶數量

文章:估計全球不超過200人會有興趣讀一讀。

知乎:算上各種影響力,輕鬆上億用戶。

5. 獲得贊同

文章:在審稿階段需要三個審稿人,每人2個月審稿時間,最後結果是一個人贊同並感謝(無意見可發表),一個人表示贊同(小修),一個人表示感謝但不贊同(大修)。為了最後這一個人我們額外算了3倍的數據和巨量的時間才說服發表。後來他們和我們又合作改了兩輪。

學術界里引用你的文章才叫贊同,目前發表一個月,零贊同(新論文發表周期很長,估計最後還是有的)。

知乎:卧槽一覺醒來1000贊了?卧槽24小時後3200贊了?

6. 評論區

文章:那個讓我大修的審稿人給我寫了滿滿15頁評論,跟我論文一樣長。這哥們也的確很奇葩,跟寫書一樣評論,很多都是重複。小修的那個寫了兩頁。沒意見的寫了一段話。

知乎:我的觀點是18億畝紅線重要,因為blablablabla,結果兩分鐘收到評論就是「那你咋不去種地?」真是MDZZ,然後後來的評論我都不看了。事實上知乎上回答評論基本不看(我把知乎所有的信息提示都屏蔽了),有意義的極少。

7. 評論人素質

文章:國際頂級專家學者才能當審稿人。大家都很和氣,語氣寬容但科研態度死磕。

知乎:90%支持、說得好、感動嚶嚶嚶、搶沙發、點贊,5%給你糾正「錯誤」(其實是為了糾錯而糾錯),5%的直接MDZZ、MMP。

8. 回複評論

文章:給那個大修的審稿人回復了20頁,於是我們倆的加在一起是12000多個英文單詞,基本夠一個高質量的本科畢業論文了。昨天有個人問我關於文章的問題,為了得到他未來的贊同(引用),把兩年前我們的科研數據都扒出來了,包括我們是怎麼一個研究過程,都寫給他了。

知乎:評論偶爾看一看,私信選擇回復一半吧。很多沒有意義的私信,還有罵人的,不回。

9. 意義

文章:裝逼了說,接收的時候老闆激動地說「我們這是為了人類的科技事業又做出了一點貢獻啊」,文章的結論對於全世界同類的衛星研究都很有意義,可以盡量減少衛星天線對科學研究數據的影響。自私了說,有文章,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的考核指標。

知乎:控制遊戲時間的替代玩具,很擔心哪天一句話說禿嚕了被人掛起來罵或者人肉。

10. 影響力持續時間

文章:隨著發出來會就持續增加影響力,基本上一直往上升,除非這個技術完全更新換代。也有一些特別有原創意義的,時間越長後面所有人都會引用。

知乎:發出來基本上2-3天時間內還有人看,後來就幾乎沒人了。編輯推薦+1天,知乎日報+1天,知乎掛了就白寫了。

這兩個影響力簡直差了十萬八千里,或者說,知乎的回答就不能算作影響力。

除非你們把我捧成大V,哈哈哈哈。

卧槽,既然寫論文這麼好,那我現在去寫論文好了,逃了,匿!


想開一點。至少我的論文不會有人評價什麼「拿美國狗糧」或者自己明明邏輯一塌糊塗還批評我沒有「邏輯」。
審稿人對我論文最差的評價無非是XXX部分我們認為有待商榷,建議提供論據之類的。
而不是「雙標玩的6」
所以其實學術圈人少是件福利。人少了大家就容易關係和諧。是在研究問題而不是在發泄情緒。我所在的那個領域,就算是理念不同,一個大教授也會給我這個博士生好好的回郵件解釋他的想法。同行評審的時候人家明明比我專業,說話也很慎重:「我覺得。。。也許不是這樣,而是。。。不過僅供作者參考」。

