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車為什麼不用真空胎?

公路車是pro用管胎,車友用開口胎,之前我還好奇啥叫開口胎,結果就是有內胎的輪胎。為什麼不推廣真空胎?是內胎廠商的利益原因嗎?


  1. 和管胎相比在競賽層面沒有優勢(重量、滾動阻力)
  2. 技術成本高出管胎太多,真空/開口型碳刀剎車邊容易損壞,即所謂的爆框,其製造成本和設計難度顯著大於管胎型碳刀
  3. 和開口胎相比毫無成本優勢,並且更換麻煩,不適合日常訓練或者騎游
  4. 真空胎據說防穿刺比較好,特別是胎壓較低時,但是公路車比賽路面較好,而且會有清道車先行檢查確保路面沒有釘子等異物,配合高胎壓,頂級管胎已經足以應付

綜合來說,真空胎對公路車並沒有明顯的作用。

另外,支持真空胎的碳刀非常少見,我印象中只知道Bontrager的Aeolus系列支持,標有TLR的碳刀支持開口胎或者真空胎,但是一條真空胎要花費近400元,而且TLR版輪組比同級的管胎版要貴15%左右。


真空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允許你用相當低的胎壓,而不會增加爆胎的幾率 這在山地車領域中是相當實用的,因為更低的胎壓意味著抓地性更強。公路車在我看來沒有太大必要用真空胎,畢竟除了公路越野以外沒什麼需要把胎壓降得很低的使用場景。
除此以外真空胎和開口胎相比沒有重量優勢。看起來你省了一條內胎,實際上真空胎系統灌完latex之後跟開口系統是一樣重的……(按GCN的方法,一個輪子需要60g左右的latex,而馬牌supersonic內胎實際上才50克)

比起管胎沒性能優勢,比起開口沒重量優勢,真空胎我覺得主要還是耐操,公路車上用這玩意,沒必要。順便,大表哥的訓練車用的是開口……以上。


最近剛剛換了公路真空胎(世文 pro one tubeless 25mm),完全顛覆了我對公路輪胎的認識。

真空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是舒適。之前用過很多管胎,也用過幾款好評較多的開口胎,沒有任何一款胎能跟真空胎的舒適性相提並論。

至於廣為流傳的滾阻小,耐扎等優點,反倒並不那麼直觀。

近兩年捷安特開始在全線公路車推廣真空胎,這是一大進步。隨著碟剎公路的普及,車圈設計得到了大幅度簡化,也可能會一定程度上推動真空胎的普及。

真空胎一直不太被用戶接受最大的原因恐怕是首次安裝不便,我為了裝胎自己在家買了空壓機和parktool的充氣頭…

最後渣車鎮樓。


真空胎太重←_←這一條就足夠了,順帶價格高昂,可選擇極少


真空胎的市場還是有的,像馬自騎這種場合就不希望出現扎胎,可以考慮真空胎+補胎液+備用內胎。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
1. Pro不用這個,於是推廣不開。光看環法環西環意,大家追求成績肯定用管胎了。
2. 外胎的選擇非常少,像經典的馬牌四季、GP4000都沒有真空版本。如果沒有可靠的外胎的話轉用真空胎系統就沒有意義了。


真空胎相比其他形式的外胎還是有不少優勢的。所謂滾阻什麼的跟輪胎設計材料有關和形式上關係不大。一條真空胎大約300克左右 現在也有200多克的了 重量上並不比管胎來的更重 太輕的管胎一般也是以犧牲放扎性能來達成的。管胎的可修復性幾乎是沒有。壞了就只能換新的。安裝複雜。至於灌不灌補胎液真空胎不是必須的。 半路上如果因為外胎破損等問題,塞一條內胎真空胎是可以當普通開口胎用的。 真空胎更換起來其實並不比普通開口胎複雜,能裝開口胎的掌握技巧後就可以順利裝真空胎 但管胎卻不是人人都可以粘的清楚的。外出騎行的話也自然也是真空胎更方便。真空胎還是很適合廣大愛好者的。至於為什麼沒有普及主要是目前生產的廠家少,且還有輪圈廠商配合上的問題。 輪胎的產量大了價格自然就下來的。 所以真空公路胎也是下一個技術市場爆發點。如果你一夜醒來看許多廠商都在推廣真空胎,比賽也都在用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因為對於市場來說是新東西,大家不熟悉。就這麼簡單。另外很多人都不知道真空胎即使被划了還可以裝內胎當開口胎用。。。


推薦閱讀:

適合長途騎行的自行車?
入門公路車選哪個好?
自行車老了會喜歡什麼樣的歸宿?
男朋友是爐火純青的器宗,該怎麼送禮物?
如何選擇合適的騎行服?

TAG:自行車 | 騎行 | 公路車 |