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樂隊beyond的早期作品如何評價?
恰好 春節時給兩個表姐推薦了早期的 大廈、long way without friend。我在公眾號上也寫了聊天經過,如下:
第二次見到兩位表姐已經是9天後了,她們的變化有點大,說實話,我都沒預料到有這麼大。上次那三首歌,我是根據她們過往的聽歌喜好推薦的,她們也兌現了約定,這十來天都不間斷的在聽。
當我問她們那三首Beyond歌曲聽的咋樣了時,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率先搶答了,男孩被《大廈》里的鼓聲迷的不行,女孩則超喜歡《We Don"t Wanna Make It Without You》。孩子們聽音樂非常直接,不會參雜過多因素,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肯定丟一邊。
表姐們說這是一次很好玩的聽歌體驗,開始聽這三首相當糾結,以為是《海闊天空》或《真的愛你》的風格,結果差別大的離譜,好複雜好深奧,如果不是因為有約定,肯定就放棄了。但幾天後漸漸發現了妙處,每首歌的風格都不一樣,表達的情緒也很強烈。現在再去聽,覺得是很優秀很特別的作品了,有時甚至會不自覺的循環,她們也很奇怪這種微妙的轉變。
我說既然上次你們出了一個很難答的題,那我們就從問題開始。
為什麼總覺得國外的搖滾歌曲更高端大氣?為什麼總感覺中國搖滾要遜色?
搖滾必須要在寬鬆和包容的環境下才發展的快,因為搖滾總是和人性關聯,在這點上我們是落後的。國外的搖滾已經玩的非常細了,在搖滾的主脈下又細分了幾十種風格,他們注重原創、側重發泄、個人風格突出、感染力強,所以作品總能直接打動人心。有的搖滾歌,也許剛開始聽的時候不知所謂,但聽上幾次後卻欲罷不能,原因很簡單,聽的人和唱的人想到一起了,共鳴就是這麼來的,往往這樣的歌流傳的時間都巨長。
由於國外搖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所以很多人認為國外搖滾一定牛,中國搖滾一定弱,國外音樂深不可測,中國音樂膚淺不堪。But,世上哪有絕對的事兒?其實我們也有好作品,也有好歌手,只是很多人選擇性失明罷了。如果一個外國人正在展示功夫,即便他練的再生猛,我們也會蔑視撇嘴,因為在我們看來,功夫必須中國人練才靠譜,這就是典型的先入為主。
為了證實先入為主有多可怕,我們做了個有趣的試驗。今年是猴年,西遊記大家肯定看過無數遍了,如果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的兵器中選一個最高大上的,你們會選哪個?不出所料,一桌子男女老少瞬間都選了金箍棒,八戒的九齒釘耙和沙僧的禪杖無人問津。
這道題的答案沒有對錯,你喜歡哪個自然會選哪個。由於所有與西遊記有關的影視劇都刻意突出了孫悟空的神通和金箍棒的威力,所以大家自然漠視另外兩件兵器。可事實怎樣呢?《西遊記》原著中明確記載,金箍棒是太上老君煉鐵的下腳料,沒有經過任何鍛造就被大禹拿走治水去了;沙和尚的禪杖更慘,是吳剛在在月桂樹上砍下的一段樹枝,魯班一時手抽把它做成了兵器;最沒有顏值的九齒釘耙,卻是太上老君借五方謁諦、六丁六甲之力用神冰鐵煉成的,實打實的名牌兵器,乃是至寶,全名「上寶沁金耙」,威風吧?如果現在讓你們選一次,你會怎麼選呢?