接下來我幫大家模擬一個知乎版(不是故意黑知乎,而是網路論壇都有這種問題,就拿知乎舉個例子)學術圈的同行評審。
假設我在物理化學雜誌發表了一篇用角動量和動量守恆研究分子反應碰撞的文章,那麼文章評論區會出現:
「這篇文章作者英語老師死得早,而且一定是美國物理學會派來的姦細。我們這是化學期刊,他屁股都是歪的。文章裡面居然還鼓吹用物理手段觀測分子,那你憑什麼不用化學方法研究滑塊?雙標不要玩的太六。
「作者口口聲聲說XXX分子反應機理還不完善。你對去年A的工作視而不見嗎?退一萬步講就算這個A 的工作確實不完善,難道所謂完美和諧的物理學領域就完善了嗎?大統一理論那麼多漏洞你視而不見?」
「物理系樓又沒拉鐵絲網,你這麼喜歡幹嘛不轉去物理系」
「物理狗自己屁股還沒擦乾淨就喜歡到處當科學警察。一天到晚來指責我們化學學科數學不夠。哪個學科不是這樣過來的?」
「真正的科學根本不需要數學的好不好。科學需要定量是一小撮利益集團的陰謀。這個叫做NERD的組織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數學系並且買通了出版機構,打壓不用定量研究的正直學者。詳情請追求真理的人戳我新寫的《公式戰爭》」


未完待續


50年後估計沒有人知道我在知乎上答了什麼題賣了什麼萌扯了什麼淡 但是我在數學方面做出的微小貢獻 至少還在資料庫中以論文的形式保存著 甚至說不定還有人會引用哇咔咔咔~【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說不準萬一就成了呢~】

人吶 不要只看到眼前的東西 還是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就醬 喵~


所以說,知乎混久了吃棗藥丸。從2012年開始有第一篇論文,到現在H-index才特么10。有人做過統計,在生物醫學領域,PI們的H-index平均數是28,中位數25,而Top 25%的PI的H-index會破30。這差距也太遠了。都是逛知乎浪費時間給害的。

然而,我的知乎回答+文章,平均贊數才52.26,典型的論文發不好,知乎也混不開的弱逼。


其實我早就注意到了這個事實。

我們將心比心,很容易理解這件事情的。

例如,我們到圖書館去看雜誌和期刊上的論文,會發現這些論文看起來有點費勁。這些雜誌和專刊中有大量的論文都是用於評職稱,真正有用的資料很少。反過來,我們到知乎上來看帖子,我們想當然地知道知乎根本就不是討論技術問題和學術問題的地方。知乎上的科普文章相對於期刊上的論文,當然淺顯很多,而且橫向關聯較多,文筆也相對華麗親切。

所以,知乎的受眾要遠遠大於期刊論文。

拿我自己寫的電氣知識科普來說。儘管我在以往的多篇論文中也談到零線與中性線的區別,但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依然很多。自從在知乎講解了有關零線的科普知識後,我發現,談論零線問題的帖子要少了很多。顯然,這足以說明論文的影響力與知乎影響力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上的,知乎的影響力要大很多。

如果我們真想了解知識的深層次理論,顯然還是要到期刊去解讀問題。


這篇回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討論了如何(量化地)定義學術界和知乎的影響力,第二個部分討論了影響力本身的複雜性,第三個部分則是在(不一定恰當地)假定這二者的影響力可以直接比較並且我的學術影響力小於知乎影響力的情況下,我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1. 什麼是學術界和知乎界的影響力?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有必要對問題進行定義和量化。影響力是一個非常寬泛而不具體的名詞,單獨憑著印象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

在學術界,影響力有很多種衡量方式,但一般最常用的還是引用數。但我們還是要注意點兩個事情:1. 不同領域的引用差別很大,而這個差別並不反映出這些領域的影響力差別;2. 不同時間點的引用差別很大,而這個差別同樣地不能說明不同時代的影響力差別。關於1,可以看1612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hamp;>100) according to their Google Scholar Citations public profiles 這個網頁,愛因斯坦的h-index排名是1021,單算引用數可能最高也就是排名一百左右,這遠遠反映不了他對整個學術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整個網頁一千多人里可能也沒一兩個做數學的(我實在沒找到。。)。關於2,原因也很簡單,做學術的人增多了,學術期刊增多了,論文增多了,於是引用自然也增多了。

一般來說,即使單獨考慮學術界,影響力也是很難準確量化的,而且事實上因為各個學科本身的特殊性,我們很難說數學更有影響力還是醫學更有影響力,因為數學的周期性長,屬於最基本的學科,但是多數情況下不會很快影響到現實生活。

