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客觀看待事實?

從而消除不好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脫和尋求心理平衡


謝邀。
我對題主的問題是這樣理解的:如何排除心理防禦機制的干擾,不被自己的心理因素蒙蔽,從而可以看到事物原本的樣子。
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很多人都希望達到的狀態,這種狀態有很多名字:客觀、公正、理性、冷靜、中立、清醒、智慧……
所以我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狀態,並不是用某種方法,或者通過每種快速的訓練可以達到的。此為道也,非術可及。這需要心理上真正的平靜,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它帶來的智慧,以及足夠的開放性。而這種狀態,只能無限趨近,並不能完全達到。
1、心理上的平靜
事不關己時,人們很容易就能看清事情的原委,做出合理的判斷,做出明智的選擇。我們身邊通常都有這樣的一個人,朋友來找他傾訴情路坎坷時,他總能侃侃而談,分析得鞭辟入裡,建議給的清晰明了、殺伐決斷。但我們往往也會感到很奇怪,這位「情感專家」自己遇到感情問題時,常常讓你大跌眼鏡。沒錯,關心則亂,旁觀者清。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那麼面對與自己,或者親近的人相關的問題時,如何能夠保持相對客觀呢?首先,你需要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情緒會影響認知。你很難想像一個人在怒氣沖沖或者痛哭流涕的情況下做出合理的決定,而有些情緒並不這麼明顯,但也同樣會讓你帶上有色眼鏡。感覺一下在談論這件事時的情緒狀態,關注身體上有無不適的感受,這件事有沒有勾起你的某個回憶?而沉浸在情緒中的人,有時會像喝醉酒的人,並不能自知,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保護,但極端的情況就會演變為心理疾病。
所以,對自己情緒覺察和處理能力越好的人,保持客觀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容易接近事實的真相。
2、人生閱歷和智慧
越是看過大江大海,越是不會被井口遮住眼界,越是經歷過人生起伏、悲歡離合,越是不容易被雞毛蒜皮干擾心緒。所以年少易輕狂,易悲喜。
還有那些沒有經歷過人和事,沒有體會過的苦辣辛酸,又怎麼談得上看得懂、看得透、看得客觀呢?所以年少不識愁滋味,易看輕,易看重。
所以,多去經歷,別輕易相信什麼,而面對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保持謙卑,多聽意見建議。
3、足夠的開放性
那是不是年齡越大,越容易客觀呢?也不是,經歷很重要,然而這還不夠,還要用智慧的反思,不斷打磨這些過往,才能見到歲月帶來的光澤。否則,年老易固執。在我們的文化中,年齡可以帶來社會家庭里的地位和話語權,周圍人常「順」之。位高權重者亦如是。這時,如果不能勇敢省視自己的過往。不接受新的觀念和信息,一味用過時的經驗來看待新生事物,難免不發生偏差。
所以,有了閱歷,也還是保持謙卑。永遠在學習,永遠認清自己局限性,永遠尊重與自己不同的見解。
以上。


記住一句話: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觀點,不是事實;
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視角,不是真相。


謝邀。
1、絕對地消除主觀性是不可能的。
2、從技巧上,可以想像一個旁觀者,從他的角度去思考、分析。


謝邀~~~

題主的想法好奇怪,為什麼要「消除主動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脫」呢?

「尋求內心平靜」和前面的有關係嗎?


推薦閱讀:

怎樣跟疑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丈夫相處?
孩子沒了,怎麼處理心理陰影?
患有嚴重的先天缺陷,身心俱損,死是不是最輕鬆的解脫方式?
心理諮詢師總是多收費,該不該當面指出來?
這個是心理問題還是生理問題?是不是抑鬱症?

TAG:智慧 | 文化 | 心理治療 | 人性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