聽歌也是如此,大多數人並沒有安靜的去品鑒這些作品,而是盲目跟風罷了。一旦看到入選世界搖滾名曲100首的作品出現,便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些歌完爆其他作品,還會煞有介事的跟別人說,快聽,這歌特牛逼。你要問他為啥牛逼?他肯定告訴你,靠,這可是世界搖滾前100名的歌,怎麼可能不好?比中國歌強萬倍……聽歌不要跟隨!西方搖滾強於東方,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因此就認定中國搖滾都是垃圾,那就太絕對了。
如果一直帶著偏見聽歌,帶著國內搖滾都是狗屎的思維聽歌,你當然聽不出哪裡好了。我們判斷藝術作品的時候,必須靠自己的內心感知和閱歷儲備,這樣才算是用心聽了。有時,一個貼切的場景或心情,也會讓人聽的更帶感。慢慢你會發現,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年齡下,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那豁然開朗的一瞬最是享受。
對於上次推薦的歌曲,你們從最初的好奇,到迷惑不解,到不得不堅持聽,再到聽懂,只有短短的幾天,我確信當你們徹底聽透歌中的一切後,自然會明白魅力所在。Beyond可不是花架子,黃家駒有真功夫!他們的歌覆蓋的年齡跨度非常大,幾十年傳唱不絕,這背後的原因不是一句死亡崇拜能解釋的。
第二次吃飯結束時,兩位表姐再次要求推薦歌曲,我卻沒有再推薦,我說上次的三首歌,你們還沒有聽透,再推薦新歌也沒什麼意義。這時,大表姐13歲的女兒冒出了一句讓我特別吃驚的話,「姨夫,為什麼我聽《We Don"t Wanna Make It Without You》的開頭時,會覺的超級平靜呢?」
我有足夠的理由震驚,因為我與無數人都討論過這首《We Don"t Wanna Make It Without You》,感受都是千篇一律的催人淚下、想念家駒、好聽、Beyond有才華等,但是沒有任何人聽出來這首音樂的開頭是在營造家駒走後世界漸漸歸於寧靜的氛圍。這第二頓飯,吃的真值!
一晃就過了正月十五,我和蕾蕾也買好了回天津的機票。臨行前一晚,又跟兩位表姐吃了第三次飯。此時的她們已經對Beyond音樂和黃家駒有了極大的興趣,問題也直奔要害:黃家駒和Beyond為什麼一直這麼火?還能火多久?
原來這些天,表姐們在網上搜索了很多與家駒有關的信息,發現他的人氣實在有點嚇人,所以很想知道這是短暫的熱效應,還是完全正常的現象。小表姐正在精研《阿拉伯跳舞女郎》專輯裡的所有歌,還一直嘟囔著說之前竟然沒有發現這麼好的寶貝。兩個孩子也開始嘗試Beyond更多的作品。她們都不再需要我的推薦了~
Beyond的確有不計其數的歌迷,我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六月派、偏激派、懷念派、音樂派。有一大批歌迷只會在每年6月冒出來高度活躍,6月結束後根本不聽歌也不去理會黃家駒是何許人也;偏激派是把Beyond和黃家駒當槍使,哪裡有排行榜哪裡有罵戰就揮槍衝鋒,他們堅信家駒世界第一,Beyond是世界四大樂隊之一;懷念派比較深沉,會經常翻出與Beyond有關的新聞來看,偶爾聽歌,但幾乎很少發言;音樂派人數最少,他們緬懷家駒精神,經常與Beyond音樂相伴,並以家駒的言行來要求自己。我有個夢想,就是把音樂派和懷念派的人統統集合到一起,雖然很難,但是我必須要做到!
為什麼黃家駒和Beyond總能被人們想起?除了音樂還有別的原因么?有!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年輕人看臉看胸看狗血,吵架對罵愛吐槽,有時候還免不了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人終究是會成熟的,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人們會漸漸遠離這些,在身心疲憊之後就想休息,休息的時候會發現自己以前好無知,無知的時候就迫切的需要充電,黃家駒的精神和作品恰好可以起到充電的作用。
當然了,也有人在相反的方向利用年輕人的心理,有需求就有供給嘛。比如有的媒體和個人為了點擊量,幾乎所有文章都是這樣的:「黃家駒沒死?」「黃家駒到底死了嗎?」「黃家駒假死!」「Beyond鬧內訌啦!」「黃家駒復活了」「黃家駒原來躲在日本」……說真的每次看到這些我都想罵人,他們將死亡謠言玩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很多人看到這類新聞會以光速轉發,因為新、奇、特……在這個操蛋的過程中,誰最受傷害?黃家駒先生和Beyond三子!