另一方面,對於知乎的影響力,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一般而言,最簡單的量化標準無非是點贊數,感謝數,收藏數,粉絲數,等等。但是這幾個指標都有很明顯的問題。比如說點贊數,在知乎流量連續幾年一直上漲的今天,現在的回答的點贊數是比以前有明顯的通貨膨脹的,同理也適用於上述的感謝數等數據。不僅如此,點贊或是關注本身不能準確地衡量影響力。一個用戶看到一個好玩的段子,或是一個發自拍的回答,或是一個科普的文章,亦或是一個深度的學術討論,都可能會點贊,但這些內容對於用戶本身的影響力是不同的。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我們甚至無法準確地衡量我們在學術界,或是在知乎界的影響力,更遑論去比較這二者。

2. 影響力本身的多維和周期

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不斷被各種東西影響,從精神世界的「聞道」,到肉體的每一餐一飲,我們的生存本身就依賴著數個世紀以來的醫學進步,衛生進步,而這一切背後又有著它們的基礎,環環相扣。吃過的每一頓飯,走過的每一步路,看過的每一本書,都是塑造我們這副肉體和精神不可或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影響力是存在多個維度的(事實上,維度本身也很難良好地定義,但這裡至少是更加清晰了討論),餐飲對於我們的主要影響是肉體的健康,而書籍對於我們的影響可以是思想的變化,知識的變化,品格的變化,也可以是最終映射到現實肉體的變化(比如健身書籍),但不可忽視的是讀書和吃飯,對於我們的影響都不是單一維度的,要是一直大酒大肉,會影響到我們思維的清晰,雖然相對來說,餐飲的主要影響不是對於思想而是對於身體,但這裡的重點是我們不應忽略一個因素對於多個維度的影響力。

同樣的,知乎回答和學術文章對於他人的影響也是多個維度的。就我的所知而言,學術文章的主要影響力似乎還是局限在學術上,我很難想像(至少是理科的)文章會對我的道德品格,或是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注意,這裡排除了醫學類論文,因為我們說的是理科)。學術圈裡影響力是非常複雜的。我寫了一篇文章,可能引用數只有兩三個,但是這些文章用了我的結論,而他們又被其他人引用,最後簡化了其他人的工作,最後加速了整個學術研究的過程;但也可能這篇文章從來就沒被人認真讀過或者引用過(不得不說即使是journal,有時候peer-review的人也不怎麼仔細讀。。),從頭到尾它就沒有產生過真正可觀測的學術影響。但我們做研究的時候無法預知未來的一切,研究的動機,一方面是研究人員本身的興趣,另外一方面是研究人員對於這個結果和它能引起的波瀾的興趣,還有其他的類似工資和funding的驅使。。。而知乎的回答,因為本身內容的多樣性,它能帶來的影響在維度上是更高的。比如我寫一個關於本科生科研的問題,可能幫助了一個人,讓ta避免了一條彎路;或者我寫一個段子,讓別人哈哈一笑,調劑一下生活。因為知乎這個平台的特殊性(至少在過去數年),在這裡寫東西我會愛惜自己的羽毛,盡量嚴肅認真全面地回答,但歸根結底只是分享出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它們本身只是我作為一個個體對於世界的一瞥,而這一瞥本身是具有嚴重的偏差和局限的。而做研究的過程,是建立在一代代學者所開拓的學術語言和體系之下所做的(相對更加)嚴謹的對世界的探索,是嚴肅而耗時的。即使在我愛惜羽毛地寫知乎回答的情況下,我的所有知乎回答的寫作時間(到現在為止)也遠遠沒有我在我人生第一篇論文上邊花的時間多。更何況兩個工作狀態的集中度是不同的,知乎是相對放鬆的狀態,偶爾查查資料的情況下寫的。

所以即使單論維度,我也很難得出結論說我的知乎回答影響力更大:這不是因為我覺得我的論文的影響力大,而單純是因為我覺得我的知乎回答可能真正的影響力是非常微弱的。

而另一個方面是周期。牛頓,萊布尼茲,高斯,歐拉,黎曼,拉普拉斯等等數學家的工作還在源源不斷地影響著我們,而他們的引用數或許還沒「小公主」Negar Kordi的點贊數的一半,但這二者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有極大極大概率是前者碾壓性地超越後者,他們的工作超越了他們的年代,有著極強的生命周期。而局限到知乎用戶(或者我自己)的論文的周期,我想很大可能是我們的工作周期平均來說是很短的,但我們的工作或許也會成為其他人的工作的墊腳石,助益他人的學術探索。另一方面,無可否認的,大多數知乎用戶(比如我自己)的回答周期是非常短的。這無可厚非,畢竟研究和回答知乎問題的時間精力差的太遠,我們不能指望一個隨手寫的回答能夠長遠地產生影響。

3. 怎麼看待?

其實,退一萬步說,即使真的如此,那又何妨。我們的社會本身或許是不該承載單一的價值觀(隔壁的朝鮮倒確實是這麼乾的。。。),所以我們的社會也不是以發展學術為單一目標,或是發展知乎回答為單一目標。喜歡做研究,那便做研究;喜歡回答,那便回答;喜歡做「影響力」大的事情,那便去做。只要不傷害到別人,或許還能幫助到別人,怎麼做或許並不是很重要。

再一次地,我們生而為人是多維度的,每天只是回答,我們可能會感到空虛,每天只是做學術,我們可能會感到無聊,結合一下更好的話,那何樂而不為呢?

前幾天朋友給我推薦了一首陳淑樺的笑紅塵,這裡分享一下裡邊的幾句似乎十分應景的歌詞來結尾吧:

今天哭 明天笑
不求有人能明了
一身驕傲
歌在唱 舞在跳
長夜漫漫不覺曉
將快樂尋找

附上鏈接:

笑紅塵-陳淑樺-在線試聽-網易雲音樂

Youtube視頻:笑紅塵


知乎上的回答:是我把知識通過改寫和科普的方式從一個小圈子搬到了公眾平台,讓大部分人都能看得懂。

我的論文:是我通過實驗和計算,把一個人類未知的知識挖掘出來,讓一小部分同行看懂。

顯然第一種看得懂的人更多,獲贊更多。

而第二種工作只有足夠幸運的話,等到大面積應用或者被別的科普工作者引用的時候才會被更多人看到。

我覺得,被同行認可獲得的滿足感要遠遠大於被非同行的認可


這問題問的。。知乎上贊數多、影響力大的回答,有多少是專業的學術性答案?我自己寫的答案裡面,贊數達到三位數的,大部分都是跟數學學術無關的,一般是跟某些熱門話題相關,比如「高考」「教育公平」「國內高校對比」「情感」「申請出國」「中美對比」等等。我上次寫那個講美國能源浪費的答案,短短几天就達到四位數贊,這種大家都感興趣、都看得懂、同時又有一定爭議性的話題,才容易成為影響力大的熱門話題。

知乎上雖然有一定數量的科研從業人員,但知乎畢竟還是個大眾社區,影響力大的都是大眾性的話題。學術話題還是太小眾了。


問題前提不明確:如何量化並比較論文和知乎回答的影響力?

這裡我們先作最簡單的假設,認為題主意圖評價的現象是:論文讀者數量&<&<知乎回答讀者數量。

這個簡單的不等式當然對絕大多數知乎用戶都是成立的。

至於怎麼看待?當然是毫不在乎了,因為專業論文受眾小而知乎回答受眾大的現實決定了它幾乎不可能不成立。下面試圖考察在不同的量化標準下,題設有沒有可能成立。

-

接下來,可以考慮什麼是影響力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好,非常現實,我偶爾也會和同事討論。

做研究的人,除了本身的好奇心,很多人在乎影響力(impact)。例如,儘管影響力因子(IF)有很多問題,仍然是許多人關心的參考,部分原因就在於此。

但影響力是不能簡化為讀者數量的:比起對全世界的人等同視之,一個人更在乎部分自己尊重並相信的人群是否在乎/認同他的工作。

除了他人的意見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於自己的認同:對自己工作價值的評判。這是一個較為私人的指標,但在指導選題時往往是決定性的。