「黃家駒」的搜索量和被提及次數都是驚人的,有的人需要他的正麵價值,有的人需要利用他做負麵價值,所以幾十年了,他和他的事兒從來都是焦點,熱度也沒有降過。
既然說到價值,那就多啰嗦幾句。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是人的本能,因為沒人願意從年輕到年老都活在膚淺中。千萬不要拿「難得糊塗」「怎麼活都是一輩子」這類屁話來騙自己,有時候謊話說的多了,你真會信以為真。
三年前,有一個死黨朋友曾向我抱怨,為什麼我就不愛看電影和聽歌呢?為什麼我拿起書就困呢?我記得大致對話如下
她:為啥你總抽時間來看電影和聽音樂呢?
我:因為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
她:你在看電影和聽歌時,我在幹嘛?
我:其實你也很忙,比如吃飯、買衣服,買衣服、吃飯……如此循環。
她:滾。除非是那種讓我哈哈大笑的電影,我才會看。聽歌的心思更是零。
我:好音樂一遍聽不懂,好電影往往笑不出。我強烈建議你抽時間看看書、聽聽歌,否則將來肯定後悔。
她:不可能!都三十年了,我不照樣活的挺好嘛。
我:你不是活的挺好,你只是還沒有死掉。
她在一家外企上班,在一次次的聚餐和會議中,她不厭其煩的向別人展示她的膚淺和無知。漸漸的,她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因為在老闆和同事眼中,她是一個吃貨兼二貨,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深度見解。最悲涼的一次是她陪老闆去見一個重要客戶,她全程呆坐,根本插不上嘴,因為人家聊的新東西新變化她完全不解。完事之後,她老闆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的能力好像不太適合現在的經理級別……」
三年後,我的這位死黨朋友已經脫胎換骨,不是我說服的,而是生活和工作環境迫使她轉變的。現在的她,每周拉我去影院看一部電影,經常讓我推薦好音樂,每天堅持讀書半小時,談的最多的就是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此外,我們經常一起去旅行。她,已經大不一樣了,假如你看到她侃侃而談的樣子,你真不敢相信這曾經是一個吃貨二貨綜合體。在公司里,她也已經又上了好幾個台階。
請注意,不要斷章取義,我不是說想提升自己只有靠讀書、聽歌和看電影,提升自己的方式多了去了,我只是就實例來說明人必須向上,不能向下或原地等死!因為,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看清社會對接世界,我們的思想需要不斷成長,不斷汲取營養。
作為音樂海洋里的一滴水,Beyond樂隊的作品有營養,沒有雞湯般的空洞,沒有表面的花哨功夫,那些歌里真的藏著金子。作為芸芸眾生里的一個人,黃家駒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對今天的人有著巨大價值,如果在別人都崇拜膚淺時你卻能發現這價值,那你就會成長的快些。所以就價值而言,黃家駒還要火好久好久,久到什麼時候呢?當我們的思想超越了他時,當隨便一個歌手寫的歌都深入人心時,我們就不再需要他了。這一天會到來么?