影響力不等於近期的社會正面效益,也不等於預期的長遠社會效益。考慮到這一點有些人會不同意,或許應該說不總是相等。不同學科之間對影響力的判斷有所不同。這裡先不展開。

-

知乎上的回答,特別是科普類回答,很多作者會因為某種責任感或者說正義感希望更多人看到:因為X是對的,並且很多人不知道X或者相信與X不兼容的Y,並且因為知道對的東西是好的,所以希望更多人讀到X。

我們發現,作出重要的工作傳播科學知識是兩種非常不同的價值。前者更私人甚至有一些(很多)ego的成分。後者則是面向社會福利的。也就是說,假設根據個人對兩者的不同偏好作為權重,發現論文的影響力確實小於知乎回答的影響力,那麼我們得到的是這樣一種情形: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傳播知識帶來的社會正面效益大於自己對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評價。

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在我身上。如果發生了,應該會轉行搞科普。


這個問題太適合我了。

碩士三年和不同人合作了四篇paper,兩篇機器人領域的頂會(實際上acceptance rate也有40%)兩篇水會,有篇水會由於合作教授太大神居然還拿了個best conference paper。

High performance full attitude control of a quadrotor on SO(3)

Precise quadrotor autonomous landing with SRUKF vision perception

A 6D-pose estimation method for UAV using known lines

A Synergy of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nd the Data Center System

然而到現在四篇文章加起來引用20次,不及知乎一個回答的零頭……

到現在我對這兩者依然有相同的興趣,雖然離開學校以後寫論文的機會幾乎沒有了,但是業界的paper有時候也還是會看看。

寫論文和寫知乎回答都是相同的目的,為了傳播知識、共享知識。論文的引用和點贊分享都是其他人對作者分享知識這件事的認可,無分高下。

寫論文一定要按標準的套路來寫,並且需要對關鍵論據提供引用,最後自己的結果也需要實驗去驗證。知乎嘛,則自由一點,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短時間無法拿實驗驗證的觀點和別人討論,這是不符合寫論文的要求的,但是從一般寫作的角度能帶給別人思考。我自己的知乎回答:YY碩:如何定義「機器人」?和YY碩:對機器人或人工智慧的研究能幫助人類更了解自身嗎?都是帶著這樣的目的寫出來的。

寫論文是科學寫作,寫知乎回答是科普寫作。很少有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能夠把兩者都做得很好,錢學森算是一個(雖然他也科普過畝產萬斤是可能的這種黑歷史), @Patrick Zhang也算是一個。而外國很多知名的教授和科學家都是既能寫優秀的科學寫作,也能寫優秀的科普寫作。比如說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的若干著作里,《大腦社會》和《情感機器》都是寫給一般公眾的,另外他還在1968年指導了電影《2001:太空漫遊》拍攝過程中的技術點,為科普工作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因為中國科學家科普寫作能力的缺失,所以我國民科盛行,一般大眾對科學的認識扭曲割裂,凡事都覺得中國不如外國,或者在不理解其實質的情況下猛吹人工智慧。我覺得上知乎來回答問題的科學家還不夠多,能寫好科普寫作的人也還不夠多。我認為如果能有一大批科學家和工程師都能在知乎或者其他博客上面不抖機靈、紮實寫作、常年累月輸出有影響力的回答,那麼他們肯定也能夠寫出有影響力的論文。能有這麼一批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樣做,才應該是社會的常態。


影響個知乎user和影響個教授能一樣么=。=


類似的問題是,為啥讀過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比三國志要高?為啥網紅的熱度比院士的還要大?為啥滑鼠發明者恩格爾巴特,一分錢的專利費都沒有賺到,卻讓蘋果和微軟賺了個盆滿缽滿?