(微信 一路有家駒,微信號jiajuforever)
http://weixin.qq.com/r/I0MVDZPE2c6mrddu9xYx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低調的風格線--------全面解讀一下《大廈》吧,building算是1983年beyond最早期的一首佳作。
今天我們要分享一首33年前的老歌,Beyond《大廈》!當今的社會,好東西總是受冷落的,我早應該習慣。不過沒關係,只要是好的音樂,都是「一路有家駒」的「獵物」。
(今天視頻傳不上來呢)
Beyond音樂作品 《Building》
1983,Beyond起航
1983年3月,香港《吉他雜誌》舉辦了一場山葉吉他比賽,最終得獎的歌曲被灌錄在一張叫做《香港》的唱片里,其中收錄的兩首英文歌《Building》和《Brain attack》正是出自Beyond之手(Brain attack會另外單獨開篇分享)。彼時Beyond成員為黃家駒、葉世榮、鄧煒謙、李榮潮,當時的Beyond用這兩首歌曲參賽並一舉斬獲冠軍,其他參賽選手分別為:David Ling Powerpak(太極樂隊前身)、包以正、劉以達(達明一派)和Ancient。除了Ancient離開音樂圈之外,其他人對香港音樂乃至華語樂壇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
當時的《吉他雜誌》主編是郭達年,他也是黑鳥樂隊創始人之一,黑鳥樂隊在香港音樂界的地位舉足輕重。拋開這次大賽的歌曲質量先不說,單看這個最終獲獎榜單,就能看出郭達年不是泛泛之輩,他的音樂嗅覺和判斷力也可見一斑。我翻看過一些郭達年的訪談記錄,他對音樂和社會的認知亦相當有深度和高度。
黃家駒看到自己玩的音樂得到認可,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當時香港的地下樂團都處在在金錢和藝術的拉鋸戰中,沒人知道到底該怎麼辦,生存和生活已經是最大問題。這次獲獎也讓家駒等人看到了一絲曙光,一絲來自未來的成功之光。當時的吉他雜誌這樣說道:一隊新樂隊起航了--Beyond
家駒很聰明,他深知如果想將來有所作為,歌迷的支持是必須的。於是豪情萬丈的黃家駒帶領Beyond在1983年6月舉行了一場小規模演唱會,希望引發關注。港島灣仔區藝術中心的壽臣劇院能容納200來人,結果最後到場的只有約30人,其中大部分還是樂隊成員的朋友。據說家駒、鄧煒謙和李榮潮都緊張壞了,為了壯膽,在上台前還都喝了酒……家駒表現不錯,很快就醉倒在了台上,鄧煒謙和李榮潮更贊,在酒精的作用下發揮的一塌糊塗。你能想像當天唯一清醒的葉世榮是啥表情么?一向溫文爾雅的世榮在表演結束後對著三人一通臭罵,這個場景太值得腦補了……酒精,音樂,犯錯,年輕的要素好像快全了。
David Bowie曾在1983年到香港開過一場演唱會,據Beyond前經紀人Leslie Chan回憶,那天演唱會下面的觀眾里有一個特殊的粉絲在合唱和吶喊,這個人就是黃家駒。
大廈,那個年齡的最好作品
我搜遍了互聯網也沒有找到人們對《大廈》的賞析,作為Beyond的開山之作,如此精彩的作品無人感冒,是一種莫大的悲哀,曾有人戲言,假如Beyond帶著早期的作品前往英美髮展,也許命運會截然不同。雖然是一句戲言,但是不無道理。沒有陽光的照射,任何植物都難以茁壯成長。
黃家駒鍾愛ART ROCK,Beyond總想通過樂器把心裡的世界展現給大眾,他們頑皮著、享受著、痛苦著並憧憬著,幾個年輕人揮灑著汗水和音樂的靈性,雖然聽眾寥寥無幾,但他們還是毫無保留的將內心的自由和沉醉統統裝進了作品中。
大廈的歌詞很短而且是英文,百科裡的翻譯大體ok,但身為處女座的我還是手抽重新翻譯了一下:
每次漫步街頭時,
」玻璃盒子「將我層層包裹,
我不得不承受這一切。
摩天大廈直衝雲霄,
擁擠的車輛川流不息,
我幾近瘋狂還裝做不去介意。
陽光根本無法照到我,
偌大的」森林「沒有一棵樹,
我不得不承受這一切。
摩天大廈就在我頭頂,
這個城市已讓我失去好感,
我幾近瘋狂還裝作不去介意。
《Building》,黃家駒作曲,這不是一首難懂的歌,即使不懂歌詞,聽上幾遍後也能直接感受到憤怒和譴責。有人說大廈只是Beyond炫技的作品,我只能無奈一笑。大家想過沒有,當時的黃家駒多大?其他幾個人多大?一群20歲剛出頭的毛頭小子,能在自己原創的音樂作品裡提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大課題,難道這不是最可貴的嗎?更何況樂器的表現力那麼牛掰。我們在20歲時做過什麼呢?不敢想,差距太大了。我們總是一邊好奇別人成為傳奇的原因,一邊為自己成為路人翻找借口。
作為一首半純音樂,大廈非常多彩,沒有多好的音效,沒有多貴的樂器,只有幾顆火熱的心和前衛瑰麗的音樂表現。開頭的揉弦尖銳清脆,像水滴像恐懼又像一道光傾瀉而下,讓人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鼓聲隨後而至,沉重且暴躁,節奏快起來之後讓人緊張不安,幾種樂器的搭配和情緒表達已經足夠完美。
家駒反覆唱的幾句英文歌詞傳遞出壓抑、憤怒和不滿。7分多鐘始終都在發泄和傾訴,發泄著他們對這座城市的不滿,傾訴著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請家人們格外留意一下超級震撼超級長的結尾,音樂人到底是想說什麼?純音樂有這個好處,不同的人能解讀出不同的內容,這種碰撞的感覺太好了。對城市化暴露出的弊端,今天的人都不是特別理解,而在遙遠的1983,Beyond已經將這一理念寫入歌里了。
建議那些大罵黃家駒是搖滾叛徒的人仔細聆聽這首大廈,用你那「專業」而「挑剔」的眼光來評價一下這首偏技術的歌曲,如果這些人聽懂了,必定會從此閉嘴。先別急著說聽不懂,每天早晨聽一遍,聽5天後再張嘴說話。
別讓「大廈」擋住你自然的心
城市越來越讓人看不懂,高樓大廈一日多似一日,明明房子已經空著大半,人們卻還在樂此不疲的蓋呀蓋。如今真真切切的應驗了《building》里的場景,一層一層的玻璃盒子包圍了我們,今天某大廈最高,明天就被另一座摩天大樓反超。現在如果想看點自然界的東東,難了。城市中的人都陷入了一個尷尬,被無形中隔離了,與自然隔離了。
如果不是窗台上的盆栽提醒,我幾乎都忘了現在已經是春天。
春天絕不是汽油伴著混凝土的味兒,下面的照片都是這幾天拍的,原來生活除了冷冰冰的大廈,還有那麼多色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春天的貓咪是這個姿態的,我們呢?
切莫辜負這滿眼的春光,莫被大廈把內心遮擋。遠離城市出去走走吧,你已經好久沒接地氣了。
(微信 一路有家駒,微信號jiajuforever)
http://weixin.qq.com/r/I0MVDZPE2c6mrddu9xY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暫時的分割線
Brain attack,讓Beyond樂隊在1983年一戰成名!早期超經典作品 腦部侵襲分享。
唯獨聽到好音樂的時候,才能叫醒內心裡那個純凈的自己……
對Beyond樂隊的御用填詞人劉卓輝來說,1983年3月6日是最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吉他雜誌》舉行了山葉吉他大賽,劉卓輝第一次知道了Beyond,並在這場比賽上結識了一位美女觀眾,後來與此美女再度重逢,還上演了一段暗戀情事。當天讓Beyond拿到冠軍的曲目就是《Brain attack》,一首極富思想性的前衛搖滾純音樂。當時劉卓輝是音樂雜誌《現代青年人周報》的總編,他與黃家駒約定打算為Beyond做一期訪問,沒想到那篇訪問還沒寫完,雜誌卻倒閉了。
劉卓輝和葉世榮
與《大廈》一樣,《腦部侵襲》也是Beyond最早期的代表作,最初收錄在合輯《HONG KONG》里,風格接近hard rock,迷幻色彩也很重。很多搖滾愛好者都惋惜的說,黃家駒的早期音樂作品現在聽來依然驚為天人,在關注社會聚焦人性的同時,大開大合的編曲風格和瑰麗多變的演奏手法具有超強的感染力。滑稽的是,當時的人根本聽不懂也不想聽,即使在今天,能安靜傾聽這些作品的又有幾人呢?