其實這就是人類社會一直以來都難以克服的困難,也即是人腦的有限性。因為有限所以要分工,因為要分工所以不可避免地,大家對知識的認知程度是參差不齊的。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應付生活中的瑣碎已經把腦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除非是具備娛樂性或者功利性,沒有人會願意花很多功夫來研究某個領域的知識。

問主是否願意去系統地研究一下白堊紀恐龍的種類和習性?我猜問主的答案要麼是沒興趣,要麼是沒時間。同樣對於廣大知乎用戶來說,問主的論文一不能逗樂,二不能賺錢,為啥要花那麼大功夫去讀呢?大家時間有限,腦力有限,僅僅是「有用」不能成為需要關注的理由。這世上有用的東西那麼多,大家關注的都是當前對自己最有用的東西。

當然,如果科學家們願意放下架子,耗費心力,把枯燥的學術論文寫成段子,本著娛樂的心態,大眾還是樂得接受的。然而,因為科學家的資金和聲名不是從大眾手裡得來,所以也沒那個閑功夫去跟大家扯犢子。倒是靠人供養的宗教,耐心,細心,體貼地給大眾洗腦。所以今天,宗教在大眾心理的地位往往比科學還要高。


一句話總結我的論文:人得病是有原因的,他長壽是有基因的。

一句話總結我的知乎:生物專治各種不服,包括不務正業李雷。

所以,感覺都沒影響力哈哈哈。

我的文章單篇引用17次無自引

我的知乎單篇轉載131次其實是被抄襲

果然還是知乎影響力大。


說句比較得罪人的話,畢竟科研領域對於一篇文章好壞的評判要比知乎的無腦點贊的吃瓜群眾負責得多,一方面科研實名制,大家都愛惜自己羽毛;另一方面也不容易被水軍攻陷。再具體的就沒法說了,畢竟大家來這就是圖個樂子真要上綱上線那還怎麼分享剛編的故事?


謝邀。
贊同數給了我虛幻的成就感。
我已經放棄了學術。
不要問我為什麼這麼空,因為寫答案比寫論文給我的反饋大多了,所以我一篇paper都寫不出。
不然你以為我為什麼天天刷知乎呢。


這就好比說,我社會等級還沒qq等級高。


貴乎地位最高的一次......什麼時候貴乎賬戶可以寫在簡歷上,進可留學申獎金博士拿學位,退可找工作評職稱申教授,再來討論不遲


我知道我發的論文是屎,所以我不care。而且還是便秘了很久的屎。。。

當然,看見自己的名字以第一作者印刷在排版工整帥氣的領域內頂級期刊上,這種感覺是得了幾個贊獲得了幾個關注不能比的。


其實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一捅就破。
那就是當我們比較論文和知乎的影響力時,我們隱含了一個條件:影響力來自於人們的公開關注,而人和人貢獻的「關注」是平等的。

才不是呢。

不同智商,不同地位,不同階級的人的關注,價值是遠遠不同的。僅以發論文為例,你更喜歡十個國內二流期刊對你的灌水引用,還是業界首屈一指大佬的一篇引用?

刷數據評副教授的請出門右轉,正確答案是後者。

引用和引用也有區別,放在Intro或者Background里的那種提一句的引用,基本上主要是因為你的論文走運排在google scholar結果的前面。而如果別人的工作真的直接建立在你的結果之上,這對你是一種非常直接的肯定和高度的背書。只不過學術界還沒有很好的方法衡量這一點。

現在請回答,知乎上的一千個贊,相當於哪個級別的「引用」?

答案是以上都不對,因為這種關注甚至算不上一種引用:你的影響力僅僅來自於一些沒有背書能力的人,動動手指點的贊。他們連文章都沒發,有多大資格給你背書?

點贊真是個偉大的發明,它把萬千百姓最微不足道的那一點影響力給榨出來了。只不過你們收贊的時候要記得,不要被眼前的表象迷惑了:你們只不過收穫了沒有什麼價值的一批人,微小的一點影響力。


知乎上的回答也沒有咪蒙的文字影響力大呀


推薦閱讀:

對於知乎問題,當你有不同觀點,應該默默自己回答?還是和之前的回答針鋒相對?哪種更能啟發別人?
知乎的問答比是多少?知乎用什麼來保持高回答率?
怎樣在知乎寫一個接近完美的答案?
如何很好的回答「拒絕生二胎」這個問題?
知乎怎麼管理重複出現的後續答案?

TAG:調查類問題 | 知乎回答 | 論文 | 如何看待評價X | 社會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