視頻無法上傳 氣死了
Beyond最早期代表作 腦部侵襲
《腦部侵襲》歌如其名,聽上幾次真的能酥麻你的腦部神經,這首歌在我看來是另類的,因為就算聽過很多遍,想哼出其中的一兩句旋律也非常難,可以說過耳即忘。如果說大多音樂作品是平面的,那這首《Brain attack》則是立體的,它像是一個站立的人,也像是一堵厚重的牆,總之,你的思維很難穿透它。
家駒從16歲開始重度迷戀西歐搖滾樂,受英國搖滾人的影響最大,他是70年代末期香港地下音樂青年中的佼佼者,玩藝術搖滾一直是他心中的美夢。Art rock類作品往往都比較長,六七分鐘算短的了,十分多鐘的歌曲比比皆是,用樂器掌控一切,經常聽國外音樂的家人肯定深有感觸。Beyond早期作品兼具實驗性和藝術性,尤以純音樂最為突出。可以說,那時Beyond樂隊的幾個年輕人是泡在音樂里的,不知疲倦的玩著彈著,真好。2008年,Beyond推出了25周年精選集,這首腦部侵襲赫然在列。
《Brain attack》的創作背景是一個患有迫害症的妄想狂因罪入獄,多年後刑滿釋放,卻得不到社會的接納和認可,出獄後受到人們的歧視,壓迫和排擠,最終走向毀滅的深淵。不看這段介紹,很難將作品與罪犯聯繫起來。樂器在表現心理和思想變化是毋庸置疑的,壓抑、迷惑、憤怒、扭曲、矛盾等情緒是肯定的,但我還是做不到將音樂與妄想狂犯人相連。當然,看完這段創作背景再去聽就直觀多了,對各階段的樂器描繪也能理解的更為通透,吉他和鼓聲格外凄厲多變。
純音樂總是妙不可言,它就像一個多面人,每一面都能帶給你震撼,可越是好東西越被鄙視。黃家駒感慨的說過,玩樂隊必須真材實料,香港的公司都不支持樂隊,培養一支樂隊投入很大,所以遠不如做一個偶像歌手來的容易,只需一個麥克就ok了。很多年輕人的才華就這樣被淹沒了,其實國外的樂隊多的是,而且一玩就是很多年甚至一輩子。迅速走紅錢賺的再多又如何,玩音樂一定不可市儈。有時花費了無數心血鑽研出一段吉他solo,自己以為又有深度又有內涵,可人家卻說,喂,不要搞了,直接唱吧。Beyond最喜歡的吉他solo時間,經常伴隨著觀眾的大聲講話和打鬧,真的好泄氣。
Beyond在台灣綜藝節目現場演繹各種風格的搖滾樂
大家多看看提到唐朝樂隊的橋段,無包容不音樂
大家多看看家駒對音樂和樂器的靈性,還有態度
黃貫中也曾說:「香港樂壇就是一部自尊心消滅機,所有藝人只是台上的木偶罷了。有一個時期,Beyond將所有自尊放進儲物箱,去適應這個奇怪的地方,但是做的久了,半夜會突然驚醒,問自己,你到底是一個音樂人,還是一隻雞?!」
作為樂隊,特別是中國的樂隊,Beyond做的音樂已經足夠多彩,他們始終為自己肩負的音樂使命而自豪,因為他們在做別人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作為原創音樂人,黃家駒是獨一無二的,他默默的用樂器和思想在書寫自傳,一本厚厚的自傳。
時間過了幾十年,原以為我們會變得深刻和內斂起來,結果恰恰相反,如今的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們不斷毀滅著前人的好東西並哈哈大笑,鄙視文化崇拜膚淺成了人們標新立異的手段。當有一天我們追問這些美好為何統統消亡時,即使頓足捶胸也無濟於事,因為我們當時什麼也沒做,只是冷冷的看著美好死去!
(微信 一路有家駒,微信號jiajuforever)
http://weixin.qq.com/r/I0MVDZPE2c6mrddu9xYx (二維碼自動識別)
錄音品質差了一些。
早期應該是大地走紅之前。共有兩張專輯:自費錄音的再見理想和簽經紀人的亞拉伯跳舞女郎。兩張的氛圍感很強,再見理想更向搖滾樂靠,亞拉伯則嘗試使用流行歌的結構寫歌。
謝謝 @庶不知 的邀請。
首先說,題主想問的意思大概是「怎樣評價beyond早期作品「吧,算我擅自改題目了,因為家駒的音樂沒有辦法從beyond中分離出來…再說早期的話,恕我實在不知道早期是從1983年樂隊成立到「從良」還是《大地》的一炮而紅,所以就暫且將83樂隊成立到成員劉志遠離隊的這段時間裡的作品稱為「早期作品」吧。
======================================================================
83年樂隊成立時的成員是鄧謙煒,黃家駒,李榮潮,葉世榮四位,12月李榮潮和鄧謙煒離開beyond,貝斯黃家強和吉他陳時安加入;到84年初已經有以下作品:
《the buildings》(《大廈》)
《brain attack》(《腦部侵襲》)
《誰是勇敢》
《永遠等待》
《long way without friends》(也就是後來的《東方寶藏》)
《myth》
整體來說,早期的作品受英國搖滾的影響非常大,風格也主要偏向於藝術搖滾和迷幻搖滾,甚至連歌詞也是用英文寫。
比如:
《myth》,不僅是歌詞旋律還是意境,都是非常優美的一首歌,beyond早期的風格顯現得很明顯
《永遠等待》,beyond作曲,梁美薇作詞(就是後來寫出《真的愛你》《不再猶豫》的「小美」)
這首歌的編曲也很有意思,一首歌大概是三個場景串聯在一起的,第一段大概是長夜中的空虛和不甘,第二段大概是饑渴中燃燒的乾柴,第三段是燃燒完後發現無止盡的寂寞。
這首歌最初的版本是黃家駒獨唱的,後來家駒離世後的演唱會黃家強,黃貫中,葉世榮分別演唱這三段,特別搭調.
85年吉他手陳時安離隊,主音吉他黃貫中加入;86年2月鍵盤劉志遠加入,樂隊成員分工如下:
黃家駒:主唱+旋律吉他(木吉他)
葉世榮:鼓手+早期填詞
黃家強:貝斯
黃貫中:主音吉他(電吉他)
劉志遠:鍵盤+編曲(當然編曲也有其他成員)
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在試驗期,比如《再見理想》這張專輯;這段時間嘗試的風格比較廣泛,包括迷幻搖滾,後朋克,布魯斯等等,技術性也很強。
這是唯一一段樂隊正式成員里有鍵盤的時期,所以就專門說說《舊日的足跡》這首歌。
早期的話這首歌在我心中絕對排前三,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好聲音》上沒人唱Beyond的《海闊天空》?
※為什麼當年與 Beyond 齊名的太極、藍戰士、達明一派等樂隊沒有像 Beyond 現在這麼出名?
※怎麼評價beyond的《我是憤怒》?
※《無地自容》和《光輝歲月》哪個歷史地位高?
※如何評價beyond 這個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